換了國旗又怎樣!日治時期的臺籍藝術家們 - 泛科學
文章推薦指數: 80 %
相關標籤: 台灣史(4) 大稻埕(5) 寫生(1) 日治時期(4) 臺灣總督府(2) 藝術史(1) ... 的泰雅族部落共作展,呈現從早期典藏研究到近期與部落合作策展、復振文化的歷程。
0
5
0
文字
分享
友善列印
繁|
简
0
5
0
好書推薦
文明足跡
社會群體
換了國旗又怎樣!日治時期的臺籍藝術家們——《臺灣史上的小人物大有事》
圓神出版‧書是活的
・2021/09/04
・4429字
・閱讀時間約9分鐘
+追蹤
相關標籤:
台灣史(4)
大稻埕(5)
寫生(1)
日治時期(4)
臺灣總督府(2)
藝術史(1)
熱門標籤:
量子力學(46)
CT值(8)
後遺症(3)
快篩(7)
時間(37)
宇宙(81)
故事StoryStudio著
官網:https://storystudio.tw/FB:https://www.facebook.com/gushi.tw/IG:https://www.instagram.com/gushi.tw/作者:許伯瑜|國立臺南藝術大學藝術史學系學士研究所碩士
學生們分散於校園各處,各自手持畫筆,視線來回於眼前的風景與畫紙上,仔細描摹、討論著。
在那個沒有美術館或美術專門學校的日治時期臺灣裡,學校中一週僅僅幾個小時的繪圖課,是臺籍孩童們極少可以接觸到繪畫的時刻。
然而,誰能想到,課堂裡短暫卻有趣的時光,卻在某些學生的生命中刻下了深刻的印痕,進而培養出一群,刻畫出臺灣歷史的藝術家們。
臺灣美術展覽會的開辦
一九二七年,在石川欽一郎、鄉原古統、鹽月桃甫與木下靜涯等日籍畫家、教師與民間美術愛好者的推動下,促使臺灣教育會開辦了全島第一個大型美術展覽—臺灣美術展覽會(簡稱「臺展」),高舉著「提高島內美術水準」的大旗,在為臺灣總督府宣揚文化與教育政策的同時,也為臺灣美術史掀起了另一段篇章。
同一年,臺灣島上的藝術家們也各自磨「筆」霍霍,如火如荼準備著……
大稻埕,郭雪湖穿過熱鬧的大街,踏進熟悉的畫館,見到師父蔡雪溪時難掩喜悅之情。
十八歲的郭雪湖自出師離開雪溪畫館,不到兩年的時間,他所經營的「補石廬」來客不絕,為人繪製觀音彩的工作馬不停歇。
儘管出師的他早已自立門戶,但還是和雪溪畫館與師兄弟們維持著良好的關係。
無意間,他聽到師父蔡雪溪聊及近日受到總督府文教局的邀請,出席臺展。
離開畫館後,他漫步於熟悉的大稻埕的街上,難掩興奮之情,暗自思忖著:是否該參賽?又有什麼可以作為好畫題呢?
臺灣美術展覽會,是以日本國內的帝國美術展覽會(簡稱「帝展」)為基礎規畫而成。
仿效帝展的制度,第一屆臺展公布了徵選類別,有東洋畫、西洋畫兩部門。
西洋畫是指油彩、水彩等西式繪畫技法;東洋畫則是含括了傳統水墨與日本畫。
如此大規模舉辦美術展覽會,入選或獲得臺展獎項的人,勢必會受到社會與藝術圈人士肯定。
聽到這消息而振奮的不僅是郭雪湖而已。
甫完成東京美術學校圖畫師範科三年的學業返臺,任教於臺南長老教會中學校(今長榮高級中學)的廖繼春,想起去年同級的好友陳澄波入選帝展的風光,也不禁躍躍欲試。
陳澄波〈玉山積雪〉,1947。
圖/財團法人陳澄波文化基金會,圓神出版社提供
就這樣,除了郭雪湖與廖繼春等藝術領域的新秀,島內畫家從臺籍到日籍、基隆到屏東、男性到女性、油畫到水墨、年輕學子到資深前輩,他們各懷心思,使盡渾身解數,想要在這場賽事中脫穎而出。
再加上政府當局與媒體的大肆報導,在臺展開幕前,報章雜誌連日為島內的名畫家與畫室進行系列專訪,報導名家們構思作品的心得和對臺展成立的感想和展望,看來勢必將有一番苦鬥的局面。
入選臺展的不二法門:「寫生」與「地方色」
一九二七年十月二十一日,臺展官方對外發表了審查結果,而這審查結果卻為鼓譟多時的臺灣藝壇再次掀起風波。
令所有人驚訝的是,東洋畫部裡,當初那些活躍於報章雜誌中的名家們幾乎全軍覆沒。
取而代之的,是三位籍籍無名,皆不到二十歲的青年入選:林玉山(時名「林英貴」)的〈大南門〉〈水牛〉,陳進的〈姿〉〈けし(罌粟花)〉〈朝〉,與郭雪湖的〈松壑飛泉〉。
他們,也成了後來眾人口中的「臺展三少年」。
林英貴(林玉山)〈大南門〉,1927。
圖/臺展資料庫【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圓神出版社提供
陳進〈姿〉,1927。
圖/臺展資料庫【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圓神出版社提供
樺山小學校內,郭雪湖看著自己的作品雀屏中選並展示於其中,十分開心卻也感到意外。
想不到當初受邀參加籌備會議的師父蔡雪溪與其他名家皆未入選,畫壇許多藝術家也認為這個結果不公,紛紛投書報章雜誌表達抗議,甚至欲積極籌備「落選展」讓眾多人一睹落選的名家作品。
郭雪湖〈松壑飛泉〉,1927。
此幅作品被認為以傳統寫生為媒介,體現寫實於自然環境的「寫生」概念而入選。
但後世學者卻也指出,該作應該也有部分取自臨摹。
圖/臺展郭雪湖基金會,圓神出版社提供
然而,郭雪湖的作品又為何可以得到評審的青睞?讓我們試著分析:〈松壑飛泉〉一作乍看與傳統水墨畫中描繪的景色無異。
畫面分為近、中、遠三景,遠景以高聳山林群繞,山壑間亦有飛瀑留下,以留白營造水氣氤氳。
中、近景則有松林長於谷間,潺潺流水於其間流過……
且慢,從其中我們還可以看出一些端倪。
在構圖上,此作放棄傳統水墨中的「高遠」、「深遠」的多視點構圖,縮短了長寬比之「長」。
而山石描繪卻特別表現物體肌理,刻意凸顯物體明暗的效果,呈現出強烈的「寫生」意味,被普遍認為是受評審青睞的主因。
「寫生」的概念是在日本殖民臺灣後所引進的新式美術教育,有別於傳統學習水墨畫的臨摹。
當時評審員甚至指出,所有因襲傳統繪畫,毫無創意的、臨摹之作品是難以入選的。
由此我們可了解「寫生」這一概念的重要,是搶下入選臺展門票的不二法門之一。
至於另外一個不二法門,則是臺展所強調的「地方色」。
於是美術展新成,可為本島文化興隆取資之助。
顧本島有天候地理一種特色,美術為環境之反應,亦自存特色固不得言……
總督上山滿之進在首屆臺展的開幕會上,對著與會來賓如此說道時,似乎也為臺展日後的走向定了調。
如何呈現「本島天候地理之特色」,成了藝術家們共同的課題。
