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拾忆】孟子和他的弟子之高子_尹士 - 手机搜狐网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高子,姓高,或名高齐,应为齐姜太公(吕尚)之后,食采邑于高,因以为氏。

赵歧注云:“高子亦齐人,孟子弟子。

”明《邹志》记载“尝学于孟子,乡道而未明, ... 【历史拾忆】孟子和他的弟子之高子 2020-06-1216:13 来源:孟庙孟府孟林 原标题:【历史拾忆】孟子和他的弟子之高子 《孟子弟子之高子》 高子,姓高,或名高齐,应为齐姜太公(吕尚)之后,食采邑于高,因以为氏。

赵歧注云:“高子亦齐人,孟子弟子。

”明《邹志》记载“尝学于孟子,乡道而未明,去而学于他术。

”宋政和五年(1115年)从祀孟庙,位设东庑,其封爵为泗水伯,清乾隆二十一年(1756年)改称先儒高氏。

他是孟子在齐期间收为学生的,在孟子最后离开齐国时他还在孟子身边,但随后就不见了踪影。

赵歧《孟子》注中说他跟孟子学习了一段时间后,并没有真正弄懂和接受孟子的思想,后来就又去学习别的了。

孟子与高子的对话 夏之孟府 孟子在离开齐国时先在一个叫昼的地方停了三天,希望齐王能回心转意,三天后才带着最后的失望离开齐国。

对于这次滞留,一个叫尹士的人颇有微词,大致的意思是:如果认为现实中的诸侯都像历史上的汤、武一样,那未免太天真啦;明知齐王非汤武依然千里来投,其动机只能有一种合理的解释——为了俸禄啦。

既然齐王说不用了,自己又说要走了,又何必磨磨蹭蹭再拖上三天呢! 展开全文 这番话被高子听到了,并原原本本地学给了孟子。

孟子并没有被尹士的尖刻所激怒,他长叹一声,说道:尹士这人哪里能够理解我啊!我满怀希望而来,结果是失望而去;从内心里说,我不愿离开齐国,我真的希望那三天中的某一刻,齐王忽然回心转意,差人快马赶来,把我招回;但是,我最后的希望在最后一刻破灭了,直到那一刻,我才真的“浩然有归志”。

尹士、还有更多的人,误以为我是贪恋齐王的俸禄才迟迟不行,他们哪里能够了解我的内心、知道我的想法。

我是想到齐国是一个东方大国,宣王也是一个不乏仁心、很想有所作为的君王,如果真的能君臣携手,齐国的富裕强盛只能算第一步,以齐国为基础,进而统一天下又何尝不能呢!这才是我迟迟不行的真正原因。

孟子的这番话首先深深打动了高子,当高子把这番话又转述给尹士后,尹士也被感动了,十分惭愧地对高子说:天哪,我都说了些什么呀!请你转告孟子,我尹士是个真真正正的小人,请见谅。

从这件事情上来看,高子与孟子的境界是有差别的,其次是高子与孟子的关系不像公孙丑那样,有什么想法就直接提出来,而是转弯磨角,借他人之口说出自己心中的疑惑。

从孟子的回答来看,老师却是推心置腹的。

竹之安逸 师生间还有两次对话,从文义上看没有什么联系,但在书中是放在一起的。

前者是直接批评高子的。

孟子说:山上为什么会有路,那是人走出来的;那路如果长期没人走,就会长满茅草。

高子啊,我看你心里就长满了茅草。

孟子的话应该说是很重的了,如此严厉的批评,其前提、背景是什么,我们不得而知。

高子对老师的批评是什么反应,持什么态度?《孟子》中都没有记载。

接着的一次对话就比较学术和专业了。

先是高子说:大禹喜欢钟声(音乐),超过周文王。

孟子不解,问:何以见得?高子说:老师没注意吗,禹王用的大钟钟鼻子都快被绳子勒断了,文王用的钟就勒的轻多了,这不就说明禹王用的多,文王用的少吗。

所以说禹王比文王更好乐啊。

孟子说:这是什么道理啊!禹王所铸的钟比文王的钟早了一千多年,传到今天一直在用,你却凭着那钟鼻子断定禹王比文王更爱好音乐,靠得住吗?城门口那两道深深的车辙,是哪匹马、那辆车轧的? 在公孙丑与孟子的谈话中还提到高子与孟子探讨《诗经·小雅》中的“小弁”那篇诗章是小人所作,而孟子则曰:“小之怨,亲亲也。

亲亲,仁也。

固矣夫,高叟之为诗也!”此处孟子将高子称之为“高叟”,似年长于孟子,“高叟”与高子到底是不是同一个人,尚有争议。

绿荫遍野风暖昼长 孟府一隅攀拥成墙 //END 摄影:赵蓓蓓 编辑:孙方方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阅读() 推荐阅读 孟庙孟府孟林 文章 总阅读 免费获取 今日搜狐热点 6秒后 进入搜狐首页 今日推荐 进入搜狐首页 意见反馈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