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懂物理公式( 一):定義篇
文章推薦指數: 80 %
印象中,剛上國中的同學, 遇到的第一個物理公式應該是「密度」: 密度= 質量/體積 以符號表示為D = M/V. 對一位剛上國二的同學來說,這個公式其實蠻複雜的。
物理雙月刊
所有文章
如何看懂物理公式(一):定義篇
Play-Create-Learn紐西蘭科學與物理教育點滴
撰文者:蔡坤憲
發文日期:2019-04-11
點閱次數:4107
Print PDF
印象中,剛上國中的同學,遇到的第一個物理公式應該是「密度」:密度=質量/體積 以符號表示為D=M/V對一位剛上國二的同學來說,這個公式其實蠻複雜的。
首先,他可能不知道密度(Density)、質量(Mass)與體積(Volume)這三個字的英文,所以,以這三個字母為「符號」來表示這三個物理量,是很多人的第一個難題。
我記得有過一個幫助記憶的方法,是把M除以V想像成「把愛心橫切一刀」,以此來幫助學生跨越記憶公式的鴻溝(如圖一)。
圖一、密度的「愛心形」公式。
這類幫助記憶的方式,雖沒有物理意義,卻饒富趣味,同學可以盡情發揮想像力、聯想力、創造力。
第二個難題可能是物理量本身的意義。
「體積」的觀念,直覺上應該不難理解,課本的文句也說得很清楚:體積是物體所佔的空間大小。
「質量」的觀念可能有些抽象:物體內所含物質的多寡。
短短的一句話,同學需要能區別「物質」與「物體」的不同,之後,還要再區別「質量」與「重量」的差異。
待這兩個觀念搞清楚之後,我不知道還有多人會有疑問:為什麼質量除以體積會等於密度?我相信很多同學都能「把公式背起來」,但能「把意思說清楚」的人應該不多。
本篇專欄將從「學習定義」的方法出發,詳細說明除法與乘法的意義,以及單位的相關細節,希望能為大家展現「物理公式」的另一種面貌,特別是那些覺得物理公式「很難看、很抽象」的同學,希望在閱讀本文之後,能多看到一些物理公式的美! “看到「定義」:不要先問「為什麼」,而要問「這是什麼意思?」”雖然學習或研究科學,「為什麼」是一個很重要的問題,但是一遇到問題,或是有「感覺不懂」的時候,腦海裡立刻就出現「為什麼」這三個字,並不是一個正確的作法。
因為,問錯問題的時候,往往得不出正確的答案。
所以,在這裏,我希望強調:「定義」這兩個字是一個關鍵詞,看到這兩個字時,先不要先問為什麼,而要改問「這是什麼意思」,因為定義的目的,在於要把一個觀念或物理量的意義說清楚。
此外,我們都知道,對於自然現象,我們有「定性」與「定量」這兩個層次的理解:前者是性質上、觀念上的理解;後者則有數量上的要求,需要運用到測量(實驗)與數學等方法。
所以,自然科學裡的定義,特別是物理學上的定義,絕大多數會使用到數學,因此,要了解物理的觀念,一定要先了解「數學的語言」。
除法的含義是「分配」在中學階段,物理公式不外乎四則運算,簡單的「加減乘除」而已,可是為什麼會困擾這麼多同學呢?因為,大多數的同學都忽略了,在數學問題有「計算題」與「應用題」之分,計算題通常較簡單,會計算就好了,但應用題就比較複雜了,如果不懂「題目的意思」,即使會計算,也不知到該從何處開始著手。
然而,物理課裡的題目,幾乎都是數學課裡的應用問題,都需要先了解「物理意義」,才能列出算式或公式,之後才能做計算,求得解答。
舉一道簡單的數學應用題:假設我們有十個蘋果,共五個人要吃,請問平均每人可以分得幾個蘋果?答案很簡單:蘋果數(10)除以人數(5)等於每人可得的蘋果數(2)。
這個除法運算的背後思維,就是「分配」,不是嗎?以密度為例,課本大多會這麼寫:「物體每單位體積內所含有的質量大小,稱為密度」。
