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計師書架上最常見的雜誌- 扎誌- udn部落格
文章推薦指數: 80 %
設計師姜劍向我極力推薦這本來自荷蘭阿姆斯特丹的雜誌,看到它的第一眼,就被雜誌標題上反寫的字母E打動了。
FRAME,框架,在任何一個家庭居室中都可以 ...
Contents...
udn網路城邦
扎誌 (到舊版)
文章相簿訪客簿
精選
設計師書架上最常見的雜誌
2007/03/1022:40
瀏覽19,984
迴響0
推薦9
引用0
2006.4.6 雜誌引擎/楊吟電腦軟體和網路的發展對設計師們來說絕對是件大好事,彷彿一夜之間,這些曾經用筆、尺、橡皮在紙上繪圖的人們,開始熟練掌握Photoshop、Illustrator、CAD、3DMAX諸如此類的軟體,並且透過網路平台互相交流、展示和交易自己的作品。
世界越來越小,訊息越來越多元,很容易的,你就會迷失於網路中。
對於想尋求靈感的設計師來說,此刻,他們需要的是一本好的設計雜誌,資訊經過專業編輯隊伍(很多設計雜誌的編輯人員本身就是設計師)的挑選,被整合成一種可被稱為「權威」的力度,成為設計師靈感的源泉。
「如果某一天我覺得很糟糕,失去了所有的靈感。
但一拿起《Frame》(荷蘭的室內設計雜誌),我便覺得精神煥發了。
」這是一位設計師給《Frame》編輯部打電話時說到的。
資訊總也捕獲不完;流行的元素永遠變化萬千;各種有關設計的理論、著述也層出不窮;然而,真正實用又好看的設計雜誌卻是有限的,設計師的書架上,永遠可以找到熟悉的封面。
《Wallpaper*》──verywallpaper!如果我說,現今我們所看的、所讀的、所穿的、所做的都或多或少與這本雜誌有關,是不是有些駭人聽聞?但從某種意義上來講,《Wallpaper*》的確擁有這樣一種力量。
這本1996年在倫敦創刊,隨著網路熱和人們對精緻的城市生活的嚮往一同發展起來的雜誌,包含了建築、現代設計、時尚、旅行、美食等內容,用其創辦人泰勒‧布萊律(TylerBrule)的話,「這是一本關於你身邊的一切的雜誌」(thestuffthatsurroundsyou)。
在布萊律的帶領下,《Wallpaper*》以出色的設計風格、國際化的內容、漂亮的印刷排版獲得過很多獎項。
當然,比起它在人們心目中的「聖經」一樣的地位,這些獎項就顯得不是那麼重要了。
「要想過得更好,就要看《Wallpaper*》」,創刊以來,它那雅致而充滿靈氣的姿態一直被那些自認為有些品味和格調的人們頂禮膜拜。
「VeryWallpaper」,甚至成為了一個形容詞,時常掛在時尚人群的嘴邊,在說出這兩個單詞的同時,臉上帶有對更優雅更高尚的生活的無限嚮往和憧憬之情。
在一次接受採訪時泰勒‧布萊律說過:「每次喝可樂,人們都能享受那種冒著褐色氣泡的飲料,正如喝可樂的口感不會被人隨意改變,我們的雜誌也一樣,它同樣具備一種恆定的特性。
」盡管2002年布萊律的離開,令越來越多的人開始置疑《Wallpaper*》在現代設計領域的權威地位,這本被時代華納旗下的IPC雜誌集團收購了的設計雜誌依然努力延續著「超前、智慧與漂亮」的特性。
有人說,現在繼續購買《Wallpaper*》只是出於習慣,泰勒‧布萊律的時代已經不再,但在在英國擁有《美麗佳人》(MarieClaire)、《Loaded》等約一百種消費性雜誌的IPC麾下,《Wallpaper*》也許不會再重導早夭的《臉》(TheFace)的覆轍,這未嘗不是件幸事。
像《i-D》一樣調皮地眨眼有人說,在時尚界,如果不知道《i-D》就像做音樂的不知道約翰.藍儂。
這不是一本設計類雜誌,卻是在設計師書架上出現頻率相當高的一本,同樣來自倫敦,創刊於1980年。
那一年的倫敦雜誌界發生了很多重要的事件:5月《臉》創刊,8月誕生了《Blitz》,9月份《i-D》創刊號上市。
