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美術科數位藝術課程之教學研究__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 ...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本研究旨在研發高中美術科數位藝術課程,研究方法採行動研究法,以某高中學生為研究對象,進行十二週的教學。

此課程內容係依據教育部課綱而發展,經專家效度評鑑後予以 ... 資料載入處理中... 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 網站導覽| 首頁| 關於本站| 聯絡我們| 國圖首頁| 常見問題| 操作說明 English |FB專頁 |Mobile 免費會員 登入| 註冊 功能切換導覽列 (178.128.221.219)您好!臺灣時間:2022/04/2122:58 字體大小:       ::: 詳目顯示 recordfocus 第1筆/ 共1筆  /1頁 論文基本資料 摘要 外文摘要 目次 參考文獻 電子全文 紙本論文 論文連結 QRCode 本論文永久網址: 複製永久網址Twitter研究生:黃祺惠研究生(外文):Huang,Chi-Hui論文名稱:高中美術科數位藝術課程之教學研究論文名稱(外文):AStudyonTeachingDigitalArtinSeniorHighSchool指導教授:陳瓊花指導教授(外文):Chen,JoChiungHua學位類別:博士校院名稱: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系所名稱:美術學系學門:藝術學門學類:美術學類論文種類:學術論文論文出版年:2015畢業學年度:104語文別:中文論文頁數:271中文關鍵詞:藝術教育、高中美術科、數位藝術課程、行動研究外文關鍵詞:ArtEducation、SeniorHighSchoolFineArtsCourses、DigitalArtCurriculum、ActionResearch相關次數: 被引用:9點閱:846評分:下載:162書目收藏:3 本研究旨在研發高中美術科數位藝術課程,研究方法採行動研究法,以某高中學生為研究對象,進行十二週的教學。

此課程內容係依據教育部課綱而發展,經專家效度評鑑後予以修正,爾後透過學生的學習前/後測問卷、學習單、自我評估問卷、作品等文件,評估分析學生的學習成效。

研究發現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參與度均有明顯提升,且在認知、情意、技能、鑑賞、創作表達之成效均能達課程目標。

緣此,研究者將課程設計內涵及教學成效彙整歸結,推導成數位藝術課程發展模式,此模式重點為:一、課程目標應依據教育部課程標準而制訂;二、課程組織應考量內容廣度與深度,並兼含認知、情意、技能、鑑賞及創作活動;三、教材選擇應考量藝術家之知名度與代表性,並評估作品之媒體表達、美感形式及人文內涵;四、教學方法採合作學習方式可增加師生互動,並訓練學生的統整歸納及表達能力;五、評鑑方式採多元方式,包括形成性及總結性評量。

