辩论赛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正方:行万里路不如读万卷书反方: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 ... 反方论点(一)行万里路比读万卷书能更多更好更真实、深刻、广泛地获取知识。
Groups十全十美ConversationsAbout辩论赛312viewsSkiptofirstunreadmessageHappy!unread,Nov12,2005,7:40:08PM11/12/05ReplytoauthorSignintoreplytoauthorForwardSignintoforwardDeleteYoudonothavepermissiontodeletemessagesinthisgroupLinkReportmessageasabuseSignintoreportmessageasabuseShoworiginalmessageEitheremailaddressesareanonymousforthisgrouporyouneedtheviewmemberemailaddressespermissiontoviewtheoriginalmessageto十全十美正方:行万里路不如读万卷书反方: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首先,在上面的辩论中,我方辩友承认,对方辨友赞同:"不管是读万卷书还是行万里路,都是获取知识的一种途径。
"但他们也有区别,那就是获取知识的时效性、实用性、有效性。
因为任何一种知识的价值都是以其为人类服务最终实效性作为考量标准的,所以我们认识该问题也应当主要从这一方面来考虑。
我是邓公猫论的忠实支持者。
所以这里我也想用自己对该理论的理解阐述一下猫论在该问题上的现实意义。
我看到五四春秋网友一直在强调"科学的三步曲"现象--》理论--》实践",对此我很有看法。
五四春秋网友一直在说,理论在先,这是你对此处"理论"理解的偏差。
此处的"理论"其实只是一个设想,并不能称之为理论。
理论是经过前人的实践,在系统的整理后得出的一套可供大家参考、学习的知识。
而此处所说的理论只能称为设想。
请问如若然,神农尝百草如何解释呢??故此"五四辨友"的"从来都是理论先行,实践在后"这句话是错误,不客气甚至可以说是谬误。
正是由于从出发点就偏离了正确的航向,对方辨友才会在后续的辩论中,南辕北辙,离真理越行越远啊!!有网友也提到牛顿。
说是由现象得出理论然后又实践。
他通过苹果落地的现象,提出了自己的一个设想,然后通过实践,最后才得出了牛顿定律的理论。
问题的关键在于:"牛顿能够慧眼识万有引力定律的原因是什么?是从前人"万卷书"里面研习出来的理论吗??答案是非常肯定:不是的!!万有引力定律的发现,得益于那个时代天文学的进步,得益于大量科学先行者做的艰苦细致的观察,得益于对观测数据的科学归纳。
"牛顿常说,不要认为我有多么伟大,我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
这个巨人的肩膀是什么??是"万卷书",是你们矢志不渝执着追求的理论吗??不是啊!!是无数像"哥白尼、布奴诺"这些伟大天文学家的认真观测;是"哥伦布、麦哲伦"这些伟大航海家标识出来的地球全景;是无数伟大科学先行者在科学研究各个领域奔向"新边疆"(newfrontier)的结果啊!!对方辨友!!下面的这句话:"还没用"三个代表"的理论来占领宣传阵地,就急着让资本家入党,这就是失败的悲情文人为什么不能手握天下的原因!"在我看来这和本论题也没有必然联系。
而且提及三个代表,我也不敢惶论什么意见,我只是想谈谈对此党性高度问题的粗浅认识。
如果我们以江泽民总书记为中心的领导人只擅长读马、恩、列、斯,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而对现今社会不明不察,对社会现状充耳不闻、视而不见(当然也可能听不到也看不见),更不懂世界发展前景的方向和趋势,我想我们的第三代以江泽民总书记为核心的领导集体也不会,更没有能力纸上谈兵地制订现在的"三个代表"。
我方辨友说得好啊:"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我们国家的前任领导集体需要对现今社会有足够的了解,并且在实践中充分论证三个代表是符合中国国情、并且是能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利益的,才能够堂而皇之的将"三个代表"形成一套系统的理论并将此作为指导全党全国各族人民行动的一块理论基石。
才能够将此理论写入宪法,从法制的高度规范人们的行为。
这不恰恰再次印证我方观点:"理论是在实践过程中得出的。
实践来源于理论,而实践的最终结果还是形成一套新的理论。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在这个过程中,实践是第一步,也是最关键的一步。
万事开头难,第一步迈出去,那万里的新边疆也就不远了。
对方辨友知悉否:)??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任何没有经过实践检验的理论都不能称之为理论,顶多称为设想。
万卷书要读,还必须要读,且非得读好。
但是,如果把自己的认知面仅仅停留在对前人以往知识的总结,对过去认知的一种系统整理的把握与掌控的层面上,那将是非常危险的。
唯物主义辩证思想认为静止是相对的,运动是绝对的,但现在对方辨友就是在一而再,再而三的犯这种"刻舟求剑"的错误。
在面对现在、将来的未知世界的新边疆的时候,只能靠我们通过实践不断形成的新理论指导我们的行动。
在迈向人文,自然科学新边疆的过程中,如果因循守旧,死抱着"圣贤书",这样的研究态度也只能够误入歧途,绝对到不了真理的彼岸。
对方辨友,警醒吧!!!历史上就有孔明挥泪斩马谡。
马谡为何被斩?不是他书读的不够多,而是他缺乏继续实践创新的精神。
如果他能在原有知识的基础上学以致用,因地制宜,我想诸葛也不会挥泪斩马谡了。
可见,即使你胸中饱含兵书万卷,你依然还是得带兵打仗通过行万里路对以往掌握的兵法进行验证,融会贯通、学以致用啊!!!对方辨友。
不明察此道,赵扩、马谡就是明鉴啊!!再者说。
万卷书何以得来??不是闷在家里一气呵成的,恐怕都是行万里路而成。
霍金的《时间简史》大家相比耳熟能详。
不了解情况还都以为他闭门造车空想的理论。
夙不知最初是一些不起眼的发现刺激了霍金的灵感,在微观物理学对中微子的研究中发现的一些现象不能够用传统的相对论及、量子学解释。
霍金借着别的观察员的观察(借着他们的"行")开始了理论的大胆假设,在得出各种结论后,霍金又得靠别的物理学、天文学家的发现去论证他理论的正确性。
可以说,是无数的幕后英雄给霍金"行千里之路"以双脚,使他的理论得以坚实的步步向前。
再比如,中医的《黄帝内经》《百草纲目》,凡学中医必读之书,《百草纲目》,没有尝遍百草,寻遍名医,出不来《百草纲目》。
没有内证也没有《黄帝内经》,什么叫内证?内证就是一个实践、检验的手段。
实践出真知啊!!读万卷书犹如画龙,而行万里路就是点睛的那一笔。
没有这点睛的一笔,龙就不能够称之为龙。
世界上的任何知识,任何学科都需要我们向新边疆进发。
