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魂- 教育百科| 教育雲線上字典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名詞解釋: 靈魂是讓生命體表現出生命現象的推動力量;所謂生命現象包括思考、意欲、情緒之表達和行動。

跳到主要內容 ::: 靈魂-教育百科 詞條檢索 全文檢索 音讀檢索 切換漢語拼音鍵盤 切換注音小鍵盤| 關閉 小提醒: 輸入完畢後請點選 音讀檢索 進行搜尋 聲母 韻母 詞條名稱:靈魂 ㄌㄧㄥˊ ㄏㄨㄣˊ línghún 切換來源 ToggleDropdown 教育部國語辭典簡編本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國家教育研究院辭書教育部閩南語辭典 教育部國語辭典簡編本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 國家教育研究院辭書 教育部閩南語辭典 教育部國語辭典簡編本 注音: ㄌㄧㄥˊ ㄏㄨㄣˊ 漢語拼音: línghún 解釋: 播放 1.人死後的鬼魂。

【例】靈魂出竅 1.人死後的鬼魂。

【例】靈魂出竅 2.心靈、精神。

【例】有智慧的人,靈魂深處便有光。

2.心靈、精神。

【例】有智慧的人,靈魂深處便有光。

3.中樞的、主要的。

【例】他是班上的靈魂人物。

3.中樞的、主要的。

【例】他是班上的靈魂人物。

資料來源: 教育部國語辭典簡編本_靈魂 授權資訊: 資料採「創用CC-姓名標示-禁止改作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 注音: ㄌㄧㄥˊ  ㄏㄨㄣˊ  漢語拼音: línghún 解釋: 人死後的鬼魂。

《楚辭.屈原.九章.哀郢》:「羌靈魂之欲歸兮,何須臾而忘反。

」《楚辭.東方朔.七諫.哀命》:「何山石之嶄巖兮,靈魂屈而偃蹇。

」心靈、精神。

如:「靈魂深處」。

《楚辭.屈原.九章.抽思》:「何靈魂之信直兮,人之心不與吾心同。

」中樞、中流砥柱。

如:「他是班上的靈魂人物。

」 人死後的鬼魂。

《楚辭.屈原.九章.哀郢》:「羌靈魂之欲歸兮,何須臾而忘反。

」《楚辭.東方朔.七諫.哀命》:「何山石之嶄巖兮,靈魂屈而偃蹇。

」心靈、精神。

如:「靈魂深處」。

《楚辭.屈原.九章.抽思》:「何靈魂之信直兮,人之心不與吾心同。

」中樞、中流砥柱。

如:「他是班上的靈魂人物。

」 資料來源: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_靈魂 授權資訊: 資料採「創用CC-姓名標示-禁止改作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國家教育研究院辭書 基本資料 英文: Soul 作者: 但昭偉 日期: 2000年12月 出處: 教育大辭書 辭書內容 名詞解釋:   靈魂是讓生命體表現出生命現象的推動力量;所謂生命現象包括思考、意欲、情緒之表達和行動。

  古代哲學中,靈魂常視同心靈(mind)或自我(self),當代哲學已不再用這個名詞。

  哲學討論靈魂常集中在下列議題上:組成靈魂的要素,靈魂的功能,靈魂與肉體之間的關係,及靈魂是否不滅等。

  柏拉圖學派(Platonism)的支持者認為靈魂是由非物質性(immaterial)和非肉體性(incorporeal)的實體(substance)所組成。

伊比鳩魯學派(Epicurean)則認為靈魂是由原子(atoms)所構成,而構成靈魂的原子和構成物體的原子並沒有差異。

笛卡爾(R.Descartes,1596~1650)主張靈魂的構成物是思考性的實體(thinkingsubstance),而物質(matter)的構成物是其延展性的實體(extendedsubstance)。

康德(I.Kant,1724~1804)認為靈魂為物自身(thing-in-itself),根本不可能為人類理性所理解。

美國心理學家詹姆斯(W.James,1842~1910)認為靈魂只是許多心理現象(psychicphenomena)的組合,其本身並不獨立的存在。

  在靈魂的功能問題上,傳統的主張認定靈魂是駕馭肉體的機制;亞里斯多德(Aristotle,384~322B.C.)認為靈魂是生命的動力,是人之所以異於其他存在體的要素。

