寫作能放大任何人的影響力,這是能改變你一生的技能
文章推薦指數: 80 %
寫文案不像是烹飪,按照食譜就能完美的複製一道菜色。
剛好相反,寫作是沒有公式可言的。
如何寫一篇好文章寫作沒公式. 就算把所有技巧 ...
Skiptocontent安迪‧沃荷(AndyWarhol)曾說:【在未來,每個人都會聞名於世15分鐘。
】在互聯網的【信息時代】下,【社交媒體】能放大任何人的影響力,讓你的發聲被世界聽見。
也就是說,你的每一次發文,都有成為【爆款】的機會。
尤其【寫作】是一門可以讓你影響力倍增的技能。
所以,很多人會去外面報名所謂的【文案課】、【小編課】,想方設法的提高自己成為【爆款】的機率。
但是,我得先跟你說個壞消息,通常當你越想寫出【爆款文】的時候,那你就離【爆款文】的路越遠。
什麼!怎麼可能!這有違你的常理對吧,但很不幸的是,這是事實。
原因就是市面上充斥著太多的【狗屁課程】了,這些課程不僅會花掉你大筆的學費,還會讓你學到些錯誤的觀念。
分辨出這種【狗屁課程】的方式也很簡單。
那就是你可以看,那個老師在上課時,是不是都在教所謂的【文案套路】。
也就是說,在課程中,他通常會拿出個【模板】或是【框架】出來,叫你【背例句】。
他會跟你說:社群小編的文案很簡單啦,按照這個模板照抄就對了。
【比如,告訴你文章架構的前半段要寫什麼啊,像是破題呈現,中間要舉例證明,後面要展現價值。
就是他會把你的文章給架構化,告訴你哪一段該寫什麼。
有些甚至會把整串句子都寫好,叫你把裡面空格處改成自己的品牌名稱就行了。
】或是教一些句型公式。
【但是……所以……不是……而是……多數人……少數人……好像套用了這些公式,文章觀看數就能提升一樣。
】又或是給你個【小編模板】【什麼小編發文方向16宮格。
什麼旅遊文,商業文,議題文,幫你統整好這種發文方向的。
】我的觀察是,越是想給你個套路,把你發文模板化的,這種課就越雷。
我每次看到有編列出這種教材的課程,就只能對這些學生抱以同情。
因為他們覺得自己【學到的精華,其實是用糖果外殼所包裝的毒藥】。
如果你去翻【教這種套路課程】的【粉專】或是【老師的個人頁面】。
你會發現,那些老師寫的文章通常都是難以閱讀,或是沒有成效的。
你要想,如果他們自己文章都寫不好了,那還要怎麼教你,這不是很諷刺嗎?這種老師是毒藥,因為他們在【很低階的認知迴圈中就形成了閉環】,然後就把那些有毒的東西,散布出去。
我覺得這是缺德的,因為他用他所謂的【套路】,【把你能成為90分的路給堵死了】。
這種課程的目的,在於【批量培養60分的小編】出來。
你多上幾次這種課後,你會發現,你的文章風格就會變的很制式化。
充滿了小編味,根本就沒自己的個人特色。
你在網路上看到的這種【小編模板】是最雷的:那麼既然寫文章,不能學套路模板,你又該學什麼呢?你該學【思路】。
也就是說,比較好的老師,是告訴你【他的文章是怎麼寫出來的,整個流程是什麼,而不是給你一連串的公式,叫你套用】。
你可以參考他是怎麼【準備素材】,又是怎麼透過【流程】,把這些素材給【處理】成文章的。
讓你了解了流程後,才有機會準備自己的素材,處理成有個人特色的文章出來。
所以,如果你想要學好寫作,我能給你的最中肯建議,就是不要去學【小編模板】,不要去上【文案課】。
你該學的是思路,而不是套路這篇文章只講觀念,不講套路,讓你對怎麼寫作有更清楚一點的認識,在這條路上能少走點彎路。
快速跳轉目錄1.為什麼需要學寫作?這是能改變你一生的技能2.怎麼利用受眾思維培養狂熱粉絲,讓他們黏著你催更?3.如何寫一篇好文章?遵守3原則,寫出你的爆款文4.讓讀者沉迷在你文章中,順順讀完的3個秘密5.如何培養寫文章的日常訓練?寫作指南FAQ1.為什麼需要學寫作?這是能改變你一生的技能我不知道你有沒有聽過:【寫作是你最好的投資】這句話?這句話不假,寫作確實是能提升你賺大錢的可行性。
但這句話根本上的意思,不是說你能靠寫作致富,畢竟現在作家能靠寫作養活自己的也沒幾個。
那麼,不是投資【寫作致富】的話,是要投資什麼呢?寫作投資的是你的隱性資產-【思維能力】如果你有動筆或是打字的經驗,當你在組織你的話語,想把它有條理的講述給其他人時,你會發現這是很難的。
【風格感覺】的作者【平克】說過:【寫作本質是將網狀的思想,通過樹狀的句法,組織為線狀展開的文字】。
也就是說,在你腦中的想法,其實是像蜘蛛網一樣散亂的,可能更糟,是像棉花糖一樣打結,糾結成一塊。
如果你沒有花時間,好好捋一下思緒,你可能連自己在想什麼都不明白。
所以,寫作的目的,就是把這些散亂的想法,抽絲剝繭,分解開來,讓你可以以【線性】的結構來編排統整。
簡單來說,寫作的目的,是為了讓你能看得懂,自己到底在想什麼。
當你能把自己的想法,以邏輯關係,有結構的排列好時,你其實是變相的培養自己的思維能力。
可以說,【寫作能力】等於【思考能力。
】矽谷創業公司37signal 的創辦人傑生.佛里德(JasonFried)曾經分享他如何挑選一個職位的最適合人選,他說:「要招募就招那個寫作最厲害的」。
因為一個優秀的寫作者會有很清晰的思路,他們能站在別人的立場想事情,這會讓事情更容易被理解。
延伸閱讀:《讓寫作成為自我精進的武器》讀後心得和重點整理為什麼現今教育制度,從來沒教學生,他們需要寫作呢?對於大部分人來講,包含我的親朋好友,寫出個600字的文章,就已經超出負荷,會叫苦連天了。
這就引申出一個問題,為什麼現今教育制度,從來沒教學生,他們需要寫作呢?在影片中,Peterson說了一句很有道理的話:【教育制度的存在,是為了讓人變得更蠢。
唯有愚蠢的學生,才不會挑戰你的權威。
】學校之所以不告訴你【寫作的本質】,就是因為學校是為了培養【社會小齒輪】,所誕生的機構。
學校需要培養一堆【工人上崗】,他只要你胡亂背誦資訊,但不需要你去弄明白背後的涵義。
你學會思考,去質疑他的權威,反而會增加它的管理成本。
所以寫作這種技能,我認為是很值得培養的,一方面這是唯一一種途徑,能讓你擁有自己【獨立思考】的能力。
寫作是槓桿能力的最小成本媒介你雖然很難靠賺錢致富,但是你可以賺取名氣。
而名氣這東西一樣可以轉換為金錢,像是你可以開設線下課,線上課,培訓班等等。
另一方面,最有消費力,最能花錢的高社經人士,是有閱讀習慣的。
你只有透過文字的創作,才能觸及他們。
如果你當下不知道要學什麼,對未來一陣惶恐,就練習寫作吧,這會是信息時代最值得投資的能力。
如何學習寫作?我得老實的跟你說一句大實話:【寫作這件事是沒法教的】。
但凡有人跟你說,能教你發家致富,月賺幾十萬的寫作技巧,都是不靠譜的。
寫文案不像是烹飪,按照食譜就能完美的複製一道菜色。
剛好相反,寫作是沒有公式可言的。
就算把所有技巧都跟你說了,你複製貼上也達不到相同的成效。
並且寫作很吃毅力和天分,你不太可能只用3個月就精通這項技能。
寫作是像冶煉金屬一樣,需要時間來反覆打磨。
在古代,寫作這項技能是掌握在貴族權貴手裡的。
一件不太複雜的事情,3歲小孩就能說清楚了。
但是要寫下來,並且文句通順,至少要到15歲。
這導致的後果就是,寫作的門檻很高,即使人人會閱讀,也不等於人人會寫作。
你只有實際去寫才有可能進步,寫作沒有捷徑可走。
這篇文章只能讓你避開寫作上可能遇到的大坑,但不能讓你成為【寫作大師】。
2.怎麼利用受眾思維培養狂熱粉絲,讓他們黏著你催更?你可以思考一下,你平常使用臉書,都在看哪些內容?以及討厭看到什麼樣的內容?現在你可以拿出手機來,滑個1分鐘,看看你看到的都是什麼樣的內容。
其實你會發現一件事情,就是符合你興趣類別的貼文,或是你常常關注的粉專,他們內容出現的頻率就會越高。
因為對於演算法來說,他的評分機制是:比如你有看完這篇文章,甚至有按讚留言分享,而不是滑過去。
他就會判斷你對這內容是感興趣的,就會推送更多你喜歡的貼文給你。
所以你是臉書粉專的話,你的文章想要有曝光想要有觸及,你就要考量一下,你要【製作出什麼樣的內容,才會讓用戶點開來看,而不是直街滑過去。
】其實很多時候,用戶只會給你一次機會,他看過一次你的內容就有【第一印象】了。
這時候他下一次來你粉專,或是看到你貼文時,就有【預設心理】了。
像是你知道他粉專都在賣產品的話,沒有什麼有價值的資訊,那你下一次一看到他的粉專名字就會直接滑過。
久了之後,臉書就不會推薦他的貼文到你的動態牆上了。
所以,如果你想要你的內容會有人點開來看的話,你就得專注在好內容上,並且要把粉絲放在心中的第一順位。
少講自己的事,多講些對粉絲有幫助的事,不能在第一次接觸時,就把粉絲給嚇跑了。
也就是說,你的內容想受歡迎,就需要有顆了解讀者的同理心。
微軟在2015年春季發布的一項研究顯示,人類的注意力已經從2000年的12秒下降到2013年的8秒,還比金魚短一秒。
這就導致了,人對於太普通的訊息,通常會直接無視,只會專注在跟【自身有關】的消息身上。
人作為社會性的動物,在採集和處理信息的時候,有兩個基本閱讀動機:1.滿足好奇心2.滿足自我表達的需要。
你可以從早到晚一直埋頭刷手機,在PPT,Dcard上閒逛。
你家人看到的只是你刷手機的這個動作,但沒看到的是,你的好奇心不斷的被激起,又不斷的被滿足的過程。
所以當你了解讀者的好奇心需要被滿足之後,你的文字就要去製造好奇。
不能只顧自己的表達,不顧讀者感受日常生活中,你除了寫日記外,你寫的大部分文字都是給別人看的,都是為了影響他人。
比如通過寫銷售文案說服客戶,或是表達自己的觀點,獲得更多人認同。
可是大多數人在寫作時會犯下:【只顧自己的表達,不顧讀者的感受。
