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是STEAM教育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STEAM課程會以小組的方式進行,讓學生在團體裡腦力激盪、集思廣義來討論出方案,並分工合作完成專題。

過程中,除了有見賢思齊的機會來激發更多創意,學生也需要運用的協商 ... 育全教育機構-育全幼兒園  關於育全我們的分校育全幼兒園-丹鳳園育全幼兒園-樹林保安街育全幼兒園-三峽園育全幼兒園-土城園育全幼兒園-鶯歌二甲路育全幼兒園-桃園寶慶路育全幼兒園-迴龍園育安幼兒園-樹林中華路育誠幼兒園-中港園桃園市私立育全豐德幼兒園溫德爾幼兒園-五股園溫德爾幼兒園-林口園溫德爾幼兒園-大溪園溫德爾幼兒園-八德園溫特爾幼兒園-北大園溫格爾幼兒園-龍潭園芝麻村幼兒園-鶯歌國華路華菂幼兒園-泰山園仁愛幼兒園-龍潭園美語wonderland教學內容文章分享美語師訓&活動紀錄小朋友上課趣教學內容相片寫日記人才招募福利站獵師計畫員工福利員工旅遊書香共讀站聯絡我們回首頁 > 美語wonderland>文章分享>什麼是STEAM教育什麼是STEAM教育美語wonderland教學內容文章分享美語師訓&活動紀錄點擊圖片放大商品名稱:什麼是STEAM教育詳細介紹:本文來自:千碩STEAM學院 在12年一貫國教的課綱公佈後,STEAM教育在台灣已經開始引起討論,但在網路的幾篇文章中,發現很多人對STEAM的認知只是跨科教學而已,因此在這篇把STEAM教育的核心元素整理出來,讓大家更了解STEAM的內涵。

 跨學科領域的教學架構STEAM(Science,Technology,Engineering,Art,andMathematics)是結合科學、技術、工程、藝術,以及數學的跨學科教學方法,讓學生在數學邏輯的基礎下,藉由動手建構工程與呈現藝術美學,來學習科學和技術的內涵。

在跨學科領域的教學架構下,學生可以把重心放在特定議題上,而不被侷限於單一學科界線,學生可以練習用不同的觀點切入思考,在多元發展下培養出跨界溝通的能力。

 動手解決真實世界問題的學習方式跨科目是STEAM教學的架構,培養能面對真實世界挑戰的能力,就是STEAM教育的目的。

STEAM課程的跨科主題會與生活中有趣、富挑戰性的情境相結合,點燃學生的好奇心與探究欲望,並且讓學生"動手"把想法具體實踐、建造出原型(prototype),來試驗方案是否能解決需求。

透過與生活情境結合的教學活動+實際動手做,學生得到的是能面對生活挑戰所該具備的能力與態度。

 鼓勵trialanderror的教育理念在動手建造解決方案的過程中,犯錯與失敗是必經卻珍貴的過程,因為失敗之後必須反思失敗原因,並據此修正作法,接著再嘗試、再失敗、再檢討、又再摸索嘗試,直到找到成功的方法。

如此除了能在學習中提高耐心與挫折忍受力,也鍛鍊學生獨立思考並為自己的行為負責。

 在團隊中學習表達與接納的教學方法STEAM課程會以小組的方式進行,讓學生在團體裡腦力激盪、集思廣義來討論出方案,並分工合作完成專題。

過程中,除了有見賢思齊的機會來激發更多創意,學生也需要運用的協商溝通等人際技巧來進行小組決策,進一步學習尊重與接納跟自己不一樣的聲音。

 千碩STEAM學院https://www.tkbsteam.com.tw/index更多商品幼兒美語的教學方向幼兒美語的教學方向 現在英語教學的年齡越來越往下降 許多小朋友從幼稚園便開始學習 那麼幼稚園的孩子到底該學什麼呢? 這個年紀的小朋友對同一件事情的注意力無法持續太久(了不起十五二十分鐘) 所以課程必須安排許多活動 通常一小時可以切成三至四個部份 當中順序可以是小活動--大活動--小活動--大活動 老師可建立課程的routine 讓孩子能盡快上軌道 如:唱跳--動手做--小遊戲--故事 此外教具需要豐富多變才能吸引學生注意 越靜態的需要越多教具的輔助 一般的布娃娃是很好的幫手 可以用在講故事的時候做輔助 要注意的是故事時間不宜太久 有很多時候單字可能孩子聽不懂 因此會立刻失去吸引力 至於很多老師喜歡用的單字卡 這是可以用但我想不應該當作教學的重點 幼稚園的孩子對於文字的感受不強烈 單字卡使用五分鐘後孩子便會開始興趣缺缺 建議老師可以將此練習換個方式進行 例如說今天的教學目標是教會'認讀:catmouseearnosefacefood...' 那麼課堂活動可以是唱跳--撕紙貼出貓咪圖--遊戲:貓捉老鼠--貓咪故事 在每個活動開始結束及進行中 都以單字卡閃示一回目標字(所以一個活動單字卡會run三回) 而在課程全部結束時 再全部閃示一遍 請孩子認讀 我想這樣的進行方式 不會使單字卡成為長時間的課程 效果會比較好 這個年紀需要的是興趣好玩 有新奇的東西他們會很願意參與 而進度上他們並沒有什麼壓力才幼稚園沒什麼好衝的 所以若課程編排能越有趣會越好不需擔心是否教的足夠 一旦他們有興趣 他們學習的速度有時甚至會比國高中生還驚人喔!如何培養孩子對美語學習的興趣?文章來自:網路  目前留學生年齡日趨下降,去國外讀國中、高中的小朋友越來越多。

