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重矛盾運作邏輯下的身心障礙機構: 一個建制民族誌分析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臺灣的社會福利治理希望透過機構評鑑管理身心障礙機構的照顧品質與績效, ... 但機構照顧的問題根源自建制文本間的矛盾:課表與排班表強調以團體生活為主, ... 資料載入處理中... 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 網站導覽| 首頁| 關於本站| 聯絡我們| 國圖首頁| 常見問題| 操作說明 English |FB專頁 |Mobile 免費會員 登入| 註冊 功能切換導覽列 (178.128.221.219)您好!臺灣時間:2022/09/1415:55 字體大小:       ::: 詳目顯示 recordfocus 第1筆/ 共1筆  /1頁 論文基本資料 摘要 外文摘要 目次 參考文獻 電子全文 紙本論文 QRCode 本論文永久網址: 複製永久網址Twitter研究生:林聖鈞研究生(外文):LIN,SHENG-CHUN論文名稱:多重矛盾運作邏輯下的身心障礙機構:一個建制民族誌分析論文名稱(外文):Institutionsforthedisabledpeopleunderthelogicofmultiplecontradictions:ananalysisoftheinstitutionalethnography指導教授:張恒豪指導教授(外文):CHANG,HENG-HAO口試委員:林昱瑄、葉欣怡口試委員(外文):LIN,YUH-SUAN、YEH,HSIN-YI口試日期:2018-07-30學位類別:碩士校院名稱:國立臺北大學系所名稱:社會學系學門:社會及行為科學學門學類:社會學類論文種類:學術論文論文出版年:2018畢業學年度:106語文別:中文論文頁數:140中文關鍵詞:照顧、身心障礙者、評鑑指標、全控機構、建制民族誌外文關鍵詞:care、disabledpeople、indicatorsforevaluatio、totalinstitution、institutionalethnography相關次數: 被引用:0點閱:309評分:下載:0書目收藏:5 全控機構對身心障礙者的控制與限制已經有許多討論。

臺灣的社會福利治理希望透過機構評鑑管理身心障礙機構的照顧品質與績效,並設計出一連串的評鑑指標。

本研究擬以某教養院為研究場域,採建制民族誌的觀點,輔以訪談與實地觀察,研究外部評鑑指標與機構內部制度、個別化照顧計畫、照顧人員理念等「多重建制文本」交織後如何形塑與影響照顧工作。

  研究發現,機構內的在地建制文本構建出統治關係以形塑照顧日常生活,包含課表、排班表等預先規劃好照顧人員職務內容,使其自我遭文本消弭,從事客體化的工作。

且機構模仿台灣以家庭為主要照顧的福利思維,藉個案娘/爹的概念加諸於照顧人員以家父長式的威權管教院生。

但機構照顧的問題根源自建制文本間的矛盾:課表與排班表強調以團體生活為主,集體行動為優先;但個案娘與ISP卻強調關注院生個別差異,提供個殊式訓練,彼此間備多力分相互抵消。

最終,在構成機構基底的課表運轉過程下,照顧服務化作任務導向以生產線型態產出,這也造成機構以控制的意識型態追求照護品質而非生命品質的提升。

  其次,評鑑制度原意係提升機構照顧品質並期待機構內院生能夠自主、自決、自我倡議實現有尊嚴的生活品質,藉由層級監視的手段,馴化身心障礙機構配合評鑑應然的秩序,國家透過評鑑認證提供了機構服務品質保證,機構也藉此獲得存在的正當性。

