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態學-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文章推薦指數: 80 %
生態學是生物學的一個分支,生物學的研究對象向微觀和宏觀兩個方面發展,微觀方面向分子生物學方向發展,生態學是向研究宏觀方向發展的分支,是以生物個體、族群、群落、 ...
生態學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跳至導覽
跳至搜尋
農業和農學
歷史
有機農業的歷史
綠色革命
新石器革命
農業
酪農業
旱作農業(英語:Dryland)
粗放農業
自由放養(英語:Freerange)
放牧
休閒農業
集約農業
自然農法
有機農業
豬生產學
家禽飼養(英語:Poultryfarming)
其他類型
水產養殖
魚菜共生
水耕栽培
果園
牧場
佃農
刀耕火種
免稅農業(英語:Stock-freeagriculture)
永續農業
都市農業
有關
農企業(英語:Agribusiness)
農業工程
農學
生態農業
混農林業
畜牧業
生態學
家畜
農業機械化
樸門
畜牧學
分類
農業
各國農業
農業公司
生物技術
畜牧業
肉類加工業
家禽業
農業和農學主題閱論編
生態學生態學專注於所有尺度的生命,從微小的細菌,到涵蓋了整個地球的過程。
生態學家研究物種之間的許多不同的和複雜的關係,如捕食和授粉。
生命的多樣性按照不同的棲息地被組織,從陸生的(中)到水生的生態系。
德國生物學家恩斯特·海克爾(左)和丹麥植物學家尤金紐斯·瓦爾明(右),兩位生態學的建立者
生態學(德語:Ökologie),是德國生物學家恩斯特·海克爾於1866年定義的一個概念:生態學是研究生物與其周圍環境(包括非生物環境和生物環境)相互關係的科學。
[1]德語Ökologie(最初:Oecologie)是由希臘語詞彙Οικοθ(家)和Λογοθ(學科)組成的,意思是「研究居住在同一自然環境中的動物(Lebewesen)的學科」,目前已經發展為「研究生物與其環境之間的相互關係的科學」[2]。
環境包括生物還境和非生物環境,生物環境是指生物物種之間和物種內部各個體之間的關係,非生物環境包括自然環境:土壤、岩石、水、空氣、溫度、濕度等。
[3]
在1935年英國的Tansley提出了生態系的概念之後,美國的年輕學者Lindeman在對Mondota湖生態系詳細考察之後提出了生態金字塔能量轉換的「十分之一定律」,也就是同一條食物鏈上各營養級之間能量的轉化效率平均大約為百分之十左右[4]。
由此,生態學成為一門有自己的研究對象、任務和方法的比較完整和獨立的學科。
近年來,生態學已經創立了自己獨立研究的理論主體,即從生物個體與環境直接影響的小環境到生態系不同層級的有機體與環境關係的理論。
它們的研究方法經過描述——實驗——物質定量三個過程。
系統論、控制論、資訊理論的概念和方法的引入,促進了生態學理論的發展。
如今,由於與人類生存與發展的緊密相關而產生了多個生態學的研究熱點,如生物多樣性的研究、全球氣候變遷的研究、受損生態系的恢復與重建研究、永續發展研究等。
生態學是生物學的一個分支,生物學的研究對象向微觀和宏觀兩個方面發展,微觀方面向分子生物學方向發展,生態學是向研究宏觀方向發展的分支,是以生物個體、族群、群落、生態系直到整個生物圈作為它的研究對象。
生態學也是一個綜合性的學科,需要利用地質學、地理學、氣象學、土壤學、化學、物理學等各方面的研究方法和知識,是將生物群落和其生活的環境作為一個互相之間不斷地進行物質循環和能量流動的整體來進行研究。
目次
1綜合層次,範圍和組織的規模
1.1生態學分支
1.2生物多樣性
1.3動物棲地
1.4生態位
1.5生物群系
1.6生物圈
1.7種群生態學
1.8生態系統生態學
1.8.1生態系統
1.8.2食物網
1.8.3營養級
1.8.4關鍵種
2生態系統的營養級與生產量
3生態危機
4參見
5參考文獻
6外部連結
綜合層次,範圍和組織的規模[編輯]
生態學分支[編輯]
生態學也有自己的分支,依照研究對象分為:
植物生態學
動物生態學
微生物生態學
按照組織層次可分為:
個體生態學(autoecology)-研究一個生物個體或一種生物多個個體與環境之間的關係;
族群生態學-研究一種或親緣關係較近的幾種生物族群與環境之間的關係;
群落生態學(synecology)-研究生活在同一環境中的所有生物與環境之間的關係;
景觀生態學
全球生態學
依據研究問題的不同可分為:
基礎生態學
應用生態學
按照研究途徑可分為:
理論生態學
實證生態學
而生態學在自然學科的基礎之上又把其研究方法與領域擴展到社會科學之中:
文化生態學-研究文化的集群和競爭的環境對於文化進程的影響與推動作用。
生物多樣性[編輯]
生物多樣性是一個區域中基因、物種和生態系的總和。
一個生態系內,組成的成分越多樣,能量和物質流動的途徑越複雜,食物鏈網的組成越錯綜,生態系自動調節恢復穩定狀態的能力越強;成分越單調、結構越簡單,應對環境變化的能力越低。
因此生物多樣性也是衡量一個區域環境狀況的指標。
遺傳多樣性:一個物種中基因的多樣性,同一物種的族群和個體中基因存在變異。
物種多樣性:物種間的多樣性。
生態多樣性:更高組織層次——生態——的多樣性(基因最終貢獻的不同過程中的豐度)。
動物棲地[編輯]
主條目:動物棲地
珊瑚礁的生物多樣性。
珊瑚適應並形成碳酸鈣骨骼改變他們的環境。
這提供了後代的生長條件,形成了一個許多其它物種的動物棲地。
[5]
生態席位[編輯]
主條目:生態席位
生態席位的定義可以追溯到1917年,但喬治·伊夫林·哈欽森通過引入一個廣泛採用的定義在1957年做出了概念上的進展:"一套生物和非生物條件的集合,以使得物種能夠堅持並保持穩定的族群規模。
"。
生態席位是生物的生態學的核心概念,並被細分為基礎的和已實現的生態席位。
基礎生態席位是物種能夠持續存在的一系列環境條件。
已實現的生態席位是物種持續存在的一系列環境加生態條件。
哈欽森生態席位在技術上被定義為「歐幾里德的超空間,其維度被定義為環境變量,其大小是環境值可以假定的有機體具有正適應力的值的數量的函數。
」
生物群系[編輯]
主條目:生物群系
生物群系(Biome)是較大的組織單位,主要根據植被的結構和組成對地球生態系的區域進行分類。
生物圈[編輯]
主條目:生物圈
生態圈又稱商業生態圈,指商業活動的各利益相關者通過合作共同建立一個價值平台。
各個角色關注其所在的價值平台的整體特性,通過平台撬動其它參與者的能力,使這一系統能夠創造價值,並從中分享利益。
與生物生態圈相比,有很多類似之處,首先競爭性依然存在,但更多是強化了彼此間的聯動性、共贏性和整體發展的持續性;其次弱肉強食的收購、吞併現象依然持續,一些非正當競爭依然存在,這就是生態圈的自由性體現。
最後生態圈還存在一些非主流甚至怪異的現象,這是前進演化的體現。
總之,生態圈一詞帶給我們的最有價值的東西在於讓我們從整體的高度審視整個商業的發展,以對其有深入的認識,並由此對自身進行更加精確的定位,以適應這一充滿生機同時又危機四伏的生態圈。
生態學角度來看,地表從地下11公里到地上15公里高度是由岩石圈、水圈和大氣圈組成的,在三個圈交匯處存在著生物圈,絕大部分生物是生活在地下100米到地上100米之間[6]。
生物最早是從水圈產生的,逐漸向深水發展,由於大氣中氧氣含量增加,在大氣圈最外層因為宇宙射線的作用,氧分子重組形成臭氧層,臭氧層可以阻止危害生命的紫外線進入大氣層,使得生物可以脫離水圈向陸地發展。
陸地環境不同區域差異較大,為了適應環境,生物發展出許多不同種類。
能量在不同的圈內流動,綠色植物吸收太陽光能,轉換成化學能貯存,動物取食植物吸收植物的能量,太陽能絕大部分被大氣圈、水圈和岩石圈吸收,增加溫度,造成風、潮汐和岩石的風化裂解。
地球本身的能量表現在火山爆發、地震中,也不斷地影響其他各圈。
能量的主要來源是太陽,在地球中不斷地被消耗。
物質則可以各圈內循環,而沒有多大的消耗,以二氧化碳形式存在的碳被植物吸收,經植物和動物的呼吸作用排出,被動植物固定在體內的水、鈣和其他微量元素,一旦死亡會重新分解回到其他自然圈,有可能積累形成化石礦物。
如植物遺骸形成煤、動物遺骸形成石油、硫細菌遺骸形成硫磺礦等。
族群生態學[編輯]
主條目:族群生態學
生態系生態學[編輯]
生態系[編輯]
在自然界一定範圍或區域內,生活的一群互相依存互相牽制的生物(包括動物、植物、微生物等)和當地的自然環境一起組成一個生態系。
生態系裡的非生物因子(例如空氣、水及土壤等)與其間的生物之間具交互作用[7],當其中一分子發生了變化,其他分子也會受牽連而被影響,但生態系內的物質循環和能量流動會達到一個動態平衡。
生態系大小不一,多種多樣,小到一滴湖水、一個獨立的小水塘、熱帶雨林中一棵大樹;大到一片森林、一座山脈、一片沙漠都可以是一個生態系。
一個生態系具有自己的結構,可以維持能量流動和物質循環;地球上無數個生態系的能量流動和物質循環,匯合成整個生態圈的總能量流動和物質循環。
一個生態系內各個物種的數量比例、能量和物質的輸入與輸出,都處於相對穩定的狀態;當環境因素變化,生態系有自我調節恢復穩定狀態的功能。
如果環境因素緩慢的變化,原有的生物種類會逐漸讓位給新生的,更適應新的環境條件的物種,這叫做生態消長;但如果環境變化太快,生物來不及演化以適應新的環境,則造成生態平衡的破壞。
生態系之間並不是完全互相隔絕的,有的物種遊動在不同的生態系之間,每個生態系和外界也有少量的物質能量交換。
