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法院全球資訊網-台灣少子化對策建議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惟社會住宅是社會福利政策,並非由資本市場機制決定供需,政府蓋再多的社會 ... Shiller)日前訪台指出,台灣低生育率,以及成年後仍與父母同住,而不額外添購房產 ... 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 研究成果 法案評估 專題研究 兩岸研究 聯合研究 議題研析 委員登入 議題研析 Facebook twitter print envelope ::: 首頁 關於立法院 各單位 法制局 研究成果 議題研析 台灣少子化對策建議 撰成日期:106年8月 更新日期:106年8月1日 資料類別:議題研析 作者:趙俊人 編號:R00247 行政院院長林全106年7月11日第一次接受網路媒體專訪,對於收看直播節目的網友提問少子化問題時坦承,台灣少子化問題確實比歐洲有些國家還嚴重,並指出4個原因造成台灣少子化─低薪、高房價、小孩托育問題及小孩教育問題。

林全院長並指出,低薪跟高房價造成年輕人經濟負擔太大而晚婚,自然就降低生育意願;至於高房價的問題,政府正透過社會住宅跟公共住宅盡量解決。

另政府正研擬將托育的補貼金額再加一倍,同時規劃導入社區的公共托育。

目前政府已把少子化當成國安危機,盡量將每個環節做好。

爰本文試圖就低薪、高房價、小孩托育問題及小孩教育問題提出相關對策建議: 一、低薪問題的對策建議 台灣長期對大專院校教育人力過度投資且學生就讀學系以服務相關產業居多,學生畢業後多數不願意投入製造業,寧願投入服務業,致服務業人才過度供給,薪水自然拉不上來,依據105、104學年,企管學系及資訊管理學系學生人數,學士班分居第一、第二位,另以大學生就讀類科比率觀察,科技類科逐年降比,從95學年46.4%逐漸降至105年的39.9%,正式降低至4成以下。

年青人力重視服務業,服務業市場易趨於飽合且在進入門檻偏低的情況下,年青人低薪化形成困境。

因此在政策上,除應鼓勵年青人積極投身於具發展潛力及生涯規畫的製造業外,為突破低薪的惡性循環,在現行的服務業基礎下,政府宜配合產業發展趨勢,鼓勵業者將服務業市場做大,往國際化進展,吸納各國主流文化,開發新創產業、互聯網絡及發展電子商務平台,以壯大國際競爭力。

現行兩岸關係不佳,東協市場相形重要,東協與華僑、僑生、外勞、外配具潛力消費能力,但語言、文化與台灣不同,須強化語文教育,培育國際行銷尖兵。

因此,台灣必須允宜東南亞市場壯大服務業,以擴大產業對高階人力需求,年青人才有可能在服務產業贏得高薪機會。

二、解決高房價的對策建議 內政部面對國內房價高漲問題,積極推動包括8年提供20萬戶社會住宅,讓青年和弱勢族群有合宜住宅可住、推動都市更新及老屋加速重建以解決房屋老化問題、建立實價登錄制度促進資訊透明化、通過租賃專法,並提供租稅誘因,以及專業機構的介入,鼓勵屋主出租房屋以健全租賃市場等。

另有地方政府未來除負責自建社會住宅外,也將推動租金補貼、房屋修繕補助、購物利息補助、包租代管等相關住宅政策,協助當地青年勞工朋友減輕居住負擔,另對於民間住宅公寓大廈加強管理及輔導,打造宜居的生活環境。

以上住宅政策方向,洵為正確。

惟社會住宅是社會福利政策,並非由資本市場機制決定供需,政府蓋再多的社會住宅,並無法抑制一般住宅房價,新加坡即是顯例。

另根據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羅伯特.席勒(RobertJ.Shiller)日前訪台指出,台灣低生育率,以及成年後仍與父母同住,而不額外添購房產現象,致使台灣房市需求面較弱,資產價格確實有修正的可能。

