輔仁大學- 教育百科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天主教輔仁大學正式誕生在民國十八年(1929)於北平,其催生者為我國天主教聞人丹陽 ... 公共校舍則完成野聲樓(行政大樓)、焯炤館(學生活動中心)、淨化望(全校精神 ... 跳到主要內容 ::: 輔仁大學-教育百科 詞條檢索 全文檢索 音讀檢索 切換漢語拼音鍵盤 切換注音小鍵盤 關閉 小提醒:請務必輸入聲調做結束 輸入完畢後請點選 音讀檢索 進行搜尋 聲母 韻母 × 上傳圖片 分析結果: 取消 確定 × 錄製聲音  開始錄製  停止錄製 分析結果: 取消 確定 輔 ㄈ ㄨ ˇ 仁 ㄖ ㄣ ˊ 大 ㄉ ㄚ ˋ 學 ㄒ ㄩ ㄝ ˊ fǔréndàxué 字體放大 切換辭典 ToggleDropdown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教育部教育Wiki國家教育研究院辭書會員投稿&教育Wiki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 國家教育研究院辭書 會員投稿&教育Wiki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 注音: ㄈㄨ ㄖㄣ ㄉㄚ ㄒㄩㄝ 漢語拼音: fǔréndàxué 解釋: 私立大學之一。

前身為民國十四年美國本篤會於北京創辦的「北京公教大學附屬輔仁社」。

於十六年改名為「輔仁大學」。

四十一年因大陸地區高教院系調整,併入北京師範大學。

四十九年在臺復校。

現址位於新北市新莊區。

私立大學之一。

前身為民國十四年美國本篤會於北京創辦的「北京公教大學附屬輔仁社」。

於十六年改名為「輔仁大學」。

四十一年因大陸地區高教院系調整,併入北京師範大學。

四十九年在臺復校。

現址位於新北市新莊區。

資料來源: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_輔仁大學 授權資訊: 資料採「創用CC-姓名標示-禁止改作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國家教育研究院辭書 基本資料 英文: Fu-jenCatholicUniversity 作者: 周祝瑛 日期: 2000年12月 出處: 教育大辭書 辭書內容 名詞解釋:   天主教輔仁大學正式誕生在民國十八年(1929)於北平,其催生者為我國天主教聞人丹陽馬相伯與北平英歛之兩位先生。

他們於民國元年(1912)聯名向教廷上書稱,鑒於天主教在偌大的中國僅有兩座大學--上海震旦(1903)與天津工商(1914,後改為津沽),顯然不足,尤其北平為我國文化名都,竟沒有一座教會高等學府,而基督新教則有燕京與清華兩所大學,因此希望教廷派遣飽學之士,到北平成立一所天主教大學;一方面發揚中國固有文化,另方面介紹世界新知給國人,特別以天主教的精神陶冶現代的中國青年。

旋因首次大戰爆發而擱置。

民國八年教廷派大員來華考察教會教育概況,確悉中國教會有增建大學之必要。

次年美籍司鐸奧圖爾博士來華調察教育,也促請教廷盡速實現。

民國十年教宗本篤十五世把這件事委託給本篤會負責。

不久教宗去世,繼任教宗庇護十一世諭本篤會速即進行,並捐義幣十萬以資倡導。

本篤會總會長於民國十二年委美賓州聖文生修道院司泰烈院長負責,美國其他本篤會院協辦。

司氏委任奧圖爾為校長。

他於民國十四年(1925)來華,七月購遜清濤貝勒府為大學校址,先招預科新生一班二十三名,取名輔仁社,以英歛之先生為社長,聘史學家陳垣、地理學家張蔚西、師大歷史教授李泰棻與英千里博士等任教。

民國十五年初英氏逝,臨終推薦陳垣、沈兼士和郭琴石等維持社務,陳垣為繼任社長;秋學生增至一百二十餘名;九月[輔仁英文學誌]第一期出版。

民國十六年七月,輔仁社舉行第一屆畢業生畢業典禮,教育部准予成立單制大學,先成立文學院,設歷史、英國文學與哲學三學系,並正式改稱輔仁大學。

  民國十八年依[國民政府大學法]增設理學院與教育學院,計三院十二學系,附設醫學預科與美術專修科;陳垣為校長,學生六百一十三名。

中西合璧的宏偉校舍於民國十九年落成,次年八月教育部准予立案。

後因經濟恐慌,基金貶值,本篤會難以為繼,教宗庇護十一世把輔大委託給德國聖言會士接辦;其總會長葛林德為監督。

二十四年[華裔學誌](MonumentaSerica)第一期出版;二十五年購恭王府址,成立司鐸書院,專為神職進修之所;二十六年成立文理兩研究所及享譽華北的預防斑疹傷寒血清研究所,濟人無數;二十七年增設女生部;二十八年增家政系。

