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好閱讀】我的孩子還是不喜歡閱讀,怎麼辦?
文章推薦指數: 80 %
學好閱讀,專精於培養閱讀理解能力的教育機構理解力,是成長的根本能力!成績好壞,關鍵常取決於理解力的強弱;學好閱讀坐落於天母、石牌、蘭雅交界, ...
學好觀點
X關閉
SEARCHBTN
SEARCHBTN
SEARCHBTN
學好理念
關於學好
學好什麼
學好班級
開班時段
收費方式
師資專區
學好環境
聯絡我們
2020-02-05
【學好閱讀】我的孩子還是不喜歡閱讀,怎麼辦?
學好視覺設計:SINYILIN/類型:攝影(這次拍得也太醜了!!!)
撰文/郭靜如
分類:台北閱讀教育
對象:學齡前/國小/國中
地區:台北市/士林/天母/新莊/大安
字數:4239
最近不知怎麼,比起以往,又更常聽到家長反應「我的孩子有閱讀障礙...」或是「我的孩子不喜歡閱讀,怎麼辦?」、「我的孩子都會定期去語言治療」等等的反應。
雖然明知自己本身作為學好閱讀的教學主任,在從事閱讀理解教育工作時,頻繁地接觸到這些孩子與家長所反應的學習情況實屬正常,但或許正因為專注於閱讀教育,並跨足台北市的信義區、大安區、士林區,也曾經接觸新莊、板橋等地的學生與家長,加上自己也是兩個寶妹女兒的媽媽,反而真心更難回答這類有關於閱讀教育的大哉問。
尤其,其中部分孩子還可能經過學校輔導室/醫院醫師診斷「認證」(或雙重認證)。
所以....轉介孩子去學習不需要閱讀的專長吧?(話能這麼說嗎?)
面對「閱讀」以及可能衍生的諸多學習(教育)困擾,家長們、學校老師們普遍都知道「很重要」,也因著教育政策或話題風向而加強力道,偏偏部分孩子不是極度排斥或者不適,就是反應不佳,又或是,閱讀教育的過程所要操作的細節太過細緻,學校內的團體教育可能根本難以顧及。
怎麼辦?
今天,就讓筆者為正受到這類困擾所苦的家長,提供幾個可能的思考與做法吧!
在問孩子為什麼不喜歡閱讀之前
身為家長與老師,我們又真的愛閱讀了嗎?
隨著教育部推出108課綱,和「所謂的閱讀素養」(對,就是"所謂的閱讀素養")的提倡,越來越多家長和老師似乎「開始意識」到養成平時閱讀慣習的重要性,也都急切地詢問與研擬--「關於閱讀,該怎麼教才好?」這個原本似乎並不存在或並不那麼重要的問題。
(真的)
「我的孩子非常不喜歡閱讀,甚至一說到『閱讀』(無論是課內或課外)就反感/排斥/逃避,到底該怎麼辦?」
而網路上各種「讓孩子喜歡上閱讀」的撇步與方法,幾乎很難
在尋求這個問題的解決之道前,我們或許可以從「孩子為什麼不喜歡閱讀?」「孩子為什麼不想閱讀?」的問題面上,轉個想法去思考「他們不喜歡閱讀什麼?」甚至是「他們喜歡閱讀什麼?」。
因為唯有理解(掌握)孩子學習過程中真正的困境和需求,才能給予他們適切的協助。
不是嗎?
而在實戰的閱讀教育現場上,歸納造成孩子們不喜歡「閱讀」(這件事)的原因,大概有:
一、是否沒有適當的閱讀環境?
