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談今日軟體與網站「出場機制」 - Mr. 6
文章推薦指數: 80 %
「出場機制」(Exit Strategy)不只是創投所關心,也維繫著創業家個人發展及整個地區在產業上的競爭力,...
Skiptocontent
Home產業策進漫談今日軟體與網站「出場機制」
「出場機制」(ExitStrategy)不只是創投所關心,也維繫著創業家個人發展及整個地區在產業上的競爭力,當然我們看到今天的芬蘭的Nokia、韓國的Samsung、日本的Sony、印度的Tata集團,這些各國代表性的科技公司似乎都穩定的一邊賺錢一邊成長,但對於創業家無論是個人或整個產業觀而言,絕對不能把它們當作榜樣。
藉Michael來信希望我談創業家的出場機制,我這篇先來談談軟體與網站創業家的出場機制。
說白話一點,「出場機制」就是在這麼辛苦的高風險創業之後,要怎麼從中脫離、把錢放到口袋裡落袋為安?雖然「出場機制」是創業計畫書(BP)最關鍵的其中一塊,但創業家往往一心想搞個永垂青史的偉大公司,出場機制就在BP後面很沒創意的草草交待了事:「可以上市櫃啦,可以被大廠買掉啦…」但事實上這塊是投資人最有興趣的部份,他們有時會想聽聽創業家的看法,到底他的這個點子有怎樣有趣的出場規畫,也幫助投資人想像他們的資金可以有幾倍的回收、風險又是多高。
公司股票於公開市場發行,向來是最直接的出場機制,股市是個相對公平的地方,只要你賺多少EPS,就會大概有多少的股價;而且它的想像力是無邊無際的,上市後還有一波可炒(如Dell、Cisco這些公司距十幾年前上市至今已漲了幾十倍),但今天的環境無論是沙賓法案或是股市所給的本益比,對於軟體與網站公司的上市規畫已是非常嚴峻與不友善,最近知名相簿網站Shutterfly準備申請上市,它是近年來死了幾千家相簿網站之後的存活者,目前每年賺個3~4百萬美元來看已和一般不賺錢的網站好很多,但仍有不少分析師對它冷淡,更何況是一般的網站,儘管影響力來說已經是歷史上不可抹滅的偉大成就,獲利卻不如一間爛巴巴的local餐廳,因此一般而言從去年開始創投已不將上市作為主要出場機制(不過,也有好事者預測或許會出現反趨勢而行的黑馬),所以創業家也該想想其他方法。
那有人會想,我的公司股票無法上市,那在私下賣掉總行吧?所以創投被找過去,創業家表示想要增資,但是要賣老股;許多創投對於買老股是非常排斥的,錢進去不是進公司、而是進了創業家的口袋。
除非公司明顯的是非常搶手、營運順利,窮創業家可以一邊往成功大道走、一邊出脫一點點股票,買豪宅可能還不至於,至少可以給自己一輛BMW名車代步或一套高檔健身器材在客廳保持身體健康,但是一般而言,創業家私下賣股絕不是出場機制。
所以繞了一圈還是回來談「併購」(M&A),從美國矽谷的情形看來,併購仍然是今日網路最理所當然的出場機制,尤其是在Web2.0。
Web2.0並不是一個以獲利為主的東西,Web2.0無法獲利,什麼靠作品上傳授權、靠廣告等等的每月營收,對於投資人與買家而言實在沒太大吸引力,因為他們眼前還有許多其他更賺錢的傳產或高科技標的可以購買;所以如果專注鑽研Web2.0的獲利機制,想要「無中生有」,遲早翻船。
然而,對於一些大型的網站與媒體公司而言,Web2.0卻代表網路使用者的習慣的改變,它是通往下一代網路的橋樑,先佔先贏,可成為非常好用的策略競爭工具,也讓它們瞬間擁有未來,所以大廠願意出手併購,這也是我們看Web2.0網站的價值目前唯一而且主要的方法。
Web2.0網站的估值難以計算,唯一的方式就是比較其他前例,看看Sony買Grouper來推算YouTube可能值十億美元以上,或看看譬如Vonage的上市來猜Skype究竟值多少錢。
