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uiet 安靜- 內向者發揮積極的力量 - 遠流
文章推薦指數: 80 %
內向VS外向測驗. 內向者發揮積極的力量. 日子要過得好,秘訣就是要把自己放在正確的舞台上。
本書幫助你思考:運用你的性格特質,找到正確的生命舞台。
《安靜,就是力量》
作者:蘇珊‧坎恩
定價320元
優惠價253元
推到
日子要過得好,秘訣就是要把自己放在正確的舞台上。
本書幫助你思考:運用你的性格特質,找到正確的生命舞台。
本書是第一本首度針對內向與外向性格所做的全新探索。
以大量實例探討內向、外向在不同文化、家庭裡的表現,在學業與職場的發展,
更教導內向者如何將自己獨特性格轉化為優勢。
1/3以上的人是內向者,他們屬於不容易被注意到的族群。
在這個強調競爭、高調與張揚的現代社會下,
內向者喜歡傾聽,少說話,喜歡閱讀,不喜歡參加派對,
經常有創新的好點子,但不願自吹自擂,
他們怯於推銷自己,喜歡獨立作業,不習慣跟著一群人腦力激盪,
作者逐一舉證,從古至今許多安靜的人,因為知道如何善用自己的長處,
因此發揮出無比巨大的力量,改變了整個世界,
本書告訴你
如果沒有內向的人,這個世界就不會有:萬有引力、相對論、夜曲、追憶似水年華、小飛俠、一九八四、史努比、E.T.、第三類接觸、Google、哈利波特
內向者和外向者該如何溝通
內向者如何建立社群關係,如何教養內向的小孩建立自信
內向者如何找工作、伴侶,解決家庭、婚姻中的衝突
內向者在商場談判的秘訣
蘇珊‧坎恩(SusanCain)
畢業於普林斯頓大學和哈佛法學院,曾在華爾街擔任律師,專長領域是公司法,目前為商業諮詢顧問,客戶多為大型企業及律師事務所,諮詢項目主要為談判策略和個人專業形象。
蘇珊看起來應該是個自信積極的外向者,但其實她每次說話之前都習慣先思考,公開演講更是常常讓她頭皮發麻,所以蘇珊在《安靜的人更有力量》中以自己的經驗為出發點,探討內向性格的人在外向主導的社會裡如何發揮力量。
《安靜,就是力量》甫出版便空降紐約時報暢銷書排行榜冠軍,蘇珊之前即在許多報章雜誌上發表關於內向性格的文章,包括《紐約時報》、《達拉斯晨報》、《大西洋月刊》、《歐普拉雜誌》、《時代雜誌》網路版,以及《今日心理學》網站。
同時她也曾受邀到Microsoft、Google等公司,甚至美國財政部去演講授課,2012年2月站上TED論壇發表演講《內向的力量》,該段影片上傳之後,在TED網站已超過兩百五十萬人次收看,網友熱烈迴響。
蘇珊目前和她的丈夫與兩個兒子住在美國哈德遜河谷區。
商周媒體集團執行長王文靜
政治大學法律系副教授沈宗倫
親子教養作家李偉文
交大校長吳妍華
政治大學創造力講座教授吳靜吉
社會觀察家南方朔
清華大學校長陳力俊
台北教育大學教育經營與管理學系教授莊淇銘
大中華地區卡內基訓練負責人黑幼龍
導演劇作家魏德聖
這本書是你絕對不能錯過的好書,讀起來引人入勝。
──葛瑞琴‧魯賓/《過得還不錯的一年》作者
這本書只能以傑作來形容!它會改變你看待自己、看待別人,看待世界的方法。
──亞當‧葛蘭特/華頓商學院教授
這本書顛覆了我們對內向者價值的舊觀念,值得與麥爾坎‧葛拉威爾等心理學暢銷作家相提並論。
──泰瑞莎‧阿馬比爾/哈佛商學院教授,《進步法則》作者
找個安靜的角落,靜靜吸收書中讓人思緒翻騰的高明看法吧。
──羅莎貝絲‧肯特/哈佛商學院教授,《信心:創造成功的循環》作者
書中以嚴謹的研究為基礎,用不同的角度開啟一段嶄新的對話,說明我們如何讓安靜、喜愛沉思又敏感的人更有力量。
──布萊恩‧利透博士/劍橋大學社會暨發展心理學系傑出學者
我自己就是內向者,不過經常被要求要表現得很外向,我覺得本書的資訊太有啟發性、太有用了。
──安德魯‧威爾/《自發的幸福》作者
蘇珊‧坎恩太棒了!她把幾十年來針對內向、外向和敏感性的複雜研究梳理出清楚的概念,許多高度敏感的人也是內向者,這本書會讓他們受益良多。
──艾蓮‧愛倫/《孩子,你的敏感我都懂》作者
《安靜,就是力量》為全世界一半的人發聲……相信我,這本書絕對大賣。
