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捲化-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清華大學博士生曹豐澤宣傳其「反內卷」理論 ... 渐进式民主背景下我国民主发展的“内卷化”及其突破研究. ... 不转换 · 简体 · 繁體 · 大陆简体 · 香港繁體 · 澳門繁體 ... 內捲化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跳至導覽 跳至搜尋 內捲化(英語:Involution)是一個社會學概念,也翻譯為過密化,用以形容社會文化重複勞作、發展遲緩。

內捲化出自拉丁語詞彙「involutum」,原意是「轉或捲起來」,因德國哲學家伊曼努爾·康德、美國人類學家亞歷山大·古登威澤爾、美國社會學家克利福德·格爾茨等人的使用而聞名[1]。

格爾茨的內捲化概念藉由印度裔漢學家杜贊奇、華裔歷史學家黃宗智等人的使用引入中國農村研究,在中國學界引起爭議[1],內捲化概念現今是中國學界影響較廣、提及頻率較高的概念之一[2]。

目次 1概念的發展 2農業內捲化 3政權內捲化 4概念的拓展 5對概念的批判 6網絡使用 7參考文獻 8參見 概念的發展[編輯] 德國哲學家伊曼努爾·康德區分了「內捲化」(英語:Involution)與「演化」(德語:Entwicklung)的不同意涵[1]。

德國數學家、哲學家戈特弗里德·萊布尼茨在1714年使用「演化」(英語:Evolution)一詞來形容如蛆之於蒼蠅、毛蟲之於蝴蝶等的個體生物的發育過程,指出這些過程只是上帝將生命以無數單子的形式放入世界後的展開[3]。

康德在《判斷力批判》一書中對萊布尼茲所提出的進化論(英語:Theoryofevolution)進行批判時,指出按照萊布尼茨的理論,所有的進化已經存在於生命的起源之中,因而進化論就是「退化論」(英語:Theoryofinvolution)[3]。

在康德的使用中,「Involution」的主要含義則是內捲、內纏、退化復原等[1]。

美國人類學家亞歷山大·古登威澤爾發展了內捲化的概念[4]:在1936年的研究原始文化的一篇論文中[5],他使用「內捲化」來形容某文化模式達到某最終形態後,無法自我穩定,也無法轉變為新的形態,只能使自己在內部更加複雜化[6][7]。

戈登威澤認為,文化模式達到了極致之後,模式的規定導致了文化的外在的統一性,從而漸進發展起統一性內部的不同要素的多樣性:如毛利人的裝飾藝術要素很少,卻有著複雜而精細的設計,戈登威澤將這種現象稱為內捲化[2]。

30年後,美國人類學家克利福德·格爾茨在《農業的內捲化:印度尼西亞生態變遷的過程》一文中借用戈登威澤的內捲化概念,以研究爪哇的水稻農業[4]。

格爾茨認為,印度尼西亞許多世紀以來稻作的強化產生了更多是社會的複雜性,而不是技術或者政治的變革,這一過程也被格爾茨稱為「內捲化」(英語:Involution)[7]。

格爾茨使這一概念在人類學界與社會學界廣為知曉,成為一種描述社會文化發展遲緩現象的專用概念[2]。

農業內捲化[編輯] 參見:農業的內捲化:印度尼西亞生態變遷的過程格爾茨在《農業的內捲化:印度尼西亞生態變遷的過程》一書中提出了「農業的內捲化」這一概念,用以解答為什麼爪哇沒有產生農業變革以促進工業革命的發生[8]。

格爾茨在書中認為,1830年代以後的爪哇受到兩個方面的限制,一個是增長的人口壓力,另一個則是阻礙本地經濟作物種植和商業部門發展的帝國主義模式[9]。

而爪哇面對土地短缺卻採取了共同分擔貧困(英語:sharedpoverty)的模式,引起了爪哇工業化的失敗[8]。

格爾茨援引戈登威澤(英語:AlexanderGoldenweiser(anthropologist))的內捲化概念,指出文化模式發展到極致後,帶來內部的修飾性和裝飾性,強化技術細節,無休止地增加鑑賞性,並且用以對應到爪哇的水稻農業在土地使用、租佃關係、勞動力安排等方面的複雜化,將爪哇的梯田形容為「過分欣賞性的發展、一種技術哥德式的雕琢、一種組織上的細化」[2][9]。