最後,研究者針對:一、課程設計方面;二、教學策略方面;三、教師專業及行政配合方面;四、未來研究方面分別提出建議,以資後續教學者及研究者參酌。

Theaimofthisstudyistodevelopdigitalartcurriculumforseniorhighschoolartcourses,usingactionresearch,withthestudentsofonehighschoolassubjectsinacoursethatlasted12weeks.ThecourseusedinthisstudywasbasedoncourseguidelinespublishedbytheMinistryofEducationandwasreviewedbyexpertsforvaliditytoberevisedbasedontheresults.Learningachievementsofthestudentswereevaluatedusingpre-classandpost-classquestionnaires,worksheets,self-evaluationquestionnaires,andassignments.Theresultsshowthatinterestinlearningandparticipationincreasedamongstudents,whoseachievementsincognition,affection,skill,appreciation,andcreativeexpressionallsatisfiedthecourseobjectives.Therefore,theresearcherdeductedfromthecontentachievementsofthecourseandconstructedadevelopmentalmodelfordigitalartcurricula,theguidelinesofwhicharethefollowing.1.CourseobjectivesshouldbebasedoncoursestandardspublishedbytheMinistryofEducation.2.Theorganizationofthecourseshouldtakeintoconsiderationtheexpanseanddepthofthecontentandincludecognitive,affective,skillful,appreciative,andcreativeactivities.3.Theselectionofteachingmaterialshouldtakeintoconsiderationtheprestigeandrepresentativenessofartiststoevaluatetheexpression,aestheticform,andculturalcontentoftheirworks.4.Collaborativelearningcanenhanceteacher-studentinteractionandtrainstudentsinanalyticalandcommunicativeskills.5.Evaluationmethodsshouldbemultifaceted,includingformativeandsummativeevaluations.Lastly,theresearcherofferedsuggestionsintermsof1)curriculumdesign,2)teachingstrategy,3)thecoordinationofteachingandadministration,and4)furtherresearchforthereferenceoffutureeducatorsandresearchers. 第一章緒論1第一節研究背景與動機1一、研究背景1二、研究動機3第二節研究目的與問題5一、研究目的5二、研究問題6第三節研究範圍與限制6一、研究範圍7二、研究限制7第四節名詞釋義8一、數位藝術8二、課程與教學9第二章文獻探討11第一節數位藝術11一、數位藝術的內涵11二、數位藝術的特質16三、數位藝術的限制21第二節數位藝術課程與教學23一、數位藝術課程設計與教學理論23二、數位藝術教學的特質27三、數位藝術教學的限制30第三節高中數位藝術課程之相關教育法規31一、藝術教育政策白皮書31二、普通高級中學美術科課程綱要(必修)33三、普通高級中學美術科課程綱要(選修)36四、普通高級中學「藝術生活」科課程綱要38五、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課程綱要總綱41第四節現行高中美術科及藝術生活科教科書數位藝術之相關內容44一、各版本教科書數位藝術類型、類目與次類目之檢核45二、各版本教科書數位藝術內涵之分析49三、現行教科書數位藝術課程與教學內容之特質58第五節數位藝術課程與教學相關研究60一、相關研究之分析60二、相關研究對本研究之啟示62第三章研究設計75第一節研究方法75第二節研究架構76第三節研究流程77第四節研究實施78一、前導研究78二、正式研究80第五節研究場域與對象81一、研究場域81二、研究對象83第六節資料蒐集、處理與分析84一、資料蒐集方法84二、資料處理與分析86第七節研究信、效度與研究倫理88一、研究信度88二、研究效度89三、研究倫理90第八節研究工具91一、數位藝術課程設計內容91二、課程內容專家效度評鑑101三、評量方式102第四章研究結果分析與討論105第一節課程實施過程105第二節學生數位藝術課程學習之成效112一、學生課程學習之前、後測問卷113二、學習單124三、學生停格動畫短片作品136四、學生學習之自我評估與建議144第三節小結153第五章結論與建議157第一節結論157一、高中美術科數位藝術課程之內涵157二、高中美術科數位藝術課程學生之學習成效160三、數位藝術課程之發展模式163第二節建議165一、課程設計165二、教學策略166三、教師專業及行政配合168四、未來研究169參考文獻171一、中文部分171二、英文部分178 一、中文部分方德隆(2005)。

