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來Family週刊- 影響我一生的母親
文章推薦指數: 80 %
陳長文曾推動許多關心身心障礙者的福利計畫,也持續做公益,都是因為想幫助像文文這般的孩子。
兒子腦麻,已40歲仍如幼兒,陳太太盼永保健康以照顧兒子 ...
2022.05.04
Vol.70
影響我一生的母親
封面故事1全台身價最高律師,只想陪媽媽打場麻將…陳長文:子欲養而親不待,是最深的痛
封面故事2老派少女洪愛珠:媽媽和外婆讓我知道,女人的可能性是無限的!
封面故事3全球AI趨勢專家李開復:母親送我的十件禮物,塑造了我的性格,建立了我的自信,奠定了我的基礎...任何一件都足夠改變我的一生
封面故事4前行政院院長張善政:媽媽做的菜,有一種味道叫「幸福」
教育快報學習歷程自述、多元表現綜整心得怎麼寫?10分鐘快速掌握技巧
精采人物出身舊金山貧民區,靠教育翻轉人生!總統科學獎得主陳長謙:父母沒受過正規教育,但總叮嚀我別忘本,要把所學帶回華人世界
名家專欄洪蘭》天下沒有不可教的孩子,孩子做功課前,請不要罵他
熱門精選台大法律系學生,「決定離開這世界」;呂秋遠律師:國中時,我也曾經不知道該怎麼活下去
影音【大來賓開講】養兒育女大不同♀♂
1
全台身價最高律師,只想陪媽媽打場麻將…陳長文:子欲養而親不待,是最深的痛封面故事
縱使早已攀上人生頂峰、成就非凡,即便媽媽已經離世18年了,但在陳長文心中,還是有著遺憾與愧疚,「如果可以重來,或許那時我工作就打些折扣吧!甚至停止律師執業,多陪媽媽吃飯聊天、打麻將。
但是,人生沒有如果。
」
文/黃啟菱(未來Family記者)
採訪:張德齡、黃啟菱4月下旬,《未來family》採訪團隊來到理律法律事務所,拜訪這家全台最大律所的大家長陳長文。
一見到記者,他劈頭就說,自己很久不受訪了,「但談family很重要,我希望大家要多花點時間陪爸媽,陪長輩的優先順序甚至還比陪小孩高,道理很簡單,樹欲靜而風不止,子欲養而親不待。
」關於陳長文,能介紹的實在太多了。
用現在流行的話來說,他是個學霸,建中、台大、哈佛,一路都讀頂尖名校,而且,當年他在拿到博士學位後旋即返家,即使那時台灣剛退出聯合國。
回國後,陳長文加入理律,處理過無數重大案件,成了理律的資深合夥人,每小時的諮詢費超過3萬元,業界都知道,他是全台身價最高的律師,甚至曾是政府公開表揚的繳稅大戶;2003年,理律碰上了員工盜賣客戶股票的驚天大案,也在他的坐鎮下,於5年內還清30億元,堪稱商界奇蹟。
他不只是律師,還是老師,曾於政大、東吳、大陸北大、復旦等校任教,至今仍愛親自為大學生們講課。
陳長文也致力於公共事務,是海基會的首任秘書長、紅十字會總會會長等等,最期盼兩岸和平。
但,走進陳長文的辦公室,就能發現,他心之所繫的,其實在這些榮銜之外。
⺠國38年父親帶妻小撤退來台,旋即又上戰場卻身亡在他的辦公室中,有個照片牆,掛滿了和家人的合照,其中,最醒目的是張黑白老照片,這是陳長文父母唯一的合照,也是父親留下的唯一影像。
1944年出生的他,1949年來台,「我爸爸是軍人,帶著媽媽、大哥、二哥、姊姊跟我,來台北落腳,把我們安頓好後,又回大陸打仗,就沒回來了。
」陳長文坦言,那時他太小,根本記不得爸爸的樣子,對「沒有爸爸」這件事也沒有太大感覺,只記得學費得以減免,長大後,他才開始細思深究,去想當年爸爸為何要回去打那場一去不回的戰役。
雖然失去爸爸,但陳長文的童年還算平順。
陳家住在長安國小附近松江路的眷村,靠著政府發的糧票和外公、舅舅們的濟助,勉強能過,「當時是兩戶人家共用一個廚房,媽媽常在廚房裡忙,我也喜歡往廚房跑、抓東⻄吃,還記得,煤球爐總熱著,不做菜時,就擺個水壺燒水。
」不只媽媽悉心照料,兄姊也很呵護他,陳長文記得,小時候生病、發高燒,哥哥會抱著他、照顧他,他辦公室中,至今擺著和兄姊的合照。
陳長文(後排左二)與兄姊、母親(前排)。
