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文-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金文,亦稱銘文或鐘鼎文,乃鑄或刻於青銅器上的文字。

初始於商朝中期,盛於西周,記錄的內容與當時社會,尤其是王公貴族的活動息息相關,多為祀典、賜命、征伐、圍獵及 ... 金文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跳至導覽 跳至搜尋   「鐘鼎文」重新導向至此。

關於台灣詩人,請見「鍾鼎文」。

  關於筆名「金文」的中國體育活動家,請見「徐才」。

漢字字體風格 陶文 ‧ 甲骨文 ‧ 金文 ‧ 古文(蝌蚪文) ‧ 石鼓文籀文 ‧ 鳥蟲書 ‧ 篆書(大篆 ‧ 小篆)隸書 ‧ 楷書 ‧ 行書 ‧ 草書漆書 ‧ 書法 ‧ 飛白書 印刷字體風格(雕版 ‧ 活字) 仿宋體 ‧ 明體 ‧ 黑體 字形 筆畫 ‧ 筆順 ‧ 偏旁 ‧ 六書 ‧ 部首漢字結構(合體 ‧ 獨體) ‧ 部件俗字 ‧ 異體字 ‧ 多音字 ‧ 通假字 ‧ 假借字隸變 ‧ 隸定 ‧ 古今字 ‧ 生僻字 同源字 右文說 ‧ 同形異義詞 漢字標準 本字 ‧ 石經 ‧ 舊字形新字形 ‧ 通用規範漢字表國字標準字體 ‧ 常用字字形表 漢字文化圈 陸 ‧ 港 ‧ 澳 ‧ 臺 ‧ 新 ‧ 日 ‧ 韓 ‧ 越 方言字 吳語字 ‧ 粵語字 ‧ 四川方言字 ‧ 南京官話字客家話正音正字 ‧ 台灣客家語書寫推薦用字 台閩漢字(字 ‧ 詞) 中文漢字簡化(爭論 ‧ 正簡轉換) 正體字 ‧ 簡化字漢字簡化方案 ‧ 二簡字 ‧ 簡筆字 國語國字問題 舊字體 ‧ 新字體 ‧ 擴張新字體 當用漢字 ‧ 常用漢字 ‧ 同音漢字書寫規則 日本漢字 韓國國語國字問題 韓國國字 ‧ 朝鮮漢字 ‧ 漢文教育用基礎漢字 吏讀 ‧ 鄉札 ‧ 口訣 衍生文字 合文 ‧ 女書 ‧ 則天文字 ‧ 閩南借音字 ‧ 注音符號 喃字 ‧ 岱喃字 ‧ 假名(萬葉 ‧ 平 ‧ 片) 口訣 ‧ 吏讀 ‧ 鄉札 ‧ 韓國國字 方塊侗字 ‧ 古壯字 ‧ 方塊布依字 ‧ 僰文 ‧ 傈僳竹書 ‧ 仡佬字 契丹文(大字 ‧ 小字) ‧ 女真文(大字 ‧ 小字) ‧ 西夏文 字音 音讀 ‧ 朝鮮漢字音 漢越詞 古漢越語 ‧ 喃音 ‧ 漢越音 日本漢字音 古音 ‧ 吳音 ‧ 漢音 ‧ 新漢音 ‧ 宋音 ‧ 唐音 ‧ 慣用音 ‧ 聲調 ‧ 音讀 ‧ 訓讀 ‧ 重箱讀法 ‧ 湯桶讀法 資訊科技 統一碼 ‧ 中文輸入技術 ‧ 中文輸入法 漢字詞 ‧ 錯別字 ‧ 提筆忘字 ‧ 廢除漢字論 ‧ 漢字復活 ‧ 字謎 注意:本條目可能有部分字元無法顯示,若遇此情況請參閱Wikipedia:Unicode擴展漢字。

