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語言政策大事紀 - 愛.疼.惜:台語文學展
文章推薦指數: 80 %
《台灣語言政策大事紀(1895~2007)》 ; 1943. 國民學校改為義務教育,仍以出身國語家庭與否依不同課表就讀。
; 1945. 日本投降,國民黨政府「接收」台灣。
; 1946. 教育處規定 ...
愛疼惜台語文學展
回首頁
網站導覽
回台灣文學館
搜尋
首頁
>萌芽(莩íⁿ)>台灣語言政策大事紀
萌芽(莩íⁿ)
導覽介紹
重點展品
台灣語言政策大事紀
台灣語言政策大事紀
字級:小中大
Print
Mail
Twitter
Facebook
Google+
qrcode
●《台灣語言政策大事紀(1895~2007)》年代內容1895台灣割讓給日本。
總督府開設土語講習,要求文武職員於公務之餘學習台語。
1896總督府更於各地方設置「土語講習所」,對全島日本憲兵、警察講習台語。
總督府公佈「國語傳習所規定」、「國語學校規則」,並在各地設置國語傳習所。
1897國語傳習所設漢文科。
1898發布台灣公學校規則,各地成立公學校;漢文併於讀書科。
書房義塾規程發布,書房改從慣例,但應漸增國語及算數等科目。
警察官及司獄官練習所規程發布,土語為初任教養中時數最多的科目。
1902師範教育中,「土語」改稱為「台灣語」。
1904公學校中,漢文獨立為一科。
1905公學校中,陸續開辦國語夜學會、國語普及會。
1907公學校中,漢文不再是必修。
1922實施內台共學,但以「國語常用者」與否,作為進入小學校或公學校的依據。
公佈〈台灣教育令〉,將漢文由必修改為選修,許多公學校自動廢除漢文。
1923警察官及司獄官練習所加設語學特科,教授福建語、廣東語、漢文與羅馬字台灣語。
私立學校規則發布,將書房納入一般私立學校管理範圍內。
1928警察法規的「土語」改稱「台灣語」。
1933台灣語於高等小學校列為選意科。
1937修改公學校規則,廢止漢文科。
廢止各報漢文版。
總督府開始推行「國語常用運動」,通令全台官公衙署職員無論公私場合,宜用日語,並指示各州、廳致力於全台之國語化。
1943國民學校改為義務教育,仍以出身國語家庭與否依不同課表就讀。
1945日本投降,國民黨政府「接收」台灣。
1946教育處規定各級學校一律授國語及語體文。
廢除報紙、雜誌的日文版,並禁止台籍作家用日文寫作,二二八事變後全面禁講日語,禁用日語唱片。
1947電令各級學校禁用日語,授課以國語教學為主,暫酌用本省方言;日常用語盡量以國語交談,不准以日語交談,若有違背情事決以嚴懲。
1948省國語推行委員會訂定台灣省各縣市國語推行委員會組織規程。
1950頒布「非常時期教育綱領實施辦法」,指示各級學校及社教機關應加強推行國語運動。
1951頒令各級學校凡舉行各種集會口頭報告,必須使用國語。
公佈台灣省各縣山地鄉推行國語辦法。
1953查禁「方言」歌曲唱本。
1955禁止教會以羅馬拼音傳教,並嚴加取締。
1956開始全面推行「說國語運動」。
學校禁止台語,學生在學校講台灣話會被老師處罰。
1957羅馬字的台語聖經被國民黨沒收。
1959教育部規定放映國語片,不准加用台語通譯,違者將予糾正或勒令停業。
1963政府立即訂定〈廣播及電視無線電台節目輔導準則〉,其第三條規定:廣播電視台對於國內的播音語言,以國語為主,「方言」節目不超過百分之五十。
1966省政府令各級學校「加強推行國語計畫」。
1971規定辦公室及公共場所應一律使用國語。
1973制定「台灣省各縣山地鄉國語推行辦法」。
訂定「台灣省國民中小學教師國語教學能力查詢工作要點」。
1975規定「公眾集會及公共場所與公務洽談應使用國語」。
1976通過廣電法,所有的電台廣播及電視節目台語的時間受到強烈限制。
1984教育部致函內政部應力求傳教士使用國語傳教,以免妨礙國語文教育之推行。
1985教育部完成「語文法」草案初稿,因強大民意反對而「中止制定」。