目前為止,大廠出的錢絕對不心軟,這就是為什麼,雖然2000年已得到泡沫教訓,矽谷創投仍不以Web2.0的賺錢能力、EPS數字當作估值的根據,大膽的對Web2.0網站投資下去,這世界本來就是這樣,菜市場的黃魚雖然已經不新鮮,但只要有人就是愛吃黃魚、非黃魚不可,黃魚又僅此一條,那麼一定肯定可以賣貴了,基於這點,我覺得人們不必抱著罪惡感或不安全感來看Web2.0網站的估值與創投的參與。
在台灣創業的軟體或網站創業家們,多研究美國目前的併購狀態,就能知道自己的公司應該怎麼走,才有機會被併購。
比如說,網通與資安軟體(或軔體)方面,Cisco思科絕對是觀察指標,2004年它買了12家公司,2005年也是12間公司,2006年到目前為止已買4間公司,等於每個月都在辦大樂透,而且每一起併購案都在5千萬美元以上,上億的也不少,這些許多都是創投投資的新小公司,創立不到三年,就被高價買下,Cisco不知成就了多少富翁,創業家也可以以思科的興趣作為創業的依據。
網站方面,NewsCorp的慷慨也是觀察重點,去年花6.5億美元買下娛樂入口網站IGN、花5.8億買下Myspace等等,而其他近年的大吃小案例還包括eBay以6.2億美元買下Shopping.com,Yahoo!買下Flickr。
今年也很熱鬧,有SixAparts買下Rojo,有eBay買下Skype,也有MySQLAB買下Netfrastructure。
連O’ReillyMedia也出手買下PoguePress。
其他讓看棺囑目的軟體公司合併案還包括Adobe以34億美元吃掉Macromedia,欣賞一場大吃大的版圖整合,還有手機遊戲提供商GluMobile買下歐洲最大手機遊戲內容供應廠iFone來拓展全球據點等等。
除此之外,也可以觀察到有些大公司並不是把整間標的公司吃掉,而是吃掉其中一小個部門或一小樣產品,譬如供應鍊管理軟體大廠ClickCommerce以1500萬美元買下外包軟體公司Elance的合約管理軟體部門;Paypal付3.7億美元選購了Verisign的主力線上付款閘道,這些案子通常是買「員工」與「產品」而不是買「客戶」,雖然這些標的本身大多也屬中大型公司,不過這代表小公司若做到大公司的「最愛功能」(favoritefunction),也很有機會被買走。
談了一圈美國,回到台灣,可惜的是目前在網站方面仍沒有太多併購實例,這原因分為兩部份,第一,國內大網站寧可自己動手複製,所以給的併購價碼往往只是出好玩的,不夠高;第二,創業家本身也抱著希望跟美國一樣「賺一次護一生」,希望個人至少拿個幾億元才有感覺。
當然其中還包括創業家本身的生涯規畫及對於自己創造的「寶貝」的捨不得,不過還是一句話,把網站賣掉並不是邪惡的事,只要成功賣掉,下次再創肯定有人會投資;我認為,在台灣的出場機制如此疲軟的情況下,「小創小賣」是國內創業家的自救方法之一,相關的實例也會在Mr.6這邊持續觀察與報告。
至於要怎麼推動這股軟體與網站「買賣」的風氣,可能也要靠政府及策進組織,與其去向創業家宣揚創業有多麼好玩,不如向各產業的老公司宣傳這些新網站、新軟體對它們的競爭可能帶來什麼樣的好處,只要有人出錢買下,有年輕人因此發財,有媒體跟著報導,一年連續幾次,整個軟體產業就可以突然被救活了。
而,假如就是沒人去推動,怎麼辦呢?或許還是要靠無名小站或其他國內網站,近期會不會發生什麼新的併購案,讓媒體炒一炒也吵一吵。
不過對於創業家而言,一開始就抱著「未來要被併購」來經營公司也要處處小心,併購是可以放在心裡,不要大聲說出來,市場上的創投與併購者仍是相對保守,假如創業家這麼積極想賣公司,他們會認定公司有問題或創業家短視近利;而小公司和人談併購的過程也有如懸崖走鋼索,中間幾個月的徵信萬一出現變動,對方突然決定抽腿不併,那整間小公司的夢想也頓時破滅,士氣崩盤,員工潰散。
