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足班| 五心法,學會選擇,勇敢追夢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不選擇、被決定的人生,常常不快樂、缺乏自信;不少人得等到父母管不到時,才能冒著親子關係決裂的風險為自己做選擇。

「為你好」,反而綁住了孩子台南人劇團負責人 ... 跳到主要內容 幼兒園首頁|登入|網站導覽| 網站選單網站選單最新消息 活動花絮教養新知好站報報 知足班首頁最新消息 活動花絮教養新知愛的管教從何開始--好規矩養成計畫 五個好習慣,讓專注力UPUP 上學也要準備規矩? 「壞」孩子的幕後推手 打造不會感冒的生活方式 15個生活習慣養出好腦力 五心法,學會選擇,勇敢追夢 《培養自信心》不要吝於給孩子肯定 好站報報 知足班首頁 教養新知/五心法,學會選擇,勇敢追夢  親子天下雜誌38期   作者:賓靜蓀    台灣的學生很會寫選擇題,但遇上人生真正重要的選擇,卻可能不會也不敢做決定。

父母如何讓孩子學會對自己的人生負責,和孩子一同品嘗「選擇」的各種滋味?你的工作和人生,是你的選擇?還是別人幫你做的決定?過去,你可能在長大後再面對選擇,但如今你的孩子,從國中起就必須開始選擇自己的未來。

