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何無包裝商店難以普及?5 大待突破點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無包裝商店的商品大致可分為食品、清潔用品、洗沐用品與生活用品,有些店家也會因應客人購買生鮮食品如蔬果、雞蛋、豆漿、優格等需求而開設團購。

這些商品 ... SkiptoContentSkiptoNavigation mobilemenu 社企流|華文界最具影響力的社會企業平台 searchbox 繁 简 En Facebook Moreoptions PhotoCredit:葉晏慈 為何無包裝商店難以普及?5大待突破點 環保食農評論 2022.05.26 FacebookLike 瀏覽次數: 合作轉載 台灣主婦聯盟生活消費合作社/文:葉晏慈 相信關注環境議題的朋友對「無包裝商店」一詞應該不陌生,顧名思義就是商品以沒有包裝,或最少包裝的狀態來販售,客人需要自備容器購買。

除了褪去商品不必要的一次性外衣,這些店家還強調的另一個重點是「吃/用多少買多少」,沒有最低購買數量限制,以減少買太多吃不完造成的食物浪費。

無包裝非新概念,產銷與消費端須共同努力 近幾年台灣各地開了不下20間無包裝商店,看似是新興型態的購物模式,但其實在塑膠尚未普及大量使用的早期社會,也常看到這種無塑、無包裝的販售方式,例如用葉子包裹食物、紙捲裝零食等就地取材的方法,所以說到底,無包裝商店是試圖找回到過往「比較不方便卻善用資源」的精神。

無包裝商店的商品大致可分為食品、清潔用品、洗沐用品與生活用品,有些店家也會因應客人購買生鮮食品如蔬果、雞蛋、豆漿、優格等需求而開設團購。

這些商品供應者在經過店主的溝通後,大多也願意在能力所及範圍盡量做到環境友善的出貨方式。

除此之外,店家在食品的保存也需要特別下工夫,慎選密封容器、掌控商品品質與進銷貨情況。

要實踐無包裝購物,消費者需花時間準備和清洗容器,另外若店家與廠商也希望致力於包材回收,勢必也要增加清洗、消毒等瑣碎工作的人力與時間成本,因此要做到什麼程度,就端看彼此對環保這件事有多大的決心。

消費習慣、成本、法規,無包裝待突破點 觀察目前無包裝模式難以普及到一般零售通路的原因,可能有以下幾點: 1.台灣的超市或大賣場通常同一個品項會提供多樣品牌選擇,消費者也習慣「精挑細選」,但並非每家廠商都願意做到無包裝出貨 2. 自備容器需要先扣重,購買後還要再秤重、計算價錢,花費時間是掃描產品條碼的好幾倍,容易造成客人大排長龍等候 3. 盛裝過程可能會需要店員協助,盛裝工具也需經過清潔,這些都需要額外的人力,若人潮一多,超市店員恐怕無法應付 4. 超市合作的供應商產量大,工作流程講求效率,無包裝會比一般流程多一些步驟,不符合時間要求 5. 礙於法規,洗沐用品無法在符合規定的工廠外分裝販售,只能以退空瓶折價或重複利用的方式提供給消費者 通路可從小規模試行、回收包材再利用開始 無包裝商店和超市設置的出發點本身就有很大的不同。

超市強調快速、提供多樣化的選擇,且可以一次購足生活所需;無包裝商店則最重視環境友善。

超市不必完全複製無包裝的模式,但可以從挑選多一點友善環境的商品、將生鮮區的塑膠袋換成紙袋,甚至不提供等方式開始;也可考慮先闢一小塊「無包裝區」試水溫,讓消費者習慣帶容器購買、通路業者也學習掌握品質與進銷存的管理,同時和更多廠商溝通。

在無法完全不使用包裝的情況下,無包裝商店也有幾種回收包材的方法:盛裝液體食品如優格、優酪乳的玻璃罐,以及裝洗沐用品的塑膠或鋁罐,回收給廠商清潔消毒以再次使用;避免葉菜類爛掉的塑膠袋,有廠商採用可分解袋,回收後就地進行分解堆肥;也有店家會向顧客募集二手包材,重新利用在網購商品上。