倘若孩子本來就「對閱讀無感」,那麼想要引導孩子萌發「閱讀興趣」,無異於緣木求魚。
又或者,父母親本來就沒有閱讀的習慣、對手機的黏著度偏高、師長給予過高的閱讀壓力與回饋期待,閱讀對於孩子來說,與其說是享受,似乎更像是一份責任或壓力。
那麼,自然很難啟動孩子心中的閱讀引擎。
Ans:是身教,也是境教,身歷其境最重要
這裡提到的----特別關注且經營適合孩子的閱讀氛圍及環境,絕非只是提供他們一個安靜的空間(身旁的親人卻都埋首手機)、提供他們一長串推薦書單、各個名家經典名著,也絕非隔絕各種外界環境干擾(諸如:電子產品、電視、冰箱、噪音.....etc.),而是「建立起一個完整的閱讀氛圍」包括:閱讀的情境、閱讀的模範、閱讀的觸媒,如此一來,才能夠從「硬性閱讀規範」逐步導引成為「軟性閱讀習慣」。
既然我們都希望孩子們能細細品嘗書籍蘊含的滋味,為什麼不試著提供他們合適的空間,同時以身作則,陪伴孩子(不必真的他們讀什麼,家長就跟著讀,而是建立"閱讀的模範"),共同打造並融入閱讀氛圍,培養閱讀共同感。
一旦親子師生之間養成了「閱讀共同感」,閱讀,自然不再「只是孩子的責任與壓力」,而是孩子與家長、師長維繫情感與價值的重要媒介了。
二、是否限制了孩子的閱讀主題與類別
許多家長因為擔心孩子有「閱讀偏食」的問題,或受制於「課外閱讀必須輔助課內學習」,因此要求孩子必須摒棄強有吸引力的手機遊戲、線上影音平台、還要他們割捨既有的閱讀喜好和習慣,並訂定孩子不感興趣或不擅長的,甚至是家長或師長才喜歡的閱讀素材,同時,通常還想藉機補強孩子「閱讀弱點」(也就是逼他們面對自己的難題)。
這多重打擊下來,任誰都無法真心喜歡閱讀吧?
筆者理解家長與師長的出發點多是求好心切,但這樣的作法往往會讓孩子對閱讀產生厭惡感和排斥感,反而讓原本鼓勵閱讀的美意變成了壓力。
一旦孩子抗拒,原本求好心切,最後反而可能只是換來家長們的「切心」(台語:心碎之意)。
所以,與其認定孩子有閱讀偏食的問題,不如誠心接受,這其實是孩子們的「閱讀口味的選擇」或許更能輕鬆地找到協助孩子提升閱讀興趣的切入點,不是嗎?
Ans:建立親子間的閱讀共同感與理解默契
先觀察孩子的閱讀讀喜好,不經意地在談話時「投其所好」,引發興趣,建立價值共識與閱讀共同感,再藉由「互相協作」的階段性步驟,一同尋找適合的主題與領域,並且在閱讀過程中培養討論與溝通機制,除了增強他們對於書籍的黏著度(家長自然也必須付出一定心力),也能另外拓展除了生活起居瑣事之餘,更富意義且能長期維繫的親子交流模式。
三、有漸進式提升孩子的閱讀耐受度嗎?
