詞人葛大為的創作私語:跟回憶一起攜帶著往前的,是歌詞
文章推薦指數: 80 %
葛大為表示,寫歌到目前還是像第一次寫歌那樣痛苦,也跟發表第一首歌時一樣開心, ... 其實有時候,我會跟歌手討論,為什麼以前的歌詞好像比較簡單?
詞人葛大為的創作私語:跟回憶一起攜帶著往前的,是歌詞
小時候開始愛上寫東西,純粹是因為喜歡用黑色簽字筆寫字的感覺。
小學三年級寫作文,第一次脫離鉛筆、橡皮擦,碰到黑色簽字筆,突然覺得自己寫的東西好重要、原來我的文字是有力量的。
那時或許沒想這麼深,但現在會這樣去形容。
國小愛上作文課,國中則愛上寫週記,剛好中學時的老師都很疼我、鼓勵我去投稿,那時是寫散文和詩,我一直是很自溺的小孩,這兩種文體正好能體現我的自溺。
後來,家裡有了電腦,我每天回家都會打開Word,把想到的事、感觸都寫下來,那時沒有網路能發表,寫了也只有我一個人看得到。
寫東西對我而言就是習慣,到現在都還是,只是分支到歌詞去了而已。
歌詞有定錨歲月與時代的功能
小時候,我跟著家人聽民歌、鄧麗君,國中開始有隨身聽,就自己買卡帶、CD。
我一直都是華語掛的,長大才比較會聽日語或西洋,因為語言比較熟悉、喜歡寫東西,華語歌詞相較其他語種,對我而言震撼比較大。
那時聽林憶蓮、陳淑樺,說實在的小朋友怎麼會懂〈夢醒時分〉在唱什麼?但我就會跟著哼。
直到長大後,某個句子成為我的時候,那又是另一個層次。
我覺得流行歌,旋律好聽是一部分,但會跟回憶一起被我們攜帶著往前的,是歌詞。
歌詞在人成長的過程中,有定錨的功能。
因為對文字敏感,我會幻想自己能幫唱片寫文案。
參加夏令營時,我會自己選歌,錄卡帶、燒CD給朋友,每個人的都不一樣,總之就是沒有版權意識的亂拷一通,還在上面寫一些奇怪的標題。
我覺得那種製作的趣味,是過去聽音樂的人都會有的,只是現在都變成串流歌單了。
我以前也很喜歡聽李宗盛的廣播節目,每個週末他會分享自己喜歡的音樂、專輯製作的過程;還有一些排行榜的節目,每次聽都好刺激,我一定要我喜歡的歌手拿冠軍。
我從電台吸收到很音樂養分,永遠記得有兩、三首歌,第一次在電台聽到,前奏一下我就開始麻,其中一首是〈新不了情〉,聽到就被吸進去。
人跟音樂還是有緣分的,直到現在,有些歌一聽到,不知道為什麼,就是會全身麻。
心若倦了/淚也乾了/這份深情/難捨難了
——〈新不了情〉,萬芳,1993
其實有時候,我會跟歌手討論,為什麼以前的歌詞好像比較簡單?現在的歌詞如果簡單,大家容易覺得寫得不好。
也許是我們生活變複雜了,沒辦法像過去有那麼多詩意、隱喻或寄託,現在寫出「你說你愛了不該愛的人/你的心中滿是傷痕」說不定還會被退稿(笑)。
現代人生活資訊量太大了,變得好像每一句都必須是金句,要可以被傳播、成為hashtag,我覺得歌詞不太會回到簡單的狀態了,但這也體現了歌詞的時代意義。
大眾的消費習慣改變了,過去我們只能被動地接受媒體洗腦,現在能夠主動選擇喜歡的音樂,我想,也不需要去緬懷那些被洗腦的年代。
只是,若真要說,我會懷念「tobeafan」,還有聽唱片的儀式感。
這個世代已經沒有遙不可及的明星了,所有人都可能在路上碰到,或你私訊他、他很有可能回你,但小時候聽音樂,每個人都離我好遠喔。
另外,以前發片第一天就一定要去買,那時候也沒有臉書、IG可以炫耀,完全只是想要在第一時間聽到,那種很純粹的心情。
詞人的極有我與極無我
對圈內人而言,有別於過去還有專職作詞人,現在是什麼都沒有的年代。
當代新的創作者,一進來這個圈子,就只是陪伴者的角色,以一種比較淡的狀態來發表作品,跟歌手之間的關係更疏離。
我認為,這讓作詞人變成兩個分支,一種是「極有我」,一種是「極無我」。
「極有我」,大概就是像夏宇(李格弟)老師的作品那樣,寫出來是非常文學作品的構造,不管誰要唱,是非常自我的;極無我,則是完全以歌手為出發點,目的就是成就歌手講話的樣子,把自己退到最後面。
現在新的作詞人,可以極度有個性,也可以變成搭配歌手的作詞人,可能只能從這兩條路線去做變換了。