「選擇」是一種能力和智慧,需要有勇氣去決定和肩膀去承擔。

正因為很難,父母必須從小陪伴孩子孕育。

因為教育現場已經改變。

十二年國教免試時代來臨,考試成績已不再是升學唯一憑藉。

填寫升學志願,不再按照分數分發學校,而是孩子必須用三年或更久的時間,多元探索和學習,選擇一所「適合」自己的學校。

世界、工作一直在改變。

根據英國的研究,這一代孩子未來的工作,有六成還沒被發明,許多現在的「好工作」會消失,等不到孩子長大。

換句話說,大人已經不可能像以前一樣,設想好一條符合社會期待、主流、安全的康莊大道,讓孩子一路不用思考的「搭便車」。

每一次選擇就像在森林裡尋寶,面對未知,是一種冒險。

總是幫孩子選,其實是剝奪了他們練習的機會。

有能力選擇代表認識自己,能夠掌握人生的優先順序,願意為後果負責。

但大部分台灣的孩子不會、不准、也不敢做選擇。

面對社會價值的高牆,成績好的學生不被允許做選擇;成績不好的學生則沒有選擇。

不選擇、被決定的人生,常常不快樂、缺乏自信;不少人得等到父母管不到時,才能冒著親子關係決裂的風險為自己做選擇。

「為你好」,反而綁住了孩子台南人劇團負責人蔡柏璋沒考上台大法律系時,以為自己完蛋了,但進入戲劇系,從此人生大轉彎。

三十歲的他目前在世界各地旅行,「尋找三十歲前未填滿的人生」。

他觀察,許多台灣孩子包括過去的自己,因為習慣被安排,「往往缺乏承擔後果的膽識和勇氣,」真的要奮力一搏追夢時卻很遲疑。

堅持對自己的人生負責,有時得賠上親子關係,背負「自私、只顧自己興趣」的指責。

前《中國時報》調查室主任記者黃哲斌在臉書上分享,他高中時立志讀新聞,而醫生爸爸希望他念醫或法律。

高二時父子「每週必吵,甚至繞著客廳追打」,有次他被盛怒的父親用菸灰缸砸中腳踝,血流不止,之後父親才不再阻止。

後來,黃哲斌如願的跑地方新聞,每次回家,都看到「客廳透明桌墊下,母親整整齊齊夾著我寫過的特稿剪報,」讓他萬分感動又感激。

擔心孩子走冤枉路或走錯路,父母「為你好」的保守,有時候綁住了孩子,甚至成為他的負擔。

「放手」的祝福和陪伴才能讓孩子勇敢作夢,發亮發光。

選擇的難題在於,「有選擇」有時候比「沒選擇」更讓人擔心。

因為沒得選時,反正背水一戰,不用想太多;「有選擇」時反而捨不得放棄,這是目前台灣許多「好學生」的困境。

陽明大學生涯輔導中心主任黃素菲觀察,約四分之一的「好學生」曾被個人問題困擾,例如不快樂、不知為何而學,但這些問題都被他們的好成績掩蓋,因此延誤處理。

黃素菲很疼惜:「他們不敢把自己真正的感覺表現出來。

順應聯考體制、功課好可以得到很多好處、肯定,可以暫時不去管問題。

但問題終究會找到自己。

」很多人到中年,或讀完碩、博士學位,滿足了父母、社會的期待,才再次選擇自己心裡的最愛。

國科會主委朱敬一的女兒,中斷加州柏克萊的博士學程,返台從事最喜愛的糕餅烘焙;經建會主委尹啟銘的女兒念完博士,改學音樂,因為完成爸爸的交代,「女兒的責任已盡,現在要做自己想做的事。

」「選擇非常重要,每個人終究要回到自己身上,這是一條不得不走的成長路,」友緣基金會副執行長黃倫芬從多年諮商經驗中看到,成長過程中愈早選擇,代價愈低,父母最好能讓這樣的選擇提早發生。

五心法,學會做選擇國高中生可以開始思考:我是誰?要過怎樣的生活?認為重要的是什麼?父母無法替孩子做選擇。

在不用做選擇時代長大的父母也承認,自己不會選擇。

探索和選擇是一個新時代的挑戰,父母和孩子可以一起學習。

1. 每一件小事都可以拿來練習大選擇植基於小選擇。

父母不能以為,孩子長大就自動會選擇。

給他一個安全範圍,不傷害自己、不傷害別人,讓孩子在裡面練習。

生活中每個小環節都可以練習。

從孩子喜歡的東西著手,為何要穿這件衣服?為何選這家餐廳?當孩子知道什麼事最重要時,他已經漸漸找到寶藏。

快樂會改變,到了青春期,孩子存錢買名牌球鞋、手機,「他認為重要的東西在改變,表示他在成長,」黃倫芬表示。

將這種練習放在生涯選擇上,陪伴孩子認識自己、認識職業,願意負責。

陪伴他做選擇,讓他有自信,將來他比較不會做出錯誤的決定。

2. 有投入才學會負責接納孩子能力的極限,每個人窮其一生都不可能將潛力發揮到百分之百。

因此不需要每件事都拚命往前跑,然後累死在半路上。

能力和嘗試、探索有關。

生涯、心理輔導老師都強調,探索鐵則是學齡前到低年級階段,儘量多元且呈輻射狀的讓孩子去嘗試、接觸。

十二歲以前,「玩的能力」在生涯探索中相當重要,能訓練孩子團隊合作、領導、被領導、建立規則。

到國高中孩子的能力穩定下來時,可選出一、兩項興趣進行精熟發展,把不喜歡的排除或適度收斂。

有足夠的留白,孩子才有時間累積能力,想像這和未來職業的連結。

有投入(engagement)才能學到負責的態度。

黃素菲提醒,孩子想要試試看的時間起碼設定一年,因蜻蜓點水並不能培養孩子負責任的態度,要讓孩子為自己的興趣付出一些行動和時間。

例如,孩子要求學音樂,老師每週教一小時,那他自己還要再練十二~十六小時。

如果孩子願意這樣練,才會進步,才有資格說自己適合或不適合—這才是有投入。

此外,讓他去思考:要去哪裡學,自己蒐集資料、比較價錢、這麼做值得嗎?自己負擔學費或請父母出錢?說服父母的理由?學費分擔的比例?這樣的決策過程可以培養投入態度,過程愈細緻,孩子承諾的可能性就愈大,不會虎頭蛇尾。

3. 父母要 hold 住自己的焦慮親職專家楊俐容妙喻,父母常受到一種叫「愛太多」的內在病毒感染而罹患一種「職業病」。

症狀是:眼光變狹窄、態度變保守,擔心孩子吃苦、受挫、選錯路。

但父母不用把一件事的負面結果再想像擴大解釋。

黃素菲舉例,孩子每個月有兩千元零用錢,父母發現他月中已經花光時,要忍住「你將來一定是月光族、一定負債、一定……你人生怎麼辦?」的焦慮,回到當下那兩千元,問孩子現在就花掉的理由,從中釐清他的選擇和後果,但絕對不要立刻再給他錢。