課程理論與實務。

高雄:麗文。

方彩欣(2009)。

數位藝術創作媒材發展現象之再審思。

美育,172,89-96。

王文科(1995)。

教育研究法。

臺北:五南。

王文科(1997)。

質的教育研究法。

臺北:師大書苑。

王文科(2000)。

質的研究問題與趨勢。

載於國立中正大學教育研究所主編,質的研究方法,1-21。

高雄:麗文。

王俊傑(2004)。

接受、交往與漫遊:論數位時代的藝術傾向。

載於王俊傑編,漫遊者-2004年國際數位藝術大展,頁14-29。

臺中:國立臺灣美術館。

王聖文(2010)。

國小高年級學童以電腦軟體進行繪畫與設計之學習態度研究。

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中教育大學美術學系,臺中。

王鼎銘(1997)。

資訊時代人文藝術與科技結合的時代意義。

空大學訊,205,38-43。

王鼎銘(2000)。

資訊時代數位影像對美感價值的衝擊與影響。

載於市立臺北教育大學主編,視覺藝術與數位文化學術研討會論文集,頁13-25。

臺北:市立臺北教育大學。

王鼎銘(2000)。

數位科技對視覺文化的衝擊與影響。

新竹教育大學數位學習網。

2014年10月29日瀏覽。

取自http://www.aerc.nhcue.edu.tw/paper/%E7%8E%8B-%E6%95%B8%E4%BD%8D%E7%A7%91%E6%8A%80%E5%B0%8D%E8%A6%96%E8%A6%BA%E6%96%87%E5%8C%96%E7%9A%84%E8%A1%9D%E6%93%8A%E8%88%87%E5%B1%95%E6%9C%9B.htm王鼎銘(2003)。