】像是你在賣產品時,顧客只會注意你的產品或是服務能不能幫助到他,能不能讓她過得更好,至於你公司會不會倒,產品有沒有賣,這真的對他來講不重要。
這衍伸出來就是,你公司的資訊活動,有誰升遷,或是誰做了什麼?你公司去哪裡比賽,得了什麼獎,你公司今年滿幾周年了,這些都不重要。
消費者對你的公司不感興趣。
顧客看完後只會覺得,這不關我的事啊,我真的不想知道這些事。
但如果你是,公司滿15周年歡慶,產品限時55折優惠,那這時她才會有點興趣,因為這跟我有點關係,我可以用便宜的價格搶到好康。
你看到上面圖的差異了嗎?也就是說,【消費者不在乎你是誰,他只想知道你要怎麼幫助他?】真的不會有人對你或是你的公司感興趣的,除非你是明星,網紅Youtuber,他本身是想八卦一下。
當你說了太多跟消費者自身不相關的事,他就會力馬扭頭就走。
你要知道的是,其實你並沒有很重要,越早領悟這點對你幫助越大。
克理斯脫口秀有個笑話是:【男女之間交流有個共識,那個共識就是她,她只是在等你跟上而已】。
同樣的,你跟用戶之間也有個共識,用戶只會關心自己,他也在等你跟上他。
既然他只關心自己,這是人性最基本的邏輯,你改變不了,那最好的方式就是你也只關心他,跟他達成共識。
所以你需要培養【讀者思維】,在製作內容時,要基於受眾,你的讀者的立場做為考量。
切身處地的理解他人的感受,對他人的行為態度表示理解。
這會是頂尖創作者和一般創作者思維的差別。
每次貼文前,需要先問一下自己,如果我是讀者,我會有興趣看到這篇內容嗎?是跟他切身相關的內容嗎?你自己都沒興趣的話,就果斷刪掉吧。
寫作是傾聽邏輯除了好奇心,你還會對什麼內容容易激動呢?就是你高度認同的觀點,與你密切相關的話題。
你要理解到你的顧客和你一樣都是活生生的人,每個人都有想被理解的需求,你需要去挖掘他的信念是什麼,他的想法是什麼,來幫他發聲,幫它表達出來。
你的題材可以選寫他們心中的問題,以及他們對某個議題的看法,如果你是這議題的專家,那你的工作就像是說書人一樣,去替你的讀者研究,然後做出完整敘述。
你的內容,要幫他把想法看法抒發出來。
讀者需要表達他自己,那麼你就要去幫助讀者表達他自己。
很多人寫作時,很容易陷入自High的狀況,只顧寫自己的感受,不考慮讀者是否能接受。
但其實寫作這種事,表達慾好的人是寫不好的。
寫作的本質不是表達邏輯,而是傾聽邏輯。
“傾聽邏輯”也就是讀者想要表達什麼,然後你替他們去表達,你要去尋找那些人們生活經歷中共同的話題。
你想想,你是不是常常會有看到某個貼文,然後心想這就是我想說的話,然後幫她按個讚呢?像是男性看到關於當兵的血淚貼文分享,是不是都會忍不住去按一波。
這貼文代表了你的價值觀,你會想讓更多朋友知道你的立場理念。
在讀者思維上面,也就是你要了解讀者想表達的事情,你比較專業,你要代替他去蒐集資料,替她做表達,以他的視角來表達。
讀者最關心的其實不是你這個人本身怎麼樣,而是你寫的東西和他自己有什麼關係。
能不能滿足他的好奇心?或是代表他的價值觀理念?擁有同理心的好處就是,你不管是在寫文案,或是在拍攝影片,產出的內容都比較有人性,也就是比較能打動人心,讓人感同身受。
那麼有沒有讀者思維,有什麼區別嗎?比如,你現在在創業,你拿到牛人的Line,你需要給牛人打一段文字,希望他能指點你,甚至投資你,你會怎麼組織這條訊息呢?你的第一反應可能會是先寫個長篇大論,關於自己的創業經歷等等,再加上一段對牛人的稱讚。
但按照這個套路,每天日理萬機的牛人會很難注意到你,因為這情況他見得太多了。
在大陸有個經典案例:【劉楠】在創業時也感到困惑和迷茫,於是他給【徐小平】老師發了一段短信,那封短信不但引起了注意,甚至還拿到了投資。
這封短信是怎麼寫的呢?劉楠寫道:“徐老師,我現在是個北大的畢業生,但是我在開掏寶店,我的銷售額已經有3000萬了,但是我非常不快樂。
我聽說您是青年的心靈導師,而我是一個陷入心靈困惑的青年,您有時間開導一下我嗎?”徐小平看到後,不僅用電話開導了她,還真的投資她,並把這段短信的內容不斷在公開和私人的場合中,作為經典反覆引用。
照理來說,徐小平是投資界的大老,每天一定都會收到大量來自創業者的求助短信,那為什麼偏偏是這封短信能打動他呢?成功影響人的前提是,你需要了解你的讀者。
雖然這封短信只有短短幾十個字,但是通過三種對比轉折,卻充分調動了徐小平老師的好奇心。
1.我是個北大的畢業生,但是我在開掏寶店2.這不是一般的掏寶店,我的銷售額已經有3000萬了3.儘管銷售額高達3000萬,但是我仍然不快樂。
北大畢業的,竟然跑去掏寶開店?跑去開店就算了,竟然成績還不錯?成績不錯,但卻不快樂?看到這裡,你是不是也被好奇心給抓住,想要知道劉楠這些訊息背後到底有什麼故事?短信中有很明確的【讀者思維】,劉楠幫徐小平這位讀者做了定位。
定位為【樂於開導人的青年導師】。
並用這中心去思考問題,【怎樣的內容,會引起這導師的好奇關注?】所以,他這封信很成功,不但引起徐小平的注意,還獲得他的賞識。
但是,如果你沒有讀者思維的話,那你會從最一開始的大方向就錯了,導致文案錯,設計錯,全盤錯,而沒有成效。
以前陣子阿滴的防疫信為例子。
防疫信的緣由是為了回應【譚德塞】的指控,所以募資在紐約時報上刊登廣告。
這是他們所列出的目標: *基於廣告版位、讀者閱讀等角度建議:減少文字量*關心看到廣告的受眾-正在很辛苦狀況下生活在美國的人*讓受眾知道台灣防疫做的很棒*讓受眾知道台灣現在就能為世界和受眾開始貢獻*用衝突的字句達到吸睛的效果*用溫和的字句表達台灣的友善*不要跟譚德塞打泥巴仗*要用力譴責譚德塞和可能在背後操弄的中國*在紙本廣告裡放時間軸,呈現WHO和台灣的績效差異好的,上方可以看到受眾目標是:活在疫情恐懼下的美國人想表達的點是:台灣可以幫忙 以這個為基礎的前提下,美國人是需要幫助的,會想要知道你能提供什麼樣的幫助。
而完全不感興趣,需要移除的資訊是: *不要跟譚德塞打泥巴仗*要用力譴責譚德塞和可能在背後操弄的中國這兩個觀點對美國人來說一點都不重要,你是誰?是什麼處境?不怎麼重要阿,我只關心你能怎麼幫助我,站在他的角度來書寫,這個就是受眾思維。
在文中列出這兩點,會比較像是自爽文。
就像是很多公司會發一些有誰晉升,去參加什麼展覽等等,一堆這樣的公司訊息,但用戶其實一點都不會關心。
接著,我們來看看他的設計你能猜出這張圖他想表達什麼嗎?我一直都覺得一個好的設計是不需要解釋的,這概念跟你在畫抽象畫時是不一樣的。
你畫好一張抽象圖,一種意境,讓每個觀看者有各自的領悟。
只可意會不可言傳,箇中奧妙要自行體會,這是屬於藝術的範圍。
但是現在,這不是藝術,這是傳播阿。
這不是放在美術館讓人欣賞的,而是放在報紙上讓人討論的。
傳播的原則是越白話越好,盡量減少他人的認知負擔。
傳播學的設計是探討人性,跟一般在畫藝術是不同的含意。
你要不要跟我玩個遊戲,給你3分鐘的時間,你來思考看看,那張圖他想表達什麼?...答案是【防疫缺口】和【出口】,上面是象徵疫情爆發的缺口,下面是台灣打開新的一道門。
你猜對了嗎?不知道的還以為是手機廣告,甚至還有人說是衛生棉廣告。
我覺得我已經算是很有想像力了,但我真的看不出來那兩個框框是什麼意思,還要自己去翻看聶永真【設計師的解釋】。
你覺得一般的老美懂中文,知道要去哪裡看設計師的解釋嗎?當一個設計需要解釋,那他就是個針對小眾族群的設計……只要還要讓人進一步思考的設計,讓人猜想你想表達什麼的設計,在傳播裡都是0分。
以藝術的角度可以得很高分,但是以傳播的角度很低分,畢竟這不是猜謎大賽。
我敢保證,有90%的老美都不知道這張圖在幹嘛,那他畫這張沒人看得懂的圖有意義嗎?在品牌傳播中,考慮的就只有一件事情,那就是成本的概念,在我看來這認知成本太高了,外國人連看都不會想看。
所以後果是,這項募資宣傳在國外不起絲毫波瀾,反而台灣人自己玩得很高興。
這就是沒有受眾思維,自己在自爽的範例。
擬定受眾頭像,你才知道要說什麼前面我們提到,人們對於太普通的信息,通常會直接無視,只會專注在跟【自身有關】的消息上面。
如果沒有這種受眾思維,就會發送出消費者根本不感興趣,只有公司內部在高興的自爽文出來。
而在行銷中鎖定受眾的招數是【受眾頭像】。
所以你需要先創建受眾頭像,你才知道【你要跟誰講話?】以及【你要說什麼話?】。
而當你的訊息範圍鎖定了,受眾看到訊息時,才會明白這是在對他講話。
受眾頭像包含了5個部分:分別是目標價值觀,信息來源,人口統計,挑戰與痛點,反對意見和腳色。
你需要調查或與現有客戶進⾏對話,以準確地紀錄你的受眾頭像。
但如果沒有既有客戶,那可以先從【假設】直接開始,不需要等待調查或訪談再來創建你的頭像初稿。
給他⼀個名字,創建他的照⽚,因為當你給他一個名字和照片的時候,你看著圖像就比較容易產生視覺化的想像。
可以想像出一個真人活生生地站在你面前,你就對著這張圖片說話,你可以問問他說,他想要你以什麼管道,⽤什麼⽅式,來傳達他最容易理解的資訊呢?雖然這樣有點怪,不過現在就開始,對著這張圖片說話吧!問問他到底想要知道什麼?→【人物誌persona】問對5個問題,精準抓出精準的目標客戶→fb貼文要怎麼製作?3.如何寫一篇好文章?遵守3原則,寫出你的爆款文能讓人分享出去的爆款文,關鍵是品質要高,讓人一看到就想分享出去。
所以90分的貼文,成效會比60分的好很多。
你要盡量把你貼文的質量拉高,不能總是打著小編文,2-3行就交差了事。
在行銷中,【傳播】這兩個字,關鍵是在【傳】,而不是在【播】。
