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说资治通鉴_百度百科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资治通鉴》是中国一部编年体通史巨著,它以深邃的历史眼光,全面总结了历朝历代 ... 魏国是战国七雄中第一个崛起的国家,而它的崛起,和魏国的一代有为之君魏文侯密 ... 百度首页 网页 新闻 贴吧 知道 网盘 图片 视频 地图 文库 百科 首页 历史上的今天 百科冷知识 图解百科 秒懂百科 懂啦 秒懂本尊答 秒懂大师说 秒懂看瓦特 秒懂五千年 秒懂全视界 特色百科 数字博物馆 非遗百科 恐龙百科 多肉百科 艺术百科 科学百科 用户 蝌蚪团 热词团 百科校园 分类达人 百科任务 百科商城 知识专题 权威合作 合作模式 常见问题 联系方式 下载百科APP 个人中心 收藏 查看我的收藏 0 有用+1 已投票 0 评说资治通鉴 播报 编辑 锁定 讨论 上传视频 特型编辑 资治通鉴 《资治通鉴》是中国一部编年体通史巨著,它以深邃的历史眼光,全面总结了历朝历代的政治智慧,记录了上起春秋战国,下至宋朝建立之前,总共1362年历史发展的轨迹。

展示了在这一千多年的时间里,曾经出现的诸多王朝兴衰交替的沧桑历史,揭示了其中蕴含的历史发展的规律。

[1-8]         中文名 评说《资治通鉴》 外文名 comment《HistoryasaMirror》 播出单位 中央电视台CCTV-10百家讲坛 主讲人 河北省省委党校(丁万明)副教授 播出时间 2016年5月16日-2016年6月4日 相关视频查看全部 目录 1 分集剧情 2 第十一集 3 第十二集 4 第十三集 5 第十四集 6 第十五集 7 第十六集 8 第十七集 9 第十八集 10 第十九集 11 第二十集 评说资治通鉴分集剧情 编辑 播报 1-5 6-10 第1集探寻历史的密码 剧情图片 司马光生活的时代背景是怎样的呢?要想了解《资治通鉴》这本书,我们先来看看作者司马光.生活的历史背景吧。

司马光是宋仁宗宝元元年(1038年)中进士甲科,在华州(河南郑县)担任地方官,开始了他的官宦生涯。

此时的北宋一朝多次在边境战争中败北,挽救国势已经到了刻不容缓之境地。

面对宋朝积贫积弱的现状,即位的宋神宗想要除旧布新改变格局,同在朝堂高踞要位的司马光和王安石都认识到要变法革新,但在变法的目标方向,以及实施的具体路径等环节,司马光和王安石出现了分歧。

于是,搅乱北宋政坛数十年的新党和旧党之争,从此开始。

相互拆台和攻讦的现象一直延续到神宗死后,宋哲宗即位。

前后长达五十年。

北宋政治废弛,两党更迭执政,人民无所适从。

司马光是在什么样的情况下写作《资治通鉴》的呢?司马光有自己的政治主张,宋神宗熙宁年间,司马光强烈反对王安石变法,但他的政治主张没有被宋神宗采纳,上疏请求外任。

宁四年(1071),他判西京御史台,力荐德才兼备太常寺卿黄中庸为侍中兼枢密副使,而自己毅然辞去了枢密副使的官职,自此居洛阳十五年,不问政事。

退而修史。

这段岁月司马光主持编撰了294卷300万字的编年体史书《资治通鉴》。

他在《进资治通鉴表》中说:“臣今筋骨癯瘁,目视昏近,齿牙无几,神识衰耗,目前所谓,旋踵而忘。

臣之精力,尽于此书。

”司马光为此书付出毕生精力,成书不到2年,他便积劳而逝。

《资治通鉴》从发凡起例至删削定稿,司马光都亲自动笔,不假他人之手。

第2集智伯之亡 《资治通鉴》,是北宋司马光所主编的一本长篇编年体史书,共294卷,三百万字,耗时19年。

记载的历史由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公元前403年)写起,一直到五代的后周世宗显德六年(公元959年)征淮南,计跨16个朝代,共1362年的逐年记载详细历史。

