女性基礎體溫低難受孕中醫推介4大食材增加受孕率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正常的基礎體溫(BBT)是女性懷孕的必要條件之一。

排卵前,孕激素少,體溫一般為36.2℃左右,一般持續12-14天; 排卵後,體溫急劇上升, ... 更多健康資訊 開啟hketApp 女性基礎體溫低難受孕 中醫推介4大食材增加受孕率 健康 18:14 2018/03/08 分享: 分享: 熱門 超市大搜查 尚食 1萬消費券 MIRROR演唱會 靚太安樂窩 聲生不息 特首選舉 升中面試 小一派位 校長專欄 ▲女性基礎體溫低難受孕。

正常的基礎體溫(BBT)是女性懷孕的必要條件之一。

排卵前,孕激素少,體溫一般為36.2℃左右,一般持續12-14天;排卵後,體溫急劇上升,增幅可達0.3℃~0.6℃,使基礎體溫升至36.7℃左右,一般持續12天以上。

怎麽定義基礎體溫低? 1.排卵前(月經前12-14天)體溫36.0℃~36.5℃或低溫期過長, 2.排卵后(月經期)體溫36.7℃以下或持續高溫太短,一般12天以上為正常。

3.如基礎體溫在月經周期沒有高低溫的波動可能是無排卵的表現。

一般建議,想要懷孕的或不孕的婦人測基礎體溫,其用意是希望了解婦人的周期荷爾蒙運作得是否正常及較為確切的了解排卵狀況。

首先要了解一般排卵後,卵子約存活24小時,精子存活約48小時,所以能抓住排卵前後一天,身體保有精子,便能增加受孕機會。

正確的基礎體溫曲線可以判讀排卵日期。

如何測量基礎體溫:量體溫的時間必須在每天早晨剛睡醒,還沒有起床活動之前就予以測量。

建議使用BBT專屬體溫計,每格為0.05℃,置於舌下3至5分鐘,記錄結果。

必須每日不間斷地測量,並排除感冒或其他會使體溫上升的因素。

臨床上不孕女士出現基礎體溫低的情況非常普遍,中醫角度屬於脾腎不足,陽氣不足或氣血不足導致子宮血液循環不良,排卵異常,通常伴有月經量少,經血色暗,有血塊,月經期過短,不超過5日。

一般陽氣不足的人體溫偏低,一般在35.5~36.2℃之間,平時容易手脚冰冷,怕冷怕風,皮膚乾燥,腹瀉,失眠,容易水腫等。

陽氣是人體抵抗外邪的能力,陽氣足則人體各項功能狀態飽滿,不容易生病。

月經期保養可以有效調理經期,增加受孕率: 保暖 少吃冰涼、寒性飲食:包含瓜類、筍類、菇類、金針、空心菜、白菜、白蘿蔔、人工豆類及各式飲料、冰品等。

熱敷腹部:以電熱毯或熱水袋熱敷,平日30分鐘為單位,熱敷子宮部位(肚臍以下)和腰、背。

要注意的是,一覺得熱就換部位熱敷。

月經來時熱敷單位可以延長至1小時,每日次數不限,越多越好。

避免攝入太多燥熱食物 忌燒烤、油炸、刺激的飲食:包含過量的咖啡、茶、酒、香煙。

避免熬夜、緊張、壓力 避免久站、不搬重物、不宜運動 想提升基礎體溫,以下幾種食材在中醫角度可以起到幫助。

生薑 黑胡椒 小茴香 肉桂 相關文章 丈夫精子游得慢 跟營養師食「養精」餐單 12:44 2018/01/17 丈夫精子游得慢 跟營養師食「養精」餐單 行房次數愈密愈好?婦產科醫生教提高懷孕機率 11:40 2018/03/08 行房次數愈密愈好?婦產科醫生教提高懷孕機率 孕婦懷孕初期易厭食作嘔 中醫教生薑止嘔法 15:50 2017/11/28 孕婦懷孕初期易厭食作嘔 中醫教生薑止嘔法 你可能感興趣 丈夫精子游得慢 跟營養師食「養精」餐單 12:44 2018/01/17 丈夫精子游得慢 跟營養師食「養精」餐單 行房次數愈密愈好?婦產科醫生教提高懷孕機率 11:40 2018/03/08 行房次數愈密愈好?婦產科醫生教提高懷孕機率 孕婦懷孕初期易厭食作嘔 中醫教生薑止嘔法 15:50 2017/11/28 孕婦懷孕初期易厭食作嘔 中醫教生薑止嘔法 懷孕 最高瀏覽 【對抗罕病】初生女兒長滿腦腫瘤發展倒退 港媽廿年前花逾$80萬赴美做手術現奇蹟 17:59 2022/05/17 【對抗罕病】初生女兒長滿腦腫瘤發展倒退 港媽廿年前花逾$80萬赴美做手術現奇蹟 【尚食】于榮光習京劇出身拍港片入行 與初戀妻子離婚被平分5000萬元 17:49 2022/05/17 【尚食】于榮光習京劇出身拍港片入行 與初戀妻子離婚被平分5000萬元 【生活智慧】船襪一直滑落好困擾 日本店員糾正穿襪法︰應從腳踭穿起 13:12 2022/05/17 【生活智慧】船襪一直滑落好困擾 日本店員糾正穿襪法︰應從腳踭穿起 昔日新聞 電子報 會員專區 訂閱/續訂 主頁 即時新聞 財經 理財 科技 中國 國際 商業 大灣區 ESG 移民百科 博客 TV TV 財經台 地產台 家庭台 健康台 名家 財金猛人追蹤 名家專區 研究報告 趨勢分析 投資 即時行情 市場拆局 新經濟 板塊攻略 大市 專訪 財金教室 行情 報章 周刊 實戰區 財智薈 報章 要聞 評‧析‧天下 金融 中國 國際 投資理財 地產 港聞 政治 評論‧世情 行政人員 工商 副刊 置業家居 投資理財周刊 昔日新聞 專欄 投資 樓市 香港 中國 國際 商貿及科技 副刊 知識 新經濟 宏觀 財金 業績 財富 消費 科技 地產站 即時樓市 新盤專頁 二手專頁 睇片揀筍盤 買賣樓攻略 家居生活 資助房屋 視頻新聞 實用工具 海外置業情報 TOPick 話題 健康 親子 娛樂 新聞 休閒消費 觀點 TOPickTV 靚太生活雜誌 Band1學堂 醫‧健 中小企 業界頭條 商管策略 數碼轉型 大灣商機 行內熱話 博客論壇 特約 iMoney智富 股樓投資 理財智慧 名人薈萃 環球政經 iMTV+ hket訂戶/會員專區 TOPick會員專區 iMoney會員專區 hket電子書書架 iMoney雜誌 RSS 其他版本: 文字版 揭頁版 集團網站 集團招聘 私隱政策 內容授權 常見問題 使用條款 訂閱條款 廣告查詢 聯絡我們 免責聲明豁免條款 香港經濟日報版權所有©2022 分享 分享至facebook 複製連結 {title}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