傳是人傳人,播是自己上傳到平台上播出。
簡單來說,一篇好的文章傳播力要夠,要讓人一看到就有分享給朋友的衝動。
比如你的文章經由FB推播給100人看過,他們有多大的比例被內容給觸動,而按讚留言分享,這個是關鍵。
尤其是【分享】數目,我會以這個來當作文章寫得好不好的指標。
而想要寫出成效超過95%的爆款文,要符合3個規則:遵守平台規則知道做內容的方法擁有專業知識三者缺一不可遵守平台規則,尊重使用者慣性首先,你要先了解平台在想什麼,乖乖去遵守他的規則玩。
其實任何平台的目的都一樣,都在爭奪用戶的時間,想方設法地讓你在上網時,都黏在他們的平台上。
因為只有聚集用戶的平台,商人才願意花錢去投廣告。
【用戶】是平台用來跟企業談判的籌碼,是根基。
所以平台看到任何外部連結【想把你帶離他地盤的舉動】時,就會很不爽,會降低那則貼文的觸及率。
也就是說,不管哪個平台都是,喜歡原創內容,喜歡你把內容上傳到他自己的平台上,讓用戶可以留在上面。
所以當你的內容要上架到不同平台上時,不能用分享的方式,要用原生內容上傳的方式。
然⽽不同的媒介渠道,會使得你的內容性質完全不⼀樣,還要根據不同的渠道,不同平台的使⽤習慣做出修正。
麥克盧漢:媒介即信息我這邊分享【顧恆】老師寫的⼀篇文章,專⾨講到【麥克盧漢】的名⾔:【媒介即信息】。
【媒介即信息】意思是說,媒介作為信息傳播的⼀種技術⼿段,不僅決定了信息的樣式,甚至也改變了信息的內容。
我舉個例⼦說明⼀下,媒介這個技術,怎麼決定信息的樣式和內容。
【比如古時候,秀才張三要進京趕考。
出⾨跟娘⼦拱⼿作揖,說“此去短則三⽉,⻑則半年,家裡爹娘孩⼦和雞鴨豬⽺,就有勞娘⼦了”。
娘⼦萬福⼀個,夫妻⼆⼈就此別過。
別過之後呢,娘⼦就惦記啊,路上有沒有遇到強盜啊?沒遇到強盜遇到個崔鶯鶯更受不了啊!這麼著,天天睡不著覺,睡不著也沒辦法。
當時的條件,張三有良⼼,就寫封信回家報平安。
沒有良⼼呢?沒良⼼張三娘⼦也只能忍著。
擱在今天,還是張三,出差去北京,那就完全不⼀樣了。
⾶機還沒落地呢,娘⼦微信來了八條語⾳。
“到了沒?路上還順利吧?”“北京冷不冷?出⾨讓你帶條秋褲你偏不帶,凍死活該!”到了酒店房間包還沒放下呢,⼿機⼜響了,“⼿機轉⼀圈給我看看房間條件咋樣”。
張三⼼裡明⽩,說是看房間條件,其實是看看有沒有女⼈。
】同樣的這⼀對夫妻,因為時空背景下的媒介不⼀樣,倆⼈之間的信息樣式就不同。
古代張三⽤文字和娘⼦溝通,現在的張三和媳婦,⽤聲⾳和圖像溝通。
這是信息樣式發⽣了變化。
另外,古代張三兩⼝⼦,只要⼈分開了,信息就做不到即時回應。
現在張三兩⼝⼦,天南地北都沒關係,通過⼿機,他們就可以像⾒⾯⼀樣,你⼀句我⼀句地即時溝通。
這也是⼀個非常重要的區別。
以寫信來說,張三即使只是跟⾃⼰媳婦嘮家常,也會前後有邏輯。
【比如“昨天⾛到徐州遇到⼤雨,只好在⼀個廟裡住了⼀夜。
孤衾寒枕,輾轉難眠。
想我張三,⼈到中年還沒有考取功名,害得娘⼦⼀個⼈在家操勞,種地撿柴,餵豬燒飯,實在是愧疚萬分啊”。
】你看,天氣、住宿、⼼理活動、對妻⼦的思念和感激,都是層層推進,有條有理的。
要是兩⼝⼦拿⼿機聊呢,那就完全不⼀樣了。
別說寫信和⼿機之間的區別了,就是拿⼿機發微信和通電話,也會有很⼤的不同。
【比如張三娘⼦給張三發條微信,“下班帶塊豆腐回家”。
】這是⽤文字發微信。
如果張三娘⼦是打電話跟張三說呢?【內容很可能變成這樣:“老公,下班帶塊豆腐回家,別忘了哈。
啊呀家⾥⼿紙也快⽤完了,⼀起買了吧。
哎,晚上想做⿇婆豆腐來著,豆瓣醬上次是不是⽤完了……算了算了,咱今天晚上到外⾯吃吧,順便看看有啥電影。
”你看,⼀塊豆腐的事兒,⽤打電話溝通,就很可能變成了400塊的消費。
家就是這麼敗的!】你會看到,同樣的訊息目的,只要是媒介發生改變,你的內容呈現也需要作出相應修正,跟隨著改變。
麥克盧漢認為【媒介可以改變信息的樣式,甚⾄也改變了信息的內容。
】光是媒介的改變,內容樣式就會全然不同。
平台會培養使用者習慣最近看到的一個案例,又讓我再次反思了【媒介即訊息】這件事情。
我看到的案例是在IG上的一名創作者。
他是一名作家,叫做【樂擎】,IG:@luke7459。
在我的【刻板印象】中,我一直都以為IG上需要佈滿精美的圖片,而文字創作者會在IG上絕種。
但是這名作家的IG,經營的卻是異常火爆,一共有83.4萬的粉絲數,並且每則的貼文成效都有接近8-9萬個讚。
而最讓我覺得訝異的是,他IG的風格是非常簡單的。
就是把文字直接變成圖,很樸素,完全沒有作額外的美編。
這方式我以前從來沒想過,真是天才。
我一直以為經營IG就是要作圖,我放棄經營IG的原因也是這個,我懶得作圖。
但是這個案例代表的跡象是,在使用者慣性上,IG用戶是習慣在IG上看圖,但不是”看圖”,而是只是看”圖”。
也就是說,不是要看【作圖】,畫畫這美術這種,而是只要是【圖片格式】就好了。
所以其實我一直以來都想的太複雜了,IG用戶只是習慣於使用IG這平台。
習慣於看圖,這平台培養的習慣是【看圖片】。
也許真正重要的,只是【圖片格式】,而不是【圖片】。
我發現不同的平台使用者,對於不同的【內容格式】都有特定的偏好。
可以說是由演算法培養使用者,而使用者又反過來習慣於這些特定的內容格式。
如果內容不符合那平台的偏好,那點閱率就會很慘。
對於【使用者慣性】,我舉個例子。
我最近很喜歡在FB上看一名叫作【開箱晏】的創作者。
他的影片是平均5-6分鐘的開箱短影片,內容都會莫名地翻車,很搞笑。
在臉書上,每則影片都有幾十萬觀看,接近2000-3000人按讚,這是很驚人的。
他在臉書上是個超強的創作者。
但我到Youtube上查看他頻道時,發現影片卻不到1萬人觀看。
原因就是因為在Youtube的演算法中,是偏愛10分鐘以上的內容。
你很難看到有Youtuber是拍短影片成功的。
同樣的,在Youtube上表現好的長影片格式,在FB上卻反而表現不好。
雖然說是演算法培養用戶習慣。
但一旦習慣養成後,用戶反而在平台上,會以【偏愛的角度來篩選影片或內容。
】比如以我自己為例,我在FB上看到超過10分鐘的影片時。
我更大的可能性是把他跳過,或是去YOUTUBE上搜尋那創作者。
使用YOUTUBE平台來看他的長影片,而不是用FB來觀看。
說不出為什麼。
但在某些平台上看到額外格式的,就會覺得很怪,不想看。
可能已經被平台養成習慣了。
應該不是說不想看那影片,而是不想用那平台看。
現在,各個平台的使用者習慣已經養成了,你很難改變這些習慣,只能順應。
比如,你拍了一部10分鐘的長影片。
這部影片你可以在Youtube上擺放,但在FB上,你可能就要刪減成5-6分鐘的影片格式,而在IG上,你更是要刪減成1分鐘不到。
錯誤的格式,違反使用者慣性,會讓你在那平台上很難成長。
所以,當你的文章寫好後,你不能同樣內容照搬到不同地方。
你還得先看那個平台媒介是什麼,做出適當的更改,才能更符合使用者慣性,成為好內容。
知道做內容的方法寫文章和寫作文是兩碼子事很多人對寫作有所恐懼,很大的原因是在求學階段,作文並不出色。
但是,寫文章和寫作文是兩碼子事,作文可能你需要推砌出華美的詞藻,用一堆排比,對帳等等技巧,才能獲得高分。
在真正的商業裡,你的作文技巧會絲毫不起作用。
因為寫文章,只有一個目的,就是把你得想法傳播出去。
我還記得我小學時,有個同學非常會寫作文,每次寫完都會被老師拿出來朗讀。
我印象非常深刻的是,他寫作文都會有一招combo技。
比如接近過年,他就會寫:【新年到了,竹報平安、龍鳳呈祥】。
直接秀出兩個成語來,旁人聽了跩到不行啊。
這在作文中,是有點【炫技】的成分在,會拿高分。
但如果是寫文章,這種表達方式會讓你不及格。
因為文章講究的是口語化。
任何會增加讀者理解成本的單字,其實都可以拿掉。
套一句羅胖的話:【好的寫作只有一種:就是簡潔、直白,能夠準確傳達作者所想。
這跟所有好產品的本質相通—重要的不是表現它的創造者,而是尊重它的使用者。
追求什麼文采和技巧,用生僻、含義不清的詞,只要從讀者的角度看,是增大理解成本的寫作方式,都是糟糕的寫作。
】寫好文章真的沒有那麼難,你只要把你心中的想法,用口語化的方式表達出來。
讓人讀的通順,就是好文章了。
文章真的是沒有什麼公式的,但你還是會感覺到有些人的文筆不錯,你看完後會有想分享的衝動,那其實是因為他善於深入思考。
你是因為從他的思想中有學到東西,而不是他善於用華美的詞藻。
想要寫好文章其實不是去上文案課,而是要好好的觀察生活,紀錄體悟。
改變讀者的價值觀我來說一下我心中對於好文章的定義。
好文章會滿足一個條件,就是【特立獨行且正確】,我覺得這種文章才有巨大價值。
你正確程度越大,與此同時,不認同你的人越多,價值才大。
如果你正確,但是其它所有人也都正確,那這價值其實可能等於0。
也就是說,你的文章論點是會翻轉多數人的想法,並且你是正確的。
這種扭轉一堆人想法的文章,才會有巨大的價值。
劉潤說過:【我把專欄文章分為三類:WHAT(是什麼),WHY(為什麼),HOW(怎麼做)。
寫WHAT類專欄相對最容易,解釋概念:沉沒成本“是什麼”;寫WHY類專欄要難不少,聯繫動機:我“為什麼”要理解沉沒成本;寫HOW類專欄相對最難,實際應用:到底“怎麼做”,我才能利用沉沒成本,並因此獲益。
WHY,比WHAT有價值感;HOW,比WHY有價值感。
寫作之前,你要想清楚,你打算讓你的讀者,帶著WHAT離開,還是帶著WHY離開,還是帶著HOW離開。
你是不是真的打算付出數倍的努力,死磕自己,提供最難的HOW的價值。