那么,《资治通鉴》开篇写的是哪个历史发生呢?公元前453年发生的韩赵魏三家分晋,可以说是春秋到战国的分水岭,司马光在写《资治通鉴》的时候,把这件事情放在开篇来记述,可见司马光对这件事情是十分重视的。

而三家分晋之前,春秋晋国是四卿把持朝政,其中的智氏一家独大,已经具备兼并韩赵魏三家,独代晋宗的可能。

但最终智氏的族长智伯没能成为一统江山的英主,反而成了三家分晋的垫脚石。

智伯究竟是一个怎样的人?他在晋国都干了哪些大事?智伯是春秋晋国卿大夫家族中,势力最强大的智氏家族的族长,他采用的“食果去核”之计,巧妙地削弱了韩赵魏三卿的实力,壮大了自己的力量,智氏家族在晋国的卿大夫中一家独大。

如果不出意外,智伯统领下的智氏家族必然会吞并其他三家,最终取代晋君,另立国家。

但是,历史走势往往出人意料,智伯最终却败在了自己洋洋得意的一句话上。

那么,这是怎样的一句话呢?除此之外,在他身上还有什么样的缺点呢? 第3集魏文侯其人 战国七雄的格局形成之后,很长一段时间内,看不出哪个国家有统一天下的气魄。

而战国七雄中第一场有声有色的大戏,是从魏国开始上演的。

魏国是战国七雄中第一个崛起的国家,而它的崛起,和魏国的一代有为之君魏文侯密不可分。

魏文侯是一代有为之君,他是在战国七雄中,第一个做出成绩的诸侯。

他希望得到治理国家的贤才,但最初却把豫让这样的忠臣,误认为是贤才。

那么当魏文侯意识到自己的错误之后,他是怎样改正自己的缺点,求贤重贤的呢?魏文侯重视人才,尊重人才,四方贤明之士纷纷投奔到他的麾下。

像吴起、西门豹等战国时期著名的人才,纷纷前来效力,一时之间,魏文侯手下是人才济济。

魏国也因此在战国七雄中首先崛起。

可以说是魏文侯奠定了魏国强盛的基础,那么魏文侯除了重视人才,求贤若渴之外,他身上还有特质,使得他最终成为一代有为之君呢? 第4集魏文侯图强 在战国初期的历史舞台上,魏文侯是一个雄才大略的君主,战国时期弱肉强食的现实,使他有振兴魏国的内在动力。

但魏文侯也知道,靠自己一个人不能包揽所有的事,他需要让各有特点,各有长处的贤能之才,在合适位置上发挥合适的作用。

而当时战国初期激烈竞争的形势下,实际上各诸侯国都在不遗余力地拉拢人才,希望人才为自己服务,魏文侯对待人才有特殊之处,对于不愿入仕的人才,魏文侯尊重他的选择,不能用则养,从而获得了尊贤重贤的美誉。

于是,很多人才都愿意到魏文侯手下效力。

那么,魏文侯又是如何对待手下的忠臣贤士的呢?魏文侯在位有五十年之久,他执掌魏国最高权力之际,任用了一大批贤能之才,有力地促进了魏国的发展。

在魏文侯任用的人才之中,西门豹就是比较突出的一个人物,他不仅是魏文侯手下得力的人才,还给中国历史留下了西门豹治邺的典故,那么西门豹究竟有什么样的才华呢? 第5集吴起的悲情人生 吴起是战国初期著名的军事家和改革家。

他是兵家的代表人物,后世把他和孙武并称为“孙吴”,被誉为兵家“亚圣”。

吴起一生历仕鲁、魏、楚三国,在军事上能够以少胜多,在政治上能够强魏富楚。

但是吴起的一生却毁誉参半,在历史的评价中充满矛盾和争议,那么吴起究竟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吴起有能力,但他又有强烈的功名心,他做的一些事情,有的十分过分,有的真假难辨。