人類會創造人工生態系,如農田的單一物種,城市的生態系,都是人工創造的,人工生態系一離開人類的維護,就會破壞,恢復到自然狀態。
食物網[編輯]
食物鏈的例子:螳螂捕蟬
一切生物都是通過從外界攝取能量和物質以維持生命的,生態系中的能量和物質流動正是通過各種生物攝取食物的方式形成的,而這種將各種生物聯繫到一起的能量和物質流動的鏈條則叫做食物鏈。
食物鏈這個詞是英國動物學家查爾斯·艾爾頓(C.S.Elton)於1927年首次提出的[8],據他自己說是受到中國俗語「大魚吃小魚,小魚吃蝦米」的啟發。
食物鏈包括幾種類型:捕食性、寄生性、腐生性、碎食性等,如果一種有毒物質被食物鏈的低級部分吸收,如被草吸收,雖然濃度很低,不影響草的生長,但兔子吃草後有毒物質很難排泄,當它經常吃草,有毒物質會逐漸在它體內積累,鷹吃大量的兔子,有毒物質會在鷹體內進一步積累。
因此食物鏈有累積和放大的效應[9]。
美國國鳥白頭海鵰之所以一度面臨滅絕,並不是被人捕殺,而是因為DDT逐步在它體內積累,導致生下的蛋是軟殼,無法孵化[10]。
一個物種滅絕,就會破壞生態系的平衡,導致其物種數量的變化,因此食物鏈對環境有非常重要的影響。
實際在自然界中,每種動物並不是只吃一種食物,而是吃多種的食物,因此會形成一個複雜的食物網。
營養級[編輯]
主條目:營養級
關鍵種[編輯]
海獺是一種關鍵物種。
關鍵種是指對環境的影響與其生物量不成比例的物種[11]。
這些物種對保持生態群落的結構起著重要的作用,它們影響著生態系中其他許多生物,並決定了群落中各種物種的種類與數量。
關鍵物種在生態系中的作用類似於拱心石(英語:keystone)在拱中的作用。
如果失去關鍵物種,生態系就會經歷劇烈的變化,儘管從生物量或生產力來衡量其只占了生態系的一小部分。
生態系的營養級與生產量[編輯]
美國的保護生態郵票
生態系中包括有不同營養級的生物體,主要有:
生產者——從陽光中攝取能量的綠色植物,是「第一性生產者」;
消費者——取食植物和其他動物的生物;消費者可以依照所食用的對象來區分為:
以生產者為食的「初級消費者」
以草食性動物為食的「次級消費者」
以此類推依循食物鏈的順序來推斷,次級以上的可能為肉食或是雜食消費者。
還有「清除者」為吃動物屍體或排泄物的消費者,與下列分解者不同,無法像分解者將物質運回大自然。
只將屍體或排泄物變更為容易分解。
分解者——分解動植物屍體的微生物,還原為礦物質和水;和消費者共同算做「第二性生產者」。
從陽光的能量中轉換多少生物量為系統的生產量,主要指第一性生產者的有機物總量,不同自然條件的生產量不同,沙漠和海洋生態系的生產量最低,每晝夜只有不到0.1-0.3克/平方米,熱帶雨林則可以達到每晝夜10-20克/平方米。
生產量大的生態系則可以維持更多的生物存在,其自我調節能力也更強;生產量少的生態系自我調節能力極低,生態系則非常脆弱,經不起條件的變化和外界的破壞。
生態危機[編輯]
受全球暖化影響,在瑞士阿爾卑斯山的阿萊奇冰川正在不斷後退
在自然條件下,由於環境的變化,會出現生態系的消長。
但如果變化過快,也會出現大量物種滅絕的危機,如恐龍在不到一萬年的時間內全部滅絕;火山爆發造成當地生態系的滅絕,都是生態危機。
但最常見的是由於人類活動造成的局部地區的生態系嚴重破壞,多處生態系的破壞導致整個生態圈的結構和功能紊亂,最終會威脅人類本身的生存和發展。
生態危機的潛伏期不易被人們發現,一旦形成則很難再恢復,需要付出多年的努力和幾十倍到幾百倍的代價才能消除危機的影響。
由於濫墾濫牧,在美國、蘇聯、中國都出現過「黑風暴」現象,水土流失、沙漠擴大、水源枯竭、氣候異常、森林消失等生態危機都是由於人類不適當的活動造成的。
生態危機造成的物種滅絕則永遠也無法恢復,目前人類造成的生態危機還包括全球暖化、酸雨、臭氧層破壞,已經造成全球性的生態危機,全球生態危機已經威脅到90%以上的生物物種。
生態危機的概念最早出現在1972年羅馬俱樂部的一份報告的第一頁,科學家將人類所遭遇過的歷次生態危機做過劃分,其時間跨度從史前直到現代,並且對未來做出了預測。
[12]
編號
名稱
時間
原因
解決途徑
1
史前期乾旱化
公元前300萬年
氣候乾旱化
類人猿出現
2
採集資源貧乏化
公元前3萬至5萬年
採集資源不足
栽培植物的生物建設措施
3
過度狩獵大型動物
公元前1萬至5萬年
人類狩獵
原始農業、畜牧業
4
灌溉土地荒廢
公元前5世紀到公元1世紀
粗放灌溉導致土地資源減少、土壤鹽鹼化
非灌溉土地
5
植物資源與產品不足
18世紀中期到19世紀中期
土地資源減少、技術落後
工業革命、新農業技術
6
全球性環境污染、資源枯竭
20世紀中後期
過度資源利用、多種技術排放
能源供給技術、清潔生產、生態化措施
