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生角色 - MBA智库百科
文章推薦指數: 80 %
醫生角色職業行為原則[4]
醫生角色
用手机看条目
扫一扫,手机看条目
出自MBA智库百科(https://wiki.mbalib.com/)
目錄
1什麼是醫生角色[1]
2醫生角色的性質歸屬[1]
3醫生角色的特點[1]
4醫生角色的權力與義務[2]
4.1醫生角色的權利
4.2醫生角色的義務
5醫生角色權利的特點[2]
6醫生角色的社會期待[3]
7醫生角色的心理壓力[2]
8醫生角色的職業精神職[3]
9醫生角色職業行為原則[4]
10醫生角色的重要性
11相關條目
12參考文獻
[編輯]什麼是醫生角色[1]
醫生角色是指在醫患關係中占據主導地位,並遵從著與診斷、治療相關的職業規範,通過一定的行為模式對病人負責的群體。
醫生角色是醫療衛生隊伍的主體,是一個重要的社會角色。
[編輯]醫生角色的性質歸屬[1]
1.醫生角色屬於自致角色
作為一種職業角色,醫生角色的獲得是個體經過自身努力而獲得的。
在我國,醫生角色的承擔者們一般都經過五年以上的刻苦學習和實踐,通過嚴格的考試(執業醫師資格考試)才能獲得醫師資格,成為名副其實的醫生。
2.醫生角色屬於規定性角色
醫生角色的扮演有著嚴格的規定性。
一方面,醫生診斷、治療疾病必須嚴格按照醫學科學發展規律的相關知識來進行,另一方面,醫生職業的行為規範不僅體現在系統的職業道德體系中,也體現在國家的法律層面,醫生角色有明確嚴格的行為模式。
3.醫生角色屬於表現性角色
醫生角色的主要職能不是為了獲得經濟利益和效益,醫生角色的功能在於通過履行治病救人的職能,體現醫學人道主義及社會公平,讓病人在獲得健康與新生的同時感受到社會公平和社會制度的優越性。
醫生角色應該表現著社會的主流價值觀和道德規範。
4.醫生角色是自覺角色
所有的職業角色都應以自覺角色的狀態出現為宜,醫生角色也不例外。
因為這種角色的職能和規範較明確具體,更因為醫生角色與人的健康和生命緊密相關,所以,更需要角色扮演者有較強的自覺意識,通過自己的表演向周圍的觀眾展示醫生職業的人道主義精神。
[編輯]醫生角色的特點[1]
醫生職業具有一定的優勢是由來已久的,這種優勢主要是由醫生角色的特點所決定的。
概括起來醫生角色有如下特點。
1.角色行為關乎生命健康
醫生角色所掌握並運用的科學技術手段關係到人的生命安危,其行為關乎人的生命,宋代醫學家林逋在《省心錄·論醫》中提出了“無恆德者,不可以作醫,人命生死之所系”,即表明醫生角色作用的特殊。
尤其是現代社會,人們對健康保健的需求從廣度和深度上都大幅度提高,使醫生職業受到更多的關註。
2.角色扮演準備期長
醫生職業的特殊性要求醫生必須醫術精湛、醫德高尚,集醫術和醫德於一身。
但醫學技術的知識體系相當複雜,醫生不僅需要掌握生物科學知識,而且需要掌握眾多的醫學的分科知識,這需要有相當長時間的技術訓練和足夠多的實習機會,因此,醫學教育的時間比普通高等教育的時間長,即使在學制較短的中國,醫學院校的學制也要達到五年、六年以至8年。
3.角色情感理智公正
醫患關係中的主體都是人,人與人之間都會產生一定的情感,醫患角色之間的情感是不對稱的,這種不對稱性是由醫生情感的理智性決定的:不論病人對醫生是何種情感(好的或壞的),都不能影響醫生對病人的一視同仁和同情關懷。
醫生角色情感的理智性還表現在醫生對特殊病人的超乎尋常的感情和不正常的表現應理智對待,否則就會影響治療,影響正常的醫患關係。
如對女性病人和精神病病人,醫生不能濫用感情,應時刻註意將自己的情感控制在醫德情感的範圍之中。
4.角色規範明確嚴格
由於醫生職業的特殊,自古以來醫生角色的規範和行為模式都很嚴格、全面、具體,無論是西方的《希波克拉底誓言》還是我國的《論大醫精誠》、《醫家十要五戒》等,都詳細規定了醫生角色的行為規範。
進入現代社會以來,醫生的行為規範更是越來越多地上升到法律層面,如我國刑法中便增加了“醫療責任事故罪”,這些變化無疑使醫生的角色規範更嚴格、明確。
[編輯]醫生角色的權力與義務[2]
[編輯]醫生角色的權利