这使吴起的形象,在历史上充满了多维面孔。

而吴起被人攻击,主要是发生在他在鲁国的时候。

而吴起到魏国之后,率军出征,能够以少胜多;而他到了楚国,也能够变法强楚。

那么,吴起为什么一直游走于各国之间呢?他在各国的为政轨迹为什么如此相似呢?[7]在历史上,吴起虽然以一个有争议的形象留诸史册,但他的能力也是毋庸置疑的,他能协助弱小的鲁国打败强大的齐国,又能在魏国以少胜多,打败秦国。

还能在楚国推行变法。

可以说吴起是战国初期著名的军事家和改革家,那么能力出众的吴起,他身上有哪些缺点呢? 第6集变法强秦 在战国七雄竞争的大格局下,统一天下就有七种可能。

而秦国一开始实力并不出众,直到商鞅入秦,推行变法之后,秦国才逐渐强大起来,最终奠定了将来平定六国、统一天下的基础。

就在这个时候,秦孝公的求贤令传到了商鞅的耳中,商鞅决定到秦国去寻找机会,那么秦国当时处在一种什么样的状况之中呢?商鞅作为一个普通人,他想见秦孝公并不容易,到秦国两年以后,他才通过一个宦官的关系,和秦孝公见了面。

可奇怪的是,好不容易见到秦孝公之后,商鞅不是立刻就向秦孝公推行他的变法主张,而是和秦王聊起了一个敏感的话题。

那么,这个问题是什么呢?商鞅的法家主张,最终打动了秦孝公,商鞅受到了重用,他终于找到了施展才华的空间。

商鞅于是开始推行自己的变法主张,但推行变法在当时的秦国并不容易,那商鞅是怎么做的呢?他变法的主要内容又是什么呢? 第7集商鞅之死 商鞅变法前,秦国实力并不强大,在战国七雄的竞争中没有任何优势可言。

但是商鞅入秦变法后,秦国实力迅速强大,实力大增。

战国之间的力量平衡被打破。

对内,商鞅在秦国推行变法,上至公卿百官,下至贩夫走卒,他都一视同仁,这显示出商鞅有追求社会公正的理想。

但他的变法却太血腥,轻罪重刑,以刑去刑。

商鞅以暴力推行法度,在当时就引起很大争议,一个叫赵良的人求见商鞅,那么他会和商鞅说些什么呢?对外,魏国是阻挡秦国向东扩张的一个主要障碍,商鞅向魏国用兵,有他的战略考量。

但商鞅诈擒公子卯,却是用了不光彩的欺骗手段,那么这样一个有心计的人,当他在秦国变法的过程中,遇到各种阻力的时候,他还会坚持自己变法的原则吗?经过商鞅变法,秦国在政治军事上取得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在战国七雄的竞争中抢占了先机,强秦的局面业已形成,然而商鞅没有想到的是,秦孝公盛年辞世,被商鞅得罪过的太子继承了秦国的最高权力,这就是秦惠文王,那么,商鞅在这一时期都做了什么?对秦国的强大立下汗马功劳的商鞅,为什么最终横遭身死,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了商鞅悲惨的结局呢? 第8集英雄不愧武灵王 商鞅变法以后,秦国日益强大。

到了战国后期,战国诸雄中真正能够跟秦国分庭抗礼的,其实只有赵国,这是因为赵国出现了一位杰出的君王赵武灵王,他敏锐察觉到赵国的兵锋不强源于战略思想的落后,于是积极考察强悍的游牧民族战略战术,仔细剖析其中的优势与强项,终于得出了一个惊人的结论:抛弃祖先车战,学习胡服骑射。

这在赵国掀起了惊涛骇浪般的震撼。

这是为什么?自古以来,华夏就以长袍大袖的服装为礼,并且上升到华夏人与野蛮人的区分标志。

峨冠博带者为礼仪教化的华夏人,而短衣髡首为茹毛饮血的野蛮人,这是华夷之分,是不可逾越的鸿沟。

对于当时很多人来说更遵从的是“君子死冠不免”的教化和精神,突然面临着摒华尊夷的变革,真的无异于山岳崩塌风云变色。

于是,赵国境内以赵武灵王叔辈为首的顽固派,不顾胡服骑射有利于武力卫国的事实,死守着祖宗之法不可变、夷夏大碍等保守思想不放,成为了阻碍赵武灵王改革的最大障碍。

面对位高权重的这些皇亲国戚、重要老臣,急于提升赵国实力保卫疆土的赵武灵王会如何操作呢?赵武灵王有雄心壮志,也有实现雄心壮志的能力,在他的领导下赵国实力大增,可以和虎狼之师的秦朝军队过招。