而併購以後,對方有時會給幾種拿錢的選擇,建議也要慎思,譬如當年矽谷創業家周宏泰將Omniscience公司賣給Oracle甲骨文,甲骨文那邊讓他選要一次拿,還是分批慢慢拿;一次拿的價錢自然比分批還少,周宏泰作的決定是不貪心、即刻全部拿走,換得自己自由。
2006年的今日,科技進展的速度已是一百倍於食品業、汽車業,因此創業家就是產業最大的動力;創業家就是為了錢而創業,為了出場而創業,創投也是、國家也是、所有人都是。
價值被製造出來,整個地區就因為這樣而欣欣向榮,台灣的軟趴趴的軟體產業也可以從此站起來。
(圖片摘自http://www.osha.gov)
RelatedPosts
AboutTheAuthor
Mr.6
Mr.6本名劉威麟,作家,為最早開始推動台灣網路創業風潮的推手之一,美國史丹佛大學(StanfordUniversity)電機、管理雙碩士,從小移民加拿大,旅居矽谷多年,至今著有17本書,其中《搶先佈局十年後》於十年前預中多項科技應用之實現,並於2006年6月6日起,於個人部落格Mr.6–趨勢.創業.網路.生活發表了超過4300篇網站分析、科技趨勢、職場觀點文章。
身為作家,另一個重要的嘗試為個人的日記,劉威麟日記自1992年7月9日開始記錄,當年15歲,而至2018年初次印刷日記時,時年41歲,總共寫了近26年日記,仍在繼續寫作中,而後面的日記(自2019年9月20日開始)正在以半公開或隱密的方式,呈現在互聯網上。
創立並經營全台灣第一家社群行銷公司「米斯特六公司」共10年,年營收近億、辦公室數百坪,公司被收購後轉做AI,而後個人經歷離婚而今成為獨力照顧兩個孩子的單親爸爸,賣掉原本公司並二度創業「英雄爸爸公司」,盼為我們21世紀的下一代創造更美滿幸福的人生、享受一個正面且全球化的理想世界。
Mr.6已於2022年2月底帶著一雙兒女重新回流至加拿大,目前定居於溫哥華、距離兒時住處不遠。
與Mr.6聯絡請歡迎來信[email protected]
8Comments
麥可(Michael)
george,太感謝了,真的受益良多。
2006年9月13日
山丘
一早來看到此文就是一陣的感動,雖然Mr.6說自己是創投背景,但其實思考的立場總是站在創業家、台灣網路環境的改善。
最近跟nChild寫BP也面臨了一個很大的瓶頸,就是Mr.6提到的營收預估的問題,網站服務大致就是廣告和會費,放棄了會費就只能看廣告能拼多少收入。
奈何一個月二三十萬的廣告基礎怎能支撐一家成長中的公司?過高的廣告營收預估,又有哪個投資人肯買帳。
所以只好把之前的附件-出場機制,好好的努力著墨一下,而這Mr.6篇文章就是我們的最佳參考文獻。
^^
2006年9月13日
喲哪桑
我十分認同,出場機制是必須考慮的,甚至是必須優先考慮的。
因為,這將大大影響經營的方向,要IPO或要被M&A,其經營發展的重點是截然不同的。
想IPO,要獲利,還要許許多多的行政營運來證明有獲利。
好像Fortinet,現在走到不上不下,要IPO有點難,但買家(如Cisco)又會嫌它大了點、貴了點。
因此,投「買家」之所好,好比買家缺乏的技術、買家肯出的錢,如Mr.6的提醒,是很重要的!
2006年9月13日
asker
感謝Mr.6,這篇文章讓我獲益良多,希望Mr.6有空的話能夠繼續談談這方面的議題。
🙂
2006年9月13日
Miula
其實,MBO/LBO也是一種ExitStrategy
如果網站能夠產生足夠的現金流,直接跟創投買回股票,也是可行的作法。
當然,如果網站不能賺錢,就只能純粹等待M&A了.
