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的只能看到半面月球嗎?一起來揭開神秘的月球面紗吧!
文章推薦指數: 80 %
過去我們抬頭欣賞月亮時,總是認為我們只看的到月球的一面,另外一面站在地球上的 ... 代表月球的自轉與公轉速度相等,月球繞地球公轉一圈,同時也才自轉一圈,所以 ...
1
7
1
文字
分享
友善列印
繁|
简
1
7
1
太空天文
萬物之理
真的只能看到半面月球嗎?一起來揭開神秘的月球面紗吧!
Mia
・2021/06/11
・2540字
・閱讀時間約5分鐘
+追蹤
相關標籤:
地球(37)
月全食(3)
月球(41)
衛星(49)
熱門標籤:
量子力學(46)
CT值(8)
後遺症(3)
快篩(7)
時間(37)
宇宙(81)
國小高年級科普文,素養閱讀就從今天就開始!!
2021/05/26的月全食景象,一顆血紅色的月球在東方出現,無論是在家觀看,或是跟著天文館轉播的景象,都成為五月必看的天文景象之一。
過去我們抬頭欣賞月亮時,總是認為我們只看的到月球的一面,另外一面站在地球上的我們永遠無法目睹。
我們通常認為位在地球的觀測者只能觀測到月球半面的亮面。
圖/envatoelements
但,我們真的只能看到一半的月球嗎?
只能看到半面月球的原因——潮汐鎖定
月球屬於地球的衛星,從月球形成以來,便圍繞著地球旋轉,因為地球自轉產生月球的東升西落,也因為月球的公轉,造成每個月我們所看到新月、上弦、滿月、下弦。
從過去的經驗中,我們知道當我們位在在地球上時,人們永遠只看的到月球的半面!代表月球的自轉與公轉速度相等,月球繞地球公轉一圈,同時也才自轉一圈,所以月球才會一直以同一面面向地球!這個現象又稱作「潮汐鎖定」。
潮汐鎖定的原因,是因為月球繞著地球公轉時,同時也受到地球潮汐力作用(地球也受到月球潮汐力影響,所以我們的海水才會有潮起潮落的現象!),但因月球表面本身並沒有海洋,地球的引力直接影響到的為月球內部不規則的質量分布,將面向與背向地球的月球兩端逐漸形成類似橢圓球體的形狀。
為了方便理解,我們把受地球潮汐力影響的橢圓月球簡化成一個槓桿,若地球潮汐力方向與月球槓桿平行,則不會影響月球自轉(如下圖綠色所示),反之,則會被潮汐力影響而改變自轉運動(如下圖紅色所示),且最終會回到綠色狀態。
潮汐鎖定示意圖,圖中黑色圓形為地球,大圓為公轉軌道,小圓為自轉軌跡,綠色代表月球不受潮汐力改變自轉的狀態,紅色則是月球受潮汐力影響改變自轉的狀態。
圖/wikipedia
在地球潮汐力的持續作用下,不同位置的月球將全部變成綠色狀態,此時,月球的自轉速度會與公轉速度會相等,且永遠以同一面面向地球,就像是月球被地球鎖定一樣。
其實不只是月球會產生潮汐鎖定,在過更久的時間之後,地球也會受到月球影響而被月球潮汐鎖定,但因為地球本身的質量比月球大太多太多了,所以可能直到太陽繼續演化成紅巨星,吞噬太陽系後,地球都還不會達到潮汐鎖定的現象。
雖然地球與月球兩個天體並沒有相互達到潮汐鎖定,但太陽系中的外側天體:冥王星和其衛星—凱倫已經彼此達到了潮汐鎖定的現象!所以冥王星永遠會以同一面面向凱倫,而凱倫也永遠會以同一面面向冥王星。
冥王星背對冥衛一的一面(左)和朝向冥衛一的一面(右)(2015年6月27日)。
圖/Wikipedia
潮汐鎖定的原理,也被我們應用於人造衛星的軌道設計中,部分人造衛星繞著地球的公轉週期和地球的自轉週期相等,使人造衛星可以一直觀測地球同一個地方,從地球上看,衛星便會像沒有移動一般一直在相同地點的上方,這樣的衛星就被稱為「地球同步衛星」。
地球同步衛星因為一直在相同地點的上方,所以可以對同一個區域做長時間的觀測並獲得資料,也可以幫助我們了解區域中天氣系統的演化與移動情況,以東亞為例,便有日本所發射的地球同步衛星「向日葵」來獲得大氣中的資料。
有沒有機會看到更大的月球表面呢?
但其實,上面的解釋僅代表著很理想的狀態,受到月球軌道運動、觀測者所在位置、物理條件等等因素,都使我們觀測的月球其實擁有上下左右晃動的現象,所以我們真正可以觀察到的月球,其實大概佔了表面的59%!而這種現象,我們將它稱為天秤動!