但赵国为什么没能沿着强盛的道路走下去,反而最终走向了平庸呢?这就涉及到了赵武灵王的一个弱点:理政能力。

其实我们从他的谥号就能看到,赵武灵王胜在武力,以武扬名,而疏于政治理念的熟稔,一个最大的问题就是江山社稷的继承人问题没有处理好,导致了历史没有沿着有利于赵国的方向发展。

赵武灵王在处理国事上有能力,但处理家事,赵武灵王做的却不如一个田舍翁。

对他来说,儿女之情,手心手背都是肉,他想两面讨好,结果却两面不讨好,这就为将来爆发危机埋下伏笔,那么这个危机最终是怎样爆发的呢? 第9集一鸣惊人齐威王 齐国的齐威王曾是一个整天只知道吃喝玩乐的君王,继位的前九年很少关心朝政,醇酒美人歌舞是他每天的追求。

但是,为什么一位大臣的简单比喻劝谏就能够让他一朝改正九年的恶习?告别了往日的颓废之风,像换了个人一样开始奋发图强起来,使得齐国面貌发生了很大的改变。

是齐威王之前用享乐遮掩自己的真实能力?还是齐威王真的厌倦了荒淫嬉戏的无聊呢?齐威王是个迷一样的君王。

由怠政转向了勤政的齐威王在改过、纳谏、用人上,体现出了一个有为之君的风范。

齐威王和魏文侯一样,他深知人才对于国家的重要性。

于是招揽人才,办稷下学宫成为了齐国崛起的基础。

齐威王对邹忌、淳于髡、孙膑这三个人的使用,可以看出齐威王唯才是举的思想,也体现了齐威王用人不疑的品格。

和古代历朝有为君主的治国历程一样,人才是兴国之本,也是缔造盛世之根,很快,在齐威王的领导下,齐国的崛起已经势不可当,又一曲人才兴邦的华彩乐章在战国七雄中奏响了。

齐威王当政时,秦国还没有强大起来,此时战国的领头羊是率先变法的魏国,当新兴的力量齐国和老牌的劲旅魏国逐渐开始对峙时,他们争夺空间与霸权的冲突不可避免地爆发了,那么笑到最后的赢家齐国是如何压倒底蕴深厚的魏国的呢?为什么说齐国赢在威王的胸怀境界,而魏国败在了魏惠王的眼界目光呢? 第10集燕昭王金台招贤 战国时期是一个弱肉强食的大兼并时代,但燕国内部却发生了一起禅让的闹剧,不仅内部几派势力打了起来,还引来了外部齐国的侵略,由此本来弱小的燕国更是元气大伤。

禅让闹剧结束后,昭王继承了燕国王位,燕昭王立志要振兴燕国,向齐国报仇雪耻。

可是燕国远离中原,经济文化发展落后,内无贤才理政,外无精兵御敌。

在这种情况下,要想发展起来振兴燕国报仇雪耻,基本等于痴人说梦。

那么,刚刚即位的燕昭王会如何开始实现他的誓言呢?燕昭王金台招贤,目的是招到贤能之才为燕国服务。

而有才华的人,也希望实现自己的理想和抱负,干出一番事业。

于是,一位数年后身挂六国相印的谋士来到了燕国碰运气,但此时的他还是那个刚刚经历了头悬梁锥刺股苦学纵横术的书生,在其余各国君王面前屡屡碰壁折戟沉沙的辩士,他叫苏秦,来到燕国仅仅是碰碰运气施展自己游说技能而已。

