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展下鄉、設計生根——2015台灣設計展在宜蘭的六問六答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日前於宜蘭縣五結鄉中興文創園區所舉辦之2015台灣設計展,於12月6日順利圓滿落幕,這是闊別11年後,再度有大型設計展會來到宜蘭,而為期16天橫跨兩個 ...
親愛的網友:為確保您享有最佳的瀏覽體驗,建議您提升您的IE瀏覽器至最新版本,感謝您的配合。
✕
全產品速覽
服務
會員中心
U利點數
我的新聞
歷史新聞
活動專區
udn粉絲團
udnline好友
新聞評論
聯合新聞網
願景工程
轉角國際
鳴人堂
倡議家
時事話題
世界日報
股市理財
經濟日報網
房地產
基金
中經社
樂透
發票
生活娛樂
噓!星聞
優人物
udnSTYLE
500輯
遊戲角落
發燒車訊
元氣網
運動
NBA台灣
野球夢田
運動筆記
健行筆記
閱讀創作
讀書吧
讀創故事
udn部落格
u值媒體
聯合文學
聯經出版
聯文雜誌
文創購物
數位文創
IP授權
瘋活動
售票網
買東西
報時光
更多產品
聯合知識庫
聯合電子報
聯合影音網
聯合學苑
有行旅
APP行動網
新冠肺炎
時事觀察
軍事評論
鳴人放送
法律評論
鳴人選書
影評
作者群
大展下鄉、設計生根——2015台灣設計展在宜蘭的六問六答
林承毅
15Dec,2015
圖/作者攝影
日前於宜蘭縣五結鄉中興文創園區所舉辦之2015台灣設計展,於12月6日順利圓滿落幕,這是闊別11年後,再度有大型設計展會來到宜蘭,而為期16天橫跨兩個假日的活動,也吸引了近20萬的參觀人潮,本次主題訂為《MAKERSBOOM!設計。
精造》,舉辦的地點是過去為東南亞規模最大的紙廠舊址,廣闊的腹地遠遠更過於台北的兩大園區,也讓策展人有了一個相當好的揮灑空間。
本文不打算處理本次展會的策展思維或廠家代表性等專業性議題,這些留給專業策展人去處理就好了,而是將從一位以人為本,需求為先的服務設計師角度,透過上週六展會現場的互動觀察,台灣設計周~我觀,我聽,我想,以「參觀者的直視」與「旁觀者的窺看」進行解析,期盼在活動結束後,我們能從這一場彷如去脈絡及再脈絡的活動中,得到些許省思,也找到地方文化如何透過展會,活化再生與重現生命力的新契機。
以下將透過自問自答方式,從一位都會文青角度出發,嘗試透過在對於宜蘭不具任何地方性知識且未有機會到現場的情況下,心中所產生的疑問,再透過現場直擊觀察的一手發現,進行相關答覆,以期能破解想像的迷思,終結從台北看天下的思維,還原現場真相將是建立同理心的第一步。
圖/作者攝影
▎大型展會不舉辦在台北,卻在宜蘭,有人看嗎?
台北市為台灣首善之都,近幾年來透過古蹟活化再生將過去的老菸廠及酒廠轉型成為文化園區,因此松菸及華山兩地,成為文化活動及大型展演的主要地點,已經成為指標性的地點,各式各樣的文化展演活動,一年四季三百六十五天,不分平日假日連番上陣,而離開台北之外,另一個崛起的新興文化展演地點為高雄鹽埕,是由舊有港口倉庫所改造之駁二藝文特區,近年來在引領南方藝文風氣上有重大貢獻。
然而,除了北高兩都之外,如果嘗試將展會舉辦在其他城市,會有人去看嗎?會不會成為移動蚊子館?尤其如果要從投報率去考量,會有舉辦的價值嗎?還是乾脆請鄉親包車到台北看?