三十年(1941)太平洋戰爭爆發,北平國立與私立大學皆被日偽政權接收,獨輔大基於由德籍神職主持,仍如以往授課,作中流砥柱;致次年英千里師生百餘人因抗日活動被捕,三個月後先後釋放;三十二年英教授等十四人再下獄,被判十五年徒刑,直到抗戰勝利方獲自由。

三十四年(1945)日本投降,國民政府鑒於輔大師生忠貞愛國,明令褒獎,特承認淪陷區學生學籍,一時傳為佳話。

三十五年增設農學院,至此四院十數系,學生二千二百九十九人。

三十七年華北情勢不隱,有遷臺的計畫,旋擱置。

三十八年二月北平陷共,次年十月共黨接收輔大,四十年改為北京師大分部。

美籍芮歌尼教務長等多人被共黨囚禁勞改,四年後方驅逐出境。

  中央政府播遷來臺,輔大在臺校友會與教育部皆希望輔大能在臺復校,田樞機耕莘與聖言會舒德總會長也表贊同,教廷願考慮。

民國四十八年(1959)教宗若望二十三世准予復校,暫設三學院,把文學院委中國主教團負責,聖言會負責理工學院,耶穌會主管法商學院,並捐十萬美元,以資倡導;美波士頓庫與樞機主教慨捐美金百萬作為復校經費;十月教宗任命于斌總主教為校長。

民國四十九年四月成立董事會,推田樞機耕莘為董事長,臺、港主教、牛若望、英千里等十五人為董事,聘英千里為副校長,以「真善美聖」為校訓。

首先在北市吉林路開辦哲學研究所,招學生八人,九月二十日正式開課;五十二年購買北縣新莊鎮營盤里農田三十餘甲為校址,遂興建文學、理學、外語、法商及家政等巍峨而現代化五棟大廈;六月教育部正式核准復校並參加是年的大專聯招,分發新生五百一十八名;十月二十一日正式在新校舍上課。

首年文學院設中國文學、歷史、哲學與外國語文四學系,理學院設數學、家政、營養三學系,法商學院設法律、經濟、工商管理三學系,共十學系;次年三月一日補行復校開學典禮;此後歷年學系與研究所都逐年大量增加。

  八十四年(1995)輔大計設有文學、藝術、理工、外語、法律、管理、醫學、民生八個學院,四十一個學系,二十六個研究所;大部分設有碩士班,而哲學、化學、法律、比較文學及中國文學等五個研究所尚設有博士班。