但谁能想到,这次不经意的会面,却在数年之后改变了燕国的命运、齐国的命运、甚至函谷关外秦国的命运。

那么,苏秦与燕昭王的会谈都论及到了哪些呢?苏秦来到燕国时,正是燕昭王渴望得到人才,高筑金台广纳贤才的时候,两个人可以说一拍即合,苏秦最终接受了去齐国当间谍,以削弱齐国的任务,那么在历史上大名鼎鼎的苏秦,又是如何凭着一人之力完成这样的任务呢?在他的游说历程中是如何体现“一人之辩重于九鼎之宝,三寸之舌强于百万雄师”的呢? 1-5 6-10 评说资治通鉴第十一集 编辑 播报 乐毅伐齐燕昭王为了报仇雪耻,金台招贤,苦心经营二十八年。

一方面整顿内政、开疆拓土,使国家的实力得到了增强。

另一方面,派苏秦做间谍,使齐国的齐湣王不断发动战争,四面树敌。

而依仗齐威王打下的威名霸业,湣王虽然四处征伐多有获胜但却失去了声望人心。

齐湣王灭掉宋国后,他终于成为众矢之的。

战国诸强趁机联合起来要讨伐齐国,一心想要报仇雪耻的燕昭王,终于等到了这个天赐良机,燕国的大将乐毅作为联军统帅,率领五国联军攻打齐国,那么乐毅都打了哪些具有决定意义的战役呢?乐毅率领五国联军讨伐齐国,把齐国军队打得溃不成军。

在五国联军解散后,乐毅单独率领燕军继续进攻齐国,齐国军队仍然节节败退,最后齐国只剩下了莒和即墨这两个城池没有被攻下。

那么在这么有利的局面下,乐毅为什么围住莒和即墨这两个城池,花了五年工夫也没有打下来呢?不管乐毅出于什么样的想法,齐国的莒和即墨,燕军五年时间也没有打下来。

最终齐国内部发生了一些变化,这些变化激起了齐国人斗志。

而燕国内部同样也发生了变化,但这变化的结果,却是乐毅失去了燕军统帅的职务,齐燕两国内部发生的变化,最终是怎样在战场上反映出来的呢? [1]  评说资治通鉴第十二集 编辑 播报 田单复国公元前284年至前279年,齐宣王趁着燕国内乱,借口替燕国平乱,派兵进攻燕国,并逼死了燕王哙。

哙的儿子燕昭王即位后,一心想报仇雪耻,于是就开始招贤养士,乐毅在这个时候被拜为上将军。

在燕昭王的授意下,乐毅统率五国联军攻打齐国,由于齐愍王骄傲残暴,失去人心,乐毅在短短的六个月内,竟然攻占了齐国七十多座城池。

整个齐国只剩下莒和即墨两个地方没有被燕军占领。

乐毅之所以能充分发挥他杰出的政治军事才能,是与燕昭王对他的绝对信任和坚定支持是分不开的。

燕昭王用人不疑,知人善任,换来的部下忠诚。

但这对于齐国的人来说,绝不是什么好消息,燕军再不撤退,即墨城也岌岌可危。

眼看齐国就要亡国了,在这最紧要的关头,一位临淄城的基层官员站了出来,一举完成了匡扶国家的壮举,此人就是田单。

那么田单是什么人?他是如何完成这一重任的呢?著名的火牛阵又在田单复国的计划中描绘了怎样精彩的一笔呢? [6]  评说资治通鉴第十三集 编辑 播报 张仪连横战国后期,秦国经过商鞅变法之后,一国独大;齐国、楚国是仅次于秦国的强国。

