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天與夏天的節氣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趁著正是合適的節氣,努力事春耕,忙著插秧。

二十四節氣的第一個節氣是「立春」,立春的日期,通常是在農曆每年正月初,也有時會 ... 早期傳統的農業社會,人們的生活大都會配合著節氣的變化來運行,所謂二十四節氣,是先民所歸納出來的一種自然演變的法則,它提供給傳統農業社會中的人們,作為起居作息遵行的依據,它和先民的農耕生活,有著息息相關密不可分的關係。

  我們曾是一個以農立國的民族,農業人口佔全體人口中的大部份,而一般農家的生活都遵循著與農耕有著密切關係的農民曆來進行,農民曆便成為了我們國人生活中十分重要的一本書。

  農民曆中把一年分成二十四個節氣,這二十四個節氣分別散佈在一年中的十二個月份及春秋冬四個季節中,平均每一個月有兩個節氣,而每一個季節有六個節氣。

所謂的二十四節氣,老式的說法是一年十二個月,每個月一個節一個氣,總共為十二個節,十二個氣,月首者稱為節,月中者稱為氣,每兩個節或氣相距,平均約為三十天又十分之四,關於二十四節氣的來歷的說法,最為後人所樂於接受的一項傳說,是說是由神農氏訂立的,它是農業社會的人們,起居作息遷行無違的一本「農業指南」與「生活寶典」,因為它與農作物的耕種、生長、收割、貯藏等這些農家大事,有著極其密切的關係。

  而二十四節氣依序分別是立春、雨水、驚蟄、春分、清明、穀雨、立夏、小滿、芒種、夏至、小暑、大暑、立秋、處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隆、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經立春到穀雨是屬於春季的節氣,而從立夏到大暑則是夏季的節氣,在這些節氣裡,每一個節氣有它們特有的氣候特徵,而在民間的傳統生活中,不同的節氣也各有它們特有的習俗,每一個習俗更有它們特有的意義,十分有趣也具有濃厚的鄉土色彩,值得我們深入去探討。

●農夫自古以來即配合著節氣作息。

趁著正是合適的節氣,努力事春耕,忙著插秧。

  二十四節氣的第一個節氣是「立春」,立春的日期,通常是在農曆每年正月初,也有時會提前到臘月來,二十四節氣是農民一年耕稼行事依據的節曆,所以民國後後立春曾被政府訂為農民節,立春最有趣的習俗是「打春牛」,這一天府縣官要率僚屬把土牛抬出來,用五采木棍打春牛,把土牛打碎讓它露出牛肚子裡預藏的另一隻小土牛來,四周圍觀的百姓便爭著上前搶奪打碎的春牛,據說牛角上的土能使農田豐收。

打春牛又稱為迎春牛,它是一種策勵農耕的節儀,怕牛在休息了一個冬天後,變得懶散了,所以用綵鞭木棍打打牠,象徵一年耕作開始。

台灣地區立春時節,則盛行摸春牛活動,以所摸部位之不同也各有其象徵的意義,如摸牛頭即象徵子孫會出頭等。

  立春之後是「雨水」,這個節氣的特色是水分多了,雨也多了,草木萌動,植物等待雨,雨後欣欣向榮。

農曆二月時,陽氣一天比一天盛,天地陰陽之氣接觸頻仍,閃電特別多,雷聲把蟄伏冬眠的蟲類驚醒了,所以而有了驚蟄的節氣之名,驚蟄這一個有趣的說法,說是古代的農民以驚蟄這一天有無雷聲來占卜一年的豐收或欠收,認為驚蟄聞雷今年就會豐收,反之則會欠收。

有關於驚蟄還有一個有趣的說法,驚蟄時聽到第一春雷,如果趕緊把衣服抖一抖 ,可以抖掉身上的虱子跳螽,而且一年都將免受這些蟲的騷擾,更有人說驚蟄這天取石灰撒在門檻外,那麼一年內蟲蟻都不敢上門。