母親與兄姊悉心呵護,童年調皮,曾害同學摔斷腿陳長文小時候很調皮,在他念幼稚園時,曾有位鄰居媽媽來家裡抱怨:「你兒子自稱是傘兵司令,叫大家從溜滑梯上跳下來,結果我兒子摔斷腿了!」陳媽媽聽了,當然很生氣,「她具體怎麼罰我,我也忘了,但我這個人一定是身先士卒,我跳了沒問題,才號召大家的啊!」陳長文半開玩笑、半委屈的說,又補充道,當時總跟鄰居們玩,大夥兒最愛玩尪仔標、打彈珠。
他也曾跟鄰居去看國慶閱兵,卻走失了,還登上1951年10月11日的聯合報,報上寫著:「男孩陳長文,7歲,是福建福州人,身穿粉紅色花條白泡泡紗上衣。
」幸好,他安全回家了。
在小一到小四時,陳長文成績普通,班級排名都落在第20名以後,常被老師用藤條打屁股,他會把抹布或硯台塞在褲子內,降低痛感,後來有段時間,他還作噩夢,夢到被打。
原本成績普通,小五開竅成學霸,建中→台大→哈佛升上小五後,陳長文碰到一位很棒的導師,「我還記得,老師叫劉新民,他顯然認為我是個好孩子,給了我很多的鼓勵,還讓我做班代表;老師相信我,我也就相信自己了,真的表現得像個好孩子,開始考第一名。
」這對陳長文的影響很大,不僅點燃了他對學習的興趣,也是他後來樂於教學、提攜後輩的原因之一。
當年,初中得考試,陳長文考取了建國中學初中部,他說,部分原因是因為「抗戰功勛子弟」有加分。
後來,他又考上了建中高中部,因為自認數學不行,大學選了台大法律系。
雖然常拿書卷獎,陳長文還是愛玩,「那時喜歡把五加皮跟果汁混在一起,調成雞尾酒來喝。
」甚至直到現在,他78歲了,還是戴著小小兵圖案的口罩、用小小兵圖案的手機保護殼,閒暇時愛騎獨輪車或重機,明擺著心底住了個調皮男孩。
受母親積極的生活態度影響,重視「良知、熱情、本事」台大畢業後,陳長文拿了獎學金到加拿大英屬哥倫比亞大學(UBC)讀法學碩士,又到美國哈佛大學,花了三年拿到法學碩士與博士,回台後旋即嶄露頭角。
有著傲人經歷,陳長文卻謙遜的說,都要歸功於媽媽超級積極的生活態度,給他最正向的身教與家教,受媽媽影響,他常以「良知、熱情、本事」三個關鍵信念自勉。
說陳長文的人生上半場意氣風發,一點也不為過,直到兒子文文出生後,「對我來說,文文是挫折,也是禮物。
」「文文早產,腦沒有發育完成,他今年40歲了,還像個小孩,他很帥、很有禮貌,但腦子有時轉不過來,會當機,得要有人隨時在旁照顧。
」陳長文曾推動許多關心身心障礙者的福利計畫,也持續做公益,都是因為想幫助像文文這般的孩子。
兒子腦麻,已40歲仍如幼兒,陳太太盼永保健康以照顧兒子一生同是台大法律系畢業的陳太太,專職照顧文文,40年如一日。
陳長文坦言,照顧心智障礙者,是無比挑戰的課題,「比方說,我們去餐廳吃飯,吃完了,文文不想回家,可能會在餐廳拗上三個小時;肯上車了,到家卻又不下車,可能又得耗很久。
」小時還好辦,抱起就得了,可文文早已大了,但,再累也要撐住,因為愛著,因為家人是老天爺送的禮物。
陳太太曾經對陳長文說:「我要拚命的吃,養好身體,才能夠帶文文一輩子。
」不僅陳太太,文文的姐姐小倩也曾說過類似的話。
小倩比文文大8歲,高中就到美國念書了,有次,她寫回家的信中提到:「爸爸你放心,以後我要嫁的人,一定也要愛弟弟;我將來賺錢,也會存在弟弟名下。
」那時,她不過高一或高二。
事隔30多年,陳長文至今提起此事,仍眼眶泛淚。
小倩現在也是三個孩子的媽了,家人們的合照、孫子孫女的塗鴉畫作等等,遍布在陳長文的辦公室,「我的媽媽,我的太太,我的女兒,乃至於我們的親家母,都是我生命中最重要、最敬佩的母親。
」 母親失智症後,理律被盜30億,工作最忙時母親走了相較起對文文的盡心,關於媽媽,陳長文心中是有些遺憾的。
在他拚事業時,媽媽有時在美國或新加坡與兄姊住,有時也回台,他當然盡孝,也曾在自己生日時,送屬老虎的媽媽一隻金老虎,媽媽很是喜愛;但在日常生活中,偶爾急躁、難免不耐,畢竟,他過著超高轉速的日子。
後來,媽媽失智了,陳長文與太太忙不過來,陳長文的姊姊搬回台灣,幫忙照顧。
又後來,理律有員工盜賣客戶託管的股票、捲走了30億元,這驚天大案,讓陳長文更忙了,這是2003年10月。
2004年3月,媽媽走了。
2008年,理律還完了這30億元。