文學院有四個研究所,六個學系;理工學院設有七個研究所,十二個學系;法學院有三個研究所,五個學系;管理學院有二個研究所,五個學系;外語學院有六個研究所,五個學系。

除設有語文學、德、英、法、西班牙等語文研究所外,民國七十七年尚成立翻譯學研究所,為國內以及國外大學少有者。

自復校後迄今考取碩士學位者計一、八一九名,考取博士學位者計三十四名;八十三學年(1994~1995)碩士班研究生八九○名,博士班計有學生一○八名。

藝術學院與醫學院成立較晚,前者設有三個學系,後者有二個。

八十三年(1994)方成立的民生學院有三個系,二個所,即織品服裝系(兼所)、食品營養系(兼所)及生活應用科學系。

夜間部設有十四個學系。

此外,輔大自五十六年(1967)即附設有神學院;七十七年教育部許可輔大法學院設立宗教學研究所;八十一年又獲准設宗教學系,此為國內首座大學蒙准設立宗教系所者。

國語中心成立於民國五十三年(1964),為單純華語學習場所,無教育學分證明,為方便外籍人士(尤其傳教士)習華語而設。

輔仁幼稚園附屬於輔大生活應用科學系,為該系三、四年級幼教組同學實習的場所。

輔大教授五○三位,副教授四三○位,以上為專任,兼任者有六百多位。

學生日間部八十三學年計有一四、一六七名,夜間部四、六三八名。

歷屆畢業生自復校以來,已達五萬餘。

首任董事長田耕莘於五十六年七月逝世,十二月董事會改聘蔣宋美齡夫人為繼。

五十八年校長于斌榮任樞機,於六十七年七月辭職;教廷於同年八月委任羅光總主教接替,于樞機為監督。

羅校長任期內,學校院系繼續擴充,增加外語學院、藝術學院及醫學院。

此外提高學術研究風氣及行政業務電腦化,與外國學校締結姊妹學校,促進文化交流。

公共校舍則完成野聲樓(行政大樓)、焯炤館(學生活動中心)、淨化望(全校精神活動中心)。

  民國八十一年二月李振英蒙席繼任為復校後第三任校長,臺北教區狄剛總主教於民國八十二年任董事長。

李校長提倡「全人教育」辦學理念,注重全校師生素質提升及共融感,積極推展校務,將「輔仁」原有創學精神發揚光大,這可由該校校務會議通過的「天主教輔仁大學宗旨與目標」略見一斑。

  天主教輔仁大學宗旨與目標  1.宗旨:天主教輔仁大學為追求真、善、美、聖全人教育之師生共同體,致力於中華文化與基督信仰之交融,獻身於學術研究與弘揚真理,以促使社會均衡發展及增進人類福祉。

  2.目標:  (1)人性尊嚴:肯定人性尊嚴與天賦人權,尊重學術自由與信仰自由。

  (2)人生意義:探討生命意義,建立完整價值體系,提升道德生活,重視各科專業倫理。

  (3)學術研究:專精學術研究,追求真知力行,培育人文精神,推動知識整合。

  (4)團體意識:強化師生員工之良性互動,培養群己關係之平衡發展。

  (5)文化交流:加強中西之文化交流,促進理性與信仰交談。

  (6)宗教合作:鼓勵師生了解基督信仰,推動宗教交談共融合作。

  (7)服務人群:秉持正義,發揮仁愛精神,關懷社會,邁向世界大同。

  以教學、研究、服務、行政各方面之努力達到知人、知物、知天的理想。

  該校組織圖書館委員會,分人文科學、社會科學及自然科學三館。

在人文科學圖書館中,有三百五十個閱覽席位,館藏以國學、語文、歷史、哲學、圖書館、傳播、心理、體育、藝術與音樂等學科範圍為主,共有中文書籍二十五萬四千九百八十一冊、西文書籍四萬一千七百一十冊;中文期刊二百六十一種、西文期刊二百五十一種。

社會科學圖書館,圖書總計十三萬五千冊,中文八萬二千冊,西文五萬三千冊;期刊一千三百七十一種,其中中文七百零一種、西文六百七十種;合訂本期刊總計一萬五千零九十一冊,中文八千七百五十五冊、西文七千零九十六冊。

自然科學圖書館則有藏書約十六萬冊;中日文四萬冊、西文十二萬冊;訂閱中日文期刊六百九十種;另贈閱之期刊共約一千種。

  天主教輔仁大學正式誕生在民國十八年(1929)於北平,其催生者為我國天主教聞人丹陽馬相伯與北平英歛之兩位先生。

他們於民國元年(1912)聯名向教廷上書稱,鑒於天主教在偌大的中國僅有兩座大學--上海震旦(1903)與天津工商(1914,後改為津沽),顯然不足,尤其北平為我國文化名都,竟沒有一座教會高等學府,而基督新教則有燕京與清華兩所大學,因此希望教廷派遣飽學之士,到北平成立一所天主教大學;一方面發揚中國固有文化,另方面介紹世界新知給國人,特別以天主教的精神陶冶現代的中國青年。

旋因首次大戰爆發而擱置。

民國八年教廷派大員來華考察教會教育概況,確悉中國教會有增建大學之必要。

次年美籍司鐸奧圖爾博士來華調察教育,也促請教廷盡速實現。

民國十年教宗本篤十五世把這件事委託給本篤會負責。

不久教宗去世,繼任教宗庇護十一世諭本篤會速即進行,並捐義幣十萬以資倡導。

本篤會總會長於民國十二年委美賓州聖文生修道院司泰烈院長負責,美國其他本篤會院協辦。

司氏委任奧圖爾為校長。

他於民國十四年(1925)來華,七月購遜清濤貝勒府為大學校址,先招預科新生一班二十三名,取名輔仁社,以英歛之先生為社長,聘史學家陳垣、地理學家張蔚西、師大歷史教授李泰棻與英千里博士等任教。