格爾茨還將印度尼西亞的農業內捲化引申到城市範疇[10]。

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後的民族獨立未有帶來印度尼西亞的快速發展,人口湧入城市卻沒有帶來工業化,引起的只不過是以原來在農業中出現的共同分擔貧困(英語:sharedpoverty)的模式拓展到城市中[10]。

跨國公司通過開採國家資源控制貧困人口,同時提升了精英的權勢,使得貧苦民眾生活更難以受到制度保障,經濟的增長也無益於大眾[10]。

政權內捲化[編輯] 杜贊奇在《文化、權力與國家——1900-1942年的華北農村》(Culture,Power,andtheState:RuralNorthChina,1900-1942)中參照該概念到中國農村社會發展分析[11][12],並提出「國家政權內捲化」(StateInvolution)[13]。

「內捲化」概念因為2000年黃宗智所著《華北的小農經濟與社會變遷》而開始在中國農村研究中受到關注[14]。

概念的拓展[編輯] 此外,相關分析已拓展到國有企業分析[14]、城市研究[14]、學術研究[15]、教育發展[16]、法律訴訟[17]、民主發展[18]、制度創新[19]等不同領域,成為了中國社會學研究中影響較廣、提及頻率較高的概念之一[14]。

對概念的批判[編輯] 此定義遭到李懷印、張佩國等學者的反駁,並強調華北村落存在自律性[20]。

網路使用[編輯] 清華大學博士生曹豐澤宣傳其「反內卷」理論 2017年末,內捲化一詞逐步進入中國公眾視野,其含義也發生了變化。

格爾茨、黃宗智等學者認為內捲是指缺乏經濟競爭導致農耕社會未能進入工業化轉化成資本主義經濟。

而在中國網路文化中,「內捲」這一詞卻出現了語意偏移,用來指代內部惡性競爭、過度競爭,或逐底競爭、向下沉淪的現象(Racetothebottom)。

如一家公司,原本實行八小時工作制,但有些人自願加班,並得到管理層的賞識。

此時,原先按時上下班的人開始擔心自己成為劣勢者,也自願加班,久而久之,加班便成為常態,最後變成如果不自願加班,就會影響自己在職場的生存,降低談判力[21]。

雖然這兩種定義在「局限於內部」和「低水平重複」這兩點上有一定相似性,但其執行機制有所不同。

人類學家項飆將網路上流行的內捲描述為「不斷抽打自己的陀螺式的無窮迴圈」及「一種不允許失敗和登出的競爭」[22]。

也有網友將其描述為「在一個集團內部通過壓榨自己,極度競爭,以取得微小的優勢」。

受到網路熱度影響,2018年以來,含有內捲化關鍵詞的論文數量不斷增長,但該詞的用法已經脫離原本的社會學內涵。

[23] 參考文獻[編輯] ^1.01.11.21.3計亞萍.“内卷化”理论研究综述.長春工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0,22(3).doi:10.3969/j.issn.1674-1374.2010.03.017.  ^2.02.12.22.3劉世定;邱澤奇.“内卷化”概念辨析.社會學研究.2004,(5)[2019-05-12].(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05-04).  ^3.03.1Gerhardt,Volker.Evolution:RemarksontheHistoryofaConceptAdoptedbyDarwin.Fasolo,Aldo(編).TheTheoryofEvolutionandItsImpact.Milano:SpringerMilan.2012:201–210.ISBN 9788847019744.doi:10.1007/978-88-470-1974-4_13#fn4_13(英語).  ^4.04.1McGee,R.Jon;Warms,RichardL.CriticalContributionstoAnthropology.TheoryinSocialandCulturalAnthropology:AnEncyclopedia.SAGEPublications.2013-08-28.ISBN 9781506314617(英語).  ^Goldenweiser,A.A.Looseendsoftheoryontheindividual,pattern,andinvolutioninprimitivesociety.Lowie,RobertHarry(編).Essaysinanthropology:presentedtoA.L.Kroeberincelebrationofhissixtiethbirthday,June11,1936.Berkeley,Calif.:UniversityofCaliforniaPress.1936[2021-01-20].OCLC 4531207.(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09-14).  ^劉亞偉主編.21世纪国际评论2010年第1辑总第1辑.西安:西北大學出版社.2010-05:101–102.ISBN 978-7-5604-2758-4.  ^7.07.1劉世定;邱澤奇.“内卷化”概念辨析.社會學研究.2004,(5)[2019-05-12].(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05-04).  ^8.08.1Cohen,JeffreyH.;Dannhaeuser,Norbert.Involutionandmodernisation.EconomicDevelopment:AnAnthropologicalApproach.RowmanAltamira.2002-04-23.ISBN 9780759116696(英語).  ^9.09.1Alexander,Jennifer;Alexander,Paul.SharedPovertyasIdeology:AgrarianRelationshipsinColonialJava.Man.1982,17(4):597–619[2021-01-20].ISSN 0025-1496.doi:10.2307/2802036.(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8-14).  ^10.010.110.2McCullough,Colin.Reviewof“agriculturalinvolution:theprocessesofecologicalchangeinIndonesia”byCliffordGeertz.InternationalJournalofAnthropologyandEthnology.2019-03-29,3(1):5.ISSN 2366-1003.doi:10.1186/s41257-019-0021-y(英語).  ^孫和聲,唐南發編;王國璋,張景雲,黃進發等著.风云五十年马来西亚政党政治.燧人氏事業.2007-10:116–117.  ^葉鵬飛著.农民工的城市认同与定居意愿研究Identityandresidingpreferenceofmigrantworkers.北京:光明日報出版社.2013-12:67–69.ISBN 978-7-5112-5071-1.  ^上海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傳統中國研究集刊》編委會編.传统中国研究集刊第15辑.上海: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2016-12:260.ISBN 7-5520-1919-0.  ^14.014.114.214.3劉世定;邱澤奇.“内卷化”概念辨析.社會學研究.2004,(5)[2019-05-12].(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05-04).  ^吳廷俊;陽海洪.新闻史研究者要加强史学修养——论中国新闻史研究如何走出"学术内卷化"状态.新聞大學.2007,(3).doi:10.3969/j.issn.1006-1460.2007.03.003.  ^賈德民.高等职业教育内卷化及其破解路径研究.遼寧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07,(3).doi:10.3969/j.issn.1007-421X.2017.03.005.  ^吳英姿.诉讼标的理论“内卷化”批判.中國法學.2011,(2)[2021-01-20].(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06-13).  ^鄭曙村;禚明亮.渐进式民主背景下我国民主发展的“内卷化”及其突破研究.濟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5,25(2):48-53.doi:10.3969/j.issn.1671-3842.2015.02.08.  ^范志海.论中国制度创新中的“内卷化”问题.社會.2004,(4)[2019-05-12].(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05-12).  ^吳滔;佐藤仁史.嘉定县事14-20世纪初江南地域社会史研究.廣州:廣東人民出版社.2014-09:201.ISBN 978-7-218-09565-3.  ^“内卷”里的“打工人”,这些网红热词里的日常生活.澎湃新聞.[2021-05-01].(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5-02).  ^专访|人类学家项飙谈内卷:一种不允许失败和退出的竞争.澎湃新聞.[2021-05-01].(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5-01).  ^章舜粵.专业术语不可被误用和滥用.宣講家網.[2021-05-01].(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5-01).  參見[編輯] 996工作制 加速主義 入關學 躺平 取自「https://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内卷化&oldid=70317472」 分類:中華人民共和國社會問題價值論形上學隱藏分類:CS1英語來源(en)含有英語的條目含有德語的條目 導覽選單 個人工具 沒有登入討論貢獻建立帳號登入 命名空間 條目討論 臺灣正體 已展開 已摺疊 不转换简体繁體大陆简体香港繁體澳門繁體大马简体新加坡简体臺灣正體 查看 閱讀編輯檢視歷史 更多 已展開 已摺疊 搜尋 導航 首頁分類索引特色內容新聞動態近期變更隨機條目資助維基百科 說明 說明維基社群方針與指引互助客棧知識問答字詞轉換IRC即時聊天聯絡我們關於維基百科 工具 連結至此的頁面相關變更上傳檔案特殊頁面靜態連結頁面資訊引用此頁面維基數據項目 列印/匯出 下載為PDF可列印版 其他語言 EnglishفارسیNederlands 編輯連結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