不管当今"新经济时代"的信息、咨询多么发达,它描述的永远都是前人经过实践得到的对过去事物发展规律的总结,而我们需要的恰恰是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
我们人类祖先之所以能够变成人,关键是什么??是劳动啊!!对方辨友。
这实践的第一步造就了人类,划破了地球发展沉重的黑幕,进入了一个新的纪元。
对方辨友,你看这行万里路重要吗??!!除了以上种种,对方辩手还提到其他的方面。
比如医学。
说到医学,我想只要学过医的都应该知道,书本只是一种对疾病现象的描述和论断,而高明的医术还需要在实践中获得,这世界上就没有大学一毕业就能够做移植手术的医生,他们哪怕做一个盲肠切除都需要协助啊!!对方辨友。
书本上的病例,多数是典型中的典型,表象的表象。
如果你只按照书本照本宣科,估计你手下会有许多的冤魂不散了!!请对方辨友原谅我方言辞过激,非我等无礼,而是对方辨友若还死死抱住书本不放,其最终结果就有可能如此啊!!在前人理论的基础上,我们还是要走万里路来形成自己新的理论。
"非典"浩劫来临之际,医学界一片恐慌。
当时我们就是通过行万里路,结结实实的迈开实验的第一步,来开拓新的治疗方案攻克这一医学难题的。
如果我们还是只读万卷书,我想那激素疗法肯定视为不可触及的禁区,那"非典"一定到现在也还是个难于攻克的难题,中华民族岂非生灵涂炭吗,对方辨友!!??总而言之,对方辨友、评委、各位观众:我们的观点就是,读万卷书固然重要,但行万里路才是重点中的重点!!点睛之笔的这一点正如中国无论如何不能少了台湾那一点那样,你说中国能少了那美丽的一点吗??!!"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让我们一起向各领域的新边疆进发!!!"谢谢大家!!---------------------------------我将于茫茫人海中访我唯一灵魂的伴侣,得之,我幸;不得,我命。
如此而已。
****仁者无敌,只有心中藏着国家百姓最大的利益,藏着民族最强的精神和希望,我们才能够不畏惧一切牺牲勇敢的面对任何挑战。
****跟党走,听老婆的话,永远长在红旗下。
Happy!unread,Nov12,2005,7:41:59PM11/12/05ReplytoauthorSignintoreplytoauthorForwardSignintoforwardDeleteYoudonothavepermissiontodeletemessagesinthisgroupLinkReportmessageasabuseSignintoreportmessageasabuseShoworiginalmessageEitheremailaddressesareanonymousforthisgrouporyouneedtheviewmemberemailaddressespermissiontoviewtheoriginalmessageto十全十美--------------------------------------------------------------------------严重支持“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读万卷书”是知识获取的过程“行万里路”是能力获取的过程知识是基础,能力是目的,实践是桥梁没有万里路可走,读书都再多都是浪费时间,一无是处虽然已经多年不再学政治但记得万卷书应该归结于人类的间接经验而行万里路所得的收获应该是直接经验在人类历史上肯定是先通过实践获得直接经验然后才通过书本记录下来,而成为流传后世的间接经验的因而只有行万里路才可能写出万卷具有真知灼见的书,最后才能看到这万卷书故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书中记载的东西,自己所读而获得的是感性认识感性认识比理性认识肤浅的多Happy!unread,Nov12,2005,7:42:59PM11/12/05ReplytoauthorSignintoreplytoauthorForwardSignintoforwardDeleteYoudonothavepermissiontodeletemessagesinthisgroupLinkReportmessageasabuseSignintoreportmessageasabuseShoworiginalmessageEitheremailaddressesareanonymousforthisgrouporyouneedtheviewmemberemailaddressespermissiontoviewtheoriginalmessageto十全十美--------------------------------“读万卷书”固然重要,但“行万里路”更不可少。
以我国药物学的空前巨著《本草纲目》作者李时珍为例:在编写《本草纲目》之前,他不但读了八百余种上万卷医书,而且看过不少历史、地理和文学名著;敦煌的经史巨作,他遍读了;几个古代伟大诗人的全集也都仔细钻研过。
但他最后仍远涉深山旷野,遍访名医宿儒,搜求民间验方,观察和收集药物标本。
如果他只停留在对书籍的研究上,没有亲自去实践体验,那么就不会有《本草纲目》诞生,更不会有它今天对人类做出的贡献。
李时珍仅仅是历史上众多为为后人留下宝贵财富而拔山涉水的名人之一。
---------------------------------媚眼随羞合丹唇逐笑兮Happy!unread,Nov12,2005,7:46:40PM11/12/05ReplytoauthorSignintoreplytoauthorForwardSignintoforwardDeleteYoudonothavepermissiontodeletemessagesinthisgroupLinkReportmessageasabuseSignintoreportmessageasabuseShoworiginalmessageEitheremailaddressesareanonymousforthisgrouporyouneedtheviewmemberemailaddressespermissiontoviewtheoriginalmessageto十全十美----------------------------------------------------------------------------嘿嘿,俺来说两句啦,要不新天地老说俺辩不了,等外援,使美人计,哼,太抬举你们自己了吧,其实我使的是丑女计(哎呀,谁把罗马石头乱扔啊!) 首先做深刻检查,本人身为正人君子(不信就算),却犯了君子动口不动手,要文斗不要武斗的规定,在本次擂台……啊,错了是辩台……该死该死,这是上次高老庄比武招亲的后遗症…….咳咳,在辩台上使出了三脚猫的功夫,引发了辩论的花拳秀腿、腥风血雨,罪过罪过,听说对方的真情告白还收到XXX砸场子拆人骨头的安民启示,现场还留下麦当劳的冰淇凌包装和鸡骨头若干以示执法决心。
在下决定浪子回头,认认真真做人,正正经经答辩。
答辩开始:《关于对反方言论的辩驳》本人经过上下翻阅反方6位辩手的辩词,总结起来反方的错误如下:一、立论有错,首错概念先看对方的概念解释:“读万卷书”——纯粹理性、知识、廊清世界、knowledge;“行万里路”——改造世界、建构、实践、实验、practice;“不如”——“读万卷书”小于“行万里路”。