根據最終的入園人數統計,為期16天的台灣設計展,一共吸引了高達19萬7500的參觀人次,比原先預期10萬人次高過1倍,展期期間,平日約有6千人到訪,而假日更可上衝超過3萬人次,展會選擇在旅遊淡季11月,能創造出這樣的觀展人數,如果要跟台北相比可能仍不算多,但如果回頭看宜蘭縣的總人口數48萬人,就真的不容小覷。
假設扣掉約四成來自大台北地區的遊客,保守估計仍有約10萬宜蘭縣民在展會期間前往參觀,比例達到四個宜蘭人就有一位到場參觀的高比例。
此外,透過現地觀察也發現,眼睛所見都是扶老攜幼,集體出遊的情景,尤其一向鮮少出現在藝文展會的銀髮族,多半在家人的陪伴下前來,從他們東張西望的眼神,可看出也許展會的內容,與其日常生活經驗大相逕庭,而無論是基於地緣性也好,純粹好奇也好,只要願意走進來,透過與展場內容的互動激盪,勢必將在過程中有所收穫。
在展期進行的這兩週間,也如同磁鐵般從西部帶來人潮,從雪山隧道的塞車情況就可略知一二,因為一檔大型藝文展會的舉辦,所創造出的周邊效應的確能有效引進外來人潮,活絡地方觀光產業發展。
但我想最重要的是,一個能創造口碑,吸引人願意前來的地方型展會,除了策展具一定品質之外,能否在短時間內引領風潮,這時候在地鄉親能否踴躍進場支持,將是一個關鍵,人數表現出藝術下鄉,文化擴散的具體成效,也破除了藝文展出了台北,多半乏人問津的魔咒,本次是最佳見證。
圖/作者攝影
▎設計展是都會文青小聚場?宜蘭有文青嗎?
的確,我必須說,如果在台北,只要是掛上「設計展」這三個字,在這幾年設計成為潮流的情況下,這種帶了點藝文氣息的展會活動,必然會成為平假日學生族,文青,小清新及年輕男女們約會的絕佳地點,尤其當展會又不用收費的情況下,只要到了假日,松菸或華山倉庫一定是大爆滿,所以在這個風潮下,設計展離開了台北,會有人願意前來嗎?
將近20萬的參訪人次,站在文化下鄉的推廣角度,應該是一個還不錯的數字,另根據現場直擊,誰說設計展一定只能是文青獨享,何況誰說宜蘭只有農夫,沒有文青!
近年來,隨著雪山隧道開通,很多在都會區工作的年輕夫婦,在考量都會區的高房價及生活壓力與宜蘭的地緣便利性,紛紛展開移居計畫,在我身邊就有好幾則案例,這些人基本上平日在台北工作,晚上搭車回到宜蘭,使宜蘭的人口正在逐步質變,這些新住民們帶進的年輕能量與文化,有一天將成為推動宜蘭前進的發動機,而他們不少正是所謂的文青!
除了移居人口之外,近年來回歸田野務農成為青年人創業的新選擇,這些平日隱身在稻田中的年輕人們,透過半農半X的生活以實踐年輕的夢想,不少人過去就是在城市擔任編輯,設計師或為其他專業工作者,也因為有他們對這片土地的認同與積極投入,讓宜蘭的三級產業蓄積飽滿能量並能生根發展。
如果你質疑這樣的人應該不多,那我會建議您,有空可以去員山鄉深溝村瞧瞧,絕對讓您跌破眼鏡,因此,誰說宜蘭沒有文青!
當然除了文青之外,這樣在地型的展會,也正是文化藝術與設計播種的好時機。
在參訪過程中,我看到好多都是家庭集體出遊,因此常可見老朋友牽著小朋友的景象,這正是都會型展會比較少會看到的情況。
一般在台北,設計展似乎已經成為年輕人的專利,但在宜蘭,闊別11年的展,帶進了各式各樣的年齡層,主辦單位也用心採用了在地的元素,透過居民所熟悉的素材與文化內涵來建立溝通,創造互動,並透過動態表演,讓展會更具魅力,也許對大多數人來說,這是他人生的第一次看設計展經驗,但如果這樣的過程能讓他創造一段美好的回憶,這樣也不愧堅持讓展會下鄉巡迴的美意。
▎這樣的內容,宜蘭鄉親看得懂?