但无论如何,东方各国都不能单独抗秦。

这就产生了两种政治诉求,韩赵魏燕等弱国希望联合起来,共同对抗秦国、齐国两大强国,称为“合纵”。

就是许多弱国联合起来抵抗一个强国,以防止强国的兼并;而秦国和齐国则希望对弱国进行分化瓦解,称为“连横”。

就是由强国拉拢一些弱国来进攻另外一些弱国,以达到兼并土地的目的。

合纵连横不仅仅是一些外交活动,其威力是无穷的,这对诸侯列国有很大的诱惑力。

那么要搞合纵连横,就需要一些有能力的人来穿针引线,沟通串联。

纵横家就此应运而生。

张仪就是这些人的主要代表。

张仪通过自己极富效果的努力,确实影响了战国后期的政治发展。

但是他的求职生涯也不是一帆风顺的,历经波折之后,张仪终于到了秦国并成为了秦相。

张仪的确为秦国的发展做了不少的事情,在他的策划下,秦国在各诸侯国之间,不断地“骚扰”其他诸侯国,其他诸侯国摄于秦国的压力,小心应对,用心防范。

当秦国拿下了魏国以后,这个时候,秦国最大的敌人就变成了齐国。

秦王想征伐齐国,但又顾虑齐国与楚国有互助条约,于是便把矛头指向楚国。

那么在这件事情上,张仪如何为秦国谋划呢?那么张仪是一个什么人?他是如何影响诸侯各国的呢? [2]  评说资治通鉴第十四集 编辑 播报 是非孟尝君战国后期,各诸侯国贵族养士之风大盛,因为是钟鸣鼎食之家,这些人有足够的财力养士,于是一时之间,声名广为传播,一些士人纷纷投奔到贵族麾下,成为其忠诚的门客,食人之禄为人解忧。

其中最有影响的就是魏国的信陵君魏无忌、齐国的孟尝君田文、赵国的平原君赵胜和楚国的春申君黄歇,这四位王公贵族被后人称之为“战国四公子”。

对于这四个人,他们的作为,历史给出了不同的评价。

荀子对孟尝君田文的评价,让人深思。

荀子是战国后期最有影响力的大学者,他与孟尝君生活在同一个时代,因此评价也较为客观。

那么,荀子为什么把孟尝君列为篡臣呢?在同时代人眼中的孟尝君被视为篡臣,那么在后世人的眼中呢?一千年后的北宋时期,王安石和司马光也在各自的文章中谈到了孟尝君。

在王安石的人生词典里,“士人”都是有崇高人格和高贵修养的。

他看不上孟尝君所豢养的士人,因此对他的批评丝毫不加掩饰,认为孟尝君只是一些鸡鸣狗盗之人的首领罢了,真正的士人是不会到他那里去的。

后世的王安石和司马光对孟尝君的判断是不是受到荀子的影响呢? [1]  评说资治通鉴第十五集 编辑 播报 辅臣平原君在对战国四公子的评价上,思想家荀子给出了不同的答案,他对孟尝君田文的评价是篡臣,而他对平原君赵胜的评价则是“辅臣”,这个评价尽管不高,但是比起对孟尝君的评价,则是高出许多。

那么,这个平原君又是何许人呢?平原君即赵胜,赵武灵王之子,惠文王之弟,因贤能而闻名。

他礼贤下士,门下食客至数千人,和朋友关系处理的很好。

平原君初为惠文王之相,惠文王死后,他又为赵孝成王之相。

战国时期养士成风,各种颇有能力的人纷纷投奔名望、财力显赫的王公贵族们,于是,如何笼络人才成了贵族们的必修课。

平原君为了网罗更多的人,不惜放低姿态去交好门客。

因为当时养士可以提升自己的声望,好声望则能吸引更多的人才到来;再加之士人与贵族是双向选择,流动性很大。

所以就有了“门客冯谖弹铗而歌,孟尝君就拜求赐教”的典故。

而如今平原君也遇到了个棘手问题:家中的美人讥笑残疾的门客,被羞辱的门客要求杀掉美人,那么,平原君该怎么办呢?是杀掉美人,还是保护美人?每一个选项的背后会导致什么后果呢?多年执掌赵国相印的平原君终于遇到了一个最大难题:长平之战。