】任何一個偉大的文章,都是能改變大多數人價值觀的。
但要達到這一步,其實非常難。
因為首先,【特立獨行且正確】,是指有違常理,但又要正確,這就代表你必須要是這行業的頂尖。
只有當你是專家的時候,你有豐富的學識,你才有洞察力,能看得到一般人看不到的盲點。
但是同時,問題來了。
當你是少數派時,你要怎麼把這觀念說服其他人,這也是個大學問。
在一篇完整,會讓人觸及到價值觀的文章架構中,有包含3個部分:A.前置知識B.資訊C.結論每個人看到【b資訊】時,會推導出不同的【c推導結果】來。
各自有不同的解讀。
莎士比亞的名言:【1000個人眼裡,有1000個哈姆雷特】。
意思其實就是說,每個人在【a前置觀念】的階段中,擁有的資訊量和信念不同,所以導致看到相同的【B資訊】時,會推導出不同的【C結論】。
所以,你要做的並不是僅僅告知【c你的結論】,這樣一堆人會生氣,因為跟他的信念不符,很容易陷入意識鬥爭中。
相反的,你需要把你的【a前置觀念】,完整的表達清楚。
把你之所以這麼想的理由,思考過程,都要原原本本的表達清楚。
因為很多人其實是沒有你的【前置知識量】。
有時候你會陷入一個盲區,就是你似乎把顧客想的太聰明了。
人的精力是有限的,也就是說,他並沒有像妳一樣,對於你所從事的行業有所投入。
講簡單一點,他沒有你的前置知識。
像是我每次看王剛煮菜要加【寬油】。
我就不明白,炒個四季豆而已,油加那麼多幹嘛。
只有當你解釋清楚,降低雙方的【認知落差】,讀者才能了解,原來自己思考還有盲點,還有不同的思考方式存在。
當我在撰寫一篇文章前,我會先體驗一下我的感受。
感受這種東西是很直覺的,如果大家對一件事情感受很良好,但是偏偏我感受很差,代表的是他跟我的信念有所衝突。
會有感受一定是最前端的信念所引發的。
如果我完全不懂的東西,像是看到德文或是火星文,我完全看不懂,我是不會有所感受的。
有情緒產生,就是這件事情跟我深信的信念有衝突到。
那我就要找到這個衝突的來源為何。
我要做的事情,就是把造成我這種感受的信念找出來,然後把這種想法完整的寫出來,說出我的前置知識,和思考邏輯,這樣才能覆寫觀看者的價值觀,讓他跟我有相同的看法,產出相同的結論。
我用一個簡單的例子來講,我跟一個植物學家同樣在爬山的過程中都遭遇山難。
好,我現在看到一朵鮮艷的蘑菇。
我肚子餓到不行時,我就會直接把他吃掉,因為我根本不知道什麼能吃什麼不能吃。
而植物學家就不會碰這朵蘑菇,因為他知道是有毒的。
在A前置知識裡,我完全不知道,但植物學家知識豐富。
所以在B資訊中,同樣都看到鮮豔的蘑菇,這是一個客觀的資訊。
我們的C結論,就會有截然不同的想法,我會覺得可以吃,他會覺得不能吃。
在大多數人的貼文中,只單純寫C【結論】而已。
好一點的會寫B+C,跟妳講【事情經過+結論】。
不過有少數,好的文章,會跟妳講A+B+C,除了跟妳說【事情經過+結論】,還會跟妳說【我為什麼會這樣想,我的推理邏輯為何,我知道了哪些妳不知道的觀點】。
所以好的文章不是直接告訴你【香菇別吃】。
也不是告訴你【在野外看到鮮豔香菇,別去吃】。
而是告訴你【為什麼鮮豔香菇不能吃?怎麼判斷?】,除了資訊和結論外,還會告訴妳這個背後的邏輯原因。
把【A前置知識】講出來才有巨大的價值。
所以挖掘更深層的信念,寫長文章的目的,是為了補足【A前置知識】的部分,讓妳的受眾在觀念上可以跟妳同步,才有可能跟妳得出一樣的結論來。
改變了他的價值觀,他才有分享的衝動。
包含【a前置觀念】,【b資訊】,【c你的推導結論】這三者的文章才是完整的文章。
如果恰好,你的【a前置觀念】和【c你的推導結論】,都有違常理且正確的話,那就是能引發人思考的好文章了。
所以你為了要解釋完整清楚的觀念,你就需要把文章寫長。
把文章寫長,有更大的說服力長文章的好處就是相較於短文案而言,你的內容能面面俱到。
雖然很多人不覺得長文案會有人讀,不過根據以前各種廣告行銷人的測試,長文案永遠比短文案有效果。
我自己測試的結果也是,長文章的成效都不是短文章所能比擬的。
不過,在這裡很多人對於【冗長】這個詞,有個錯誤的理解。
文章長並不等於冗長。
冗長指的是,對於所有元素的安排沒有邏輯性,單純只是堆砌廢話,字數增加。
也就是說,沒有所謂的長文案,只有太長的文章。
兩個字的文案,如果是不對的兩個字,就是冗長。
有一個叫做【捷思法】的主張,是指資訊越長越有力量。
依賴經驗而判斷的法則,在心理學上稱為「捷思法」人是一種很懶的動物,一有機會就會避開思考這件苦差事。
如果你的廣告文案很長,並且包含大量可靠的事實和資訊,那你宣傳的產品或服務,就更有可能獲得人們的好感。
看到列舉了一堆案例與佐證,會覺得這肯定會有什麼特別之處。
這在實際例子上,你的潛在客戶就會認為:哇,這邊資訊這麼豐富,他肯定很懂,這產品是真貨。
會大大的增加潛在客戶對你訊息可靠性和正確性的正面看法。
當一個讀者願意花時間去讀長文案,那不管是信任度,或是讀者的質量都是比較優良的。
你花1分鐘看完的文章,和你花10分鐘看完的文章,你對這兩篇所產生的信任度會是不同的,通常你投入成本越多,你會越覺得他有價值。
專業知識專業知識是你能不能寫出【好文章】的最後一個關鍵。
像是我知道做內容的方法,也知道平台的規則,但是我也不會隨便幫別人寫文章,原因就是因為我沒有那個行業的專業知識。
這樣子會寫出一堆沒【重點和深刻領悟】的廢話來。
另一方面,我什麼都不知道,我都要重頭學,我也會做的很痛苦。
這也是為什麼你不該去找外包小編的原因。
我會建議創業者最好自己寫內容,因為內容是你企業宣傳的流量關鍵。
這核心應該掌握在自己身上,一方面是小編沒專業知識,沒熱情。
另一方面是走了怎辦?你好不容易培養好了,結果他就帶著技能,跳巢到其他願意給更高薪的公司去了。
那這樣除了沒人頂替外,你是不是還要重新培養?所以,寫內容這種跟公司存亡有關的技能,最好是公司老闆自己能掌握比較好。
以終為始,以教為學培養專業技能需要有很強的學習能力。
我分享一下我是怎麼學習的。
現代人有很強的知識焦慮,就是看到什麼,不去學就怕自己沒競爭力了。
但我跟一般人的學習方式不同,我不會什麼都去學。
你想要成為什麼,就去學什麼,而不是看到什麼都報名都想學,並且學了後要馬上去實作應用,只有你自己能做出來,那才是你的東西。
想要在短時間內成為行業頂尖,正確的學習方法,是最大的關鍵。
講到正確的學習方法,我下面說得會打破你以往的認知。
你想想你在學生時代裡,你平時是怎麼讀書得的?反覆閱讀,畫線畫重點,筆記總結。
忘記了,考不好,那一定是看得不夠多嘛,於是你又會再重讀一遍。
但在研究顯示裡,這些你常用的學習方式,其實是沒有效率的笨方法。
現今研究,最強大的學習方式,是主動學習。
主動學習的意思是,主動去回想,一次次地去刺激你的腦細胞迴路,給他畫上一痕又一痕的印記。
簡單來說,就是你在絞盡腦汁想答案的那個過程。
回想的那個過程才能幫助你記憶加深。
費曼學習法有一種稱為【費曼學習法】的技巧,你只要花上20分鐘就能深入理解知識點,而且深刻難以遺忘。
該技巧主要包含四步:第一步:把它教給一個小孩子拿出一張白紙,在上方寫下你想要學習的主題。
假想一下,如果你要把它教給一個孩子,你會講哪些?這裡你的教授對象不是你自己那些聰明的成年朋友,而是一個8歲的孩子,他的辭彙量和注意力只能理解基本概念。
許多人會傾向於使用複雜的辭彙和行話來掩蓋他們不明白的東西。
當你用孩子可以理解的簡單的語言寫出一個想法,那麼你便迫使自己在更深層次上理解了該概念,並簡化觀點。
你就會清楚地知道自己在哪裡還有不明白的地方。
第二步:回顧在第一步中,你不可避免地會卡殼,忘記重要的點。
這一反饋相當寶貴,因為你已經發現了自己知識的邊界。
這是學習的開始。
現在你知道自己在哪裡卡住了,那麼就回到原始材料,重新學習,直到你可以用基本的術語解釋這一概念。
第三步:將語言條理化,簡化現在你手上有一套自己手寫筆記,檢查一下確保自己沒有從原材料中借用任何行話。
將這些筆記用簡單的語言組織成一個流暢的故事。
第四步:傳授如果你真的想確保你的理解沒什麼問題,就把它教給另一個人。
檢測知識最終的途徑是你能有能力把它教導給另一個人。
這不僅是學習的妙方,還能窺探不同的思維方式,它讓你將想法從頭重組。
你可以像我一樣創個粉絲團分享你的所學,下面如果有人回應時,代表有人因為你的資訊,有所不明白的地方。
這就是你論點的漏洞,也是個機會,讓你檢視自己文章有哪些地方還不夠全面。
這種學習方法會讓你對觀點和概念有更為深入的理解。
重要的是,你透過這種方式,分享的知識貼文,才能讓一般大眾好理解。
慎選讀物你要吸引你的讀者,前提是你自己要比讀者對信息更敏感。
你需要大量閱讀,但具體要讀什麼,怎麼讀呢?我的建議是,優先選擇那些排版清晰,讓你很容易閱讀理解的文章。
你可以去嘗試模仿他的寫作方式。
其實你的表達習慣和風格,跟你攝入的內容有很大的關係,如果你成天捧著拗口的理論書籍,你會發現自己的寫作也會變成那樣艱澀難懂。
孟子也說過:盡信書不如無書。
當你【輸入】什麼,你就會【輸出】什麼。
所以你要慎選【輸入】你頭腦的資訊。
我自己是學行銷的,我很常看的資訊是,【流傳幾十年的經典書】+【歐美最新趨勢的部落格】+【中國頂尖牛人的文章】。
反而台灣很多行銷人寫的內容,我都沒花時間去看。
你會發現那些書籍都在講相似的概念,只是變個花樣講。
所以你把一個觀念讀透,會比你到處看書來的重要。
你可以記住一個原則,寧願把一流經典作品看個十次,也不要花時間去讀二流作品。