物理量的定義(在此是密度),通常以類似的語句來表示。
這句話是什麼意思?密度就是「把質量平均分佈到空間」之後的結果。
進一步說,質量所表示的是「物質的量」(物體內所含有的物質總量),所以,密度就是「把所有物質平均分佈到物體所佔空間」的結果。
如果這個說法感覺有點抽象的話,可以用「人口密度」來理解,人口密度的意思是「把人口數平均分配到土地面積上」,寫成數學公式就是: 人口密度=人口數/土地面積不僅「數字」要運算,「單位」也要運算我們都知道「一萬美元」與「一萬元台幣」是不同的金額,雖然在數字上它們都是一萬,但是由於單位不同,所以這是兩個不同的金額。
再以密度為例,看到定義中的「每單位體積」這幾個字,要知道它們的微言大義。
首先是「每」這個字,它有平均的意思,意味著數學上的「除法」。
而在「每」字後有「體積」,因此若要寫成公式,就是「除以體積」。
其次是「單位體積」,其實就是「體積的單位」,這個沒有硬性規定,端看題目的要求或已知條件,可以是立方公分、立方公尺、立方公里、立方英吋等等,只要是體積的單位都可以。
最後,我們要知道,由於這是密度的定義,因此,質量除以體積之後的結果是密度。
在寫下結果的時候,不要忘記要附上單位。
而單位的選擇,因題目而異,以方便與常用為原則。
譬如說:我們拿三根常見的小鋼釘,放進裝有水的量筒裡,發現水位上升3.0cm3,再拿到電子天秤上測得質量為23.55g。
請問這種鋼材的密度為何?對於初學物理的同學而言,我建議在看完題目之後,先要把注意力放在「未知數」上,以這個題目為例是密度,接著再看有哪些「已知數」,在此有體積與質量,若能看到這些物理量,腦袋裡自然能聯想起「密度的定義」。
D=M/V=23.55/3.0=7.85(g/cm3)至於動筆寫下解答的步驟,我強烈建議不要直接從數字開始,而是要從列出公式或定義開始。
依照步驟,養成答題的好習慣:附帶一提:對國中同學來說,因為不需考慮「有效數字」的問題,因此,上述的解答應已足夠,但對於高中程度以上的同學,若遇到需要考慮有效數字的問題時,在驗算的過程,還要考慮到由於體積只有兩位有效數字,所以答案最多也只能有兩位數字,因此需要對計算所得的結果,四捨五入,只留下兩位有效數字,因此最終的答案是7.9g/cm3。
底下是中學課本裡,常見的一些定義,大家可以試著寫下它們的數學公式:壓力:物體單位面積所受的垂直力(正向力)稱為壓力。
(P=F/A)速率:物體在單位時間內所行經的路徑長。
(v=d/t)(平均)速度:物體在單位時間內所經過的位置變化量。
(v=Δx/Δt)(平均)加速度:物體在單位時間內的速度變化量。
(a=Δv/Δt)功率:單位時間內,外力對物體作功的大小。
(P=W/Δt)電流(強度):以單位時間流過導線某截面的電量多寡。
(I=Q/Δt) 以上定義的這些物理量,都是需要利用「除法」的例子。
若要完全學會與理解這些物理量,當然還需要很多的篇幅,讀者同學也需要做很多的練習、思考以及記憶等等,其中最基本的第一個步驟就是這些物理量的符號(英文)與單位,符號的選取,雖有「習慣」,但卻沒有統一的硬性規定,譬如:壓力(pressure,符號P)、正向力(normalforce,符號可以是N也可以是F),面積(area,符號A):壓力=正向力/面積或P=F/A或P=N/A同學或許會誤以為,若是不會英文,是不是有點吃虧?我們來看看電流(current,符號I)的定義與符號,時間(time,符號t),電量(charge,符號Q):電流=電量/時間或I=Q/t若你問我,為何電流或電量的符號不用c?其實我也不清楚,這就是「習慣」,因為我的老師這麼用、課本這麼寫,代代相傳,約定成俗,所以每位科學家、工程師就都這麼寫了。
