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真理,还是谬误? - 知乎专栏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大凡作为每一个中国人,我们都会被告知,我们要“吃得苦中苦”,才能方为“人上人”。

从一开始,我就质疑这句话的正确性和价值,但是,在我们周围的环境中,我们的长辈以及 ... 首发于BunnyLen论坛无障碍写文章登录/注册大凡作为每一个中国人,我们都会被告知,我们要“吃得苦中苦”,才能方为“人上人”。

从一开始,我就质疑这句话的正确性和价值,但是,在我们周围的环境中,我们的长辈以及部分老师都在各种场合教导我们要在年轻的时候“多吃苦”,以便以后好“享福”。

而在我们的社会中,我们诧异地发现,“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似乎是如此的经久不衰,从古至今逐渐演化,成为了追求成功,努力拼搏的化身和代名词,甚至有人说,“人生上所有的吃苦都是有价值的。

年轻就是用来吃苦的,否则你怎么可以成功?”而竭力地为这种价值观辩护,洗白的人,其实大有人在,让我们十分傻眼。

-01-其实,“人上人”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概念,可以追溯到中国古代。

在当时,它就已经开始产生,最初只是作为一种在社会上流传下来的“当官”的说法,因为在中国古代,统治天下的从来都是君王,其所对应的政治体制就是以君王来管理整个国家的所有政务。

当时的“人上人”,顾名思义,就是那种拥有“一人之下,万人之上”这种地位的人,而只有通过“当官”,封建社会的老百姓才能成为这种地位的人,此官位仅次于当朝君王,如宰相、丞相。

后来,到了近现代,以至于当代,经过不断的引申和进化,它就逐渐有了有比较好的经济条件的人,或者有比较高的社会地位的人的含义,而现在的“人上人”,多用来指这类人,成为了所谓的“成功人士”的象征,而大家都普遍认为只有能够受千辛万苦的人,才能成为受人尊敬的人,富贵的人,所以老祖宗才会给我们留下“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这句让大家为此奉为圭臬的“真理”。

正因为如此,难怪自古以来,我们当中的很多人都自以为人生需要吃苦,吃苦才能成才,总是“虔诚”地认为吃苦是人生成功的必修课,“要想取得真经,必先经历九九八十一难”。

到最后,当我们为了这所谓的成功和成才失去了我们应该拥有的时候,我们只能自我安慰说:“吃得苦中苦,方得甜中甜。

”然后,我们祖祖辈辈都在不断地传授“人生趁年轻就要吃苦”的“硬道理”,认为我们应该在年轻时多吃点苦,“以后才能在老了的时候享福”,东西南北,概莫能外。

而迄今为止,这种古训在当下的社会中,依然有着不小的吸引力,尤其是当现在许多自媒体在鼓噪“阶层固化”,“贫富差距”的时候,总会有很多人,又拿起了“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的“葵花宝典”,所以,就像台湾政论节目主持人黄智贤痛批包藏祸心的彭文正们“台独真是一件好生意”那样,我心里想,看看当下的主流,“吃苦”和“人上人”,显然是一体两面的“好生意”,是一个迈向阶层晋升,实现人生成功的“不二法门”。

-02-在当下的社会中,人和人的差距是几代人拉开的,有的人注定努力一辈子也超越不了,但是不努力奋斗就不能往上爬一个阶层,因此,有些人觉得“知足常乐”更误导年轻人,且总有些人认为:“吃得苦中苦,不一定成为人上人;不吃苦中苦,一定不能成为人上人。

”有些人对此的感觉就是:话糙理不糙。

可是,在这种言论的背后,我感觉有一丝丝的心酸和担忧。

在任何国家和社会,阶层晋升确实是社会上始终引领年轻人主流的一个话题,这并没有什么错。

而对于任何人来说,青春是用来奋斗的,完完全全,无可非议。

因为,只有奋斗,才能为自己,为家庭,为社会创造价值,创造美好生活,当然没错!怎么可以质疑呢?反正质疑“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就是在质疑奋斗的意义,宣扬消极的“宿命论”,怎么可以呢!质疑这句话,千错万错,都是你的错,怎么可以质疑呢!“吃得苦中苦,不一定成为人上人;不吃苦中苦,一定不能成为人上人。

”这句话,怎么可以由你来质疑呢!反正质疑就是不行!你只有适应它,相信它的份,凭什么来质疑呢!!!这,大概就是许许多多人对于这句话的下意识的看法吧!说实话,这种论调确实是见怪不怪,因为,我们家长,老师,还有同学,谁都有可能会这么说,毕竟,也是人之常情。

自古以来,努力奋斗从来都是社会的主流,当然会有些人认为,谁质疑“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就是在质疑努力奋斗的意义,在他们眼中,这种质疑,不管是什么角度,就是不行!否则,你是在宣扬“知足常乐”。

这也不能怪谁,因为,这里的“知足常乐”,就是大家公认的消极的“知足常乐”,所以当然有人说,这种思想是对年轻人最大的误导,看样子,也没有错。

但是,我无语。

因为在这看似无懈可击的逻辑链条里面,其实已然埋下了隐患,而这个隐患,正是来自于“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本身,它跟奋斗的联系,仅仅浮于表面上大家的理解,其实,根本就没有任何联系。