(一)孩子大量接受影音聲光的干擾,以至於無法集中注意力閱讀靜態文字
在3C產品充斥孩子生活周遭的今日,孩子接受訊息的管道和媒介也從靜態的報章、書籍,轉變成為以動態聲光效果為主的影音閱讀模式。
當孩子習慣了動態的接收資訊方式,一旦希望他們回歸以靜態文字傳遞訊息的閱讀模式時,自然容易發生「覺得文字無趣、吸引力不足」以及「閱讀專注力不足」的現象。
Ans:與其強迫靜下心來,不如切割時間區塊進行
如果身邊的孩子出現類似的問題(注意力時間過短、無法專注聆聽、閱讀文字的穩定度不足),一開始,不妨先從孩子喜歡的書籍下手(無論是繪本、漫畫、圖文書、畫冊、圖集),先習慣「靜態閱讀」這件事,其次才開始逐漸轉移到注重「閱讀什麼」,以及慢慢增加閱讀時數。
(二)文字力(形音義)基礎普遍偏弱,影響閱讀連貫性
很多時候,孩子不喜歡閱讀,是因為對於字/詞的認識貧乏,之所以有上述情形,多半肇因於「閱聽影音資訊時,多是以聽覺為主,視覺為輔,就算輔以字幕,通常也是一閃即逝」,因而容易發生訊息不連貫、閱讀理解斷裂的情況。
(也就是馬虎看過去,以為自己懂了,其實多半是腦補的閱讀盲點。
)
同樣,在動態閱讀時,倘若已經習慣接收零散、不完整的訊息(並且覺得無所謂、不以為意),等到轉型進入靜態閱讀時,已經建立起來的不正確的閱讀模式,自然會影響孩子理解文意時的方法、反應--那些原本就比較需要花費時間感受的部分,例如:文字調性、情節鋪陳、邏輯陳述,甚而是情緒設計、氣氛起伏,也因此在理解的層次上打了折扣。
加上無論是資訊型內容或感悟型內容,本來或多或少就多半會融入「需要抽象思考的部分」,然而因為不良的閱讀習慣使然(一種隱而不顯的學習狀況),使得孩子養成一種「接收不完整的訊息也無所謂」的錯誤心態。
(因為他們其實也不知道問題出在哪)
Ans:如有需要,不要害怕從最基礎開始
如果孩子有上述狀況,家長可以先挑選文句較簡易,且有標音輔助的書籍,陪著孩子先以「誦讀」的方式進行閱讀,讓孩子優先培養初步語感,理解到:「文意」並不是由斷裂、分散的「字」和「詞彙」所組成的,而是以「文句」、「段落」、「篇章」的方式所構成。
(等於是必須回到最根本的閱讀基礎)
(三)無法理解內容,連帶影響閱讀興趣
誠如上述情況,孩子們除了遇到「形音義基礎薄弱」的問題外,常見的困擾還有:「每個字都會念,也知道意思,可是組合起來成為句子或段落,卻反而不知道意思」的窘境。
由於文本閱讀必須倚靠大量已知字詞來建構主題情節和畫面,因此一旦他們無法理解內容意思、無法準確掌握訊息、理解重點,自然也會大大地影響閱讀的動機和喜好。
(這就像聽笑話一樣,無法掌握笑話的脈絡或情境,當然覺得笑話並不好笑。
)
Ans:不用讀得細,但要讀得到
家長可以透過「相互分享」閱讀心得的過程中,請孩子講述書籍大意,並從孩子講述內容中尋找疑問點(可以從「聽不懂孩子陳述的是什麼?」、「還想知道更多有趣內容」、「前後訊息接起來怎麼有些怪怪的?」部分依此偷偷記下筆記,而不需要即時反問,增加互動壓力),而是直接提出想法的分析,並鼓勵孩子透過反問的方式,重新回想、審視甚至質疑內容,藉此再次釐清思緒和陳述方式,將訊息拼湊的更益完整。
四、「閱讀」背後夾帶的,是喜悅,還是負擔
有些時候,不是孩子不喜歡閱讀,而是「閱讀」不再是純粹的喜好和興趣,不是自發性的行為,而是被學校、被老師、被家長所「指派」的「一項功課」,而這項功課總是被迫以「閱讀心得、大意整理、名言摘錄」等琳琅滿目的形式呈現,不同科別的老師、家長懷著不同出發點與目的地的教育想像,累積成為「各種天馬行空的閱讀訓練」。
這些積累而成的「愛」,對孩子來說往往不是「精神糧食」,而是「精神負擔」--老師有老師想要孩子讀到的重點,家長有家長期待孩子的反應,於是乎,閱讀所帶來的觸發和感動已經不再是重點,如何「寫出漂亮、豐富且具有深度與啟發的閱讀報告」才是這些訓練的首要目標,不是嗎?