黃倫芬建議,有時讓他自食惡果,不要同情他。

「父母很難接受孩子難過,總覺得要給孩子快樂,但那是在告訴孩子扭曲的人生,人生不可能永遠只有快樂。

」當他快樂和難過時,你可以去同理、分享,讓他覺得有感受不是一件糟糕的事,孩子的情感才有空間可以處理。

面對生涯選擇也一樣。

孩子選了一個「不太上道」的選擇,父母不妨用問題引導,一方面了解孩子,另一方面孩子也因為你的提問得重新整理自己的想法—這就是跟他做練習。

從小到國中,你可以這樣一路陪他練習整理人生的各種選項。

選擇,重要的是願意面對後果。

事先跟孩子講好遊戲規則,讓他去經歷選得不盡如意的後果,「他才會知道,原來種豆得豆,他不喜歡豆,下次會去種別的,」黃倫芬說。

但絕不要對他的選擇錯誤加諸懲罰,如「我跟你講你不聽,你活該,」黃倫芬提醒,一旦被處罰分心,孩子就不會去體會那是他自己造成的,他會怪你,開始抱怨,「埋怨多的小孩就無法對自我負責,」她說。

4. 跟上時代分工的速度一種能力對應一種位置的時代已經過去,念醫學院不一定只能當臨床醫生,學法律不一定只能當律師,學音樂也不一定要站在台前表演。

現在要求的是能整合專業內涵、靈活運用的能力。

黃素菲表示,每種專業下都還有不同的細分類。

醫院也需要經營者、醫學科學家;檢察官、民事、刑事訴訟法官背後也都代表不同的價值觀、能力和興趣。

又比如要成功舉辦一場貢寮音樂祭,而非淪為攤販式的大拜拜,應該建立起活動需要的資料庫平台。

活動需要行銷、資訊、網頁架設人才、心理學家、行為科學家等,才能蒐集參加者的資料和交流想法、擴大影響力,這就需要不同的生涯能力。

父母不能再用自己的年代和經驗去看孩子的未來。

「等到夯了,你才去學,人家早已走在前面了,」楊俐容分析,父母在孩子成長過程中累積養分做為他的根基,有了根基就能自己往前動,他最需要的是父母的鼓勵和肯定,「我們無法想像未來的世代,但希望不管最終到哪裡,他都會對自己滿意。

」5. 接納「夠好就好」的人生父母要放下自己的面子、光環、價值觀,包括來自公婆、家族、親戚的外在壓力。

楊俐容提醒父母要認真自問,你能不能接受孩子不是吳寶春、不是一流人才,而「只」是每個領域裡的「中堅分子」?你能不能接受他做一個平凡,但是快樂、肯定自我價值的人?你能不能給孩子一個「夠好就好」的人生價值觀?給孩子合理的期許,不會過高造成壓力,也不會過低讓他看輕自己,提高他人生的快樂度和滿意度,是父母永遠的功課。

師大心理輔導與諮商系副教授程景琳分析,沒有人能預測未來職業,但了解自己的能力、特性、人格特質、專長,較能按照自己的條件,選擇一個適合自己且喜歡的工作。

「好像前面有十盤菜讓你選,你知道哪個對我胃口,最能吸收。

」面對一定會出現的變動,有經驗、有準備會比較篤定,比較有彈性,「我清楚自己去選怎樣的環境,兩方 match(配對成功)的機率比較高。

」即使選錯也沒關係,因為了解自己,選錯會知道要如何調整,也從這經驗中更了解自己的條件和特性。

「生涯探索不是一個現在就要決定的標準答案,是一輩子的調整,」程景琳提醒。

職業很重要,但不是人生唯一目的。

生命有很多可能,有很多不同的組合,你的選擇加總,變成你現在的人生樣貌。

每個選擇,只要努力,都不會白費。

讓自己的愛與關心,留待陪伴孩子走過挫折,不要成為他們追夢的絆腳石。

父母不妨放膽和孩子一同品嘗選擇的各種滋味。

消息公佈欄時間類別單位標題發佈點閱全部第一頁上一頁下一頁最後一頁 X 跳至網頁頂部 網頁設計:數位果子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