天秤動可以分為兩大類:幾何天秤動與物理天秤動。
幾何天秤動代表的是觀測者位置與月球間的關係之變化。
例如月球繞著地球公轉時,也有近地點與遠地點,當月球走到近地點時,月球的公轉速度較快;走到遠地點時,月球的公轉速度較慢,但無論公轉周期的快慢,月球的自轉速度皆相似,這時公轉與自轉速度產生些微差異,我們便可以觀察到月球東西兩側多一點點。
而在地球上的觀測者也會影響著可以觀測到的月球盤面,觀測者所位在的地球也有自轉現象,當地球自轉時,觀測者同時也在移動(只是因為我們就站在自轉的地球上,所以感受不到),這時便可觀測到多一點的東西兩側月球。
如果觀測者所在的緯度不一樣,也有可能觀測到南北兩側多一點點的月球。
月球地球因為相對位置不停變化,間接造成地球觀看到的月球表面也有些微差異。
圖/envatoelement
物理天秤動造成的影響相對就較小一點,物理天秤動代表的是月球真正擺動產生的效應!因為月球本身並非正球體,其三軸本身便不等長,所以在轉動時,其各地的旋轉速度其實會產生些微差異,但因為物理天秤動造成的影響相對較小,通常我們較不會考慮其帶來的影響!
更多的月球外,還有看似大小相異的月球!
除了實際上人類可以觀測到59%的月球外,為什麼有時候我們又會覺得月球特別大呢?其中一個原因就是跟上面提到的近地點遠地點相互關係!假設今天月球剛好公轉到近地點而遇到滿月時,地球的觀測者就會覺得月球變的好像比較大顆,但其實月球的大小從頭到尾都沒有改變過!
自古以來月球便是人們好奇、追尋的夜空天體,透過不同的天文景象與科學家的努力,都讓我們對月球有更進一步的理解,下次有機會,記得抬頭欣賞這顆銀白天體!
參考資料
台北市立天文科學教育館Youtube–李永樂老師,月亮為什麼總是一面朝向地球月球天平動蕭俊傑,人造衛星的軌道潮汐鎖定–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發表意見
文章難易度
剛好
太難
所有討論
1
登入與大家一起討論
#1
卯金刀
2021/06/19
回覆
得也錯太多了
Mia
15篇文章
・
20位粉絲
+追蹤
喜歡教育又喜歡地科,最後變成文理科混雜出生的地科老師
TRENDING
熱門討論
即時
熱門
【2022年搞笑諾貝爾獎】10項怪奇獲獎研究出爐:你賺多少其實跟你的才華沒有關係?蠍子斷尾求生,反而讓自己從此便秘?
1
1天前
鑑識故事系列:被植入的性侵記憶
4
1天前
太陽能光電板就是一大堆曝曬在外的電池、會污染土壤與水質?關於太陽能板的迷思全破解
2
2天前
氣溫越高,太陽能板的發電效率就越低?——還得考慮日照量的變化!
1
2天前
你認為閱讀只需要用眼嗎?先聽懂,才能讀懂!
5
2022/09/01
鑑識故事系列:被植入的性侵記憶
4
1天前
不用數學就可以解釋——相對論的著名想像實驗「雙胞胎悖論」
4
2022/09/02
全球熱浪災情頻傳!臺灣熱成這樣,竟然不符合「熱浪」的定義?
3
2天前
RELATED
相關文章
月娘你從哪裡來?月亮形成的新線索!關鍵就在隕石中?
為了美好的地球獻上努力:「斯德哥爾摩+50會議」
沒有「引力」,只有「時空扭曲」——《高手相對論》
如果天空少了月亮,地球會怎麼樣?——《有趣的天文學》
JustLookUp!小行星監測系統「哨兵」全面升級
0
4
1
文字
分享
友善列印
0
4
1
月娘你從哪裡來?月亮形成的新線索!關鍵就在隕石中?
linjunJR
・2022/09/07
・2467字
・閱讀時間約5分鐘
+追蹤
相關標籤:
TomDooley(1)
中秋節(3)
同位素(24)
大碰撞學說(1)
惰性氣體(2)
月球(41)
質譜儀(5)
熱門標籤:
量子力學(46)
CT值(8)
後遺症(3)
快篩(7)
時間(37)
宇宙(81)
國小高年級科普文,素養閱讀就從今天就開始!!
作為我們宇宙中的鄰居,以及夜空中最明亮的一盞燈,月亮自古以來便讓人類心生著迷。
古人望向滿月的同時,想起了遠方的至親;天文學家望向滿月時,心中卻出現了另外一個問題:「月亮為什麼在那裡?」
月亮是從地球這邊「飛出去」的嗎?圖/GIPHY
月球作為繞地球運轉的衛星,並不是和太陽系的其他行星一同形成。
目前最受歡迎的月球起源說是所謂的「大碰撞」(TheGiantImpact)。
今年八月,在中秋節即將到臨之際,科學家在月球隕石中找到了來自地球內部的原生惰性氣體,為大碰撞事件的始末提供了全新的線索。
大碰撞起源:月球是從地球分出去的?
大碰撞學說認為月球是地球遭到撞擊的產物。
一顆與火星差不多大的天體和古代地球斜向碰撞,把地球撞得團團轉的同時,撞擊產生的巨大能量也將大量地殼與地函物質融化、蒸發、向外噴出。
這些殘骸碎屑繞著地球高速旋轉,形成一個甜甜圈狀的雲狀區域。
月亮便是由這團高溫物質互相吸引聚集而成。
大碰撞學說中,月亮形成的過程。
圖/wikipedia
聽起來或許十分異想天開,但這個猜想可是經歷了許多實證考驗。
首先,一個最簡單的觀察是:現今月球公轉的和地球自轉方向一致。
這是擦撞過程中「甩」出去的殘骸形成月球會有的現象。
據我們所知,月球的公轉方向和轉速自形成後,便沒有太大改變。
大碰撞學說通過了第一關!