從國小、國中到高中,這些需要質化訓練與生命經驗沉澱的閱讀體驗,被具體化成為日復一日無期限的痛苦輪迴,反倒讓孩子們越來越排斥閱讀。
Ans:量身規劃閱讀口味與建立閱讀軌跡
要想讓孩子尋回純粹閱讀的樂趣,讓閱讀體驗所帶來的反饋成為成長動力,或許不該包裝成「以愛為名的作業」取向,而該逐一針對每個孩子的口味與興趣,量身規劃閱讀的對象與協助他們建立閱讀軌跡,或許才是長久之計。
然而,為了應付不同的評鑑,為了更大程度「做出可感的訓練成績與成果」,又有誰能真正為了孩子的閱讀理解能力著想?其間發生的衝突與適應困難,又有誰能真正協助孩子轉化與跨越?
或許,我們的孩子不是不愛閱讀
每位不喜歡閱讀、不擅閱讀、逃避閱讀的孩子,理由都各不相同,師長們在集中火力「檢討」孩子究竟為什麼不(愛)閱讀的當下,是否真正掌握了孩子的「閱讀現況」、理解孩子們所遇到的學習困境?
還是,我們仍然就「結果論」的角度在思考:
成績不好,因為不會閱讀?
作文寫不出來,因為平常沒閱讀?
問他們重點都說不出來?
他們看完書也不知所云?
身為家長或師長的我們其實也該反求諸己,捫心自省,自己是否也是位「享受閱讀」的學習前行者?
又或者,說穿了,我們也常常用:
「媽媽今天已經上一天班了,很累了!」
「媽媽每天在公司都看很多書了,所以回家不用看了!」
「因為媽媽已經是大人了,所以不用再看那麼多書了」....
嗯?如果沒有,那......
那好不好,請先從改變自己做起,以實際行動陪伴孩子一同「學習閱讀」吧!
學好視覺設計:SINYILIN/類型:攝影(這次拍得也太醜了!!!)
撰文/郭靜如
分類:台北閱讀教育
對象:學齡前/國小/國中
地區:台北市/士林/天母/新莊/大安
字數:4239
最近不知怎麼,比起以往,又更常聽到家長反應「我的孩子有閱讀障礙...」或是「我的孩子不喜歡閱讀,怎麼辦?」、「我的孩子都會定期去語言治療」等等的反應。
雖然明知自己本身作為學好閱讀的教學主任,在從事閱讀理解教育工作時,頻繁地接觸到這些孩子與家長所反應的學習情況實屬正常,但或許正因為專注於閱讀教育,並跨足台北市的信義區、大安區、士林區,也曾經接觸新莊、板橋等地的學生與家長,加上自己也是兩個寶妹女兒的媽媽,反而真心更難回答這類有關於閱讀教育的大哉問。
尤其,其中部分孩子還可能經過學校輔導室/醫院醫師診斷「認證」(或雙重認證)。
所以....轉介孩子去學習不需要閱讀的專長吧?(話能這麼說嗎?)
面對「閱讀」以及可能衍生的諸多學習(教育)困擾,家長們、學校老師們普遍都知道「很重要」,也因著教育政策或話題風向而加強力道,偏偏部分孩子不是極度排斥或者不適,就是反應不佳,又或是,閱讀教育的過程所要操作的細節太過細緻,學校內的團體教育可能根本難以顧及。
怎麼辦?
今天,就讓筆者為正受到這類困擾所苦的家長,提供幾個可能的思考與做法吧!
在問孩子為什麼不喜歡閱讀之前
身為家長與老師,我們又真的愛閱讀了嗎?
隨著教育部推出108課綱,和「所謂的閱讀素養」(對,就是"所謂的閱讀素養")的提倡,越來越多家長和老師似乎「開始意識」到養成平時閱讀慣習的重要性,也都急切地詢問與研擬--「關於閱讀,該怎麼教才好?」這個原本似乎並不存在或並不那麼重要的問題。
(真的)
「我的孩子非常不喜歡閱讀,甚至一說到『閱讀』(無論是課內或課外)就反感/排斥/逃避,到底該怎麼辦?」
而網路上各種「讓孩子喜歡上閱讀」的撇步與方法,幾乎很難
在尋求這個問題的解決之道前,我們或許可以從「孩子為什麼不喜歡閱讀?」「孩子為什麼不想閱讀?」的問題面上,轉個想法去思考「他們不喜歡閱讀什麼?」甚至是「他們喜歡閱讀什麼?」。
因為唯有理解(掌握)孩子學習過程中真正的困境和需求,才能給予他們適切的協助。
不是嗎?
