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靜是種超能力》:「慢熟」又怎樣,內向者利用四大優勢爬 ...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事實上,「內向」並不等於「沒有野心」,也不會抵消工作能力,更不會成為成功的絆腳石。

內向者擁有優良的協調能力與鉅細靡遺的思考力,能心無旁鶩地專注於 ... 集團資訊關於我們集團介紹我們的團隊旗下媒體關鍵評論網everylittled.INSIDE運動視界Cool3c電影神搜未來大人物歐搜哇商益旗下節目多元服務Ad2Taketla拿票趣關鍵議題研究中心Cr.EDShareParty達思智能科技士奇傳播與我們合作內容行銷與廣告業務異業合作原創內容暨內容媒體業者合作加入我們新聞中心 2021/01/24,職場PhotoCredit:Depositphotos精選書摘TNL精選書籍,讓你站上文字巨人的肩膀,遠眺世界。

看更多此作者文章...訂閱作者收藏本文每月一杯咖啡的金額,支持優質觀點的誕生,享有更好的閱讀體驗。

立即支持文:張瀞仁內向者面對的職場挑戰內向者沒辦法承受瞬間注意力;沒辦法被誇獎,因為會很不好意思;沒辦法邀功;沒辦法拍桌子吵架;不好意思開口請人幫忙;不好意思打電話,怕打擾人家;沒辦法用力行銷自己;沒辦法爭取福利;不想當第一名,因為不想要太多注意力⋯⋯更別說面對頂頭上司,老闆們有時會委婉地說:「你好像比較慢熟哦」,有時則是直言:「你怎麼不像某某一樣去跟人家哈啦呢?快去!」 會議中會因為不喜歡在大家面前快速表達想法,而顯得沒意見;突然被叫到比被忽略還慘,有時遇到好心人做球給你,問:「要不要分享一下你的看法?」彷彿所有的聚光燈「啪」一下都打到身上,你只會腦袋一片空白,聽到心臟加速跳動的聲音,渴求哪個人趕快來結束這漫長而難熬的寂靜。

對內向者來說,工作的每一天都是挑戰;職場上,對內向者的誤解更是不勝枚舉。

「內向者不擅人際關係」這種快速分類的言論或多或少存在,但強將刻板印象套用在人身上,只不過是簡便卻粗糙的分類法,人資應該也不會希望部門主管們依此下定論。

反手拍不行,就把正手拍和速度練到無人能敵身邊許多內向的職場工作者,心中總是在上演千變萬化的小劇場,老是糾結:「為什麼我就是沒辦法像某某一樣輕鬆地找人講話呢?」或「剛剛那個問題,我其實可以回答出來的,可惡,怎麼現在才想到答案?」還有「說好要搭檔的主持人臨時不能出席,讓我撐全場是要逼我跳海嗎?」 其實內向者有許多獨到的優勢,與其想著反手拍怎麼都打不過人家,倒不如把正手拍練到無人能敵、速度練到飛快,任何球來一樣可以解決。

內向者的優勢 1.深度思考生物演化過程中,留下來的都是能準確反應環境並適應的基因,由於神經系統條件不同,相對於外向者的報酬取向,內向者則是傾向「避免危險、節省力氣、減少失敗」的生存策略。

內向者通常不會說出未經思考的話、不喜歡衝動行事、表達意見前會深思熟慮,可以讓聽者產生好感,覺得自己被重視,而且言之有物。

這樣的特質讓內向者會在事前充分準備,你不太會看到內向者因遲到而慌張抵達會場,或趕在截止時間前踩線。

2.善於傾聽傾聽是有效溝通的重大要件之一,內向者擅長觀察、懂得弦外之音,他們會吸收、理解資訊並深度思考,因此更能了解什麼對他人是重要的、哪些資訊有意義、背後的脈絡是什麼。

電影《少年Pi的奇幻旅程》主角阿迪爾.胡賽恩(AdilHussain)形容李安「他的執導風格非常敏感安靜,當他跟你講話的時候,幾乎是用耳語,從來不會從導演椅上大喊或請助理轉告,他總是親自溝通。

他的溝通不只是言語,更像是一種能量轉換,讓人有辦法演戲,所以像蘇瑞吉那樣的新手才有辦法表現得這麼出色。

」不過善於察言觀色的內向者也容易放大他人想法,有時也會因此為自己帶來壓力,但對於其他人來說,內向者總可以知道他們的想法與需求。

在職場上,這樣的能力非常有利於談判。

3.專注穩定比起外向者,內向的人更能維持深度、專注的狀態,他們可以把注意力集中於眼前最重要的任務上,長時間全神貫注,執行任務。

經常被學術研究引用的英國心理學家漢斯.艾克森(HansEysenck)就說過,內向者會「將精神專注在手邊的工作,避免將經力耗費在與工作無關的社交上。

」另外,因為內向者「穩定」的特質,不會注重短期的結果,相較於外向者適合短期可以看到成效的專案,內向者是「成功需要等待」的代言人。

4.具有恆毅力內向者較不容易輕言放棄,反而可以針對目標,持之以恆。

心理學家安琪拉.達克沃斯(AngelaDuckworth)稱這種特質為「恆毅力」(註1),她認為這是比天賦、智商、家庭收入等都更能預測未來成功的指標,隨著年資增加與位階晉升,專業、高階人力越需要這種能力。

