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語:一種有「性別差異」的語言? - 獨立評論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女人跟男人講同樣的語言嗎?答案似乎就是肯定的:不論性別,生下來學什麼語言,就會說這種語言。

或者,如果你認為語言是「從大家嘴裡說出來的東西」 ... 國際 日語:一種有「性別差異」的語言? 作者 賈斯頓.多倫(GastonDorren) 2020-03-19 在日本,某些用語是「女生才會說的話」,造成了微妙的性別差異。

圖片來源:Shutterstock 已成功複製連結 女人跟男人講同樣的語言嗎?答案似乎就是肯定的:不論性別,生下來學什麼語言,就會說這種語言。

或者,如果你認為語言是「從大家嘴裡說出來的東西」或「人講話的方式」,那這時的答案就會變成「不一樣」。

社會語言學家和心理學家告訴我們,女人和男人講話的方式不一樣,儘管兩者常有相同之處,卻很難水乳交融。

但還有第三個答案,來自日本。

首先,要說所有的日本人都說日語,這一點不誇張──這個國家真的就只說一種語言。

另一方面,女性和男性的語言差異絕對不止在「從大家嘴裡說出來的東西」的層面上。

在日語裡,人類的性別至關重要──而且是從社會的角度來看人的性別,而不是從生物的角度。

在很多語言裡,人類的性別很重要。

如果你是西班牙人,要用西班牙語說「我是西班牙人」,女性會說SOYESPAÑOLA,男性則說SOYESPAÑOL。

那是因為在西班牙語和其他幾種歐洲語言裡,你的文法性別由你的社會性別來決定(按照比較傳統的觀點,則是你的生理性別)。

因此,你要選擇對應的形容詞、名詞、代名詞形式,有時候動詞也會跟著變化。

日語不一樣,完全沒有文法性別。

在日語裡,我們會看到女性和男性應該使用略微不同的「性別方言」(genderlect)──隨性別變化的變體。

在日本社會裡,ONNAKOTOBA(女言葉)、JOSEIGO(女性語)或FUJINGO(婦人語)三個詞都翻譯成「女性的語言」,算是日語中自成一格的特色,文化機構也覺得很重要,極力維護。

那麼,發生了什麼事?歷史是怎麼造就特殊的女性變體?這是什麼的變體?男性的語言嗎?還是有一種中性的、無性別之分的變體呢? 男性和女性的日語有什麼不一樣? 日語基本上沒有性別之分,可以說幾乎沒有。

但除此之外,則有女性和男性各自的變體。

但有個差別很重要。

男性的語言有種粗魯、強勢的語氣,可說是個人選擇,男孩子沒有被教導一定要使用這種語言。

他們應該是從生活中學到,就像其他地方的小孩學會流行的俚語那樣。

另一方面,女性的語言則沒有那麼自由,父母親和老師會竭盡全力,讓女孩子的語言循規蹈矩。

女性的日語為何跟男性的不一樣?首先,女性比較有可能把詞稍微加長,以便聽起來比較有禮貌──讓別人覺得自己有禮。

以英文為例,可能等於用過時的「luncheon」(午餐)來取代普通的「lunch」。

不僅如此,也要有系統地套用到其他詞上,用「tableon」取代「table」(桌子);「flowereon」取代「flower」(花)。

在日語中,這個禮貌的音節不是加在詞尾,而是詞首:因此HANA(花)變成OHANA。

第二,女性和男性用不一樣的代名詞指稱自己:兩性都可以用WATASHI表示「我」的主格和受格(不過男性用WATASHI時,聽起來相當正式),ATASHI則一定是女性用詞,而用BOKU的男性則是年輕人──或希望別人覺得自己是年輕人。

*的確,ATASHI和BOKU都是日語教科書教(年輕人用)的第一人稱單數,就像英語教科書裡會教he和she是第三人稱,第二人稱you也有類似的差異。

日本人也會用各種「小詞」,沒有明確的意義,但暗示說話者的態度。

日語裡有很多這種詞,加入各式各樣的弦外之音。

男性和女性都可以用Ā來表示「噢」(oh),例如「噢,多美啊」,但只有女性可以另外選用ARA或MĀ。

要表達「我不太確定……」,女性會說KASHIRA,而KANA則比較中性。

特別出名的例子則是女性的WA,表示欽佩或情感;男性不太可能用這個詞。

有些比較簡單的詞彙可能跟女性的關係緊密(例如IYĀN〔不要、不是〕);有的則跟男性有關(MESHI〔餐點〕,DEKAI〔大〕)。

這些詞的同義詞(IYA〔不要、不是〕、GOHAN餐點和ŌKII〔大〕)則兩性都可使用。

最後,發音可能有時候也不一樣:男人會把母音串/ai/(跟英語的lie〔躺下、說謊〕同韻)簡化成/ē/(跟英語的lay〔放下、下蛋〕押韻),女性這麼做,就不夠淑女。