如何讓孩子從小就對美語(英文)產生興趣,是學好美語(英文)的第一步。

也是走向國外游留學生涯的第一步。

 讓'學'字遠離孩子耳邊 家長往往容易在孩子耳邊不停嘮叨:「快去背英文單字,好好學英語。

」疏不知,這樣的叨念,卻激發了孩子的逆反心理。

英文的重要性容易在孩子心中突顯,但畏縮情緒也順勢而生,與逆反會合,形成孩子與家長間的阻礙。

正確的方法是觀察孩子的愛好,之後針對愛好,培養興趣。

如果孩子喜歡音樂,可以把英文歌曲推薦給孩子。

如果孩子喜歡動漫、娃娃、繪畫、兵器、戰爭等話題,可以找到類似的書籍讓孩子看。

包括沒有字幕的動漫片和電影等等。

孩子最初可能只是對旋律和圖片感興趣,之後,就會逐漸有研究這到底在講什麽的好奇心。

好奇心,是孩子制勝的法寶。

家長一定要讓孩子燃起好奇心,而不是打壓。

如果好奇心不再,只有'填鴨式'的英文教育,無疑毫無成效。

 兒童學美語 不要急著查字典 有些家長第一步做到了,但讓孩子'學'美語(英文)的潛意識依舊作祟,於是,把一本厚厚的英文字典擺在孩子面前,和顏悅色地告訴孩子:「遇到不懂的英文單字就查字典......」其實這也是誤區。

孩子詞彙量少,需要查的頻率就高,甚至有的孩子每個英文單字都要查,有些家長還會給孩子旁邊擺上一本生詞本,要求孩子把學到的新英文單詞寫入。

這樣的結果,就是完全打破了孩子閱讀英文的樂趣,覺得閱讀英文是件苦差事,還不如不讀。

正確的方法,是讓孩子一氣呵成去閱讀英文。

有些英文生字透過上下文的內容分析,就可以判斷出詞義,這樣理解的詞彙,孩子會銘記不忘。

當孩子整篇英文閱讀完畢之後,他們自然會去查閱一些實在無法理解的英文詞彙,這個時候的探知欲望是非常強烈的,也許某個難點的攻破,會讓他們有茅塞頓開之感,喜悅也會油然而生,興趣的力量再次得到證明。

 一個有趣的英語記憶法 金氏世界紀錄保持者莊海燕說,「圖片記憶法」是最迅速的記憶法,能讓記憶長久留存。

他曾用這個方法做過實驗,最高紀錄一天可以背下5000個英文單字。

他的方法就是把單字形象理解為許多有趣的圖形。

比如:stocking(長筒襪)這個字,sto可以圖畫為石頭,c是月亮,king是國王。

石頭上有個月亮,月亮上坐著一個國王穿著長筒襪,這個英文單字就馬上記憶下來了,並可以深藏在你的腦子裡。

再比如:chill(寒冷的),可以這樣記憶:chi吃了ll兩根冰棍,感覺是寒冷的。

再比如:bloom(花,盛開),可以記憶為bloo=6100,m=媽媽。

送給媽媽6100朵花......現在三幅畫面是否出現在你的腦海中,一位國王坐在月亮上、發抖的小孩、媽媽拿著花......這三個英文單字已經牢牢記在你腦中。

針對孩子不想背的英文單字,或者一直背不出的英文單字,給予有趣的記憶法,可以突破瓶頸,更加激發孩子對英文的學習興趣。

 給孩子創造'說英文'的環境 如果做到以上三點後,還要激發孩子'說英文'的欲望。

讓孩子參加英語夏令營或者和老外、外籍老師溝通,都是'說英文'的大好機會。

可是如果沒有這些條件,建議可以採用複讀機,讓孩子跟著錄音帶一遍遍地讀,之後再給孩子自己聽。

這個過程,最好把它變成親子遊戲,而不是正式學習。

父母也可以跟孩子一起讀,讓孩子糾正你,或者與孩子比賽。

這樣既增加了孩子學習美語(英文)的興趣,也增加了與孩子的親近感。

要知道,送孩子出國遊留學,不是因為孩子已經無法管教,而是要給他一個新的選擇機會。

如果父母與孩子的感情不牢固,還是不要將孩子提早送到國外學習為好。

克服爸媽的英語恐懼症用繪本玩出英語好感度克服爸媽的英語恐懼症,用繪本玩出英語好感度 作者:陳珮雯 本文出自:親子天下雜誌48期   家長英文不好沒關係,還是可以和孩子一起共讀英語繪本!為克服爸媽的英語恐懼症,專家開出兩處方,幫助親子一起用繪本「玩」出英語好感度。

  不到一個月就要開學了,小一新生有可能開始面臨英語學習的挑戰。

看待英語學習的起始,哈佛碩士、雙語教學專家吳敏蘭認為,「好感度」的養成是家長應該著力的重點,對英語的「好感度」將影響孩子一輩子的語言學習,一開始如果用錯力氣,以後要花加倍的力量才能讓孩子對這個語言有興趣,反而辛苦。

知名部落客媽媽,也是國中英文老師的水瓶面面,從兩個孩子幼兒時期即開始帶讀英文繪本,她認為親子共讀繪本的重點,並不在「學習」英文,而是以另一種語言餵養孩子「好故事」。

只要是能夠吸引孩子的「好故事」,孩子自然而然會從閱讀的過程中產生「好感度」。

  暑假的尾巴,不妨從親子共讀英語繪本開始,針對台灣多數家長對英語繪本共讀的「害怕」與「信心」,吳敏蘭也開出了兩大處方: 處方一:不要覺得自己英文不夠好,就不能做英語共讀 不少爸媽與孩子共讀英語繪本時很有壓力,擔心自己的英文不夠好,會不會「誤」了孩子的英語力。

其實,共讀的目的是增加、營造家中的英語氛圍與英語聆聽環境,更重要的是讓親子關係更緊密,讓孩子因為你的投入,而對英語故事產生好感與興趣。

在英語學習的路上,若父母並非唯一的學習來源,同步包括有學校老師、影視書籍、網路等不同媒介時,家長就沒必要為可能說錯的文法,或講到一半卡住而焦慮。

在日後接觸英語的過程中,孩子依然會有各種機會接受英文的刺激,因此一時說錯並不要緊。

  處方二:讓孩子愛上英語的共讀小訣竅 .運用書封吸引孩子進入故事 好的繪本在書封的設計上就有「玄機」,有的繪本會以「邀請」的姿態試著與小讀者建立良好的關係。

例如《Don'tPutYourFingerintheJellyNelly》在書封的設計上挖了一個小洞,吸引大人和小孩看到都想戳戳看。

而手指一戳下去,就打開了書本,進入作者構築的另一個想像世界。

.運用蝴蝶頁為故事暖身 孩子剛開始接觸英語故事,對新的語言有一種陌生感,驟然的進入故事內頁,不容易親近故事,此時,父母可以善用蝴蝶頁(書本打開第一頁)來為故事暖身。

