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科舉 - 國家教育研究院雙語詞彙
文章推薦指數: 80 %
科舉之科目、時間、程序、方式、資格、防禁及影響等如後: 科舉之科目:隋惟設進士科。
... 考試之日期,秋天解試,冬集禮部,春初禮部試,然後殿試。
回首頁
網站地圖
關於我們
聯絡我們
詞彙查詢
下載專區
詞彙建議
審譯會
×
請輸入您的使用者帳號密碼
帳號
請輸入註冊的email。
密碼
密碼英文字母有分大小寫。
登入
離開
釋義
翻譯
回簡目列表
修訂/勘誤建議
單筆輸出
科舉
周愚文
2000年12月
教育大辭書
名詞解釋: 科舉指設科目取士;始於隋,廢於清末。
據〔通典‧選舉〕載:「隋煬帝始建進士科。
」在此之前,漢取士行鄉舉里選之法;魏晉以後,行九品中正制,惟其弊已現,故改行科舉。
科舉之科目、時間、程序、方式、資格、防禁及影響等如後:
科舉之科目:隋惟設進士科。
唐有秀才、明經、俊士、進士、明法、明字、明算、一史、三史、開元禮、道舉、童子等科;開元後,進士科得人為盛,最受重視。
宋初設進士、九經、五經、開元禮、三史、三傳、三禮、學究、明經、明法等科;神宗後,諸科與明經廢罷,獨存進士。
明、清因之。
科舉開科之時間:宋真宗以前,或歲舉,或間歲舉,真宗始定三年一貢舉。
科舉之程序:唐切分解試與吏部試兩道;玄宗後,改為解試與禮部試(省試)兩道,如欲注官,則須再經吏部試。
宋初,改為解試、禮部試(即省試)及殿試(御試)三道,殿試中第者直接授官,免吏部試。
此後遂為定制。
明清因之,程序不變,但名稱改為鄉試、會試及廷試。
考試之日期,秋天解試,冬集禮部,春初禮部試,然後殿試。
科舉之方式:唐進士以試詩賦為主,明經及諸科,則試帖經、墨義。
宋初承唐制,後有試經義、詩賦之爭;神宗罷諸科後,試進士主要包括經義、詩賦、策、論。
明、清倣宋制,專以八股取士,以經義為主,兼試策、論。
科舉之主司:唐玄宗以前,係由尚書省吏部考功員外郎主之;後改禮部侍郎主之,遂為定制。
應舉之資格:雖科舉免除鄉里舉薦,士子可以投牒自薦,但其資格仍有限制,隋規定工商之家不得應試;唐因之。
宋更規定有大逆人緦麻以上親,及諸不孝不悌、隱匿工商異類、僧道歸俗、匿服、犯刑、冒名之徒,均禁之。
元規定倡優之家及患廢疾、若犯十惡奸盜之人,不許應試。
至明,罷閑官吏、倡優之家與居父母喪者,俱不許入試;惟商人子弟之禁已弛。
清因明制,倡優、隸皁之家,與居父母喪者,不得與試;而對商人子弟,另定有商籍。
唐、宋之禁,至此盡除。
科舉之防禁:唐行科舉後,弊端漸現;廢公卷,禁公薦、封彌、謄錄、飅廳、別頭等防禁措施,均始於宋。
科舉之影響:科舉之得失互見。
在正面,一是有助於打破魏晉以來門第政冶,二是使布衣平民有向上流動之機會;負面一是使士子思想受箝制,二是使學問流於空疏無用,三是使士子養成夤緣奔走惡習,四是使正常學校教育淪為科舉附庸。
清光緒三十一年(1905)八月甲辰,守詔廢科舉,行之千餘年之科舉制度始告終。
唯民國以後所實施之公務人員考試制度,仍承襲科舉之餘緒。
另英國亦倣科舉而建立其文官考試制度。
科舉
以進行詞彙精確檢索結果
出處/學術領域
英文詞彙
中文詞彙
以科舉進行詞彙精確檢索結果
出處/學術領域
中文詞彙
英文詞彙
引用網址:
推文
評分
評分
相關詞彙
詞彙建議
暫無建議訊息
延伸文章資訊
- 1中国科举制度-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中國的科举制度是古代中国的一项重要政治制度,对中国社会和文化产生了巨大影响,直接催生了不論門 ... 中书省对于乡试、会试(“会试”之名亦始见于金朝)、殿试的举行时间,每次考试 ...
- 2明建文二年殿试举行时间与参试人数考辨
关于殿试举行时间,建文朝之前的洪武朝有过2次规定:第一次是在洪武三年1370年五月。当时殿试时间是作为《初设科举条格诏》的一项内容发布的,定在三月初三日。
- 3- 科舉 - 國家教育研究院雙語詞彙
科舉之科目、時間、程序、方式、資格、防禁及影響等如後: 科舉之科目:隋惟設進士科。 ... 考試之日期,秋天解試,冬集禮部,春初禮部試,然後殿試。
- 4科舉制度
- 5殿試_百度百科
殿試,又稱“御試”、“廷試”、“廷對”等,是唐、宋、元、明、清時期科舉考試之一。殿試由內閣預擬,然後呈請皇帝選定。會試中選者始得參與。目的是對會試合格進行區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