回首過往,陳長文鼻酸難耐,「我當然百感交集,但嚴格來說,這是心情的問題,實際上,當年我有什麼其他的選擇嗎?或許吧,我工作打點折扣,甚至停止律師執業,多陪媽媽吃飯、聊天、打麻將,但,人生沒有如果。
」陳媽媽與家人合照。
後排左二為陳長文、後排右一為陳太太、前排中為陳媽媽、前排右一為文文。
90歲母親貼身收藏父親戰時寫的家書,不曾與兒女提及人生沒有如果,陳長文已經做到凡人難以企及的了,但他總還是想著為什麼當時沒有待媽媽更好、沒有為媽媽做更多,不停給自己找碴、算帳。
或許,這也是一種療傷。
他也慢慢發現,人老了,會寂寞。
即便如他,在職場仍呼風喚雨,身旁有太太、有文文,小倩和女婿跟三個孫兒也都在台北,但確實是告別式一場又一場的去,還曾罹癌與死神多次擦身而過;更別提媽媽,30多歲就失去丈夫,好不容易把四個兒女帶大,孩子又各自展翅離巢。
也是在整理媽媽遺物時,陳長文才發現,90歲的媽媽一直貼身收著五封爸爸當年寫回來的家書,信中寫著:「大哥應幫媽媽照應弟妹,二哥不可再頑皮過度...」、「到學校讀書,千萬不要同人打架,回家時要多溫讀、習寫...」、「回台之心,日益迫切...」、「盼寬心,並注意飲食衣著為要...」等等。
如今,陳長文把這些家書收攏裱框,掛在辦公室正中央。
「我從來沒有跟媽媽聊過爸爸,哥哥姊姊也沒有,我們怕媽媽傷心。
但如果可以回到過去,我應該和媽媽聊爸爸的事,問問爸爸怎麼那麼帥、問問他們怎麼認識的,也問問爸爸那時都已經來台了,為什麼又回去打仗呢?媽媽或許會很難過,但可以和孩子們談談這個,總是好的。
」陳長文(後排左一)與兄姊、母親(前排)合照。
永遠遺憾與愧疚,想念童年,也想念有媽媽的廚房媽媽走了18年了,陳長文嘆道,遺憾與愧疚是永遠的,「但如果真正問媽媽,她一定會說:『就釋懷吧!幹嘛記那麼久?在世有緣成為一家人,已經是福氣了。
』」平日理性又犀利的他,也寧願相信,媽媽與爸爸,還有兩年半前逝世的二哥,已在天堂重逢。
採訪末了,陳長文從公事包中拿出一封媽媽在1980年寫給他的信,唸了其中一小段:「母子情深有多偉大?去年在台,你生日那天,突然送我一隻金老虎,眼前此物,是我生命中最珍愛的,放在我床前,永遠存在我心裡。
長文,你是我心目中最可愛的小兒子,我時常回憶,小時候你說:『媽媽,我愛你,如天一樣大、一樣高。
』那時你兩歲,我沒教你,你便會說了。
」唸著唸著,他又想起,小時候,媽媽熬豬油的時候,他就有豬油渣可以吃;他還喜歡吃一種名為「冰芋頭」的點心,其實就是芋泥;過年時,媽媽會做點福州的燕皮餃子。
他很想念兒時老家的廚房,媽媽總在。
那些細碎家常,如閃爍流光,早已逝去,但晶亮依舊,永在心頭。
陳長文(前排)兒時與兄姊合照。
Photo:陳長文提供
近期未來Family週刊
未來Family週刊Vol.83》爸爸陪伴更有愛
未來Family週刊Vol.82》怎樣愛孩子才公平?
未來Family週刊Vol.81》教孩子學收納,成就好習慣
2
老派少女洪愛珠:媽媽和外婆讓我知道,女人的可能性是無限的!封面故事
暢銷作家洪愛珠分享,從外婆到自己,三代長女皆是獨立有主見的鮮明性格。
她說:「我從小看到的女生,就是幹練、工作能力強的。
媽媽和外婆讓我知道女人是無限的,能力好非常重要,獨立是很基本的事。
」
文/王毓茹
《老派少女購物路線》一推出就在文壇引起矚目,不僅佔據書店排行榜,亦獲得2021Openbook好書獎。
作者洪愛珠被視為飲食書寫的新聲音,她寫老菜、老店舖和菜市場,卻說:「我不是立志寫飲食,而是想到媽媽,就想到某個菜。
」原來食物場景與母女親情緊密相連,直到母親去世後,跟著她的路線復刻古早料理,才發現調度宴會與調度生活並無二致,皆是女性能力的彰顯。
三代長女,強悍幹練的頭家娘風範 洪愛珠出身北部經商大家族,老家位於五股蘆洲邊界。
外公經營機械出口,對吃食相當講究。
當老闆難免三天兩頭應酬談生意,身為「頭家娘」的外婆乾脆在家擺酒宴客,一來省錢,二來看住男人。
外婆在大稻埕長大,婚前就是職業婦女,曾在永樂座當售票員,是當時的都會時髦女子。
有著見過世面、無所畏懼的氣場,嫁入商人家庭,自有揮灑空間。