民國十五年初英氏逝,臨終推薦陳垣、沈兼士和郭琴石等維持社務,陳垣為繼任社長;秋學生增至一百二十餘名;九月[輔仁英文學誌]第一期出版。

民國十六年七月,輔仁社舉行第一屆畢業生畢業典禮,教育部准予成立單制大學,先成立文學院,設歷史、英國文學與哲學三學系,並正式改稱輔仁大學。

  民國十八年依[國民政府大學法]增設理學院與教育學院,計三院十二學系,附設醫學預科與美術專修科;陳垣為校長,學生六百一十三名。

中西合璧的宏偉校舍於民國十九年落成,次年八月教育部准予立案。

後因經濟恐慌,基金貶值,本篤會難以為繼,教宗庇護十一世把輔大委託給德國聖言會士接辦;其總會長葛林德為監督。

二十四年[華裔學誌](MonumentaSerica)第一期出版;二十五年購恭王府址,成立司鐸書院,專為神職進修之所;二十六年成立文理兩研究所及享譽華北的預防斑疹傷寒血清研究所,濟人無數;二十七年增設女生部;二十八年增家政系。

三十年(1941)太平洋戰爭爆發,北平國立與私立大學皆被日偽政權接收,獨輔大基於由德籍神職主持,仍如以往授課,作中流砥柱;致次年英千里師生百餘人因抗日活動被捕,三個月後先後釋放;三十二年英教授等十四人再下獄,被判十五年徒刑,直到抗戰勝利方獲自由。

三十四年(1945)日本投降,國民政府鑒於輔大師生忠貞愛國,明令褒獎,特承認淪陷區學生學籍,一時傳為佳話。

三十五年增設農學院,至此四院十數系,學生二千二百九十九人。

三十七年華北情勢不隱,有遷臺的計畫,旋擱置。

三十八年二月北平陷共,次年十月共黨接收輔大,四十年改為北京師大分部。

美籍芮歌尼教務長等多人被共黨囚禁勞改,四年後方驅逐出境。

  中央政府播遷來臺,輔大在臺校友會與教育部皆希望輔大能在臺復校,田樞機耕莘與聖言會舒德總會長也表贊同,教廷願考慮。

民國四十八年(1959)教宗若望二十三世准予復校,暫設三學院,把文學院委中國主教團負責,聖言會負責理工學院,耶穌會主管法商學院,並捐十萬美元,以資倡導;美波士頓庫與樞機主教慨捐美金百萬作為復校經費;十月教宗任命于斌總主教為校長。

民國四十九年四月成立董事會,推田樞機耕莘為董事長,臺、港主教、牛若望、英千里等十五人為董事,聘英千里為副校長,以「真善美聖」為校訓。

首先在北市吉林路開辦哲學研究所,招學生八人,九月二十日正式開課;五十二年購買北縣新莊鎮營盤里農田三十餘甲為校址,遂興建文學、理學、外語、法商及家政等巍峨而現代化五棟大廈;六月教育部正式核准復校並參加是年的大專聯招,分發新生五百一十八名;十月二十一日正式在新校舍上課。

首年文學院設中國文學、歷史、哲學與外國語文四學系,理學院設數學、家政、營養三學系,法商學院設法律、經濟、工商管理三學系,共十學系;次年三月一日補行復校開學典禮;此後歷年學系與研究所都逐年大量增加。

  八十四年(1995)輔大計設有文學、藝術、理工、外語、法律、管理、醫學、民生八個學院,四十一個學系,二十六個研究所;大部分設有碩士班,而哲學、化學、法律、比較文學及中國文學等五個研究所尚設有博士班。