4.讓讀者沉迷在你文章中,順順讀完的3個秘密好的文章會有種魅力,就是當你剛翻開時,雙眼就會深陷其中,無法自拔。
一篇落落長的文章,不知不覺間就看完了。
甚至是16分鐘的影片,你看完覺得只花了3分鐘,還意猶未盡。
等到回過神後,才意識到時間的流逝,就好像進入時光隧道一樣。
而想要讓文字具備這種魅力,你需要學會這3個祕密分別是:同理心把讀者抓進你的故事中影響觀看體驗的因素降低人腦解碼過程,減少閱讀成本用同理心把讀者抓進你的故事中這幾年,我研究過很多內容創作者,常常發現有一些天才,寫出的字句讓你很容易把文章看下去。
一篇落落長的文章,不知不覺間就看完了。
甚至是16分鐘的影片,你看完覺得只花了3分鐘,還意猶未盡。
我發現這些所謂的天才,他們都掌握著共同的秘密。
正就是那個秘密幫助他們的內容,能夠抓住你的心。
掌握這秘密的內容創作者,無意外的都在他的領域裡稱王。
這個秘密就是【同理心】。
同理心的意思是跳脫自身的立場,以他人的視角來思考。
切身處地的理解他人的感受,對他人的行為態度表示理解,這樣所製作出的內容就容易引起共鳴。
擁有這觀念的內容創作者,可以輕易的把讀者拖進你所編寫的故事中,讓他感受到你文章和他自身的密切相關性。
用不同的視角,帶著你經歷當下玩家的情境在我第一次認識到同理心的威力時,當時是在尋找桌遊的教學影片。
你有玩過桌遊的話就會知道,有些複雜的桌遊,那些規則書根本就看不懂,必須要有人實際帶一遍。
於是我就上Youtube大量搜尋教學。
找來找去,發現只有一個作者的教學,可以讓我輕鬆理解桌遊的規則。
這讓我秒懂教學規則的作者,就在於他的敘述視角和他人並不相同。
我這邊附上連結,你可以點開來看,看看她是怎麼教學的以及其他人是怎麼教學的。
仔細思考他們之間的差別在哪裡?為什麼同樣的一款桌遊,她的教學方式能讓人比較容易懂?如果你觀看完影片,你會注意到,其他人的教學觀點,都會聚焦在【自身立場】上。
假設有4名玩家,ABCD。
A是教學者自己,那麼當他回合結束,輪到B時,他還是在A的位置,以A的立場來描述B的行動。
同樣的,也是用A的立場,來描述CD的行動。
這樣就變成,你很難理解,【當情況發生時,不同玩家的應對方式。
】而另一位創作者,當他A的回合完後,他會來到B的位置上,用【B的視角】來檢視遇到這狀況時,我的回合有什麼選擇?要怎麼出牌?等於是,他以【不同的視角,帶著你經歷當下玩家的情境。
】你就很自然地跟隨著他,懂得要怎麼玩這遊戲。
你可以實際比較一下兩部影片的教學風格,看看是不是前者的教學方式讓你更容易了解遊戲規則?第一視角和第三視角:敘述視角的不同關於同理心例子,我舉時下兩個頂尖的Youtuber為例:這兩者的敘述風格有相當大的差別,很適合當例子。
首先是老高,他可以說是全youtuber界裡,最會說故事的男人了。
我找的這部影片,是早期少數獨自一人拍攝的影片(現在已改成會員內容了)。
在這影片中,由於沒有他老婆在旁邊幫襯,當不了解故事的人(也就是跟你一樣的視角),所以老高在影片中,要怎麼把事件敘述清楚就很考驗功力了。
你可以看看他是怎麼表演的?首先要知道的是,【作者和讀者中間有很大的資訊落差】。
他講的一句話,你有沒有聽懂,他並不知道。
所以他會給予大量的細節描述,並且重複敘述,用不同的話講同一個觀念。
再來他會用動作做輔導,小猴子拿刀出現,手就比畫著刀子揮來揮去,帶著你跟著情境走。
最後最關鍵的就是同理心了,他在講述主角故事時,是帶著你經歷他所發生的事,他遇到了什麼狀況?他聽到了什麼?聞到了什麼?他當時心裡在想什麼?根據這情境又做了什麼事?帶著你用他的眼睛來看這則故事。
請注意,這些是以第一人稱的視角,帶領你跟隨著主角的步調走,你在心裏頭已經開始幻想自己是主角了,你帶入那情境經歷主角的事件,你的內心已經同步,恨不得想知道後續發生的事件。
老高並不是以第三人稱敘述,他並不是單單的敘述那主角發生的事件,而是把你拉進情境中,帶你以第一視角,體驗主角的心情感受。
十幾分鐘的影片,會讓你看完覺得只花3分鐘,還意猶未盡。
有時候這觀念一轉換,你的內容就會發生天翻地覆的改變,變的很有吸引力。
志祺七七:志祺也是當下頂尖的Youtuber,不過很可惜的是,他給我的感覺,都很像是在看影片版的百科全書一樣,無聊至極。
什麼是百科全書?就是羅列事實,然後用第三方視角來敘述,不帶包含事件中主角的想法,有的話也是以第三方視角看待。
遇到事情發生,他會說,因為主角經歷了什麼,所以他會是這個想法。
這種是以第三方視角敘述,並不是把自己代入到主角的立場來描述,代入分析他的動機。
他不會深入以主角的觀點來看,而是【就事論事,從外在視角來推測主角的看法。
】比如說我就會想知道,如果我是那設計師,當下被批評了,我當下的心情為何?導致了我採取什麼行動?以第一視角來敘述,我如果不採取這行動,有沒有其他的方式?另外,雖然他列出了正反兩方,多方論點,但是語氣的敘述上還是以第三方視角來論述,並不是以正反方的立場來敘述。
這種立場,就是所謂的【前置條件】,我是什麼樣的人,當下情境是什麼?我的信念是什麼?因為你衝擊到了我的信念,所以我才會產生這樣的觀點。
每個正方和反方都有不同的價值觀,很值得說明。
但是志琪是直接給出結論。
比較沒有讓你覺得正方為什麼生氣?反方又為什麼生氣?所以你看完,就沒有深入其境的感覺,產生不了吸引力。
就像是你看歷史故事一樣,敘述著當下故事主角遭遇的事情,他面臨什麼樣的批評,和他作出什麼行動,周圍人對他有什麼看法。
但是如果你沒有切身的以他當時的視角來體驗,讀起來還是冷冰冰的故事。
他的影片跟老高剛好相反,觀看3分鐘,但你的體感卻是臭臭長的15分鐘,難以下嚥。
你可以仔細比較一下,他和老高之間的敘事方式,看看是不是真的如我所說的,視角敘事的不同,產生的吸引力就會有這麼大的差別?最後,我想舉我收藏的案例。
這是一部關於戰爭的抵抗宣傳影片。
戰爭,我們根本就沒經歷過對吧,怎麼可能會產生什麼感觸呢?所以,要怎麼讓我們這種沒有經歷過戰爭的人,能切身體驗他們的痛苦,願意掏錢出來幫助他們,就是這影片製作者要考慮的事情了。
他用了簡單粗暴的方式,用第一視角,讓你親身經歷。
他把你帶入那情境中,讓你跟隨著情境,體驗主角所遇到的困境。
這真的是個天才的想法,如果只是以拍紀錄片的方式,用第三方視角拍攝他們所面臨的困境,你就只會保持觀望的態度。
你會覺得可憐,但跟你並沒有太大關聯。
但讓你以第一視角經歷,你真的切身體會他們的難處,徹隱之心發動了,是不是就很想立即給予幫助了呢?這裡的同理心,指的是把讀者拉進你所敘述的事件中的能力。
讓他想像如果他是事件中的主角,遇到這狀況會有什麼感覺?只有讓他理解你的內容跟他有關,他才有繼續看下去的動力。
用”你”來稱呼粉絲你在跟粉絲對話時,雖然是一對多的關係,發一篇文很多人一起觀看。
但對於粉絲來說,其實是一對一的關係。
就是只有他和你之間,2人的關係。
所以你文章的敘述語,要進一步優化成私人化,就好像在對他講話一樣。
最好的例子,就是那些明星,都會對自己的粉絲取一個專屬的稱呼,製造歸屬感。
如果你的目標受眾是女生,就用”妳”,不要用”你”或是”你們”。
如果可以的話,不要叫自己小編,聽起來過於官腔,以及最好多用【你】來稱呼你的粉絲,讓顧客知道你是在跟他對話。
以我的粉專為例,你會發現我的貼文,都充滿了大量的你,因為文章是單向的,但是藉由【你】的稱呼,可以讓我和你之間有對話的感覺。
→銷售文案優化3步驟,讓Ta感覺對他講話影響觀看體驗的因素你有沒有過這樣的經驗,就是在看一部電影時,中間劇情卻一直很不連貫,跳來跳去的。
明明電影的男女主角上一秒才剛相遇,下一幕卻馬上打得火熱,中間好像漏了很多劇情,導致觀眾根本摸不著頭緒。
又或者是,前面劇情都好端端的,但就快要迎來精采大結局時,結果卻爛尾。
那這部電影到底該歸類成好電影,還是爛電影呢?明明電影有很多好元素在,但整體觀感就是看的很不爽阿。
這樣本來還想推薦給朋友的,就此打退堂鼓,怕浪費朋友的時間。
而這些影響你對這部電影感覺的綜合因素,就叫做觀看體驗。
峰終定律所謂的【峰終定律】,指的就是人對一場【活動或產品的主觀體驗】,決定他是好是壞的這種觀感,取決於【峰】最高值,以及【終】尾值。
簡單來說,決定你爽不爽的關鍵,就是【最高潮處】,和【結尾階段】。
人會對這兩個階段,留有最大記憶點。
你想想看,你平常在看NBA時,是不是1-2節的內容早已忘記了,只記得第四節最後糾纏的三分鐘。
所以看完整場比賽中,你唯一有印象的,可能是:高潮處:追魂麻辣鍋,隔扣,Logo投射,連進三分球,Crossover晃倒人結尾處:絕殺你知道這一點之後,你回顧過去的所有經歷。
你會發現當你去餐廳吃飯時,也許中間很多道餐點都很雷,只有主餐特別驚豔,正想打差評時,結果結尾卻送來了你最愛的冰淇淋甜點。
那這時你就會轉念一想,好像這家餐廳也沒這麼糟糕。
在這例子中你的【主餐】是【高峰】,而尾部的【甜點】是【終值】。
這兩點的好印象,足以覆蓋中間一堆不好的體驗。
所以,你可以思考的點是,如果你有大資金,你可以在顧客體驗地圖裡,把每個跟顧客的接觸點都優化到最好。
但如果你只是一般人,沒有本錢玩這種大陣仗。
那你的錢就要花在刀口上,每個部份資金並不是平均比例分攤的。
而是要把80%的錢,去優化20%的地方。
這20%就是兩個點,【高潮】,【結尾】。
只要你把這兩個地方優化的別人好,你不用花大錢也行,在客人的整體印象中,你就是會比優秀。
在Youtuber中,你仔細觀察,那些一流的創作者,結尾都沒在廢話的,他們很重視尾部的收尾。