「我們家做製藥機械,外公鎮守北部,外婆會帶著一群女工到客戶藥廠駐點,教他們怎麼操作機器,等對方上手再回來。
」洪愛珠表示,這個頭家娘運籌帷幄,不只一手照顧大家族起居,同時生意場協助開疆闢土。
母親繼承外婆的女強人特質,一邊在家裡工廠管財務,還要負責幫手掌廚。
她們出門必定化妝打扮,絕不會邋遢示人。
「我媽連騎小50去買便當也要擦大紅色口紅,她一輩子不穿牛仔褲,一定是裙裝加高跟鞋,這點我遠遠不及。
」 外婆與媽媽 雖然覺得她們辛苦,但依然選擇同樣的路。
從外婆到自己,三代長女皆是獨立有主見的鮮明性格。
她說:「我從小看到的女生,就是幹練、工作能力強的。
媽媽和外婆讓我知道女人是無限的,能力好非常重要,獨立是很基本的事。
」強悍的母親在教育上是嚴母,家裡做生意,客人來來去去,應對進對最受重視,禮貌是基本標準,不叫人或頂嘴肯定被修理一頓。
這讓她擁有一項特殊專長,見到什麼親戚都叫得出來,再複雜的稱謂都記得住。
洪愛珠印象中的母親絕對不在別人面前教訓小孩,是不怒而威型。
「如果在外面犯錯,她看一眼,我們就知道回家完蛋了。
」記得小時候有次挨罵,忍不住在車上大哭,下車前被嚴肅叮嚀:「我們待會就要去見某某親戚了,你把你自己收拾好,眼淚擦乾淨。
」重視禮儀的母親,對飯桌規矩更是講究。
外公沒有動筷子,那道菜誰都不能碰,同一道菜不能重複夾三次,椅子只坐三分之一,不可能在電視機前吃飯。
「我們是大家族二十多個人一起吃飯,常常有客人來。
我媽會要我留意這道菜別人吃了沒有,不能因為特別喜歡就都掃到自己碗裡。
」 這是洪愛珠文章形容的「硬派媽媽」,不時興和孩子做朋友那一套,規矩分明,嚴格執行。
而她溺愛小孩的方式,是食物。
硬派媽媽的廚房時光,用食物寵溺孩子 記憶中與母親最親密的時光,都在廚房裡。
硬派媽媽創意無限,把廚房變成孩子的遊樂場。
曾經連續三十天做不重複早餐,連插的花都不一樣。
還用傻瓜相機拍照紀錄,若在現代就是IG上的網紅媽媽。
洪愛珠講起來依然笑得不行,「她的假日料理會讓我們參加,有一次做披薩,她準備十碟餡料,讓我跟弟弟自己夾,就跟吃Buffet一樣。
」餡料選好,用厚片吐司鋪上起司,母親把特製披薩送進烤箱,逗得姐弟倆呵呵笑。
飯糰則捏成小老鼠樣子,用蘋果皮做尾巴、葡萄乾鑲成眼睛,可愛又好吃。
就連蔥油餅也像黏土玩具,「她會說現在要燙麵,你去按熱水器,現在很燙喔!再來是桿麵皮、抹豬油、灑鹽。
我們在廚房裡又吃又玩,覺得好快樂喔,我媽什麼都會。
」母親的用心還展現在便當。
洪愛珠到高中還帶便當,便當盒就是特大號,有超過十個菜色,「我們家人多,平常吃飯就會做十種菜,每個收一點到便當就很豪華。
」當時同學午餐都吃泡麵或福利社麵包,這樣的便當特別誇張,「我覺得好朋友吃泡麵,我自己吃這個不好意思,我媽和我阿嬤都讓我帶兩個便當上學。
」印象深刻的是,母親要求如果要帶兩個便當,就要一模一樣,「不能你自己的比較好,給同學的比較差。
」母親病時,她是主要陪病者,開始試著寫作。
直到母親過世後,才大量書寫,第一篇就寫滷肉。
那是她在英國留學時,打電話回台灣請母親傳授的菜,也是母女連結最深的料理。
母親的滷肉不用三層肉,而是豬頸以下胸上的帶皮肩脥肉,台語發音近似「踏興」。
母親離世,換洪愛珠上菜市場,像鸚鵡學舌一樣,學著跟攤販說要買「踏興」。
愛珠在從小跟外婆一起採買的蘆洲中山市場
(陳敏佳攝影_新北市文化季刊提供) 復刻家傳料理,連結一整代母親的味道 「為了書寫,我花很多時間複製這些菜,在過程中才感覺到,原來我媽當時是這種心情。
她那時這麼忙,要準備一場宴會,腦海中會有她的調度。
」洪愛珠這才發現,調度一場宴會,也是調度你的生活。
這些是生活擠壓而來,看起來游刃有餘,其實全靠聰明才智和手腕,「調度宴席的能力,我覺得不亞於商場上的決定,看起來是日常生活裡的片段,其實正是一個女性能力的彰顯。
」這道菜連結母親,也連結到夫家。
「第一次做滷肉給我婆婆吃時,她看著我先生說,你有沒有覺得這很像阿嬤的味道。
」因為洪愛珠從炸豬油到炒糖烏全部遵循古法,沒想到復刻出來的古早味不單是自己家族,更是一整代的母親的味道。