喬治城大學的助理教授卡爾.紐波特(CarlNewport)所說的「深度工作力」(deepwork)也是同樣的看法,在他的論點裡,有辦法心無旁鶩、專心致志創造深度、罕見的成果,才是真正可以轉換成市場價值的能力(註2)。

比起每天要回覆許多電子郵件、開很多會,高階經理人能否成功更需要看他是否有能力主導深入、有意義與價值的長期專案,而這正是內向者的專長。

沒有人是完美的,當我們怨嘆自己遭遇艱難挑戰時,其他人或許正在羨慕我們所擁有的特質、能力、經驗或天生多一條的神經。

內向者不需要非得外向,才能爬上成功頂端;只要善加利用自己的優勢,一樣可以做得很好。

最重要的是,你不會因此崩潰。

註釋 出自安琪拉.達克沃斯的著作《恆毅力:人生成功的究極能力》,繁體中文版由天下雜誌出版。

出自卡爾.紐波特的著作《DeepWork深度工作力:淺薄時代,個人成功的關鍵能力》,繁體中文版由時報出版相關書摘▶《安靜是種超能力》:內向者不但可以當主管帶人,還有這七大必殺絕招書籍介紹本文摘錄自《安靜是種超能力:寫給內向者的職場進擊指南》,方舟出版作者:張瀞仁 誠品網路書店 Readmoo讀墨電子書,透過連結購書,《關鍵評論網》將由此獲得分潤收益。

誰說安靜的內向者沒有當「行銷專家」的本錢?誰說害羞的內向者無法勝任「國際慈善募款工作」?誰說話不多的內向者成為「職場導師」沒有說服力?本書作者以「內向者」的身分現身說法,描述了她長期以來與外向文化之間的搏鬥史,破解一般人對內向者的既定印象與框架。

事實上,「內向」並不等於「沒有野心」,也不會抵消工作能力,更不會成為成功的絆腳石。

內向者擁有優良的協調能力與鉅細靡遺的思考力,能心無旁鶩地專注於自己的專業領域,予主管、客戶及同伴強大的信賴感,同時他們還是非常好的傾聽者,能高度同理及體貼他人,擁有一位內向者好友如獲人生至寶。

PhotoCredit:方舟責任編輯:朱家儀核稿編輯:翁世航 猜你喜歡最新發展:《安靜是種超能力》:內向者不但可以當主管帶人,還有這七大必殺絕招1年前Tags:張瀞仁安靜是種超能力寫給內向者的職場進擊指南內向者工作表達優勢More...BrandStudio2022/06/08,理財PhotoCredit:VICollege價值投資學院關鍵特務關鍵特務為關鍵評論網與讀者溝通品牌形象及表達企業社會責任的內容專區,內容由BRANDSTUDIO團隊製作。

看更多此作者文章...訂閱作者收藏本文每月一杯咖啡的金額,支持優質觀點的誕生,享有更好的閱讀體驗。

立即支持本文作者:VICollege價值投資學院台灣區總經理黃士豪 由於資訊流通發達,相當多年輕上班族皆能吸收到相對充足的投資理財觀念,比起需要自己花時間做功課及了解的股票,有些人可能會透過銀行行員及保險經理人的推薦而購買基金或是投資型保單。

這些看似相對有保障的「投資產品」,有時候可能正悄悄讓通膨吃掉你的資產。

同樣金錢放到別的投資標的上,即使無法讓你賺更多錢,卻可能幫你省下許多不必要成本浪費。

前來向我諮詢的學員邱老師是位中學的約聘老師,多年來工作一直相當穩定,但他總覺得自己只是「約聘」身份,不是終身職的「鐵飯碗」。

因此儘管邱老師每月有五萬多不錯的月薪,為了有更多資金可以用來理財,邱老師日常生活單純沒什麼特別開銷,偶爾買些網路小說作為日常休閒娛樂,幾年下來也累積170幾萬總資產。

檢視一下邱老師的投資目標及現況,每個月如果還希望能有5萬多塊的投資被動收入,評估之下約需要達到資產2,000萬元才能達成此一目標,雖然看似還有一段相當長的路要走,但其實邱老師最大的問題在於:她還沒真正開始進行投資理財。

170幾萬元總資產在我看過案例當中算是相當不錯的「基礎」,但邱老師整體資產配置保障型就佔了76%,防守型則為15%,真正能幫助自己增加資產的進攻型只有7%。

PhotoCredit:VICollege價值投資學院 資產配置參考示意圖 這樣的配置形式不單單無法讓每一塊錢發揮最大化價值,甚至有76%資產正因為通膨而逐漸被稀釋。