如何展現臺灣島上的特色?臺灣的山川風景、人物形象(原住民、客家人、漢人)、民間習俗、傳統信仰,這些極富「臺灣味」的元素,紛紛成為「地方色」的入畫題材。
臺展入選名單公布之後,眾人們關注於東洋畫部的紛紛擾擾,似乎忽略了西洋畫部的捷報。
許多臺籍藝術家入選,於此之中,廖繼春以〈靜物〉與〈裸女〉兩幅作品入選,〈靜物〉一作甚至還贏得了特選。
無論是水果靜物,或是豐腴的女性身軀,作品中的寫實描繪在在展現了其扎實的技法。
廖繼春〈靜物〉,1927。
圖/臺展資料庫【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圓神出版社提供
廖繼春〈裸女〉,1927。
圖/臺展資料庫【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圓神出版社提供
除了廖繼春,先前入選帝展的同學陳澄波也於這次比賽中脫穎而出,他們於東京美校的學弟陳植棋也一同獲得了特選的殊榮。
無論對入選的藝術家們或廖繼春個人而言,入選臺展確實是一個肯定,對他們的藝術生涯也是一個好的開始。
翌年的帝展中,便可見到這群留日青年藝術家的佳績:廖繼春以描繪老家的作品〈有香蕉樹的庭院〉初登帝展,加上陳澄波與陳植棋的作品紛紛入選,這些藝術家們以臺灣風光入畫,描寫南國景色的作品,也同時引起東京畫壇的注目。
從「臺府展」到「省展」
一九四五年,當日本天皇「玉音放送」宣告戰爭結束時,臺灣的藝術家們也如同一般民眾,面對回歸中華民族而感到狂喜。
藝術家與許多社會菁英對新政府懷抱著希望與期待,並熱中參與公共事務。
然而,戰後經濟的凋敝與困頓,卻使得畫家們有著壯志難伸的感慨。
正當眾藝術家困擾之時,一位音樂家的介入,意外促成了日後的「臺灣省全省美術展覽會」。
這個音樂家,就是當時的臺灣省交響樂團團長,也是少將參議的蔡繼焜。
蔡繼焜於一次拜訪楊三郎夫婦的機遇中,聽著楊三郎之妻許玉燕娓娓道來日治時期臺灣藝術的蓬勃發展,大為所動,更認同應該設法恢復「官展」的想法。
他向時任臺灣省行政長官的陳儀引薦楊三郎,獲得贊同,賦予楊三郎和郭雪湖「文化諮議」的頭銜,開始籌辦全省美展。
一想到戰後沉寂的畫壇又可恢復生機,楊三郎大為振奮,立刻開始籌備委員會。
這些委員們不但沒有支領薪水,甚至還親力親為打點作品徵集與展覽的各種事務。
林玉山、陳進、郭雪湖、廖繼春、顏水龍、陳澄波等日治時期從「臺展」、「府展」、「帝展」等官展體系發跡的藝術家們,在省展中也躍升為評審委員,見證了藝壇的更替。
文化認同的新想像與衝突
誰料世事無常,一九四七年初,二二八事件震撼全臺,時任省展審查員與嘉義市議會參議員的陳澄波也命喪槍下。
同年十月的省展仍有三幅風景作品以陳澄波的名義提出,只不過在作者介紹的欄位中,卻只留下了「前任審查員(故)」的字樣。
對比同屆展出李石樵的〈建設〉描繪本省、外省共同打拚的精神,讓人不勝唏噓。
儘管歷經政治上的動盪,許多在日治時期受過美術訓練的臺灣人,依然期望運用自我專業來刻畫時代的印記。
然而,由於前後兩政權都透過文化治理來鞏固自身政權,臺灣人民原先試著「成為日本人」,後又轉為「成為一個中國人」,讓臺灣人的身心狀態經歷了相當程度的掙扎。
在中華民國政府有意去除日本殖民色彩的影響下,許多前輩們背負上「奴」、「毒」的罪名,歷經了二二八事件,社會長期以來各種不公平的現象終究被凸顯了出來,也為日後的藝壇掀起了風波。
新政權的更迭為臺灣帶來大批移民,也帶來了豐富的文化與習俗。
於此同時,亦有藝術家如溥心畬、黃君璧、張大千等人先後來臺,為臺灣藝壇注入多元色彩。
許多傳統水墨畫家渡海來臺,在當權者「去日本化」的政策下成為中華正統(國畫)的象徵,也維繫著中華民國政權的正當性與合法化。
然而,如此巨大的轉變,也為未來「正統國畫」之論爭埋下了種子,與從日治時期以來,以寫生、創新的郭雪湖、林玉山等膠彩畫家,掀起了激烈的辯論。
從過往到現在,各種官辦美術展覽不僅僅是藝術家們發光發熱的舞臺,亦是政府宣揚文化政策的重要媒介,然而展覽會中呈現出來的「美」究竟帶有什麼樣的歷史脈絡,就留給觀者自行想像了。
對應課綱
高中:從傳統到現代的文學與藝術國中:新舊文化的衝突與在地社會的調適
——本文摘自《臺灣史上的小人物大有事》,2021年6月,圓神。
發表意見
文章難易度
剛好
太難
所有討論
0
登入與大家一起討論
圓神出版‧書是活的
6篇文章
・
1位粉絲
+追蹤
書是活的,他走來溫柔地貼近你,他不在意你在背後談論他,也不在意你劈腿好幾本。
這是一種愛吧。
圓神書活網www.booklife.com.tw
TRENDING
熱門討論
即時
熱門
【水獺媽媽專欄:從日常學永續】多吃蔬菜水果,難道也會汙染地球嗎?
1
21小時前
陰莖,是社交安全的重要指標?!
5
1天前
「來點海洛因止咳糖漿?」:過去化學合成的進步,今日藥物成癮的危機?——《食藥史》
2
1天前
你認為閱讀只需要用眼嗎?先聽懂,才能讀懂!
6
1天前
你認為閱讀只需要用眼嗎?先聽懂,才能讀懂!
6
1天前
運動聽音樂,讓你越動越活躍!
4
2022/08/19
不用數學就可以解釋——相對論的著名想像實驗「雙胞胎悖論」
4
2022/09/02
同樣都是「中央DO」,為什麼我們能聽出是哪種樂器的聲音?
2
2022/08/19
RELATED
相關文章
老派「氣口」之必要!臺語歌的悲涼唱腔如何煉成?
亞細亞的孤兒受難史曝光!──二戰時被關入集中營臺灣人有哪些?
《斯卡羅》中的閩客族群,為何當初要冒險偷渡台灣討生活?——《臺灣史上的小人物大有事》
日治時期打公共電話到外縣市超爆貴?──臺灣公共電話的前世今生
氣候會讓在台日人體質退化?熱帶神經衰弱與撕不掉的灣生標籤
0
2
1
文字
分享
友善列印
0
2
1
月娘你從哪裡來?月亮形成的新線索!關鍵就在隕石中?
linjunJR
・2022/09/07
・2467字
・閱讀時間約5分鐘
+追蹤
相關標籤:
TomDooley(1)
中秋節(3)
同位素(24)
大碰撞學說(1)
惰性氣體(2)
月球(41)
質譜儀(5)
熱門標籤:
量子力學(46)
CT值(8)
後遺症(3)
快篩(7)
時間(37)
宇宙(81)
國小高年級科普文,素養閱讀就從今天就開始!!