(1)读书是动词,是一种行为,但反方却定性为名词——知识。
反方对辩题理解存在十分明显的严重错误。
(2)“不如”,是什么不如,是笔画数量加起来不够多还是什么方面什么作用不如。
这也算立论,要辩什么从哪方面辩论都没搞清楚啊!二、总结反方观点反方观点(一)中国知识分子通病是读书万卷,不能学以致用,所以不能得天下。
辩驳:外国知识分子比中国知识分子的优越性反方没说,我也姑且不辩,只是不明白反方从何处得出知识分子必然是死读书,或者说读万卷书的人就不会学以致用的结论。
或许我该谢天谢地,中国还有MANSTEIN这样读了书不是文盲但又不属于知识分子能够学以致用的人才在救国。
读万卷书的含义是读书复读书,不会学以致用吗?根据反方如此武断,是否也可以得出行万里路就是行路复行路,不懂读书,都是文盲啊?我看到反方在67楼补充说明走不是文盲天涯的已经作出了自我否定。
我已经说了读书和行路是获取知识的不同方法,欲成事,必先读万卷书,要理论指导实践。
拜托反方的朋友除了低头行路外,还是要给个面子看看我写的字,不要随便使个定身法不让我们读书人做事情啊。
反方观点(二)知识来源于经验世界。
辩驳:由于与我们要辩论的是读书与行路的关系,而非书与路谁是妈妈的问题,反方提出的知识与经验说法是基于错误释题产生偏离辩论的观点,毫无意义。
这里我顺便做点说明:书确实是实践者的经验总结,第一本书可能是行万里路孕育产生的,但是人类经过漫长岁月的发展积累,在现代社会,有读万卷书和行万里路给你选择,你如何选择?书是行万里路的人写的,为什么要著书立传呢,难道不正是为了传播经验让后人少走错路弯路吗?不正说明书的重要性,可比路标。
反方观点(三)千百年世界自发形成的秩序是最精密、最自然的,它的存在不是“理论”指导的结果,理论的存在只是解释这个世界,作用有限。
辩驳:人类对世界的实践改造能力十分强大,正是由于不掌握环境保护理论知识的人们盲目的实践行为导致了现在环境的恶化问题。
中国政府已经对各级地方政府领导提出了学习国外可持续发展理论,注重环境保护,保证经济发展可持续化的要求。
目前一些城市经过重新规划,基本实现了经济上的可持续发展,环境优美,百姓安居乐业。
一些地方却还在盲目搞经济,过度开发资源,洪水滑坡不断,工业污染,城市污染日益增多,恶性循环,人们生活生产条件日益恶化,后果相当严重。
三、总结反方反驳我方观点的论证反方论点(一)行万里路比读万卷书能更多更好更真实、深刻、广泛地获取知识。
辩驳:先说向明月提出“影视手段并非属于阅读范畴,更倾向于是另一种方式的行万里路”,还不如干脆说读万卷书也是另一种方式的行万里路好了。
我再次重申说明,“现代社会,知识载体不再仅仅是印刷品,而是电视、广播、尤其是号称信息高速公路的电脑网络。
”“行万里路是尝试、实践,直接获得经验的方法;读万卷书是研究、学习别人总结的经验,间接获得经验的方法。
”反方辩友如有异议,请分析说明。
回归正题,反方说人读书获知,有记不下、读不懂、背死书的生理障碍,世界上的知识浩瀚如海,正如人不可能走全世界的路,做全人类的事一样,人只要掌握自己需要的那方面的知识便可,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除了白痴,没有克服不了记不下、读不懂、背死书的问题。
但是人类实践最大的生理障碍是什么?是短命啊!前人用生命总结出来的书,你敢不读,不学,要去用有限的生命再实践一遍吗?古人说的是“尽信书则不如无书”,不是“信书则不如无书”。
“尽”指的是不要完全、绝对地依赖,其实,不只是读书,任何事情都一样,实践中也有走进死胡同的时候;“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不实际,生命有限,容不得我们事必躬亲;高知分子杀人证明不了“读书使人知理,却不学不会做人”,事实是教育程度越低犯罪率越高。
反方论点(二)先读万卷书才能行好万里路是错误的,行万里路比读万卷书更能让人行好下一个万里路。
辩驳:(1)向明月一定是个喜欢做蛋糕的好女孩,但我想知道向明月是自己直接摸索出来怎样做蛋糕还是从菜谱、从电视、从别人口中间接学来的。
从五谷、飞禽走兽、蔬菜水果、小苏打等各种食物原材料的正确选择和正确加工,到从煎、炒、焖、煮、炖等烹饪方式的正确选择,是先学基本知识再实践,还是自己摸索试验的效果好,不言自喻。
如果向明月是天才,能够超越人类几千年的食物发展史,做出了自己的蛋糕,就算是美味可口的甘薯蛋糕吧,也要用去你的大半生吧,你还有生命和精力去发明蛋挞吗?(2)对于我方提出的“先读万卷书才能行好万里路”的观点,MANSTEIN在67楼的发言也充分证明了我方观点。
现摘录如下:MANSTEIN:“正是因为这些这些书本的存在以及老师的教化,让我得以用一种很快的速度进行知识积累。
通过一年的初中教育,效果肯定比古人千年的道行好得多。
在这点上我方不仅不否认,还要大张旗鼓的鼓励所有人去接受学校教育,为的是让他们大脑里装满知识和理性。
”MANSTEIN在计划考察广西农民的税费问题前,仔细阅读《十六世纪明代中国之财政与税收》,查阅上溯秦汉,下逮民国的历代税法。
准备好后,才走出去现场考察。
(3)肖晓桐㊣flying在71楼说:“牛顿常说,不要认为我有多么伟大,我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
这个巨人的肩膀是什么??是“万卷书”,是你们矢志不渝执着追求的理论吗??不是啊!!是无数像“哥白尼、布奴诺”这些伟大天文学家的认真观测;是“哥伦布、麦哲伦”这些伟大航海家标识出来的地球全景;是无数伟大科学先行者在科学研究各个领域奔向“新边疆”(newfrontier)的结果啊!!” 反方辩友经常引用科学家的事例来说明巨人的肩膀不是“万卷书”,请问,当牛顿在研究苹果时候,他是如何接触到其他科学理论的,或者说是其他科学家的伟大成果,是哥白尼、布奴诺、哥伦布、麦哲伦他们带着牛顿一起看星星月亮,一起跨越大海吗?难道不正是通过他们留下的伟大著作,间接地传播给牛顿吗? 三、建议反方把我方立论的概念和观点看清楚,并准确提出自己论点。
自己不提论点,只以一个空泛的“不如”开场,打到那里算那里,同时也不看对方论点,不驳我方立论,只围绕一些自己也搞不清要说明什么问题的事例在乱辩,有点那个了。
Happy!unread,Nov12,2005,7:47:23PM11/12/05ReplytoauthorSignintoreplytoauthorForwardSignintoforwardDeleteYoudonothavepermissiontodeletemessagesinthisgroupLinkReportmessageasabuseSignintoreportmessageasabuseShoworiginalmessageEitheremailaddressesareanonymousforthisgrouporyouneedtheviewmemberemailaddressespermissiontoviewtheoriginalmessageto十全十美--------------------------------------------------------------------------------呵呵,由这么一个大辩题,到最后对方辩友只能是用了读书的“咬文嚼字”!什么动词,名词,“尽”注解都出来了!这期为什么定辩题为:行万里路不如读万卷书VS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而不是对方一再强调的辩题:获得知识的直接方式多寡VS***间接***?连这个辩论层面都有失偏差,何如会胜?当然了,获得知识是这个辩题中的一小部分,对方辩友怎么会以这么小的一个部分作为辩题的定性呢?反反复复的话题也说得太多,在这里我也不再重述了我想问对方辩友,读书是为了什么?是为了获得知识、经验获得知识经验是为了什么?是不是最终落到“用”上?也即是“学以致用”。