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執業醫師法》第21條規定,醫師的法律權利有以下一些:
1.在註冊的執業範圍內,進行醫學檢查、疾病檢查、醫學處置、出具相應的醫學證明文件,選擇合理的醫療、預防、保健方案;
2.按照國務院衛生行政部門規定的標準,獲得與本人執業活動相當的醫療設備的基本條件;
3.從事醫學研究、學術交流、參加專業學術團體;
4.參加專業培訓,接受繼續醫學教育;
5.在執業活動中,人格尊嚴、人身安全不受侵犯;
6.獲得工資報酬和津貼,享受國家規定的福利待遇;
7.對所在機構的醫療、預防、保健工作和衛生行政部門的工作提出建議,依法參與所在機構的民主管理。
[編輯]醫生角色的義務
醫師的職業義務就是為病人治病,減輕病人痛苦,維護病人心身健康。
醫生的一切活動行為,都要有利於患者利益,不能找各種借El或理由,推脫為病人診斷、治療的責任。
醫師的責任就是利用自己所掌握的醫學科學技術知識,為病人解除疾苦,維護病人的心身健康。
根據《執業醫師法》第22條規定,醫師有以下義務:
1.遵守法律、法規,遵守技術操作規範;
2.樹立敬業精神,遵守職業道德,履行醫師職責為患者服務;
3.關心、愛護、尊重患者,保護患者隱私;
4.努力鑽研業務,更新知識,提高專業技術水平;
5.宣傳衛生保健知識,對患者進行健康教育。
同時在《醫師法》第24、26、27、28、29條中還規定了醫師不得拒絕急救處置;對患者交代病情時註意避免對患者產生不利後果;不得利用職務之便獲取不當利益;遇有災情疫情等威脅人民生命健康的緊急情況時,應服從衛生行政部門的調遣和及時向有關部門上報。
還有如實向病人說明病情;為某些病人保密;醫生要鑽研醫術等。
醫務人員的義務是多方面的,在病人面前可以說是全方位的。
如有向病人如實告知病情,解答醫療咨詢和告知醫療風險等義務。
同時也要註意到採取保護性醫療措施,以維護病人的醫療利益。
[編輯]醫生角色權利的特點[2]
1、醫生對疾病診治的自主性及權威性
醫生在診療過程中行使的診斷、治療權力,是不受他人或任何組織、宗教、黨派、團體或個人的干涉和指使,是完全自主的。
醫生的診治活動是權威性的,是醫生職業地位所決定的。
醫生掌握著治病救人的科學技術手段,病人面對醫學科學的無知,醫生的權威性表現得尤為突出和重要。
這種權力是醫學科學性質和醫生職業所決定的。
面對把生命交給醫生的病人,醫生必須端正態度,“人命至重,貴如千金”,審慎負責,積極救治病人,才能體現出醫生特殊的權利特點。
2、醫生對疾病的判斷權
為診治疾病需要詢問病史、瞭解病情、作出診斷,醫生必須獲得病人的一切疾病資料,這是醫生特殊職業權利的體現。
同時,醫生也有義務向病人告知有關疾病的診斷、治療、康復等信息。
醫生的這些權利應該受到法律的保護。
3、醫生對病人的特殊干涉權及隱瞞權
由於病人的千差萬別,在醫生行使醫療權中,會遇到許多特殊的情況。
如精神病人、自殺者、不遵守醫囑者,對此,醫生要有特殊的干涉權。
在對一些疾病情況的處理時,醫生也要有一些特殊的隱瞞權,保守某些有利於病人醫療秘密等,這就是醫生的一些特殊權利。
[編輯]醫生角色的社會期待[3]
一、醫療保健服務的提供者
醫生作為保健服務提供者的角色,應為服務對象提供最佳、全面、全程的保健服務。
二、醫療保健的決策者
醫生作為醫療保健方案決策者的角色,要在自己學科和專業範圍內對檢查、治療、用藥等與保健服務有關的各種方案進行抉擇,因為這些抉擇直接影響到服務對象的切身利益,甚至生命。
在方案決策中應該堅持循證為基礎、患者利益第一、公平和服務對象參與等原則。
三、信息交流者
醫生作為健康信息交流者的角色,要與服務對象和同行進行有效的溝通,開展健康教育、醫學教育。
四、社區衛生的領導者
社區衛生領導者的角色要求醫生有效利用社區的衛生資源,貫徹國家衛生工作方針,完成社區診斷和以預防、康復、醫療、保健、健康教育和促進、計劃生育技術指導為主要內容的社區衛生服務工作任務,提高人群健康水平,改善生活質量。
五、衛生服務的管理者
衛生服務管理的根本目的是提高衛生服務的效率,滿足服務對象的健康需求。