像是老高的影片最後片段都會放上小茉的笑話,而史丹力會放上鬼畜片段。
相反的,普通的創作者就會在結尾處喊:【訂閱分享開啟小鈴鐺】。
這兩種在結尾上的不同收尾方式,就會帶給你很不一樣的觀看體驗。
我在寫文章時,就有發現,很多時候光是修改最後一句話,文章給人的整體觀點就會有很大的差別。
描寫細節描寫細節就像好的材質和面料,能賦予文字質感。
更加容易引發遐想,產生代入感,達到身臨其境的效果。
作家汪曾祺寫過一篇高郵鹹鴨蛋的文案,他是這麼描述的:【“高郵鹹蛋的特點是質細而油多。
蛋白柔嫩,不似別處的發乾,發粉,入口如嚼石灰。
油多尤為別處所不及。
……平常食用,一般都是敲破”空頭”用筷子挖著吃。
筷子頭一扎下去,吱-紅油就冒出來了。
”】你看,你讀這話時,是不是彷彿鴨蛋就在你面前,肚子都餓了呢?溜滑梯原理,讓文章能順順的看下去著名的銷售文案大師【約瑟夫修格曼】說過一段很有意思的話:【你知道廣告標題的作用是什麼嗎?它唯一的作用就是吸引你去看副標題。
而副標題的作用,就是吸引你去看第一句話。
而第一句話的作用,就是吸引你去看第二句話……就這樣,標題後接第一句話,第一句話後接第二句話,第二句話後接第三句話……】在文案中,這個寫作技巧,被稱作【溜滑梯原理】。
之所以稱作溜滑梯,就是因為文字的節奏感能讓人像滑溜滑梯一樣,順順的滑下去,看下去。
好的內容會像是一句話接一句話一樣,你看的時候不用耗費太多心力,但是一不留神時間就過去了。
想要製造出這種現象,需要前後連貫,也就是當你的大標題吸引注意力之後,要一句話接下一句話。
每一句話的目的,都是為了要引導下面那一句話。
確保整個觀看者的瀏覽體驗是流暢的。
而要讓人能順順的看下去有個關鍵,就是文章要【口語化】。
你嘴巴會說出什麼話,就把他打成文字。
有個說法是,好文章都是修出來的,需要重複修改文案。
你如果有機會看到我第一版文章的話,你會很驚訝,覺得這寫得都是什麼鬼東西。
整篇文章是漏洞百出,可能連小學生的文筆都比我好。
可惜你沒機會看到,因為你現在所看到的每一篇文章,都是我修改了好幾十次版本的結果。
文章從很爛,被我修改到【可以讀】的程度。
我在每篇文章完成前後,都會重複讀很多次,確保我從頭看到尾時沒遇到阻力。
因為人其實有默讀的習慣,就是你在邊看文字時,你心中會邊唸出來。
所以,你的文章在完成後,後續都要多讀幾次,把一些突兀或是阻礙的文字刪掉。
在寫文章時,任何提高讀者認知負擔的內容都該去掉。
掌握行文節奏,停下來等一等你可能聽不懂,我再解釋一下。
對,就是這句【你可能聽不懂,我再解釋一下】,或是任何他的變體。
你要掌握行文節奏。
因為讀者跟你之間是有認知落差的,你可能秒懂的東西,讀者因為資訊不夠,還在讀取思考。
所以有時候你講到一些比較難的地方時,你就要說:【講到這裡你應該聽不懂,我用另外一個例子來說明……】有時候一個概念,需要從不同的角度來重複說明。
你要衡量顧客接收信息的速度,隨時要停下來等他。
尤其是講到很難的地方時,更是要換個概念再講一次。
不用太注意錯字以及文法。
這其實是表示說,寫文章時,通順和流暢度會比文法或是錯字重要很多,不用太在意小細節。
你要注重文章口語化,而不是要當國文小老師,力圖字字正確。
只要不是錯的太離譜,觀眾是不會想要去糾正的。
會造成有錯字,卻很少人能發現的原因是,我們人其實有很強的腦補能力。
比如說,我很常看大陸的網路小說或文章,我在看的當下,我根本就分不清楚我是在看繁體字還是簡體字,除非我抽離出來,細細的分辨,我才會發現我看到的是簡體字。
電影解說也是,你在Youtube上看的電影解說,你有發現他們全是大陸人嗎?不管是宇哥講電影,大熊觀影,牛叔說電影,越哥說電影等等,一狗票的電影解說都是大陸人阿。
但你在觀看時,不得不承認,完全沒發現他影片字幕打的是簡體字阿。
再舉個有趣的例子:【研表究明,漢字的序順並不定一能影響閱讀】比如當你看完這句話後,才發現裡頭的字都是亂的。
所以,對創作者來說,與其花時間研究如何利用華美的詞藻來彰顯文彩,不如多花時間琢磨,如何用樸實的字句讓讀者能順順的看下去。
樸實字句+順順看>華美詞藻降低人腦解碼過程,減少閱讀成本你要知道動腦是違反人性的事情,動腦要耗費的能量比運動高得多。
在古代資源缺乏的時候,人平時會抑制能量的消耗,能不思考就不思考,所以動腦其實是違反人性的事情。
尤其是資訊爆炸的現代,人的注意力被各種行業所瓜分,他留給你的注意力就已經只剩那麼一點點了。
你還要他動腦的話,他就會轉頭就走。
文案寫的簡潔一點你可能有聽過,文案大師都建議你把文章寫得”簡潔”一點。
所謂的簡潔一點就是要把長段落切成一塊一塊的小段,方便閱讀。
在【腦與閱讀】這本書中,是講人的大腦是透過什麼機制來閱讀的。
你想,人類有文字,有閱讀這種行為,不過是幾千年的事情,我們的大腦在生物上還遠遠來不及進化一套機制來適應閱讀。
我們先來看看閱讀需要通過的3大難關:人的眼睛有個先天缺陷,像機關槍一樣用掃射的人眼就是只有中間的一塊區域,聚集了高分辨率的視覺細胞,能看清文字。
在閱讀時,我們的眼睛其實不是像一台高清照相機,可以看到全局。
相反的,更像是一把機關槍,目光必須不停移動,子彈一顆顆打出去,一次只能看清幾個字,周圍都是模糊的。
而且目光並不是勻速前進,他每秒鐘要跳動4-5次。
所以我們看書時是跳著看的,只看了其中一部分。
你可能會發現,很多文案大師的寫作,往往一個句子非常短,甚至只有幾個詞,就是為了照顧人眼的這種缺陷,讓一顆子彈打出去,彈無虛發,提升閱讀速度。
過長的段落,你需要把它拆成幾個短句。
舉個例子:你會看的頭很痛,但我拆分成幾個短句後:你會發現文字好讀多了,至少不會讓你的腦袋直接當機,放棄閱讀。
人在閱讀時是會分批的閱讀,所以把段落拆分成一小段一小段,可以加快讀者的理解速度。
我們得把輸入眼睛的視覺信號,轉換成大腦可以理解的訊息眼睛接收的信號,與其說是一個一個字,不如說是一張一張畫面。
在最初的0.1秒裡,一個漢字和一張人臉,在大腦看來是沒有區別的,都是畫面。
但再過0.05秒,大腦的芯片就會開始啟動,把他轉換。
這塊芯片可以理解成圖像識別芯片,是人能閱讀的重要硬件。
既然是芯片,那就會有速度和帶寬的問題,想提升閱讀速度,就要降低編碼的難度。
從寫作的角度來說,越熟悉的概念,編碼的難度就越低。
像是如果你想要形容一種新發現的水果。
你與其用一堆形容詞來介紹:吃起來鹹鹹的,苦苦的,有點澀味。
你不如直接說:吃起來像加了醬油的蘋果。
對讀者來說,他認識蘋果也認識醬油,熟悉的概念,降低理解難度,比起籠統的形容詞,更容易了解你想表達的意思。
從眼睛輸入視覺信號再由大腦來轉換詞意,這現象在你讀非原生文時會有更大的體會。
像是如果你跟我一樣,英文並不是很好,那你在看英文文章時,常常會有種腦子快當機的感覺,雖然你看到的是單字,但因為你腦中沒有這單字的概念,所以其實你看到的也只是一堆符號的圖像而已,你的芯片沒辦法轉換詞意。
比如你想寫篇文章,題目是【美國政府運作規則的法理淵源】,就遠遠不如把題目改成【特朗普為什麼要讓美國政府關門】。
因為【特朗普】這概念一出來,他的面貌,聲音,八卦等等都會從腦袋中調用,幫助閱讀者理解。
上面這個例子,正是說明大腦處理信息,並非僅僅是依靠外界的流水式輸入,而是外界的訊息與我們自身的”熟悉度”相結合的產物。
多用動詞和名詞,少用形容詞人的大腦天然更容易識別具象化的東西,而不太容易記住那些抽象化的概念,所以如果你要讓你的文字給讀者留下深刻的印象,你就要學會用文字精準描述。
你可以先想想看一個問題,人類的語言歷史中是形容詞先出現呢?還是動詞名詞先出現呢?我相信是動詞和名詞先出現的,因為動詞和名詞是用來描述具體的事物,而形容詞其實是描述抽象的感知,描述人類複雜的內心情緒,或者事物的一種狀態。
是當名詞和動詞無法解釋的時候,才需要發明一個形容詞來做解釋。
所以形容詞是讓讀者理解成本更高的詞。
有個經典的衣服廣告文案,可以看出他是怎麼巧妙的使用動詞和名詞來營造畫面感的:【“你在寫PPT時,阿拉斯加的鱈魚正躍出水面;你在看報表時,梅里雪山的金絲猴剛好爬上樹尖;你擠進地鐵時,西藏的山鷹一直盤旋雲端;你在會議上吵架時,尼泊爾的背包客一起端起酒杯,坐在火爐旁”。
】文中沒有一個形容詞,但是卻勾勒出讓人嚮往的畫面。
KISS法則每一個行銷大師都知道把觀念講得淺顯易懂的重要性。
你的貼文需要遵循KISS原則:KeepItSimple,Stupid”,意思是保持【簡單】和【愚蠢】。
越簡單,越能留下記憶點。
有兩種方式可以簡化你的行業專業術語,分別是【比喻】和【舉例】。
比喻是把複雜的概念,用類似的事物來說明。
舉例就是對於提出的看法觀念,列舉出可應用在哪裡的案例情況。
巴菲特是當代使用比喻的高手,他對於流行與價值差異的看法,他說:短期而言,市場是一台投票機(指多數人認定的價格);長期而言,則像一台體重機(反映公司真正的價值)。
他以投票機和體重機來淺顯易懂的解釋,市場短期和長期價格波動的差異。
毛澤東非常重視根據地建設,他形象的比喻說:革命要有根據地,就好比人需要有屁股。
人若沒有屁股,就不能坐下,要是老走著,老站著,定然不能持久。
革命有了根據地,才有地方修整,恢復元氣,繼續戰鬥。
看完上面這些案例你就明白。
你的責任就是【幫助閱讀者用最小成本,讀懂你想要傳達的訊息。
】如果一篇文章很難讀,責任其實不在於閱讀者,而是寫作者不理解人的大腦。
5.如何培養寫文章的日常訓練?寫作需要你有不斷推陳出新的能力,因為人永遠對新奇的事情感興趣,有可能是新概念,新理論,或是新的視角。