然而,卻因過度以管理者的角度擬定指標,使得通則化指標無視了身心障礙者的個別差異,也讓評鑑實施方式參雜過多行政業務督導的影子。

機構為取得優良成績的認證,迫使照顧人員的日常照顧生活要符合評鑑指標規定,形成經驗的斷裂,也導致迎合指標規定的行為產生。

  最後,本研究建議評鑑制度的評核焦點要從現行的行政-實作-個人的方式調整成個人-實作-行政。

並且將評鑑方式由短期、單次性、公告週知的評分法改為不定時、長期性、非特定委員的觀察法,方能真正提升機構照顧品質並協助院生權益倡導。

Thesocialcontrolandqualityoftotalinstitutionhasbeenchallengedbysociologistsandfrontlinepractiionors.TheTaiwanwelfareregimeusestheinstitutionevaluationtogovernthequalityofcareandperformanceoftheinstitutionfordisabledpeoplethroughdesignaseriesofevaluationindicators.Thisstudyadoptsinstitutionalethnographyapproach,supplementedbyinterviewsandfieldobservationstoanalyzetheimpactofinstitutionevaluationonaninstitutionfordisabledpeople.Studyexternalevaluationindicatorsandinternalsystems,individualserviceplans,andcaregivers'concepts.Implicationsforhowtoshapeandinfluencethecareworkafterinterweavingarediscussed.Thestudyfoundthatthelocalinstitutionaltextsformedarulingrelationshipthatshapeddailylifeintheinstitution,includingtheschedulesanddutyrosters,topre-planthecontentsofthedayforthecarestaff,sothatthestaffwereself-containedandengagedinobjectification.Moreover,theinstitutionimitatesTaiwan'swelfareparadigm,whichmainlyinvolvescareprovidedbythefamily.Thecaregiversgivetheperternalisticpowertotakecarethedisabledpeoplebyconceptof“motherorfatherintheinstitution”.However,theproblemwithinstitutionalcareisrootedinthecontradictionbetweenthetexts:Thescheduleandthedutyrosteremphasizegrouplifeasthemainfocus,andcollectiveactionispreferred;however,the“motherorfatherintheinstitution”andtheindividualserviceplanemphasizetheindividualdifferencesamongdisabledpeopleandprovideindividuallytraining.Themultiplepointsoffseteachother.Intheend,undertheoperationoftheschedulesthatformthebaseoftheinstitution,thecareserviceispositionedfortask-orientedoutput,whichmeanstheinstitutionpursuesthequalityofcareratherthanthequalityoflifewithacontrolledideology.Second,theoriginalintentionoftheinstitutionevaluationwastoimprovethequalityofcareattheinstitutionandtoencouragethedisabledpeopleintheinstitutiontobecomeindependent,self-determining,andabletotaketheinitiativetoachieveadignifiedqualityoflife.Throughtheevaluationforcertification,theinstitutionprovidesqualityassuranceandalsoobtainslegitimacy.However,duetotheexcessivedevelopmentofindicatorsfrommanagers’perspective,thegeneralizationindicatorsignoretheindividualdifferencesbetweendisabledpeopleandalsomixtheevaluationimplementationmethodwiththeshadowofadministrativesupervision.Toobtaintheperformancecertification,theinstitutionmustforcethecaregivers'dailycareactivitiestomeettheevaluationindicatorsandresultsinaexperiencesofdisjuncture,whichwillalsoleadtobehaviorsthatcatertotheindicators.Finally,thisstudysuggeststhattheevaluationfocusoftheappraisalsystemshouldbeadjustedfromthecurrentadministrative-practical-individualapproachtoanindividual-practice-administrationapproach.Also,theevaluationmethodshouldbechangedfromashort-term,single-time,scoringmethodtoanirregular,long-term,non-specificcommitteememberobservationmethodtotrulyimprovethequalityofinstitutionalcareandadvocatefordisabledpeople’rights. 謝誌1國立臺北大學106學年度第二學期碩士學位論文提要4ABSTRACT5目錄7表目錄10圖目錄10第一章緒論11第一節前言11第二節問題意識的萌發:專家的「理想」VS常民的「現實」13第二章文獻回顧18第一節機構化的遺毒與去機構化的進擊20一、自我的被削弱20二、初級調適與次級調適22三、鐵窗外的世界:社區居住與自立生活23第二節評鑑的制度化24一、正當性26二、約制性26三、表現主義28第三節照顧工作所面臨的窘境29第四節 小結30第三章研究方法32為什麼選用建制民族誌,而不是其他質化研究方法?32第一節建制民族誌32一、文本33二、工作知識33三、主體經驗的斷裂33四、統治關係33第二節研究場域與對象35一、研究場域35二、研究對象37第三節參與觀察38第四節深度訪談法39第五節 研究倫理39一、訪談的自願參加39二、保密與無傷害原則40三、誤表(misrepresentation)問題40第四章隱形生產線產出的日常照顧生活42第一節日復一日、年復一年、按表操課的日常生活42一、課表排定的生活作息「運轉」了照顧行為44二、排班表的符號決定了照顧人員當天的角色52第二節  她的娘不是我的媽:談個案娘/爹制度60一、語言的力量60二、個案娘/爹的照顧理念62三、真正的家長與個案娘之間的關係67第三節  ISP的真義:”IndividualServicePlan”or”ImpossibleServicePlan”70一、機構內各種建制文本反成為阻礙訓練的外在限制71二、幫他做,還是教他做的拉扯74第四節  小結75第五章評鑑指標的紙本作業與機構實作現場的隔閡78第一節  機構評鑑的通則式指標卻無視障礙者的個別化差異79一、評鑑指標「環境」項80二、評鑑指標「專業」項85三、評鑑指標「權益」項89第二節  士氣低落的全控機構91一、上有政策,下有對策:談檯面下的次級適應行為91二、理想與現實的南轅北轍101第三節  評鑑劇場:要表演出看得見的表現106一、生生不息的表格106二、開演前的準備,化妝前與化妝後109第四節  小結113第六章結論116第一節  人力非患不足;而患過多矛盾的邏輯致力量潰散116第二節  評鑑制度與受評機構間的互惠互利118第三節  看見評鑑制度的所為後之反思119第四節  失控但不失能:去控制化思維122第五節  研究限制124後記125參考文獻127附錄134 王國羽,2017,《TheDisabledState》:失能的治理與失控的政策:檢閱台灣身心障礙政策。