包裝並非萬惡,就看我們如何讓它們免於一次性的使用。

雖然目前無包裝商店尚未普及,但回到基金會「勇於開口、敏於行動」的精神,我們鼓勵大眾勇於嘗試,即便是到市場及一般店家購物,也自備容器向老闆詢問是否可以使用自己的容器,或是練習「拒絕」不必要的提袋、餐具與餐盒,在可行範圍內漸漸調整購買方式,並實踐在日常生活中。

全文轉載自主婦聯盟生活消費合作社,原文標題:無包裝商店教我們的事 延伸閱讀 >> 波蘭女孩在台中開「山盟商行」:台式雜糧、歐式零食,請自備容器來裝 >> 新竹老屋雜貨店「新村小商號」,喚起老派的無包裝購物模式 >> 過零廢棄居家生活——夫妻創業開裸裝商店:生活所需其實不多 每個在地行動,都能為永續發展盡一份力。

社企流攜信義房屋推出最新專題《社區永續家2.0》,帶你看台灣各地的社造者,如何接軌國際、實踐永續目標!  如果喜歡我們的文章,請幫我們按讚或分享 標籤: 無包裝環保減塑減廢無包裝商店 前往完整專欄 綠主張 1993年,主婦聯盟環境保護基金會「消費品質委員會」的一群媽媽,因為關心環境與家人食的安全,跑遍全臺灣尋找契合安全、健康、環境友善理念的農友,集結100多個家庭展開「共同購買」運動,2001年集資組成合作社,社員以計畫性消費及合理價格支持生產者,生產者照顧環境健康與糧食安全,至今已有超過8萬個家庭加入。

懷抱著用共同改變世界的信念,合作社提供超過一千項環保、健康、安全的生活必需品,從守護環境到共同購買,從集結消費力到推動反核、減硝酸鹽與非基改等運動,實踐讓人與土地都健康的綠色生活! 官網:www.hucc-coop.tw 你可能也喜歡 波蘭女孩在台中開「山盟商行」:台式雜糧、歐式零食,請自備容器來裝 過零廢棄居家生活——夫妻創業開裸裝商店:生活所需其實不多 印度吹起裸裝風潮!這款茶包去掉塑袋,3個月獲百萬銷量 從學生團隊到社會企業!台大學生推環保杯租借服務,政大、清大皆響應 點外送也能零垃圾?foodpanda攜好盒器、RE-THINK推循環容器外送計畫 台灣青年創環保版UberEats,在家點外送也能零廢棄 通路的自有商品如何圈粉?他們用「永續價值」擄獲消費者的心 史上最「節儉」的酒瓶——再生紙製瓶身,塑膠用量減一半、碳足跡少6倍 PhotoCredit:MIND 當國際盛會落幕後,原址如何帶來長期效益?看米蘭世博怎麼做 環保案例 2022.05.25 社企流/編譯:黃維萱 當奧運、世界博覽會等大型展會落幕後,原場地與臨時建物的去存,一直是討論的焦點。

鏡頭拉到歐洲,2015年米蘭世界博覽會原址,在經歷6年的閒置後,獲得45億歐元(約1433億台幣)的預算,將改造為一個大型科技園區,名為MilanoInnovationDistrict(以下簡稱MIND)。

