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腦皮質-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大腦皮質(英語:cerebral cortex),又稱為大腦灰質,或簡稱為皮質或皮層,是大腦的一個解剖結構,由神經灰質組成。

大腦皮層是大腦(端腦)的一部分,屬於腦和整個 ... 大腦皮質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跳至導覽 跳至搜尋 此條目需要擴充。

(2007年9月26日)請協助改善這篇條目,更進一步的訊息可能會在討論頁或擴充請求中找到。

請在擴充條目後將此模板移除。

大腦皮質大腦皮質在外層,用深紫色描繪。

高爾基染色神經元基本資訊屬於大腦標識字符拉丁文CortexcerebriMeSHD002540NeuroNames(英語:NeuroNames)39NeuroLex(英語:NeuroLex)IDbirnlex_1494TA98A14.1.09.003、​A14.1.09.301TA25527、5528FMAFMA:61830《神經解剖學術語(英語:Anatomicaltermsofneuroanatomy)》[在維基數據上編輯] 大腦皮質(英語:cerebralcortex),又稱為大腦灰質,或簡稱為皮質或皮層,是大腦的一個解剖結構,由神經灰質組成[1][2]。

大腦皮層是大腦(端腦)的一部分,屬於腦和整個神經系統演化史上最為晚出現、功能上最為高階的一部分。

目次 1大腦皮層的結構 2大腦皮層的分區 3優勢大腦半球 4參見 5參考文獻 大腦皮層的結構[編輯] 大腦皮層構造-左邊為細胞染色,右邊為繊維構造由上而下依序為分子層(molecularlayer,I層)、外顆粒細胞層(Externalgranularlayer,II層)、外錐體細胞層(ExternalPyramidalLayer,III層)、內顆粒細胞層(Internalgranularlayer,IV層)、內錐體細胞層(InternalPyramidallayer,V層)、多形細胞層(layerofpolymorphouscells,VI層)。