由此可以看出最根本最重要的东西是“用”,也就是实践在此基础上,我方也鼓励要多读书和站在巨人的肩膀实践开路,不料却被对方辩友偏僻的理解成赞同其论点行万里路不如读万卷书,这是什么逻辑?一开始提示不要孤立的看问题,待不孤立的辩论问题时,对方却来了个不知所谓的“顺手牵羊”,可笑!还有一点更让人不解的是:对于我方立论,一开始从未见对方辩友提出什么置疑,反而在此立论的基础上进行辩论,待到其无据可取,辩论也即将结束时,对方辩友却来个最根本的否定,这又是什么样的逻辑?这场辩论岂不是……!!!!Happy!unread,Nov12,2005,7:48:39PM11/12/05ReplytoauthorSignintoreplytoauthorForwardSignintoforwardDeleteYoudonothavepermissiontodeletemessagesinthisgroupLinkReportmessageasabuseSignintoreportmessageasabuseShoworiginalmessageEitheremailaddressesareanonymousforthisgrouporyouneedtheviewmemberemailaddressespermissiontoviewtheoriginalmessageto十全十美-----------------------------------------------------------------------------反方辩友终于明白了,其实我们这个辩题是就“不如”来说事的,这很好,古人云,“朝闻道,夕死可也”,现在认输还来得及。
我们知道,人当然是靠实践性的动作存在于世界上的,比如说,我们要吃饭,睡觉,走路,干活,或者,体验快感,这些个麻烦事情都得亲自去动手,没人能代劳的。
因此,确实可以说,“行万里路”是人之所以为人的基础性条件。
从这个意义上讲,反方辩友以为他们是正确的。
虽说缺少了实践,我们都不可能活得下来。
但是,我这里想强调两点,第一,作为人来说,得考虑如何发展的问题,不仅对个人,还是对社会而言,我们是需要进步的。
人、人类如何进步呢?根据知识传播史所揭示的经验,古代时候,一个掌握了先进技能和理念的个人、集体或者组织,在社会进化过程中必然相较于其他个人、集体或者组织拥有更优势的地位,获得更多的利益;然后,这个掌握了先进技能和理念的个人、集体或者组织,又通过诸如战争、贸易、传道等实践性行为将他们的技能和理念传播开来;而其他个人、集体或者组织在经过比较、甄别后慢慢接受了这种先进的技能和理念,由是,更有利于人、人类进化的知识得以普及。
人类社会发展到晚近时代,知识的传播已不再囿于具体的实践性行为来传播了,我们现在可以通过包括书籍在内的各种信息载体来学习先进知识。
当然,个人的实践——“行万里路”——仍然是获得知识的有效途径之一,但你不能不承认,是书籍的出现大大拓宽了人类的视野,使人类得以跳出所见即所得的狭隘经验框框,可以更广泛、更快速地吸取先进知识,从而更能够紧跟时代发展的步伐。
这也是为什么印刷术被称为最伟大发明之一的道理了。
因此,我们可以说,当人类还处在蒙昧阶段时,实践——“行万里路”——是比“读万卷书”更重要的,但在知识以书籍的形式被创设归纳出来的时候,先从书籍中获得更大知识以指导实践行为,就不能不认为是明智之举了。
第二,把我们的辩题放在现实社会中具体个人身上来考量,从普遍情况来看,反方辩友认为到底是“读万卷书”、还是“行万里路”更有利于个人在社会中的地位提升呢?答案应是不言自明。
从小我们就被教导,“多念书以后才会过上好日子”,相信类似这样的教训反方辩友听得不少吧?如果你不好好念书,就想出去闯荡世界、要“行万里路”了,包准你爹妈要拧着你耳朵佐以老拳相向——嘿,多么明智的父母!我这里可以举个例子,比如贵为世界华人首富的李嘉诚先生,大家知道的事实是他小时候确实没念过多少天书,全靠自己努力打拼创下如此辉煌事业,可在接受凤凰卫视专访的时候,李先生道出实情:“我小时候没念过什么书,所以现在一有空就是看书,以前办塑胶公司的时候也是自己边干边拿着书本学习;我现在基本上一个月要看十几本书,金融、经营管理、文学方面的都有,从其他人身上学习到管理企业的经验,很有用处。
”类似的例子我记得的还有清华同方的一位副总(具体名字我记不清楚了,女性),她给出的每月读书的数量是“4本”。
这些例子对启迪反方辩友的偏执思维很有用处,即,做企业当然是实务性的东西,但是,做得好不好归根结底还是要靠读书,从书本上获得更广泛的知识。
何况,借反方一辩manstein的话说就是,李嘉诚是平凡世界里的英雄人物,而我们“大多数人却是实实在在的凡人,活在地面之上”,想过上更好的生活,你还是老老实实地先读好书吧!说到这里,我突然又想到这里有个现成的例子可用,就是反方这位manstein先生,他在辩论中所表现的渊博知识实令我等佩服,然而,你以为他是亲自实践去请教了王莽、丰臣秀吉、康德等诸位先贤在来和我们辩论的么?或者是经历过历史上好多个重大事件才能说得出那么多道道的么?非也!还不是从书中寻出来的学问!若是这场辩论反方赢了,也恰恰可以证明了“读万卷书”的作用实在是比我们在这里吐沫星子横飞地“实践”(“行万里路”)的作用大的多。
当然,反方各位看来也都是饱读经纶、却未经多大阅历之人,应该知道我们在这里辩论靠的基本上是书上得来的学问,而非实践;实践不过是敲敲键盘的动作。
至于这位manstein先生闹的笑话——“即使我不知道长城为谁所建,当我站在长城之上,我的历史感就会冒出来”——不提也罢。
哈哈!以上是在下的立论;再来驳一驳反方所引用的论据和论证逻辑。
manstein认为王莽是因为头脑僵化、读死书读得太多才导致身败被杀,“王莽改制”所确立的一些政治经济制度肯定是行之有效的,不然很多成果不会延续下来,这个历史事实就不用我多说了。
单说其身败被杀是否就是因为“书生政治终究行不通”呢?显然不是;其篡逆汉室行径正为当时正统知识分子所不齿,岂能说他是“一个不折不扣的腐儒”呢?要论起来,似乎不是因为书读得多,倒正是因为书读得不多,未能审时度势,查明人心所向才导致身败名裂的。
当然,政治上的东西不能以学问来论英雄,真正的学问家绝对不是当权者,可以威风八面的。
然而,大学问家通过其学术理论影响到现实社会的运作,其案却有例可查:如卢梭之于法国大革命,亚当.斯密之于资本主义市场经济,那个谁谁谁之于当下美国的新保守主义(我书读得不多,又忘记人家的名字了)。
manstein又说,“千百年世界自发形成的秩序是最精密、最自然的,它的存在不是‘理论’指导的结果”。
这我当然承认。
然而,熟读人类历史发展的过程,我们可以知道,千百年来世界得以建构成如此模样,却绝对不是自发形成的,人类总是会有一些自以为是的家伙,妄图控制得了一切!结果最终弄得人类生灵涂炭,国破人亡,这种事例,我不举也罢,大家都心知肚明。