另一道「雪白炸花枝」則承襲外婆的手路。
這道北部老菜以厚身花枝沾粉,粉是九成地瓜粉,一成太白粉混勻,炸起來通體雪白。
這道菜的精神在醬料,有大量的蔥、蒜末和香菜末,加入辣椒碎,還有糖、醬油和黑醋。
外婆會特別加味精,將醬汁調得濃郁。
熱騰騰的花枝起鍋後淋醬,立刻上桌。
這是經典宴客菜,隨著長輩離開,再無人能復刻。
幸好洪愛珠小時候就負責調醬料,想著外婆那時在耳邊說:「醋再多一點,糖再多一點」,才讓她將這道經典老菜留住。
媽媽手把手教學的滷肉 老派少女,用儀式維繫家族親緣 來自大家族,在傳統教育下長大。
長輩秉持小孩不能太享受的觀念,不能太寵,也很少稱讚。
她說直到二十歲以後,母親才第一次當面稱讚她。
陪病時,聽見母親對護理人員說:「我最驕傲的是我的小孩。
」 這個小時候曾賭氣要當基督徒,再也不拜拜的女兒,如今親手烹調一道道家族料理,留住味蕾記憶;再透過書寫,一字一句傳承古城古味。
母後更是用心準備祭拜祖先的「六菜碗」,弄得圓滿漂亮。
她說:「我現在很會拜拜,很喜歡拜拜,那是一種維持家族連結的感覺,做這些事,讓我覺得和媽媽還有關係。
」透過儀式維繫血脈親緣,用食物承載世間人情,這是台北土生土長的,老派少女養成記。
封面圖:洪愛珠提供
近期未來Family週刊
未來Family週刊Vol.83》爸爸陪伴更有愛
未來Family週刊Vol.82》怎樣愛孩子才公平?
未來Family週刊Vol.81》教孩子學收納,成就好習慣
3
全球AI趨勢專家李開復:母親送我的十件禮物,塑造了我的性格,建立了我的自信,奠定了我的基礎...任何一件都足夠改變我的一生封面故事
那天母親並沒有睜開眼睛。
傍晚我親吻她的額頭,離開房間後,她說了一句話:「他不回來了。
」我很不解:我怎麼會不回來呢?沒想到真的一語成讖,那竟是我和母親的最後一面。
文/李開復
端午節後的一個陰雨天,我在台北市和平醫院的病房裡,陪了母親一整個下午。
那時她已經很虛弱了,我當時的奢望就是母親能睜開眼睛,看我們一眼。
那天母親並沒有睜開眼睛。
傍晚我親吻她的額頭,離開房間後,她說了一句話:「他不回來了。
」我很不解:我怎麼會不回來呢?沒想到真的一語成讖,那竟是我和母親的最後一面。
雖然媽媽已在醫院數月,大家都知道康復希望不大,但接到媽媽過世消息時,我還是無法相信。
我再也見不到最愛的媽媽,再也不能和她踢球、打牌,再也不能幫她抓癢,再也不能握著她暖暖的手,親她皺皺的臉,問她我叫什麼名字?母親對我一生的影響,無法用言語描述。
對於母親,我充滿感謝、感恩和感動。
我用這篇文章感謝母親贈與我的十件禮物。
這十件禮物,塑造了我的性格,建立了我的自信,奠定了我的基礎,教導了我如何做人,如何教育孩子,更留下了我一生最溫馨難忘的回憶。
這十件禮物,任何一件都足夠改寫我的一生。
第一件禮物:完整的家庭母親年輕時的經歷像是一部跌宕起伏的歷險記。
12歲時她隻身從東北流亡到北京,6年後又考進上海東南體育專科學校,南下獨自闖蕩大上海。
在體專時,她曾經是全國頂尖的低欄健將,拿過全國短跑第二。
1939年,和父親相戀一年結婚後,母親隨父親回到四川。
10年後,父親遠走台灣,母親帶著一兒四女留在四川,獨自一人挑起生活的重擔,獨自撫養五個孩子,忍受對親人的思念,承受各種壓力。
1950年初,堅強的母親決定結束這種分離的生活,她輾轉得到一張探親的「通行證」。
一家人立即乘火車從成都到達重慶,經過一個星期的等待,才千辛萬苦地從重慶到達廣州。
這只是千山萬水跋涉的一個插曲。
全家到達廣州以後,下一步是要想辦法去「近在眼前,卻遠在天邊」的香港。
當時很難找到願意去香港的船隻,更何況是對於拉扯5個孩子的母親。
因此,母親在到達廣州後,在廣州滯留長達幾個月,好不容易才到達香港,輾轉赴台。
我們這一大家子能在台灣團圓,幾乎是當年絕無僅有的。
之後還在台北又添了五姐開敏和我。
這一切都要感謝母親堅韌的個性和過人的膽識,讓這充滿愛的家庭能夠延續。
這也讓我每每遇到困難,總會抱著堅定信念放手一搏,因為我的基因裡有一種物質源自母親:堅持。