《臺灣社會學會通訊》:87:5-10。

王育瑜,2017,〈誰的自立生活?身心障礙者社區自主生活的多元實踐〉。

《臺灣社會學會通訊》:87:21-24江文慈,2009,〈『和顏悅色』與『忍氣吞聲』的背後:國小教師情緒勞動的心理歷程分析〉。

《教育心理學報》11:553-575。

邱大昕,2017,〈障礙、科技與社會〉。

《臺灣社會學會通訊》87:67-69。

李婉萍,2002,〈成年智障者生活經驗--以某教養院機構教養與社區家庭服務為例〉。

臺北:東吳大學社會工作學系碩士論文。

李宗楠,2006,〈以生態性介入策略探討照顧者對智能障礙者挑釁行為的因應方式〉。

《身心障礙研究》4(1):64-74。

李婉禎、林木泉、朱正一,2013,〈身心障礙照護機構照顧服務員工作倦怠、社會支持與留任意願相關性之探討〉。

《醫務管理期刊》14(1):35-54。

李孟倫,2013,〈規訓權力的實踐─以教師專業發展評鑑為分析對象〉。

《師資培育與教師專業發展期刊》6(2):45-64。

吳宗祐、鄭伯壎,2006,〈工作投入、調節他人情緒能力與情緒勞動之交互作用對情緒耗竭的預測效果〉。

《中華心理學刊》48(1):69-87。

吳挺鋒,2008,〈從粗放到精耕的高等教育改革—兼評《全球化與知識生產—反思台灣學術評鑑》〉。

《台灣社會研究季刊》69:265-280。

林昱瑄,2012,〈建制民族誌作為揭露統治關係的途徑:以大學教師評鑑為例〉。

《新批判》1:1-39。

林文源,2008,〈腹膜透析隱形實作與軌跡〉,《台灣社會學》17:1-59。

周月清,2005,〈台灣智障者居住服務探討-型態、規模、對象與變遷〉。

《臺灣社會工作學刊》4:34-75。

周月清,2005,〈發展智能障礙者社區居住與生活:英美兩國探討比較〉。

《社會政策與社會工作學刊》9(2):139-196。

周月清、李婉萍、張意才,2007,〈住民社區居住與生活參與、選擇與自主:以台灣六個團體家庭成年智障者為例〉。

《東吳社會工作學報》16:37-78。

周月清、朱貽莊,2011,〈檢視台灣身心障礙福利政策與法案之歷史進程與變革〉。

頁1-21,載於中華救助總會主編,《2011兩岸社會福利學術論壇「社會福利模式-從傳承到創新」研討會論文集》。

臺北:中華救助總會。

周月清,2017,〈去機構教養化與解放研究:身心障礙者服務及障礙研究〉。

《臺灣社會學會通訊》87:11-20。

周怡君,2017,〈制度化障礙者的生活樣貌:福利國家與身心障礙者政策〉。

《臺灣社會學會通訊》87:52–57。

周月清,2017a,〈從聯合國身心障礙者權利公約(CRPD)檢視我國身心障礙者自立生活與社區融入〉。

《社區發展季刊》158:187-207。

洪晨碩,2014,〈彈性病況:失智家庭的照顧軌跡〉。

《台灣社會學》28:59-96。

洪惠芬,2008,〈『依賴』是人類社會無可避免的現實與挑戰:EvaF.Kittay對依賴與照顧的論點〉。

《台灣社會福利學刊》6(2):147-190。

陳美華,2006,〈公開的勞務、私人的性與身體:在性工作中協商性與工作的女     人〉。

《台灣社會學》11:1-55。

陳文修、林金定,2014,〈唐氏症者日常生活功能及生活品質相關因素分析-文獻回顧〉。

《身心障礙研究》12(2):120-129。

陳政智、陳桂英、楊馥宣,2013,〈年老照顧者將中高齡智能障礙者送至機構安養之考慮因素探討〉。

《聯合勸募論壇》2(2):52-72。

陳怡伶,2011,《精神復健機構評鑑制度與專業實踐建制民族誌之分析》。

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復健諮商研究所碩士論文。

郭姵妤,2014,〈阿珠上班去:建制論述中消失的『人』〉。

《社會分析》9:151-176。

唐文慧、廖珮如,2015,〈超越「加害人」的觀點:婚暴處遇男性的建制民族誌分析〉。

《台灣社會學》29:133-178。

徐宗國,2001,〈拓邊照顧工作:男護士在女人工作世界中得其所在〉。

《台灣社會學刊》26:163-210。

孫志麟,2007,〈績效控制或專業發展?大學教師評鑑的兩難〉《教育實踐與研究》20(2):95-128。

翁康容、張峰彬,2011,〈高等教育擴張後學校到職場的轉銜:學用之間的反思〉。

《社會科學論叢》5(1):1-37。

張麗珍、黃明華、齊偉先,2017,〈醫療場域中專業協作的順從與反抗:呼吸治療的建制民族誌〉。

《台灣社會學》61:135-184。

張惠玲、陳啟勳,2012,〈中重度智能障礙者之主要照顧者壓力及生活品質之研究及生活品質之研究〉。

《台灣健康照顧研究學刊》12:21-34。

張恆豪、顏詩耕,2011,〈從慈善邁向權利:臺灣身心障礙福利的發展與挑戰〉。

《社區發展季刊》133:395-409。

張寶純,2009,《成年智能障礙者照顧模式之探討-以機構照顧與社區家園為例》。

嘉義:南華大學社會學系研究論文。

曾凡慈,2010,〈醫用者的運籌行動:形塑早期療育的照護軌跡〉。

《臺灣社會學         刊》45:63-116。

程婉若、王增勇,2017,〈「我和案主在兩個不同的世界裡」合意性行為青少女自我保護服務之建制民族誌分析〉。

《女學學誌:婦女與性別研究》41:1-50。

黃源協,2007,〈專業主義、新管理主義與最佳價值─社會工作專業教育的挑戰與回應〉。