也許在大家過去的觀念及認知中,所謂「設計展」,裡面一定充斥著許許多多看不懂,但說不出來酷炫的前衛作品,奇怪的材質,超炫的造型,不明的用途,而這些產品樣式,常又出自於某大師之手,因此對於設計相關科系學生相當具有吸引力,且對於講求生活態度的年輕小資族群來說,也一種時尚潮流或自我生活風格的代表,那如果混合上一些具在地特色的材質呢?在過去,可能大家會覺得俗不可耐,但在近年來小日子的風潮下,這反而成為年輕人追求的返璞歸真復古潮,但這些文青眼中的寶,下鄉去還有市場嗎?鄉親們看得懂嗎?
其實這樣的擔心,從現場直擊的結果來看是多餘的,當然有一點是現在絕大多數觀展者,都用相機在看展,因此看得懂不懂其實不是重點,東西酷不酷,造型特不特別,反而成為大家共通的語言,就像我在現場就看到好幾位白髮蒼蒼的老者拿著平板電腦在展區拍照,然後嚷嚷他要「賴」給他的朋友。
因此,「炫耀」這件事,隨著科技的發展,早已成為不分年齡的全民運動。
本次設計展也邀請到多位國內知名設計公司帶來各式材質與造型不等的設計作品,為了符合地方脈絡並配合在地性,多數採用在地元素,包含木,紙,布,內容也緊扣宜蘭縣發展文化創意聚焦的核心價值——森林美學,綠色文創等,除了國內團隊,也邀請日本設計師展現不同文化肌理下材質運用的巧妙。
當然在地的工藝品,也是不可缺少的,宜蘭的宗教藝術作品,林午鐵工廠的大鑼,原住民的編織品與寺廟廟門等也都進到展場,這區也成為長輩們的參觀熱點,也許平日不太有機會走入博物館或展覽中心,反而在這邊找回到屬於自己的歷史記憶。
也因為了滿足地方展的特殊性,顧及年齡層的垂直跨越,所以在靜態展覽之外,勢必須安排動態性活動,因此除了舞台上於假日安排樂團表演之外,透過手作體驗工作坊,讓來賓可以從動手操作與實踐中體會藝術之美及設計的奧妙,從現場反應來看,似乎沒有看不懂的情形,也許不盡認識東海醫院,也沒聽過VVG,但是依舊可以在遊客各自的認知底下,盡情享受觀展的樂趣。
圖/作者攝影
▎大家真的是來看展?還是純粹趕風潮?
不知道有沒有人認真算過,一年到頭在大台北地區舉辦與設計相關的展會活動大概有幾場,除了帶狀及大型的設計師週,新一代設計展,台北城市設計展,金典設計展外再加上小型展,我想至少有四五十場,這些展會早已成為年例般,置入制約著生活在都會區的我們,只要時間一到如果沒有去朝聖參與一下,心中竟然會有悵然的失落感。
相對於都會區展會的隨處可見,大家早已習慣三不五時前往那幾處空間走走找樂子,這是台北,也是我們所熟悉的情境與脈絡。
至於宜蘭呢?對於宜蘭鄉親來言,大型展會的降臨,應該如同中樂透般的罕見稀少,就更不要說設計展了,因此可想見的是那種慎重與喜悅,如果很難同理,你可以把這樣的心情比喻成每年秋季,台灣各地宮廟會不定期舉行的建醮大拜拜,由於「醮」是民間信仰最高級的法會,多半是相隔12年,有的甚至一甲子才舉辦一次,一輩子最多才有兩次參加的機會,因此可想而知,對於這樣祭典舉辦心中所充滿的期待之情。
當然設計展無法與建醮相比擬,後者有了更深刻的傳承連結與信仰脈絡,有時候是個責任與榮譽,但如果當外來的設計展蘊藏著土地的元素呢?會不會一切就有所不同?