这时候,经典理论的作用就体现出来了,它不是负责规划、指导这个世界的运行,而是解释什么是最有效的运行方式。
因此我们就知道了,我们原先以为是正确的东西其实荒谬无耻,罪恶极大。
如果我们还是坚持“与天斗地斗与人斗”的实践论调,还坚持“人有多大胆量,地有多大产”理想主义,而不是放眼看世界,从经典书籍当中找寻真理,那么,我们将会怎样呢?康德正是说明了“读万卷书”比“行万里路”更有用的一个经典案例,manstein却把他歪解为反方的例证——如此颠倒黑白,胡搅蛮缠,真是有辱斯文呀!在我看来,反方辩友向明月的论证才是其中最为出彩之处。
但是其却忘记了最根本的一条,“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没错,但是正要先从纸上得出对世界一般知识规律的看法,才有必要“躬行”以“绝知此事”的啊!在这里,“纸上得来”的仍然是与着指导性的作用。
最后,让我再拿一句咱们中国人耳熟能详的老话来教育教育反方辩友——“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所谓“劳心者”,大抵都是些读书的家伙;而“劳力者”,基本上就是像反方辩友这样“行万里路”的忠实FANS了。
虽然咱中国这老话听起来叫人不舒服,是有点阶级斗争的味道,社会主义改造了那么多年,可它毕竟还是事实……---------------------------------红豆愚蠢,举世震惊!!!Happy!unread,Nov12,2005,7:51:24PM11/12/05ReplytoauthorSignintoreplytoauthorForwardSignintoforwardDeleteYoudonothavepermissiontodeletemessagesinthisgroupLinkReportmessageasabuseSignintoreportmessageasabuseShoworiginalmessageEitheremailaddressesareanonymousforthisgrouporyouneedtheviewmemberemailaddressespermissiontoviewtheoriginalmessageto十全十美---------------------------------------------------------------嗯,核弹终于发动了,好!原本我正在探索佛家的"空"字意,准备应付仙女那一关呢忽闻一声巨响,观之,乃石头兄之核弹也!细观之,不得不为这引经据典,细磨推敲,旁古博今,挥洒自如的文字叫好!可见其确是读了万卷书--有备而来。
用日常行为来说明实践,一种脱离书卷的"实践",确是一种新的"道",可我却在夕闻"道",何如应得上你那句古人去呀?对方辩友罗马石头在91楼一开始就说到知识的传播史,与对方辩友一开始就说及的辩意:获取知识的有效途径同出一撤。
在这一点上,我打个比方想问对方辩友:在大家讨论一所学校的全面教学发展时,有人却偏偏只讨论学校中的其中一个班级,并把学校的一切情况限定、针对于这一个班级来论道,以概括学校的全面问题。
想想,把整个学校放入班级中,而不是把班级放置于学校这个范围内论事,这是一种什么逻辑?这是一种什么理论?对方辩友是否应认真理解一下这个辩题?说到第二点,读书能读出现在的李嘉诚吗?不能!比李嘉诚读书多的人少吗?不少!但为什么就是没有李嘉诚那般成就?对方说辩友能告诉我吗?至此,对方辩友也承认了我们辩论的是读万卷书与行万里路之间的“不如”,在此意念下是不是说在辩论哪个更重要一点?我方不孤立的说不需读书,只是论明实践(行万里路)比读书更重要,实践中再回到书本中丰富一下自己,这就说明是读书比实践更重要吗?在书本就获得知识,这是可行的,但比得上实践吗?再者,用这场辩论来说明读书与行万里路之间的输赢情况?对方辩友是不是读书读多了?最后在罗马石头的论驳中再驳上一驳,首先想说一说,如果对方辩友对我方前面所说到的读书人看作是死读书、读死书;那么对方辩友在后面所说的“生灵涂炭,国破人亡”是不是又在走前面的老路——意示着一种盲干?抱开此不再提,就说说石头说的:如卢梭之于法国大革命,亚当.斯密之于资本主义市场经济,也不说深究是先有理论还是从革命和市场经济实践中形成的理论。
我想问对方辩友:是那本理论重要?还是实践重要?没有实践会有那个大革命吗?没有实践会有现在市场经济吗?这些真实的革命与市场经济可是在实践中切实反映出来的!再回到上面已经提过的问题,读书为了什么?最终要解决的是“学以致用”,也就是说“用”才是最重要的。
实践呀,对方的辩手朋友!Happy!unread,Nov12,2005,7:53:11PM11/12/05ReplytoauthorSignintoreplytoauthorForwardSignintoforwardDeleteYoudonothavepermissiontodeletemessagesinthisgroupLinkReportmessageasabuseSignintoreportmessageasabuseShoworiginalmessageEitheremailaddressesareanonymousforthisgrouporyouneedtheviewmemberemailaddressespermissiontoviewtheoriginalmessageto十全十美--------------------------------------------------------若是这场辩论反方赢了,也恰恰可以证明了“读万卷书”的作用实在是比我们在这里吐沫星子横飞地“实践”(“行万里路”)的作用大的多。
至于对方辩友所说的这个不甚切当比喻和说实践为敲敲键盘我也不切当的试问对方辩友:这场辩论如果你不敲键盘,纵然你有满腹经论,又如何赢得了我们?Happy!unread,Nov12,2005,7:53:54PM11/12/05ReplytoauthorSignintoreplytoauthorForwardSignintoforwardDeleteYoudonothavepermissiontodeletemessagesinthisgroupLinkReportmessageasabuseSignintoreportmessageasabuseShoworiginalmessageEitheremailaddressesareanonymousforthisgrouporyouneedtheviewmemberemailaddressespermissiontoviewtheoriginalmessageto十全十美-----------------------对于你这句话——“读书能读出现在的李嘉诚吗?不能!比李嘉诚读书多的人少吗?不少!但为什么就是没有李嘉诚那般成就?”其实换个字眼套进去就会发现,单纯拿李嘉诚来说事没用,他谁也不帮。
换成这样——“做生意(实践)能做出现在的李嘉诚吗?不能!像李嘉诚一样做生意的人少吗?少!但为什么就是没有李嘉诚那般成就?”从社会普遍情况来看,你不得不承认,“读万卷书”对一个人的各方面素质有更明显有效的提升作用。