这是赵国历史上最黑暗的一页,秦将白起一战让赵国损失40万青壮年,直接导致赵国没落。

因为这件事,司马迁认定平原君利令智昏,“未睹大体”。

这也是平原君一生中永远的痛,他对赵国长平之战的失利有没有责任,历史上一直有争议。

但是作为赵国相国,平原君无论如何都是难辞其咎的。

而后世的司马光则认为,尽管平原君能力平平,但做人上还算是一个无大亏之人,比起孟尝君不知要好多少。

在战国四公子中,平原君算是一个贤者,他性格中有忠厚的一面,他也是四公子中得善终的一位,那么,在平原君身上,都有哪些缺点和优点呢? [1]  评说资治通鉴第十六集 编辑 播报 天下无双信陵君信陵君魏无忌,是魏安釐王同父异母的弟弟,公元前276年被封于信陵,也就是今河南省宁陵县,所以后世皆称其为信陵君,与春申君黄歇、孟尝君田文、平原君赵胜并称战国四君子。

信陵君魏无忌生活于魏国走向衰落之时,他和孟尝君、平原君一样延揽门客,养士数千。

而且他礼贤下士、急人之困,曾在军事上两度击败秦军,分别挽救了赵国和魏国危局。

可以说信陵君用人做事的方式,甚至直接影响了后来历代帝王将相,对人才的选择和使用,对后世的历史有着深远的影响。

北宋史学家司马光对信陵君更是推崇备至,认为在战国四公子之中,信陵君当居于首位。

西汉史学家司马迁在《史记》中为他写传都不直接称呼他的封号,而名为《魏公子列传》,并且借平原君之口给了信陵君四个字的评价——“天下无双”。

那么,在《资治通鉴中》又是如何记载信陵君这个人的?他那套独特的识人用人之法究竟是什么?在信陵君的三千门客中,究竟是谁帮助他成就了一番大事业的? [1]  评说资治通鉴第十七集 编辑 播报 战国春申君春申君名黄歇,楚国人,战国四公子之一。

黄歇年轻的时候,曾四处拜师游学,见识广博,以出众的辩才深得楚顷襄王的赏识。

在秦军兵伐楚国时,黄歇的才能得到了展现的机会,而这机会却是因楚国战场上一败再败换来的。

公元前298年,秦国大举出兵攻打楚国,夺下巫郡(重庆东)、黔中郡(湘、渝、黔交界处)两郡,并于前278年攻下楚国都城,向东直打到竟陵(湖北潜江),楚顷襄王被迫把都城向东迁往陈县(河南淮阳),这时的楚顷襄王急于和秦国求和,于是派辩才出众的黄歇出使秦国。

尽管春申君最后官至楚国相国,但司马光评价战国四公子时,首推信陵君,其次平原君,再次孟尝君,春申君只居于末位。

因为在司马光看来,春申君尽管“智勇忠信有足称者”,但是盖棺论定“罪又甚焉”。

也就是说他的智勇忠信,这些方面还是有为人称道的地方的,但是终其一生,他又是罪大于功,而且其罪过比出卖国家的孟尝君还要大。

那么,为什么司马光会如此评价春申君呢?春申君到底后来做错了一件什么事,最终导致他成为战国四公子中下场最惨的一个? [1]  评说资治通鉴第十八集 编辑 播报 范雎入秦战国,是一个人才辈出的年代,群雄逐鹿的乱世为那些英雄豪杰的横空出世提供了绝佳的舞台。

范雎就是其中一位堪称改变战国格局的传奇人物。

著名京剧《赠绨袍》和四川木偶剧《跪门吃草》的主人公就是范雎。

他“长袖善舞”、恩怨分明,他的人生经历充满了戏剧般的千回百转,极富传奇色彩。

他身为魏国人,却逃到秦国,成为秦国历史上和商鞅、李斯、张仪这些人相提并论的杰出政治家。

他对秦国的统一居功至伟,却直接害死了秦国大将白起。

那么,为什么说在真实的历史中,范雎是以一个被侮辱和被伤害的身份登上历史舞台的?为什么说范雎是一位堪称改变战国格局的传奇人物?他的传奇人生和成败得失又能给后人什么启示呢? [2]  评说资治通鉴第十九集 编辑 播报 高士鲁仲连在战国这个空前绝后的大舞台上,无数的英雄豪杰你方唱罢我登场,为了名利和功业费尽心机,甚至搏命而为。

然而在纷乱复杂的战国时代,还有一种高士,他们洞若观火,救人之所急、解人之所难,不避艰险、不畏困难,晋代的左思曾以“功成不受赏,高节卓不群”的诗句,称颂他们这种丝毫不为功名利禄所动的高尚情怀。