1987國中、小不得再以體罰、罰錢等不當手段制裁在校園內說方言的學生。
1988原住民團體發動「還我土地」運動。
上萬名客家人第一次走上街頭,發動「還我客語」運動。
1993教育部宣佈今後將母語教育列入中小學正式教學範疇,以選修方式學習閩南語及客家話。
1994教育部頒布「國民小學鄉土教學活動課程標準」,其中總目標為增進對鄉土歷史、地理、『語言』和藝術等的知識。
教育部公告原住民音標系統。
1996李登輝當選第一任民選總統。
國小三年級到六年級增設「鄉土教學活動」一科,其中包括鄉土語言教學。
1998教育部公告使用「臺灣閩南語音標系統」、「臺灣客家語音標系統」。
2000民進黨總統候選人陳水扁當選第二任民選總統。
2001教育部正式實施九年一貫課程,將鄉土語言納入正式課程之中。
2002教育部開始於國小實施母語教學。
2003教育部國語推行委員會制定「語言平等法草案」。
2006教育部公告整合成功的「台灣閩南語羅馬字拼音方案」。
2007行政院院會通過「國家語言發展法草案」,明定國家語言為本國族群或地方使用之自然語言及手語。
【參考資料】1.吳欣陽,〈附錄2、日治時期語言相關規範與大事簡表〉,《台灣近代型國家語言法令之形成與演變》,台灣大學法律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4。
2.李勤岸,〈語言政策與台灣獨立〉,《語言政治與政策》,台北:前衛出版社,1996。
3.李雄揮,〈台灣歷史各時期語言政策之分析比較〉,《語言人權語語言復振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台東大學語文教育學系,2004。
4.施正鋒、張學謙著,〈附錄4、台灣語言人權大事記〉,《語言政策及制定『語言公平法』之研究》,台北:前衛出版社,2003。
瀏覽人數:8528
top
電話:(06)221-7201 | 傳真:(06)222-6115
地址:700台南市中西區中正路1號 | E-mail:[email protected]
展覽開放時間:週二至週日09:00~21:00,每逢星期一、除夕、年初一固定休館
瀏覽本站建議使用1024*768解析度,IE6以上版本國立台灣文學館Copyrightc2009
網站安全政策 | 隱私權宣告
您是第1位訪問者
延伸文章資訊
- 1台灣語言政策變遷分析: 語言人權的觀點 - 國立臺東大學人文學院
台灣的母語教育政策是根據語言是一種權利的觀. 點。就語言是一種權利來講,保留及使用族語是族群最基本的公民. 權利(陳淑嬌,1995)。瞿海源 ...
- 2中華民國文化部-國家語言發展法
為保障臺灣社會之多元語言文化及族群語言共榮發展,文化部特別訂定「國家語言發展法」,提供國家語言政策之整體基本方針,以保障臺灣各固有族群之自然語言和臺灣手語, ...
- 3台灣的語言政策何去何從
「語言政策」(language policy)是「語言規畫」(language planning)的一環,用政治力量,規定特定語言在特定領域內的地位(status)與功能(function),包...
- 4國語政策-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國語政策是指中華民國政府治下的台灣,自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至1980年代末期所實施的國語推行政策。最初目的是為了讓台灣各個族群能使用做為國家通用語的現代標準 ...
- 5台灣語言政策大事紀 - 愛.疼.惜:台語文學展
《台灣語言政策大事紀(1895~2007)》 ; 1943. 國民學校改為義務教育,仍以出身國語家庭與否依不同課表就讀。 ; 1945. 日本投降,國民黨政府「接收」台灣。 ; 1946. 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