若你想做「符號改革」,想想這會是一個多大的工程!單位之間的換算:把握「乘以一」的原則常見的公制單位是所謂的MKS制,質量的單位是公斤(kilogram,符號kg),長度的單位是公尺(meter,符號m),時間的單位是秒(second,符號s)。
在公制單位之外,還有日常生活的常用單位,例如公里、公分、公克、秒、分鐘、小時等,或是英制單位裡的磅、盎司、英吋、英尺等等。
先前有提到單位的計算。
以密度的公制單位為例,質量除以體積之後的單位就是「公斤除以立方公尺」,但正確的中文說法應是「每立方公尺若干公斤」,以符號表示為kg/m3單位之間是可以換算的,最基本的1kg=1000g,1m=100cm,相信大家都不會有問題。
但是,若以剛剛計算出來的鐵的密度7.85g/cm3,換算為MKS制的kg/m3,該怎麼辦呢?是該乘以1000還是除以1000呢?大體上,我們知道,對同一個物理量而言,大的單位會配上小的數字,反之亦然,例如公斤比公克大,所以公斤前的數字(1)就會比公克前的數字(1000)小。
但是密度的單位還多了立方公分與立方公尺在分母,所以kg/m3或g/cm3究竟何者是較大的單位呢?有一個很簡單的數學計算技巧,我們都知道,但卻忘記可以應用到物理課裡,就是所謂的「乘法單位元素」:任何數,在乘上1之後,仍然等於它自己。
此外,我們也知道,任何數,自己除以自己之後,答案等於1。
從分數的觀點,就是分子與分母相等的情形。
把握這兩個原則,再加上在計算時,物理量的數字與單位需要同時考慮進來,我們便可以試著換算鐵的密度: 在上面的計算過程中,括號中的分數,分子與分母相等,所以,括號本身等於1,原本的密度值,在連續乘上兩個1之後,雖然數字變得不同,但若把單位一起考慮進來,7850kg/m3與7.85g/cm3是一樣大的密度。
再者,由於在單位kg/m3前方的數字較大,所以這一個比較小的單位。
對於數字較為敏感的同學或許已經注意到了,在kg/m3與g/cm3這二個單位之間剛好相差了1000倍。
也就是說,以水的密度1g/cm3為例,我們可以很快地寫下它的MKS單位表示是1000kg/m3。
希望同學不僅能知道這個結果,還能知道為何會有這個1000倍的理由。
乘法的含義是「累積」我們已經詳細地討論了「除法」的意義,那麼「乘法」的含義呢?在數學上,我們知道,如果我有3袋蘋果,每一袋裝了6個蘋果,那我總共有3乘以6,共18個蘋果。
這個運算的背,是一個連續相加、累積的結果。
在中學的物理裡,有兩個很重要的定義用到乘法:功(work,符號W)與衝量(impulse,符號J):●功的定義:作用於物體的力F與該物體在受力方向移動的距離d的乘積;公式為W=F×d。
●衝量定義:物體所受定力F與力作用時間t的乘積;公式為J=F×t。
在此,讓我們暫且忽略嚴謹的向量的討論或符號,把討論的範圍先聚焦在乘法的意義上。
從乘法的意義來理解,這兩個定義的「白話解釋」為:●功:對某物體,施力推動一段距離的結果。
●衝量:對某物體,施力推動一段時間的結果。
簡單來說,想知道做功多少,我們需要帶把「尺」,因為需要知道施力的距離;想要知道衝量有多少,則需要戴上「手錶」,因為需要知道施力的時間。
如圖二所示。
圖二、功與動量的差別,一個看距離,另一個看時間。
學過中學物理的同學應該已經知道,做功的結果會導致能量變化,衝量則會導致動量變化。
這個部分,我們將在稍後的專欄再來討論。
用來紀念科學家的單位「名字」物理量有名字,也有符號。