我自己大部分寫詞都處於「極無我」的狀態,除非碰到一些歌手,能讓我變成「極有我」,比方說徐佳瑩。
我跟她的工作模式,比較像我先出詞,她才寫曲,我今天想寫什麼我就寫了,當然我會想像她的口吻、氣味,但出發點是我。
聽眾常常會誤會作詞人寫的就是自己的故事,但大多數時候,我只是非常理性的寫出大家的故事,甚至可能是沒什麼感覺的。
有些歌我自己心酸,反而歌手會覺得還好,或大眾聽到的是另一種氛圍,這滿常發生,也很有趣。
守護創作的初心
走到現在,寫了20年,我倒是從來沒有考慮過全職當作詞人,它太不穩定了。
之前曾有想寫歌詞的年輕人,問我有沒有機會做全職?我認為很難,除非你有比較強的理財能力,或者對案源、客戶有把握,否則我覺得當興趣最好。
因為這件事存在本質的不穩定性,一旦你把作詞當作全部的經濟來源,寫東西的心可能會不太一樣。
我一直以來做A&R、企劃,賺的錢能夠我生活,作詞就都是bonus,這樣作品即使沒被用也沒關係,不會因此就沒錢付房租,我如果讓自己變成那樣,創作的心一定會變。
我到現在,寫歌都還是像第一次寫歌那樣痛苦,也跟發表第一首歌時一樣開心,不會因為我寫過多少歌,就沒感覺了。
我要寫新歌時,還是一張白紙,打開新的檔案,那種快死在電腦前面、完蛋了寫不出來的心情,跟最初是一模一樣的。
我不希望經濟壓力毀了我創作的初心。
因為喜歡寫東西的人,應該是不管別人喜不喜歡,都要持續寫下去的。
葛大為|華語音樂資深作詞人、企劃,作家。
以〈說到愛〉、〈連名帶姓〉、〈無人知曉〉入圍第23屆、第29屆、第32屆金曲獎「最佳作詞人獎」;〈我們〉入圍金馬獎最佳原創歌曲。
與HitFm台北之音合作主持《同行相記》入圍2020廣播金鐘獎流行音樂類主持人獎。
重要詞作:徐佳瑩〈你敢不敢〉、楊乃文〈離心力〉等數百首;個人文字作品《我記不得每隻貓的名字》等。
購買VERSE雜誌
本文轉載自《VERSE》007
➤訂閱實體雜誌請按此
➤單期購買請洽全國各大實體、網路書店
VERSE深度探討當代文化趨勢,並提供關於音樂、閱讀、電影、飲食的文化觀點,對於當下發生事物提出系統性的詮釋與回應。
回到專題:寫時代的歌
專題.音樂
日期2021/08/10
口述/葛大為
文字/陳芷儀
圖片/好多音樂forgoodmusic提供
編輯/陳葶芸
核稿/游千慧
加入書籤
分享文章
複製連結
列印
相關文章
RelatedArticles
人物.廣編.音樂
創作的N種可能,蔡健雅:把私藏生活上鏈與樂迷共享
從2003年的〈無底洞〉這樣極具反思意義的情歌,到2022年描述疫情時代下自我的〈Breakdown〉,在這將近二十五年的時間,蔡健雅用音樂創作了一首又一首的經典歌曲陪伴我們。
在我們蛻變成長的同時,她的音樂也跟著人生體悟,不斷嘗試新的創作。
人物.音樂
新銳製作人Everydaze如何建構王彙筑的音樂表情?
本名王宥盛的Everydaze,憑藉製作王彙筑《FAC:E》而入圍今年第33屆金曲獎「最佳專輯製作人」,這張專輯被第15屆FreshmusicAwards評為「年度大躍進」,亦是王彙筑在經歷一連串選秀節目賽事後,回歸初心、重新沉澱後的蛻變與成長證明。
人物.音樂
「我是來改變主流的」:熊仔如何在嘻哈路上不斷冒險與創造?
這幾年,即使不是饒舌樂迷、不了解嘻哈文化,也能清楚感覺到嘻哈的力量來勢洶洶,而熊仔(熊信寬)正是這股浪潮中難以忽視的名字。
他出現在各大頒獎典禮、電視選秀節目,甚至是你喜歡的歌手的歌裡。
2022年,他交出生涯第三張專輯《PRO》,袒露一度職業倦怠的心聲,也帶聽者反思究竟何謂「專業」。
文化.音樂
十年破蛹,專場直擊——聲子蟲的新專輯與回歸
睽違十年,台灣後搖滾名團聲子蟲(Bugsofphonon)以生涯第二張專輯《真面目》回歸樂壇,並以《ADECADE》為名舉辦專場巡演,用更全面的視聽饗宴喚撼動新舊樂迷。
人物.廣編.音樂
那些音樂教會我們的事:胡乃元談TC音樂節
2004年小提琴家胡乃元返國創辦TC音樂節、聚集海內外優秀人才,一起為台灣而奏。
地方.專題
從飲食文化到「觀光大城」,什麼是基隆的性格?