在《资治通鉴》中就专门记载了这么一个人,他的名字叫鲁仲连。

鲁仲连是一位让人敬佩的布衣高士。

唐代大诗人李白就曾写道:齐有倜傥生,鲁连特高妙。

而成语“鲁连蹈海”,说的就是鲁仲连曾说,秦如称帝,则蹈东海而死的典故,表示宁死而不受强敌屈辱的气节。

周恩来总理年轻时,写过一首诗《大江歌罢掉头东》,其中最后一句“难酬蹈海亦英雄”,就是借用鲁仲连的典故,来抒发自己为了民族、国家的未来,立志奋发的豪情壮志。

那么鲁仲连在十二岁时,做了什么事情,名噪一时?成年后,他又是做了哪三件世人争相传颂的大事? [5]  评说资治通鉴第二十集 编辑 播报 秦统六国战国末年,在七雄中日益强大的秦国,在秦王嬴政的领导下,从公元前230年到公元前221年,秦国用了整整10年的时间,相继灭掉了北方的、燕、赵,中原的、韩、魏,以及东方的齐和南方的楚六个国家,结束了春秋以来多达五百余年的诸侯割据纷争的战乱局面,建立起中国有史以来第一个大一统的君主制王朝秦朝。

秦王赢政改号称皇帝,即赫赫有名的秦始皇,从此战国七雄,成了历史书中的一个名词,秦国之所以能够统一六国的原因很复杂,那么这次让我们仅从被灭国六国的角度来分析,为什么说赵国的骨头最硬,韩国最热衷于权谋,齐国最富庶,楚国的灭亡最屈辱,燕国的灭亡最悲壮? [2]  百度百科内容由网友共同编辑,如您发现自己的词条内容不准确或不完善,欢迎使用本人词条编辑服务(免费)参与修正。

立即前往>> 参考资料 1    评说《资治通鉴》第一集(视频)   .中央电视台央视网.2016-05-16[引用日期2016-10-08] 2    《百家讲坛》丁万明副教授介绍《评说资治通鉴》一   .www.cctv.com.2016年05月16日[引用日期2016-10-08] 3    评说《资治通鉴》第二集(视频)   .中央电视台央视网.2016-05-17[引用日期2016-10-08] 4    日本大阪强震后墙壁惊现“神秘文字” 居然出自《左传》   .环球网[引用日期2019-12-02] 5    《百家讲坛》丁万明副教授介绍《评说资治通鉴》三   .www.cctv.com.2016年05月30日[引用日期2016-10-08] 6    《百家讲坛》丁万明副教授介绍《评说资治通鉴》二   .www.cctv.com.2016年05月23日[引用日期2016-10-08] 7    横看《资治通鉴》竖读《通鉴纪事本末》   .新华社.2015年11月11日[引用日期2016-10-08] 8    资治通鉴》精读魏武侯的最大失招   .新华社.2016-06-28[引用日期2016-10-08] 图集 评说资治通鉴的概述图(1张) V百科往期回顾 词条统计 浏览次数:次 编辑次数:17次历史版本 最近更新: YESHENYUE605 (2021-02-08) 1 分集剧情 2 第十一集 3 第十二集 4 第十三集 5 第十四集 6 第十五集 7 第十六集 8 第十七集 9 第十八集 10 第十九集 11 第二十集 为您推荐广告 搜索发现 新手上路 成长任务 编辑入门 编辑规则 本人编辑 我有疑问 内容质疑 在线客服 官方贴吧 意见反馈 投诉建议 举报不良信息 未通过词条申诉 投诉侵权信息 封禁查询与解封 ©2022 Baidu 使用百度前必读 | 百科协议 | 隐私政策 | 百度百科合作平台 | 京ICP证030173号  京公网安备11000002000001号 进入词条 清除历史记录关闭 播报 编辑 讨论  收藏 赞 登录 扫码下载百科APP 领取50财富值奖励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打开微信“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选择朗读音色 00:00 00:00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