《社區發展季刊》120:85-105。

黃厚銘,2011,〈台灣社會科學學術評鑑制度的理想與現實:以社會學為例〉。

《台灣社會研究季刊》82:267-279。

黃克先,2012,〈助人專業與多元情緒勞動:社工員與常民助人者服務外籍配偶的比較研究〉。

《台灣社會學》24:99-154。

黃琇雯,2011,《臺灣特殊教育性別;階層化的照顧體制:聽見照顧者的聲音》。

高雄:國立中山大學社會學系碩士論文。

黃琇雯、張恒豪、唐文慧,2016,〈性別與專業交織的照顧工作:特殊教育助理員的建誌民族誌分析〉。

《女學學誌:婦女與性別研究》39:1-58。

葉怡廷,2017,《「每個人的身體都不一樣」:居家服務中的身體工作》。

臺北:國立陽明大學公共衛生研究所碩士論文。

蔣欣欣,2008,〈情緒與護病關係〉。

《護理雜誌》55(1):20-23。

蔡佳穎、陳政智,2010,〈以「損傷」與「障礙」並重的社會模式探討身心障礙者生活品質〉。

《社區發展季刊》133:499-512。

蔡昇倍,2015,《在惡靈與國家之間,找到一條照顧的路-蘭嶼居家服務經驗之建制民族誌分析》。

臺北:國立政治大學社會工作研究所碩士論文。

劉冠儀,2016,《「誰不希望好?」:第二代都市原住民男性的勞動生命流轉》。

臺北:國立陽明大學衛生福利研究所碩士論文。

謝俊義、廖珮妏、陳雅婷、闕壯宏、林月雲,2015,〈情緒勞務會受到組織環境因素影響嗎?公部門、私部門、非營利組織員工行為異同之探索性研究〉。

《行政暨政策學報》61:101-148。

蘇碩斌,2010,〈制度化的評鑑與評鑑化的制度:公私立大學社會學系所教師的處境〉。

《臺灣社會學會通訊》68:20-23。

蘇碩斌,2012,〈評鑑的制度化與制度的評鑑化:一個以台灣社會學者為對象的研究〉。

《台灣社會研究季刊》89:47-82。

AmyHewitt(2014)PresidentialAddress,2014—EmbracingComplexity:CommunityInclusion,Participation,andCitizenship。

IntellectualanddevelopmentaldisabilitiesVol.52,No.6,475–495Ching-SheueFU(2015)TheEffectofEmotionalLaboronJobInvolvementinPreschoolTeachers:VerifyingtheMediatingEffectofPsychologicalCapital。

TheTurkishOnlineJournalofEducationalTechnology–July2015,volume14issue3DavidduToit(2012)BeyondtheSmileandWaveofPetrolAttendants:ACaseStudyonMalePetrolAttendants’UseofEmotionalLabour。

SouthAfricanReviewofSociologyVOL43•NO3pp129–145GoffmanErving(1961)Asylums:EssaysontheSocialSituationofMentalPatientsandOtherInmates.Leeson,Caroline.(2010)Theemotionallabourofcaringaboutlooked-afterchildren。

ChildandFamilySocialWork2010,15,pp483–491RummeryKirstein,FineMichael(2012)Care:ACriticalReviewofTheory,PolicyandPracticespol。

SocialPolicy&AdministrationVol46•No.3,pp.321–343StephenJBall (1999)GlobalTrendsinEducationalReformandtheStrugglefortheSouloftheTeacher。

BritishEducationalResearchAssociationAnnualConferenceStacey,C.L.(2005).Findingdignityindirtywork:Theconstraintsandrewardsof     low-wagehomecarelabour.SociologyofHealth&Illness,27(6),     831–854.Twigg,J.(2000).Careworkasaformofbodywork.AgeingandSociety,20(4),      389–411.Twigg,J.(2006)Thebodyinhealthandsocialcare.Basingstoke:Palgrave        MacmillanPalgraveMacmillan.Twigg,J.,Wolkowitz,Carol.,Cohen,R.L.,&Nettleton,S.(2011).Conceptualisingbodyworkinhealthandsocialcare.SociologyofHealth&Illness,33(2),171–188.Wolkowitz,Carol.(2002)Thesocialrelationsofbodywork。