在化學成分方面,同位素比例提供了有力的證據。
同位素比例是指某種元素的同位素(例如氧元素可以分為氧16、氧17、氧18)在物質中各占多少比例。
這些同位素形成穩定的化合物後便不會變動,因此成為科學家追本溯源的重要工具。
也因此在天體地質研究中,地層中的同位素比例是每顆星體獨一無二的指紋,太陽系中每顆星體都有相當不同的氧同位素比例。
不過,科學家在二十世紀初期,檢驗了阿波羅十三號帶回的月球岩石樣本。
其中,氧同位素比例竟然和地球一模一樣,強力暗示了月球物質和地球有著神聖不可分割的淵源。
除此之外,許多地質證據顯示月球在形成初期,表面是高溫的熔融態,符合大碰撞的說法。
類似的撞擊事件也曾經在其他星系被觀測到。
種種證據使大碰撞學說成為最受歡迎的月亮起源說。
圖/wikipedia
六個月球隕石,可能解開月球原生惰性氣體之謎
如今,月球物質是來自古代地球這件事已被廣為接受,但詳細的形成過程究竟是如何,仍持續隨著觀測證據的增加而不斷地修正討論。
目前的一個疑點是揮發性物質的存在。
大碰撞時的高溫理應讓大部分的揮發性物質(例如水和二氧化碳)揮發殆盡,但在月球深處的原始岩層中找到的水樣本,和地球地函中的水有同樣的氫同位素指紋,表示這些水或許是「原生」的,在撞擊形成時便一直留存至今,而不是來自外部的隕石。
要研究揮發性物質的源頭,氦或氖這類的惰性氣體的同位素指紋,便是重要的追蹤工具,可惜我們一直未能在月球礦物中找到惰性氣體。
由於月球大氣層十分稀薄,外來的小行星以及富含氫氦原子的太陽風持續轟炸月球表面。
想對原生惰性氣體進行研究,還得先排除這些外來汙染的可能。
蘇黎世聯邦理工學院的PatriziaWill所帶領的研究團隊,以南極拾獲的六個月球隕石作為研究對象。
這六顆隕石皆為玄武岩材質;也就是說,它們是由月球內部的岩漿快速凝結而成。
形成後,它們受到更上層的岩層保護,免於宇宙射線和太陽風的高能輻射。
這六塊岩石很可能是在某次大型隕石撞擊中,才從月球的岩漿流中被撞擊而出,並在漫長的旅途後抵達地球。
光學顯微鏡下,含有原生惰性氣體的月球玄武岩隕石LAP02436。
圖/ETH
要取得隕石的同位素指紋資訊,需要用到質譜儀。
這份研究使用的質譜儀靈敏度極高。
實驗室人員曾經為了防止外界振動干擾,將它懸掛在天花板上,並為它取名為「TomDooley」。
TomDooley是美國內戰時期民謠中因謀殺被判處絞刑的人物。
儘管取名的來由十分詭譎,但是這座TomDooley質譜儀威力十足。
它是世界上唯一能夠測量如此微量惰性氣體的儀器,也曾負責分析地球上最古老的物質——高齡七十億年的默奇森隕石(Murchisonmeteorite)。
目前發現地球上最古老的物質,高齡七十億年的默奇森隕石(Murchisonmeteorite)。
研究團隊將隕石中的黑色玻璃微粒用TomDooley進行分析,嘗試找出當中各種同位素的比例。
它們在玻璃微粒中發現了存量遠高於預期的氦和氖。
從岩石的形成歷史以及同位素特徵中,他們排除了太陽風或小行星汙染的可能,而氖同位素的比例則和地球地函的深處不謀而合。
這些證據表示這些惰性氣體是直接來自地球的地函。
這是首次在月球內部礦物中發現地球原生的惰性氣體,研究結果發表在ScienceAdvances期刊中。
這次的發現為大碰撞學說再添一筆證據。
往後的研究將繼續挑戰較難測量的氪和氙元素,以及其他容易揮發的鹵素元素等等,藉此追蹤揮發性物質在月球形成的歷史中,究竟是如何存活下來。
美麗的月亮,神奇的月亮,還有許多問題待我們繼續發掘。
圖/GIPHY
參考資料
Will,P.,Busemann,H.,Riebe,M.,&Maden,C.(2022).IndigenousnoblegasesintheMoon’sinterior. Scienceadvances, 8(32),eabl4920.OnemorecluetotheMoon’sorigin
發表意見
所有討論
0
登入與大家一起討論
linjunJR
30篇文章
・
471位粉絲
+追蹤
清大理工男。
不喜歡算數學。
喜歡電影、龐克、和翻譯小說。
不知道該把科普當興趣還是專長,但總之先做再說。
TRENDING
熱門討論
即時
熱門
【2022年搞笑諾貝爾獎】10項怪奇獲獎研究出爐:你賺多少其實跟你的才華沒有關係?蠍子斷尾求生,反而讓自己從此便秘?