或許,這種比較還不夠好,因為回到原點,女性和男性日語的差異就在於教養,在於別人是否覺得自己圓滑優雅,又或是一股需要重視的放肆力量。

符合道德的喃喃自語 很多日本人相信「女性語言」是自古流傳下來的現象,按著女人真正說話的方式形成,也自然反映出女性共通的特色,也就是女性的氣質。

現代學者則提出論據,質疑所有的假設。

日語的女性和男性變體中,有些差異可以追溯到平安時代(西元794至1185年)。

當時的女性必須避開從中文借來的詞,使用本地的詞。

小孩跟年輕人也一樣,表示只有成年男性才有使用中文詞彙的特權,而中文詞彙就像英語裡從拉丁文衍生的詞,用在口語中會給人一種知識分子的感覺。

有很長一段時間,在關於女性語言的論述中,作者都會避開中文詞。

用這些詞表示作者認為女性應該增加知識。

另一個重要的差異則跟詞彙或文法沒什麼關係,可以算是語言或溝通方面的行為:平安時代的女性受到教導,不該口才便給。

在理想的情況下,她們會喃喃自語,說出不完整的句子。

接下來的4個世紀是鎌倉時代(西元1185至1333年)和室町時代(西元1336至1573年),給上流社會的行為指南──教導禮儀和倫理的書籍──提出新的規範:女人最好不要說話,如果一定要開口,聲音愈小愈好。

這也符合儒家的意識形態,要求女性服從男性,女人開口說話時,很有可能會破壞家庭和整個社會的秩序。

在這個時代,尤其是從14世紀開始,在皇宮裡出現了一種新現象,在未來幾個世紀中都非常重要。

在宮廷裡服侍的貴族婦人(歐洲人的說法可能是「宮廷侍女」)逐漸發展出她們專用的行話,很多詞改頭換面,甚至被新發明的詞取代,尤其是家居物品的說法。

來看幾個例子吧,MANJŪ(圓髮髻)縮短成MAN,SHINPAI(擔憂)變成SHINMOJI,KŌNOMONO(醃菜)縮短了之後再重複,變成KŌ-KŌ。

有些詞則用物品的基本感官特色來取代,前面加上o-,表示尊敬的前綴:冷水(MIZU)的說法可以翻譯成「冷啊」(OHIYA);鯛魚(TAI)則是「瘦啊」(OHIRA);紅豆(AZUKI)是「紅啊」(OAKA或AKA-AKA)。

同樣會避開中文詞,例如KAJI(火)就換成AKAGOTO(直譯是「紅色的東西」)。

宮廷裡的侍女為什麼要把詞改掉,有好幾種理論──理由可能是保密、上流社會的婉轉表達,或溝通不同的方言──但事實卻是這種行話從宮廷裡慢慢滲入幕府將軍的宮殿和武士的宅邸中。

貴族也學了這種行話,儘管是「宮廷侍女」的說話方式,但在很長一段時間內,這比較像階級的標記,不分性別。

在當時的文獻裡,有不少例子是男性用這種風格說話,包括僧侶和軍閥。

在其他地方,來自中下階層的男性人物會嘲弄和亂模仿這種上流社會的說話方法。

後來的行為指南書也開始批評採用這種風格的男性,有一本書說「很可憎」但「很常見」。

「表現出聰明的樣子會討人厭」 來自1687年的這段引言帶我們來到日本歷史的下一個階段,江戶時代(西元1603至1868年),在這段期間,日本幾乎都處於鎖國狀態。

這時上流社會的口語風格慢慢脫離了階級分化,變得跟性別有關,尤其在18到19世紀。

數百本新的行為指南流通到社會各個階級,制定比從前更複雜、限制度更高的規矩,非上流社會的女性透過這些書學會了語言的規範。

女性還是要保持靜默和避開中文詞,但某些非中文的詞也要避免,例如SHIKATO(無疑地)和IKIJI(驕傲),看來是因為「確定」和「驕傲」被視為不夠女性化。

此外,女性也應該在講話時常用上面提過的O前綴和MOJI後綴,因為這些綴詞現在給人一種軟化的感覺,讓語言更陰柔:直白的GUSHI(頭髮)聽起來太嚴厲,因此該說OGUSHI。