在閱讀時,你要養成累積的習慣。
每當你閱讀文章或是觀看影片,發現一個好的標題,金句,或是打動你的段落時,就趕緊複製到你的手機記事本裡。
平時多累積素材,當你在寫作時,就可以隨時拿出來調用。
另外,能打動你的好素材,通常也能打動別人。
當你在朋友圈發文的時候,可以把每一次的內容都當作寫作練習的機會。
在發送前思考,無論是情感,段子,吐槽或是評論,斟酌發文的每一個字眼。
這樣的短寫作,可以幫你獲得快速反饋。
對於大部分人來說,寫作最難的是堅持,有3個原因:1.懶惰2.完美主義心理3.缺乏反饋和激勵懶惰在人類的生存運動中,大腦思考其實比身體上的活動更消耗能量,於是人類為了盡量減少消耗,就進化了一套本能:”拒絕或減少思考”。
寫作這樣的腦力活動,本身是一種違背本能的行為。
抵制你的本能需要大量的意志力,在干擾因素多的環境下,完成寫作的難度會更大。
所以你需要找一個專門創造寫作的環境,選擇干擾最少的時間段,來全神貫注的寫作。
專一集中也是我近期的體悟,由於我的思緒很發散,我腦中常常會有4-5個準備得主題同時在跑,變成我查找資料得的分頁開得很多。
我馬上意識到的問題是,不集中導致的後果是我連一篇文章都寫不出來。
此外,我的壓力會特大,因為我想寫這篇又想寫那篇,導致工作量在心中變得很重。
好像有好多事情都還沒做一樣,時間很不夠用。
所以我就學乖了,一次只專注在一個主題上,把其他還沒要做的分頁都先全部關掉。
我在寫文章的時候,最常跟自己講的一句話就是【靜下心來】。
九把刀的名言:【慢慢來,比較快】真的是真理。
什麼都想做,就會什麼都得不到。
完美主義思想上的完美主義者只會專注自己腦海中的完美畫面,對事情抱有過高的期望,結果就會產生挫敗感。
最後只會讓自己成為行動上的侏儒。
要解決完美主義的問題,就是為寫作製造任務感,或是使命感。
比如公司規定,上班遲到10分鐘就罰100,很多人還是會遲到。
但如果每次遲到罰1000元,那麼我相信,不管什麼天災人禍,都阻擋不了你想上班的決心。
寫作也是一樣,假如明天報告還沒有交,你這學期就要被當了,那你今晚是不是會熬著夜,眼睛布滿血絲也要給他寫下去?使命感就是為你寫作這事賦予一個意義。
你可以跟自己約定,如果你從寫作中掙到錢,那麼你可以把其中一部分捐出去,這就是意義。
你之後寫作時,就可以想著我這篇文章完成後,帶來的收益能救活100個非洲小孩,你就會覺得充滿熱情。
很多人會覺得自己沒時間寫作,但錯了。
你只是把寫作的優先順序排後了,你回到家會先刷刷社群媒體,看看韓劇,看看Netflix,然後才發覺時間不夠用了。
你需要賦予寫作意義,讓寫作這件事增加重要性。
比如你今晚不寫完文章就不可以吃飯,晚上不寫完就不能睡覺。
這樣心態就會從【完美主義心態】轉變為【完成任務心態。
】完成永遠比完美重要。
得不到反饋和激勵很多人寫文章一開始滿懷熱忱,但寫了幾十篇過後,會發現他沒在更新了。
怎麼回事?因為人是需要有反饋刺激的動物,而這個問題的解決辦法,就是自己給自己製造反饋。
對於像寫作這種需要長期堅持的事,設計進度條是製造反饋最好的辦法。
像是玩遊戲的經驗條一樣。
比如說,你可以在進度條上設計一些里程碑,粉絲數破一千人,留言數破50人,分享破百等等。
像我就是根據粉絲數來做里程碑,有時候偷懶一下,但當粉絲數末兩位快要接近一百時,就會激勵我多寫幾篇文章讓他突破。
你可以根據你具體情況,來設計適合你的進度條,進度條能給你製造短期的目標和反饋,讓你獲得成就感,而成就感是最好的動力。
寫作要對內容感興趣寫文章時我覺得一個很重要的點是要有樂趣。
就是你要對你的文章主題是有興趣和熱情的。
我曾經在一間傳統產業上班,它是賣LED給五星級飯店和博物館的,我上班的工作內容很常是要寫些LED相關的文章出來。
這種沉悶的產業我是一點也提不起興趣阿,雖然我知道怎麼寫出好文章的關鍵,但是寫出來的文章也是慘不忍睹,連我自己都沒興趣看下去。
單純為了要有文章而硬生生掰出內容來,這種是最慘的。
所以我覺得優秀的創作者,它所製作的內容是為了自己而寫的,它是為了自己的興趣,自己的自我意識而寫的,而不是被工作給強迫。
這區分方式很簡單,就是如果你下班了,這篇文章不會帶給你收益,你還願意寫文章嗎?沒有人按讚,你還願意寫嗎?真正好的心態應該是為自己製作內容,再順便分享而已。
你的心態需要是這樣才行。
其實對這內容有沒有熱情,觀眾是很容易能看出來的,而熱情是能傳染人的,你對你的內容抱有熱愛,觀眾感受的到。
你是抱有熱情,還是死板的應付演算法,一直想要討好別人,這兩種心態所產出的質量,是完全不同的。
像是老高,這樣頂尖的創作者,作內容的初衷也不過就是為了給老婆講床邊故事而已。
哈利波特也是一樣,為了給孩子講睡前故事。
我覺得有文案的技術和觀念是一回事,真正對主題抱有熱愛才有可能成為頂尖。
專注在內容上,不要在意他人我前面提到了,優秀的創作者應該是為了自己而製作內容。
老高的初衷是為了給老婆講床邊故事,所以他主動去蒐集它有興趣的題材來編故事,只是【順便分享到Youtube】上而已。
這其中的差別就是,就算今天它發的影片沒人要看,觀看數都是個位數,但是它會停止研究它熱愛的外星人嗎? 不會對吧。
這是我近期才有的體悟,過於在意他人的看法是愚蠢的。
在我粉專剛創辦時,我粉絲數100-200起跳時我都會很興奮,一個個點開來看是誰點讚我的粉絲團,或是我的文章。
這樣變得會有點患得患失,過於在意按讚次數了,每個小時都要點開文章,看看粉絲有沒有增加。
我後來就把焦點放在文章品質上,發出去的文章就不會去在意了,讓子彈自己飛,把焦點注意力放在下一篇文章比較實在。
專注在內容上,寫出自己想寫得,不要太在意結果。
多看優質的頻道多看優質的內容會讓你培養一種SENSE。
就像是學英文也有語感一樣。
優秀的內容都有共同的特徵,就是很流暢,你看完不用費什麼勁的。
16分鐘的影片,你的體感只有3-4分鐘,且看完還意猶未竟。
我習慣上會把Youtuber分為2類:天才和努力型的。
我的分類跟傳統人們的看法不一樣,我不會以訂閱數來當作參考指標,取而代之的是【黏著度】。
以一部影片為例,當你這部影片被人看到時,他如果喜歡,就會訂閱,但是如果他真的超級喜歡,覺得每部影片都想看到的話,就會加到【搶先看】裡面去,不想錯過通知。
我覺得影片質量有沒有高到讓人願意加到【搶先看】,是天才和一般努力型的區分點。
我這邊列出的天才都有一個共同點,就是觀看數比訂閱數高,這代表一件事情,每當他的影片發布時,訂閱他的人是願意觀看他的影片的,並且願意推薦出去給其他親朋好友。
這樣才會造成觀看數比訂閱數高的結果,不然連訂閱的人都不想點開來看的話,觀看數是不會比訂閱數高的。
如果你的影片都一直能讓觀看數大於訂閱數,代表你是潛力股,缺的就只是曝光度,也就是等時間證明而已。
老高雖然現在是200多萬訂閱,但是他從10萬多人訂閱開始時,他的影片都始終維持著這個法則:觀看數>訂閱數。
我只看觀看數>訂閱數的創作者。
有時候優秀的影片和訂閱人數其實沒什麼關係。
訂閱人數多的人,有一大部分比較像是先行者,先吃到甜頭,但不代表他們製作的內容是優秀的。
我日常會追的Youtuber有: Stanley史丹利綿羊料理周扒片Psyman塞門老高與小莫熊貓周周OnionMan洋蔥不管他們的訂閱數高低,但是他們影片觀看數始終保持著觀看數接近或是大於訂閱數。
努力型的,我覺得就是屬於天分不夠,數量來湊。
觀看數和訂閱數有嚴重落差,這代表有訂閱的人,看到他們發片時,有很多人是沒有慾望點開來看得。
很像是在考數學補考,他考一次不過沒關係,他考十次就會過了。
那麼,如果你要學數學的話,你要跟只考一次就過的人學,還是要跟磨了十次才過的人學? 我的話會跟考一次就過的人學,因為代表他應該是掌握某種技巧或是解法。
努力型的人代表的有: 阿滴英文理科太太志祺七七X圖文不符 比較不推薦的就是志祺77了,我對於77的影片,印象真的頗差阿,給我的感覺很像是拿一堆精美食材煮一鍋爛菜一樣。
志祺七七的缺點就是很像在看維基百科,以及觀點太政治正確了,他還沒說出口,我就知道他要講什麼。
我比較偏愛每一集都可以帶給我啟發或是從不同角度思考的。
像是早期的邏輯思維,老高的影片等。
在我研究這些天才型的Youtuber內容時,我覺得他們的共通點其實也很簡單,就是【流暢】。
流暢到你看完整部影片後,你都忘了時間流逝多久了。
像是10-20分鐘的影片,體感的感覺,你看下來可能覺得才過去5分鐘,也就是說你會跟隨視頻沉浸在裡頭。
特效這種都是其次,能讓人一句跟著一句,一分鐘跟著一分鐘看下去才是重點。
再來是他們對於拍攝的影片是真的是樂在其中,你可以在螢幕外就能感受到那種氛圍,你會邊看著影片跟著他們一起笑。
所以我覺得好的內容創造者只要擁有2種特質就行了,【喜愛自己的內容】和【讓人看的下去】。
製作內容要按照你喜歡的方式來製作內容這種事情,其實並不是看到哪個效果好,就要去一窩蜂地跟上。
你不一定要像我一樣寫長文章,我會覺得要跟隨自己的天賦,找出消耗你心力最小的製作內容方式會比較好。
你知道人其實對於不同的媒介有不同的敏銳度嗎? 我舉個例子來說,看電影你會注意什麼? 聽覺,視覺,劇情 有些人是要主題曲好聽就好。
有些人是要視覺震撼,要大場面。
但像是我,以上兩個對我來說都不是很重要的,但是我很重視劇情的結構安排。
出現太突兀或是不合理的劇情,我都會很難受。
在NLP,人的行為模式裡,其實可以分為3種,視覺型,聽覺型,觸覺型。