作為我們宇宙中的鄰居,以及夜空中最明亮的一盞燈,月亮自古以來便讓人類心生著迷。
古人望向滿月的同時,想起了遠方的至親;天文學家望向滿月時,心中卻出現了另外一個問題:「月亮為什麼在那裡?」
月亮是從地球這邊「飛出去」的嗎?圖/GIPHY
月球作為繞地球運轉的衛星,並不是和太陽系的其他行星一同形成。
目前最受歡迎的月球起源說是所謂的「大碰撞」(TheGiantImpact)。
今年八月,在中秋節即將到臨之際,科學家在月球隕石中找到了來自地球內部的原生惰性氣體,為大碰撞事件的始末提供了全新的線索。
大碰撞起源:月球是從地球分出去的?
大碰撞學說認為月球是地球遭到撞擊的產物。
一顆與火星差不多大的天體和古代地球斜向碰撞,把地球撞得團團轉的同時,撞擊產生的巨大能量也將大量地殼與地函物質融化、蒸發、向外噴出。
這些殘骸碎屑繞著地球高速旋轉,形成一個甜甜圈狀的雲狀區域。
月亮便是由這團高溫物質互相吸引聚集而成。
大碰撞學說中,月亮形成的過程。
圖/wikipedia
聽起來或許十分異想天開,但這個猜想可是經歷了許多實證考驗。
首先,一個最簡單的觀察是:現今月球公轉的和地球自轉方向一致。
這是擦撞過程中「甩」出去的殘骸形成月球會有的現象。
據我們所知,月球的公轉方向和轉速自形成後,便沒有太大改變。
大碰撞學說通過了第一關!
在化學成分方面,同位素比例提供了有力的證據。
同位素比例是指某種元素的同位素(例如氧元素可以分為氧16、氧17、氧18)在物質中各占多少比例。
這些同位素形成穩定的化合物後便不會變動,因此成為科學家追本溯源的重要工具。
也因此在天體地質研究中,地層中的同位素比例是每顆星體獨一無二的指紋,太陽系中每顆星體都有相當不同的氧同位素比例。
不過,科學家在二十世紀初期,檢驗了阿波羅十三號帶回的月球岩石樣本。
其中,氧同位素比例竟然和地球一模一樣,強力暗示了月球物質和地球有著神聖不可分割的淵源。
除此之外,許多地質證據顯示月球在形成初期,表面是高溫的熔融態,符合大碰撞的說法。
類似的撞擊事件也曾經在其他星系被觀測到。
種種證據使大碰撞學說成為最受歡迎的月亮起源說。
圖/wikipedia
六個月球隕石,可能解開月球原生惰性氣體之謎
如今,月球物質是來自古代地球這件事已被廣為接受,但詳細的形成過程究竟是如何,仍持續隨著觀測證據的增加而不斷地修正討論。
目前的一個疑點是揮發性物質的存在。
大碰撞時的高溫理應讓大部分的揮發性物質(例如水和二氧化碳)揮發殆盡,但在月球深處的原始岩層中找到的水樣本,和地球地函中的水有同樣的氫同位素指紋,表示這些水或許是「原生」的,在撞擊形成時便一直留存至今,而不是來自外部的隕石。
要研究揮發性物質的源頭,氦或氖這類的惰性氣體的同位素指紋,便是重要的追蹤工具,可惜我們一直未能在月球礦物中找到惰性氣體。
由於月球大氣層十分稀薄,外來的小行星以及富含氫氦原子的太陽風持續轟炸月球表面。
想對原生惰性氣體進行研究,還得先排除這些外來汙染的可能。
蘇黎世聯邦理工學院的PatriziaWill所帶領的研究團隊,以南極拾獲的六個月球隕石作為研究對象。
這六顆隕石皆為玄武岩材質;也就是說,它們是由月球內部的岩漿快速凝結而成。
形成後,它們受到更上層的岩層保護,免於宇宙射線和太陽風的高能輻射。
這六塊岩石很可能是在某次大型隕石撞擊中,才從月球的岩漿流中被撞擊而出,並在漫長的旅途後抵達地球。
光學顯微鏡下,含有原生惰性氣體的月球玄武岩隕石LAP02436。
圖/ETH
要取得隕石的同位素指紋資訊,需要用到質譜儀。
這份研究使用的質譜儀靈敏度極高。
實驗室人員曾經為了防止外界振動干擾,將它懸掛在天花板上,並為它取名為「TomDooley」。
TomDooley是美國內戰時期民謠中因謀殺被判處絞刑的人物。
儘管取名的來由十分詭譎,但是這座TomDooley質譜儀威力十足。
它是世界上唯一能夠測量如此微量惰性氣體的儀器,也曾負責分析地球上最古老的物質——高齡七十億年的默奇森隕石(Murchisonmeteorite)。
目前發現地球上最古老的物質,高齡七十億年的默奇森隕石(Murchisonmeteorite)。
研究團隊將隕石中的黑色玻璃微粒用TomDooley進行分析,嘗試找出當中各種同位素的比例。
它們在玻璃微粒中發現了存量遠高於預期的氦和氖。
從岩石的形成歷史以及同位素特徵中,他們排除了太陽風或小行星汙染的可能,而氖同位素的比例則和地球地函的深處不謀而合。
這些證據表示這些惰性氣體是直接來自地球的地函。
這是首次在月球內部礦物中發現地球原生的惰性氣體,研究結果發表在ScienceAdvances期刊中。
這次的發現為大碰撞學說再添一筆證據。
往後的研究將繼續挑戰較難測量的氪和氙元素,以及其他容易揮發的鹵素元素等等,藉此追蹤揮發性物質在月球形成的歷史中,究竟是如何存活下來。
美麗的月亮,神奇的月亮,還有許多問題待我們繼續發掘。
圖/GIPHY
參考資料
Will,P.,Busemann,H.,Riebe,M.,&Maden,C.(2022).IndigenousnoblegasesintheMoon’sinterior. Scienceadvances, 8(32),eabl4920.OnemorecluetotheMoon’sorigin
發表意見
文章難易度
剛好
太難
所有討論
0
登入與大家一起討論
linjunJR
29篇文章
・
463位粉絲
+追蹤
清大理工男。
不喜歡算數學。
喜歡電影、龐克、和翻譯小說。
不知道該把科普當興趣還是專長,但總之先做再說。
TRENDING
熱門討論
即時
熱門
【水獺媽媽專欄:從日常學永續】多吃蔬菜水果,難道也會汙染地球嗎?
1
21小時前
陰莖,是社交安全的重要指標?!
5
1天前
「來點海洛因止咳糖漿?」:過去化學合成的進步,今日藥物成癮的危機?——《食藥史》
2
1天前
你認為閱讀只需要用眼嗎?先聽懂,才能讀懂!
6
1天前
你認為閱讀只需要用眼嗎?先聽懂,才能讀懂!
6
1天前
運動聽音樂,讓你越動越活躍!
4
2022/08/19
不用數學就可以解釋——相對論的著名想像實驗「雙胞胎悖論」
4
2022/09/02
同樣都是「中央DO」,為什麼我們能聽出是哪種樂器的聲音?
2
2022/08/19
RELATED
相關文章
精準預測氣象的「掩星技術」,讓你知道颱風放不放假!