1
1天前
鑑識故事系列:被植入的性侵記憶
4
1天前
太陽能光電板就是一大堆曝曬在外的電池、會污染土壤與水質?關於太陽能板的迷思全破解
2
2天前
氣溫越高,太陽能板的發電效率就越低?——還得考慮日照量的變化!
1
2天前
你認為閱讀只需要用眼嗎?先聽懂,才能讀懂!
5
2022/09/01
鑑識故事系列:被植入的性侵記憶
4
1天前
不用數學就可以解釋——相對論的著名想像實驗「雙胞胎悖論」
4
2022/09/02
全球熱浪災情頻傳!臺灣熱成這樣,竟然不符合「熱浪」的定義?
3
2天前
RELATED
相關文章
精準預測氣象的「掩星技術」,讓你知道颱風放不放假!
這杯重水喝起來甜甜的,我可以再來一杯嗎?
歐洲最早的智人時尚Runway在哪裡?在4.6萬年前的保加利亞啦
一天散失兩個浴缸的水!氣候變遷下大象的缺水危機
千里共嬋娟,蘇東坡有沒有太浮誇?《水調歌頭》背後的天文運算
0
3
2
文字
分享
友善列印
0
3
2
宇宙學的最大謎團!有超過90%的世界都是暗物質和暗能量,但,它們究竟是什麼?──《大人的宇宙學教室:透過微中子與重力波解密宇宙起源》
台灣東販
・2022/08/08
・3400字
・閱讀時間約7分鐘
+追蹤
相關標籤:
宇宙(81)
微中子(16)
普朗克衛星(1)
暗物質(36)
暗能量(13)
物質(7)
衛星(49)
超對稱粒子(1)
重力波(28)
熱門標籤:
量子力學(46)
CT值(8)
後遺症(3)
快篩(7)
時間(37)
宇宙(81)
觀測星系時,科學家發現了「看不見的物質」
我們現在所看到的人類、太陽、星系以及星系群等等,所有東西都是由物質構成。
「物質構成了宇宙的全部」這個概念長年以來深植於人類心中。
宇宙是由物質構成的,但究竟是由甚麼物質構成的呢?圖/twenty20photos
不過,後來我們了解到,宇宙中存在著許多我們人類看不到的物質,那就是「暗物質(darkmatter)」。
這個名稱聽起來很像科幻作品中的虛構物質,卻實際存在於宇宙中,而且暗物質在宇宙中的含量,遠多於我們看得到的「物質」。
1934年,瑞士的天文學家茲威基(FritzZwicky,1898~1974)觀測「后髮座星系團」時,發現周圍星系的旋轉速度所對應的中心質量,與透過光學觀測結果推算的中心質量不符。
周圍星系的轉速明顯過快,推測存在400倍以上的重力缺損(missingmass)。
在這之後,美國天文學家魯賓(VeraRubin,1928~2016)於1970年代觀測仙女座星系時,發現周圍與中心部分的旋轉速度幾乎沒什麼差別,並推論仙女座的真正質量,是以光學觀測結果推算出之質量的10倍左右。
到了1986年,科學家們觀測到了宇宙中的大規模結構,發現星系的分布就像是泡泡般的結構。
若要形成這種結構,僅靠觀測到的質量是不夠的。
為了補充質量的不足,科學家們假設宇宙中存在「看不見的物質=暗物質」。
看不到卻存在?暗物質究竟是什麼?
既然看不到,那我們怎麼確定暗物質真的存在?圖/twenty20photos
前面提到我們看不見暗物質,而且不只用可見光看不到,就連用無線電波、X射線也不行,任何電磁波都無法檢測出這種物質(它們不帶電荷,交互作用極其微弱)。
因為用肉眼、X射線,或者其他方法都看不到它們,所以稱其為「暗」物質。
不過,從星系的運動看來,可以確定「那裡確實存在眼見所及之上的重力(質量)」。
這就是由暗物質造成的重力。
延伸閱讀:暗物質比先前認為的還要「暗」
看不到的能量:暗能量
事實上,科學家們也逐漸了解到,宇宙中除了暗物質之外,還存在「看不見的能量」。
原本科學家們認為,宇宙膨脹速度應該會愈來愈慢才對,不過,1998年觀測Ⅰa型超新星(可精確估計距離)時,發現宇宙的膨脹正在加速中。
這個結果證明宇宙充滿了我們看不到的能量「暗能量(darkenergy)」。
而且,暗能量的量應該比暗物質還要更多。
我們過去所知道的「物質」,以及暗物質、暗能量在宇宙中的估計比例,如下圖所示。
這項估計是基於WMAP衛星(美國)於2003年起觀測的宇宙微波背景輻射(CMB),計算出來的結果。
圖/台灣東販
後來,普朗克衛星*(歐洲太空總署)於2013年起開始觀測宇宙,並發表了更為精準的數值。
什麼是「普朗克衛星」?