這些觀點最近遭受行為主義的挑戰,其中最有名的反對者是英國哲學家萊爾(G.Ryle,1900~1976)。

  對靈魂與肉體的關係及靈魂是否不滅兩個議題上,古希伯來人認為靈魂是肉體活動的力量,存在於人的血液當中,隨著肉體的毀損而滅亡。

柏拉圖以為靈魂與肉體是兩個不同的實體,肉體是靈魂的囚房,肉體之死亡代表靈魂的解放,靈魂最佳存在的狀態即是不與肉體結合的獨立存在;靈魂具有不滅性。

亞里斯多德認為靈魂是肉體所表現出之功能,靈魂之於肉體的關係就好像是視力之於眼睛的關係,若眼睛毀損,視力即不復存,同理,肉體不存,靈魂亦不能存在。

但例外的是,靈魂中的理智部分(nous)並不依附於肉體,故可獨立存在於肉體之外,但這部分是否具有不滅性,亞氏並未說明。

  靈魂是讓生命體表現出生命現象的推動力量;所謂生命現象包括思考、意欲、情緒之表達和行動。

  古代哲學中,靈魂常視同心靈(mind)或自我(self),當代哲學已不再用這個名詞。

  哲學討論靈魂常集中在下列議題上:組成靈魂的要素,靈魂的功能,靈魂與肉體之間的關係,及靈魂是否不滅等。

  柏拉圖學派(Platonism)的支持者認為靈魂是由非物質性(immaterial)和非肉體性(incorporeal)的實體(substance)所組成。

伊比鳩魯學派(Epicurean)則認為靈魂是由原子(atoms)所構成,而構成靈魂的原子和構成物體的原子並沒有差異。

笛卡爾(R.Descartes,1596~1650)主張靈魂的構成物是思考性的實體(thinkingsubstance),而物質(matter)的構成物是其延展性的實體(extendedsubstance)。

康德(I.Kant,1724~1804)認為靈魂為物自身(thing-in-itself),根本不可能為人類理性所理解。

美國心理學家詹姆斯(W.James,1842~1910)認為靈魂只是許多心理現象(psychicphenomena)的組合,其本身並不獨立的存在。

  在靈魂的功能問題上,傳統的主張認定靈魂是駕馭肉體的機制;亞里斯多德(Aristotle,384~322B.C.)認為靈魂是生命的動力,是人之所以異於其他存在體的要素。

這些觀點最近遭受行為主義的挑戰,其中最有名的反對者是英國哲學家萊爾(G.Ryle,1900~1976)。

  對靈魂與肉體的關係及靈魂是否不滅兩個議題上,古希伯來人認為靈魂是肉體活動的力量,存在於人的血液當中,隨著肉體的毀損而滅亡。

柏拉圖以為靈魂與肉體是兩個不同的實體,肉體是靈魂的囚房,肉體之死亡代表靈魂的解放,靈魂最佳存在的狀態即是不與肉體結合的獨立存在;靈魂具有不滅性。

亞里斯多德認為靈魂是肉體所表現出之功能,靈魂之於肉體的關係就好像是視力之於眼睛的關係,若眼睛毀損,視力即不復存,同理,肉體不存,靈魂亦不能存在。

但例外的是,靈魂中的理智部分(nous)並不依附於肉體,故可獨立存在於肉體之外,但這部分是否具有不滅性,亞氏並未說明。

資料來源: 國家教育研究院_靈魂 授權資訊: 資料採「創用CC-姓名標示-禁止改作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教育部臺灣閩南語常用詞辭典 音讀: lîng-hûn 播放 屬性: 主詞目 解釋: [名] [名]人死後的鬼魂。

人死後的鬼魂。

詞條來源: 教育部閩南語辭典_靈魂 授權資訊: 資料採「創用CC-姓名標示-禁止改作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相關閩南語 魄、靈魂 相似詞 精神、心靈 魂魄、魂靈 相反詞 軀殼、肉體 詞條功能 轉寄詞條 錯誤通報 友善列印 推薦關聯詞 × 轉寄詞條 請輸入您想要寄送的對象Email,如果1人以上,請使用,分隔 取消 送出 × 錯誤通報 請輸入錯誤原因,我們會送相關人士審核,感謝您的參與 取消 送出 × 推薦關聯詞 請推薦與本項詞條之意義相同但名稱有差異的詞條 取消 送出 關閉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