(同場加映:社企流直擊世博) 未來園區規劃設有研究實驗室、新創加速器、醫院以及米蘭國際大學新校區,以及可供6萬人的居住與工作的空間。

園區將使用可再生能源運轉,並由米蘭的公共運輸系統以及高速鐵路提供交通服務,不會有任何汽車的蹤影。

為了降低浪費,部分展館將會被翻新,而部分被拆除的展館,其材料將有98%被回收。

園區內的辦公大樓,則選用木材作為主要結構材料。

回顧2015年春天時,約有數百名抗議者因對世博涉嫌貪污與資源浪費而展開示威。

在開幕式上,教宗方濟各呼籲應打破一次性文化,致力朝向公平與永續的方向發展。

即便面臨多重挑戰,米蘭世博會仍順利進行,超過兩千萬名遊客前來參與這場盛會。

當時的展會負責人GiuseppeSala為現任米蘭市長。

「我們認為米蘭是一座門戶城市,關鍵業務可在此蓬勃發展。

」主責米蘭世博展館改建的Lendlease建築集團首席執行官TonyLombardo表示。

MIND園區的開發,由投資者與當地政府共同合作,此舉在義大利相當罕見,有望減少以往的繁瑣手續。

不僅由民間與政府單位攜手,也吸引米蘭大學參與,作為承租者,米蘭大學預計於2025年完成可容納1萬8千名學生,和1千名講師和研究人員的新科學校區。

「有了這種民間與政府的合作關係,加上計畫中的大學和醫院都在商業區,就有能力以非常不同的方式進行真正的合作。

這種夥伴關係是非常強大的,這對我們來說很有幫助。

」Lombardo表示。

柏克萊大學電子機械與電腦科學教授AlbertoSangiovanni-Vincentelli認為:「有太多小型的義大利公司在初創時便倒閉,而米蘭可以成為歐洲新創的據點」 Lendlease公司、Lombardy行政區、和義大利新創公司CariploFactory創辦人與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的加速器SkyDeck簽署了一項合作協議——Lombardy大區和Cariplo在未來三年將提供275萬歐元支持新創公司發展,而Skydeck顧問將至少為60家義大利國內和國際新創公司提供協助。

這是SkyDeck第一次在美國以外進行類似合作。

「米蘭科技園區最初的設計非常傳統,缺少與新創企業,以及與社會運動的連結,」羅馬大學城市法律與政策教授ChristianIaione認為:「但米蘭已在更新園區的概念和設計。

」 Lombardo則表示,園區的興建計畫正在進行,與地方政府的合作也正加速這個計畫:「每個人都在努力創造一個更開放、讓人們分享點子進行合作的環境。

我相信這會長期地持續下去。

」 核稿編輯:李沂霖 參考資料 MIND Dealroom MilanGivesAbandonedFairgroundsaSiliconValley-StyleReboot(Bloomberg) WhereisItalyatforstartupsandinvestment?(Dealroom) 延伸閱讀 >>把米蘭經驗帶回台灣!四個以「食」為初衷的團隊,看見台灣農食的新出路 >>SDG9產業創新與基礎設施/走向明日之城:智慧X便利X永續 >>如何保障留在烏克蘭的員工?這些新創這樣做 每個在地行動,都能為永續發展盡一份力。

社企流攜信義房屋推出最新專題《社區永續家2.0》,帶你看台灣各地的社造者,如何接軌國際、實踐永續目標!  如果喜歡我們的文章,請幫我們按讚或分享 標籤: 米蘭世博建築永續 你可能也喜歡 2022建築界諾貝爾獎首位非裔建築師Kéré:建築,是創造一個讓人們感受快樂和擁有幸福的環境 低碳建築新可能!用3D列印打造在地「土房子」 雨天也很舒適!瑞典400年古城如何成為「下雨時世界上最好的城市」? 東奧選手村的永續巧思:「有借有還」的木材、耐重可回收的紙板床 美建築公司打造「櫃型房間」,提升無家者庇護所舒適性與隱密性 聯合國環境署繪製永續住宅發展藍圖:能源、用水、蔬食皆能自給自足 荷蘭打造循環社區「ReGenVillage」:實現糧食和能源自主,預計容納100戶人家 瑞士藝術家徒步旅行、沿途創作,作品卻從不帶走? 社企案例地球村 由社企流編輯群介紹世界各國社會創新案例,讓你不出門也知天下事! 1 2 3 4 5 6 7 8 9 … 下一頁› 最後一頁» 本週熱門評論 1 避開創業者常犯的錯誤,5分鐘帶你搞懂「使命」「願景」和「戰略」的差異 創業 2 同樣是影響他人,你選擇influence還是impact?認識關注他人想望的「B型影響力」 創業 3 社會企業新手必讀!3步驟帶你深度了解社會企業 創業 4 為何無包裝商店難以普及?5大待突破點 環保 5 「我才80歲,有自己的生活要過」齊邦媛在養生村一住10年不曾孤單,更活出獨立的樣子 健康 訂閱電子報文章新知 案例 評論 活動 徵才 資源好書推薦 社企檔案 支持網絡 專題 社企流十週年 訂閱電子報 站內搜尋 主題 關於社企流 新手必讀 專欄作者 聯絡我們 社會企業育成 NPO育成 創業CSR科技環保食農健康銀髮教育文創時尚社區社會設計公平貿易就業青年性別金融政策人物城市建築交通新住民原住民 創業CSR科技環保食農健康銀髮教育文創時尚社區社會設計公平貿易就業青年性別金融政策人物城市建築交通新住民原住民 看更多主題 回到最上方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