我相信對宜蘭長輩而言,來看展多半是抱持著地方做大事的角度來參與,這是風潮嗎?我覺得反倒是一種地方認同下的參與感,因此展會的內容不會也不必要是吸引點,而是宜蘭相隔了十多年才好不容易爭取到這樣的大活動,你不來「鬥熱鬧」一下嗎?因此在那股參與感的驅動下,你可以看到七十歲的長者,更可看到十歲的小朋友,這是一場全民參與的活動。
從現場我所看到的人們穿著來看,我可以確定他們是慎重的,幾位看似七八十歲的長者,臉上的妝容與造型看起來是有特別整理過的,就不提臉上的笑容與現場才能感受到的那種期待與歡愉感,可想而知,對於這群宜蘭鄉親來說,今天的參觀,一定是特定而來的,也許是從南邊的蘇澳,北邊的頭城,還是不遠處的宜蘭市,騎著摩托車或開著車前來,但絕不是剛好要去羅東吃林場肉羹,而想說反正也閒來無事,順便繞過來逛逛,或者如同我們在台北,由於跟朋友約中午十二點半在信義區聚餐,但由於早到了一個多小時,所以順道繞過去松菸看一個展還來得及……
回過頭來,從當天台灣設計展宜蘭鄉親看展的表情,我可以說,是的,他們是為了湊熱鬧而來,也許多數人到了現場,還不能理解「設計展」到底是幹什麼的?但不管是圓的是扁的,透過參與的過程,一同創造了庶民的歷史記憶,讓展會不只是為特定族群所準備,而是可以普及到常民的生活中,也許當中的一景一物,觸動了心弦,創造了感動,光從這一點來看,展會下鄉就值得了。
儘管事過境遷後,逐漸遺忘了細節,但總是會記住在2015的年末,在過去的中興紙廠參加了一場活動,透過這場活動,才瞭解原來我們村莊廟會裡常見的大銅鑼以及廟門上的神明,都是所謂的藝術,藉由潛移默化中所傳達的社教意義,就是展會所帶來的潛在影響及價值。
圖/作者攝影
▎我拍故我在,凡來過必留下痕跡
關於拍照這件事,如果回到六十年前,可說是無比珍貴,只有在重要的活動,如全家出遊或新年團圓,才能找來攝影師進行合照。
隨著科技的高度演進,當智慧型手機成為生活必需品,人手一機下便產生了前所未有的大解放,當然除了拍照便利外,社群平台的發達讓分享成為隨手的好習慣,無論透過臉書或LINE,與親人好友分享你的所見所聞,似乎已經成為跨越年齡,性別,國籍,每個人自然而然會做的事。
從設計展現場我的觀察,除了參訪者好奇的表情與東張西望的動作外,最常看到的動作就是,端出手中的手機,朝著眼界所及的物件進行影像獵捕,拍照的頻繁程度真的無比驚人,無論男女老少,都出現這樣的行為。
這讓我想到過去在台北展會的觀察經驗,一般參展者拍照有幾種類型:一、以展場為背景拍照,其實主要是要拍人,目的很簡單,就是打卡告訴你的親朋好友,你正在某某展會裡體驗人生;二、拍攝展品,這樣的人多半是著迷於物件的造型,覺得很有趣,很漂亮,所以希望拍回去做紀念;三、拍攝材質及文字,通常這類型的人,多半是相關科系學生或相關專業者,因此,透過完整記錄,留下自己未來創作的重要參考;四、拍攝部分文字與產品,看似無理頭的擷取當中的若干元素,這樣的人多半是所謂的文青或創作者,他把拍照或截取的內涵元素,當成一種創作的歷程;五、拍攝人與展場互動:這樣的人多半是攝影記者,專拍正妹的攝影愛好者或是相關專業工作者,如策展人,展場空間及服務設計師等。
透過現場的動態觀察,令我訝異的是,我看到了涵蓋上面一到五的類型態樣,而我想這就是素人行為所表現出自然且有趣之處,你很難想像就在某個展場的某個定點,短短十分鐘當中,我至少看到了數十位各式男女,自然的切換模式從滑手機轉為拿手機拍,那種頻繁的比例,遠超過我過去的經驗,這是令我感到相當有趣的一點。