歐洲太空總署(ESA)為了觀測距離我們138億光年的宇宙微波背景輻射(CMB)而發射至宇宙的觀測裝置(人造衛星)。
可與NASA發射,廣視角、低感度的WMAP衛星互相對照。
由WMAP衛星製成的CMB地圖,計算出宇宙年齡應為137億年左右,誤差在正負2億年內;普朗克衛星則製作出了更為詳細的CMB地圖,並以此推論出宇宙年齡應為138億年左右,誤差在正負6000萬年內,數字更為精準。
歐洲太空總署(ESA)為了觀測距離我們138億光年的宇宙微波背景輻射(CMB)而發射至宇宙的觀測裝置(人造衛星)。
可與NASA發射,廣視角、低感度的WMAP衛星互相對照。
由WMAP衛星製成的CMB地圖,計算出宇宙年齡應為137億年左右,誤差在正負2億年內;普朗克衛星則製作出了更為詳細的CMB地圖,並以此推論出宇宙年齡應為138億年左右,誤差在正負6000萬年內,數字更為精準。
暗物質的真面目,究竟是什麼?微中子嗎?
既然暗物質有質量,那會不會是由某種基本粒子構成的呢?也有人認為暗物質是在宇宙初期誕生的迷你黑洞(原始黑洞),而我也致力於這些研究,不過相關說明不在此贅述。
已知的基本粒子(共17種)以及其他未知粒子,都有可能是暗物質,在這些粒子當中最被看好的是微中子。
因為暗物質不帶電荷,不與其他物質產生交互作用,會輕易穿過其他物質。
這些暗物質的特徵與微中子幾乎相同。
而且,宇宙中也確實充滿了微中子。
因此,微中子很可能是暗物質的真面目。
不過,目前的物理學得出的結論卻是「微中子不可能是暗物質的主要成分」。
NASA曾經想透過星系團的碰撞來了解暗物質的特性。
圖/NASA
為什麼微中子被撇除了呢?
這是因為,雖然微中子大量存在於宇宙中,質量卻太輕了。
雖然科學家們現在還不確定微中子的精準質量是多少,不過依照目前的宇宙論,3個世代的微中子總質量上限應為0.3eV。
如果暗物質是微中子,那麼3個世代的微中子總質量應高達9eV才對,兩者相差過大。
另一方面,暗物質中的冷暗物質(colddarkmatter)的速度應該會非常慢才對。
宇宙暴脹時期會產生密度的擾動,進而產生暗物質的擾動(空間的擾動應與觀測到的CMB擾動相同),這種微妙的重力偏差,會讓周圍的暗物質聚集,提升重力,進一步吸引更多原子聚集,最後形成我們現在看到的星系。
相較於此,微中子過輕(屬於熱暗物質,hotdarkmatter),會以高速飛行。
微中子無法固定在一處,這樣就無法聚集起周圍的原子,自然也無法形成星系。
暗物質、暗能量的真相究竟是甚麼?仍然是宇宙學中最大的謎團!
熱暗物質、冷暗物質
這裡要介紹的是熱暗物質與冷暗物質。
所謂的「熱暗物質」,指的是由像微中子那樣「以接近光速的速度飛行」的粒子組成暗物質的形式。
宇宙微波背景輻射(CMB)可顯示出宇宙初期的溫度起伏,因而得知存在相當微小,卻十分明顯的擾動,此擾動與暗物質的擾動相同。
擾動中,物質會往較濃的部分聚集,並形成星系或星系團等大規模結構。
不過,如同我們前面提到的,科學家們認為以接近光速的速度運動的微中子,在程度那麼微弱的宇宙初期擾動下,很難形成現今的星系團。
於是,科學家們假設宇宙中還存在著速度非常慢的未知粒子「冷暗物質」。
冷暗物質的候選者包括「超對稱粒子(SUSY粒子)」當中光的超伴子——超中性子(neutralino)、名為軸子(axion)的假設粒子;另外,也有人認為原始黑洞可能是「冷暗物質的候選者」,雖然黑洞並不是基本粒子。
在討論暗物質時,即使不假設這些未知粒子的存在,在標準模型的範圍內,微中子也是呼聲很高的候選者。
如同在討論熱暗物質時提到的,當我們認為微中子應該不是主要暗物質時,就表示基本粒子物理學需要一個超越標準理論的新理論,這點十分重要。
宇宙微波背景(CMB)是宇宙大霹靂後遺留下來的熱輻射,充滿了整個宇宙。
圖/台灣東販
那麼,微中子真的完全不可能是暗物質嗎?
倒也並非如此。
如果存在右旋的微中子,由於我們還不曉得它的質量以及存在量,所以「微中子是暗物質」的可能性還沒完全消失。
不過,這樣就必須引入超越標準理論的理論才行。
在目前只有發現左旋、符合標準理論的微中子的情況下,一切都還未知。
關於這點,我們將在《大人的宇宙學教室:透過微中子與重力波解密宇宙起源》第6章第7節詳細說明。
——本文摘自《大人的宇宙學教室:透過微中子與重力波解密宇宙起源》,2022年6月,台灣東販,未經同意請勿轉載。
發表意見
所有討論
0
登入與大家一起討論
台灣東販
2篇文章
・
1位粉絲
+追蹤
台灣東販股份有限公司是在台灣第1家獲許投資的國外出版公司。
本公司翻譯各類日本書籍,並且發行。
近年來致力於雜誌、流行文化作品與本土原創作品的出版開發,積極拓展商品的類別,期朝全面化,多元化,專業化之目標邁進。
TRENDING
熱門討論
即時
熱門
【2022年搞笑諾貝爾獎】10項怪奇獲獎研究出爐:你賺多少其實跟你的才華沒有關係?蠍子斷尾求生,反而讓自己從此便秘?