第二件禮物:我的生命五十多年前的三月,微風中帶著絲絲春意。
但我家那棟小房子裡,全家人都顯得十分緊張,因為母親在43歲高齡孕育了我,大家都擔心高齡生產不安全。
母親的好朋友勸她:「不要冒險。
還是拿掉吧。
」又有人說:「生出來的寶寶可能會身體弱。
」還有人說:「科學界研究過,高齡孕育的寶寶,低能的機率要大一些。
」但是,執拗和冒險的天性這時候在母親的身上再次表現出來。
母親堅定地說:我要這個孩子。
有了母親這句信心十足的話,我終於可以平安地降臨到這個世界上。
1961年12月3日,一個嬰兒呱呱墜地。
這就是我。
母親後來對我說,她當時就是有一種信念,覺得我會是個非常聰明健康的孩子,才不顧一切地將我生了下來。
我現在覺得,相對於別的母親給予孩子生命,我母親孕育我的過程則擁有更多的未知和變量,對母親身體的考驗也更大,這個過程充滿了生命的奇蹟和堅韌的味道。
母親的自信和勇氣給了我最寶貴的禮物——我的生命。
第三件禮物:最細膩的照顧母親這一生在我身上付出得最多。
她高齡得子,對我視若珍寶。
為了養育我、栽培我,她用盡了所有的心思和情感。
比如,她因為高齡生產,奶水不足,為了給我提供足夠的營養,她每天強迫自己喝下好幾碗花生燉豬蹄湯。
兩年後,我健康地長大了,她的體型卻再也無法恢復過去那般纖細苗條。
上小學時,我就讀的及人小學離家有五六公里。
雖然每天有校車接送,但母親為了讓我每天早晨可以多睡一會兒,她會親自接送我,風雨無阻。
每次放學看到母親,我都會高興得飛奔過去,把學校裡發生的大事小情與她分享。
有一次我告訴她老師病了,沒來上課。
第二天,細心的母親竟然親自煲了一鍋雞湯送到老師家裡。
母親是個非常棒的廚師,在做飯方面有很多「獨家秘籍」。
那時候,我們的經典對話是:「弟弟,今天晚上吃什麼啊?」「紅油水餃吧。
」媽媽說:「好啊,那你要吃多少個啊?」我就乾脆地回答「40個!」因為媽媽提供的無限美味,我的體重總是全班第一。
吃完40個餃子後,她會說,「好了好了,別吃了!」而我總是邊吃邊說:「不嘛,我再吃一口『下桌菜』。
」而「下桌菜」也成為了我們家的「專有名詞」。
1972年開始,母親為了照顧我,每年會抽出半年時間到美國陪我念書。
母親是個社交生活非常活躍的人,在台灣的朋友非常多。
但是幾十年前的美國沒有這麼多華人,完全不懂英文又不會開車的她,到了美國,就只能整天待在屋子裡。
哥哥、嫂嫂、外甥和我每天出門工作、上學,整天就剩母親一個人在家裡呆坐,沒有人可以說話。
那時候母親唯一的休閒就是看一檔猜價格的節目,猜一罐玉米的價格是多少,一個杯子又是幾塊錢。
她其實一句英文都聽不懂,只能憑節目效果判斷誰猜對了,誰猜錯了。
有的時候她會說,這個人長得蠻帥的,我希望他贏;這個人看起來眼光不善,我希望他輸。
我們幾乎無法想像一個人怎麼會在五十多歲時,跑到一個語言完全不通的國度,放棄朋友圈,放棄每天有人幫傭、不用做家務的生活,過上了每天要燒菜的日子,每天唯一的寄託就是兒子放學回來和她說說話。
無論她自己承受多少孤獨,見到我永遠是笑眯眯的,在我遇到挫折的時候永遠會鼓勵我。
從我十一歲出國一直到十九歲,年年如此。
第四件禮物:快樂和幽默我從小就是一個特別頑皮的孩子。
和許多母親嚴厲管教的做法相反,媽媽不但容忍我的調皮,還能保持童心,成為我的玩伴,用她獨有的幽默方式化解我的頑劣,引導我成長。
比如,我小時候特別好動,一刻鐘也坐不住,理髮成了大難題。
媽媽不會斥責我,強求我乖乖坐著,而是帶著三姐到理髮店,借用店裡的剪刀、刮鬍刀、毛巾,演「木偶戲」給我看。
這樣我居然能坐定半個小時,直到把頭髮理完。
在學校上課時,我的話也特別多。
有一次,我竟然被忍無可忍的老師用膠帶貼住了嘴。
而那時,母親正好趕來接我,撞了個正著,好尷尬!還有一次,我為了能晚睡一個鐘頭,偷偷把全家的鐘表都調慢了一個小時,結果,第二天全家老小被我害得晚起一小時,上班的、上學的,手忙腳亂、雞飛狗跳。
但這兩次母親都沒有生氣,反而哈哈大笑,覺得畫面非常有趣。
事實上,我的調皮應該遺傳自母親。
父親不苟言笑,但母親卻常常和我們「打成一片」。