而在實戰的閱讀教育現場上,歸納造成孩子們不喜歡「閱讀」(這件事)的原因,大概有:
一、是否沒有適當的閱讀環境?
倘若孩子本來就「對閱讀無感」,那麼想要引導孩子萌發「閱讀興趣」,無異於緣木求魚。
又或者,父母親本來就沒有閱讀的習慣、對手機的黏著度偏高、師長給予過高的閱讀壓力與回饋期待,閱讀對於孩子來說,與其說是享受,似乎更像是一份責任或壓力。
那麼,自然很難啟動孩子心中的閱讀引擎。
Ans:是身教,也是境教,身歷其境最重要
這裡提到的----特別關注且經營適合孩子的閱讀氛圍及環境,絕非只是提供他們一個安靜的空間(身旁的親人卻都埋首手機)、提供他們一長串推薦書單、各個名家經典名著,也絕非隔絕各種外界環境干擾(諸如:電子產品、電視、冰箱、噪音.....etc.),而是「建立起一個完整的閱讀氛圍」包括:閱讀的情境、閱讀的模範、閱讀的觸媒,如此一來,才能夠從「硬性閱讀規範」逐步導引成為「軟性閱讀習慣」。
既然我們都希望孩子們能細細品嘗書籍蘊含的滋味,為什麼不試著提供他們合適的空間,同時以身作則,陪伴孩子(不必真的他們讀什麼,家長就跟著讀,而是建立"閱讀的模範"),共同打造並融入閱讀氛圍,培養閱讀共同感。
一旦親子師生之間養成了「閱讀共同感」,閱讀,自然不再「只是孩子的責任與壓力」,而是孩子與家長、師長維繫情感與價值的重要媒介了。
二、是否限制了孩子的閱讀主題與類別
許多家長因為擔心孩子有「閱讀偏食」的問題,或受制於「課外閱讀必須輔助課內學習」,因此要求孩子必須摒棄強有吸引力的手機遊戲、線上影音平台、還要他們割捨既有的閱讀喜好和習慣,並訂定孩子不感興趣或不擅長的,甚至是家長或師長才喜歡的閱讀素材,同時,通常還想藉機補強孩子「閱讀弱點」(也就是逼他們面對自己的難題)。
這多重打擊下來,任誰都無法真心喜歡閱讀吧?
筆者理解家長與師長的出發點多是求好心切,但這樣的作法往往會讓孩子對閱讀產生厭惡感和排斥感,反而讓原本鼓勵閱讀的美意變成了壓力。
一旦孩子抗拒,原本求好心切,最後反而可能只是換來家長們的「切心」(台語:心碎之意)。
所以,與其認定孩子有閱讀偏食的問題,不如誠心接受,這其實是孩子們的「閱讀口味的選擇」或許更能輕鬆地找到協助孩子提升閱讀興趣的切入點,不是嗎?
Ans:建立親子間的閱讀共同感與理解默契
先觀察孩子的閱讀讀喜好,不經意地在談話時「投其所好」,引發興趣,建立價值共識與閱讀共同感,再藉由「互相協作」的階段性步驟,一同尋找適合的主題與領域,並且在閱讀過程中培養討論與溝通機制,除了增強他們對於書籍的黏著度(家長自然也必須付出一定心力),也能另外拓展除了生活起居瑣事之餘,更富意義且能長期維繫的親子交流模式。
三、有漸進式提升孩子的閱讀耐受度嗎?