這杯重水喝起來甜甜的,我可以再來一杯嗎?
歐洲最早的智人時尚Runway在哪裡?在4.6萬年前的保加利亞啦
一天散失兩個浴缸的水!氣候變遷下大象的缺水危機
千里共嬋娟,蘇東坡有沒有太浮誇?《水調歌頭》背後的天文運算
0
1
0
文字
分享
友善列印
0
1
0
來趟歷史尋寶之旅!——必訪3間中研院博物館
研之有物│中央研究院
・2022/06/17
・7223字
・閱讀時間約15分鐘
+追蹤
相關標籤:
中研院博物館(1)
歷史文物陳列館(1)
民族學研究所(1)
甲骨文(6)
胡適(3)
胡適紀念館(1)
熱門標籤:
量子力學(46)
CT值(8)
後遺症(3)
快篩(7)
時間(37)
宇宙(81)
本文轉載自中央研究院研之有物,泛科學為宣傳推廣執行單位。
採訪撰文/田偲妤美術設計/蔡宛潔
打開地圖,開始尋寶!
你對中央研究院的印象是什麼?這裡可不是戒備森嚴的地方喔!實際走入中研院會發現,多間研究所設有對外開放的博物館,正以實體或線上展覽,展出無數珍貴文物,當中富含研究人員歷年的研究成果,背後隱藏許多展示設計巧思、精彩動人的故事!研之有物邀你穿越古今,來趟歷史尋寶之旅吧!
圖/研之有物
打開中研院地圖,在人文大道與適之路一帶,有三間必訪的歷史類博物館——歷史文物陳列館、民族學研究所博物館、胡適紀念館。
三館在一週內會有三天對外開放,如想一次逛個夠,建議在週三或週六共同開館時間造訪。
近期有什麼精彩的展覽等著我們呢?據說珍貴國寶即將現身,事不宜遲,一起出發尋寶吧!
博物館裡有動物園?歷史文物陳列館帶你探索甲骨文的秘密
歷史文物陳列館展出河南殷墟出土文物,多數具有動物形體,有些甚至融合多種動物形象,顯示商人在生活與信仰上與動物的關係密切。
圖/研之有物
博物館裡住著3千年前誕生的動物?這樣的新奇事就發生在中研院歷史語言研究所歷史文物陳列館中!
歷史文物陳列館的前身為1958年成立的考古館陳列室,典藏為數眾多的臺灣與中國大陸考古發掘、歷史文書檔案、民族學標本等重要文物,當中有22組件被指定為國寶。
其中絕不能錯過的,非「甲骨文」莫屬!
史語所於1928至1937年,在河南安陽殷墟進行15次大規模考古發掘工作,其中1936年在小屯村北的張家七畝地中,發掘關鍵的YH127坑,出土17,096片記載殷商王室檔案的甲骨。
目前史語所共典藏2萬5千多片甲骨,是世界上藏有殷墟甲骨個別單位中,精品最多者。
YH127甲骨坑的工作情形,考古學家正在為甲骨裝箱。
圖/王湘(典藏者|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
甲骨文是商朝王室執行占卜儀式後,留下的文字紀錄,多刻在龜甲或牛、鹿等獸骨上。
首先,用於占卜的牲口需經過祭祀、除肉、鋸削、刮磨等程序,並在甲骨背面鑽鑿數個凹穴。
接著,由商王或貞人(占卜師)提出占卜問題,再由貞人以燒紅的木條末端燋灼甲骨背面鑽鑿的凹穴。
受熱後的甲骨會在正面出現類似「卜」字的裂紋,也就是商王判斷未來吉凶的「卜兆」。
占卜儀式完成後,卜官會在卜兆旁或甲骨背面,刻上占卜時間、問卜人物、所問問題,有時也會刻上應驗的結果,而這些「卜辭」就是我們現在看到的「甲骨文」。
帶卜辭龜腹甲《丙》0086、0087,左為正面、右為反面,標紅處為以動物形體構形的字。
上有詢問祖先應該用多少犬、羊、人獻祭的紀錄,是商代人祭之證。
圖/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
許多甲骨文還留有動物的形象,而且與人類生活越密切的動物,其文字的形態變化越多。
以「豬」為例,公豬、母豬、閹割的豬、小豬、野豬皆有專屬的用字。
圖/研之有物(資料來源|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
我們也能從甲骨文中看到一些今日已在中國絕跡的動物,例如在3千年前河南與山東一帶曾經有「象」的存在。
殷墟曾出土玉象、象牙器、象骨器等陪葬品,還有兩座以象獻祭所遺留的象坑。
考古學家推測,象群從北方絕跡可能源於西周時代的環境劣化,導致象群逐漸從華北往南遷徙。
玉象。
圖/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
甲骨文中也有「象」的身影,除了出現在卜辭中,也曾出現在「習刻」(或稱「戲刻」)中。
習刻是為了練字而留下的習作,通常字體生疏歪斜,但也可見刻畫細膩的作品。
考古學家就在一塊獸骨上發現一處懷孕母象習刻,翹著長鼻子的母象肚裡還有一隻小象,下方跟著一匹鬃毛直豎的馬、一隻張著血盆大口的老虎,形象生動有趣!
此版習刻由上而下可見:懷孕母象、馬、老虎圖畫。
圖/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
走進歷史文物陳列館彷彿走進沉睡3千年的墓室,館方盡量保持文物出土時的原貌與擺設方式,殘破的青銅器、只剩利刃的大量兵器,均是為了讓文物回歸歷史脈絡,彰顯其歷史價值。
此外,展櫃的設計也藏有巧思,商王墓室出土的文物會以墓室特有的「亞」字形格局擺設。
其中一件「鹿方鼎」展櫃還設有階梯,可讓你從高處觀察器底的鹿形銘文,感受考古學家在墓坑內俯視國寶的驚奇!
