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時代的教育:如何讓孩子自由探索,與世界連結? | 鳴人選書
文章推薦指數: 80 %
在網路時代,人們的生活、興趣、語言、經濟、社會與國際政治,都出現全新的樣態。
圖/美聯社. 網路發展到2020年,世界出現劇烈的變動。
網路時代的教育:如何讓孩子自由探索,與世界連結?|鳴人選書|鳴人堂
親愛的網友:為確保您享有最佳的瀏覽體驗,建議您提升您的IE瀏覽器至最新版本,感謝您的配合。
✕
全產品速覽
服務
會員中心
U利點數
我的新聞
歷史新聞
活動專區
udn粉絲團
udnline好友
新聞評論
聯合新聞網
願景工程
轉角國際
鳴人堂
倡議家
時事話題
世界日報
股市理財
經濟日報網
房地產
基金
中經社
樂透
發票
生活娛樂
噓!星聞
優人物
udnSTYLE
500輯
遊戲角落
發燒車訊
元氣網
運動
NBA台灣
野球夢田
運動筆記
健行筆記
閱讀創作
讀書吧
讀創故事
udn部落格
u值媒體
聯合文學
聯經出版
聯文雜誌
文創購物
數位文創
IP授權
瘋活動
售票網
買東西
報時光
更多產品
聯合知識庫
聯合電子報
聯合影音網
聯合學苑
有行旅
APP行動網
新冠肺炎
時事觀察
軍事評論
鳴人放送
法律評論
鳴人選書
影評
作者群
網路時代的教育:如何讓孩子自由探索,與世界連結?
鳴人選書
18Jun,2021
在網路時代,人們的生活、興趣、語言、經濟、社會與國際政治,都出現全新的樣態。
圖/美聯社
網路發展到2020年,世界出現劇烈的變動。
人們的生活、興趣、語言、經濟、社會與國際政治,都出現全新的樣態。
好的一面是每個人,不管身分地位,都有發表言論的可能,而且資訊流通,提供人們自主判斷的基礎(極權國家例外);壞的一面,則是每個人都可以肆意論斷是非,可以不根據事實、不了解脈絡,就說長道短,造成真假不分,社會意見兩極化;媒體容易操弄,民粹領袖上台,呼風喚雨,顛倒是非;人心浮動,價值渙散。
世界處於焦躁不安,人們看不到明天,看不到未來。
有趣的是1970年代,後現代主義已經融入歐美社會,到1990年代更湧入第三世界。
後現代主義是二次大戰之後,一股文化解放的潮流。
個人的意識、思維與創作,有更大的文化空間可以自我表現,所以迅速在各地蔚為風潮。
因為後現代蘊含「反菁英化」,個人的言論及種種創造,得以遍地開花。
到2000年之後,網路出現,更承載後現代的思想風潮,把世界帶到一個完全陌生、完全未知的境地。
2003年《窗》書初版,我談到維生、互動與創造,三者是人在世間活著的原始動力。
其中所謂互動,並不依附於維生。
不是為了汲取生活資源、為了賺錢才互動,而是純粹的渴望,渴望與世界互動,為互動而互動。
這是人的天性。
後來網路開始流行,很多人在臉書、推特、微信、Instagram、Line、⋯⋯等網路平台暢所欲言,非關利益,只涉及觀念表達與感情抒發,我才意識到它是互動需求的真實體現。
然後互動的渴望,在網路時代忽然泛濫成一片汪洋,帶來多種災情。
為什麼?因為網路發言,缺乏實質的回饋,更缺乏相應的代價。
互動在虛擬世界中,人隨時可以抽身,責任可以大打折扣,自我尊嚴變形。
「我」可以有多重身份,甚至躲藏起來。
人內心深處與世界互動的需求,變成只對著世界不斷發話的單行道。
而不是自古以來「與世界連結」雙向而真實的互動。
很多人在網路平台暢所欲言,非關利益,只涉及觀念表達與感情抒發,我才意識到它是互動需求的真實體現。
圖/歐新社
以語言為基礎的公共溝通
全面聾聵、全面誤解的年代。
昆德拉的《笑忘書》出版30多年後,我們似乎進入了他預言的時代,雖然他並不在預言。
網路時代人們只說不聽,猶如那六隻奔向塔米娜,熱烈急切的對塔米娜說話,咄咄逼人,其實對塔米娜一點都不感興趣的鴕鳥。
互動是為了與世界連結,但那種連結必須是雙向的,是真實的。
人透過互動取得世界對自己行動的回饋,來回相互影響,往上不斷迴旋提升,形成價值共識的綠洲(雅斯培的比喻),塑造相對愉快充實的人生與社會。
真實的互動,可以使人更接近事實,不致閉門造車,但單向的、只說不聽,卻使人更自以為是,更遠離事實。
因為人有一種習慣,話一旦說出口,便開始自我洗腦,相信自己的話。
只有從不斷的回饋與辯證中,互動才能使人接近事實。
只說不聽,帶來的是吵雜、喧囂,沒有整合意義的噪音。
如果說人類這個物種的特徵是語言,那麼形成人類社會組織的根源,便是以語言為基礎,產生的公共溝通。