7
全球性熱動力污染
已經開始
全球氣候變遷
限制能源利用、預防溫室效應、尋求生態化途徑
9
全球生態穩定性破壞
預測
全球生態系平衡破壞
生態價值優先
參見[編輯]
生態主題
環境主題
地球科學主題
生物學主題
分子生態學
都市生態學
微生物生態學
工業生態學
景觀生態學
生態遺傳學
永續設計
農業生態學
化學生態學(英語:Chemicalecology)
文化生態學(英語:Culturalecology)
地球科學
生態死亡(英語:ecologicaldeath)
生態心理學(英語:Ecologicalpsychology)
生態運動
環境改善學(英語:Euthenics)
資訊生態學(英語:Informationecology)
自然資源
政治生態學
恢復生態學(英語:Restorationecology)
靈性生態學(英語:Spiritualecology)
生態神學
永續發展
參考文獻[編輯]
^Frodin,D.G.GuidetoStandardFlorasoftheWorld.Cambridge:CambridgeUniversityPress.2001:72[2009-03-03].ISBN 0-521-79077-8.(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4-20).[ecologyis]atermfirstintroducedbyHaeckelin1866asÖkologieandwhichcameintoEnglishin1873
^Begon,M.;Townsend,C.R.,Harper,J.L.Ecology:Fromindividualstoecosystems.(4thed.).Blackwell.2006.ISBN 1405111178. 引文使用過時參數coauthors(幫助)
^Campbell,NeilA.;BradWilliamson;RobinJ.Heyden.Biology:ExploringLife.Boston,Massachusetts:PearsonPrenticeHall.2006[2009-03-03].ISBN 0-13-250882-6.(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11-02). 引文使用過時參數coauthors(幫助)
^第二章 生態學基礎.[2013-12-17].(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03-04).
^Kiessling,W.;Simpson,C.;Foote,M.ReefsascradlesofevolutionandsourcesofbiodiversityinthePhanerozoic.Science.2009,327(5962):196–198.Bibcode:2010Sci...327..196K.PMID 20056888.doi:10.1126/science.1182241.
^
生物圈.[2013-12-17].(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05-24).
^」BiologyConcepts&ConnectionsSixthEdition」,Campbell,NeilA.(2009),page2,3andG-9.Retrieved2010-06-14.
^李宏.海洋中的食物链(海洋与科技探索之旅).GreenAppleDataCenter.2013[2013-12-17].(原始內容存檔於2015-05-04).
^
王琳麒.環境新議題:戴奧辛.科技大觀園.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2008年[2013-12-17]. [永久失效連結]
^卫生组织重新提倡使用DDT抗击疟疾.聯合國.2006-09-15[2013-12-17].(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12-17).
^Paine,R.T.AConversationonRefiningtheConceptofKeystoneSpecies.ConservationBiology.1995,9(4):962–964.doi:10.1046/j.1523-1739.1995.09040962.x.
^古捷涅夫·弗拉季米爾·弗拉奇米羅維奇.工业生态学.北京東城區廣渠門內大街16號:中國環境出版社.2014年9月:10–11.ISBN 978-7-5111-1802-8(中文).