給予邱老師的第一步建議便是保留6個月現金做為保障型資產,將總數壓低至18.48%,防守型可以保留16%,將餘下116萬都投入進攻型資產開始「真正的」投資。

再者,除了資產配置無法跟上目標這個常見問題外,在檢視邱老師的投資組合裡,發現在「保險」及「基金」這兩個區塊,她也犯了相當多保守型投資人會犯的錯誤。

PhotoCredit:VICollege價值投資學院 VICollege價值投資學院台灣區總經理黃士豪建議邱老師細算成本,進行保險基金健檢,檢視摩擦成本。

給邱老師的投資建議一:細算兩個成本,落實進行保險健檢。

邱老師的支出中,每個月有8千元是花在保費上,這其實是筆不低的開銷,也遠超過保險支出不得超過收入10%這個標準,當中也存在一些儲蓄險。

如果是醫療險、癌症險等風險型保險不需特別檢視,需要檢視的是那些跟投資混在一起的儲蓄險及投資型保單。

針對這個部份,我建議邱老師先進行一項功課:了解現在贖回手邊那些投資型保單,可換回多少現金?用歸零思考角度先細算機會成本後,可以反問自己:即使10萬最後只能拿回8萬,但當你有這8萬塊時,還會繼續去買相同類型的保險商品嗎? 針對保險商品之取捨,更要有沉沒成本觀念。

許多人對投資型保單會猶豫可能是因為保單本身包含其他風險保障,但也要進一步思考「沉沒支出」這項成本。

我建議每年都要進行保單健診,即使投資型保單當中存在風險保障,也該檢視如果單純買那些保險,會不會比較便宜?如果會,那麼這些投資型保單就是弊大於利。

給邱老師的投資建議二:基金存在許多摩擦成本,不適合低資產族。

邱老師目前保守型資產最主要便是每月定期定額9千購買的基金,目前已累積28萬。

審視基金投資時建議關注兩個指標;年化報酬率跟投資回報率。

假設投入100元,隔年變成110元,再過一年變成121元,這就代表年化報酬率為10%,而換到投資報酬率則是21%,一個是動態、一個是靜態。

用這兩個指標比對其他投資標的,就能夠清楚知道該將資產如何分配? 邱老師所投資基金過往投資報酬率最低約為百分之十幾,最高則曾到百分之四十幾,雖然看起來可以,卻存在相當多容易被忽略的成本。

首先便是邱老師採定期定額每月分三次各扣3千,這就產生相當多手續費;且基金交易背後有販售基金的公司及業務,台灣基金都是從國外代理要支付代理費,還要支付基金管理人費用,帳面上看到的報酬最終會被這些摩擦成本給稀釋了。

很多年輕人都會忽略這一點,基金主要是給有資本的人投資,當你有絕對數字時即使只是年化報酬率1%,收益也相當可觀,卻未必適合資金本位少的年輕投資者。

特別是邱老師有相當明確,每月要有5萬被動收入這個目標,這時增加資產當然是首要關鍵。

而基金基本上屬於避險的保守型資產,假設提高資產是首要工作,對保守型投資人來說比起買基金,買ETF會更好,這是肯定的答案。

每年落實保單健檢、當心通膨可能稀釋資產的隱形成本,是小資族在理財時特別要留意的面向。

本文章內容由「VICollege價值投資學院」提供,經關鍵評論網媒體集團廣編企劃編審。

猜你喜歡Tags:基金投資理財投資摩擦成本ETF投資型保單沉沒成本沉沒支出保險投資產品保單健檢被動收入保守型投資人More...成為會員,在關鍵評論網暢所欲言成為會員成為會員是促轉會公信力不足,還是社會沒共識?——寧靜革命的台灣,轉型正義之艱難1則觀點美國最高法院對女權與槍枝的奇異解讀,要從保守派看待憲法的角度說起3則觀點獲「官方認可」翻譯泰劇不搶快,看台灣25人團隊的「地瓜字幕組」如何力抗「中國字幕組」1則觀點同呼同吸的異鄉人,香港原來有烏克蘭菜——東歐餐廳1則觀點國民黨中常會提名蔣萬安參選台北市長:有信心讓藍天再現,組成疫情後的「台北隊」走向國際1則觀點最新數據:總勞動人口跌幅創40年最高2則觀點《娛樂已死未?》:香港關鍵詞「古天樂」2則觀點行政院會通過刪除《礦業法》霸王條款,為何原民和環團認為「一次性同意」可能有問題?1則觀點為什麼小馬可仕叫「邦邦」?關於菲律賓取「名字」的歷史背景和文化慣例4則觀點中職開季洋砲表現回顧:貴卻不好用,大洋砲時代即將夭折?2則觀點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