鹿方鼎(右前)、牛方鼎(左後)同出於西北岡1004號大墓,鹿方鼎上頭可見鹿首、猛禽類鳥紋、夔龍紋。
一旁設有階梯,可登高俯視器底的鹿形銘文,也是史語所的所徽。
圖/研之有物
【歷史語言研究所歷史文物陳列館】
開館時間:每週三、六、日,9:30至16:30免費參觀
地址:臺北市南港區研究院路二段130號
當期展覽推薦:
商王動物園:甲骨中的蟲魚鳥獸嶺南畫派歐豪年來臺半世紀個展商王洗澡要洗熱水—商王的國寶級盥洗用具為己而來—被史家耽誤的女人進擊的大帥─西周大將伯懋父
更多資訊:官方網站、官方臉書、開放博物館線上展
開箱新展區!民族所博物館帶你反思當代原民議題
民族所博物館2021年起開始逐步更新「臺灣原住民文化展」展區,結合當代議題、展現新研究成果。
展覽入口可見2012年指定為國寶的佳平舊社Zingrur頭目家屋祖靈柱(左前方)。
圖/研之有物
走進中研院民族學研究所的大廳,目光瞬間被牆上一張老照片吸引。
這是1955年民族所創所所長凌純聲率研究同仁前往屏東來義鄉進行排灣族研究時,與排灣族頭目家留下的珍貴合影。
這趟研究之旅不僅蒐集許多民族誌資料,入藏大批文物,也成為民族所博物館的典藏之始。
民族所大廳可見創所所長凌純聲(右3)率研究同仁(左起)李亦園、李卉、任先民,與排灣族頭目Chalas家Gllegilao(中)、Tarigi家Danubak(右2)的珍貴合影。
圖/研之有物
今日的民族所博物館有8千餘件典藏,包含臺灣原住民族文物、漢人民俗及宗教文物,以及中國、東南亞、太平洋地區的民族學物件。
當中臺灣原住民族文物就有3千多件,多是1950年代起人類學家進行田調所入藏,近年也有族人捐贈物件供研究及教育之用。
館方自2021年起陸續更新臺灣原住民文化展,首先映入眼簾的是以全族語呈現的「泰雅人的部落與智慧」展區。
由助研究員黃約伯(YobuLosing)諮詢烏來劉立雲長老後,以母語「Squliq泰雅語」書寫展覽介紹,展出做工精緻的貝珠衣盛裝、三民主義紋樣的當代織布、以泰雅族北勢群的傳統圖紋設計的國小制服等文物。
此外,展區也介紹兩檔與野桐工作室、宜蘭縣武塔國小和宜蘭縣史館合作的泰雅族部落共作展,呈現從早期典藏研究到近期與部落合作策展、復振文化的歷程。
「泰雅人的部落與智慧」展區以「Squliq泰雅語」呈現,慣用中文的觀眾可借助中文解說板對照族語閱讀。
圖/研之有物
以族語敘事的展示概念也出現在達悟族文物展區,策展人臺大人類學系助理教授黃郁茜以「蘭嶼達悟人的美感世界」為主題,介紹當地的古謠文化。
走進展區耳邊響起族人吟唱古謠的歌聲,達悟族是世界上極少數不製造樂器的民族,卻流傳著書籍角色般的古謠,記錄下歷代族人的生活點滴。
族人以「yatomapeikaviyaviyasen」(吟唱者詩歌由耳朵貫穿聆聽者全身)描述歌聲的優美,展現其獨特聲腔共鳴所營造的美感世界。
「蘭嶼達悟人的美感世界」展區以古謠文化、儀式飾物、生活用品等,展現達悟人的儀式與生活美感。
展區背板模擬傳統家屋背山面海的環境。
圖/研之有物
民族所也關心正名運動等時事議題,副研究員劉璧榛特別策劃「叫我原住民族!」展區,透過訪談原運前輩,並展出《高山青》雜誌、《原住民》會訊、新聞簡報與歷史照片等文獻,帶大家回顧1980年代以來原住民族爭取自治、文化與土地權的歷史。
此區也展出近20年來陸續正名的族群及相關文物,包含葛瑪蘭族的香蕉絲織布、撒奇萊雅族及拉阿魯哇族的祭儀服飾等,呈現族人以推動族語、歌舞展演、祭儀與技藝復振等方式獲取社會認同的軌跡。
新展區「叫我原住民族!」展出多件正名運動中具代表性的文物。
圖/研之有物
展櫃玻璃上還隱藏小巧思,當我們在觀看擬真重現的臺南頭社西拉雅太上老君祭壇時,玻璃上若隱若現的族人身影形成一道人牆,讓我們彷彿站在族人身後觀看祭壇儀式。
同時也提醒觀者尊重祭壇的神聖性。
由此可知,宗教儀式的復振對西拉雅族人的重要性,如今族人仍持續藉此凝聚共識、爭取正名。
民族所博物館期許新的展示能具有當代性,凸顯人類學的研究過程、納入多元聲音、反思權力關係,也反映原住民族文化復振、話語權等議題,進而呈現當代研究型博物館的新樣貌。
【民族學研究所博物館】
開館時間:每週三、五、六,9:30至16:30免費參觀
地址:臺北市南港區研究院路二段128號民族學研究所內(胡適公園對面)
常設展:凌純聲先生紀念展、臺灣原住民文化展、臺灣漢人民間信仰、三零年代中國南方邊疆民族典藏展
當期特展:「跟人類學家喝茶去」特展(展至2022年10月29日)
更多資訊:官方網站、官方臉書、開放博物館線上展、共作展覽
民主硬漢熱血金句連發!胡適:愛自由比麵包、生命還重要
一走進胡適紀念館,即可見到胡適先生面帶微笑迎接訪客。
建議先在陳列室了解胡適生平,再參觀故居遙想其晚年生活,最後前往胡適墓園憑弔先人。
圖/研之有物
你可能不認識胡適,但你一定聽過下列這些經典語錄!
「要怎麼收穫,先那麼栽。
」「大膽的假設,小心的求證。
」「你不能做我的詩,正如我不能做你的夢。
」
這些常出現在校園牆上的箴言、國文課讀的〈母親的教誨〉、歷史課念的德先生與賽先生,讓胡適陪伴我們度過青澀的求學時光。
但你是否會好奇,是什麼樣的時代背景與人生際遇造就今日的胡適?中研院近代史研究所胡適紀念館特別在2021年12月17日,胡適130歲冥誕當天,開幕新特展「如果我是胡適:關於自由和民主的思考題」。
由經典名言引路,精選大量時論文章,帶我們了解胡適一生追尋的「自由」與「民主」思想,如何萌芽、成熟,又遭逢什麼樣的轉折?
特展「如果我是胡適:關於自由和民主的思考題」,紀念胡適130歲冥誕,回顧其追尋自由與民主的一生。
圖/研之有物
特展展間特別收錄「胡適談自由」演講原音,你可以在胡適鏗鏘有力的演講聲中,閱覽精心整理的文獻,體會胡適「愛自由比麵包還重要」的民主硬漢精神!
胡適(1891-1962)原名嗣穈,民初的知青多少受到達爾文「物競天擇,適者生存」理論的影響,胡適也不例外,自行改名為「適」,可見西方思潮對胡適的深遠影響。
胡適的啟蒙導師是父親胡傳,他親筆為不滿三歲的兒子編寫一部四言韻文《學為人詩》,這是胡適念的第一部書,可見東方哲學與西方思潮同為塑造胡適思想的養分。
圖/研之有物
胡適崇尚個人主義、獨立自主,而這正是自由、民主得以發展的基石。
然而,出身東方社會的胡適卻須「容忍」某些習俗,其婚姻便是傳統的「父母之命」。
14歲時由母親為他訂下婚約,儘管心裡抗拒,但為了不讓寡母傷心、不忍未婚妻苦等,終究在1917年完成學業後與江冬秀女士完婚、相守偕老。
我們可從胡適留下的書信中,看到他嘗試在自由思想和親情壓力間尋找出口。
1917年1月16日,他在〈病中得冬秀書〉中轉換了心境,對何謂「自由」有了新的體悟:
豈不愛自由,此意無人曉;情願不自由,也是自由了。
「容忍」不僅體現在家庭、婚姻等私領域,更是胡適提倡的自由主義中相當重要的理念,他認為在擁護民主的同時,也要容忍反對黨,保障少數人的自由權利。
尤其在《自由中國》刊物活躍期間,一度掛名發行人的胡適更加強調「容忍是一切自由的根本」,希望政府能容忍知識份子對施政的評論。
另一方面,胡適對於媒體的職責也有所提醒,今日朗朗上口的「有幾分證據,說幾分話」就是出自胡適對《自由中國》創刊十週年的勉勵。
可惜1960年9月雷震案爆發,《自由中國》負責人雷震以涉嫌判亂罪被捕,胡適為其求情未果,深感數十年來爭取言論自由的努力落空,不禁萌生無力與悲哀感,身體狀況也每況愈下,只能寄望未來世代能實現自由民主理念。
特展呈現多則胡適對自由民主的經典發言,也設計了留言互動區,想想如果我是胡適,面對國家危急之際,該怎麼做?圖/研之有物
常設展的最後一個展櫃有一本胡適臥房裡的日曆,時間停留在1962年2月24日,這天剛好是中研院第五次院士會議,長年飽受心臟病之苦的胡適出院不久即勉力主持會務,不幸在下午舉行歡迎酒會時病情復發,一代哲人就此與世長辭。
來到中研院,漫步胡適紀念館、故居及墓園,如同閱讀一本前人為民主開路的血淚史。
在胡適逝世60年後的今日,自由民主已成為臺灣根深柢固的價值,胡適天上有知,應會感到欣慰吧!