—
行話(BusinessTalk)
最專業的中文行銷部落格
http://blog.yam.com/miula
2006年9月13日
dbai
這一篇的最後一句話”台灣的軟趴趴的軟體產業也可以從此站起來”,讓我想到另一個問題。
台灣軟體產業最大問題不在創業,而在金主的心態。
假設金主是企業,企業不支持員工創新,輕忽軟體工程師的價值,無能走出去看外面的世界,那只會導致軟體人才愈發待不下去這個產業。
搞到最後,創業只能靠自己,點子不願跟別人共享,永遠都想自己當老闆,排斥M&A…問題叢生。
這是後話了。
2006年9月18日
2022年7月
一
二
三
四
五
六
日
123
45678910
11121314151617
18192021222324
25262728293031
«9月
彙整
2021年9月
2021年4月
2020年11月
2020年5月
2020年4月
2020年3月
2017年9月
2017年8月
2017年6月
2017年5月
2017年4月
2017年3月
2017年2月
2017年1月
2016年12月
2016年11月
2016年10月
2016年9月
2016年8月
2016年7月
2016年6月
2016年5月
2016年4月
2016年3月
2016年2月
2016年1月
2015年12月
2015年11月
2015年10月
2015年9月
2015年8月
2015年7月
2015年6月
2015年5月
2015年4月
2015年3月
2015年2月
2015年1月
2014年12月
2014年11月
2014年10月
2014年9月
2014年8月
2014年7月
2014年6月
2014年5月
2014年4月
2014年3月
2014年2月
2014年1月
2013年12月
2013年11月
2013年10月
2013年9月
2013年8月
2013年7月
2013年6月
2013年5月
2013年4月
2013年3月
2013年2月
2013年1月
2012年12月
2012年11月
2012年10月
2012年9月
2012年8月
2012年7月
2012年6月
2012年5月
2012年4月
2012年3月
2012年2月
2012年1月
2011年12月
2011年11月
2011年10月
2011年9月
2011年8月
2011年7月
2011年6月
2011年5月
2011年4月
2011年3月
2011年2月
2011年1月
2010年12月
2010年11月
2010年10月
2010年9月
2010年8月
2010年7月
2010年6月
2010年5月
2010年4月
2010年3月
2010年2月
2010年1月
2009年12月
2009年11月
2009年10月
2009年9月
2009年8月
2009年7月
2009年6月
2009年5月
2009年4月
2009年3月
2009年2月
2009年1月
2008年12月
2008年11月
2008年10月
2008年9月
2008年8月
2008年7月
2008年6月
2008年5月
2008年4月
2008年3月
2008年2月
2008年1月
2007年12月
2007年11月
2007年10月
2007年9月
2007年8月
2007年7月
2007年6月
2007年5月
2007年4月
2007年3月
2007年2月
2007年1月
2006年12月
2006年11月
2006年10月
2006年9月
2006年8月
2006年7月
2006年6月
延伸文章資訊
- 1新創園地- 新聞與活動- 經濟部國際合作處
多元管道協助新創出場 ... 藉「加速修正企業併購法,擴大誘因」、透過論壇、媒體報導等多元作法,提升社會對企業併購議題的重視,優化新創出場機制。
- 2新創企業募資及出場策略
最終目的在資本利得,而不控制公司所有權,會要. 求明確的獲利退場機制. ◇ 創業投資家與企業家建立相互利用(合作)的共生.
- 3創業時代:財會管理的必修課目錄序言因我不同惟有更好 - Deloitte
場機制. 以財務角度做為進退場的投資報酬評. 估,也會從策略價值、產業競爭策略 ... 創投出場的方式主要有二:(一)股票上市櫃(IPO):創投可直接在股票市場賣出股票 ...
- 4出場機制探討- Explore
- 5漫談今日軟體與網站「出場機制」 - Mr. 6
「出場機制」(Exit Strategy)不只是創投所關心,也維繫著創業家個人發展及整個地區在產業上的競爭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