(一)孩子大量接受影音聲光的干擾,以至於無法集中注意力閱讀靜態文字
在3C產品充斥孩子生活周遭的今日,孩子接受訊息的管道和媒介也從靜態的報章、書籍,轉變成為以動態聲光效果為主的影音閱讀模式。
當孩子習慣了動態的接收資訊方式,一旦希望他們回歸以靜態文字傳遞訊息的閱讀模式時,自然容易發生「覺得文字無趣、吸引力不足」以及「閱讀專注力不足」的現象。
Ans:與其強迫靜下心來,不如切割時間區塊進行
如果身邊的孩子出現類似的問題(注意力時間過短、無法專注聆聽、閱讀文字的穩定度不足),一開始,不妨先從孩子喜歡的書籍下手(無論是繪本、漫畫、圖文書、畫冊、圖集),先習慣「靜態閱讀」這件事,其次才開始逐漸轉移到注重「閱讀什麼」,以及慢慢增加閱讀時數。
(二)文字力(形音義)基礎普遍偏弱,影響閱讀連貫性
很多時候,孩子不喜歡閱讀,是因為對於字/詞的認識貧乏,之所以有上述情形,多半肇因於「閱聽影音資訊時,多是以聽覺為主,視覺為輔,就算輔以字幕,通常也是一閃即逝」,因而容易發生訊息不連貫、閱讀理解斷裂的情況。
(也就是馬虎看過去,以為自己懂了,其實多半是腦補的閱讀盲點。
)
同樣,在動態閱讀時,倘若已經習慣接收零散、不完整的訊息(並且覺得無所謂、不以為意),等到轉型進入靜態閱讀時,已經建立起來的不正確的閱讀模式,自然會影響孩子理解文意時的方法、反應--那些原本就比較需要花費時間感受的部分,例如:文字調性、情節鋪陳、邏輯陳述,甚而是情緒設計、氣氛起伏,也因此在理解的層次上打了折扣。
加上無論是資訊型內容或感悟型內容,本來或多或少就多半會融入「需要抽象思考的部分」,然而因為不良的閱讀習慣使然(一種隱而不顯的學習狀況),使得孩子養成一種「接收不完整的訊息也無所謂」的錯誤心態。
(因為他們其實也不知道問題出在哪)
Ans:如有需要,不要害怕從最基礎開始
如果孩子有上述狀況,家長可以先挑選文句較簡易,且有標音輔助的書籍,陪著孩子先以「誦讀」的方式進行閱讀,讓孩子優先培養初步語感,理解到:「文意」並不是由斷裂、分散的「字」和「詞彙」所組成的,而是以「文句」、「段落」、「篇章」的方式所構成。
(等於是必須回到最根本的閱讀基礎)
(三)無法理解內容,連帶影響閱讀興趣
誠如上述情況,孩子們除了遇到「形音義基礎薄弱」的問題外,常見的困擾還有:「每個字都會念,也知道意思,可是組合起來成為句子或段落,卻反而不知道意思」的窘境。
由於文本閱讀必須倚靠大量已知字詞來建構主題情節和畫面,因此一旦他們無法理解內容意思、無法準確掌握訊息、理解重點,自然也會大大地影響閱讀的動機和喜好。
(這就像聽笑話一樣,無法掌握笑話的脈絡或情境,當然覺得笑話並不好笑。
)
Ans:不用讀得細,但要讀得到
家長可以透過「相互分享」閱讀心得的過程中,請孩子講述書籍大意,並從孩子講述內容中尋找疑問點(可以從「聽不懂孩子陳述的是什麼?」、「還想知道更多有趣內容」、「前後訊息接起來怎麼有些怪怪的?」部分依此偷偷記下筆記,而不需要即時反問,增加互動壓力),而是直接提出想法的分析,並鼓勵孩子透過反問的方式,重新回想、審視甚至質疑內容,藉此再次釐清思緒和陳述方式,將訊息拼湊的更益完整。
四、「閱讀」背後夾帶的,是喜悅,還是負擔
有些時候,不是孩子不喜歡閱讀,而是「閱讀」不再是純粹的喜好和興趣,不是自發性的行為,而是被學校、被老師、被家長所「指派」的「一項功課」,而這項功課總是被迫以「閱讀心得、大意整理、名言摘錄」等琳琅滿目的形式呈現,不同科別的老師、家長懷著不同出發點與目的地的教育想像,累積成為「各種天馬行空的閱讀訓練」。
這些積累而成的「愛」,對孩子來說往往不是「精神糧食」,而是「精神負擔」--老師有老師想要孩子讀到的重點,家長有家長期待孩子的反應,於是乎,閱讀所帶來的觸發和感動已經不再是重點,如何「寫出漂亮、豐富且具有深度與啟發的閱讀報告」才是這些訓練的首要目標,不是嗎?