外部連結[編輯]
維基共享資源中相關的多媒體資源:生態學
Ecology(StanfordEncyclopediaofPhilosophy)(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TheNatureEducationKnowledgeProject:Ecology(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EcologyJournalsListofecologicalscientificjournals
靈性傳統。
全球生態。
香港環境(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介紹不同宗教對生態的看法,並展覽香港獨特的生態面貌,完全免費,由香港浸會大學圖書館(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提供
閱論編模型化生態系 模型化生態系-營養構成要素總論非生物因子 ·非生物壓力(英語:Abioticstress) ·行為生態學 ·生物地理化學循環 ·生物量 ·生物因子 ·生物壓力(英語:Bioticstress) ·環境承載力 ·競爭 ·生態系 ·生態系生態學(英語:Ecosystemecology) ·生態系模型(英語:Ecosystemmodel) ·關鍵物種 ·攝食行為列表(英語:Listoffeedingbehaviours) ·生態學代謝學說(英語:Metabolictheoryofecology) ·生態生產力(英語:Productivity(ecology))生產者(英語:Primaryproducers)自營生物 ·化能合成 ·化能生物 ·基礎物種(英語:Foundationspecies) ·混合營養生物(英語:Mixotroph) ·菌異營 ·菌根營養生物(英語:Mycotroph) ·有機營養生物(英語:Organotroph) ·光能異營生物(英語:Photoheterotroph) ·光合作用 ·光合效率(英語:Photosyntheticefficiency) ·光養生物 ·基本營養類型 ·初級生產消費者頂級掠食者 ·食細菌生物(英語:Bacterivore) ·食肉動物 ·化能有機營養生物 ·覓食(英語:Foraging) ·泛化種與特化種(英語:Generalistandspecialistspecies) ·集團內捕食(英語:Intraguildpredation) ·食草動物 ·異營生物 ·異營營養(英語:Heterotrophicnutrition) ·食蟲動物 ·中間捕食者釋放假說(英語:Mesopredatorreleasehypothesis) ·雜食動物 ·最優覓食理論(英語:Optimalforagingtheory) ·捕食 ·獵物轉換(英語:Preyswitching)分解者
化能有機營養生物
分解作用
腐生營養
有機碎屑(英語:Detritus)
微生物古菌 ·噬菌體 ·微生物生態學 ·岩石自營生物 ·無機營養生物(英語:Lithotrophy) ·微生物合作(英語:Microbialcooperation) ·微食物網(英語:Microbialfoodweb) ·微生物智能(英語:Microbialintelligence) ·微食物環(英語:Microbialloop) ·微生物席 ·微生物代謝(英語:Microbialmetabolism) ·噬菌體生態學(英語:Phageecology)食物網生物放大作用 ·生態效率 ·生態塔 ·能量流(英語:Energyflow(ecology)) ·食物鏈 ·營養級食物網例子冷泉 ·海底熱泉 ·潮間帶(英語:Intertidalecology) ·海藻林 ·湖泊 ·北太平洋副熱帶環流 ·河流 ·舊金山河口生態系(英語:EcologyoftheSanFranciscoEstuary) ·土壤食物網(英語:Soilfoodweb) ·海潮水坑過程Ascendency ·生物累積 ·頂極群落 ·競爭排除原則 ·Consumer-resourcesystems ·Copiotrophs ·生態網絡(英語:Ecologicalnetwork) ·生態消長 ·能質 ·能量系統語言(英語:EnergySystemsLanguage) ·f-ratio ·飼料轉化率(英語:Feedconversionratio) ·大魚吃小魚 ·Mesotrophicsoil ·養分循環(英語:Nutrientcycle) ·Oligotroph ·浮游生物的悖論(英語:Paradoxoftheplankton) ·營養級聯(英語:Trophiccascade) ·營養互利共生(英語:Trophicmutualism) ·營養狀態指數(英語:Trophicstateindex)防衞/對抗
動物的色彩(英語:Animalcoloration)
反捕食者適應
偽裝
植物對食草動物的防禦(英語:Plantdefenseagainstherbivory)
擬態
Predatoravoidanceinschoolingfish