有一次,哥哥和母親兩個人玩水戰,弄得全家都是水。
最後,母親躲在樓上,看到樓下哥哥走過,就把一盆水全倒在他頭上。
我想,只有像母親那樣擁有一顆年輕的心,才會容忍甚至欣賞孩子的調皮、淘氣。
而和這樣的母親在一起,我們每個孩子都沒有什麼距離感。
這麼多年來,母親一直和我們「打成一片」,我們和母親的感情也和別的母子不一樣:她不但是我們的好媽媽,也是我們的好玩伴。
第五件禮物:勤奮努力媽媽雖然對我的淘氣行為姑息,但凡事一旦和我的學習、成長、未來相關,母親就會特別重視,會對我提出非常高的要求。
她總是要求我,只要開始做一件事,就一定要做到最好——在這方面,沒有通融的餘地。
在母親的敦促之下,當其他同齡的孩子還躺在父母懷抱裡時,我已經會背「九九表」和古詩詞了。
母親對我的學習成績抓得很緊:考得好我就會有禮物收,考得不好則會有警告,甚至挨板子打。
每逢遇到背書,母親就會親自監督,要求我把書本全部背誦下來,而且要一字不錯,有一處錯了,母親就會揮手把書摔到別的房間,讓我撿回來。
有時候,母親還會用竹尺打手心懲罰,有一回甚至把尺子都給打斷了。
為了每次都能拿到第一名,我有一段時間每天五點起床讀書。
每次都是母親催我起床。
感謝我的「嚴母」,我成為了一個勤奮的人。
第六件禮物:自信和自主小時候,母親總是告訴我,「你應該成功。
將來有一天,你一定會成功。
」小時候渴望長大。
去幼兒園沒多久我就膩了。
我跑回家,跟家裡人說:「我不上幼兒園了行不行,我要上小學。
」母親問我:「怎麼了,幼兒園裡不好麼?」「太無聊了,整天都是唱歌吃東西,老師教的東西也太簡單了。
」「你才五歲,再讀一年幼兒園就可以讀小學了。
」大部分的父母可能都會認為孩子胡鬧,但是母親處理的方法與眾不同。
「下個月私立小學有入學考試。
如果你的能力不夠,你就沒法通過入學考試;可如果你通過了考試,就表明你有能力,那就讓你去讀小學。
」於是我就請母親幫我報名,然後努力學習,努力準備。
發榜那天,母親陪我去學校,一下子就看到「李開復」三個字在第一名的位置閃亮。
母親激動地像個孩子一樣地叫起來:「哎呀,第一個就是李開復,你考上了!」我也激動地跳起來,抱住母親哇哇大叫。
那一刻,母親臉上無法掩飾的興奮和自豪即便是過了幾十年我也不會忘記。
從母親的表情中我才知道,自己一丁點的小成功可以讓母親那麼的驕傲。
同時,這件事也讓我懂得,只要大膽嘗試,積極進取,就有機會得到我期望中的成功。
感謝母親給了我機會,去實現我人生中的第一次嘗試和跨越。
在中國,父母對孩子的關愛特別深,生怕孩子受一點傷害,不願讓孩子冒險嘗試與眾不同的東西。
其實孩子從小就需要獨立性、責任心、選擇能力和判斷力。
很慶幸的是,在我五歲的時候,我父母就把選擇權交給了我,讓我成為了自己的主人。
第七件禮物:謙虛誠信跳級考入小學後,我不免覺得驕傲。
每次父母親有朋友來家裡,我都要偷偷告訴他們我有多聰明、多厲害。
「阿姨,我已經讀小學了!」「真的,你不是才五歲嗎?」「對啊,我跳級考進去的,還是第一名呢!」「那進去以後的成績呢?」「除了100分,我連99分都沒見過呢!」沒想到,我剛誇下海口,第二個星期考試就得了個90分。
看到考卷,媽媽二話不說,拿出竹板,就把我打了一頓。
我哭著問:「我的成績還不錯,為什麼要打我?」「打你是因為你驕傲。
你說『連99分都沒見過』,那你就給我每次考100分看看!」「我知道錯了。
以後我會好好學習的。
」「不止要好好學習,還要改掉驕傲的毛病。
自誇是要不得的。
謙虛是中國人的美德。
懂了嗎?」「知道了。
媽媽還生氣嗎?」「不生了,要不要躺在我懷裡看書?」媽媽的氣總是來得快,去得也快。
我想,她這麼愛她的孩子,是沒有辦法長時間生孩子們的氣的。
當然,這一次的處罰我也會永遠記得,「謙虛中國人的美德」。
類似地,母親總是能抓住每一個「教育」的好時機,讓我懂得做人的道理。
在學校我功課雖然很好,偶爾也會出狀況。
有次我考得並不好,揣著考卷心裡很害怕。
我甚至能看見母親舉起竹板打我的樣子。
突然,一個念頭蹦了出來:為什麼不把分數改掉呢?說改就改,我掏出紅筆,小心翼翼地描了幾下,「78」變成了「98」。