1
1天前
鑑識故事系列:被植入的性侵記憶
4
1天前
太陽能光電板就是一大堆曝曬在外的電池、會污染土壤與水質?關於太陽能板的迷思全破解
2
2天前
氣溫越高,太陽能板的發電效率就越低?——還得考慮日照量的變化!
1
2天前
你認為閱讀只需要用眼嗎?先聽懂,才能讀懂!
5
2022/09/01
鑑識故事系列:被植入的性侵記憶
4
1天前
不用數學就可以解釋——相對論的著名想像實驗「雙胞胎悖論」
4
2022/09/02
全球熱浪災情頻傳!臺灣熱成這樣,竟然不符合「熱浪」的定義?
3
2天前
RELATED
相關文章
來自137億年前的訊息!透過重力波,一窺「宇宙誕生」的真相──《大人的宇宙學教室:透過微中子與重力波解密宇宙起源》
極目遠眺的意義:天文學家為何追尋第一代星系
沒有「引力」,只有「時空扭曲」——《高手相對論》
用黑白相機拍出色彩繽紛的宇宙
活躍黑洞的炙熱遺跡:費米泡泡
0
2
0
文字
分享
友善列印
0
2
0
為了美好的地球獻上努力:「斯德哥爾摩+50會議」
台灣科技媒體中心
・2022/06/17
・4409字
・閱讀時間約9分鐘
+追蹤
相關標籤:
+50(1)
地球(37)
斯德哥爾摩宣言(1)
永續發展(14)
環境保護(10)
熱門標籤:
量子力學(46)
CT值(8)
後遺症(3)
快篩(7)
時間(37)
宇宙(81)
本文與台灣科技媒體中心合作,內文經泛科學改寫。
本文轉載整合自台灣科技媒體中心《「斯德哥爾摩+50會議」專家意見》資料更新至2022年6月5日,完整文章請見上方連結
2022年是《斯德哥爾摩宣言》發布的第50年。
圖/envato
《斯德哥爾摩宣言》50週年了!
1972年聯合國人類與環境會議通過《斯德哥爾摩宣言》,這份宣言是後續環境政策的重要基礎。
今(2022)年是《斯德哥爾摩宣言》發布的第50年,聯合國在6月2、3日於瑞典召開大會,在大會結束時,共同主辦國瑞典與肯亞發表聲明,指出人類福祉應是「健康的地球」與「讓所有人享有繁榮」的核心;承認和落實享有一個潔凈、健康與永續環境的權利;在當前運作的經濟系統中,進行全面性的系統變革,並加速高影響部門的轉型。
在會議之前,斯德哥爾摩環境研究所(SEI)與印度能源、環境與水理事會(CEEW)兩個智庫也發布報告《斯德哥爾摩+50:解鎖更美好的未來》(Stockholm+50:UnlockingaBetterFuture),作為大會討論的科學依據。
台灣科技媒體中心摘要報告重點,並邀請專家提供觀點。
今年的共同主辦國瑞典與肯亞發表聲明,認為人類福祉應是「健康的地球」與「讓所有人享有繁榮」。
圖/envato
一切為了更好的明天
20世紀的70年代是世界環境運動的發展期,人們開始發現,現代人類的物質享受背後都有慘重的環境代價。
同時也終於了解到,地球畢竟不是「無盡藏」的,資源也會用完的一天。
於是距今50年前的1972年,聯合國在斯德哥爾摩舉辦了第一個國際環境議題的會議,在世界各國代表面前提出環境保護及永續發展的議題,並且訂了許多行動計劃,希望各國政府推行。
台灣大學政治學系副教授林子倫(曾出席2002、2012年,聯合國永續發展高峰會)說明,《斯德哥爾摩宣言》開啟了全球環境的治理架構,催生了聯合國環境規劃署(UNEP)的成立;1992年的里約地球高峰會上,簽署了當前規範全球環境議題的三大公約:聯合國氣候變遷綱要公約、生物多樣性公約、防治沙漠化公約,以及森林原則等,都是立基於《斯德哥爾摩宣言》,更進步的環境目標。
從1992年迄今,聯合國每十年就會有一次對於全球環境目標與會議的檢視。
如1992年永續發展世界高峰會,首次提出「永續發展」(sustainabledevelopment)的概念;2012年里約+20(Rio+20)會議,則為了提升聯合國環境規劃署的治理機制,設立聯合國環境大會(UNEA),並著手設立工作小組,制定現在的聯合國永續發展目標(SDGs)。
聯合國永續發展目標(SDGs)圖/wikimedia
50年過去,環境變好了嗎?