女性稱呼別人時不該用SONATA(你),應該用SOMOJI。

從19世紀末開始,性別化的語言來到新時期,日本已經開放並開始接觸外界,同時正在經歷快速的現代化。

現代化的一項元素就是語言的標準化,此時的日語有相當豐富的方言變化;另一項元素則是引進男女平權的概念。

然而,後者被解讀為「平等,但天生不一樣」,新的國語跟舊的一樣有性別區分。

1879年的天皇敕令確實明確彰顯了日語會區別性別說話者的本質。

1886年,初等教育普及時,女孩跟男孩都是受益人,但官方的教科書不一樣。

下面引述女生的教科書(1893年):「控制自己不要講話。

刻意中性化的口語很沒禮貌。

直接的口語有勢利感。

女性的話說得好,就不該有刺耳的感覺,要輕柔而可愛,也不要講道理⋯⋯女性講話時表現出知識淵博和聰明的樣子,會特別讓人討厭。

」 就詞彙和文法而言,女性的語言受到一個變體的影響,成為女學生口語,這種風格出自中學裡的菁英學生之口。

儘管在18世紀末被批評為粗鄙語言,在幾十年內卻廣受接納,還被視為有女性化特質,且足以證明教育有了扎實的結果。

這種變體是自家的創新,無縫融入舊時的語言性別畫分,不久之後,日本社會也認為這種變體是日語中值得看重的古老部分,但事實上,根本沒有這種東西。

在這之前,文法書和教科書裡都沒有正式的日本女性語言,許多現代的特質都是近代(女學生)的發明,而很多舊有(宮廷侍女)的元素早就廢棄了。

優雅而活力十足 近幾十年來,日語確實少了很多性別上的區分。

住在美國的語言學家長谷川陽子(YokoHasegawa)注意到過去25年來,在日本電影、電視劇和舞台劇中,女性角色用的語言變了很多:她們的語言現在比從前更有男性的特質。

為什麼?並不是因為女性想要占用更有文化的語言形式,因為傳統上來說,更優越的文化地位跟日語的女性變體密不可分。

但就社會、經濟和政治來說,日本男性向來居於主導地位。

征服男性的語言領域,並不是為了名望,而是為了權力。

儘管規範變得沒那麼死板,日語使用者卻更敏銳地察覺到有這種性別方言的存在。

「一個不注意的話,就算無心,你隨時可能變得講起話來像個日本小女孩──或像個男人。

」《日本時報》(TheJapanTimes)在2009年的文章說道。

小說家很聰明地用這些常規來傳達任人物的性別,讀者不假思索,就能發現信號──即使很多常規早就過時了。

翻譯也不例外:美國女明星安潔莉娜.裘莉(AngelinaJolie)在日本報紙的訪問中就會說起女性的語言,哈利波特叢書和電影裡的妙麗(HermioneGranger)也一樣──不過在小說頭幾集,這種說話方式對她的年紀來說不太合適。

起碼,那些性別歧視到了極點的「行為指南」消失了──真的消失了嗎?嗯,內容改了,但社會語言學家中村桃子用關鍵字JOSEI(女性)和HANASHIKATA(說話的方式)搜尋線上書店時,她找到73個結果。

她分析了前7筆,都強調「女性可以改變說話的方式來增強吸引力,說出陰柔的女性語言,她會變得優雅、有智慧、美麗、快樂、有人愛」。

她結論說:這些書和它們暢銷的成績證實女性的語言依舊非常有生命力。

好書推薦: 書名:二十種語言,另眼看世界 作者:賈斯頓.多倫(GastonDorren) 譯者:嚴麗娟 出版:臉譜出版 出版時間:2020/03 瀏覽次數:5409 已成功複製連結 訂閱電子報 給您當週最熱議題,飽覽多元觀點! 立即訂閱 延伸閱讀 關鍵字: 日語 性別差異 女性 語言 獨評讀好書 獨評讀好書 做為一個關注文教、擁抱多元、力挺公平正義的評論網站,「獨立評論@天下」在此為您選書精讀。

除了書摘,也刊載各方書評觀點。

聯絡請洽:[email protected] 「獨立評論@天下」提醒您: 1.本欄位提供網路意見交流平台,專欄反映作者意見,不代表本社立場 2.發言時彼此尊重,若涉及個人隱私、人身攻擊、族群歧視等狀況,本站將移除留言。

3.轉載文圖請註明出處;一文多貼將隱藏資訊;廣告垃圾留言一律移除。

4.本留言板所有言論不代表天下雜誌立場。

獨評讀好書 獨評讀好書 做為一個關注文教、擁抱多元、力挺公平正義的評論網站,「獨立評論@天下」在此為您選書精讀。

除了書摘,也刊載各方書評觀點。

聯絡請洽:[email protected] 熱門文章 1 確診以後怎麼辦?保險理賠要準備什麼?完整走過10+7的確診心得 2 台灣所得分配惡化隱藏不了 3 出書可能跟你想的不一樣 4 畢業季的回憶:從小到大的老師,你還記得幾個? 5 「把孩子丟到山裡面,他就能活著走出來」:自然體驗教育讓他們拋開憂鬱、找到力量 訂閱電子報 時事、國際、社會、教育、性別⋯⋯現在就訂閱獨立評論電子報,飽覽當週最熱議題與多元觀點! 立即訂閱 支持獨立評論,成為天下雜誌全閱讀訂戶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