從國小、國中到高中,這些需要質化訓練與生命經驗沉澱的閱讀體驗,被具體化成為日復一日無期限的痛苦輪迴,反倒讓孩子們越來越排斥閱讀。
Ans:量身規劃閱讀口味與建立閱讀軌跡
要想讓孩子尋回純粹閱讀的樂趣,讓閱讀體驗所帶來的反饋成為成長動力,或許不該包裝成「以愛為名的作業」取向,而該逐一針對每個孩子的口味與興趣,量身規劃閱讀的對象與協助他們建立閱讀軌跡,或許才是長久之計。
然而,為了應付不同的評鑑,為了更大程度「做出可感的訓練成績與成果」,又有誰能真正為了孩子的閱讀理解能力著想?其間發生的衝突與適應困難,又有誰能真正協助孩子轉化與跨越?
或許,我們的孩子不是不愛閱讀
每位不喜歡閱讀、不擅閱讀、逃避閱讀的孩子,理由都各不相同,師長們在集中火力「檢討」孩子究竟為什麼不(愛)閱讀的當下,是否真正掌握了孩子的「閱讀現況」、理解孩子們所遇到的學習困境?
還是,我們仍然就「結果論」的角度在思考:
成績不好,因為不會閱讀?
作文寫不出來,因為平常沒閱讀?
問他們重點都說不出來?
他們看完書也不知所云?
身為家長或師長的我們其實也該反求諸己,捫心自省,自己是否也是位「享受閱讀」的學習前行者?
又或者,說穿了,我們也常常用:
「媽媽今天已經上一天班了,很累了!」
「媽媽每天在公司都看很多書了,所以回家不用看了!」
「因為媽媽已經是大人了,所以不用再看那麼多書了」....
嗯?如果沒有,那......
那好不好,請先從改變自己做起,以實際行動陪伴孩子一同「學習閱讀」吧!
BACK
更了解學好
師資專區關於學好收費方式
延伸文章資訊
- 1【學好評價】
閱讀與理解,從來都不是外顯的能力,. 更無法一蹴可及,. 「閱讀」需要方法,. 「理解」需要醞釀與累積,. 感謝家長們的信任,願意將孩子交付我們,.
- 2【學好閱讀】我的孩子還是不喜歡閱讀,怎麼辦?
學好閱讀,專精於培養閱讀理解能力的教育機構理解力,是成長的根本能力!成績好壞,關鍵常取決於理解力的強弱;學好閱讀坐落於天母、石牌、蘭雅交界, ...
- 3學好閱讀評價在PTT/Dcard完整相關資訊 - 星星公主
提供學好閱讀評價相關PTT/Dcard文章,想要了解更多學好閱讀評價、學好好學、learn better學好一點有關星座與運勢文章或書籍,歡迎來星星公主提供您完整相關訊息.
- 4學好閱讀評價在PTT/Dcard完整相關資訊 - 諸葛亮
關於「學好閱讀評價」標籤,搜尋引擎有相關的訊息討論:. 學好閱讀|理解的深度,決定成就的高度學好閱讀,專精於培養閱讀理解能力的教育機構理解力,是成長的根本能力 ...
- 5學好閱讀推廣閱讀理解力養成教育與新世代自主學習浪潮同步成長
學好閱讀執行長石廷宇表示,從學習累積的經驗中指出,教育應該是陪伴孩子尋找屬於他們的理解方法和能力的養成。圖/學好閱讀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