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室氣體part1(Greenhouse gas-1) | 科學Online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溫室氣體是大氣中某些成分氣體,它們能導致溫室效應。

沒有溫室效應的地球將變的不適合居住。

現今地表的平均溫度大約為15 °C (59 °F, 288 K) , ... Monday8thAugust2022 8-Aug-2022 人工智慧 化學 物理 數學 生命科學 生命科學文章 植物圖鑑 地球科學 環境能源 科學繪圖 高瞻專區 第一期高瞻計畫 第二期高瞻計畫 第三期高瞻計畫 綠色奇蹟-中等學校探究課程發展計畫 關於我們 網站主選單 溫室氣體part1(Greenhousegas-1) 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化學系葉名倉教授責任編輯 溫室氣體是大氣中某些成分氣體,它們能導致溫室效應。

沒有溫室效應的地球將變的不適合居住。

現今地表的平均溫度大約為15°C(59°F,288K),但若沒有溫室效應氣體地表的溫度將只有−19°C(−2°F,254K)。

溫室氣體有水蒸氣、二氧化碳、甲烷、氧化亞氮及臭氧等。

大部分的溫室氣體來自於自然界而有些則是人類的活動所產生。

溫室效應 當陽光照至地球表面,地表可吸收部分能量使溫度上升。

但因地表的溫度比太陽低,因此它輻射岀較長波長的能量。

大氣吸收長波長輻射能的效率高於較低波長。

如此吸收能量的作用可使大氣層的溫度上升,其中部分吸收的能量輻射回太空中而其餘能量則留在地表,即產生所謂”溫室效應”。

這個”溫室效應”專有名詞是用詞不當的,此過程與一般園藝的溫室保溫方式並不相同。

主要的溫室氣體是水蒸氣佔地表溫室效應的36–70%(不包含雲),二氧化碳佔9–26%,甲烷佔4–9%及臭氧佔3–7%。

我們無法確切地表明各種氣體在溫室效應的影響百分比,因為每一種溫室氣體的影響程度是不具加成性的。

其他能產生溫室效應的氣體尚有六氟化硫、氫氟碳化物、全氟碳化物及氟氯碳化物等。

大氣的主要組成氣體氮氣與氧氣不是溫室效應氣體。

這是因為同核的雙原子分子如氮氣與氧氣,它們既不吸收也不會放出紅外線。

這些氣體分子振動時的分子偶極矩沒有淨改變。

當紅外光光子的能量大小與分子振動能相同時分子就能振動。

異核的雙原子分子像一氧化碳或氯化氫可吸收紅外線,然而這些分子因其反應性及溶解度大,故其在空氣中存在時間很短,因此不是溫室氣體。

19世紀末科學家藉由實驗發現氮氣與氧氣無法吸收紅外線,而二氧化碳等許多氣體則能吸收此輻射。

直到20世紀初科學家更進一步確信大氣中存有溫室氣體時地表的溫度會比沒有溫室氣體為高。

人為的溫室氣體 人類活動所產生的溫室氣體主要是二氧化碳,但除了二氧化碳外的其他溫室氣體與人類活動間的關係也不容忽視。

人類活動所產生的溫室氣體主要有: 1.燃燒化石燃料與森林砍伐使二氧化碳濃度增加。

2.畜養家畜及穀物的農場,土地利用及溼地變化,輸送瓦斯管線鬆脫,掩埋場的隱藏式出氣孔等都會釋放出甲烷使其在大氣中含量增加。

3.許多新式的完全排氣化糞系統為了增強發酵(化糞的功能)的過程,也成了大氣中甲烷的主要來源。

4.冷凍系統使用氟氯碳化物和消防設施使用海龍(halons)(為鹵烷類)。

5.農耕活動包含肥料的使用會增加一氧化二氮的濃度。

依據2000~2004年間的統計有七項二氧化碳來源是因化石燃料燃燒產生其百分比為: 1.固態燃料(如煤):35﹪ 2.液態燃料(如汽油):36﹪ 3.氣態燃料(如天然氣):20﹪ 4.鑽氣井的火焰<1﹪ 5.水泥工業:3﹪ 6.非燃料用碳氫化合物<1﹪ 7.國際機場及港口的儲油槽不包含國家的燃料庫存:4﹪ 來自工業、運輸工具(佔美國全球暖化污染量的1/3)及農業所產生溫室氣體似乎是引起現今全球暖化現象的主要因素。

主要個別的溫室氣體來源包括家庭中的冷暖設備、電力使用和交通工具等。

而相關的保護策略有改善建築物隔熱性、改用節能電燈及低油耗的交通工具等。

二氧化碳、甲烷、一氧化二氮和三類氟化氣體(六氟化硫、氫氟碳化物及全氟碳化物)等是主要的溫室氣體在2005年京都協議書中已列入管制。

請參閱溫室氣體part2(Greenhousegas-2)閱讀 Tags:Greenhousegas,溫室氣體,環境 前一篇文章下一篇文章 您或許對這些文章有興趣 化學傳記:法拉第不為人知的一面(三):皇家研究院與法拉第 原子序第113超重元素的發現與命名 【2016年諾貝爾化學獎特別報導】如何將分子變成機器 不需溶劑的紅血球冷凍保存方法 中間體與穩定狀態近似法 強化玻璃 【2015諾貝爾化學獎特別報導】DNA修補─為生命提供化學的穩定 利用奈米粒子高效率吸收太陽能 Thereis1commentforthisarticle Notbad!!! 發表迴響Cancelcommentreply 你的電子郵件位址並不會被公開。

必要欄位標記為*迴響名稱* 電子郵件* 個人網站 驗證問題* 4+=7 熱門文章 綜合除法 細胞膜運輸物質的方式 點到直線的距離公式 動物排除的含氮廢物種類 零級、一級與二級反應與半衰期 理想氣體方程式 分子間作用力 動能(KineticEnergy) π鍵 一次因式檢驗法與有理根判別法(Linearfactortestanddeterminationofrationalroot) 總點閱排行 點到直線的距離公式 細胞膜運輸物質的方式 比爾定律與吸收度 混成軌域 準確度和精確度 腎素-血管收縮素-醛固酮系統 穿透式電子顯微鏡 好站鏈接 科學online粉絲專頁 Insertmathas Block Inline Additionalsettings Formulacolor Textcolor #333333 FormulaID Formulaclasses TypemathusingLaTeX Preview \({}\) Nothingtopreview Insert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