閱論編 金文,亦稱銘文或鐘鼎文,乃鑄或刻於青銅器上的文字。

初始於商朝中期,盛於西周,記錄的內容與當時社會,尤其是王公貴族的活動息息相關,多為祀典、賜命、征伐、圍獵及契約之事。

大部分人以周宣王在位時期鑄造的毛公鼎[1]金文(又稱西周金文)為金文代表,毛公鼎銘文共32行,500字[2]。

西周以降,金文被普遍地使用,而用途則無甚改變。

據統計,其文約有3,005字,可辨識者,計有2000多 字[來源請求],比甲骨文略多。

由於商周盛行青銅器,而青銅禮器以「鼎」為代表,樂器以「鐘」為代表,因其刻於金器、大鐘上故稱之金文,亦因而得「鐘鼎文」之名。

目次 1金文的種類 1.1商金文 1.2西周金文 1.3東周金文 1.4秦漢金文 2金文的製造過程 3相關參考論著資料 3.1通論 3.2通釋 3.3拓本 3.4字典及文編 4參考資料 5外部連結 金文的種類[編輯] 金文可略分為四種[3],即殷金文(前1300年左右前1046年左右)、西周金文[4](前1046年左右至前771年)、東周金文(前770年~前222年)和秦漢金文(前221年~219年)。

商金文[編輯] 目前所發現的最早的金文,見於商代的二里崗文化時期,例如河南中牟縣出土的臣戈、陝西綏德墕頭村出土的冬刃戈等,年代為商朝中期,早於殷墟甲骨文。

[5]絕大多數的商代金文,都產生在盤庚遷殷(今河南安陽西北)以後。

商朝晚期的鑄有金文之青銅器日愈增多,然所述仍簡,多為鑄者或其先祖之名稱。

至商朝末期,方有鑄刻的文章出現,如帝乙時期的小子蒚卣,有器銘文4行44字、蓋銘文3字。

商朝金文中已發現的單字總共有1,300多個。

西周金文[編輯] 此條目可能包含原創研究或未查證內容。

(2012年8月15日)請協助補充參考資料以改善這篇條目。

詳細情況請參見討論頁。

及至周代商起,金文漸興,天子之事,如昭王南巡,穆王西狩等,多有記述。

西周銘文青銅器幾乎涵括每一位周王,可以說西周周王年數的正確與否完全取決於金文,要是不懂青銅器銘文的所屬是那一位周王,就是說沒有完整的周王元年青銅器銘文的支持,談論中國年表西周部分毫無意義。