藝術教育與網路學習新思維。

美育,134,27-32。

古信鳳(2005)。

電腦繪圖應用於視覺藝術繪畫教學之行動研究。

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工業科技教育學系,高雄。

田耐青、洪明洲(1998)。

電腦中介溝通與合作學習。

臺北師院學報,11,1-22。

行政院(2002)。

挑戰二○○八:國家發展重點計畫。

臺北:行政院。

吳淑芬(2001)。

問題解決策略在電腦繪圖教學上的應用、檢討與追蹤。

屏東師院學報,14,603-640。

呂滋益(2009)。

電腦繪圖課程融入小學四年級視覺藝術教學之學習成效研究。

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藝術大學圖文傳播藝術學系,新北。

李立鈞(2014)。

典藏今藝術,258。

李邡彣(2013)。

電腦繪圖與設計應用於兒童視覺藝術教學之研究-以Inkscape為例。

未出版碩士論文,華梵大學工業設計學系,新北。

李俊奇(2012)。

高職廣告設計科電腦繪圖課程規劃之研究。

未出版碩士論文,雲林科技大學視覺傳達設計系,雲林。

李堅萍(2000)。

國小美勞科的創造性教學策略。

國教世紀,191,13-16。

李堅萍(2005)。

應用數位影像處理科技之影像模擬功能於視覺藝術教學與設計實務。

生活科技月刊,38(5),26-31。

李翊駿(2010)。

數位藝術教育現況之探討─以電腦繪圖為例。

未出版碩士論文,亞洲大學資訊傳播系,臺中。

李道明(1990)。

回顧歐美電子影音藝術的發展。

美育,115,12-21。

李賢輝、張恬君(2002)。

科技與藝術教育。

載於黃壬來(主編),藝術與人文教育(上),287-322。

臺北:桂冠。

李子建、黃顯華(1996)。

課程:範式、取向和設計。

臺北:五南。

吳淑芬(1998)。

行政院國科會專題研究報告-問題解決策略在電腦繪圖教學上的應用、檢討與追蹤。

臺北:行政院。

孟慶東(2012)。

國中視覺藝術課程進行電腦繪圖教學之個案研究。

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美術學系,彰化。

林妙霙(1994)。

合作學習對國三學生學習「地層記錄地層事件」單元成效的影響。

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地球科學研究所,臺北。

林佩璇(2000)。

教師行動與研究:課程及教學實踐。

臺北:教育部臺灣省國民學校教師研習會。

林茂榮(2003)。

衝突.交集.和諧-以數位靈光論科技文明在繪畫上的運用。

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美術研究所,臺北。

林書民(2001)。

奧地利替換行動專輯:Takeover科技媒體藝術節。

臺北:藝術家。

林涌譯(2014)。

電腦繪圖應用於點、線、幾何抽象繪畫教學之研究-以桃園縣某國小為例。

未出版碩士論文,開南大學資訊學院研究所,桃園。

林珮淳(2003)。

從數位媒材一探數位時代之藝術產物。

典藏今藝術,13,104-106。

林珮淳(2012)。

臺灣數位藝術e檔案。

臺北:藝術家。

林珮淳、莊浩志(2002)。

數位藝術美學之探討。

美育,130,62-71。

林珮淳、吳佩芬(2002)。

數位藝術相關理論研究與創作探討。

藝術學報,70,43-58。

林珮淳、陳緯綸(2005)。

實驗動畫創作觀念與媒材之探討。

藝術學報,76,99-112。

林郁廷(2002)。

數位‧童年‧擬造‧記憶-林郁廷創作自述。

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美術系,高雄。

柯萱玉(2002)。

數位藝術在設計繪畫應用上之研究-以3D造型數位影像童書繪製為例。

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設計研究所:臺北。

范斯寒(2011)。

數位雕塑軟體對國小五年級學童雕塑創作影響之行動研究-以sculptris軟體為例。

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新竹教育大學人資處美勞教學碩士班,新竹。

施令紅(2001)。

數位藝術教育之內涵及推廣策略。

資訊科技與藝術教育研討會論文集,132-135。

桃園:元智大學、中原大學。

高千惠(2004)。

數位藝術裡的「後人類」傳奇。

藝術家,349,338-345。

高敬文(1996)。

批判的反省與師資培育計畫。

初等教育研究,2,35-71。

高震峰(2002)。

藝術與人文建構式教學取向:超廣度與超深度。

載於戴維揚主編,新課程建構式教學理論與實踐:語文、藝術與人文、綜合活動,頁311-343,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高震峰(2014)。