經年之後,《Blitz》於90年代初銷聲匿跡而《臉》也因銷售業績不佳於2004年宣佈停刊,只有《i-D》依然調皮地、風情萬種地朝我們眨著眼睛,曾經標榜顛覆傳統時尚定義的三本雜誌,只有它還依然光鮮活躍。
「i-D」可以是橫放在印刷紙上的眨眼,可以是「即時設計」(InstantDesign),可以是「我去做」(i-Do),可以是「想法」(i-Dea),也可以是今年最新一期的主題「身分」(i-Dentity),總之在不斷變化著的潮流中,《i-D》總是讓人眼前一亮。
「時尚不僅僅是衣著,它還是我們身邊的文化,是音樂,電影,文學,藝術和食品等這些影響我們日常生活決定的東西」,因此在創辦人兼主編TerryJones的帶領下,《i-D》永遠關注這些「日常瑣事」卻透過蠻不講理的Mix&Match,把普通變成神奇。
無論是龐克,還是復古流行派,抑或銳舞和街頭說唱,這些一度被主流時尚雜誌所拒絕的生活潮流在《i-D》都受到了同等的尊重。
《Icon》──創意生活新座標「Londonisanation」,「如果你厭倦了倫敦的節目表,只能說明你厭倦了人世」──倫敦的包容、多元、能量和創新總能帶給我們一個又一個的驚奇,這本僅創辦不到3年的《Icon》就是其中之一。
在2003年創辦《Icon》之前,主編MarcusFairs曾是設計雜誌《Blueprint》、英國的《衛報》、《獨立報》以及美國的旅行雜誌《CondeNastTraveller》的獨立撰稿人。
Fairs擁有家具設計專業學位,同時又是一名出色的媒體人,這使他擁有與常人不同的判斷力和視角。
在短短3年內,《Icon》已經成為公認的領先的建築、設計類雜誌。
它聚焦最有創意的建築、室內裝飾和家具設計,向讀者介紹最年輕的設計師、最時興的潮流、最有潛力的技術以及足以影響我們未來生活方式的IDEAS,當然,僅憑藉這些,《Icon》是無法在這麼短的時間內得到業內外人士的肯定的。
有一位讀過《Icon》的朋友對我說過,他最喜歡的,就是《Icon》每期介紹的設計背後的故事,使設計師靈感迸發的一兩件小事、發生在倫敦街頭的創意活動、當紅設計師不為人知的小細節……在這期最新的《Icon》中,我們認識了倫敦著名的雙層紅色公共汽車的設計二人組;我們目睹了在倫敦時髦地界Shoreditch街頭的高爾夫球賽;我們讀到了對雷姆.庫哈斯關於倫敦這座城市的專訪;甚至還大篇幅介紹了在ICA舉辦的PechaKucha論壇(來自日本的創意工業論壇)的盛況……不錯,和新的一期《i-D》一樣,這期《Icon》的主題也是倫敦,也是關於身分與認同,同樣的主題被兩種風格截然不同的雜誌所詮釋,《i-D》裡的倫敦像玻璃瓶中的蜘蛛,令人好奇卻不敢接近;而《Icon》告訴我們,倫敦,其實並不遙遠。
《Frame》──穩定的框架設計師姜劍向我極力推薦這本來自荷蘭阿姆斯特丹的雜誌,看到它的第一眼,就被雜誌標題上反寫的字母E打動了。
FRAME,框架,在任何一個家庭居室中都可以找到,「透過反寫E,FRAME的圖示使人聯想起一種結構。
」主編RobertThiemann如是說。
這種結構使人感到安全、自然、穩固,難怪許多設計師在靈感枯竭的時候,會翻看《Frame》以獲得源源不斷的力量。
《Frame》於1997年創立,是一本能夠「記錄時代熱度」(recordthespiritofthetimes)的室內設計雜誌。
最熱門的空間設計、最酷的產品,以藝術和建築增其美味──這就是《Frame》雜誌的精髓。
雖然是荷蘭的雜誌,可是一貫使用英文文本讓《Frame》得到了國際聲望。
不得不提的是雜誌特別邀請插畫家和不同產品、家具設計師「交叉」出來的視覺設計作品,使《Frame》凸顯其藝術設計上的現代性。