日曆停在1962年2月24日,胡適晚年身體欠佳,住處還設有多處警鈴,以防緊急狀況發生。
圖/研之有物
胡適與夫人長眠於中研院旁的山丘,現為胡適公園。
長子胡祖望之墓、次子胡思杜紀念碑陪伴在側,一旁還有楊英風塑造的胡適半身像、刻滿胡適墨寶的箴言牆。
圖/研之有物
【胡適紀念館】
開館時間:每週三、五、六,9:00至17:00免費參觀
地址:臺北市南港區研究院路二段130號
當期展覽推薦:特展「如果我是胡適:關於自由和民主的思考題」
更多資訊:胡適紀念館官網、官方臉書、環景導覽
延伸閱讀
生態方舟啟航!探索中研院標本館與淺山森林別再說她是狐狸精!主持祭祀、帶兵作戰,上古惡女妲己的歷史轉型正義殷墟考古大發現!走進上古商王的洗澡間,青銅熱水器、去角質小道具「故鄉啊,你還記得我們嗎?」中研院泰雅文物回原鄉今天就去胡適家走走吧!胡適紀念館
發表意見
文章難易度
剛好
太難
所有討論
0
登入與大家一起討論
研之有物│中央研究院
245篇文章
・
1968位粉絲
+追蹤
研之有物,取諧音自「言之有物」,出處為《周易·家人》:「君子以言有物而行有恆」。
探索具體研究案例、直擊研究員生活,成為串聯您與中研院的橋梁,通往博大精深的知識世界。
網頁:研之有物
臉書:研之有物@Facebook
TRENDING
熱門討論
即時
熱門
【水獺媽媽專欄:從日常學永續】多吃蔬菜水果,難道也會汙染地球嗎?
1
21小時前
陰莖,是社交安全的重要指標?!
5
1天前
「來點海洛因止咳糖漿?」:過去化學合成的進步,今日藥物成癮的危機?——《食藥史》
2
1天前
你認為閱讀只需要用眼嗎?先聽懂,才能讀懂!
6
1天前
你認為閱讀只需要用眼嗎?先聽懂,才能讀懂!
6
1天前
運動聽音樂,讓你越動越活躍!
4
2022/08/19
不用數學就可以解釋——相對論的著名想像實驗「雙胞胎悖論」
4
2022/09/02
同樣都是「中央DO」,為什麼我們能聽出是哪種樂器的聲音?
2
2022/08/19
RELATED
相關文章
「溫度」改變別人的看法?拿著一杯熱飲就能讓人覺得自己好相處──《做個有溫度的人》
【水獺媽媽專欄:從日常學永續】誰亂丟垃圾?飄進海裡的垃圾讓動物們吃壞肚子了!
鑑識故事系列:為破案結婚?!「SomertonMan懸案」
【水獺媽媽專欄:從日常學永續】多吃蔬菜水果,難道也會汙染地球嗎?
流感疫苗如何製造?細胞培養較雞蛋培養的保護力來得高!
2
2
1
文字
分享
友善列印
2
2
1
老派「氣口」之必要!臺語歌的悲涼唱腔如何煉成?
研之有物│中央研究院
・2022/01/19
・5024字
・閱讀時間約10分鐘
+追蹤
相關標籤:
台語(1)
日治時期(4)
日語(1)
歌仔戲(1)
流行歌(1)
演歌(1)
老歌(1)
熱門標籤:
量子力學(46)
CT值(8)
後遺症(3)
快篩(7)
時間(37)
宇宙(81)
國小高年級科普文,素養閱讀就從今天就開始!!
本文轉載自中央研究院研之有物,泛科學為宣傳推廣執行單位。
採訪撰文|陳子萱美術設計|林洵安
臺語歌曲,臺灣命運的寫照
「愛拚啊才~會~贏~~~」人們熟悉的〈酒後的心聲〉、〈舞女〉、〈心事誰人知〉,其花俏轉音、顫音和悲涼哭腔,成為臺語老歌的基調。
但中研院臺灣史研究所陳培豐研究員發現,這種日式演歌的唱腔風格,並不是臺語歌曲的「傳統」,而是在二戰之後,臺灣人主動傾靠日本文化的結果。
「研之有物」專訪陳培豐,他將臺語歌謠視為「臺灣人的自畫像」,從中勾勒庶民社會對自身處境、歷史過往的理解。
臺語老歌的道地「氣口」
「我也來到他鄉的這個省都,不過我是真打拚的,媽媽請你也~保~重~」經典的臺語歌曲〈媽媽請你也保重〉,不只臺語歌手葉啟田、蕭煌奇、洪榮宏,連S.H.E也唱過。
但不論是臺語唱將或偶像團體,若沒帶上濃濃的哭腔、轉音和連綿顫音,好像就少了原本的「那一味」。
這種「氣口」究竟何時開始?坊間常認為,臺語老歌滄桑悲涼的「日式演歌唱腔」,來自日本殖民時期的同化,但中研院研究員陳培豐不以為然。
不同於多數以歌詞為分析文本的歌曲研究,他從抽象的「唱腔」著手,耗時六年,完成《歌唱臺灣》一書。
陳培豐發現,日治時期的臺語歌謠,其實是以本土「歌仔調」唱腔為主;一直到戰後國民黨統治下,演歌風味的黏稠唱腔才出現,逐漸成為今日臺語歌曲的「傳統」。
1958年的〈媽媽請你也保重〉,翻唱自日文歌曲〈俺らは東京へ來たけれど〉(雖然我們來到了東京),唱出農村青年遠赴都市打拼的鄉愁,唱腔已融入大量轉音、顫音的演歌風格。
影片/YouTube
戰前「閨怨女」,臺灣味的歌仔調
1914年,亞洲第一座合乎標準的錄音室在東京現身,預告流行歌曲工業即將在日本如火如荼展開。
隨著殖民地身分,日本的新民謠運動也在1920-30年代,飄洋過海。
新民謠歌詞描寫臺灣事物,但多以日式曲調、日文傳唱,因此主要流傳在臺日人之間,僅是「專屬日本人的臺灣歌謠」。
對識字率不高的臺灣百姓而言,白話說唱、故事性豐富的臺語歌仔戲,才是正港的「流行歌」。
因此在1930年代之後,當臺灣人製作的臺語流行歌曲開始現身市場,唱片公司延攬藝旦與歌仔戲班來錄製唱片,打入了庶民生活。
流行歌曲工業的現代化物質基礎,包括唱片、資金、設備,也漸漸在島嶼落地生根。
當時的暢銷歌曲多是抒發「閨怨女」情懷,充滿對愛情的思慕與渴望。
例如〈望春風〉,即是由出身歌仔戲班的歌手純純一舉唱紅。
陳培豐指出,三零年代臺語歌的閨怨女形象,對於歌者與聽者,都頗有共鳴。
這些藝旦或出身歌仔戲班的歌者,多數生長於貧困、被送養與決定婚配,歌中那嚮往自由戀愛的閨怨女,如同自己的化身。
對於庶民聽眾,閨怨之情則反映出被殖民者渴盼自由的心情。