Happy!unread,Nov12,2005,7:54:48PM11/12/05ReplytoauthorSignintoreplytoauthorForwardSignintoforwardDeleteYoudonothavepermissiontodeletemessagesinthisgroupLinkReportmessageasabuseSignintoreportmessageasabuseShoworiginalmessageEitheremailaddressesareanonymousforthisgrouporyouneedtheviewmemberemailaddressespermissiontoviewtheoriginalmessageto十全十美所以说,对方认为用读万卷书与敲键盘相比,你们认为这样妥帖吗?再说说这个套式:“做生意(实践)能做出现在的李嘉诚吗?不能!像李嘉诚一样做生意的人少吗?不少!但为什么就是没有李嘉诚那般成就?”李嘉诚不就是在实践中功成了吗?为什么不少生意人没有李嘉诚那般成就,用实践不到位能不能这个情况呢?当然了,单纯拿李嘉诚说事不能说明什么,对方辩友也许再接上方的问题问,用读书不足来说明不少生意人没有李嘉诚那般成就不行吗?是的,问题就是如此多样、多面性!但说到读书的终极性,是为“用”,重点在用,那不说明行万里路不比读万卷书重要吗?Happy!unread,Nov12,2005,7:56:16PM11/12/05ReplytoauthorSignintoreplytoauthorForwardSignintoforwardDeleteYoudonothavepermissiontodeletemessagesinthisgroupLinkReportmessageasabuseSignintoreportmessageasabuseShoworiginalmessageEitheremailaddressesareanonymousforthisgrouporyouneedtheviewmemberemailaddressespermissiontoviewtheoriginalmessageto十全十美我也不知道下面的言词还有没有辩论的性质,我已经晕菜了,说是讨论也未尝不可!我一开始也明白本次辩论的重点其实是“不如”;那么,究竟在哪些问题范畴里,两者才具有比较的意义呢?我也一直在自问这个问题?既然论题是行万里路不如读万卷书VS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我想辩论就应该是辩“行万里路”与“读万卷书”,而不是其中的一个支点。
如果辩论是获取知识行万里路不如读万卷书VS获取知识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无疑对方所说的辩论主题是正确的。
那就这样一个大辩题下,如何辩论对比呢?应该是找共性对比吗?我更偏重于双方的取据论证,而不再是某一个共点上你争我论!不知这点对方辩友以为然否?看看前期红豆辩台上的国富民强VS民富国强这一辩题,他们是在找一共点辩论吗?在于取据论证,据理力争也!再回到正方辩友举证的比较限定问题范畴之一,如果我方把这个范畴定在:“读万卷书”和“行万里路”都是人为了实现创举(从而使人类得以完善并发展)的方式,那么正方辩友对于这个问题又怎么看呢?对于对方辩友说及的:明确了上述需要加以辨析的问题,我们才能有的放矢。
确实我明白了其加以辩析的问题,但我又总感觉问题的性质多偏于自身立场,观上段分析即可。
春秋战国时期的诸子百家思想,在每个时期都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其中占据我国主导思想体系的儒家思想,是在其异性的共点中取得主导地位吗?不然!“读万卷书”与“行万里路”的评比亦是如此。
对方辩友罗马石头说:辩论“读万卷书”和“行万里路”哪一个作用更大,那我们正方绝对集体晕菜,没法辩了。
确实如此吗?那辩论“读万卷书”和“行万里路”哪一个功能更大,那我们反方会绝对集体晕菜吗,有办法辩吗?这点还望对方辩友不吝赐教?绕来绕去的话题我也不想多说了!纵览辩词,“学”多少都带点独善其身(获得知识)的性质,而“用”则兼达天下(创造效益)的情怀,敦大敦小,何种“不如”?不言而喻。
Happy!unread,Nov12,2005,7:57:11PM11/12/05ReplytoauthorSignintoreplytoauthorForwardSignintoforwardDeleteYoudonothavepermissiontodeletemessagesinthisgroupLinkReportmessageasabuseSignintoreportmessageasabuseShoworiginalmessageEitheremailaddressesareanonymousforthisgrouporyouneedtheviewmemberemailaddressespermissiontoviewtheoriginalmessageto十全十美虽然早就被对方的长篇大论弄得晕菜了,但既然报名参赛,怎么样也要有始有终吧。
也罢,权且硬着头皮,让眼睛再受些罪吧。
辩论到了这个时候,作为正方,你们居然连起码的论点都没给出。
所以,尽管贵方从冷兵器时代打到现代战争,从拳脚功夫舞到飞镖暗器、从机关枪射到迫机炮,最后,甚至还使出了核武器。
可是,这些对我方均毫发无伤。
呵呵言归正传,贵我双方在前面的发言中都已经达成共识:行万里路与读万卷书都是掌握知识的有效方法,都是不可或缺的。
现在,我们的分歧在于,究竟是谁"不如"谁。
中国有句俗话:是马是骡子拉出来溜溜。
奥运会百米比赛,就是先划出跑道、定好规则、找好裁判,然后再接开架式跑一场。
那么,在这场辩论赛中,正方的划出的跑道在哪里?定出的规则又在哪里呢?很遗憾,到目前为止我还没看见。
我方在前面的辩论中一再提到,这个辩题辩的是在掌握知识的过程中,这两种方法哪样更牢固、更深刻、更有效。
而不是用这两种方法掌握知识的多寡。
既然要比较,当然是在两种方法都存在的前提下。
比如说游泳,我们可以先看一大堆理论书,然后冲进水里一试身手。
也可以听教练讲一下要领,然后在水中亲自感受。
同样给两天时间,看谁学得快。
这样的话,两种方法孰优孰劣,就一目了然了。
我方认为,在两种方法都可行的前提下,行万里路比读万卷书更能有效地掌握知识。
首先,行万里路由于是人亲身的实践和体验,所以能给大脑以直接的刺激。
人在这个过程中获得的是对知识直接的感受,因些,这些知识往往学得比较扎实,可以随时随地取出来为我所用。
而从书本上得到的知识则比较肤浅,缺乏理性的认识。
正是由于这方面的原因,我们常说的读书要不求甚解,一切等到实践中去体验。
因此,行万里路获得知识在质量上远甚于读万卷书。
其次,行万里路获得的知识来源于亲身的体验,而书本上的知识来源于前人的经验。
俗话说,眼见为识耳听为虚,是以行万里路获得的知识更真识可靠;第三,行万里路更容易发现问题,并在此基础上发明新的知识。
我们都知道,许多重大的发现都是在实验中意外发现的。
对方辩友前面提到医学,我想问对方,为什么临床医学的本科生要读五年?难道不是为了增加临床实习时间,通过亲自体验掌握知识吗?假如医生没经过充分的实习,谁敢让他在肚皮上动刀子?现在有实力的大学都在申请加入211工程,要达到这个条件,除了往图书馆里多投几箱书外,恐怕最重要的是购置实验设备、兴建实验大楼和实习基地吧?中国顶尖科学家为什么要移民美国,除了美国能提供更好的经济待遇外,更重要的恐怕是美国科研机构的实验设备更好吧!这些,都从侧面证明了实践比理论更重要!说了这么多,对方辩友一定会问:既然行万里路比读万卷书强,为什么大多数人都选择在家里读万卷书,而不出去行万里路呢?我方认为,非不愿为,实不能为也!众所周知,由于时间、经济、精力的限制,人不可能真正行万里路。