中央研究院環境變遷研究中心院士暨成功大學航空太空工程系特聘客座講座教授 王寳貫認為,過了50年,這些行動計劃有成效嗎?答案是:也有,也沒有。
有的是,環境運動蓬勃發展,各國都有熱心的環保團體監督他們各自的環境,對環保意識的推展很有作用。
這導致一些科技進步的發達國家有能力改善一些他們自身的環境。
沒有的是,以全世界的眼光來看,很多所謂的環境改善,只是環境污染物的再分配:發達國家把高污染的產業移到開發中國家去運轉,富國享受清潔環境及高水準生活,而窮國則為了爭取GDP成長(以便也享受如發達國家的高水準生活),甘願犧牲環境。
如同這份《+50》報告所言,斯德哥爾摩宣言過去的呼籲,僅有10%得到實現,這很容易了解,很多政治式的決議,不是各國初心自願的,沒有強制力,當然達不到目標。
近來比較具成效的是商業契約模式,像蘋果等跨國公司要求供應商使用綠電,就很有效,因為事關商業利益。
若用全世界的角度來看,很多所謂的環境改善,只是環境污染物的再分配而已。
圖/envato
台灣大學氣候變遷與永續發展國際學程兼任助理教授趙家緯認為,宣言的目標落實程度僅不及10%,顯示出現行多邊國際環境協議中「僅只訂定目標,而未能縮短落實鴻溝」。
而目前最主要的三大鴻溝,是「政策不一致」、「多邊主義效力不彰」與「欠缺問責性(accountability)」。
這次會議決議中,則特別強調「調整環境有害的補貼」與「振興與紓困用於永續用途」,嘗試克服「政策不一致」的阻礙。
在問責性上,世界企業永續發展協會(WBCSD)則發起全球企業問責與透明機制,強化對於企業各類氣候與永續承諾的檢視。
《+50》,最值得關注的重點
中央研究院經濟研究所兼任研究員蕭代基認為,《斯德哥爾摩宣言》揭示人類有在健康生態環境下生活之權利的基礎上,「斯德哥爾摩+50」會議,則進一步提出人類有在清潔、安全與永續的環境下生活之權利,並且重新定義人類與自然的關係,特別指出人類有保護自然的責任,因為自然有其內在價值,不只是開發利用的工具價值。
王寳貫教授則點出,斯德哥爾摩+50提到了要net-zero(淨零)這個概念,不但淨零排碳,還要零污染;另外提出新的量測經濟的標尺,不要一味追求「成長」,這算是一個進步。
趙家緯助理教授進一步解釋這個新的衡量指標。
如同聯合國秘書長在大會致詞所提出的「GDP不是衡量當前世界富足程度的一種方式。
相反的,我們必須轉向循環和再生經濟。
」本次大會決議也提出需「定義和採用新的進步和人類福祉衡量方法」,因此將加速現行國民所得會計制度的改革,以反映自然資本的真實價值。
「斯德哥爾摩+50」會議特別指出,人類有保護自然的責任。
圖/envato
台灣可以如何響應《斯德哥爾摩宣言》?
中央研究院經濟研究所兼任研究員蕭代基參考本會議文件與結論,提出兩項台灣可以具體推動的目標:
我們必須改變人類消費與生產系統、行為模式、社會價值觀、以及獨尊GDP代表經濟與福祉的指標。
為了使得現在及未來所有人類都能夠永續與富足的生活,人類生活的足跡必須在地球生態界線之內,我們必須落實執行上述改變人類生活模式的幾項作為。
事實上,這幾項作為都是已經提倡多年,但由於障礙甚多,且無政治利益,未受應有的重視。
我們必須加速決策與執行必要的永續投資與基本設施的民主程序。
這是本會議強調為了保障未來世代的福祉之必要作為。
本會議指出過去的國際環境協定與政策,落實程度很低,事實上大多數國際環境協定都可以說是不成功的,可見有關環境保護與永續發展的決策及執行有很多障礙。
保障未來世代的福祉,也是《斯德哥爾摩宣言》的重要議題。
圖/envato
主要障礙仍然是各國及多數人只想要白吃午餐,以致於環境保護的長期效益不敵短期的經濟利益在政治上的權衡比較,再加上享受環境保護長期效益的未來世代尚未出生,在現在政治決策過程中完全沒有發言權。
如何移除這些政治決策的障礙?根本之道在於修正我們民主制度,創設一個「虛擬的」廣納性民主制度,把未來世代的利益明確地納入當代決策的民主程序,方案之一是當民意代表、政府與公民團體在討論與決策攸關未來世代福祉的政策時,有未來世代的代表參與討論與發言。
而趙家緯助理教授則延續前面的觀察,認為本次會議中強調對於GDP跟成長主義的反思,會議決議也強調超越傳統的GDP衡量標準。
在此議題上,國際上的非政府組織已與威爾斯、紐西蘭、蘇格蘭、芬蘭、冰島與加拿大等已建構超越GDP指標並建立相應治理機制的國家,組成福祉經濟政府夥伴(WellbeingEconomyGovernments,WEGo),聯合國也著手將自然資本與環境污染納入GDP估算的方法。
臺灣應掌握此趨勢,全面檢討既有綠色國民所得帳在涵蓋範疇與決策應用之不足,建構新的社會福祉衡量指標。
《斯德哥爾摩+50》焦點總結
lakeinmountainonsummertime
在斯德哥爾摩宣言的50年後,我們正處於不同危機的相互交織之中,人類對氣候和生態系統造成前所未有的影響,且不平等日益加劇。