此似乎意謂著短期房價似乎已無持續高漲之可能。

其實房價的高低本來是個供需關係決定的市場博弈。

台灣的房價問題,基本上是錢多,游資氾濫,資金沒有去路的結果。

因此,抑制房價首先必須要求政府不應把房地產視為推動經濟成長的主要產業或稅收的主要來源,並做好股市,分流社會閒散資金。

一方面使建築業融資管道日趨穩健,促使業者良性運營;另一方面增加多個投資管道,使得社會閒散資金不會全部集中在投資房地產上。

股票市場,房地產市場和其他市場的動態是很重要的。

席勒對於高房價也提出類似的藥方,他認為包括從金融市場和投資的教育下手,或乾脆透過修法來降低民眾買房意願。

依席勒的想法,如欲抑制投機性泡沫,應鼓勵有建設性的交易,提供民眾更多機會參與更廣泛而自由的市場,設計更完善的金融制度。

台灣向來缺乏多元投資管道,在低利率環境下,致使民間資金或游資容易大量流入房市,政府應提供國人更多穩健的投資管道,以減少對房地產或其他投機性資產的投資需求。

三、托育政策的對策建議 導致少子化的原因很多,但不可忽略的是私立幼兒園學費偏高,而公立幼兒園偏少的迫切原因。

日前教育部宣布,包括行政院核定的「擴大幼兒教保公共化計畫」,加上前瞻基礎建設經費爭取到的「營造友善幼兒空間」經費,計81.6億元經費,將在106年到109年增設1,247班非營利幼兒園或公立幼兒園,目標讓全台4成幼兒、約3萬4千多人可就讀公共幼兒園。

非營利幼兒園的服務時間貼近雙薪家庭需求,收費也較私立幼兒園易負擔;以招收90名幼兒、家長負擔營運成本7成為例,一般家庭每月只須負擔6千多元,經濟弱勢家庭還可以減免4成、低收入戶可以免繳費用。

然全國教師工會總聯合會理事長張旭政建議,目前方案看不出把關教學品質,且短期內擴增能承辦的公益團體恐不多,教育部若要放寬條件,應有配套措施,避免園方迎合市場化調整教學內容,例如成立才藝班,或假借各項名目與家長額外收費。

此外台灣缺乏城鄉地區的托育意向調查,需求量的變化無法順應調整,政策資源配置無法即時到位,必須儘速建立精確的托育需求調查,以免造成公共幼幼班、公共托育家園或非營利托嬰中心資源的投放困難。

除了擴大幼兒教保公共化及營造友善幼兒空間外,家庭托育需求的第一考量應該是近便性,如果父母均要上班的雙薪家庭,有時且須加班,如果托幼通勤時間過長,如何兼顧家庭跟職場。

上述措施只是解決現時有托育需求家庭的問題。

但公共托育的匱乏,不是低生育率的唯一原因。

公共托育可維持工作與家庭平衡,但職場發展及家庭生活能夠兼顧才是提高生育率的關鍵。

年青人的低薪傾向、職場不友善又工時過長、家內性別責任不平等、女性視婚育為畏途等原因,均會降低適婚年齡者的結婚及生育的意願。

且年青人就業後,如又達到適婚生育年齡,將面臨「職涯衝刺期」與「生育黃金期」的抉擇,在理性判斷下,往往會先選擇衝刺事業,等事業有成後再考慮生育,政府有責任降低年青人抉擇的困境。

因此,政府在社會保障上如能給予年青人更多的職涯發展機會,解決因生育帶來的年資中斷、收入欠缺及社會保障不足等問題,當能提升其生育意願。

現行受僱者於育嬰留職停薪期間,得繼續參加原有之社會保險並得申請育嬰留職停薪,勞保局會於其育嬰留職停薪期間,按月發給津貼。

在員工育嬰假期間,雇主可依勞動基準法第9條及其施行細則第6條之規定,與替代人力簽訂定期契約。

且依據性別工作平等法第17條規定,除特殊情形外,雇主不可拒絕受僱者於育嬰留職停薪期滿後申請復職。

但這些保障,只是穩定育嬰留職停薪者就業及補助其收入,並無法讓其工作年資累計。

如欲使得工作與家庭可以同時兼顧,在政策上,應推動「短時間勤務」和「隔日勤務」制度,讓父母縮短工時以照顧嬰兒。

在立法推動方面,應立法保障婦女工作權,雇主不得因懷孕、產假等為其解僱事由,並且應特別保障該等女性於生育後,雇主如安排加班,應以其可以照顧幼兒為前提,遠地出差除給予必要之出差費外,必須支付不便照顧嬰兒之相關托嬰費用。