Work,Employment&Society,Vol.16,No.3:497-510。

Wolkowitz,Carol.(2006).Bodiesatwork.London:Sage.書籍CampbellandGregor著,王增勇、唐文慧、陳伯偉、許甘霖、徐畢卿、陳志軒、梁莉芳等人譯,2012,《為弱勢者畫權力地圖:建制民族誌入門》臺北:群學出版有限公司。

FoucaultMichel著,劉北成等譯,1992,《規訓與懲罰-監獄的誕生》苗栗:桂冠圖書股份有限公司。

GoffmanErving著,群學翻譯工作室譯,2012,《精神病院:論精神病患與其他被收容者的社會處境》。

臺北:群學出版有限公司。

LaudHumphreys著,高穎超譯,2016,《茶室交易》。

臺北:群學出版社。

王增勇、吳嘉苓、周平、林本炫、林國明、柯志明、徐振國、畢恆達、湯京平、黃應貴、楊國樞、劉長萱、蕭阿勤、瞿海源、藍佩嘉,2012,《社會及行為科學研究法(二)質性研究法》。

東華書局股份有限公司。

反思會議工作小組編,2005,《全球化與知識生產:反思台灣學術評鑑》。

臺北:台灣社會研究季刊社。

林萬億,2012,《台灣的社會福利:歷史與制度的分析》。

臺北:五南出版社。

張晉芬,2015,《勞動社會學》。

臺北:政大出版社。

其他陳宏仁、李麗容,2009,〈內政部推動身心障礙福利服務機構評鑑工作之探討-一個實務工作者的省思〉。

嘉義:中華民國啟智協會。

http://blog.xuite.net/rocamhp/blog/42416479,取用日期:2017年12月10日。

 電子全文(網際網路公開日期:20230831)  國圖紙本論文 推文 網路書籤 推薦 評分 引用網址 轉寄                                                                                                                                                                                                                    top 相關論文 相關期刊 熱門點閱論文 1. 成年智障者生活經驗--以某教養院機構教養與社區家庭服務為例 2. 精神復健機構的評鑑制度與專業實踐:建制民族誌之分析 3. 在惡靈與國家之間,找一條照顧的路-蘭嶼居家服務經驗之建制民族誌分析 4. 「誰不希望好?」:第二代都市原住民男性的勞動生命流轉 5. 「每個人的身體都不一樣」:居家服務中的身體工作 6. 障礙者手足承擔照顧之因素與影響-以台中市某長期照護機構為例 7. 「做個就業好公民」的身心障礙者就業促進論述-以建制民族誌觀點分析   無相關期刊   1. 家暴社工,我們為什麼要「演戲」?──家暴安全網的建制民族誌分析 2. 「做個就業好公民」的身心障礙者就業促進論述-以建制民族誌觀點分析 3. 變遷環境中主體性的重構:臺灣醫務社會工作之建制民族誌研究 4. 不平常的日常:特教班融合教育的民族誌考察 5. 大學單身女性教師日常生活之建制民族誌 6. 在惡靈與國家之間,找一條照顧的路-蘭嶼居家服務經驗之建制民族誌分析 7. 愛滋感染者取得與服用抗愛滋藥物的建制民族誌研究 8. 精神復健機構的評鑑制度與專業實踐:建制民族誌之分析 9. 製造「狀況穩定」的少女─性剝削安置機構「親子假」的建制民族誌研究 10. 「我真的錯了嗎?」--居家服務衝突事件的建制民族誌研究 11. 神性與異化:宗教型兒少安置機構之建制民族誌 12. 身心障礙機構員工工作壓力、職業倦怠與健康狀況之相關性研究─以中部某身心障礙機構為例 13. 遷移、斷裂,與雙重階層化:原住民教育優惠政策的建制民族誌 14. 共生家園如何共生?障礙街賣者的社群生活 15. 當新政治遇到舊政治:以臺北市參與式預算為例     簡易查詢 | 進階查詢 | 熱門排行 | 我的研究室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