嚴重的不平等延伸影響後代子孫的生活,環境變化和突破臨界點的風險正在加速。
行動落差:過去50年來,各國商定數百個全球環境和永續發展目標,但只實現了十分之一,這對解決問題遠遠不夠。
我們比以往的任何時候都更有能力應對氣候變遷。
透過越來越多的公眾支持、加速採用潔凈技術、具包容性的創新金融,以及對「立即採取積極行動可帶來共同效益」的有力科學證據,使2022年成為我們追求永續未來的關鍵時刻。
為了加快變革的步伐,需要「無畏」及「以科學為基礎的決策」。
各級決策者在未來10年,需要一同緊縮決策時間的尺度,以實現變革,避免鎖定效應及調適時間遲滯,也減少不同世代間的歧視。
提出應立即採取三大轉變行動:重新定義我們與自然的關係、確保人人享有長久的繁榮、投資於永續的未來。
重新定義我們與自然的關係,是指從獲取轉向關懷。
透過將自然融入我們的城市,在日常生活中加強人與自然的連結、保護動物福利,並轉向以植物為基礎的飲食、增加下個世代的自然教育、承認並多採用在地知識。
確保人人享有長久的繁榮的前提,是徹底重新思考我們的生活方式,透過創建有利的基礎設施,激發新的支持性社會規範。
例如將擴展業務的模式,專注於提供「服務」實非製造「產品」;採用對人類與環境都有益的供應鏈;使國家統計數據和永續目標保持一致等。
我們必須在各國政府大力支持下,投資永續的未來。
當前可用於永續的私人資本比以往的任何時候都多,但低收入與中低收入國家仍存在資金缺口。
為了投資永續的未來,我們必須承認並加強政府在創新之中的基礎作用,並鼓勵私人融資將「創新」帶入市場。
在減少永續風險的同時,也增加不永續的成本。
變革的條件需要改善:為了解決過去挑戰的制度與治理體系,可能導致當前的挑戰。
領導者透過連貫的政策、強而有力且具一致性的激勵措施,有足夠的機會解決結構性的障礙。
相關資料
《斯德哥爾摩+50:解鎖更美好的未來》報告原文斯德哥爾摩+50:大會閉幕新聞稿
發表意見
所有討論
0
登入與大家一起討論
台灣科技媒體中心
46篇文章
・
324位粉絲
+追蹤
台灣科技媒體中心希望架構一個具跨領域溝通性質的科學新聞平台,提供正確的科學新聞素材與科學新聞專題探討。
TRENDING
熱門討論
即時
熱門
【2022年搞笑諾貝爾獎】10項怪奇獲獎研究出爐:你賺多少其實跟你的才華沒有關係?蠍子斷尾求生,反而讓自己從此便秘?
1
1天前
鑑識故事系列:被植入的性侵記憶
4
1天前
太陽能光電板就是一大堆曝曬在外的電池、會污染土壤與水質?關於太陽能板的迷思全破解
2
2天前
氣溫越高,太陽能板的發電效率就越低?——還得考慮日照量的變化!
1
2天前
你認為閱讀只需要用眼嗎?先聽懂,才能讀懂!
5
2022/09/01
鑑識故事系列:被植入的性侵記憶
4
1天前
不用數學就可以解釋——相對論的著名想像實驗「雙胞胎悖論」
4
2022/09/02
全球熱浪災情頻傳!臺灣熱成這樣,竟然不符合「熱浪」的定義?
3
2天前
RELATED
相關文章
沒有「引力」,只有「時空扭曲」——《高手相對論》
JustLookUp!小行星監測系統「哨兵」全面升級
什麼是「生命親緣樹」?古菌啟發人類對火星生命的想像——《穿越4.7億公里的拜訪》
往上打的雷!太空中才看得到的「藍色噴流」與它的精靈好友們
地球在20年間「亮度」變低了!——地球暖化讓陽光反照率直直落
繁
简
延伸文章資訊
- 1在月球繞地球公轉過程中
在月球繞地球公轉過程. 中,若月球恰好運行至太. 陽與地球之間,且三者. 幾乎連成一直線時,月球. 遮蔽太陽,影子落在地球. 上,就會發生日食。 錯過這次日環食!
- 2月亮
公轉:月球以每秒1.02公里的速度繞地球公轉,公轉一週是27日7時43分11.5秒(恆星月)。 自轉:月球自轉和公轉同步,即月球自轉一週剛好等於公轉一週的時間,所以月球面對地球 ...
- 3‧月球繞地球運行一週的時間、月球圓缺的週期‧
球是地球的衛星,伴隨著地球在太空中,仿如一對情侶般漫舞在繞行太陽的公轉軌道上,並且月球依循「右手表示」方式(右手姆指指向北,其餘四根指頭彎曲的方向,表示月球繞行 ...
- 4月球軌道-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月球軌道 以順行的方向繞行地球,相對於春分點和恆星完成一個公轉大約是27.32天(分點月和恆星月),相對於太陽的一次公轉約29.53天(朔望月)。地球和月球圍繞其 ...
- 5香港太空館- 星星問- 問日食與月食
( 月球繞地球的公轉周期為27.3 日, 所以月球每天在天球的移動速度為360 度除以27.3 日, 即每天約13 度, 或每小時約0.54 度。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