例如《JosephHadaLittleOvercoat》的蝴蝶頁呈現了五顏六色各式的布料,吳敏蘭會利用這一頁,先帶著孩子玩猜布料的遊戲。

隨便指著其中一塊布料讓孩子猜猜這塊布料用來做什麼?襪子嗎?還是領帶呢? 再翻到下一頁,畫面出現剪刀、布、針線、鈕扣……等縫紉工具,玩過了蝴蝶頁的布料猜一猜,再指著縫紉工具一一唸讀「scissors、abuttononclothing……」孩子在還沒開始閱讀之前就能了解這是一個關於縫紉的故事。

.指圖命名不怕孩子英文程度不好 談到親子共讀英語繪本,不少父母都有「英文程度」的迷思:孩子的英文程度不好,是不是要選英文簡單一點的書? 其實,不論孩子的程度如何,吳敏蘭建議父母,只要掌握一個原則:「大量唸讀」就對了。

也不需要在意繪本的英文難易,這些都可以運用所謂的共讀策略來克服。

例如選到英文程度較難的書,那麼圖像一定要有清楚的「示意」功能,或是父母可以改用孩子能夠理解的語言來替代。

遇到無字書,甚至可以鼓勵孩子說說看,說錯了都沒有關係,目的是讓孩子有機會開口。

如果父母真的很在意英文程度的恰當性,可以至www.lexile.com網站上查詢繪本的閱讀分級。

這個網站會依字彙難易及句型複雜度將繪本分級,家長輸入書名就可以查詢到該繪本的閱讀分級。

.延伸遊戲,讓繪本變好玩 在幼兒階段的孩子,對遊戲最感興趣。

因此吳敏蘭認為,幼兒接觸英語最好的方法就是透過多元感官的學習。

例如共讀《TheVeryHungryCaterpillar》之後,可以帶孩子學毛毛蟲爬行。

或是在帶讀時穿插童謠,例如《Mr.Gumpy'sOuting》這個故事敘述了各種動物陸續上船,而船夫要求動物們不要亂動、不要亂叫,沒想到船划到一半,動物們卻失控了。

這時吳敏蘭會播放「RowRowRowYourBoat」這首童謠,接著邀請孩子:Canyoubeacat?並帶著孩子學貓咪的聲音唱一次。

之後再度邀請孩子:Canyoubeadog?五感學習,讓不同學習特長的孩子,可以找到適合自己的學習方式。

例如有的孩子透過學毛毛蟲爬行的過程中,學會了毛毛蟲的單字:「Caterpillar」。

有的孩子則是因為唱童謠學會了特定的英文句型。

.觀察圖像細節,扮演小偵探 繪本有大量的圖像吸引孩子,而孩子的閱讀發展歷程,一定是先看圖,再看字。

家長千萬不要過度專注「文字」唸讀,忽略以「圖畫」來引起孩子對「故事」的興趣。

例如《Handa'sSurprise》的故事中,有七種動物偷走了Handa的水果,每一種動物登場前,圖畫中都會有線索。

而前一種動物退場後,在圖畫中也有很細小的線索,例如猴子偷了香蕉之後,鴕鳥就跟著出場啣走了芭樂,但是,仔細看畫面的左上角,香蕉皮卻從樹梢上掉了下來。

作者鋪陳了這種圖畫的細節,不但增添共讀時的趣味性,也有助於引導孩子的圖像觀察力。

吳敏蘭說,玩出英語好感度的方式,短期內家長也許見不到孩子學習英語的成效,但是這種「慢學」英語的過程,卻能讓孩子願意親近英語,激發孩子內在「樂意學習英語」的動機。

  ✽ ✽ ✽ ◆親子共讀小撇步: 專長英語繪本教學的吳敏蘭推薦了適合幼兒閱讀的好書,並示範了父母如何帶讀的小技巧,同時提供延伸的親子小遊戲。

父母實際演練一遍,就能初步掌握親子共讀英語繪本的撇步: .書名:《EatYourPeas》 .出版社:RedFox .故事大綱: 很喜歡吃豌豆的媽媽,晚餐時間一定會放一盤豌豆在Daisy的面前,偏偏Daisy非常痛恨豌豆。

於是,媽媽提出了各種交換條件:從布丁、晚一點睡覺,甚至幾乎要把全世界都給了Daisy,只為了說服她吃下豌豆。

而一直不為所動的Daisy也明白媽媽想要她吃下豌豆的決心,於是她和媽媽交換條件,如果媽媽吃下甘藍菜,那麼Daisy就會吃掉那盤豌豆。

這下子換媽媽苦著一張臉:「ButIdon'tlikeBrussels.」(我不喜歡甘藍菜啊)。

.共讀小訣竅:善用書中的小圖示 這本書裡頭有很多的小圖示(Rebus)。

例如故事寫到「pudding」旁邊就會出現一個小小的布丁圖示,寫到「bike」就會出現一個腳踏車的小圖示。

爸媽不用多費口舌解釋,唸到單字,只要指著圖示,小孩就能明白意思。

.親子小遊戲:DIY食物字典 蒐集超市、大賣場、購物中心的DM,並把上頭的食物都剪下來。

再準備26個同樣尺寸的紙袋,把它們疊整齊,在尾端用釘書機將一疊紙袋釘在一起,並在每個紙袋上寫下英文字母,從A寫到Z。

接著,請孩子將A開頭的食物圖片放進寫有A字母的紙袋中,例如Banana就放在B字母的紙袋,就這樣,只要拿到食物圖片,就讓孩子找相對應的字母紙袋。

這個遊戲也可以倒過來玩,請孩子找出F紙袋中有哪些食物,全部翻出來後,一一唱名。

英語要好,先閱讀後文法英語要好,先閱讀後文法 作者:陳超明 本文出自:親子天下雜誌65期 從小學邁入中學的英語課,一方面得面對大小考試幾乎都不缺席的文法題型;一方面會考更重視閱讀理解能力,以及題目愈來愈長的閱讀測驗,也讓孩子望之卻步。