高級動物的大腦皮層是包裹在大腦外側的連通皮狀結構。

溝和回是皮層最為顯著的兩個解剖特徵。

皮層有些區域向內凹陷,形成稱為「溝」的解剖結構。

溝之外向外凸出的區域稱為「腦回」,越高等的動物腦回皺褶就越多,大腦皮質面積也越大。

成年人類的皮質如果全部展平,面積大約有兩張報紙展開這麼大。

大腦皮質的厚度約為2-4毫米。

皮層是由神經細胞組成,包括神經元和星形膠質細胞等其它支持細胞。

大多數神經元屬於錐體細胞形態,其餘形態有籃狀細胞等。

成年人類大腦皮層所含的神經元的數量大約在1010量級。

皮層神經元之間形成大量的突觸連接。

這些突觸連接包括分區內的連接、分區之間的側向連接和半球之間通過胼胝體的連接、以及和腦的其它部分(例如視丘、基底核等)形成的連接。

在高級哺乳類動物中,大腦皮層存在分層結構。

在新皮層,由外向內依次為1到6層。

不同的層的細胞類型和分布,以及投射模式不同。

大腦皮層的分區[編輯] 參見:布羅德曼分區系統 外側大腦皮層的解剖的區分額葉頂葉顳葉枕葉 根據空間位置,大腦皮層被分為幾個腦葉。

每個葉是空間上連通的一部分皮層。

以下列出的是這些分區的名稱及目前學術界所認為的主要功能[3]: 額葉:高級認知功能,比如學習、語言、決策、抽象思維、情緒等,自主運動的控制(參見運動皮層)。

頂葉:軀體感覺(參見體感皮層),空間資訊處理,視覺資訊和體感資訊的整合。

顳葉:聽覺(參見聽覺皮層),嗅覺,高級視覺功能(例如物體識別),分辨左右,長期記憶。

枕葉:視覺處理(參見視覺皮層)。

邊緣系統:獎勵學習和情感處理。

高階哺乳類動物大腦皮層的另一個重要特徵是功能分區。

德國神經學家科比尼安·布洛德曼依據大腦皮層的細胞架構(英語:Cytoarchitecture)特徵將其分區並編號,以他名字命名的分區系統今日仍被廣泛使用。

[4] 根據進化史,大腦皮層分為新皮層(Neocortex)和異源皮層(Allocortex)。

異源皮層主要包括嗅覺皮層(olfactorycortex)和邊緣系統。

優勢大腦半球[編輯] 參見:大腦半球 大腦皮層分為左右兩個半球。

兩側半球在功能上有分化。

在大多數人類中,語言、意念、邏輯、理性主要由左腦掌管,而右腦負責形象思維和情感等。

例如:科學家比較理性、有邏輯,所以左腦發達;藝術家重感性、具創造力、擅長空間和物體形狀認知,故右腦發達(以上說法並不被當代神經科學、心理學界支持。

多數功能實際上需要左右腦同時參與)。

連接兩側半球之間的大量軸突形成一個稱為胼胝體的解剖結構。

在身體下方相對應腦的主管區域越上方、越精密的動作器官佔的區域越大。

參見[編輯] Brodmann分區系統 白質 神經通路 中樞神經系統 周圍神經系統 參考文獻[編輯] ^Jawabri,KhalidH.;Sharma,Sandeep.Physiology,CerebralCortexFunctions.StatPearls.TreasureIsland(FL):StatPearlsPublishing.2021[2021-03-28].PMID 30860731.(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1-06).  ^Mercadante,AnthonyA.;Tadi,Prasanna.Neuroanatomy,GrayMatter.StatPearls.TreasureIsland(FL):StatPearlsPublishing.2021[2021-03-28].PMID 31990494.(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1-12).  ^Jawabri,KhalidH.;Sharma,Sandeep.Physiology,CerebralCortexFunctions.StatPearls.TreasureIsland(FL):StatPearlsPublishing.2021[2021-03-28].PMID 30860731.(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1-06).  ^Loukas,Marios.;Pennell,Christopher.;Groat,Christopher.;Tubbs,RShane.;Cohen-Gadol,AaronA.KorbinianBrodmann(1868–1918)andHisContributionstoMappingtheCerebralCortex.Neurosurgery.2011-01-01,68(1):6–11.ISSN 0148-396X.doi:10.1227/NEU.0b013e3181fc5cac.  閱論編大腦皮質解剖學額葉外上側前額葉 額上回 4(英語:Brodmannarea4) 6 8(英語:Brodmannarea8) 額中回 9(英語:Brodmannarea9) 10(英語:Brodmannarea10) 46 額下回:11(英語:Brodmannarea11) 47(英語:Brodmannarea47)-額下回眶部(英語:Orbitalpartofinferiorfrontalgyrus) 布若卡氏區 44-島蓋部 45-三角部 額上溝 額下溝 中央前回 中央前回 中央前溝 內側/下方前額葉 額上溝 4(英語:Brodmannarea4) 6 額內回 8(英語:Brodmannarea8) 9(英語:Brodmannarea9) 終板旁回/旁嗅區 12(英語:Brodmannarea12) 直回 11(英語:Brodmannarea11) 眶回/眶額皮質 10(英語:Brodmannarea10) 11(英語:Brodmannarea11) 12(英語:Brodmannarea12) 腹內側前額葉皮層(英語:Ventromedialprefrontalcortex) 10(英語:Brodmannarea10) 胼胝體下區 25(英語:Brodmannarea25) 嗅溝 眶溝 中央前回 中央旁小葉 4(英語:Brodmannarea4) 中央旁溝 兩者皆有 初級運動皮層 4(英語:Brodmannarea4) 前運動區 6 運動輔助區 6 輔助眼區(英語:Supplementaryeyefield) 6 額葉眼動區(英語:Frontaleyefields) 8(英語:Brodmannarea8) 頂葉外上方 頂上小葉 5(英語:Brodmannarea5) 7(英語:Brodmannarea7) 頂下小葉 40(英語:Brodmannarea40)-緣上回 39(英語:Brodmannarea39)-外側溝 頂葉島蓋 43(英語:Brodmannarea43) 頂內溝 內側/下方 中央旁小葉 1(英語:Brodmannarea1) 2(英語:Brodmannarea2) 3(英語:Brodmannarea3) 5(英語:Brodmannarea5) 楔前葉 7(英語:Brodmannarea7) 緣溝 兩者皆有 中央後回/初級感覺皮層(英語:Primarysomatosensorycortex) 1 2 3 次級感覺皮層(英語:Secondarysomatosensorycortex) 5(英語:Brodmannarea5) 後頂葉皮層(英語:Posteriorparietalcortex) 7(英語:Brodmannarea7) 枕葉外上方 枕極 枕回 枕外側溝 18(英語:Brodmannarea18) 19(英語:Brodmannarea19) 月狀溝 枕橫溝 內側/下方 視覺皮層 17 楔葉 舌回 距狀溝 顳葉外上方 顳橫回/聽覺皮層 41(英語:Brodmannarea41) 42(英語:Brodmannarea42) 顳上回 38(英語:Brodmannarea38) 22(英語:Brodmannarea22)/韋尼克區/顳平面(英語:Planumtemporale) 顳中回 21(英語:Brodmannarea21) 顳上溝 內側/下方 梭狀回 37(英語:Brodmannarea37) 內側顳葉 27(英語:Brodmannarea27) 28(英語:Brodmannarea28) 34(英語:Brodmannarea34) 35(英語:Brodmannarea35) 36(英語:Brodmannarea36) 枕顳溝 鉤回 顳下回 20(英語:Brodmannarea20) 顳下溝 腦溝和腦回外上方 中央溝(額葉+頂葉) 外側溝(額葉+頂葉+顳葉) 頂枕溝 枕前切跡 內側/下方 中央縱裂 扣帶溝 側副裂 胼胝體溝 邊緣葉/邊緣系統海馬旁回 前部 內嗅皮層 鼻周皮層 後鼻皮層 後海馬旁回(英語:Posteriorparahippocampalgyrus) 梨狀葉(英語:Prepyriformarea) 扣帶皮層/扣帶回 膝下區(英語:Subgenualarea25) 25(英語:Brodmannarea25) 前扣帶皮層 24(英語:Brodmannarea24) 32(英語:Brodmannarea32) 33(英語:Brodmannarea33) 後扣帶皮層 23(英語:Brodmannarea23) 31(英語:Brodmannarea31) 扣帶回峽部(英語:Isthmusofcingulategyrus):壓後皮層 26(英語:Brodmannarea26) 29(英語:Brodmannarea29) 30(英語:Brodmannarea30) 海馬結構 海馬溝(英語:Hippocampalsulcus) 海馬傘(英語:Fimbriaofhippocampus) 齒狀回(英語:Dentategyrus) 嗅腦溝 其他 灰被 鉤回 杏仁核 島葉 島葉 其它 島蓋 大腦半球 注意:以上某些只是近似分類;一些布羅德曼分區地跨多個腦回。