每一期《Frame》都包含以下幾部分內容:「細節」(Details)──詳盡展現全球最新完成的室內設計作品,從東京的美髮沙龍到倫敦的新酒吧;「人物」(Portrait)──每一期雜誌都深度報導一位新銳室內設計師或者建築設計師;「產品」(Products)──為讀者帶來最新最值得關注的產品,從家具、燈具、展示系統、織物等等;和「特別報導」(Features)──以獨特的視角為讀者提供另一個角度的深度分析(比如最新的這期有篇關於2005年日本愛知世博會的報導,《Frame》從文化、歷史和環境的角度對日本和瑞士進行了有創意的比較)。
相對於《Wallpaper*》,《Frame》是純室內設計雜誌,但更為詳盡的報導,更有深度的剖析,一本雙月刊足夠讀3個月的,唯有《Frame》。
老牌的義大利設計雜誌《Domus》1928年由吉奧‧蓬蒂(GioPonti)這位義大利國寶級建築設計巨匠創立的《Domus》雜誌,被《Frame》的主編列為自己的競爭對手。
經歷了大半個世紀的歷史的經濟的社會文化的巨變,停刊復刊編輯班底更替,《Domus》還是不斷推陳出新地以凌厲面目出現。
有點吃力地在資料室裡把近30年的《Domus》仔細翻閱,讀不完的是當代義大利以至全球的設計史生活史。
義大利的設計大師們有一個與眾不同的特點就是對教學、研究,尤其是對辦學術雜誌的重視和熱心,其結果是眾所周知的,世界上名列前茅的設計類雜誌,無論從專業水準的角度還是從受大眾接受的程度上看,都產生在義大利──《Abitare》(建築、室內、家具、工業設計雜誌)、《Casabella》(家居、家具、工業設計雜誌)、《Interni》(建築、室內、家具、工業設計雜誌)以及《Ottagono》(現代設計與設計師雜誌)──幾位最主要的義大利現代設計代表人物都長期或短期擔任過上述幾種設計雜誌的主編工作,這也是義大利設計界人多勢眾的一個重要原因。
與本篇仲介紹的其他設計雜誌有些不同,《Domus》所創造的氛圍更學術,書卷氣更濃,內容上也更偏重建築設計和工業設計,因此與普通的消費和生活關係似乎沒有那麼密切。
但是《Domus》進行更縱深的社會層面的思考,這恐怕是和雜誌創辦人吉奧‧蓬蒂建築師身分分不開的。
《Domus》會報導SARS(2003年7月刊),雜誌把SARS描述為「後現代性病症」,因為它起源並集中暴發在全球城市化最為劇烈的東南亞地區。
從建築師的角度做雜誌,讀者自然也被領入了更深層次的思考世界。
權威的《I.D.》年度設計評選雖然也是這兩個字母的組合,但與拋著媚眼的《i-D》不同,《I.D.》是一本來自美國的老牌設計雜誌,1954年創刊,到現在已經51年了。
創刊的時候,雜誌的名字是《IndustrialDesign》(工業設計),當時二戰剛結束,美國正處於大力發展工業的階段,社會構成中,中產階級在不斷壯大,整個國家需要好的工業設計產品以保持經濟持續成長,《IndustrialDesign》在那個時候站穩了腳跟。
後來IndustrialDesign演變成InternationalDesign(國際設計),《I.D.》於是成為了一本中立的,有關藝術、商業和設計文化的綜合雜誌。
《I.D.》最著名的是它每年進行的各種有關設計的評選:「年度設計回顧」、「交互媒體設計回顧」、「學生設計回顧」……這些都是美國最具權威的審核設計競賽。
到了年底,雜誌還會推出一本《全美設計原始資料集》(I.D.USDesignSourcebook)。
近期《I.D.》發表了「2005年度設計回顧」的結果,分別從以下幾個方面特別體現了本年最佳設計:消費品,平面,包裝,環境,家具,設備,概念,交互性設計。
其中「最佳互動式設計獎」授予了一個叫「DIM可移動零售單元」(DIMMobileRetailUnit)的設計:這是一個53英尺長的滾動服裝店,當車到達了美國的某處地點,它就開始變形,按下一個按鈕,牆壁向外翻開,擴大了的地板面積為原來的三倍。
《Surface》,不只是表面同樣來自美國的《Surface》創刊於1995年。