什麼是基隆的性格?這樣的性格又怎麼形塑出基隆這塊土地的模樣?
過去總會被定位為海洋文化城市的基隆,時常強調的是不同時期來到這裡的移民文化,以及依著海洋而生成的海鮮文化。
然而,當我們以不同的視角重新看待這座由山與海交織而成的城市時,不僅可以更具體地見到像是生態、飲食與觀光文化等面向,是如何在人群於山與海之間互動的過程中逐漸生成今日的模樣,或許也能夠藉由此般視角的認識,更進一步地慢慢理出對於這座城市未來的想像。
文化.閱讀.音樂
《未來還沒被書寫》推薦序:理想主義年代或音樂史的異響
繼2004年《聲音與憤怒》、2010年《時代的噪音》後,作家akaVERSE本刊社長張鐵志再度回到他的「老本行」——搖滾樂的文字書寫。
最新出版的《未來還沒被書寫:搖滾樂及其所創造的》將許多「還沒被好好說過、但應該被知道的搖滾故事」紀錄成冊,橫跨多方領域的香港作家廖偉棠特別為此書寫推薦序,並回應作家「搖滾樂就是要takerisks」的核心精神。
人物.音樂
黃明志:這個時代的鬼,來自網路社群
來自馬來西亞、在整個華人世界都有很高知名度的歌手黃明志爭議不少,地下音樂覺得他太主流,主流市場說他是網紅。
他孤獨、他寂寞、他很「玻璃心」。
他的創作有各種樣貌,不屬於任何一方,也不屬於任何形式,如魅影般唱出自身所處的時代,也鏡射觀者的現實與意識形態。
你,認識他嗎?
文化.音樂
陳惠婷專欄:關於夏日的一點雜談
盛夏,在日復一日低調生活的疫情時節中,發現我今年一口西瓜都還沒吃到,是忘記了?還是害怕想起來?但更多的也許只是因為在世界疫情的席捲之下,安處相對平穩島國一隅的我,暫時單純地失去了季節感而已吧。
重磅.閱讀.音樂
許石音樂圖書館:為眾人敞開的音樂盒
隸屬於台南市立圖書館,許石音樂圖書館的前身為興建於1975年的「育樂堂」,一度鬧熱輝煌,但隨著館舍老舊,與市內新展演廳的啟用而漸漸靜默,也近乎走上「蚊子館」的道途。
在思索如何能讓昔日飄揚在館內的樂音再次迴響時,台南市立圖書館洞察到,全國的公共圖書館中尚未有一個專門聚焦音樂的館舍,而也彷彿命運牽引般,許石的家屬亦於此時現身,欲將其一生的手稿與文物捐贈給台南市政府——許石是台灣二戰後首批流行音樂家,曾創作〈安平追想曲〉等膾炙人口的歌曲,也致力於歌謠的採集。
就這樣,許石與其牽絆的台灣歌謠文化也就順勢入厝,「許石音樂圖書館」應運而生,自2018年3月正式啟用。
閱讀設定
0
夜間模式
延伸文章資訊
- 1窺探城市男女各種情感葛大為的10首寫詞作品 - GQ Taiwan
楊乃文《離心力》用天文學名詞來比喻兩人感情若即若離的絕望關係,只要不小心太靠近可能一下就粉身碎骨,整首歌詞宛如文學作品,隨著靜謐旋律,加上楊乃文 ...
- 2詞人葛大為的創作私語:跟回憶一起攜帶著往前的,是歌詞
葛大為表示,寫歌到目前還是像第一次寫歌那樣痛苦,也跟發表第一首歌時一樣開心, ... 其實有時候,我會跟歌手討論,為什麼以前的歌詞好像比較簡單?
- 3金曲作詞人葛大為的創作路!「寫詞並不是天馬行空 - 大人物
你一定唱過他寫的歌,人稱「葛大」的作詞人葛大為,從第一首歌詞創作—劉若英〈你說的對〉、徐佳瑩〈到此為止〉、楊乃文〈離心力〉、張惠妹〈連名帶 ...
- 4用理性來處理感性!專訪作詞人葛大為:在文字的大小輕重
細看樂壇的作詞人,葛大為早已是華語樂壇熟悉的面孔,入行23年的他,早已經手無數唱片企劃,更曾以蔡健雅〈說到愛〉、張惠妹〈連名帶姓〉二度入圍金曲獎最 ...
- 5獨/偷聽這句話葛大為寫歌紅21年 - 奇摩新聞
田馥甄所唱,葛大為作詞的歌曲「無人知曉」,第一段歌詞就是「我像是小數點第幾位,存在但能自動被省略,也習慣不避嫌,跟你看作一對」,葛大為也透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