──蓋伊‧川崎/《創業的藝術》作者
看完這本書,以後你有問題的時候,就會去找那些靜靜坐在角落的人,問問他們的意見。
──貝瑞‧史瓦茲/《只想買條牛仔褲:選擇的弔詭》作者
本書資訊豐富,研究透徹,清楚解釋安靜的力量,戳破了外向社會的迷思,你不一定要當個外向者才會快樂成功。
──茱迪斯‧歐樂夫/《情感自由》作者
內容豐富,充滿智慧的一本書。
──華爾街日報
希望臉書創辦人祖克柏能有機會坐下來好好讀一讀這本書,或許他就知道如何解決臉書IPO的問題了。
──CNN.com
《安靜,就是力量》是人人一定要讀的書。
──道格拉斯‧科南特/康寶濃湯前執行長
內向外向大不同
我說蘿拉這個人「很內向」的時候,到底是什麼意思?剛開始寫這本書的時候,我的首要之務就是找出學者到底如何定義「內向」和「外向」。
我知道在一九二一年間,著名的心理學家卡爾.榮格出版了一本引起軒然大波的書《心理類型學》,認為內向和外向是人類個性的基石,從此炒熱這兩個名詞。
榮格說,內向者面對圍繞在他們身旁的事件時,傾向於去思考這些事件的意義,而外向者則直接投入這些事件裡面。
內向者趁著獨處時充電,外向者則是在社交活動不足時才需要充電。
今日大部分的大學和《財星雜誌》百大企業都採用MBTI邁爾斯—布里格斯性格分類法⑤讓學生或員工瞭解自己的性格,而這個分類法就是以榮格的思想為基礎發展出來的。
如果你曾經做過這個測驗,那麼你可能已經知道內向和外向的概念了。
⑤MBTI是一種人格分類的方式,由美國學者凱瑟琳.布里格斯(KatherineCookBriggs)於廿世紀初期開始研究,經其女伊莎貝爾.邁爾斯(IsabelBriggsMyers)承續後不斷觀察統計而成。
經過多年來的發展,此法已成為全球各地採用的性格測試及分類法,在教育界、職場、領袖訓練及個人發展等領域均有廣泛的應用。
但是當代的研究人員又有什麼看法呢?我很快就發現,無論是針對外向還是內向,世界上並沒有一體適用的定義。
外向或內向並非是一種單一的分類,像是「捲髮」或「十六歲」這種大家沒有意見的分類。
舉例來說,心理學上有「五大性格特質」之說,認為人的性格可以歸類成五種主要類型,信奉這種說法的人在描述內向者的時候不會形容他們「有豐富的內在生活」,而會說他們「言談沒自信而且欠缺社交能力」。
世界上有多少位人格心理學家,就會有多少種針對內向和外向而下的定義。
人格心理學家花費大量時間爭論到底誰的定義比較精確,有些心理學家認為榮格的想法已經過時了,有些則認為榮格是惟一下對定義的人。
然而,今日的心理學家們多少還是有點共識。
舉例來說,大家都同意內、外向這兩種類型不同之處,就在於他們需要多少外界刺激。
內向者覺得少量刺激比較好,譬如說跟好友把酒言歡、玩填字遊戲,或是看書。
外向者喜歡熱鬧,譬如說認識新朋友、從險峻的山坡上滑雪往下衝,或是用超高音量聽音樂。
任教於密西根大學的人格心理學家大衛.溫特博士解釋,典型的內向者度假時不喜歡搭郵輪和大夥一起鬧烘烘的開趴,反而喜歡一個人靜靜的在海灘上閱讀,原因是內向者認為「其他人太吵了」,這些很吵的人會在內向者心中激起恐懼,讓他們想逃離,使他們感到威脅。
對內向者來說,一百個人構成的群體實在是太吵了,比一百本書還要吵,比一百粒細沙還要吵。
心理學家也同意,內向者和外向者工作的方式不同。
外向者動作很快,會快速下決定(雖然這些決定有時過於草率),也比較會一心多用,比較願意冒險;他們喜歡追逐快感,追逐金錢和地位。
內向者動作比較慢,比較小心,他們喜歡專心做一件事情,有過人的專注力,通常不太在乎財富和名聲。
我們的個性也決定我們的社交模式。
外向者能讓你的晚餐派對增色不少,在你說笑話的時候大笑。
他們通常個性武斷,喜歡主導,並且需要別人陪伴。
外向者思考速度很快,表達得也快,愛講話,比較不喜歡聆聽,很少會有詞窮的時候,有時候話講出口的速度太快,結果講出的話和自己的意思相反。
他們不畏懼衝突,但害怕孤獨。
相反的,內向者雖然也可能擁有高明的社交技巧,可能喜歡跑趴或參加商務會議,但是過了一會兒之後就希望自己能穿著睡衣宅在家裡。
他們喜歡把自己的社交精力投注在好友、同事和家人身上。