道德、價值的形成,先決條件是公共溝通;繼之法律政治經濟等典章制度,也是經由公共溝通,所形成的社會共識;甚至文學藝術科學哲學的發展,都無一不來自有效的公共溝通。
公共溝通越有效,社會的生命力越強壯。
希臘雅典時期、18世紀初威廉三世之後的英格蘭、跨入19世紀之前創立的美國、20世紀後葉北歐的社會福利國家,都是這樣的社會。
公共溝通薄弱,通常是社會資源被少數人把持。
合理的、有利於社會成員、有利於社會發展的典章制度,無法建立。
歷史上多少獨裁專制的黑暗時期,都壓制言論自由;沒有公共溝通的機制,只有獨裁集團的意志。
人的歷史是荒漠。
直到良善的公共溝通形成,才出現荒漠中的綠洲。
21世紀的網路,形成人言各殊、音量龐大的噪音世界,迄無機制使它們匯聚成有效的公共溝通。
網路覆蓋全球,新的綠洲沒有出現,往昔難得形成的舊綠洲卻逐一崩壞。
世界漸漸倒退,變回一片荒漠。
互動,對於個人來說,必須是雙向的、多向的、有多重回饋的溝通。
從這裡,人學習移位思考,取得進步,充實自己的人生,不再封閉,不再自以為是;
互動,對於社會,則必須形成有效的公共溝通,多元的聲音向上攀爬,相互辯證,尋找世界的普遍性,最後形成有利於各個成員、有利於公共性發展的社會共識。
這就是「與世界真實連結」的意義,也是原本的、真實的「互動」。
互動,對於個人來說,必須是雙向的、多向的、有多重回饋的溝通。
圖/美聯社
網路時代的維生、互動與創造
網路時代的發展到21世紀20年代,人類社會的前路,出現一個分岔口。
往右,現時的是非不清、價值錯亂,會繼續下去;往左,理性、多向與批判,將回頭重整這個世界,讓互動回歸「與世界真實的連結」。
這原本是社會內部自我調節的機制。
與世界真實連結,融入文明的創造歷程;不能只是科技工具化,不能只是消費科技、消費人類千年累積的智慧與文明,而是重新肯定「創造」的價值。
往左或往右?此刻我們無法預言。
但我們確知維生、互動與創造三者是一個整體。
這三者將是本書的起點。
前文,亦即篇○之一〈唐吉訶德的眼睛黑白分明〉的寓言對話,則是宣言,一篇從本書起點,發芽抽枝,落在教育領域的宣言。
讓孩子主動與世界互動
藉唐吉訶德一文的寓言,我點出了教育問題的癥結。
孩子的心智,在學校受到壓抑,是因為抽象知識的取得不易。
以往教師的職責就在於傳授知識。
同時,傳統社會不論是西方或東方,都賦予教師管理學生品格的責任,因此師生之間,長久以來,形成絕對的權力關係。
教師有「帶好學生品格」的能力,這是神話,也是普遍的迷思。
背景的遠因是:在傳統社會大人不相信小孩;傳統社會資源匱乏,人們充滿強烈的不安全感,為了擔心孩子長大後「變壞」或游手好閒,孩子的品格必須受到社會規範。
教師便成為學生品格的規範者。
但教師有沒有帶好學生品格的能力,沒有人深究。
人們會如此相信,只因為教師是大人,無他。
後者是近因。
事實上,多數大人的品格,並不比孩子高尚。
孩子的可塑性很大,他們敏感,也比大人真誠。
品格不能教,用外在的力量規訓品格,只會造成陽奉陰違。
孩子必須放回世界,與世界互動,與世界連結,從來回不斷的互動中、從日常與同儕遊嬉及對話、與周邊的大人相處、閱讀前人與歷史的經驗、深入文明創造的活動中,去形塑自己的品格。
孩子應該擁有完全的主體性,透過自己與世界真實的互動,去發展自己的人格。
學校教育不需也沒有能力管理學生品格。
教師只能陪伴,與學生做朋友,與學生平等相待、一起討論問題,一起思辨人生、知識與社會。
每一個孩子的潛能都是無限。
解除師生之間的權力關係,是釋放孩子心智,發揮孩子潛能的第一步。
剩下的就是抽象知識的取得。
孩子應該擁有完全的主體性,透過自己與世界真實的互動,去發展自己的人格。
圖/路透社
網路滋生眾多弊病,也為人類社會帶來眾多好處。
除了資訊流通,人們不再被威權的謊言蒙蔽,更可以自由發表言論之外,網路時代也誤打誤撞,敲開了百年來束縛孩子心智的鎖,解除壓抑孩子成長的權力關係。
本書潮本——亦即這網路時代版,增添「篇三」,其中長達萬言的〈教育四書〉,提供當前教改的新方向。
20多年的教改,風風雨雨,最大的障礙是台灣社會多數人缺乏想像力,菁英們思想保守,拒絕面對進步的自由教育。
「教育複製」,一直是教改最大的阻力。
〈教育四書〉所述,繞過現實教育複製的阻力,鼓勵自願組成的實驗學校,給予機會,進入體制,取得應有的資源,但保有獨立空間。
對於抽象知識,進行網路自學與共學,專業教師從講台上走下來,當作諮詢員。
以此做為自由學校的樣本,因其績效,扭轉社會對教育的誤解(人是現實的)。
實驗學校逐步擴散。
10年、15年之後,完成全面教改。
學校在窗外。
這條自由之路,如何可能?