●一年之中有二十四個節氣,而在傳統的信仰中,每個節氣各有其代表象徵的節氣神。

  到了農曆二月中便是「春分」,春分的意思是春天過了一半,這一天白天和夜晚一樣長,俗諺中有「春分秋分日暝對半分」的話,就是在說明這件事,清朝時,官府和世家大族都會在春分這天祭祖,所以這也是一個重要的日子。

過完了春分接下來的節氣就是大家所熟悉的「清明」,清明是農曆三月的頭一個節氣,這個時候時序已到了季春,大地呈現出一種氣清景明的景象,一切生物也顯得清潔明朗,所以才有清明這樣一個節氣名。

清明除了是一個節氣,同時也是民間一個重要的節日,清明重要的習俗是祭祖掃墓,有些地方也把這一天看作是郊遊踏青的好日子,因此於掃墓的同時也順便踏踏青。

  清明過後的的十五天便是春天最後一個節氣「穀雨」,穀雨就是「雨生百穀」的意思,因為這個時候農人已在田里插了秧,正需要大量的雨水來濕潤泥土,好讓禾苗有足夠的雨水,才能成長茁壯。

  而夏季的第一個節氣是「立夏」,時間在農曆的四月,夏是「大」的意思,因為到了農曆的四月,春天播種的植物都已經長大了,所以把這個節氣叫做立夏。

在古時候立夏這一天皇帝要率領文武百官到京城外的南郊迎夏,迎夏的隊伍從穿的禮服、佩的玉、坐的馬車及馬,甚至於是車上的旗幟,都要用赤色的,象徵著赤熱的夏天就要來臨了。

在台灣的習俗中,立夏這一天出嫁的女兒要準備豬腳麵線帶回去給娘家這邊的父親吃,這種習俗之為「立夏補老爸」,這習俗所代表的也是一種孝思的意義。

但是這個習俗,因地區不同也就有所差異,如南投地區立夏是買大麵回娘家,沿海地區則是在冬至回娘家「補冬」。

  農曆四月的第二個節氣為「小滿」,小滿是指田里的稻子和小麥雖沒有全熟,卻已經盈滿了的意思,這也是一個農人們忙碌的時期,過完了小滿接續而來的是「芒種」,芒種是農曆五月的節氣,是因為這個時節穀物開出了芒花而得名,一般芒種都是在端午節前後。

而過了芒花而得名,一般芒種都在端午節前後。

而過了芒種都是在端午節前後。

而過了芒種夏至便到了,「夏至」是一年中陽的至極,所以這一天比一天加多,因此相傳夏至過了五天以後,蟬開始在枝頭鳴叫,叫嘹亮而有韻律,那是因為這種生長於盛夏之時的小蟲,感覺到陰氣滋長,所以才發出了鳴聲。

在以前夏至還是一個節,清朝時夏天這天要放假,讓官吏回洗洗澡,會會妻子,然後燒一桌菜鄰居把酒歡聚一番,可以說是一個國家的例假日,現在一般人只過冬至,夏至過節則是很少聽說過。

●夏日午後,剛下完雨的天空映著一弧美麗的彩虹,彷若畫境。

這樣的景色最易於夏天看到。

  夏季最後的兩個節氣,則是農曆六月的「小暑」和「大暑」了,暑是熱的意思,小暑時氣候炎熱,但還沒有熱到極點,小暑過後十五天,氣溫更熱了,便是所謂的大暑,在民間的「夏至九九歌」裡頭就有這樣的句子:「一九二九,扇子不離手,三九二十七,冰水甜如蜜,四九三十六,汗出如洗浴」都是在形容大暑時天氣熱,人人都手不離扇,以及貪飲冰水,汗水如洗的酷熱情形。

夏天暑熱,病菌容易滋生,因此台灣風俗中,有很多夏日的習俗,都這個有關,如端午節飲午時水、雄黃酒,沿海地區送王船等風俗都是,其中所謂「送王船」又有一個名稱叫做「送大暑船」,主要是在送瘟疫之神。

◎問題討論: 一、請查月曆寫出今年二十四節氣分佈的情形來。

二、為什麼要把立春這一天定為農民節呢?請說出你的看法來。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