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日治時期的經濟與社會
文章推薦指數: 80 %
3. ( )日本殖民統治時期,臺灣對外輸出的重要農業作物為哪兩項? (A)茶、稻米(B)稻米、樟腦(C)蔗糖、稻米(D)茶、樟腦。
4. ( )關於日治時期臺灣「公學校」的敘述 ...
第六章 日治時期的經濟與社會
※
提綱
1.
經 濟-主要是為了配合日本本國的需要,初期展開各項經濟發展的基礎工作,並改革農業;統治後期為使【
】成為日本南進的補給地,推動工業化。
2.
社 會-同時引進新觀念、新制度,使社會風俗有很大的改變,例如:放足斷髮以及建立現代衛生、守法、守時等觀念。
3.
影 響-這些政策使臺灣逐步走上現代化
一.殖民經濟的開展
1. 經濟發展基礎的建立-為了引進日本資金、建立【現代化】產業,以開發利用臺灣的資源,統治初期即積極打造新的經濟基礎
土地制度
實施土地調查,確定【 所有權 】,不但增加田賦稅收,也確保日本人的產業可以順利取得土地
統一貨幣和度量衡制度
(a)
成立現代的金融機構:【 】銀行
(b) 統一發行新貨幣和制定新度量衡,使與【 】國內制度一致,建立了商品交換的軌道
實施【專賣制度】
鴉片、樟腦、食鹽、香菸、度量衡、酒及酒精等共十種。
交通建設
(促進商品流通)
普遍設立郵局
修築公路
完成基隆到【
】的縱貫鐵路
整建【基隆港】和【
高雄港】等
人口普查
(掌握人力資源)
※為了確實掌握臺灣人口,西元【 】年實施第一次人口普查,臺灣約有三百一十萬人
※自西元1915年開始,每隔五年普查一次
2. 經濟發展
前 期
後 期
時 間
1930年代之前
1930年代之後
日本政策
「工業日本,農業臺灣」
工業臺灣、農業南洋
目 的
為增加稻米與甘蔗產量供日本所需
配合「【 】政策」的需要使【
】成為南進基地,開始推動工業化
發 展
(A) 推動各項農業改革工作:包括大型水利工程的建造,農業人才的訓練,施用肥料及進行品種改良,成立【 農會 】和農業推廣組織,引進新技術
(B) 【
】設計建造嘉南大大圳,興建烏山頭水庫(珊瑚潭)
1. 西元1934年完成日月潭發電所成為臺灣新興工業發展的重要指標
2.
新興的水泥、金屬、肥料工
3.
4.
業等,因得到廉價的電費優惠而有更
5.
6.
佳的發展契機
3.
7.
8.
機械、造船、石化等軍需工廠設立,帶動相關輕工業的發展
成 果
(a)
臺灣稻米產量大增,且大量輸往日本
(b)
蔗糖的產量也快速增加,使臺灣成為世界的糖業王國之
(C)1922年蓬萊米培植成功
臺灣從農業社會,轉型為半農業、半工業的社會型態
二.差別待遇的殖民教育
原則
採【差別待遇、隔離政策】的原則,建立【 】教育制度
目
的
教育是作為同化臺灣人民及推動產業政策的工具
初等教育
日語教育為主
(1) 日本人念「小學校」
(2) 臺灣的漢人大都念「公學校」
(3) 原住民念「蕃人公學校」
(4) 「小學校」的設立比照日本內地,而「公學校」和「蕃人公學校」無論師資、課程、設備都差一截,升學也有種種限制與不公平的待遇
(5) 西元【 】年正式實施義務教育
中等教育
偏重【職業教育】
※中等教育方面,偏重【
教育】,以
培養初級技術人才為目的
※ 普通中學很少
※ 培養【公學校】教師的【師範學校】和培養醫師的【醫學校】為重點
高等教育
對臺人子弟限制很多
※高等教育非常缺乏,僅有數所學校,如【臺北
】(今臺灣大學)
※學生中臺灣人所占比例甚低,充分顯示日本限制臺灣人民接受高等教育
留學教育
留日習醫者很多
因為在臺升學不易,青年前往【日本】留學很踴躍
習【 】最多
........牛刀小試.........