現任台灣全球化教育推廣協會理事長、實踐大學應用外語系講座教授的陳超明,曾任政大外語學院院長、政大公共行政與企業管理教育中心主任。

他在《英語即戰力》一書中,針對英語文法與閱讀的學習觀念,提出了他的建議。

學校所教的英文,必須能夠在真實生活中使用;為了學文法而編的教科書,實在不該存在。

比方說,小學生最重要的語言能力,應該是設定為能閱讀一些簡單故事書,所以能讓他讀些故事書,讓他會講簡單的口語就夠了。

國、高中孩子的語言能力指標,應該依照他所需要的真實生活與情境去制訂,而不是只學習如形容詞子句、副詞子句等這些文法知識。

我一直主張,課程指標應該要依照「能力」來制訂,而非依照「文法認知」來分割。

當我們把語言視為使用的概念來應用,與生活結合一起時,語言學習就會脫胎換骨。

在方法上,最重要的是要具備「有效性」與「長效性」兩個概念。

語言學習要有效,一定要強制規定小班教學。

小班教學是語言教育政策一定要貫徹的原則;若能做到小班教學,無論從何時開始學語文都不重要。

一個班級如果超過二十人以上,語言就淪為「教學的學科」,而非「使用的工具」。

至於所謂的長效性,是指「持續的學習」。

學習期間要拉長,每次時間可以不必多,但是一定要能持續。

我們的孩子,小學上了許多實用的英語課;但到了國中呢?又回到文法教學,一切回到原點,先前的投資與努力都白費了! 台灣孩子進入中學後,常聽到有兩大困擾:一是被校內文法考題所困,二是覺得自己閱讀能力不好,尤其是對閱讀測驗沒轍,不是看太慢、就是看完後不理解,但從基測到會考,都愈來愈重視閱讀理解力。

對此,以下有幾個重要的英語學習觀念應該釐清:   觀念1 (X)學文法,先背一大堆規則 (O)學文法,要先懂字的順序 無論是哪種語言,會影響語意的都是字序(wordorder),只要字序對了,大概就能掌握八成。

所以我一直強調,了解英文是以「主詞加動詞」的句法和語法結構,遠比其他細微末節的文法規則,如:到底是用in還是at來得更重要。

要學,就要學有用的文法,而不是厚厚文法書裡面的所有文法。

解析文法一定要用現實生活中的例子來說明,許多坊間的文法書,都是先有文法、再有例句,為文法而創造例句,這是本末倒置。

文法規則,是我們不知不覺體會與歸納出來的。

也就是看過很多句子,然後才歸納出原來英文有這些規則。

如過去發生的事,都用過去式動詞形式(如加ed),學習者看多了,就知道原來只要是過去發生的,就會用這些形式。

  觀念2 (X)加強英文,先背文法 (O)語言優先,文法其次 家長一定要了解:文法不是主角而是配角,我們一定要有「語言優先、文法其次」的觀念。

小孩子剛學語言時,並不需要學文法;但等到需要進入高階的語言運用時,可能就要知道運用文法來修正錯誤,或需建構較為豐富的語言使用習慣時,才是學習文法的最好良機。

我記得兒子小時候,曾拿過文法問題來問我:「為什麼加逗點與不加逗點,是從屬連接詞的非限定用法、限定用法?」我告訴他,這些可以都忘記! 現階段很多學校的段考或小考,還是在考一些細瑣的文法知識,其實對於小孩的語言使用能力,尤其是閱讀力,並沒有很大的助益。

以我兒子為例,他花在英語最多的時間是在閱讀,後來也證明,這才是提升英語力的關鍵。

當為孩子設定閱讀計畫時,我會建議家長:童年時期可以從英文故事書讀起,累積字彙、語法,並且將閱讀的東西結合生活經驗。

到了青少年時期,就可以開始閱讀以冒險犯難與愛情為主題的作品,藉此豐富想像力、感情,並且培養語言流暢度。

有趣的是,我們希望孩子「讀有用的書」,但事實上,許多過去在父母或老師眼裡屬於「沒有用的書」才最有用。

讓孩子讀他們有興趣的小說、讀風花雪月的英語文章、或是輕鬆的休閒讀物,反而更能讓我們不知不覺進入英語的境界。

  觀念3 (X)閱讀教學,用眼睛和腦就好 (O)口語會話,要以閱讀為基底 在台灣,常把「閱讀教學」與「文法教學」劃上等號;但是美國的閱讀教學,注重的是學生對於單字的發音與唸法、語調、斷句以及流暢度。

簡言之,西方人的閱讀隱含著「說」,較接近中文「朗讀」概念,因為閱讀的英文「read」,意思就有「出聲、說出來」的含意。

所以,以為學閱讀就等於學文法,是錯的。

政大英文系在十五年前,曾在課程上做過改變。

一般大學的課程都稱為「口語訓練」、「會話課程」,我們則改成「閱讀與口語訓練」。

因為我們認為:如果沒有閱讀,就沒有東西可以講。

我們往往有此經驗:大一會話課時,老師出題目讓我們上台演講或報告,會講的永遠是那幾句話,所以我們的思維轉為「閱讀優先」,把會話課程與閱讀結合;透過閱讀,也讓會話內容「言之有物」。

  觀念4 (X)課外教材,要像教科書般精讀 (O)課外教材,選有興趣的最重要 你是否也有這種經驗:年輕時發憤要讀英文,所以訂《TIME》或其他雜誌,但常常第一本還沒看完,第二本又寄了。

其實,如果以「學」的態度去閱讀英文新聞會很累,我反而建議選擇自己有興趣的雜誌素材,如對服裝時尚有興趣,可以選時尚雜誌;想要念理工的同學,可以選電腦、運動類的刊物。

文章難度可以注意最好是單字有六成認識、四成不認識的,才有進步以及挑戰的空間。

除雜誌外,我尤其建議從閱讀小說開始,最主要是因為,小說有故事情節,而人類的思維是以故事的形式存在,使得閱讀得以「往前走」。

曾有人研究發現,人類都有一種「愛聽故事的天性」,當學生閱讀故事時,他的目的不是在「學英文」而是「想知道結局」,這種不知不覺的吸收內化過程,才是讓語言順利進入大腦長期記憶的關鍵。