假如没有时间、经济的限制,我想每个人都愿意去亲自体验一把学过的知识。
在电视、网络日渐发达的今天,为什么选择出游的人却越来越多?明知道旅游是件累人的事,为什么还有那么多人“五一”、“十一”跑到旅游景点受罪?这不是很好的例子吗?先说这么多,对方要是不服输,老猪就再牺牲一次眼睛。
呵呵Happy!unread,Nov12,2005,8:01:42PM11/12/05ReplytoauthorSignintoreplytoauthorForwardSignintoforwardDeleteYoudonothavepermissiontodeletemessagesinthisgroupLinkReportmessageasabuseSignintoreportmessageasabuseShoworiginalmessageEitheremailaddressesareanonymousforthisgrouporyouneedtheviewmemberemailaddressespermissiontoviewtheoriginalmessageto十全十美假如你稍微认真地读过我方的辩论词,想必你可以发现,我方从未否定过读万卷书的作用。
我方只是强调,在两种方法都可行的前提下,行万里路比读万卷书更能有效地掌握知识。
由此,我们得出,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
对方网友说,没有理论指导的实践,重大发现是意外;有理论指导的实践,重大发现不是意外。
你的这句话让我想起小学时学过的鲁班的故事,有一次,他被小草割伤了手。
通过反复观察小草的锯齿,然后,他发明了锯子。
请问,鲁班接受的是谁的理论?中国的四大发明--造纸、火药、印刷术、指南针,哪一样不是从实践中发现规律,然后再归纳总结出来的?请问正方辩友,这也是理论指导的结果吗?说到意外发现,我想对方辩友是否以偏概全了?不错,爱笛生发明用碳化后的竹丝作灯丝纯属偶然,可是你们是否知道,在找到碳化竹丝之前,他曾试验过1600多种金属耐热材料和6000种植物纤维材料?凯库勒发现苯环结构是从梦中得到灵感,可你们是否明了,在梦见咬尾巴的火蛇之前,他曾建立过多少不同的结构类型?事实上,许多重大发现都是通过长期的实践总结出来的。
就算是偶然,也存在于必然之中。
说实在的,我很羡慕现在的学生。
与我读书时相比,他们不但可以读万卷书,还可以通过丰富的教具,充分体验行万里路的快感。
学机械的,可以通过直接观察模型了解机械的传动过程。
学外语的,可以在先进的语音室练口语。
学医学的,可以从人体模型上看到每条血管、每根神经的走向……正是由于实践机会的增加,现在的学生才得以撑握更多、更全面的知识。
在教学改革中,如何创造让学生“行万里路”的机会,减少他们非不愿为,实不能为的遗憾,已成为重中之重。
Happy!unread,Nov12,2005,8:05:50PM11/12/05ReplytoauthorSignintoreplytoauthorForwardSignintoforwardDeleteYoudonothavepermissiontodeletemessagesinthisgroupLinkReportmessageasabuseSignintoreportmessageasabuseShoworiginalmessageEitheremailaddressesareanonymousforthisgrouporyouneedtheviewmemberemailaddressespermissiontoviewtheoriginalmessageto十全十美我方几乎每次都会强调,我们从不否认“读书万卷”的作用,而且反复都肯定了读书的作用,但是,学了之后干什么,强烈希望给个答案,只要一个!再有,我反复说明了,如果反方向把“读万卷书”局限于类似“哲学”的领域,那我就无话可说,在哪儿,探讨的话题不是我们凡人柴米油盐,而是关于“上帝”、“宗教”之类的学问。
再次恳请,对方辨友能回到凡间,站在地上跟我方辩论,因为这才是真实世界。
而且在上次发言中,我已经说过了,“理论与实践本如同人的左右两手,但是日常生活中你只会经常使用一只手,对于我来说是右手,也就我称为“实践”的这只手。
我方自始至终都未否定左手的存在,也不希望大家都变成杨过”。
对方辨友只需要证明,他们“万卷书”的那只手更有力、更强壮。
对方辨友只是想割裂整个求知的过程,把这个过程分割为“理论”、“实践”两个部分之后,再加以证明自己的观点。
这样不好。
我方理解的这个过程,着眼点就在于“知行合一”,最终要落实到“行”上。
有本书让我很震撼,也让我很惭愧,养得白白胖胖的,等着大限到来。
对于毫无农村经验的很多人来说,它让我们看到一个真实的农村,纠正我们很多想当然的看法。
请看评价,“给不谙农事的知识分子提供了认识中国农村、农民、农业问题的一个分析框架,使中国知识分子的思考能增加几分现实感”。
作者:曹锦清。
单论知识、学问……他肯定不是第一流,但是,曹教授却远远比那些“满腹诗书”的人伟大之处就在于,他不耻于走到农村中去,写出这一部书,是真正的传世之作。
我方已经反复的确认了知识学习的重要性,但是,不用到实践中的知识一点用处都没有。
我们之所以要学习知识,就是为了改造世界,这就是目的。
前些年,何清琏女士有篇美文——《经济学理论与屠龙术》。
文章对经济学界中的某些经济学家有感而发,某些“学者”连基本的企业调查都没有,这并不妨碍他们给国企改革开出一张张药方。
“除了少部分经济学者的论文、著作之外,那些做得非常漂亮的经济学学术论文,不少最后都落入了时人讥评的境地:既不是对中国经济发展走势的科学预测,更不是对社会经济现状的客观总结。
在这种情况下,倒是一些调查报告更耐看,那些调查尽管没有用高深莫测的“学理语言”,在理论上领一时风骚,但毕竟写出了‘真实’”。
如果对方只是想缩短学习知识的成本,上个学校就行!我们不反对,并且再三的表示赞同。
我方辨友新天地在82楼已经向你方明确提出了:获得知识经验是为了什么?是不是最终落到“用”上?也即是“学以致用”。
在这个问题上,希望你们能明确的表达自己的意见,同意、还是不同意!在这里,不是打几个哈哈就能过去的,这关系到知识学习的最终目的。
至于要靠什么样的理论指导我们的实践行为,以后再说吧!当然,如果对方辨友出于个人兴趣方面的考虑,学了知识搁着不用,这也不妨。
明天我就去学屠龙术,谁知道呢!回答:罗马石头说我投了正反观点一票,不假。
误操作而已,真想把手砍了。
即使我的初衷是正反观点,但是,反方的发言已经让我彻底改正了。
希望还有人继续能翻然悔悟。
再有,霍金的理论再超前,再有用,也要通过试验证实或证伪。
更何况他也不是一惯正确,毕竟只是坐在轮椅上思考,终究有限。
紫荆树:没有理论指导的实践,重大发现是意外;有理论指导的实践,重大发现不是意外。