因此我想著,到底有多少人真正專心的跟著策展人的思路在看展,還是大家都把展會當成是一個獵場,想像自己就是一個獵人,無心顧及現場的情況,只求得能不斷地捕捉獵物,帶回家豐收。
這樣的情況,的確真實就發生在現場,而從不斷拍照紀錄的過程中,也可隱約看出觀展者的心情,但也許這就是必經過程。
若以此解釋遊客人數也是相當合理,因為手機照相功能的提升,多數人習慣隨心所欲的留下影像紀錄,並且隨之將照片透過社群網絡進行即時分享,如果以中高年齡層住民而言,居住於非都會區者比居住在都會型的民眾,在Facebook,LINE等社群使用上,相對具高度地域性,這樣的情況在這幾天活動應該產生極高效應。
因此在展期當中,隨著參訪的宜蘭鄉親,透過臉書讓展會資訊一則則露出,雖然訊息發佈透過交叉傳播,迅速且精準的傳達到每一位宜蘭人的眼中,此所呈顯的效應是上一次也就是十二年前所未曾出現的,純粹在好奇心驅動下的拍照動作,無心插柳竟然形成彷如蝴蝶效應的效果,我想這樣美麗的錯誤,似乎也造就如此意想不到的結果。
圖/作者攝影
▎展會過後,宜蘭能留下些什麼?
一個規模盛大聚合中央與地方之力所促成的2015台灣設計展,在橫跨兩個假日,整整16天的展期後也正式宣告落幕,也許你會問,展會結束到底留下了什麼?我想大家最在意的是,花費了為數龐大的資源之後,宜蘭的設計能量有沒有被充飽,從此能夠自信地逆風高飛?我們可以試著從以下幾個角度來分析。
從實質面來看,本次展會成功吸引近20萬人次造訪,且順利圓滿成功,代表宜蘭縣文化局有能力舉辦這樣規模的大型展會,尤其本次是中興文化園區成立後首次舉辦的大型展會,透過本次活動讓更多民眾有機會到此參觀,了解宜蘭縣政府透過舊空間的活化再生,有效將此地打造成為未來的重要文化園區,見證了此空間未來多功能被使用的可能性。
展會的內容,除了讓民眾留下深刻印象,展會用心的運用在地元素,不僅讓在地人更了解再地文化,也讓地方發展能依循著這個脈絡持續前進,除了有效建構集體歷史記憶外,也找到未來地方產業可切入的面向與獨特性。
從另一個層面來看,本次台灣設計展對於宜蘭創意及設計產業發展,也扮演了一個象徵性的重大意義,從選擇過去東南亞規模最大的中興紙廠作為基地來看,隱含了如同通過儀式(theritesofpassage)般的象徵性,用設計展來活化過去紙廠空間,讓兩週的展會成為一個過渡的節點,從此產業將從製造轉為創造,啟動下一個階段「文化再造,產業再生」的新工程,從實質上層面上,我們或許無法具體得知這場展會後,能為宜蘭多培養幾個設計師,振興幾項產業,創造多少實質產值,但卻可以驕傲地說,通過設計展的舉辦,讓居住在蘭陽平原上的人們,找回了土地的認同,產業發展的自信心,與蘭陽之子的光榮感,宜蘭人了解,原來我們的原鄉文化,是這樣的獨特,充滿價值及魅力。
最後,透過實地走訪,才能真實感受展會的魅力及感動,在過程中更見證了文化下鄉的意義及價值,當設計創價已成為普世價值,唯有讓能量能擴散,台灣的產業與文化發展才會有未來。
建立以人為本的思維基底,強調美學並落實在地精神,持續用設計來翻轉陳舊,展會當然只是第一步,但從這裡出發,才有一天能走到創新的優勝美地,再度恭喜宜蘭打了美好的一仗,也期待明年配合WDC設計之都所舉辦的2016台灣設計展,能將台灣的設計帶向另一個美麗新境界。
圖/作者攝影
林承毅
社會文化
作者其他文章
蔦屋書店:為「頂級世代」實踐美好的生活想像
誠品不要看:蔦屋不是你想像中書店的八個理由
北市超商可借書爭議——一位服務設計師的看法
靈活、懂變通的文化,是否讓台灣人忘了什麼是「基本」?