文學院有四個研究所,六個學系;理工學院設有七個研究所,十二個學系;法學院有三個研究所,五個學系;管理學院有二個研究所,五個學系;外語學院有六個研究所,五個學系。

除設有語文學、德、英、法、西班牙等語文研究所外,民國七十七年尚成立翻譯學研究所,為國內以及國外大學少有者。

自復校後迄今考取碩士學位者計一、八一九名,考取博士學位者計三十四名;八十三學年(1994~1995)碩士班研究生八九○名,博士班計有學生一○八名。

藝術學院與醫學院成立較晚,前者設有三個學系,後者有二個。

八十三年(1994)方成立的民生學院有三個系,二個所,即織品服裝系(兼所)、食品營養系(兼所)及生活應用科學系。

夜間部設有十四個學系。

此外,輔大自五十六年(1967)即附設有神學院;七十七年教育部許可輔大法學院設立宗教學研究所;八十一年又獲准設宗教學系,此為國內首座大學蒙准設立宗教系所者。

國語中心成立於民國五十三年(1964),為單純華語學習場所,無教育學分證明,為方便外籍人士(尤其傳教士)習華語而設。

輔仁幼稚園附屬於輔大生活應用科學系,為該系三、四年級幼教組同學實習的場所。

輔大教授五○三位,副教授四三○位,以上為專任,兼任者有六百多位。

學生日間部八十三學年計有一四、一六七名,夜間部四、六三八名。

歷屆畢業生自復校以來,已達五萬餘。

首任董事長田耕莘於五十六年七月逝世,十二月董事會改聘蔣宋美齡夫人為繼。

五十八年校長于斌榮任樞機,於六十七年七月辭職;教廷於同年八月委任羅光總主教接替,于樞機為監督。

羅校長任期內,學校院系繼續擴充,增加外語學院、藝術學院及醫學院。

此外提高學術研究風氣及行政業務電腦化,與外國學校締結姊妹學校,促進文化交流。

公共校舍則完成野聲樓(行政大樓)、焯炤館(學生活動中心)、淨化望(全校精神活動中心)。

  民國八十一年二月李振英蒙席繼任為復校後第三任校長,臺北教區狄剛總主教於民國八十二年任董事長。

李校長提倡「全人教育」辦學理念,注重全校師生素質提升及共融感,積極推展校務,將「輔仁」原有創學精神發揚光大,這可由該校校務會議通過的「天主教輔仁大學宗旨與目標」略見一斑。

  天主教輔仁大學宗旨與目標  1.宗旨:天主教輔仁大學為追求真、善、美、聖全人教育之師生共同體,致力於中華文化與基督信仰之交融,獻身於學術研究與弘揚真理,以促使社會均衡發展及增進人類福祉。

  2.目標:  (1)人性尊嚴:肯定人性尊嚴與天賦人權,尊重學術自由與信仰自由。

  (2)人生意義:探討生命意義,建立完整價值體系,提升道德生活,重視各科專業倫理。

  (3)學術研究:專精學術研究,追求真知力行,培育人文精神,推動知識整合。

  (4)團體意識:強化師生員工之良性互動,培養群己關係之平衡發展。

  (5)文化交流:加強中西之文化交流,促進理性與信仰交談。

  (6)宗教合作:鼓勵師生了解基督信仰,推動宗教交談共融合作。

  (7)服務人群:秉持正義,發揮仁愛精神,關懷社會,邁向世界大同。

  以教學、研究、服務、行政各方面之努力達到知人、知物、知天的理想。

  該校組織圖書館委員會,分人文科學、社會科學及自然科學三館。

在人文科學圖書館中,有三百五十個閱覽席位,館藏以國學、語文、歷史、哲學、圖書館、傳播、心理、體育、藝術與音樂等學科範圍為主,共有中文書籍二十五萬四千九百八十一冊、西文書籍四萬一千七百一十冊;中文期刊二百六十一種、西文期刊二百五十一種。

社會科學圖書館,圖書總計十三萬五千冊,中文八萬二千冊,西文五萬三千冊;期刊一千三百七十一種,其中中文七百零一種、西文六百七十種;合訂本期刊總計一萬五千零九十一冊,中文八千七百五十五冊、西文七千零九十六冊。

自然科學圖書館則有藏書約十六萬冊;中日文四萬冊、西文十二萬冊;訂閱中日文期刊六百九十種;另贈閱之期刊共約一千種。

資料來源: 國家教育研究院_輔仁大學 授權資訊: 資料採「創用CC-姓名標示-禁止改作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會員投稿&教育Wiki 教育Wiki 時間 版本內容 投稿者 2014年 查看 教育Wiki 會員投稿 您查詢的詞條還尚未有會員貢獻內容,若您有注音、釋義或圖片,歡迎透過會員上傳分享給教育百科, 我們將審查上架您貢獻的詞條,供其他使用者參閱。

詞條功能 轉寄詞條 錯誤通報 友善列印 推薦關聯詞 × 轉寄詞條 請輸入您想要寄送的對象Email,如果1人以上,請使用,分隔 取消 送出 × 錯誤通報 請輸入錯誤原因,我們會送相關人士審核,感謝您的參與 取消 送出 × 推薦關聯詞 請推薦與本項詞條之意義相同但名稱有差異的詞條 取消 送出 關閉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