模型化生態系-其他構成要素族群生態學豐度 ·阿利效應 ·逆補償作用(英語:Depensation) ·生態收益(英語:Ecologicalyield) · ·有效群體大小 ·種內競爭 ·Logistic函數 ·馬爾薩斯增長模式 ·最大持續產量(英語:Maximumsustainableyield) ·野生動物個體數過剩(英語:Overpopulationinwildanimals) ·過度開發 ·族群週期(英語:Populationcycle) ·族群動態學(英語:Populationdynamics) ·族群模型(英語:Populationmodel) ·族群大小(英語:Populationsize) ·生態穩定性物種生物多樣性 ·密度制約 ·物種多樣性的生態學影響(英語:Ecologicaleffectsofbiodiversity) ·生態滅絕(英語:Ecologicalextinction) ·特有種 ·旗艦種 ·梯度分析(英語:Gradientanalysis) ·生物指標 ·外來種 ·入侵物種 ·物種多樣性與緯度(英語:Latitudinalgradientsinspeciesdiversity) ·最小可生存族群(英語:Minimumviablepopulation) ·中性理論 ·族群生存力分析(英語:Populationviabilityanalysis) ·優先效應 ·拉波波特法則(英語:Rapoport'srule) ·物種多樣性 ·物種同質性(英語:Specieshomogeneity) ·物種豐富度 ·物種分佈(英語:Speciesdistribution) ·物種面積曲線 ·傘護種種間關係抗生(英語:Antibiosis) ·種間關係 ·片利共生 ·群落 ·種間競爭(英語:Interspecificcompetition) ·互利共生 ·存儲效應(英語:Storageeffect)空間生態學(英語:Spatialecology)生物地理學 ·Cross-boundarysubsidy ·生態梯度(英語:Cline(biology)) ·生態過渡帶 ·生態型(英語:Ecotype) ·擾亂(英語:Disturbance(ecology)) ·邊緣效應 ·福斯特法則 ·棲地破碎化 ·理想自由分佈(英語:Idealfreedistribution) ·中度擾動假說(英語:IntermediateDisturbanceHypothesis) ·島嶼生物地理學(英語:Islandbiogeography) ·景觀生態學 ·景觀流行病學 ·景觀湖沼學(英語:Landscapelimnology) ·集合族群(英語:Metapopulation) ·斑塊動態(英語:Patchdynamics) ·r/K選擇理論 ·Source–sinkdynamics生態位生態位 ·生態陷阱(英語:Ecologicaltrap) ·生態系工程師(英語:Ecosystemengineer) ·物種分布建模(英語:Environmentalnichemodelling) ·Guild ·動物棲地 ·海洋動物棲地(英語:Marinehabitats) ·極限相似性(英語:Limitingsimilarity) ·生態席位分配模型(英語:Nicheapportionmentmodels) ·生態位構建(英語:Nicheconstruction) ·生態位分化(英語:Nichedifferentiation)非攝食類網絡(英語:Non-trophicnetworks)Assemblyrules ·貝特曼原理 ·生物發光 ·生態崩潰(英語:Ecologicalcollapse) ·生態負債(英語:Ecologicaldebt) ·生態赤字 ·生態能量學(英語:Ecologicalenergetics) ·生態生物指標(英語:Ecologicalindicator) ·生態閾值(英語:Ecologicalthreshold) ·生態系多樣性 ·突現 ·Extinctiondebt ·克萊伯定律 ·萊比錫最少量率 ·臨界值法則(英語:Marginalvaluetheorem) ·托森法則(英語:Thorson'srule) ·旱生消長系列(英語:Xerosere)其他異速生長 ·多穩態(英語:Alternativestablestate) ·生態平衡 ·生物數據可視化(英語:Biologicaldatavisualization) ·構造理論(英語:Constructallaw) ·漸變群(英語:Cline(biology)) ·生態經濟學 ·生態足跡 ·生態預測(英語:Ecologicalforecasting) ·生態人文學(英語:Ecologicalhumanities) ·生態化學計量學(英語:Ecologicalstoichiometry) ·Ecopath ·Ecosystembasedfisheries ·髓石 ·演化生態學(英語:Evolutionaryecology) ·功能生態學(英語:Functionalecology) ·工業生態學 ·宏生態學(英語:Macroecology) ·微生態系(英語:Microecosystem) ·自然環境 ·系統生態學(英語:Systemsecology) ·理論生態學
閱論編生物群系和生物地理分布區(生物地理學)生物群系陸地生物群系極地/山地
凍原
北方針葉林
山地草地和疏灌叢(英語:Montanegrasslandsandshrublands)
溫帶
溫帶針葉林
溫帶闊葉混交林
溫帶落葉林
溫帶草原、稀樹草原和疏灌叢
熱帶
熱帶和亞熱帶針葉林
熱帶亞熱帶常綠闊葉林
熱帶亞熱帶旱生闊葉林
熱帶亞熱帶草地、稀樹草原和疏灌叢
乾燥
地中海森林、疏林和灌叢
荒漠和乾燥疏灌叢(英語:Desertsandxericshrublands)
潮濕
氾濫草甸和氾濫稀林
河岸帶
濕地
紅樹林
水生生物群系
池塘
沿岸帶(英語:Littoralzone)
潮間帶
紅樹林
海藻林
珊瑚礁
淺海帶
遠洋帶
海底生物界
海底熱泉
冷泉
底層區
其他生物群系
岩生帶(英語:Endolith)
生物地理分布區陸地分佈區
衣索比亞界
南極界
澳新界
東洋界
新北陸界
新熱帶界
大洋界(英語:Oceanianrealm)
古北陸界
海洋分佈區
北極界(英語:Arcticrealm)
印度洋-太平洋中部(英語:CentralIndo-Pacific)
印度洋-太平洋東部(英語:EasternIndo-Pacific)
南冰洋
澳洲大陸區溫帶(英語:TemperateAustralasia)
北大西洋溫帶(英語:TemperateNorthernAtlantic)
北太平洋溫帶(英語:TemperateNorthernPacific)
南美溫帶(英語:TemperateSouthAmerica)
非洲南部溫帶(英語:TemperateSouthernAfrica)