解決就職典禮舞台爭議,新政府需要一位設計長
如何讓老街成為「一萬人造訪一百萬次」的地方?
這麼多白底黑字的書籍封面,有事嗎?
過完農曆新年,當你覺得少了什麼時,是否該做點什麼?
故宮南院的置物櫃設計為何讓阿嬤不開心?
農社企週在SOGO——一種越級打怪的共益實踐
看更多內容
留言區
林承毅
林事務所服務設計師,設計公司人類學家及服務創新顧問,大學兼任講師,九州行銷策略顧問。
信仰雜學,跨域思維,悠遊於人文,商業,藝術,設計領域,利用精於觀察的人類學家之眼,洞察人物境活動線索,並透過文字梳理脈絡與世界互動。
最新文章
山難要救還是不救?北美第一高峰「有條件」的救援抉擇
洪敏隆/數位性暴力在台灣無法可管?民團訴求專法防止挖面事件再發生
《邂逅在六號車廂》鏡頭下的「真實俄國」,兼談俄國影業參與國際合製
碰到帳戶詐欺怎麼辦?遏止幫助犯應從立法防範做起
江婉琦/酒店公關的心聲——酒店,是一場有酒喝的心理諮商
最多瀏覽
「瑪莎惡徒」毆人案:問題非縱放人犯而是「仇富情結」背後的社會正義
後疫情大挑戰(一):新加坡能與新冠病毒共存多久?
江婉琦/酒店公關的心聲——酒店,是一場有酒喝的心理諮商
從金城武、雲門舞集到王新蓮:看台東池上的蛻變與風情
核電不是綠電!破除政治謠言,台灣能源轉型之路不能等
鳴人堂臉書專頁
鳴人堂
TOP
延伸文章資訊
- 1歷屆回顧
希望以共享與開放為概念,將人與人、人與環境的共好轉成對未來的正面能量,2014台灣設計展希望打開面對大海的包容,看見臺東的熱情與南島的原本美好,讓全世界分享台灣 ...
- 2關於台灣設計展
為延續一般民眾對2011 大展支持與熟悉度,2012 年更名為「2012台灣設計展」。2013 年為支持臺北市爭取2016年世界設計之都,首次結合臺北市「台北設計城市展」,共同合辦為 ...
- 32015台灣設計展Taiwan Design Expo
關於台灣設計展. Newsletter · 展覽主題及主視覺 · 展覽速寫 · 中興的故事 · 設計展新聞 · 參觀資訊 · 導覽服務 · 交通資訊 · 導覽摺頁電子版. 展館介紹.
- 4設計展新聞
在地元素X職人精神2015台灣設計展在宜蘭. 每年備受期待的台灣設計展,繼去年在台東廣受好評後,今年移師宜蘭舉行。擁有得天獨厚的自然風光與人文特質,台灣設計展在 ...
- 52015 台灣設計展Taiwan Design Expo - Behance
2015台灣設計展Taiwan Design Expo taiwan design expo 展覽. 2015 台灣設計展Taiwan Design Expo. 2 1 Nov.-0 6 De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