是一本美式先鋒雜誌,時尚、藝術、建築、室內設計、平面設計甚至電影和音樂,幾乎與當下正在進行的一切發生關係,卻又試圖發現更前衛更大膽的元素。
新鮮,是《Surface》的一大特點,它把美國國內最新最時髦的面孔展現在讀者面前,同時大篇幅地刊登最新的攝影師拍攝的新銳設計師設計的時裝、家具。
《Surface》完全是一本給時尚狂熱先鋒看的雜誌,在每年的巴黎時裝週之後,它會推出一個「先鋒特刊」,介紹最新銳設計師設計的時裝,比往常的雜誌多出足足60個頁碼,與此同時旨在發現更新的攝影師。
由於積極採用新攝影師的作品,《Surface》的圖片獨具特色,圖片品質非常高,照片拍得十分有創意,比如其中有一個內容是介紹戒指的,照片把所有戒指都套在一個鋒利的匕首上,再一一介紹,金屬質感的東西相互結合,效果十分好。
在造型方面《Surface》也慧眼獨具,比如在介紹服裝搭配時候會在各類產品中找相似元素,然後結合起來,整體感非常強。
比如說V&R的一款黑色中款裙裝,上面綁有黑色緞帶,以黑色互相交叉互相纏繞的視覺元素出發,在這個版面裡介紹了很多類似產品,比如,黑色鋼管拼接成的椅子,一個黑色金屬質地的檯燈由不同形狀的黑色金屬線纏繞而成。
翻看《Surface》絕對是一項視覺的盛宴。
《POLOxygen》,來自澳洲的清新空氣創刊於2002年的《POLOxygen》是一本著眼於設計師個人的雙月雜誌。
在我看來,是一本以女性化視角來觀察建築師、設計師、藝術家的親切、細膩的雜誌。
在介紹設計師的作品的 同時,《POLOxygen》更積極地向讀者介紹他們的生活、想法和設計背後的故事。
雖然選題遍佈世界各地,但從設計風格上來看,多了份澳洲獨有的清新和自然。
這種清新和自然也表現在編輯和寫作風格上,它不會因為圖片的美觀而犧牲文字的品質,「他們喜歡的說故事方式是有著兇殺案小說般引人入勝的開篇」,努力向讀者展現設 計師、藝術家們最真實的一面,為了便於閱讀,雜誌儘量避免晦澀難懂的行話,同時雜誌採用大量的特寫照片,他們相信,只有最真實的才是最引人的。
日本的《CasaBrutus》,女性化、家居化的《Wallpaper*》日本人對時尚趨勢的變動是十分敏感的,這自然體現在這本藝術、設計雜誌《CasaBrutus》中。
這是著名的男士室內裝飾雜誌《BRUTUS》的姐妹刊,每期無處不在的搜刮技能和無微不至的主題編輯思路加上取經《Wallpaper*》的「全球設計感報導領域同盟」的策略,《BrutusCasa》已經在亞太地區成功地建造了最受建築界、設計界、時尚界和出版界矚目的雜誌。
這本已有22年歷史的雜誌,絕對是特集天才,近兩年做的「安藤忠雄特集」、「HommageForMyself」、「歐洲旅遊冊」、「LV秘密特集」和「尋找真正夏威夷」、「東京特集」、「紐約大特集」、「世界BEST100」、「日本BEST100」……光看這些專題名字就讓人心旌蕩漾。
除了尋找優質創作人,也為品牌尋找創作因數──廣告行銷不僅是雜誌收入,也是《CasaBrutus》的編輯思路,正是這種骨子裡頭的特集包裝精髓,令《CasaBrutus》成為日本創作雜誌的聖經。
親善的《ppaper》前一段時間廣州的一家雜誌介紹過《ppaper》,說這是有著無數創意設計頭銜的台灣包氏國際公司創辦人包益民做的一本平民化設計雜誌,在台灣的發行與7-11便利超市合作,售價台幣49元,在當地相當於一包口香糖加兩杯飲料。
不久前,我在北京的一家廣告書店發現了這本雜誌,只花了20塊錢,我便擁有了那一整個下午的快意閱讀。
翻開這本用釘書釘裝成冊的80小冊子,我看到有對日本新生代女設計師NAGINODA設計的古怪的熊貓玩偶;生於荷蘭的巴基斯坦裔電腦藝術家設計的冷酷的成人娃娃;在「生活靈感開關」單元裡還有很多日常生活的設計細節。
精緻的圖片和不花哨的版式,難怪有評論說「這是一本中看又中用的設計月刊」。