臺灣人民、底層歌女、歌詞人物,在日治時代的臺語流行歌曲中,共構交織出相似的生命情感。
戰前臺語流行歌曲的唱腔,則多為「歌仔調」,音節清脆、平直,因為以丹田發聲,充滿抑揚頓挫的顆粒感,曲風或演唱都保有濃厚的「臺灣味」;日式演歌唱法還未出現。
整體來看,戰前日式風格的新民謠,沒有直接影響臺語歌曲,「日本/知識菁英」與「臺灣庶民」仍為兩條平行線。
第一首臺灣人用臺灣話製作的臺灣流行歌曲是?以時間來看,第一首發行歌曲為1931年的〈烏貓行進曲〉,但1932年〈桃花泣血記〉搭配電影,傾訴自由戀愛的渴望,更受歡迎。
而戰前的臺語流行歌多半是傳統歌仔戲唱腔,清亮高昂、頓挫分明,每個音直接到位、不刻意轉音裝飾。
影片/YouTube
純純堪稱是臺灣流行樂壇第一位天后。
她原本是歌仔戲班演員,後來被臺灣首家唱片公司「古倫美亞」延攬,錄製了多張臺語和日語唱片,唱紅多首1930-1940年代臺語經典流行歌,如〈望春風〉、〈雨夜花〉、〈跳舞時代〉、〈桃花泣血記〉等。
圖/Wikimedia
戰後威權統治,演歌唱腔道出悔恨與悲情
1945年8月15日,日本天皇宣布投降。
臺灣百姓歡天喜地,盼著重回「祖國」懷抱。
但人們始料未及,迎來的竟會是劇烈衝突與動盪不安。
接踵而來的語言政策、二二八事件、白色恐怖、土地改革,如同一場場大海嘯,島嶼宛若經歷另一場「再殖民」。
臺語流行歌的意象,也從日治時期的「閨怨女」,在戰後初期搖身一變成為「苦戀女」。
〈賣肉粽〉、〈收酒矸〉,唱出年輕人沒頭路、通膨率高漲的蕭條之景;〈苦戀歌〉,映射本省臺灣人被祖國「欺騙」、「拋棄」的悔恨之情。
〈望你早歸〉、〈安平追想曲〉、〈河邊春夢〉等苦戀的無奈,瀰漫於1945-1955時期的臺語歌,歌詞和社會集體情緒疊影互文。
陳培豐描述當中的意象轉折:「戰前是渴望自由戀愛不可得;戰後終於成就愛情了,結果卻是憧憬破滅,充滿被騙的悲傷心碎。
」
戰後短短的十年內,臺語流行歌曲開始轉向模仿日式演歌唱腔,唱腔悲情滄桑、帶有大量轉音、顫音,反映出威權體制的重重禁錮下,人民轉而懷想起過往的時代。
「絲滑」、「黏稠」的連音,帶修飾性的轉音與顫音,這種悲情滄桑的唱腔基調,從此蔓延在臺語流行歌曲。
「亦日亦臺」的「港歌」唱腔,展現臺灣人的認同流動
壓抑、悲情與茫茫不安的社會氛圍,除了來自威權統治,也和1950年代以後的土地改革有關。
「臺灣作為殖民地,近代化和工業化沒有被一起引入。
戰前的臺灣只進入近代化、工業程度低;一直到戰後大批農民被迫離鄉,這是臺灣人在歷史上的第一次經驗。
」陳培豐說。
大量農村子弟離開家鄉,走向工廠與都市,引發島內第一次大規模的人口遷移。
在這種背景下,臺語歌曲開始大量翻唱日本的「港歌」,同時也以自創方式推出〈港都夜雨〉等作品,象徵青年離鄉的漂泊無依。
對於當時的本省青年來說,戰後初期歷經被國家「欺騙」的各種無奈——政治、族群階層上遭受打壓;禁說方言政策下,被迫成為「失語的一代」;因為三七五減租、耕者有其田,只能離鄉討生活。
農村子弟漂浪都市的滄桑,都藉由港歌裡的大海茫茫、路途迢迢,表露無遺。
然而,為何當時流行樂會取用海港做為意象,而不是城際遷移依靠的公車或火車?陳培豐解釋,出航和大海帶有濃厚的疏離、阻隔與漂泊感,以「海港」挪用作為文化符碼,更能戲劇化營造出「有家難返」的困境,引發社會共鳴。
翻唱港歌的風潮下,開始出現大量男性歌手粉墨登場;歌曲場景從閨怨的「室內」,轉為海港「室外」。
日治時期的流行歌曲如〈望春風〉、〈雨夜花〉被冠上「臺灣民謠」稱號,重新錄製發行,但唱腔也逐漸融入演歌味。
臺語流行歌曲隨著不同歌曲類型,出現濃淡不一的演歌唱腔。
陳培豐指出,戰後大量翻唱日本老歌,以及「亦日亦臺」的唱腔形成,透露出人們情感上追懷、寄情於昔日政權,透過流行文化上形塑出共同體。
流行歌曲成為本省人重新定義我群的方式。
以基隆港為背景的〈港都夜雨〉,唱出孤身前往都市打拚的無依,以及威權體制下「沒有未來」的茫茫感。
影片/YouTube
我口唱我心,中下階級的悲苦與時代記憶
流行歌樂不僅僅只是娛樂,還乘載了庶民百姓的集體記憶,彷若一個時代的紀實寫真。
1960年代,臺語歌的「再日本化」來到巔峰。
當時,臺日兩國同樣步入高速經濟成長,社會發展軌跡相似。
日本「望鄉演歌」訴說離鄉子弟的鄉愁,在臺灣大量被翻唱。
〈孤女的願望〉、〈媽媽請你也保重〉、〈黃昏的故鄉〉,一首首至今仍膾炙人口的臺語歌,如同一頁勞工奮鬥詩篇,刻劃本省籍農村男女隻身離鄉打拚的孤苦不安。
但陳培豐強調,臺語歌並非全盤復刻、抄襲日本曲調,而是在重新填詞下,經歷文化內化與再詮釋,甚至比原曲更為滄桑。
因為,相較於日本青年有「集團就職」,系統性將農村勞動力輸出至都市;臺灣農村青年則各自踏入看似充滿機會的大城市,實際上卻常陷於自生自滅的悲涼處境。
翻唱自日本的望鄉演歌,多半比原曲更悲涼,反映臺日青年的不同處境。
臺語流行歌手會加上絲滑感的轉音、顫音,融入日式演歌唱腔,這種亦臺亦日的唱腔,逐漸成為臺語歌曲典範。
影片/YouTube
綜觀來看,在本土化、民主化之前,本省臺灣人親身經歷了島嶼的滿目瘡痍。
無法「我手寫我口」的底層人民,沒有太多工具寄託情感,臺語流行音樂承接了彼時社會文化的困境,折射出無數勞動庶民的悲苦,成為本省中下階級的時代紀錄。
「他們只能把舌頭當作表達靈魂的工具。
」陳培豐感歎。
悲涼滄桑的臺語唱腔,反映的是臺灣戰後經濟上工業化與都市化、政治上再殖民化的社會變遷。
可以說,臺語老歌不只是本省人的音樂文化,更是當時中下階級、社會邊緣人、失語世代的自畫像。
臺語老歌很「俗」?國家與知識菁英的品味界定
「這是一種『社會音樂』,唱出社會底層的世界,在他們最孤苦無依的時候,陪伴許多庶民百姓。