比如,阿罗认为“知识生产具有一种内在的、对人类社会演变而言极端重要、无法预测的随即性质”;还有,索罗认为“跳跃性或所谓‘间断性’的技术进步绝非人类理性可以预期,它的发生取决于大量的偶然因素”Happy!unread,Nov12,2005,8:08:04PM11/12/05ReplytoauthorSignintoreplytoauthorForwardSignintoforwardDeleteYoudonothavepermissiontodeletemessagesinthisgroupLinkReportmessageasabuseSignintoreportmessageasabuseShoworiginalmessageEitheremailaddressesareanonymousforthisgrouporyouneedtheviewmemberemailaddressespermissiontoviewtheoriginalmessageto十全十美!一、正本根源(非咬文嚼字版)“读万卷书”和“行万里路”绝不是“理论”和“实践”的问题,如果是这样我们干脆辩论理论和实践哪个更重要,更有意义了算了。
实践是有意识、有目的的能动性的活动,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一切活动。
反方把行万里路偷换概念为“实践”,从而抬举自己到一个神圣不可侵犯的位置,企图树立打压、轻视读书人学习行为的理论基础。
正如反方常用的例子,游泳,狗和人一样在水里都会游泳,如果说游泳是实践?狗在游泳,它也在进行实践改造世界吗?不是,因为实践就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一切活动。
它有两层含义:一是指实践是人类所特有的活动,与其他动物消极适应自然的本能活动有根本的区别;二是指实践是人们变革客观事物的活动,它必然引起客观对象的变化。
那么当我们看到“八戒哥哥”在水里的时候,该如何评价呢?其实,他是在学习游泳的能力,为日后的工作实践提升自己个人属性的某项能力(对不起,用了武侠游戏的名词)。
他可以不看书,不要教练,投入水中以不成功便成仁的方式学游泳,如无意外,最终他只是直接获得在水里保命的经验。
二、老调重弹,绕梁三次(哈哈)行万里路是尝试、实践,直接获得经验的方法;读万卷书是研究、学习别人总结的经验,间接获得经验的方法。
两者的共同目的都是为了获得知识。
知识就是力量,现代媒体发达的知识学习渠道拓宽了人类视野,克服了人类个人经验的狭隘局限,读万卷书比行万里路更能成为人类在现代环境中获得进步并指导实践的重要方式。
三、针锋相对1、学了之后干什么,指导实践去。
反方强调“学以致用”,试图证明学习的终极目的是运用,姑且不说反方混淆了“行万里路”与“实践”的概念,搞不清“行万里路”和“读万卷书”都是“学”的方法。
也不说我方一再抗议反方断定我们读书人不会不能不善于实践而使的定身法,对于MANSTEIN问:学了之后干什么?我方简单回答是指导实践。
2、短命是人类最大生理缺陷反方“向明月”和“八戒”,从大脑的生理角度反复强调行万里路比读万卷书更能有效地掌握知识。
我在第4页80楼已经全面辩驳了反方的谬误,说明在有限的生命里,“读万卷书”是人类不得不选择的最好最有效的掌握知识的方法。
3、没有理论指导的实践,重大发现是意外;有理论指导的实践,重大发现不是意外。
木匠鲁班被草锯伤手可以发明锯子,似乎是意外,其实不然,因为这种发明是以一个木匠丰富的木工知识为基础的。
鲁班看到竹子能不能发明灯泡呢?不能,因为他是木匠,即便他去点燃六万种植物,实验再多,经验再丰富,也只能发明火把,而不是灯泡。
因为他没有学习光、电方面的物理学知识。
四、综上所述,行万里路不如读万卷书!Happy!unread,Nov12,2005,8:11:01PM11/12/05ReplytoauthorSignintoreplytoauthorForwardSignintoforwardDeleteYoudonothavepermissiontodeletemessagesinthisgroupLinkReportmessageasabuseSignintoreportmessageasabuseShoworiginalmessageEitheremailaddressesareanonymousforthisgrouporyouneedtheviewmemberemailaddressespermissiontoviewtheoriginalmessageto十全十美西谚常言:“眼见为信(Toseeistobelieve.)”,坐而言不如起而行,走遍千山万水而谋得宝贵知识,如西汉史学家司马迁着有《史记》流传千古,这样才不是唯书而是真享受人生。
Happy!unread,Nov12,2005,8:12:10PM11/12/05ReplytoauthorSignintoreplytoauthorForwardSignintoforwardDeleteYoudonothavepermissiontodeletemessagesinthisgroupLinkReportmessageasabuseSignintoreportmessageasabuseShoworiginalmessageEitheremailaddressesareanonymousforthisgrouporyouneedtheviewmemberemailaddressespermissiontoviewtheoriginalmessageto十全十美在主持人宣布完比赛流程并介绍了评论员和评委们后,比赛正式开始。
首先是正方的开篇陈词,立足点放在了“实践是知识的基础和起源”上,正方一辩话音刚落,掌声四起。
不过反方一辩立刻找出了对方辩手辩辞中的漏洞,并加以批驳。
我院一辩强调了辩论的重点是谁优问题,而不是起源这种本质性的问题,同时,他也阐明了“读书在成本与效率上占优势”的观点。
整个辩论过程中,双方势均力敌,不论是心惊胆颤的攻辩阶段,还是在紧张激烈的自由辩论阶段,留给观众的都是正方的言辞犀利,反方的充分论证和严密逻辑。
一阵阵的掌声不断响起,观众席中,有赞叹正方辩手回答的从容,又有佩服反方例举的经典与深刻。
ReplyallReplytoauthorForward0newmessages
延伸文章資訊
- 1行万里路更重要辩词 - 一定百科网
从社会发展的角度上,读万卷书更注重传承,行万里路更注重创新。 ... 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行万里路,不如阅人无数。 ... 胜过读万卷书。 (2)反方一辩立论:谢谢主席.
- 2辩论赛
正方:行万里路不如读万卷书反方: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 ... 反方论点(一)行万里路比读万卷书能更多更好更真实、深刻、广泛地获取知识。
- 3辯論會行萬里路重要,還是讀萬卷書重要我方是讀萬卷書重要
“讀萬卷書不如行萬里路,行萬里路不如閱人無數。”其實,現在大多數人都是處於“邊行路邊讀書”的現實。“理論聯絡實踐”,我想這是歷史證實了的,沒必要再為此 ...
- 4[辩论]行万里路胜读万卷书- 茶棋园艺,收集展览 - 佳礼资讯网
凡是离题,灌水的话题,我会短消息此版的版主抽离。在辩论的时候,请清楚的写出你的立场,正方、反方或中立。不过本人不鼓励太多中立的发言,因为这不是一个辩论的精神。
- 5讀萬卷書不如行萬里路 - 每日頭條
讀萬卷書不如行萬里路,是不是從側面證明了讀書無用論?死讀書讀死書都成書呆子了,不如行萬里路去外面看看世界有多精彩,多少大學生畢業後給學歷偏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