(本文摘錄改寫自《英語即戰力》第七~九章∣聯經出版;摘錄整理│李佩芬)對不起,我錯了!幼兒英語教育的迷思作者:林照真 本文來自:中時電子報 你一定注意到了,台灣現在正陷入一片英語狂熱中,幼兒教育受到單一英語入侵呈現畸形發展,再加上家長們要孩子「不要輸在起跑點」的迷思,在台灣,不到三歲孩子都在拚命學英文。

幼教學界出身的張湘君,不諱言自己也曾經帶著女兒墮入全英語的神話世界,但當目睹許多怪誕現象發生後,張湘君頓時省悟,如今非常希望能以女兒學美語的苦果為例,喚回更多執迷不悟的父母心。

張湘君是台北師範學院兒童英語教育研究所所長兼系主任,她是幼教專業學者,留美回台後,自是頗為肯定英語的重要性。

雖然現在台灣開始出現美語學習的負面討論,但坦白說,一開始,張湘君不但不反對全面學習美語,她甚至在自己的小女兒身上進行實驗,想試試藉著「浸泡式學習法」,讓女兒學得一口好英文。

學英文不是用「教」的,而是用「泡」的,對嗎? 所謂「浸泡式學習法」就是把她不及三歲的女兒從幼稚教育起就送到全美語的英語環境中學習,回家時,雖然和女兒說的是中文,但家中電視只看英語頻道,弄得女兒直到別人家裡,才知道巴斯光年也會講中文。

這樣一來,女兒學英文不是用「教」的,而是用「泡」的,希望在潛移默化中,不用移民一樣可以學英文到一定程度。

於是,她的女兒像台灣時下流行的美語幼兒般,從小接觸最多的是外籍老師,美語幼兒學校嚴格要求「NOCHINESE」,一旦說了自己最熟悉的母語,就是「BADGIRL」,女兒在這樣的環境下漸漸長大。

但張湘君很驚訝,女兒身上竟看到太多問題發生了。

純英語的學習對小女兒產生極不同的文化衝擊,因為待在幼稚園和外籍老師相處時間太長,女兒個性變得非常外向,在肢體上喜歡擁抱,會要求大人說「SORRY」,很多價值觀和父母明顯不同,言談間亦不排斥長大可以嫁外國人。

同時,女兒自言自語時是說英文,講中文也是怪腔怪調,會說:「念我一本書」(READMEABOOK),張湘君要求她說中文時,女兒便說:「你好嗎?今天」、「我肚子很餓,現在。

」 台灣兒童學英語全靠老師輸入,而全美語的學費很高,但投資報酬率卻相對偏低,張湘君最後終於領悟到全美英語和移民到美國完全不同,台灣父母付的成本太高了。

要培養英語流利的庸才?還是培養英語說得通就可以的專業人才? 此外,一般孩子約是從幼稚園開始學中文,但全美語幼教的孩子卻從小學一年級才接觸中文,已經比別人晚了三年多。

張湘君的小女兒因此覺得中文太難,根本不喜歡中文,寫功課時很痛苦,也很勉強。

純美語的學校從中班起開始教英文閱讀,所以英文是她閱讀的母語,相較下中文就難多了。

自此之後,她的小女兒看到英文就覺得很親切,但看到中文就頭痛。

更嚴重的是,小女兒不再認為自己是中國人,對西洋文化如數家珍,對中國的端午元宵則全無興趣,自我認同出現混亂。

又因為泡在全美語環境太久了,孩子一口外國腔常被誤以為是小老外。

張湘君問自己:「我們究竟是要培養一個英語流利的庸才?還是要培養一個英語說得通就可以的專業人才?」獨尊英文的情況下,反而排擠掉其他課程。

張湘君發現,獨尊英文的情況下,反而會排擠掉其他課程,更何況,這樣的孩子英文還不見得很流利。

只要談起台灣當前的英語熱,張湘君心中便是百味雜陳,女兒學英語的故事其實可以給很多心急的父母一個參考指標。

如今張湘君非常明確地反對全英語的幼兒學習環境,但這個市場卻是擴張迅速,特別是在台灣七、八個縣市都已經從小學一年級開始上英文課時,張湘君注意到幼兒美語生意突然大幅增加,更令張湘君憂心。

張湘君指出,有很多全美語幼兒園根本是以補習班立案,安檢不符合幼兒園的嚴格要求,但政府都不管;也有些全美語的幼兒園以家長的支持作靠山,要收多少費用家長一定同意,對於上門評鑑的教授根本毫不在乎。

張湘君說,家長會要求幼兒教師把證書掛在校門口,卻從來不要求看看外籍教師的學歷,只要長得一張老外臉就好了,也不知道這個老外是不是合格老師?因為家長根本不敢和老外說話,看到老外家長逃得比誰都快,把外國人高舉在上,心態就跟殖民地沒有兩樣。

現在,她的女兒每周六反而開始補中文,張湘君還考慮以後要把英文課完全停掉。

孩子學英文的事令她感觸良多,張湘君注意到台灣家長從來不談不好的事,她提出警告又總有「狗吠火車」的感覺。

張湘君前後兩種冷暖心情,又有多少人能體會?學英文居然好快樂作者:王韻齡 本文來自:親子天下 總是教小朋友勇敢開口說英文,自己卻是最膽小的人?為了印證英語專家的一句話,《親子天下》資深撰述自願當白老鼠,把自己丟進成人英語共學團,重新打開「英文眼」和「英文耳」,發現居然樂趣無窮,只要放膽開口說就對了。

如果不是這樣的機緣,我想我這輩子都不會主動想學英文了。

今年三月,我負責做《親子天下》封面故事,內容講的是教小朋友跨越英語學習障礙。

但自己其實有點心虛:明明我的英文也有很大的口說障礙,要怎麼說服讀者呢? 我的英文是台灣最典型的好學生失敗案例。

從小記性好,背單字不成問題,考試可以考高分,但是從沒受過聽力訓練,只要對方一開口說英文就變成外星語,挖拉挖拉一串串,全都進不了我的腦袋。

高中時也曾努力過,每天清早六點起床聽「空中英語教室」,發憤圖強了一兩年,但當時重點還是在用力多塞一點課外單字進腦袋,密集強記以便應付無範圍的大學聯考。

最後果然皇天不負苦心人,我真的考了超乎預料的高分。

從此我就再也不學英文了,我照常畢了業、找到了工作,這樣我不也活得好好的? 但是我自己知道,不敢開口說英文始終是我的一個限制。

知道弱點在哪,卻又沒有動力突破,直到訪問了國內英語教學專家陳超明,終於見到第一道曙光。

學英文永遠不嫌晚 陳超明老師告訴我,英語不是母語,所以沒有所謂的黃金期,只要有心,隨時都可以學好,成人只要設定目標,然後用一年時間密集、認真的學,都可以看到成效。