讓我們細說從頭。
※本文摘自《學校在窗外潮本》篇○之二〈網路時代〉。
《學校在窗外潮本》作者:黃武雄出版社:左岸文化出版日期:2021/04/28
《學校在窗外潮本》書封。
圖/左岸文化
公共政策
鳴人選書
教改
教育部
左岸文化
延伸閱讀
停課不停學的家長焦慮:孩子與工作兩頭燒,疫情下如何平衡?
要不要取消早自習?從學生的自我管理說起
校園設「青天三鍘刀」萌Q公仔,真能達到法治與品格教育?
一定要選出最優秀的學生嗎?是時候廢除「市長獎」了
有溫度的科學教育:新課綱為何要重新稱呼「居禮夫人」?
十二年國教課綱你搞懂了嗎?——關於「素養」的三個關鍵字
作者其他文章
羅冠聰/《逆天抗命》的香港人:勇氣,是奔向自由的必要條件
《西藏焚燒的雪域》:被中共消失的那個小男孩
童偉格/卡繆的《誤會》與命運的臉孔:人可以自救,也可以救他人
陳方隅/面對中國「糖衣毒藥」:台灣人選擇麵包或愛情?
蔣竹山/由探險家們開啟的全球化:你所不知道的西元一千年
這裡不是集中營,而是亂葬崗:名為「安樂死」計畫的納粹大屠殺工廠
朱家安/若我們總是為了未來而活,那我們真的活過嗎?
CNN也是製造謬誤資訊的溫床?新聞如何強化我們的偏見
彭明敏/台灣的過去、現在與未來:人民有作最後選擇的自由意志與權利
如果沒辦法立刻辭職怎麼辦?擺脫「職業倦怠」的第一步
看不見的新加坡低收入戶:照顧小孩與工作兩面兼顧是不可能的任務?
吳介祥/讓世界看見台灣:故宮作為一種國家符號的文化外交
葉浩/《反資本主義》:如何跟著大衛.哈維窺見世界危機與未來希望
萬毓澤/身處亂世的我們,該如何撼動資本主義的高牆?
伍碧雯/流離失所的猶太人:如何閱讀厚實沉重的猶太近代百年史?
看更多內容
留言區
鳴人選書
編輯室嚴選好文好書,作為各種議題的延伸閱讀。
最新文章
黃哲融/美國的印太經濟架構是台灣通向羅馬的道路嗎?
圖輯/家貧無奈遁歌壇,唸歌傳唱世間知——歌仔國寶楊秀卿逝世
廖庭輝、彭揚凱/拒絕打開租屋行情黑箱的蔡政府:談租屋登錄如何可能
人類遲早會相信AI有意識,因為人類想要AI有意識
2022金穗獎賽後點評:獎勵新進之外,能否予以多元類型作品肯定?
最多瀏覽
雨燕無巢可歸:政府的自作聰明是導致生態破壞的元兇?
陳琮勛/「林義傑用BT種子釣魚」?回溯BT與著作權的愛恨情仇
「不准買、不許賣」?如何正確解讀與應對美國阻台灣軍購案
俄國從裏海區艦隊調動炮艇馳援黑海:一個暗藏玄機的軍事部署?
《我的出走日記》:如何解放受社會束縛的自我?一段關係與情感的自白
鳴人堂臉書專頁
鳴人堂
TOP
延伸文章資訊
- 1題目:科技與網際網路的發展已經全面改變人類的生活
趨向人性化的科技,與資訊社會所帶的衝擊,影響到個體的行為,但最終我們會被科技所操控。 【洪筱俐】. 網路時代的來臨,人們可以利用網路實現很多不可能實現的願望,隨 ...
- 2世界越快,心則慢:網路時代創業的四個繆思
但在網路的急流裡,太過依賴、相信網路世界上的一切,很可能招致嚴重的副作用。 「世界越快,心則慢」這是明星金城武的廣告名句,而網路世界也正是 ...
- 3網路發展史
未來學家Heidi Toffler 曾指出人類歷史上有三次波動:. 早期人類從遊獵社會進入農業社會; 人類從農業社會進入工業社會(1780~1830~); 人類從工業社會進入資訊時代(1960 ...
- 4迎接網際網路時代
網路發展的速度,或者說網路上提供諮商服務發展的速度,顯然要比研究與教育訓練 ... 迎接挑戰,藉由敏銳的觀察力與行動力,掌握時代脈動,結合新知,善用網際網路所帶 ...
- 521世紀網際網路相關問題初探
準此,人們應該如何因應此一風險時代的來臨,在時間與空間的遞變中,讓傳播科技恰如其分的扮演角色,本論文對此亦提出一些建議,例如︰「傳播新秩序的建立」、「重視網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