結構主義美學-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文章推薦指數: 80 %
“作者已死”是羅蘭·巴特的著名口號。
作者對於作品的形成沒有太大的作用,是讀者的閱讀對於創造性文本的產生具有決定性的作用。
因此,讀者在閱讀時應該採取一種“評註”的 ...
結構主義美學
語言
監視
編輯
此條目沒有列出任何參考或來源。
(2008年5月25日)維基百科所有的內容都應該可供查證。
請協助補充可靠來源以改善這篇條目。
無法查證的內容可能會因為異議提出而移除。
結構主義美學作為一種文化思潮,出現在1940-50年代,60年代後在法國取代了存在主義而達到鼎盛。
結構主義不是一個統一的哲學流派,其核心思想是把一切事物都看成處在一定的系統結構之中。
認為任何事物只有在系統整體中才能獲得意義,並把結構分析作為觀察、研究、分析事物和現象的思路方法,力圖發現事物背後的結構模式。
代表思想家編輯
羅蘭·巴特編輯
羅蘭·巴特是後結構主義(解構主義)的創始人之一,(1960年代)特別強調讀者對於文本的作用。
他認為:由於讀者處於歷史發展中,所以文本的結構和意義也就處於歷時性的變化和開放之中。
「解構」就應該成為一切文本的屬性。
「作者已死」是羅蘭·巴特的著名口號。
作者對於作品的形成沒有太大的作用,是讀者的閱讀對於創造性文本的產生具有決定性的作用。
因此,讀者在閱讀時應該採取一種「評註」的方法,去發現作品的新的意義,及形成一個新的創造性文本。
取自「https://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結構主義美學&oldid=50818159」
延伸文章資訊
- 1回答:怎麼理解羅蘭·巴特的「作者已死」的觀點? - 每日頭條
因為作者說話的原因是被多重決定的,所以作為一個整體的原因永遠是缺席的,作者被去中心化。並且真正的中心是無法定位的。在這裡,巴特明確地說出了作者之 ...
- 2【文論】「詮釋學」與「作者已死」之淺談 - 創作大廳- 巴哈姆特
漢儒、宋儒、明儒這樣一脈下來的註釋,都完整的呈現《論語\孔子》的意涵? 所以,羅蘭‧巴特提出「作者已死」的詮釋觀。但他的意思並非「隨便讀者講」,而 ...
- 3pieces of days: 「文本誕生,作者已死。」
仔細端詳「文本誕生,作者已死。」這句話,其中的意義是要讀者思考,給讀者想像的空間,自己作延伸,自己讀出心得來,而不要 ...
- 4結構主義美學-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作者已死”是羅蘭·巴特的著名口號。 作者對於作品的形成沒有太大的作用,是讀者的閱讀對於創造性文本的產生具有決定性的作用。因此,讀者在閱讀時應該採取一種“評註”的 ...
- 5作者已死」?羅蘭·巴特提出的此觀點到底如何理解? - 壹讀
01 「作者已死」後文本的自由闡釋空間產生 ... 近代以前,作者被看成是作品的唯一和永久的主人,而讀者僅僅只擁有作品的受益權,即讀者對作品只有選擇和接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