數位視覺文化藝術教育-以臺灣中小學實踐場域。

臺北:師大書苑。

張子櫻(2008)。

運用網路合作學習對國小學童電腦繪圖表現及態度之影響。

未出版碩士論文,臺北市立教育大學數學資訊教育學系,臺北。

張斌(1999)。

論合作學習及其對學生行為和態度的影響。

教育理論與實踐,117,41-44。

張清濱(1995)。

合作學習的正用與誤用。

研習資訊,4,1-7。

張恬君(1997)。

電腦繪圖與電腦動畫的美感與創意。

資訊教育,57,18-23。

張家琳(2007)。

創造思考教學融入電腦動畫課程對國小六年級學童創造力的影響研究。

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美術研究所,臺北。

張慧敏(2003)。

以2D電腦插畫繪圖表現3D圖形之設計創作研究。

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設計研究所,臺北。

教育部(1998)。

普通高級中學必/選修科目「美術」課程綱要。

臺中:教育部中部辦公室。

教育部(2005)。

藝術教育白皮書。

臺北:教育部。

教育部(2008)。

中小學資訊教育白皮書2008-2011。

臺北:教育部。

教育部(2008)。

普通高級中學必修科目藝術生活課程綱要。

臺北︰教育部。

教育部(2013)。

數位學習推動計畫。

臺北:教育部。

教育部(2014)。

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課程綱要總綱。

臺北︰教育部。

郭禎祥(2000)。

教育改革下的藝術教育藍圖。

2000亞太區美術教育會議論文集,1-19。

香港:香港教育學院。

陳麗秋(2001)。

從數位藝術之世界潮流─談台灣藝術教育之現代化。

資訊科技與藝術教育國際學術暨實務研討會論文集,頁112-117。

桃園:元智大學。

陳永賢(2008)。

什麼是數位藝術?-數位時代的藝術表徵。

藝術家,66(6),276-279。

陳向明(2002)。

社會科學質的研究。

臺北:五南。

陳伯璋(1988)。

行動研究法。

輯於陳伯璋編,教育研究法的新取向-質的研究方法,165-144。

臺北:南宏。

陳宜明(2011)。

數位藝術創作的美感經驗之研究-以國小高年級為例。

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藝術與造形設計學系,臺北。

陳怡君(2005)。

電腦繪圖課程網路教學現況及相關問題之研究。

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視覺傳達設計研究所,高雄。

陳首伸(2013)。

觸控式平板電腦應用於國小三年級兒童繪圖學習成效之研究。

未出版碩士論文,亞洲大學資訊傳播學系碩士,臺中。

陳素清(2001)。

通過合作學習培養學生創新能力。

教育評論,6,67-68。

陳藝珍(2005)。

運用影像處理軟體輔助六年級拼貼創作教學之研究。

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嘉義大學視覺藝術研究所,嘉義。

陸蓉之(2001)。

數位科技與當代藝術的聯動關係。

資訊科技與藝術教育國際學術暨實務研討會論文集,53-59。

臺北:藝術館。

曾火城(1995)。

教科書評鑑規準研究-以國中美術科為建構、試用實例。

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臺北。

曾鈺涓(2010)。

當代數位互動藝術之特質。

未出版博士論文,國立交通大學應用藝術研究所,新竹。

黃惠琳(2011)。

國小高年級美術班數位藝術教學研究-以漫畫英雄創作為例。

未出版博士論文,國立東華大學藝術創意產業學系,花蓮。

葉郁田(2000)。

關於「數位藝術」。

藝術觀點,5,84-85。

葉謹睿(2002)。

不存再的事實與被遺忘的現在-淺談數位十代的新美學觀。

典藏今藝術,112,78-83。

葉謹睿(2005)。

數位藝術概論:電腦時代之美學、創作及藝術環境。

臺北:藝術家。

葉謹睿(2008)。

數位「美」學:電腦時代的藝術創作及文化潮流剖析。

臺北:藝術家。

齊若蘭(譯)(1999)。

Negroponte,N.著。

數位革命。

臺北:天下。

劉豐榮(1991)。

艾斯納藝術教育思想研究。

臺北:水牛。

蔡宛書(2013)。

電腦繪圖應用於六年級美勞科點描畫教學之行動研究。

未出版碩士論文,亞洲大學光電與通訊學系,臺中。

蔡幸伸(2006)。

國小六年級鄉土教材融入數位藝術課程設計之行動研究。

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嘉義大學視覺藝術研究所,嘉義。

蔡振昆(2001)。

傳統教學與網路教學之比較研究-從教學媒體、班級經營與教學評量來探討。

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中山大學資訊管理研究所,高雄。

蔡婉琪(2009)。

電腦繪圖教學課程設計對國小學童數位視覺藝術創作之影響。

未出版碩士論文,嶺東科技大學視覺傳達設計研究所,臺中。

蔡清田(1998)。

從行動研究論教學實習課程與教師專業成長。

載於中華民國師範教育學會(主編),教師專業成長:理想與實際,177-202。

臺北:師大書苑。

蔡清田(2000)。

教育行動研究。

臺北:五南。

鄭媄婛(2003)。

藝術教育中的新思維─數位藝術。

數位藝術教育網路期刊。

2014年7月28日瀏覽。

取自http://www.aerc.nhcue.edu.tw/journal/journal4/cover.htm。

盧明煌(2014)。

以互動介面設計融入小學電腦繪圖GIMP課程之行動研究-以高齡者使用iPadApp為例。

未出版碩士論文,華梵大工業設計學系,新北。

蕭昭君(2004)。

國內教育行動研究解放了什麼?一個師資培育者的閱讀與困惑。

教育研究方法論:觀點與方法,457-494。

臺北:心理。

駱麗真(2008)。

由殖民化到全球化─談臺灣美術教育與數位藝術教育的經驗。

臺灣美術,72,34-47。

鮑幼玉(1997)。

大學藝術類科系電腦課程之規劃。

臺北:教育部。

簡雅雯(2004)。

數位藝術基礎理論之研究。

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嘉義大學視覺藝術研究所,嘉義。

謝攸青(2014)。

高中動畫藝術教材選擇之評定標準研究。

中等教育65(1),112–133。

蘇義翔(1998)。

實作評量的理論與啟示。

測驗與輔導,149,3099-3102。

二、英文部分Anderson,T.,&;Mibrandt,M.K.(2005).Artforlife:Authenticinstructioninart.NY:McGraw-Hill.Brown,I.(2004).Globaltrendsinarteducation:Newtechnologiesandtheparadigmshifttovisualliteracy.國際藝術教育學刊,2(3),頁50-61(中譯:頁62-71)。