我們以「基本量」為例,質量(mass)的符號是M,距離(distance)的符號是d,時間(time)的符號是t。
而物理量的單位也有名字與單位,以MKS制為例,質量的單位是公斤(kilogram),符號是kg,長度的單位是公尺(meter),符號是m。
時間的單位是秒(second),符號是s。
對於初學物理,又初學英文的同學,這些物理量的名稱、英文名字與符號等等,應該會感到相當陌生。
然而,掌握這些符號的唯一方法,就是多用、多練習、多看幾次,所謂熟能生巧,慢慢的就會自然地學會了。
另外有一些單位,是根據物理量的的定義(或定律、定理)而計算出來的,例如,速度或速率的單位是m/s(也可寫成ms-1);加速度的單位是m/s2(也可寫成ms-2);或密度的單位是kg/m3等等,都是先前基本量的運算組合,稱為「導出量」。
這幾個導出量沒有特殊的名字,然而,有許多導出量的單位會被「冠名」,用來紀念科學家。
其中最有名的是作用力的單位牛頓(newton,符號N): 也就是說,我們把「公斤・公尺・每秒每秒」這一大串單位,另外取名為「牛頓」,不僅可以紀念牛頓在力學上的貢獻,也方便溝通。
其他類似的例子有焦耳、安培、伏特等等,同學可以試著根據它們的定義,來拆解這些單位,看看它們是由哪些「基本量」所組成的。
結語本文很詳細的說明了「除法」與「乘法」的意義,希望有助於同學在定義的文字敘述與數學公式之間,建立起連結,能看得出物理公式背後的含義。
然而,物理公式除了「定義」之外,還有「定律」與「定理」,這三者,就數學公式上來看,長相可能一模一樣,但背後的意義卻大不相同,學習的方法,也略有差異,絕對不只是「把公式背起來,再代入數字」這麼簡單。
最後,別忘了,看到定義,不要先問「為什麼」,而要先問「這是什麼意思?」,再思考一下能否根據「分配」或「累積」的概念,來寫下相對應的數學公式。
單本購買:https://www.books.com.tw/products/R030078977一年份訂購:https://cashier.ecpay.com.tw/store/3rg26
×
如何看懂物理公式(一):定義篇
Close
上一篇
下一篇
×Close
×Close
觀看帳號
編輯帳號
歷史訂單
退出
×Close
登錄帳號
記住登錄資訊
登錄
忘記密碼
註冊帳號
延伸文章資訊
- 1如何看懂物理公式( 一):定義篇
印象中,剛上國中的同學, 遇到的第一個物理公式應該是「密度」: 密度= 質量/體積 以符號表示為D = M/V. 對一位剛上國二的同學來說,這個公式其實蠻複雜的。
- 2常用物理公式大全_百度百科
用符號表示物理量,用式子表示幾個物理量之間的關係是物理規律的簡潔反映也是物理解題的關鍵。 中文名. 常用物理公式大全. 外文名. Physical formula collection.
- 3物理公式總表
物理公式總表. 運動學. 直線運動. 速度. 平均速度== 平均速率V== 只有大小沒有方向的物理量(純量). 瞬時速度==極短時間內的平均速度. 瞬時速率V==極短時間內的平均速率.
- 4如何看懂物理公式(三) :以數學運算取代邏輯推理
對許多同學而言,等加速度運動公式可說是在高中物理課程遭遇到的第一道難題,能否掌握這些公式,可算是踏入物理學世界的第一道門檻。本文將透過這四個公式,向初學物理的 ...
- 5高中物理公式大全 - 中文百科知識
高中物理公式大全包含高中學過的直線運動、曲線運動、萬有引力、力學、動力學、質點運動、功與能、振動和波、能量守恆定律等物理內容的公式。用符號表示物理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