2004年底在台灣創刊,到2005年10月也只不過出了11期。
由於《ppaper》的低價位路線和親近的內容,《ppaper》在台灣的受歡迎程度超出了所有人的想像:第一期售出35,000多本,破了台灣設計書銷售紀錄;從第4期起一躍成為超級商場雜誌類銷售第三名,前兩名分別是週刊類的《商業週刊》、《壹週刊》;如今銷售量大約是每期8萬本;據說包益民有計劃將《ppaper》改作雙週刊,並在2005年底至2006年初分別進軍香港、上海,製作當地版。
附錄:《Wallpaper*》www.wallpaper.com《i-D》www.i-dmagazine.com《Icon》www.icon-magazine.co.uk《FRAME》www.framemag.com《Domus》www.domusweb.it《I.D.》www.idonline.com《SURFACE》www.surfacemag.com《POLOxygen》www.poloxygen.com《CasaBrutus》www.brutusonline.com《PPaper》www.ppaper.net
回覆
推薦引用
有誰引用
我要引用
引用網址
列印
全站分類:休閒生活|
網路生活
自訂分類:雜誌之家
你可能會有興趣的文章:
【美國】讀者數量穩定大多數讀者偏愛紙質書
會員登入
+=
※請計算輸入數字
送出迴響
加入好友
推薦部落格
訂閱關注
留言給他
我愛羅119
部落格推薦:0
等級:8
點閱人氣:8,511,384本日人氣:345
文章創作:6,263 相簿數:11
輸入關鍵字:
搜尋
prev
0月(1)
最新發表
最新回應
最新推薦
熱門瀏覽
熱門回應
熱門推薦
【美國】讀者數量穩定大多數讀者偏愛紙質書
【台灣】金石堂潮州店力抗網路書店
【台灣】長榮大學在台鐵車站設漂書站
培生集團發布報告:2030年需複合型及更艱深技能
【美國】2016上半年實體書店銷售額成長6.1%
從2015年發生的這些事來看,圖書出版業乏善可陳
【美國】讀者數量穩定大多數讀者偏愛紙質書
從2015年發生的這些事來看,圖書出版業乏善可陳
【歐洲】企鵝藍燈半年收益降一成
暢銷書封面設計中的色彩心理學分析
【中國】出版效率遠比經濟規模評價更重要
薇薇安2011占星全面預測-天蠍座運勢神準滿滿大公開
長腿氣質MM家中氣質拍
RSS部落格聯播
▲top
本部落格刊登之內容為作者個人自行提供上傳,不代表udn立場。
刊登網站廣告︱關於我們︱常見問題︱服務條款︱著作權聲明︱隱私權聲明︱客服
Poweredbyudn.com
粉絲團
udn部落格
延伸文章資訊
- 1Circlezine,一本呈現台灣設計的刊物|ShoppingDesign
在設計被提倡的年代,它隨處可見,各類應用從字體設計、CIS、包裝、雜誌刊物,到數位動態與互動設計等,可以說是無所不在。國外有許多設計專業雜...
- 2直學院推薦-國外室內設計雜誌
直學院推薦-國外室內設計雜誌. 網路資訊的發達,讓設計師們可以快速蒐集到各種資料,除此之外,雜誌也是不可或缺的方式,雜誌在印刷及包裝上有其獨特 ...
- 3結合藝術、設計、生活風格的雜誌推薦 - Medium
結合藝術、設計、生活風格的雜誌推薦 · 自學的我,書籍就是我最愛的老師 · 1.《Shopping Design 設計採買誌》 · 2.《新活水》 · 3.《本事》 · 4.《秋刀魚》 · 5.
- 4最新最好看的生活風格設計雜誌|ShoppingDesign
- 5這9本設計雜誌不僅內容優秀,排版也一流
主題: 設計. 一個好的封面可能包函了多種設計方式手法,如:字型設計、平面排版、視覺處理、色調搭配等等的。要設計出一個好的雜誌對設計師的功底要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