真的嗎?年過四十的我還有機會嗎?我心中的白老鼠躍躍欲試,很想試試看老師說的到底準不準。

就在此時,臉書社群中有人揪團共學英文,想要約三、四人合請一位家教,機不可失,我立馬報名了。

從此展開每周一次,每次兩個半小時的英文課。

我得說,當一個人不為了考試拿高分,也不為了應付誰而假裝用功,那種學習真是快樂無比呀! 我們的課程通常先從暖身運動開始,每人出三個題目,以「比手畫腳」的方式讓大家猜。

為了找到難易適中、便於描述的好題目,前一周大夥兒可是絞盡腦汁,遍尋英文網站或書籍,上天下海的用力找呢! 打開了「英文眼」,赫然看見一個新世界,從電影簡介到時尚網站,原來處處都是有意思的字和句,以前怎麼都沒注意呢?更棒的是,現代人再也不必去查那厚厚的字典了,只要Google一下,真人發音馬上跳出來,連與這個字相關的歌曲、電影片段全部一次顯示,方便到想不學都不行啊! 文法爛照樣開口說 幾乎從大學畢業後就沒什麼開口說英文,荒廢了幾十年的我,一開始是想到什麼說什麼,隨即發現老師和同學一頭霧水,應該是我的文法和句型亂七八糟吧!但老師並不會馬上糾正我,他們還是很努力的猜;輪到其他人出題時,我那許久未曾打開的「英文耳」也不得不振作起來,因為同學們發音南腔北調,這真是很大的挑戰呢! 我們就這樣在好玩又刺激的遊戲中,學著更精準表達出自己的意思。

接著展開主題式討論,老師設定好諸如家庭、消費、健康飲食等生活化主題,引導同學們談談自己的經驗或價值觀,我們全都專注的說和聽,不時對別人的回答給予意見回饋,感覺每一堂課都在飛速中度過,而且還有點意猶未盡,偷偷希望下一周快快到來。

這樣自主式的學習,充滿愉悅,沒有太多壓力,但卻明顯看見自己的成長。

我變得經常開口了,即使文法還是會出錯,但那一點都不影響我和同學溝通;我也喜歡多聽多讀,為的是要蒐集更多有趣的資料,和同學、老師分享。

即使每個人感受到的進步幅度不同,但我們都決定至少給自己一年時間,單純的「享受」學英文。

或許,為自己而學,是我們過去不曾有過的經驗,但就像一個神奇的按鈕,按下去就再也停不了,它轉著轉著,變成平凡生活中一個快樂的重心。

你,找到自己的神奇按鈕了嗎?從語言功能談幼兒英語學習問題作者:台北榮總/李淑娥 本文出自:轉載於中華民國發展遲緩兒童早期療育協會 自從國家領導階層喊出「走向國際化」的口號後,負責行政的各部會便開始規劃相關的措施,與國際間交流最基本的工具「英文」就成為大家關注的重點目標。

其中和幼兒關係最密切的就是英語教育向下延伸的浪潮,教育部計畫從小學開始教學,家長就緊急的從學前開始尋求私人的英語補習機構,害怕孩子會輸在起跑點上。

因為需求人數眾多,幼稚園或托兒所在情勢所逼下,紛紛開設「雙語教學班」或「全美語教學班」,並重金禮聘「外國人」擔任講師,才能持續招攬到幼兒來就讀,不至於影響營運。

尤其是台北市,不少私立幼稚園和托兒所因為沒開設雙語班或全美語班,而面臨關門的命運。

讓全民都會說英語,起碼未來的一代都能用英語和國際人士溝通,這原是一個 理想的目標,但施行至今,因為全民的過度冀望,改變原來幼兒園的生態環境,扭曲了幼兒教育的實質目標,影響幼兒負面的問題已經相當令人擔憂,台北師範學院兒童英語教育研究所張湘君所長也發表「孩子!對不起,我錯了」的文章,沈痛的述說自己女兒上完「全美語幼兒園」進入小學時,出現文化認同差異、講英語式國語、排斥寫中文等種種問題,警醒家長不要重蹈覆轍(中國時報,91.11.26;新手父母,92.9)。

  很多的幼兒園老師也在擔心這些浮現的負面問題,但基於經營的種種考量,不得不跟著潮流走,沒有勇氣戳破家長的迷思。

筆者常會在幼兒教師的研習場合中,談到幼兒學習英語的相關問題,幾乎全場老師都有同感,曾三次受研習老師邀請到園所對家長演講,殷切的希望他們的家長們也能分享這些資訊,但都在演講日期前幾天以「下次再邀請、學校有事、請改題目」等理由取消。

聽到他們既抱歉又無奈的表達,我心有戚戚焉,一直想找適當機會幫他們把心聲說出來,今天藉助早療會訊一隅,由語言功能觀點,敘述我對幼兒學習英語的看法,希望能協助真正關心幼兒教育的老師們,完成他們想將這些資訊分享家長的願望。

語言學習愈早開始愈好?語言的功能表面上只是一種工具,一種人與人之間交換訊息的溝通工具。

但實質上,語言最重要的功能是社會互動和文化傳承。

「語言的學習愈早愈好」這個論點是就語言學習的生物觀點來研究的,因為人類的大腦年紀愈小,可塑性愈高,所以有所謂的「語言學習關鍵期」,引領著大家深信不疑補習班的廣告「切勿錯過語言學習的關鍵期」。

我們應該先想一想,到底我們期望孩子的英語能力到如何才算可以,這樣的期望值是否一定要在四、五歲就開始學習才有可能完成?這個答案雖然因人而異,但實際一些,如果我們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唸完大學,那麼,大學生該有的英語能力就大概是我們的期望。

   依「全民英檢」的建議,台灣非英語系的大學畢業生最好能通過「中高級」的檢定,其程度是:可以在日常生活及工作情境中使用英語洽談業務、書寫報告、閱讀會議記錄,其中可能有錯誤,但無礙溝通。