1.( )八田與一對臺南地區的貢獻極大,最主要是因他有下列何種重要作為? (A)林野調查 (B)修築鐵路 (C)翻譯書籍 (D)水利建設。
2.( )臺灣的金屬、機械、化學等基礎工業得以發展,主要導因於日治時期哪一政策的影響? (A)工業臺灣,農業日本 (B)農業臺灣,工業日本 (C)商業臺灣,工業日本 (D)工業臺灣,農業南洋。
3.( )日本殖民統治時期,臺灣對外輸出的重要農業作物為哪兩項? (A)茶、稻米 (B)稻米、樟腦 (C)蔗糖、稻米 (D)茶、樟腦。
4.( )關於日治時期臺灣「公學校」的敘述,下列何者錯誤? (A)主要是供臺灣人的子弟就讀 (B)是一種貫徹殖民政策的工具 (C)公學校的教材、師資與設備與小學校相同 (D)公學校以教授日語為主。
5.( )西元1930年,林老師的父親與一群朋友由基隆上船,到日本接受大學教育。
當時像他們這樣離鄉背井,渡洋求學的人還有很多。
下列哪一項原因造成當時此種風潮? (A)臺人在臺灣升學不易 (B)日本教育內容較為豐富 (C)臺灣沒有高等教育學校 (D)日本倡導學術研究政策。
6.( )日本殖民統治時期,總督府在臺灣推行農業改革,使臺灣稻米產量激增。
這時期大量的稻米大多輸往何地? (A)南洋各國 (B)荷蘭 (C)美洲 (D)日本。
7.( )臺灣原產品種的米是在來米,但是目前我們常吃的卻是蓬萊米,這是日本殖民統治時期哪一年培育成功的? (A)西元1895年 (B)西元1905年 (C)西元1920年 (D)西元1922年。
8.( )小丸子在日治時期如果從基隆乘坐火車南下,她最遠可以到達下列哪一個地方? (A)新竹 (B)臺中 (C)高雄 (D)屏東。
9.( )麻辣鮮師規定小明要寫一篇臺灣史報告,主要以《臺灣資源調查》、《阿里山登山鐵路工作日誌》、《臺灣鐵道紀要》等史料作為參考依據。
依此判斷,他寫的是臺灣哪一時期的歷史? (A)荷西時期 (B)清領前期 (C)清領後期 (D)日治時期。
10.( )臺灣有南北兩大港口,即基隆港和高雄港,兩者目前都是國際有名的商港。
下列關於兩者的敘述,何者是錯誤的? (A)基隆原名雞籠,高雄原名打狗 (B)日本殖民統治時,經過整治,基隆港成為當時第一大港 (C)日治末期,高雄港是日本南向的基地 (D)在清末英法聯軍戰敗後,被迫開港通商。
11.今日臺灣大學的前身原是日治時期那一所大學?【
】
12.臺灣自西元【 】年開始實施義務教育
三.社會運動
背 景
以往武裝行動無法推翻日本統治,乃改以【 請願、集會、演講 】等合法的手段,推動社會運動,來制衡【 臺灣總督 】的集權、專制統治
時 間
西元1921年至1934年間
作 法
(1) 爭取設立「臺灣議會」-在【 林獻堂、蔣渭水 】等人的領導下,發動了十五次「臺灣議會設置請願運動」,但都不被日本政府採納
(2) 組成第一個由臺灣人自組的政黨-臺灣民眾黨
(3) 成立「臺灣文化協會」-【林獻堂、蔣渭水】等人也成立許多團體,爭取臺灣人政治、社會地位的提升,例如臺灣文化協會發行【 】報、設立讀報社及舉辦演講會等,批評殖民政治、喚醒民族意識、傳播新知
影響和結果
(1)1935年總督府改革地方制度,臺灣舉行歷史上首次民意代表選舉
(a)
全部官選的地方民意代表改為【半官選、半民選】
(b)
合乎規定資格的男性獲得【
】和【被選舉權】
(2)將自治、普選、參政權等民主政治的基本觀念普及於社會
(3)因中日戰爭的爆發,這些社會運動最後都消失在皇民化浪潮下
四.風俗習慣的變遷
1. 背景-日本統治時期,臺灣社會的風俗習慣隨著新制度、新觀念的引進,產生重大的改變
2. 變遷-
鼓勵放足斷髮
(1)【纏足、辮髮和鴉片】原來是臺灣社會三大陋習
(2)臺灣總督府先採取宣導措施,再利用【 】制度全面推動,最後達成放足、斷髮的目標。
建立現代衛生觀念
(1) 為了有效防止傳染病,興建【 】及衛生下水道工程,設立醫院,實施預防注射
(2) 透過教育及宣傳等方式,灌輸現代衛生觀念,結果霍亂、瘧疾等傳染病逐漸絕跡
(3)改變了
臺灣人民的醫療和衛生習慣,西醫漸取代中醫
(4)建築房屋時開始注意通風、採光及廁所的位置,平時也養成不隨地吐痰和亂丟垃圾等習慣
養成守法的觀念
(1)為有效控制社會、維持秩序、防範犯罪,日本透過宣傳及教育的方式,灌輸現代法治觀念
(2)加上嚴密的【
】制度,使民眾不敢心存僥倖,以司法維持一定的公平和正義,漸獲得大眾的信賴。
民眾逐漸養成重秩序、守紀律的習慣
養成守時的觀念
(1) 日本將【
】制和【
】制引進臺灣
(2)
透過宣傳、教育,以及機關、學校等制定時間表,嚴格執行,民眾逐漸在日常生活中養成守時的觀念
3. 結果-臺灣人口激增,增加的速度居世界【第一】,人民也逐漸習慣採用新的生活方式
........牛刀小試..........