Cantor,J.,&;Valencia,P.(2004).Inspired3Dshortfilmproduction(inspired).UnitedKingdom:CourseTechnologyPress.Cook,T.D.,&;Campbell,D.T.(1979).Quasi-experimentation:Designandanalysisissuesforfieldsettings.Chicago:RndMcNally.Duncum,P.(2002).Clarifyingvisualculture:Arteducation.ArtEducation,55(3),6-11.Eisner,E.W.(2001).Theeducationalimagination:Onthedesignandevaluationofschoolprogram(3rded.).NewYork:Macmillan.Freedman,K.(2003).Teachingvisualculture:Curriculum,aesthetics,andthesociallifeofart.NewYork:TeachersCollege,ColumbiaUniversity.Freire,M;McCarthy,E.(2014).Fourapproachestonewmediaarteducation.ArtEducation,67(2),28-31.Ivashkevich,O.(2015).Engagingaprosumer:Preserviceartteachersinterrogatepopulartoysthroughtop-motionanimation.ArtEducation68(2),42-47.Johnson,D.W.,&;Johnson.F.P.(1991).Joiningtogether:Grouptheoryandgroupskill.Boston:AllynandBacon.Manovich,L.(2001).Thelanguageofnewmedia.Cambridge,MA:MITPress.Mathews,J.C.(1997).Computersandarteducation.ClearinghouseforSocialStudies/SocialScienceEducation,Bloomington,IN.(ERICDigestNo.ED410180)Messaris,P.(2001).Newliteraciesinactionvisualeducation.ReadingOnline,4(7).Prince,D.P.(1987).Computeraesthetics-newartexperience,orthesectionofthemasses.ComputerGraphics,21(1),13.Qin,Z.,Johnson,D.W.,&;Johnson,R.T.(1995).Cooperativeversuscompetitiveeffortsandproblemsolving.ReviewofEducationalResearch.(65)2,129-143.Reisser,E.(1997).Risingscoresonintelligencetests.AmericanScientist,85,40-447.Roblyer,M.D.&;Bennett,E.K.(2001).Thefifthliteracy:researchtosupportamandatefortechnology-basedvisualliteracyinpre-serviceteachereducation.JournalofComputinginTeacherEducation.17(2),8-15.Roland,C.(2010).Preparingartteacherstoteachinanewdigitallandscape.ArtEducation,63(1),17-24.Slavin,R.E.(1995).Cooperativelearning:Theory,research,andpractice.(2nded.).NeedhamHeights,Massachusetts:AllynandBacon.Wands,B.(2007).Artofthedigitalage.NewYork:Thames&;Hudson.Walther,B.K.(2000).Questioningdigitalaesthetics.2014年10月1日瀏覽。

取自http://www.dichtung-digital.org/2000/Walther-22-Aug/index.htm  電子全文  國圖紙本論文 連結至畢業學校之論文網頁點我開啟連結註:此連結為研究生畢業學校所提供,不一定有電子全文可供下載,若連結有誤,請點選上方之〝勘誤回報〞功能,我們會盡快修正,謝謝! 推文 網路書籤 推薦 評分 引用網址 轉寄                                                                                                                                                                                                                    top 相關論文 相關期刊 熱門點閱論文 1. 傳統教學與網路教學之比較研究-從教學媒體、班級經營及教學評量來探討 2. 教科書評鑑規準研究—以國中美術科為建構、試用實例 3. 合作學習對國三學生學習「地層記錄地質事件」單元成效的影響 4. 數位藝術在設計繪畫應用上之研究─以3D造型數位影像童書繪製為例 5. 當代數位互動藝術之特質 6. 數位藝術基礎理論之研究 7. 電腦繪圖應用於視覺藝術繪畫教學之行動研究 8. 電腦繪圖課程網路教學現況及相關問題之研究 9. 創造思考教學融入電腦動畫課程對國小六年級學童創造力的影響研究 10. 電腦繪圖課程融入小學四年級視覺藝術教學之學習成效研究 11. 國小六年級鄉土教材融入數位藝術課程設計之行動研究 12. 以2D電腦插畫繪圖表現3D圖形之設計創作研究 13. 運用網路合作學習對國小學童電腦繪圖表現及態度之影響 14. 電腦繪圖教學課程設計對國小學童數位視覺藝術創作之影響 15. 觸控式平板電腦應用於國小三年級兒童繪圖學習成效之研究   1. 方彩欣(2009)。