」陳培豐這麼解讀:「我們覺得很『俗』,也正是因為臺語歌就是在中下底層間生成。
」
俗在於歌曲唱出的庶民滄桑。
但陳培豐也指出,主流對品味雅俗的界定,正是臺語歌被知識份子和當權者的長期邊緣化結果。
戰前的流行歌曲工業為殖民者移植的現代產物,臺灣因缺乏現代設備,許多音樂人只能渡海赴日錄製。
但這批日本現代音樂的引入者,包括左派知識份子,一心傾慕殖民母國的現代化,汲汲營營透過歌謠教化大眾。
最終知識菁英陷入「落後」與「進步」的二分思維,一邊高舉摩登啓蒙音樂之大旗來教育庶民,一邊批判臺語歌謠庸俗,與群眾越離越遠。
「很多人以為戰前的知識份子都在唱〈雨夜花〉,」陳培豐説:「實際上不是,他們欣賞的是西洋古典或日本音樂,菁英和庶民是兩個平行時空。
」
而來到戰後,臺語歌曲則遭遇當權者的文化圍剿。
1960年代,臺語歌幾乎被全面驅逐出主流媒體。
歌手必須經過證照考試,才有資格登上電視,但考試指定曲不會有臺語歌,且多是節奏快速的進行曲,不利唱腔綿延的臺語歌手發揮。
最終,「歌星證」制度等同對臺語唱腔宣判死刑,也界定了由國家規範的「好歌」美學定義。
臺語歌的存續,本身就具有反叛意義
綜觀戰前戰後,臺語流行歌曲如同一部勞農階級的簡史——進城打拼的農村子弟、流離遷徙的苦力勞工、忍受資方剝削的工廠女工⋯⋯都可以在歌中找到自己的影子。
它的唱腔轉變,反映著戰前戰後臺灣人如何調適、改變與自我描繪;它的滄桑悲涼,映射出被工業化與再殖民化歷程拋下的庶民心聲。
在知識份子拿起筆,以「我手寫我口」抵抗威權與不公之前,本土中下階層百姓,便以「我口唱我心」,用最原始的抒唱、最悲涼的唱腔,道出自己與這座島嶼的辛酸血淚。
「不管是戰前或戰後,臺語歌始終在知識菁英與國家權力的藐視下掙扎。
但它一直以最親切直接的方式,擁抱跟自己一樣被邊緣化的社會底層。
」陳培豐語帶感性地說:
如果我們不知道臺語歌一路走來有多心酸艱苦,就會用知識階級的眼光、品味,持續誤解和歧視它。
「那些默默打拚努力的人,出外人、艱苦人、做工人、舞女、行船人,他們一直存在,卻長期被社會主流忽視,我想為他們寫一部歷史。
」臺語歌曲內涵來自底層人民強韌的生命力,陳培豐耗費六年完成《歌唱臺灣》,期盼以臺語流行歌曲銘刻的時代記憶,貼近理解被主流歷史輕忽、鄙視的無名庶民。
圖/陳培豐
發表意見
所有討論
2
登入與大家一起討論
#1
fierycloud
2022/01/19
回覆
被這篇一提,所以可能不少是,戰時能留在日本的各殖民地地主家庭菁英被遣送回原鄉,然後地主家庭土地又被重分配的狀況?因為其實當時的藝術創作與教育,也是頂層消費?否則,分到地主土地的佃農,其實應該是多數?
#2
windmill
2022/01/19
回覆
我喜歡聽《思慕的人》,尤其是五月天阿信翻唱版本。
研之有物│中央研究院
245篇文章
・
1968位粉絲
+追蹤
研之有物,取諧音自「言之有物」,出處為《周易·家人》:「君子以言有物而行有恆」。
探索具體研究案例、直擊研究員生活,成為串聯您與中研院的橋梁,通往博大精深的知識世界。
網頁:研之有物
臉書:研之有物@Facebook
TRENDING
熱門討論
即時
熱門
【水獺媽媽專欄:從日常學永續】多吃蔬菜水果,難道也會汙染地球嗎?
1
21小時前
陰莖,是社交安全的重要指標?!
5
1天前
「來點海洛因止咳糖漿?」:過去化學合成的進步,今日藥物成癮的危機?——《食藥史》
2
1天前
你認為閱讀只需要用眼嗎?先聽懂,才能讀懂!
6
1天前
你認為閱讀只需要用眼嗎?先聽懂,才能讀懂!
6
1天前
運動聽音樂,讓你越動越活躍!
4
2022/08/19
不用數學就可以解釋——相對論的著名想像實驗「雙胞胎悖論」
4
2022/09/02
同樣都是「中央DO」,為什麼我們能聽出是哪種樂器的聲音?
2
2022/08/19
RELATED
相關文章
換了國旗又怎樣!日治時期的臺籍藝術家們——《臺灣史上的小人物大有事》
日治時期打公共電話到外縣市超爆貴?──臺灣公共電話的前世今生
氣候會讓在台日人體質退化?熱帶神經衰弱與撕不掉的灣生標籤
鑑識故事系列:為破案結婚?!「SomertonMan懸案」
流感疫苗如何製造?細胞培養較雞蛋培養的保護力來得高!
繁
简
延伸文章資訊
- 125年典藏精粹展 - 臺北市立美術館
展場動線從日治時期台灣畫家具有重要藝術史地位的作品開始,其中包含了陳澄波、廖繼春入選帝展的作品,顏水龍、劉啟祥赴法遊學之後,分別參加「法國秋季沙龍」、「日本 ...
- 2你應該認識的臺灣前輩藝術家— Google 藝術與文化
〈臺灣次高山〉是藝術家描繪台灣風景的傑作之一,掌握水彩的特性,畫面以三等分區 ... 餘白處飾以金箔,凸顯出裝飾性的效果,巧妙構成台灣早期鄉村庭院悠閒的景象。
- 3十位跨世代藝術家-認識台灣藝術從這裡開始(上) - GQ Taiwan
陳澄波、廖繼春、陳進、劉國松以及朱銘,這五位台灣著名經典藝術家歷經時代考驗,分別接受日本、西方藝術洗禮,發展出各具特色的創作風格,成為台灣 ...
- 4日治時期台灣美術「地方色彩」的形成 - 藝文活動平台
因此台灣早期西洋繪畫深具台灣「地方色彩」風格特色,就在台灣畫家在日本所受的教育,和「帝展」、「台展」、「府展」評審主導風格相互關連的影響下形成。
- 5分類:台灣日治時期藝術家- 維基百科
台灣日治時期作家 (3個分類, 53個頁面). 台灣日治時期音樂家 (1個分類, 20個頁面). 「台灣日治時期藝術家」分類的頁面. 此分類包含以下57 個頁面,共57 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