大西洋熱帶(英語:TropicalAtlantic)
東太平洋熱帶(英語:TropicalEasternPacific)
印度洋-太平洋西部(英語:WesternIndo-Pacific)
細分
生物地理區列表(英語:Listofbiogeographicprovinces)
生物區(英語:Bioregion)
生態區域
生態區域列表(英語:Listsofecoregions)
「全球200」生態區域(英語:Global200)
另見
生態土地分類(英語:Ecologicallandclassification)
植物區系
植被
動物地理學
閱論編生物學背景
生物學史
植物學史(英語:Historyofbotany)
解剖學史
動物學史(1859年之前)(英語:Historyofzoology(through1859))
動物學史(1859年之後)(英語:Historyofzoology(since1859))
植物分類學史(英語:Historyofplantsystematics)
古生物學史(英語:Historyofpaleontology)
生態學史(英語:Historyofecology)
模式生物史(英語:Historyofmodelorganisms)
藻類學史(英語:Historyofphycology)
遺傳學史(英語:Historyofgenetics)
生物化學的歷史
分子生物學史
RNA生物學史(英語:HistoryofRNAbiology)
分子演化學史(英語:Historyofmolecularevolution)
免疫學史(英語:Timelineofimmunology)
生物技術史(英語:Historyofbiotechnology)
主領域
生物化學
分子生物學
結構生物學
糖生物學
蛋白質組學
基因組學
脂類組學
代謝物組學
系統生物學
細胞生物學
生理學
植物生理學
動物生理學
人類生理學
生物資訊學
免疫學
時間生物學
演化發育生物學
演化生物學
發育生物學
分子遺傳學
胚胎學
古生物學
解剖學
遺傳學
細胞遺傳學
表觀遺傳學
神經科學
組織學
生物統計學
生物分類學
植物學
動物學
真菌學
微生物學
病毒學
寄生蟲學
生態學
海洋生物學
天體生物學
流行病學
跨領域
生物數學
生物物理學
生物力學
量子生物學
化學生物學
合成生物學
生物地理學
保育生物學
分類
主題
共享資源
專題
閱論編自然的組成宇宙
空間
時間
物質
能量
地球
地球科學
地球歷史
地球的未來
地球構造
板塊構造論
地球地質歷史
地質學
大洋
山
蓋亞假說
天氣
氣象學
氣候
地球大氣層
雲
降水
太陽光
潮汐
風
環境
生態學
生態系
原野
野火
生物
生物圈
生命起源
生命演化史
真核生物
植物/植物相
動物/動物相
真菌
原生生物
生物學
天體生物學
原核生物
古菌
細菌
病毒
分類:自然
科學主題
閱論編都市與區域規劃基本概念城市-區域-區位-市區-市域-市中心-中心商業區(CBD)-郊區-遠郊-建成區-人口集中地區(日)-城市規劃區(中)-城市邊緣區-城鄉結合部-都會區-大都市帶(城市群)-都市體系-城市化-郊區城市化-逆城市化-再城市化-同心圓模式-扇形模式-多核心模式研究方向都市計畫土地利用規劃(英語:Land-useplanning)-土地使用分區-控制性詳細規劃(中)-城市設計-敷地計畫-智慧城市-收縮城市-都市更新環境規劃環境設計-園林設計-景觀設計-都市開放空間-城市綠地-綠色建築-環境影響評價-城市承載力-生態城市-永續發展-低影響開發-海綿城市-韌性城市(英語:Urbanresilience)交通規劃公共運輸-大眾運輸導向型發展-上蓋開發-生活化道路-交通寧靜化-共享空間-完整街道區域規劃(英語:Regionalplanning)中心地理論-增長極理論-核心-邊緣理論-點軸理論-都市階層-城鎮體系-國土空間規劃(中)-國土形成計畫(日)-國土三法(臺)規劃理念田園城市理論-線形城市-城市美化運動-300萬人口的現代城市-鄰里單位-光輝城市-《雅典憲章》-新城運動(英語:Newtownsmovement)-廣畝城市-有機疏散理論-《偉大城市的誕生與衰亡》-《馬丘比丘憲章》-緊湊城市-15分鐘城市
-新都市主義-新徒步主義各類城市全球城市-巨型都市-門戶城市-組合城市(組團式城市群)-邊緣城市-衛星城市-新市鎮-公司市鎮-放射型城市-臥城-雙城-收縮城市-大學城(英語:Collegetown)-學園都市城市問題(日語:都市問題)城市蔓延-睡城-貧民窟-仕紳化-都市衰退-屏風樓-爛尾建築-鬼鎮-隔都-農村人口外流-交通堵塞-環境污染-內澇-熱島效應-汽車依賴量化指標容積率-建蔽率-建築間距-綠地率-都市化程度(各國城市化率)-首要性-城市人口密度人物理論家從業者安德魯·杜安尼-科拉倫斯·佩里-科林·布坎南-丹尼爾·伯納姆-埃比尼澤·霍華德-埃德蒙·N·培根(英語:EdmundBacon(architect))-紀·班佛尼斯特(英語:GuyBenveniste)-英·瑪哈-凱文·林區-勒·柯比意-彼得·卡爾索普-派屈克·格迪斯-雷蒙德·昂溫(英語:RaymondUnwin)批評家珍·雅各-詹姆斯·霍華德·孔斯特勒(英語:JamesHowardKunstler)-劉易斯·芒福德-蘭德爾·奧圖爾(英語:RandalO'Toole)交叉學科地理學-建築學-土木工程-土地開發(英語:Landdevelopment)-海洋空間規劃(英語:Marinespatialplanning)-都市工程學-城市地理學-人文地理學-都市社會學-都市人類學-人類群居學-城市經濟學(英語:Urbaneconomics)-發展經濟學-人口學-政治學-公共政策-社會科學-都市生態學-風水學-風景園林學-環境科學其他近現代都市計畫理論與實踐列表-城市史-都市計畫史(英語:Historyofurbanplanning)-都市計畫師地方實踐巴黎改造-大上海都市計劃-臺灣市區改正-天津都市計畫-香港新市鎮-高雄都市計畫-粵港澳大灣區-京津冀協同發展
規範控制
AAT:300054468