四、育兒教育的對策建議 講到育兒教育,不能只估算幼兒教育的費用,如果依所得稅法第17條第1項第1款第2目扶養子女免稅額之規定,納稅義務人的子女未滿20歲,或滿20歲以上,而因在校就學、或身心障礙或因無謀生能力受納稅義務人扶養者,可以列報扶養親屬免稅額。

故有關育兒教育經費負擔,不能單以幼兒教育費用來評估家長負擔,應以整體子女養育或教育經費觀察,有人估算養育一名小孩,從小到獨立賺錢,大約必須花費500萬元至600萬元,如果單就教育支出估算,不包含課外補習費,大約是80萬至100萬元間。

而且教育越多元,家長跟學生的負擔將會越來越重。

目前台灣的嬰兒越來越少,106年2月老年人口數超過首次超過幼兒人口數。

婦女總生育率73年尚有千分之2055,至105年只剩下千分之1170。

嬰兒出生率越來越少,但大學、系所卻越來越多,95學年大學有94校;105學年增加至126校。

學士班的學生數,95學年96萬餘人,105學年增加至101萬5398人。

形成出生人數越來越少,而大學就學人數越來越多的怪現象,大學學校數的增加,也使得教育資源不斷的投入大學部去,事實上台灣有必要培養如此多的大學生嗎? 廣設大學的後果,就是大學生充斥於就業市場,把18歲以上適齡勞動力延後進入勞動市場4年至10年甚至更久,其後果是讓學校教育與未來就業無法配合的情況下,台灣一方面虛耗年青的勞動力;另一方面不能讓其累積技術及年資。

低薪化與青年遲就業、不願投入專職訓練絕對有關,大學教育培養出一群學問相似的畢業生,如何讓整體勞動市場有效的消化,最後變成同期畢業生一畢業就互相競爭職位,如果不能順利就職,又必須與前期畢業生競爭,最後就業市場吸納不了眾多人力時,在供需的運作下,老闆如果能以低薪就可以僱用到同等學經歷的雇員,他(她)為何要付出高薪僱用別的員工。

所以,在通膨及教育成本逐漸調整的情況下,育兒教育成本只會配合日益高昂。

當育兒成本居高不下的時候,降低育兒成本有2種對策: 第一種,促使適齡學生提早就業,投入勞動市場,此不但可以增加自身的經驗及年資,累積未來加薪議價的資本,且於日後還有想進修,在開放的教育市場中應還有機會進行研修,提早就業的附加效益在於,可以降低家庭繼續供輸子女的教育經費,且促成子女提早就業分擔家計。

第二種,從分流教育著手,不穩定的工作環境將是未來的就業常態,雇員需要頻繁轉職,分流教育規劃的著眼點,在透過選擇的途徑使每一個人各依能力、興趣、性向接受其最適切之教育,一方面可使各個人各展其才、各有所用,另方面政府也可據之充分運用有限的教育資源。

當國中生進入高級中等學校系統中應有不同分流管道,依據其個人特質,培育未來就業能力。

採用贊助性社會流動(sponsoredmobility),即擬訂教育政策通過不同分化階段的選拔以確定學生學習生涯,讓學生聚焦於相關的專業訓練及專業考試,形同為未來儲備就業能量,專業能力是薪資的保證,企業願意給予高薪,其基本要求的是可以增加企業利潤的人才,而非一般低技術門檻的員工,年青人設定的高薪資水準,應該在其就業前的教育階段就要予以定位。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