他們聽得多講得少,並且比較容易從寫作而不是對話中表達自己的意見。
他們不喜歡衝突。
他們很討厭閒談瞎扯,但是喜歡有意義的討論。
然而,「內向」並不是代表隱士或厭棄人群的人。
有些內向者可能是隱士,可能厭棄人群,但是大部分內向的人都很友善。
英文裡最具有人性關懷的一個詞句是「一定要(和別人)連接」,這句話出自顯然很內向的英國作家福斯特(E.M.Foster)之手。
他在《此情可問天》這部小說裡探討的問題是如何才能達到「人性關愛的最高點」。
內向者也未必是害羞的人。
害羞的定義是害怕羞辱,害怕社會一般人對自己不認同。
然而內向只是喜歡「刺激程度不要太強」的環境而已。
害羞必定很痛苦,內向則不會,而大家會把害羞和內向這兩個觀念搞混淆,原因是這兩者有時候會重疊(只是心理學家對重疊的程度尚無共識)。
你可能是害羞的外向者,像芭芭拉‧史翠珊,她的個性非常鮮明,但是怯場到不行。
你也可能是不害羞的內向者,像比爾‧蓋茲,他不愛管人閒事,但是不受別人閒言閒語的影響。
當然,你也可能兩者都是。
詩人T.S.艾略特相當注重隱私,他在《荒原》一詩中寫下自己可以「在一掊塵土裡讓你看到恐懼」。
很多害羞的人變得內向,可能是想保護自己,因為與人交際讓他們很痛苦;但是很多內向者變得害羞,部分原因可能是他們從別人的反應中獲悉自己「喜歡沈思」這件事情不太對勁,另一部分也是因為他們的心理狀態讓他們不願參與刺激太多的環境。
這一點之後還會詳述。
雖然內向和害羞有所不同,但兩者其實有一些很重要的共通點。
一個害羞的外向者安靜坐在商務會議裡,此時他的心理狀態可能與會議上另一位冷靜的內向者完全不同——害羞的外向者害怕發言,冷靜的內向者只是覺得這種會議環境的刺激太多了。
可是在外界看來,這兩個人的行為完全一樣。
瞭解這一點之後,那麼無論是內向還是外向的人都可以體會到,因為我們整個社會都爭著要當第一名,這樣反而讓人看不見那些美好、聰明與睿智的事物。
雖然各自的原因不同,可是害羞的人和內向的人都可能決定要做幕後的工作,例如發明、研究、照顧重病患者或是安靜且成功地擔任領導者。
他們不是最受矚目的角色,但是扮演這些角色的人仍是好榜樣。
這麼說的原因,一方面是因為我們是精細繁複的個體,另一方面也是因為內向者和外向者的種類很多。
內向和外向這兩種性格,加上其他種類的人格特質及個人生命歷史,這些因素交互作用之後會產生出差異相當大的人。
如果你是個很有藝術天分的美國男性,但是你父親一直希望你能跟你那些粗魯的哥哥一樣加入美式足球隊,那麼你的內向類型會與一個父母看守燈塔的芬蘭女生意人很不一樣。
(芬蘭是個出了名的內向的國度。
在芬蘭有個笑話:你怎麼知道芬蘭人喜歡你?看他是盯著你的鞋子還是盯著自己的鞋子。
)
Top
延伸文章資訊
- 1內向的力量:別害怕,做你自己,你並不會失去什麼! - 天下雜誌
總是因為文靜不說話,而被說沒有主見、沒有自信?講者Susan Cain將告訴內向者,內向的力量,無需害怕,無需刻意交際,做你自己,你並不會失去什麼!
- 2Quiet 安靜- 內向者發揮積極的力量 - 遠流
內向VS外向測驗. 內向者發揮積極的力量. 日子要過得好,秘訣就是要把自己放在正確的舞台上。 本書幫助你思考:運用你的性格特質,找到正確的生命舞台。
- 3內向的力量【實踐版】 - 博客來
書名:內向的力量【實踐版】,語言:繁體中文,ISBN:9789864893683,頁數:264,出版社:漫遊者文化,作者:譚雲飛,出版日期:2020/04/27,類別:心理勵志.
- 4內向」與「社交焦慮」不完全是同一回事 - 關鍵評論網
坎恩在《安靜,就是力量》提到:其實內向也不過是與外向相對的一種性格特質,而非需要改變或者能夠改變的心理問題或性格缺陷。
- 5「內向」也是一股力量:別怕!勇敢做自己,你不會失去什麼
... 而被說沒有主見、沒有自信?今天,講者Susan Cain 將告訴內向者,內向的力量,無需害怕,無需刻意交際,做你自己,你並不會失去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