數位藝術創作媒材發展現象之再審思。

美育,172,89-96。

2. 王鼎銘(1997)。

資訊時代人文藝術與科技結合的時代意義。

空大學訊,205,38-43。

3. 王鼎銘(2003)。

藝術教育與網路學習新思維。

美育,134,27-32。

4. 田耐青、洪明洲(1998)。

電腦中介溝通與合作學習。

臺北師院學報,11,1-22。

5. 吳淑芬(2001)。

問題解決策略在電腦繪圖教學上的應用、檢討與追蹤。

屏東師院學報,14,603-640。

6. 李堅萍(2000)。

國小美勞科的創造性教學策略。

國教世紀,191,13-16。

7. 李道明(1990)。

回顧歐美電子影音藝術的發展。

美育,115,12-21。

8. 林書民(2001)。

奧地利替換行動專輯:Takeover科技媒體藝術節。

臺北:藝術家。

9. 林珮淳(2003)。

從數位媒材一探數位時代之藝術產物。

典藏今藝術,13,104-106。

10. 林珮淳、莊浩志(2002)。

數位藝術美學之探討。

美育,130,62-71。

11. 林珮淳、吳佩芬(2002)。

數位藝術相關理論研究與創作探討。

藝術學報,70,43-58。

12. 高千惠(2004)。

數位藝術裡的「後人類」傳奇。

藝術家,349,338-345。

13. 張清濱(1995)。

合作學習的正用與誤用。

研習資訊,4,1-7。

14. 陳永賢(2008)。

什麼是數位藝術?-數位時代的藝術表徵。

藝術家,66(6),276-279。

15. 葉郁田(2000)。

關於「數位藝術」。

藝術觀點,5,84-85。

  1. 生命教育融入高中美術課程之行動研究─生命美學的探尋 2. 國小高年級美術班數位藝術教學研究-以漫畫英雄創作為例 3. 實踐社區取向藝術教育的街頭攝影教學行動研究:以樸仔腳社區為例 4. 台灣原住民藝術家數位藝術創作個案分析:以瓦歷斯‧拉拜「隱形計畫」作品為例 5. 南投縣松嶺茶藝文化傳承與創新策略探討 6. 從經驗中開出的花朵:一位視覺藝術教師之成長敘說 7. 網路科技衝擊與矛盾的反思─歐亭緯創作論述 8. 高中美術學科中心教師社群知識管理之研究 9. 美術班彩畫教學研究―以花蓮縣中原國小中年級為例 10. 以ICT支援藝術學習活動激發學童視覺創造力之行動研究 11. 教學經驗的傳習與再創:視覺藝術教師專業成長之敘說研究 12. 影像、社會性與教育:多元詮釋觀點之影像設計教學實踐 13. 武俠的存在與虛無-Neo科幻武俠漫畫創作研究 14. 泰雅族圖騰元素應用於整體造型對行銷關係影響之研究 15. 臺中市所屬藝文館舍委外經營之研究:以臺中刑務所演武場為例     簡易查詢 | 進階查詢 | 熱門排行 | 我的研究室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