这个问题的解法,其实,就系于我们个人和社会的价值观当中,否则,我们真的不可能知道,这种逻辑的错误在哪里,也就不可能发现这个所谓的“真理”,其实却是一个严重的谬误。

-03-确实,“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符合现实社会的状况,在现实社会当中,实现理想和目标取决于自身的努力奋斗,而青春就是用来奋斗的,“奋斗的人生最美丽”,这句话确实是真理,年轻人还是不要相信消极的“知足常乐”,我们应该相信,努力奋斗,在任何时代,任何社会,任何人来说,都是最有意义的。

只不过,消极的“知足常乐”确实是对年轻人有误导,但所谓的“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真的就是正确的吗?根本不是,它看起来是所谓的“真理”,古往今来,经久不衰,然而,只要我们深入思考,“透过现象看本质”,我们就能发现真相。

其实,“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从根本上来说,是一种错误的价值观念。

它冠冕堂皇地打着所谓“励志”,“坚持”,“拼搏”,“努力奋斗”,“吃苦精神”和“阶层晋升”的旗号,公开宣扬一种看起来像是100%正确的“至理名言”:“吃别人吃不了的苦,做别人做不了的事,忍别人忍不了事,最后才会体会别人体会不到的成功。

”然而,究其实质,“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真正的目标,其实就是要我们牺牲青春的全部价值,来为将来的功利意义上的成功苦苦奋斗,来取得庸俗的成功和虚假的成就感,进而为功利主义的“成功学”和“厚黑学”卖命效力,来塑造以功利角度为出发点的成功观和以等级意识为核心的价值观,而这正是我们应该极力反对的。

首先,它错在每个人都有不同的步调和生活方式,真正的励志不该建立在所谓的“吃苦成功学”之上,而应该是即使面对平凡,也要热爱生活,从平凡中找到快乐,这是平凡之于人生的意义,同样也是罗曼·罗兰所说的那句至理名言:“世界上只有一种真正的英雄主义,那就是在认清生活的真相后依然热爱生活。

”而“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实质上是庸俗成功学的一种体现,而这种成功学与其他的成功学一样,腐蚀青年人的理想信念的追求,败坏社会风气,危害社会的肌体健康。

其次,我们应当相信奋斗的意义,青春应该用来奋斗,以创造美好的生活。

但真正的奋斗并不应该是为“人上人”而服务,而应该是为了自己的理想和梦想而服务。

而且,我们奋斗的初衷,是为了让我们过上更美好的生活,而不是成为所谓的“人上人”,因为“人上人”本来就与社会提倡的平等精神背道而驰,而有些“人上人”,是靠不走正道,靠厚黑学、欺骗、黑心和阴谋等成就出来的,他们对社会的危害,远大于庸才。

与此同时,当代中国优秀的教育家钱理群也说过,真正的精英应该是拥有自由,独立,创造的精神,而且肩负社会承担意识,而不应该是“精致利己主义者”的模样,因为“精致利己主义者”它对社会有隐蔽性的危害,一旦掌握权力,危害会比贪官污吏更大。

而“吃苦成为人上人”是传统文化中的糟粕,只求吃苦成功,出人头地,忽视了做人的底线和社会责任感,和“成功学”一样,危害社会健康,正是“精致的利己主义者”的根源和养料。

最后,年轻人应该奋斗,但不能流于功利主义,应该在服务社会,活出真我中实现自己的理想与价值,切不可逃出了“消极知足”的误区,却走入了“吃苦求功利意义上的成功”的误区,“君子爱财,取之有道”,才是成功成才的保障,即目前提倡的“成才先成人”。

-04-总而言之,无论是从社会价值观来讲也好,个人奋斗也罢,精英精神亦之,“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并不是真正成人成才的“不二法门”,而是一个具有重重迷惑性和麻痹性的人生骗局罢了,它不仅让我们白白浪费大好的青春时光,失去我们的快乐和自由,而且以“狸猫换太子”的手法,换走了真正的努力奋斗的价值,消解了努力奋斗的意义,把我们引向庸俗的功利主义的漩涡,甚至助长“成功学”和“厚黑学”的嚣张气焰,严重阻碍和危害社会的健康发展,进一步加剧社会的阶层固化和贫富分化,而带给我们的,将是民族精神,国家精神和社会精神的彻底沉沦,实非国家民族之幸事!“现在,青春是用来奋斗的;将来,青春是用来回忆的。

”这句话真的没错!我们应该在青春的道路上努力奋斗,同时我们更应该将奋斗与实现理想结合起来,知行合一,“有信念,有梦想,有奋斗,有奉献的人生,才是有意义的人生!”我们应该摒弃“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的荒唐观念,而应该勇于承担社会责任,像马克思那样为人民而奋斗,同时我们应该做真实的自己,做最好的自己,在服务社会,发挥个性,追求幸福,努力奋斗中来实现自我价值,创造美好人生,这,才是当代青年的正道!愿我们,想你所想,爱你所爱,行你所行,无问西东,不管在哪个行业和领域,追求你喜欢的,坚持理想,追求梦想,服务社会,创造幸福美好的人生,那么,成功就是自然而然,水到渠成的事情了。

以上2018.08.17编辑于2018-08-1915:44价值观青春·奋斗社会责任​赞同15​​3条评论​分享​喜欢​收藏​申请转载​文章被以下专栏收录BunnyLen论坛BunnyLen论坛,了解社会百态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延伸文章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