西周周王青銅器的標準年月日的日期標註,以「唯王」開始,後面如果沒有年數,默認的是該周王的元年,有年數的也可以換算成該王元年。

有關周王的元年基本上是正月初吉,即現在的新年正月初一昭告天下,新年新氣象取的是吉祥。

也有周王在新年登基後趕赴外地諸侯處行政的例子。

此時金文被廣泛使用,堪稱全盛時期。

東周金文[編輯] 自平王東遷以降,鐵器漸見,鐘等青銅樂亦漸多,且亦能鑄文於青銅器外側,故金文所錄,已非如當初般,只為王公大臣之事,戰功、音階等,皆有鑄錄。

此時金文隨著時間的推進逐漸不再像西周時期那樣盛行。

秦漢金文[編輯] 秦始皇一統天下後,詔令書同文,並於四方立碑,所用之文字皆為小篆,且不再刻銘文於鐘鼎之上,由是金文漸衰。

及至漢代,民間多鑄銘文於鐵器之上,青銅之器,不復使用,金文自是不見於史。

金文的製造過程[編輯] 殷周金文被鑄在青銅器的內側,但是怎樣在鑄模上刻印上金文仍然未能確定。

根據在工場遺址所發現的大量模具所推斷,青銅器的製造方法如下: 利用黏土做一個與製成品大小相若的土胚(模型)。

另外再用黏土包裹著模型,待乾透後切開外層的粘土,作為外模。

將模型削去外層,作為內模。

在內模刻上圖案文字。

組合起外模和內模,並在之間放入銅片作為間隔空隙以待注入銅液。

將已溶化的銅注入。

將模冷卻打破,取出青銅器。

但是,怎樣在內模上加上文字圖案等,仍然是一個謎。

由於在青銅器內側的金文是凹入去的,因此在內模上的文字應該是凸出來的。

加上這些凸出來文字的技法,有各種不同的假設: 將溶成泥狀的粘土,逐漸貼上。

此為清朝金石學權威阮元提出的假設,但沒有實證實驗 在內模貼上薄黏土,再削去多餘部份。

這是民國以前被提出的假設。

工序中必然會在內模上造成痕跡,而青銅器上亦必然有之,然而實際上並沒有。

先在木片或龜甲上刻上文字,用黏土填滿後,再將黏土移印至內模上。

經實驗証明這個方法可行,但是沒有發現相關的物證,因此仍只可當作假設。

概論:除甲骨文外,在殷代的一種重要文字是金文。

它的名稱也是由書刻的原料而來。

相關參考論著資料[編輯] 金文相關參考論著資料如下:[6] 通論[編輯] 容庚:《商周彝器通考》,《殷周青銅器通論》(與張維持合著) 林巳奈夫:《殷周青銅器綜覽》 馬承源:《中國青銅器》 朱鳳瀚:《中國青銅器綜論》 通釋[編輯] 郭沫若:《兩周金文辭大系圖錄考釋》 陳夢家:《西周銅器斷代》 白川靜:《金文通釋》 周法高:《金文詁林》 馬承源:《商周青銅器銘文分代史證》,《商周青銅器銘文選》 拓本[編輯] 羅振玉:《三代吉金文存》 嚴一萍:《金文總集》 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殷周金文集成》 劉雨:《近出殷周金文集錄》(與盧岩合編),《近出殷周金文集錄二編》(與嚴志斌合編) 字典及文編[編輯] 容庚:《金文編》 陳初生:《金文常用字典》 參考資料[編輯] ^西周晚期—毛公鼎.[2007-07-27].(原始內容存檔於2007-03-11).  ^院藏西周金文>冊命篇>毛公鼎網際網路檔案館的存檔,存檔日期2012-12-29. ^先秦书法—金文.[2007-07-24].(原始內容存檔於2011-01-05).  ^西周金文網際網路檔案館的存檔,存檔日期2007-06-09. ^河南出土商代金文的初步整理与研究.[2018-06-18].(原始內容存檔於2018-06-18).  ^何晉編著、劉彥伯註:《新編中國歷史文選》,北京大學出版社,2007年,第17頁。

外部連結[編輯] 小學堂金文(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取自「https://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金文&oldid=70127486」 分類:商朝周朝漢字書體青銅器金石學已消亡的書寫系統象形文字語素文字隱藏分類:Webarchive模板wayback連結有未列明來源語句的條目自2012年8月可能帶有原創研究的條目拒絕當選首頁新條目推薦欄目的條目 導覽選單 個人工具 沒有登入討論貢獻建立帳號登入 命名空間 條目討論 臺灣正體 已展開 已摺疊 不转换简体繁體大陆简体香港繁體澳門繁體大马简体新加坡简体臺灣正體 查看 閱讀編輯檢視歷史 更多 已展開 已摺疊 搜尋 導航 首頁分類索引特色內容新聞動態近期變更隨機條目資助維基百科 說明 說明維基社群方針與指引互助客棧知識問答字詞轉換IRC即時聊天聯絡我們關於維基百科 工具 連結至此的頁面相關變更上傳檔案特殊頁面靜態連結頁面資訊引用此頁面維基數據項目 列印/匯出 下載為PDF可列印版 其他專案 維基共享資源 其他語言 БеларускаяČeštinaDeutschEnglishEspañolFrançais贛語Magyar日本語한국어BahasaMelayuNederlandsPolskiРусскийSrpskohrvatski/српскохрватскиSlovenčinaСрпски/srpskiSvenskaதமிழ்TürkçeTiếngViệt吴语Bân-lâm-gú粵語 編輯連結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