這一角色要求醫生運用管理學的方法對與衛生服務有關的人、財、物、信息、時間和業務進行有效的綜合管理,使有限的資源發揮應有的效用。
[編輯]醫生角色的心理壓力[2]
醫生是一個重要的社會角色,那麼如何使醫生在職業生活中適應醫生角色,生活得更好,讓所有的人更滿意呢,這是一件十分困難的適應過程。
作為社會角色的醫生,在心理上也有相當的壓力。
其一是醫生的角色期望與社會要求和病人要求之間的矛盾。
一個好的醫生的性格特征要求醫生有自製力、自我剋制,能自我控制自己,要註意細節,講誠信、有良知,關心愛護別人。
特別是能一切為了病人,然後才是自我的滿足等。
這些心理道德品質是一個高尚醫生的行為體現。
這些品質對從事醫療職業的醫生們來說是十分重要的。
其二是醫生受到社會的普遍重視,同時也容易利用其職業影響,在病人面前變成一個權威者。
他指導病人要愛護自己,聽從醫療,使病人依賴自己。
伴隨疾病的康復,醫生自己也會更進一步增加其自信心。
醫生要重視被贊揚時,不要失去對病人和對病情的觀察,要正確運用臨床思維判斷,盡心儘力為病人服務。
[編輯]醫生角色的職業精神職[3]
一、人文精神是醫生職業精神的精髓;
二、科學精神是醫生職業精神的特征;
三、公正精神是醫生職業精神的支柱;
四、合作精神是醫生職業精神的要素。
[編輯]醫生角色職業行為原則[4]
醫生角色行為主要是通過診療行為體現出來的。
所以應堅持醫德規範、醫德原則和醫療技術的統一。
醫生在建立良好的醫患關係方面起著主要的作用。
為了建立良好的醫患關係,醫生應掌握行為科學知識,並努力應用於對患者的檢查、談話和治療之中。
醫生對待患者應符合以下原則:
1.患者第一的原則
在醫療活動中應兼顧疾病與患者兩方面。
必須按照生物一心理一社會醫學模式對待患者。
醫療行為要以患者為中心,盡心儘力為患者解除病痛,促進康復。
給予患者以同情和體貼,提供一流的醫療服務。
2.尊重患者權利的原則
任何時候都不得以任何藉口拒絕患者合理的求醫要求,在科學和技術條件允許的範圍內儘力滿足患者的診療要求。
3.醫療服務公平原則
醫療服務中要平等待人,不以患者的性別、年齡、文化程度、社會地位、權勢大小、衣著外貌等區別對待,更不許因收禮受賄等因素出現診療服務方面的差異或不公平現象。
4.診療服務最優化原則
充分利用診療的物質條件,發揮優良的診療技術水平為患者解除病痛。
要兼顧近期療效和遠期療效,也要考慮患者的經濟利益。
在醫療條件允許的範圍內,選擇療效最好、痛苦最小、花費最少的診療手段。
5.堅持醫療保密的原則
醫生應堅持必要的醫療保密制度。
實踐證明醫療保密制度對疾病的康復有著十分重要的積極作用。
6.具有良好的職業風格
職業風格是醫生的防護工具,它可以彌補醫生的焦慮、猶豫不決所形成的弱點。
但不同的醫生有不同的人格,也可形成不同的風格。
良好的職業風格是醫生高度負責的態度和豐富的醫療經驗的體現。
7.堅持醫患互動的原則
醫生的言語行為對患者有強大的心理影響,醫生的角色行為與患者的期待相吻合,醫患之間就會出現人際吸引力增強。
如果醫生的言語行為稍有不慎,也可能導致“醫源性疾患”或消極的心理狀態,或者損害醫患關係。
診療過程中要充分調動患者的主觀能動性,積极參与、配合治療。
[編輯]醫生角色的重要性
醫生的職業是“救人活命”的職業,要明白醫生角色是在為病人的健康而工作,如果有這種心情和出發點,醫生就會以豐富的情感、關懷的態度對待病人,病人也會體會得到。
正是由於醫生角色的重要,我國衛生部最近公佈對醫生學歷教育的新要求,宣佈自考、遠程教育等醫學教育的學歷文憑,退出了醫學教育行列。
這就在職業教育中規範了醫生的資格要求。
醫療是一個醫生與病人雙向溝通交流的過程,醫生要用大量的時間給病人解釋和說明,進行健康教育。
面對病人自主意識不斷增長,病人要求日益多元化的今天,醫生必須認識到技術好服務態度不好,也不能被病人認同。
醫生一定要認識到技術是為病人服務的,醫生必須以好心情來服務,要扮演好醫生角色,滿足病人一切合理要求和對醫生的角色期望,真正成為病人可以信得過的,能把性命相托的人。
[編輯]相關條目
社會角色
病人角色
[編輯]參考文獻
↑1.01.11.2古津賢,李大欽主編.多學科視角下的醫患關係研究.天津人民出版社,2009.09.