如果具有這樣的英語能力,相信在全球化的國際發展競爭中,是不會在語言能力上吃虧的。

以中高級這個指標來看,如果課程規劃得宜,小學兩年、國高中六年、加上大學期間的練習,中高級程度的英語是一項絕對可以完成的任務,那麼,輸在起跑點的小朋友,是不會永遠落後的(台灣大學外文系暨語言學研究所張顯達教授,成長季刊第49期)。

  EQ重要還是IQ重要?上雙語或全美語班的孩子,父母每天和老師的話題大都是「他會用英語說XXX、XXX都還不會用英語講」,而不是像非美語班的家長,比較會關心孩子的飲食、情緒和人際互動問題。

在美語班常出現兩個小朋友發生爭執,告狀到老師處希望能公正裁決,而旁邊的外國老師一句「NOCHINESE」,硬生生將孩子的情緒壓制下來,垂頭喪氣走開,因為學校規定不准講中文,而孩子的英語能力又還不足夠深入表達意思。

這樣的情景看在幼教出身的中國老師眼裡,真是擔心,但這是規定,也是家長繳昂貴學費後最期望的標準。

學前幼兒是情緒、人格養成的重要階段,生活教育才是重點工作。

古有明訓:三歲看大、六歲定終身,這些前人累積的寶貴經驗,至今仍為幼教學家一致認同。

在全美語或雙語的課程安排下,幼兒到校就開始念英語詞彙,接受其他課程的時間被排擠掉,相對的減少時數。

更何況,這樣的學習方式,孩子的英語不見得可以學好。

因為,幼兒學習語言的方式不是用「教的」,而是用「浸泡式學習法」效果才比較好,所以生活在國、客語並用的家庭,孩子自然而然學會國語和客語。

如果孩子只靠在學校學習英語,老師教學時間有限,而同儕間程度都還在剛開始階段,無法發揮相互學習的效果。

多數家長的英語程度沒辦法在家使用英語和孩子交談,頂多幫孩子複習的角色而已。

這樣的英語學習環境,其收穫和所付出的代價是很難平衡的。

如果每週只兩節英語課程,藉由唱跳遊戲中,讓孩子先熟悉英語的發音,其他時間,回歸一般幼兒教育課程,兼顧認知、技能、情意的發展。

讓孩子在學前階段,能輕鬆的使用熟悉的母語和同儕互動,互相分享經驗,即使有情緒困擾,也能得到適當排解,逐漸發展成熟的人格特質與人際互動技巧,奠定未來與人相處中最珍貴的社會互動能力。

  中文重要還是英文重要?正當台灣掀起學英文的狂潮,在台灣之外的世界,卻形成了學習中文的熱潮,這兩個發展方向背道而馳的語文學習熱預示了什麼樣的未來,頗耐人深思。

語言是思想的「載體」,人的思想皆是從生存的環境中激發、領悟、創造出來的,這些東西要通過母語的組織才成為有系統的、獨特的內容,所以母語是一個人從生存環境中所創生出來的思想憑藉(何懷碩,聯合報,92.2.16)。

在母語(中文)未達某種程度之前,幼兒過早學習英語,會有一些問題產生,如使用英語文法說中文、不認識和不認同中國文化等,將「唸書給我聽」說成「念我一本書(READMEABOOK)」,不曉得端午節做什麼?卻對萬聖節由來很清楚。

沒有人不希望國民在母語之外有較佳的外語能力,但是,如果我們現在的孩子沒有學好母語之前便去學英語,我們文化的發展創造將停頓,華夏數千年傳統文化的獨特性將逐漸消失。

英語再強,至多也只能學到「工具性」這部分功能而已,因為不在西方的生存環境中接受薰陶,所以也很難深入西方文化。

許多人認為只要學好英語,便等於取得進入全球化市場的執照。

其實,學前幼兒的國語能力也有待加強,因為國語畢竟是在台灣本土學習的最重要工具,也是進入小學、國高中、大學時,學習專業知識的根本技能。

到底要培養孩子成為英語流利的庸才,還是培養英語說得通就可以的專業人才,值得父母深思。

隨著大陸在全球經濟地位的提升,外國人學習中文的熱潮不斷擴增中,未來全球五分之一中文人口將使中文成為全球化強勢語言的第二位(亞洲週刊,92.1.6),未來中文的重要性不容忽視。

  人類天生的語言技巧優於任何種動物,這是造物者對人類的特別恩寵,一定有其更深入的職責,不僅只當作表面上一種傳遞訊息的工具而已。

人類還可藉助語言,連結彼此內在的感情世界;更可藉助語言,承先啟後各具特色的文化資產。

每個人若想要藉用語言的全面性功能,前提是必須具備優秀的母語能力。

在國家花大錢聘請會說英語的外國老師,家長一窩蜂花昂貴的學費送子女入「全美語教學班」「雙語教學班」之際,希望這篇文章能帶給大家在抉擇時有正面的參考價值。

幼兒學英語並沒有「關鍵期」,別怕孩子輸在起跑點上本文出自:TheNewsLens關鍵評論 作者:陳仁豪律師 前幾天陪家中一歲多的弟弟到公園兒童遊樂區玩耍,風和日麗,弟弟開心玩得臉紅紅,一切都相當美好。

不久,有個媽媽帶著也是一歲多的孩子前來,遠遠的,就聽到媽媽手上收音機大聲播放的英文童謠。

那位媽媽大概想讓小孩那首歌聽到精熟一次聽到飽,十多分鐘一直不斷重複那首歌,聽得我都已經複習非常熟,也很想跟著大聲鬼叫幾句「B-I-N-G-O,B-I-N-G-O,B-I-N-G-O」,看她還是完全沒有要換首歌還是關掉收音機的跡象,最後實在受不了魔音傳腦,趕緊帶著弟弟逃之夭夭。

逃回家後,本來想上臉書寫酸文發洩一下,打開首頁一看,是個寶寶兩個多月大的新手媽媽朋友發文,「媽媽英文不好,希望小乖乖不要跟媽媽一樣笨笨,今天給小乖乖聽英文兒歌,發現他很愛聽,太好了,好開心哦,以後要每天加油!」 噗,本來想寫亂罵人的話語還是算了,免得得罪人,看來一山還有一山高,一歲多聽英語歌謠哪夠看啊。