規範控制 BNF:cb120850547(data) GND:4072114-0 LCCN:sh85022087 NDL:01087199 取自「https://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大脑皮质&oldid=71547784」 分類:​大腦大腦皮層神經科學神經解剖學心理學隱藏分類:​自2007年9月擴充中的條目含有英語的條目包含BNF標識符的維基百科條目包含GND標識符的維基百科條目包含LCCN標識符的維基百科條目包含NDL標識符的維基百科條目 導覽選單 個人工具 沒有登入討論貢獻建立帳號登入 命名空間 條目討論 臺灣正體 不转换简体繁體大陆简体香港繁體澳門繁體大马简体新加坡简体臺灣正體 查看 閱讀編輯檢視歷史 更多 搜尋 導航 首頁分類索引特色內容新聞動態近期變更隨機條目資助維基百科 說明 說明維基社群方針與指引互助客棧知識問答字詞轉換IRC即時聊天聯絡我們關於維基百科 工具 連結至此的頁面相關變更上傳檔案特殊頁面靜態連結頁面資訊引用此頁面維基數據項目 列印/匯出 下載為PDF可列印版 其他專案 維基共享資源 其他語言 العربيةAsturianuБеларускаяБългарскиBosanskiCatalàکوردیČeštinaDanskDeutschΕλληνικάEnglishEsperantoEspañolEestiEuskaraفارسیSuomiFrançaisעבריתMagyarՀայերենBahasaIndonesiaItaliano日本語KabɩyɛҚазақша한국어LatinaLinguaFrancaNovaLietuviųBahasaMelayuNederlandsNorskbokmålPolskiPortuguêsRomânăРусскийSrpskohrvatski/српскохрватскиSimpleEnglishSlovenčinaSlovenščinaСрпски/srpskiSvenskaไทยTürkçeئۇيغۇرچە/UyghurcheУкраїнськаTiếngViệtייִדיש粵語 編輯連結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