視覺型的人看世界,聽覺型的人聽世界,觸覺型的人感受世界。
有趣的是很多時候我們並不知道自己是用何種方法溝通-因為這些都是潛意識行為。
有一些比較簡單的判斷標準是,你是不是喜歡邊做事邊聽音樂,那你就是聽覺型的人材。
你對於聲音很敏感,這樣的話,與其像我一樣寫長文章,不如去經營Podcast會比較適合你。
同樣的,視覺型人才對於圖片影片很敏感,也許經營IG,拍拍照會比較適合你。
製作內容中,找到自己的天賦,用最小心力產出內容,我認為比跟風重要很多。
寫文的過程要放鬆有時候我們都會很羨慕那些短時間內,就能洋洋灑灑寫出一大堆大道理的文字工作者或是作家。
明明同樣是人,但是你面對老闆交代給你的題目時,你卻腦袋乾涸,發呆恍神,完全不知道該如何下筆。
你是不是都會很想把他們腦袋切開來,看看是不是有什麼異於常人的構造?但其實寫長文章這種事情是可以經由後天培養的,我也花了幾年的功夫,苦練到現在能寫出上千字的文字來。
靈感這種東西是能培養的嗎?我該怎麼挑選適合的媒介?我該在意粉絲的讚數嗎?這些問題你都很好奇吧!要製作一篇好內容牽扯到的事情很多,我分享一下我近年寫文章的體悟。
我在寫長文章的時候其實比較依賴靈感。
也就是並不是像是傳統上班族這樣,坐在座位上熬個8小時,硬生生地把文章生出來。
相反的,我很常到處走動,以及做很多不相干的事,像是看影片看漫畫等等,我是等靈感積累好了,在一次寫出來。
我很幸運的是,在我早年的時候我有看過一本文案的書【文案訓練手冊】,作者是【約瑟夫修格曼】,裡頭有講述怎麼培養靈感。
培養靈感最好的方式就是讓腦袋休息,停止工作。
對,就是做一些其他的事情,把這個工作項目給忘記。
這是不是顛覆你的認知?這樣做的目的是交接,讓處理工作這種麻煩的事情,轉交給你的潛意識去執行。
你應該要知道一件事情,你潛意識的力量是你意識力量的3萬倍之多。
你用意識的力量,不管再怎麼努力,都無法超越潛意識。
就像是你可能有很多類似的經歷,困擾你一整天的難題,睡個飽覺後就自動想通了,這背後都是潛意識的功勞。
所以我寫作時候,我是先選定一個主題,一開始輸入關鍵字,查看一堆資料。
把腦袋塞得滿滿的。
然後就讓腦子關機了,開始做其他的事情。
這時候靈感會不分時段的突然冒出,我會把這些靈感打進手機中,或是寫在紙張上,等我累積的差不多時,才會花1-2個小時一次性地把文章打出來。
比如上圖,就是腦中冒出的靈感,我一句句記錄下來的。
每個靈感都會提醒我說,有哪些面向可以講到。
然後我就會挑一個時間,一次性的把文章給打出來,完稿後就是這篇文章。
在培養靈感的過程中,水是好朋友,我有很多靈感都是在洗澡或是逛河濱散步時突然想到的。
洗腦的最高招,就是讓人以為答案是自己想出來的厲害的業務員都知道,最好的說服方式,就是要讓消費者以為【答案是自己想出來的】。
人的一切行為都是行為反射行為,也就是接受信息刺激,然後給出反射行動。
像是早上聽到鬧鈴聲,反射動作起床;開車時看到紅燈,急踩剎車;又或是路上聽到有人大叫,馬上轉頭望向聲源處。
所以想要去迪士尼玩,這個動作,一般來講,你只要看到迪士尼卡通或是同學在討論,你就有這個誘因了。
可惜,決定的人不是你,而是你的家長。
那麼你想要的行為動作,就要變成【怎麼讓家長同意讓我去迪士尼玩?】又或是乾脆轉換消費者思維,把問題轉換成【為什麼我要同意讓孩子去迪士尼玩?】要啟動【讓孩子去迪士尼玩?】這個行為開關,需要什麼樣的訊息刺激呢?影片中有一步步的分解。
怎麼樣的訊息刺激才會讓父母【主動提議讓孩子去迪士尼玩呢?】他先找出目標受眾,也就是父母會在意的點【孩子的未來】【孩子的未來】可以具體為【大學成績】【大學成績】可以具體為【分數的評分標準】【分數的評分標準】可以具體為【除了成績,更在意創新】【創新】就跟【華特.迪士尼的個人課題】有關那麼哪裡可以蒐集到更多有關【華特.迪士尼的個人資訊】呢?引誘父母自己找出答案。
在影片中他提到了行銷的3個觀念。
1.首先是讀者思維,不能只以自己的出發點為考量,要以目標客戶的立場來思考,只以自己的出發點為考量,可能就會導致哀求,無理取鬧等等。
在行銷中,可能導致的行動就是低價促銷,價格競爭,而疏忽了消費者真正在意的價值。
2.要分析出目標客戶的痛點,和自己的產品做結合。
在影片中目標客戶在意孩子的未來,把迪士尼的特色做拆解,除了單純的遊戲外,還有創辦人的傳奇色彩。
用創意作為切入點,巧妙的融合在一起。
3.最後是,讓目標客戶以為答案是自己想出來的。
雖然他提供了很多的邏輯引導,但最終最重要的答案還是讓目標客戶自己想出來。
寫作指南FAQ為什麼需要學寫作?【風格感覺】的作者【平克】說過:【寫作本質是將網狀的思想,通過樹狀的句法,組織為線狀展開的文字】。
也就是說,在你腦中的想法,其實是像蜘蛛網一樣散亂的,可能更糟,是像棉花糖一樣打結,糾結成一塊。
寫作的目的,就是把這些散亂的想法,抽絲剝繭,分解開來,讓你可以以【線性】的結構來編排統整。
怎麼培養狂熱粉絲,讓人願意來你的粉專?用戶只會關心自己,他也在等你跟上他。
至於你公司會不會倒,產品有沒有賣,這真的對他來講不重要。
每次貼文前,需要先問一下自己,如果我是讀者,我會有興趣看到這篇內容嗎?是跟他切身相關的內容嗎?你自己都沒興趣的話,就果斷刪掉吧。
如何寫出成效超過95%的貼文?比起有知識,怎麼說讓別人理解更重要。
把話說得簡單還有一個好處,因為人性中有個特點,就是人只會跟信任的人買東西。
不管是名人背書?大牌子?或是相信你的產品能幫助到他,背後的邏輯是信任。
購買的本質是信任,不會有人去購買他自己都不相信的產品。
這延伸出來就是,你想獲得信任,把話說得簡單,讓他聽得懂很重要。
如何讓人看完你的內容?在文案中,有個特別的名稱,叫作【溜滑梯原理】,之所以稱作溜滑梯,就是因為文字的編排能讓人像溜滑梯一樣,順順的滑下去,看下去。
想要製造出這種現象,需要前後連貫,也就是當你的大標題吸引注意力之後,要一句話接下一句話。
確保整個觀看者的瀏覽體驗是流暢的。
多米我透過這個網站分享我所知道的技巧。
有別於大部分的學習機構,網站上的資訊全部免費。
FacebookInstagramYouTube文章導覽PreviousPrevious《集客式行銷》是什麼?告別傳統推銷,帶來3倍的顧客轉化NextContinue想要提升轉化率?先學會銷售漏斗SimilarPosts最近很常遇到有人詢問,到底臉書的fb貼文要怎麼製作?大多數粉專經營者都很想知道這個問題,因為他們的粉專充斥著千篇一律的銷售文,轉換成效並不好。
新手學好寫作的唯一手段就是【抄襲】。
看起來有點難聽,或是你可以替換成文雅一點的詞彙,像是模擬,借鑑,參考,致…想不到題材的原因只有一個,那就是你看的太少了。
你可以把自己想像成是一台榨汁機,要先把蓋子打開,加入水果配料,…我的答案是:你可以每天寫,但不要日更。
這意思指的是你需要有點【作品思維】,就是在每次發表文章前,都要確認文…【通往財富自由之路】的作者是【李笑來】,他對於財富自由的定義是:【當有一天,你終於不用再靠出售時間來賺取日常生…如果你有聽過峰終定律的話。
那你會知道一段經歷給我們印象最深刻的,其實是這段經歷的峰值瞬間——包括最好和最…領取受眾頭像模板你想要在網路上賣東西,但花了大筆廣告費卻沒人買單嗎?有沒有輕鬆的方式,找到他是誰?他在哪裡?他將購買什麼呢?免費領取你好,我是多米!市面上的教程寫得既艱澀又難懂,充滿了一堆文謅謅的教學 我花費了4年多時間研究網路行銷,期間走了不少彎路。
而現在我開始自己做教學,試著讓行銷變得簡單點搜尋精選文章FB貼文要怎麼製作?如何寫一篇好文章?集客式行銷是什麼?如何增加網站SEO流量?消費心理學是什麼?銷售文案怎麼優化?如何用故事行銷?實用工具WordPress插件設計素材包網站工具Elementor版型快速跳轉目錄1.為什麼需要學寫作?這是能改變你一生的技能2.怎麼利用受眾思維培養狂熱粉絲,讓他們黏著你催更?3.如何寫一篇好文章?遵守3原則,寫出你的爆款文4.讓讀者沉迷在你文章中,順順讀完的3個秘密5.如何培養寫文章的日常訓練?寫作指南FAQScrolltotopScrolltotop“無論你要推出新品牌,優惠活動還是內容計劃,第一步都是創建客戶頭像。
Email下載(超過3142人領取)5/5
延伸文章資訊
- 1如何寫出一篇好文章:不動筆就能學會寫文章的訓練法 - 博客來
書名:如何寫出一篇好文章:不動筆就能學會寫文章的訓練法,語言:簡體中文,ISBN:9787515356006,頁數:272,出版社:中國青年出版社,作者:(日)山口拓朗, ...
- 23個快速寫好文章的技巧 - YanNotes
3個快速寫好文章的技巧 · Who (誰/負責、分擔、主題) · What (什麼事/目的、目的、目標、內容) · When(何時、期限、時期、日期、時間) · Where(哪裡、場所、 ...
- 3寫作能放大任何人的影響力,這是能改變你一生的技能
寫文案不像是烹飪,按照食譜就能完美的複製一道菜色。 剛好相反,寫作是沒有公式可言的。 如何寫一篇好文章寫作沒公式. 就算把所有技巧 ...
- 4寫好一篇文章需要哪些步驟? - 每日頭條
一篇結構完整的文章,都需經過取材、立意、構思、布局、語言、修改這六道程序。 下面我把這本書的筆記分享出來,希望能帶給你一點收穫。 取材. 取材也就是 ...
- 5如何寫出好文章?連新手都會的9個撰寫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