1.
( )日治時期,總督府有計畫培養臺灣人養成哪些習慣?(甲)守法(乙)守時(丙)衛生(丁)參政 (A)甲乙丙 (B)甲乙丁 (C)乙丙丁 (D)甲乙丙丁。
2.
( )附圖是日治時期總督府所推出的宣傳海報。
請問:此海報主要是推廣下列何種觀念? (A)現代衛生的觀念 (B)守法的觀念 (C)守時的觀念 (D)現代醫療的觀念。
3.
( )日治時期,哪位臺籍人士認為臺灣人得了「缺乏知識」的營養不良症? (A)黃玉階 (B)連橫 (C)林獻堂 (D)蔣渭水。
4.
( )周傑侖今年9歲,他是日治時期的臺灣人,住在附近的日本人江口楊介和他念同一個學校。
下列敘述,何者正確? (A)周傑侖和江口楊介念的是國民學校 (B)周傑侖和江口楊介所學習的課程完全相同 (C)周傑侖和江口楊介念書時,第一次世界大戰剛結束 (D)周傑侖和江口楊介必須再念6年才能畢業。
5.( )日治時期,總督府推行放足斷髮之後所產生的影響,不包括下列何者? (A)改變民眾的審美觀念 (B)社會人力資源增加 (C)服裝上形成一股復古的風氣 (D)女子漸投入生產工作。
6.
( )在日治時期,何人曾發起「臺灣議會請願活動」,向日本政府多次請願,影響深遠? (A)林獻堂 (B)劉永福 (C)余清芳 (D)黃玉階。
7.
( )日治時期,總督府改變臺灣人不少日常風俗習慣,其中最重要的包含下列哪些?(甲)禁食鴉片(乙)放足(丙)斷髮(丁)男尊女卑 (A)甲乙丙 (B)甲乙丁 (C)甲丙丁 (D)甲乙丙丁。
8.( )(甲)師範學校(乙)工業學校
(丙)醫學校(丁)海產學校。
以上哪些是日治時期臺灣學生在公學校畢業後,希望獲得較高的社會地位而有志就讀的學校? (A)甲乙 (B)甲丙 (C)乙丙 (D)丙丁。
延伸文章資訊
- 1日治中期的台灣農業躍進 - 經典雜誌
一九四五年後,四散零落的農業移民全數被遣送回日,在這塊土地上,僅留 ... 日治時期,在這處「最後帝國」的「最初殖民地」上,台灣經濟與無數農民,就深陷這因地理而 ...
- 2日治後期臺灣產業政策的轉換
者生產無水酒精,並塑造有利工業發展的環境,進行工業化,為日治時期臺 ... 6 葉淑貞〈評柯志明著「殖民經濟發展與階級支配結構」〉,《台灣社會研究季刊》13(1992 ...
- 3第六章日治時期的經濟與社會
3. ( )日本殖民統治時期,臺灣對外輸出的重要農業作物為哪兩項? (A)茶、稻米(B)稻米、樟腦(C)蔗糖、稻米(D)茶、樟腦。 4. ( )關於日治時期臺灣「公學校」的敘述 ...
- 4第二節產業發展與工業化
大體而言,日治前期在所謂「農業台灣、工業日本」的策略下,一切經濟發展的重心都在於農業,而此時期的工業發展,像是製糖工業、製茶工業、鳳梨罐頭加工製造,也可說是 ...
- 5從農業倉庫探究日治時期農業政策 - 台大意識報
農業倉庫設立的原因,得從1896年日人治臺說起。 在日人取得台灣之初,因鎮壓武力抗日與修築政府建築,對母國政府帶來極大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