BNE:XX4576235
BNF:cb119319304(data)
GND:4043207-5
HDS:008428
LCCN:sh99005735
NARA:10639171
NDL:00570449
取自「https://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生态学&oldid=69708835」
分類:生態學生物學隱藏分類:含有過時參數的引用的頁面自2018年3月帶有失效連結的條目條目有永久失效的外部連結含有德語的條目含有希臘語的條目包含AAT標識符的維基百科條目包含BNE標識符的維基百科條目包含BNF標識符的維基百科條目包含GND標識符的維基百科條目包含HDS標識符的維基百科條目包含LCCN標識符的維基百科條目包含NARA標識符的維基百科條目包含NDL標識符的維基百科條目
導覽選單
個人工具
沒有登入討論貢獻建立帳號登入
命名空間
條目討論
臺灣正體
不转换简体繁體大陆简体香港繁體澳門繁體大马简体新加坡简体臺灣正體
查看
閱讀編輯檢視歷史
更多
搜尋
導航
首頁分類索引特色內容新聞動態近期變更隨機條目資助維基百科
說明
說明維基社群方針與指引互助客棧知識問答字詞轉換IRC即時聊天聯絡我們關於維基百科
工具
連結至此的頁面相關變更上傳檔案特殊頁面靜態連結頁面資訊引用此頁面維基數據項目
列印/匯出
下載為PDF可列印版
其他專案
維基共享資源
其他語言
АԥсшәаAfrikaansAlemannischАлтайтилአማርኛAragonésالعربيةمصرىঅসমীয়াAsturianuAzərbaycancaتۆرکجهБашҡортсаBoarischŽemaitėškaБеларускаяБеларуская(тарашкевіца)БългарскиभोजपुरीBamanankanবাংলাBrezhonegBosanskiБуряадCatalàMìng-dĕ̤ng-ngṳ̄НохчийнCebuanoᏣᎳᎩکوردیCorsuČeštinaЧӑвашлаCymraegDanskDeutschZazakiދިވެހިބަސްΕλληνικάEnglishEsperantoEspañolEestiEuskaraفارسیSuomiVõroFøroysktFrançaisFurlanFryskGaeilgeKriyòlgwiyannenGàidhligGalegoGaelg客家語/Hak-kâ-ngîHawaiʻiעבריתहिन्दीFijiHindiHrvatskiKreyòlayisyenMagyarՀայերենInterlinguaBahasaIndonesiaInterlingueIlokanoГӀалгӀайIdoÍslenskaItaliano日本語PatoisJawaქართულიQaraqalpaqshaTaqbaylitKabɩyɛҚазақшаKalaallisutភាសាខ្មែរ한국어KurdîKernowekКыргызчаLatinaLadinoLëtzebuergeschЛезгиLinguaFrancaNovaLugandaLimburgsLombardລາວLietuviųLatgaļuLatviešuमैथिलीМокшеньMalagasyОлыкмарийMāoriМакедонскиമലയാളംМонголBahasaMelayuMaltiမြန်မာဘာသာPlattdüütschNedersaksiesनेपालीनेपालभाषाNederlandsNorsknynorskNorskbokmålNovialNouormandOccitanOromooਪੰਜਾਬੀNorfuk/PitkernPolskiپنجابیپښتوPortuguêsRunaSimiRomânăРусскийРусиньскыйसंस्कृतम्СахатылаSicilianuScotsSrpskohrvatski/српскохрватскиසිංහලSimpleEnglishSlovenčinaSlovenščinaChiShonaShqipСрпски/srpskiSundaSvenskaKiswahiliதமிழ்తెలుగుТоҷикӣไทยTürkmençeTagalogTokPisinTürkçeТатарча/tatarçaУкраїнськаاردوOʻzbekcha/ўзбекчаTiếngViệtVolapükWalonWinaray吴语IsiXhosaმარგალურიייִדישBân-lâm-gú粵語
編輯連結
延伸文章資訊
- 1生態學之哲學基礎
生態學在探討任何生物與生物、生物與非生物間的時空變化關係,因此也就有所謂的政治 ... 隨著人生存環境的不同,所演化出之文化亦不相同,因而發展出不同的生存策略。
- 2地景層級的空間生態學 - 林務局
問起何謂“空間生態學”?內容談什麼?所 ... 空間生態學有更多的瞭解,並從“地景生態. 學”導入說明。 ... 為領域和次級研究領域如演化、族群、群叢. 和生態系生態學。
- 3臺灣大學生態學與演化生物學研究所教授兼所長 - SlidePlayer
7-1 李培芬 臺灣大學生態學與演化生物學研究所教授兼所長 臺大新百家學堂 時間:2011年10月26日(星期三)下午15:30 – 17:20 地點:臺大博雅館101室 氣候變遷對自然 ...
- 4生態學是什麼?跟我們有什麼關係? - Medium
生態學就是研究地球上生命支援系統. 生態學大師尤金奧登Eugene.p. ... 一、演化規則-天擇、適者生存生物不是獨自生存,生態系的動物、植物、微生物間 ...
- 5生態學講義111.02.20.
何謂生態? 生態是指生物與其環境 ... 各種影響物種生存的環境因子,生態學研究這些環境因子對該物種產生 ... 為了適應環境的變動以求生存的個體,則與演化脫離不了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