↑2.02.12.2馬文元主編.社區醫學心理學.人民軍醫出版社,2009.1.
↑3.03.1孫寶志主編.臨床醫學導論(第三版).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12.
↑陳力主編.醫學行為學.人民衛生出版社,2007.7.
取自"https://wiki.mbalib.com/zh-tw/%E5%8C%BB%E7%94%9F%E8%A7%92%E8%89%B2"
本條目對我有幫助8
赏
MBA智库APP
扫一扫,下载MBA智库APP
分享到:
下载MBA智库,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复制该内容请前往MBA智库App
立即前往App
如果您認為本條目還有待完善,需要補充新內容或修改錯誤內容,請編輯條目或投訴舉報。
本條目相關文檔
論醫生的雙重角色及其激勵相容3頁 部屬角色與領導角色3頁 組織角色與團隊角色6頁 部屬角色與領導角色3頁 組織角色與團隊角色8頁 管理者的角色與角色定位21頁 “角色認識”——團隊角色認識33頁 (團隊建設)組織角色與團隊角色5頁 管理者的角色與角色定位38頁 管理者的角色與角色定位26頁 更多相關文檔
本条目相关课程
本条目由以下用户参与贡献
方小莉,y桑,Lin,刘维燎. 頁面分類:人際交往
評論(共1條)提示:評論內容為網友針對條目"醫生角色"展開的討論,與本站觀點立場無關。
182.239.83.*在2017年10月1日18:59發表
還有嗎?
回複評論
發表評論請文明上網,理性發言並遵守有關規定。
發表評論請文明上網,理性發言並遵守有關規定。
导航
首页
文档
百科
课堂
商学院
资讯
国际MBA
商城
企业服务
個人工具
用戶登錄創建新帳號
打开APP
搜索
全球专业中文经管百科,由121,994位网友共同编写而成,共计432,222个条目
首页
管理
营销
经济
金融
人力资源
咨询
财务
品牌
证券
物流
贸易
商学院
法律
人物
分类索引
查看
條目討論編輯收藏
简体中文繁体中文
工具▼
鏈入頁面
鏈出更改
上載文件 特殊頁面 可列印版
永久链接
導航
最新資訊
最新评论
最新推荐
热门推荐
编辑实验
使用帮助
创建条目
随便看看
《極簡學習法》INFP農業現代化成吉思汗INTJISTP(人格特質理論)鈍感力馬斯洛人類需求五層次理論個別訪談法ISFP
奶頭樂理論蘑菇管理定律猴子管理法則情緒ABC理論100個最流行的管理辭彙垃圾人定律21天效應破窗效應SWOT分析模型墨菲定律
以上内容根据网友推荐自动排序生成
最後更改14:15,2017年2月16日.
智库首页-
百科首页-
关于百科-
客户端-
人才招聘-
广告合作-
权利通知-
联系我们-
免责声明
-友情链接
©2022MBAlib.com,Allrightsreserved.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2707号
问题分类
类型
反馈内容
添加图片(选填)0/9
联系方式
取消
提交
提交成功
反馈结果请前往MBA智库App查看(我的>帮助与反馈>我的反馈)
知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