一歲多聽英語歌謠不夠看,那兩個多月大的夠厲害了吧,不不不,最近大餐吃太多,被老婆強迫去小學操場散步快走,前幾天走著走著,耳邊傳來熟悉的英文童謠「OldMcDonaldhadafarm」,轉頭一望,看到了讓我目瞪口呆的畫面,一個大肚子的媽媽拿著收音機放在肚皮前,播放給肚子裡的寶寶聽! 咳咳,這些都還算小case,我不只一次在路上騎腳踏車等紅燈,看到媽媽趁機在教小孩英語的,「Redlight!」、「Redlight!」、「Greenlight!」、「Greenlight!」,不然就是拉拉小孩耳朵、捏捏鼻子機會教育,「Ear!」、「nose!」。

有次去朋友家拜訪,他們家是以打造全美語環境自豪,唸小學的孩子們只要在家裡,一律嚴格執行NoChinese,不然可是會被處罰的。

當天我和朋友在客廳喝茶聊天(當然是用中文),孩子們客氣禮貌的用CNN標準腔調和我打過招呼後,隨即閃回自己房內。

過了一陣子,只見小姐姐忙進忙出,一會兒探頭探腦欲言又止,一會兒衝到櫥櫃翻東翻西,媽媽終於忍俊不住問道:「妳到底要做什麼?說中文沒關係。

」,小姐姐聽了,立刻驚慌失措嘩的一聲大哭起來,「弟弟開書櫃夾到手,指甲整個裂開烏青,我不知道英文該怎麼說,想自己來找急救箱..。

」 有人說學語言最重要的就是環境,沒有富爸媽創造環境就學不好,我倒認為是環境激發了學習動機,耳聽不懂、話說不出口被當啞巴隱形人,在家看電視、出外看菜單看不懂的日子一定不好受,求生意志逼得你不得不好好瘋狂苦練語言,難怪人家說出國一年抵得過在台灣苦讀多年,洪蘭就說過:「腦神經科學的實驗已然證實,人類主動學習一件事物,與被動地被教導一件事物,其腦部神經連結完全不同。

當孩子渴望學習某件他們喜歡的事,他們大腦的神經很快地連在一起,便很快地幫助他學會想學的事情。

外語的學習也是同樣的情況,如果小朋友很想學英文,他們腦部的連結會幫助他們快速地進入這個語言的體系中。

」 在美國時,認識了兩位在美國居住二三十年的女性長輩阿姨,都是嫁台灣人、私立高職畢業、英文不通的情況下來美國,因緣際會下,一位在黑人老墨區開DQ連鎖冰淇淋店,一位在華人區開蛋糕店;二三十年過後,開冰淇淋店的英文嚇嚇叫,和老美吵架爭辯完全不必動腦,直接劈哩啪啦反射動作,另一位在華人區蛋糕店的卻連很多基本國中英文單字都不會,因為根本沒有需要學會的動機嘛,你看看,這就是環境造就的最好例子。

台灣很多人對英語實在太過焦慮了,要文法正確,又要腔調標準,有次我開玩笑問一位在紐約居住二十年、擔任跨國大公司的高階主管好友:「你混那麼久,現在有沒有說一口標準的CNN腔調啊?」 他翻了翻白眼,沒好氣說道:「拜託,那會沒朋友吧,你會想跟一個整天刻意字正腔圓、標準主播腔的人在一起?」 我自己是上國中才開始接觸英文的,從沒有為英文上過補習班,舊制的托福六百三十多分,工作以來,看的英文不比中文少到哪去;小屁孩時代有去過遊學或外國夏令營嗎?沒有。

我是直到大學畢業後才第一次出國,而且還是去對岸。

我特別聰明嗎?當然不是。

學習無他,動機和興趣而已。

說了那麼多,我們家還有一個完全負面悲慘例子,那就是我老婆。

岳父大人是高中英文老師,正統台灣師大英語系畢業的,老婆小學二年級開始天天勤奮唸英文做練習題,皇天不負苦心人,大學聯考考了八十多分,脫離學生生涯後,只要看到一行以上的英文,大腦就會抗拒自動關機,開口更是不可能,嗯哼,大概要到下回生死存亡關頭激發強烈腎上腺素,或是布萊德彼特坐在她旁邊之類的才會再度開機吧。

真正的成長是不能越級的,學習是條終生漫長的跑道,不用看到別人一歲寶寶會秀出「nose」、「ear」就擔心緊張,老婆以前是國中老師,監考國三模擬考時,發現每班大約有三分之一的學生是處於自我放棄狀態的,難道這些孩子從小沒有學英文,不是安親班神童嗎?一開始就跑太用力跑太快扭到了腳,或是被逼迫跑太多導致日後厭惡跑步,都只是揠苗助長、浪費時間浪費金錢的行為。

在學歷貶值的年代,大學文憑的價值所剩無幾,以往好學歷可能是直通好工作的護照,現在頂多是讓你短暫停留在工作市場的入門簽證罷了,我很認同陳安儀說的這段話:「要念書,人生這麼長,隨時可以念,重點是,孩子要先知道自己是一個什麼樣的人,想要什麼樣的人生,自己要什麼?念不念高中?念不念大學?念什麼學校?什麼科系?在台灣念?出國念?去大陸念?三年後念?十年後念?我都無所謂。

孩子如果不當教授、不當老師、不當公務員的話,她根本不需要浪費時間,啃讀那些要考試、卻對人生完全無用的科目。

她可以去學得一技之長,了解自己,將來有個足以養活自己的工作。

」 大腦是終生學習的,幼兒學英語並沒有廣告所謂的「關鍵期」,那個開冰淇淋店的阿姨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

學什麼都不必急於一時,而學習的過程又比結果重要多了,只要自認有盡力即可,一旦動機與態度被破壞,學習胃口沒了,日後想彌補就難了;而只要確保孩子健康快樂有向學心,就不用擔心了,不管日後到哪裡,他都會走出自己的路的。

關於育全我們的分校美語wonderland小朋友上課趣人才招募福利站書香共讀站聯絡我們聯絡資訊電話:080-080-8181信箱: [email protected]追蹤分享Serviceby中華黃頁SuperhiPage選單回首頁×搜尋產品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