到家門口,我又掏出卷子來看了一下,確保萬無一失,才輕手輕腳地走進去。
母親注意到我回來了,叫住我:「試捲髮下來了麼?多少分?」「98。
」母親接過卷子,我心裡「撲騰撲騰」地跳起來,生怕母親看出了修改的痕跡。
但她只是摸了下我的腦袋說:「快去做作業吧。
」這種事情有了第一次就會有第二次。
當我再次塗改考砸了的成績時,手一哆嗦,分數被我拖了一個長長的尾巴。
這下糟了。
我欺騙了母親,這是她絕對不能容忍的。
我心一橫,把試卷扔到了水溝裡。
但回家後,母親並沒有問起分數。
提心弔膽了幾天之後,我終於憋不住了,跑到母親面前,向她承認了錯誤。
我以為母親會狠狠打我一頓,但母親只說了一句話:「我都知道了,你能知錯認錯就好。
希望以後你做個誠實的孩子。
」母親的寬容和教誨我直到今天都記憶猶新。
是母親的言傳身教讓我懂得了做人的道理,讓我知道了「謙虛」、「誠信」這些字眼兒為什麼對一個人的一生來說那麼重要。
第八件禮物:熱愛讀書和打開世界之門母親堅信我是個最聰明的孩子,所以對我期望最高,管教也最嚴,要求我把每一件事情都做到最好的程度。
知道母親在我身上傾注了大量心血,我也會努力讀書爭取考高分。
而母親的獎勵方式也很特別。
記得有一次我考了第一名,母親帶我出去買禮物。
我看上了一套《福爾摩斯全集》。
母親說:「書不算是禮物。
你要買多少書,只要是中外名著,隨時都可以買。
」結果,她不但買了書,還另買了一隻手錶作為禮物送給我。
從那時起,我就愛上了讀書,一年至少要看兩三百本書。
當時,看了《雙城記》、《基督山恩仇記》一類的西方文學,也讀了《三國演義》、《水滸傳》一類的中國古典文學,但對我影響最大的還是名人傳記。
海倫·凱勒雖然失明、失聰但依然進入一流大學的經歷,對我未來性格中堅韌和勇氣形成有很大影響。
而愛迪生的發明改變了人類的生活,這讓我嚮往成為一位科學家。
感謝母親的支持,我才能在小小年紀就看了這麼多本書,並養成了終身讀書的習慣。
我10歲時,遠在美國的大哥回家探親。
吃飯時,大哥在跟母親抱怨台灣的教育太嚴了,小孩子們的靈氣越來越少。
母親嘆了口氣說:「唉,為了高考,我們有什麼辦法呢?」看到我整天被試卷和成績單包圍著,沒有時間出去玩,也沒有朋友,大哥忍不住說:「這樣下去,考上大學身體都壞了。
不如跟我到美國去吧。
」母親從沒去過美國,她接受的是中國傳統的教育,但卻出人意料地保留了一份開明的天性。
聽了大哥的建議,母親把手放在我頭上,對我說:「那你就到那裡試試吧。
」一個那麼愛她的么兒的母親,居然能下決心把孩子送到了當時遙遠的美國,做第一代「小留學生」,這是要多麼大的勇氣啊!多虧了母親的勇氣和開明,我在年少時,就獲得了打開世界之門的鑰匙。
第九件禮物:對家國的情懷我在美國的第一年,母親陪讀6個月後,家裡人開始催母親回去。
母親雖然放心不下我,但還是牽掛著家裡,只好把我託付給哥哥嫂嫂。
臨走前的幾天,母親一直在叮囑我,回家記得做作業,背英文,聽哥哥嫂嫂話……上飛機前,她又鄭重地對我說:「我還要交代你兩件事情。
第一件就是不可以娶美國太太。
」「拜託,我才十二歲。
」「我知道,美國的孩子都很早熟,很早就開始約會,所以要早點告訴你。
不是說美國人不好,只是美國人和我們的生活習慣和文化都不一樣。
而且,我希望你做個自豪的中國人,也希望你的後代都是自豪的中國人,身體裡流的是100%炎黃子孫的血……」「好的,好的。
飛機要起飛了。
」母親拉住我的手說:「第二件事,每個星期寫封信回家。
」沒想到第二件事情這麼簡單。
我爽快地答應了。
我每周都寫信告訴母親我學習上的進步,母親就一個字一個字地看我的家書,幫我找出錯別字,在回信中羅列出來。
母親的認真勁兒深深地感染了我,每次寫信時我都要求自己認真一些,少寫錯別字。
我也會到處去找中文書籍來讀,以免讓我的中文平永遠逗留在小學程度。
小孩子最容易掌握一種語言,也最容易忘掉一種語言。
我在學習英語的同時,中文始終沒有落下。
這不得不感謝那些年裡每星期給母親寫中文家書。
不然,也許童年時所學的漢字早被ABC侵蝕了。
後來,我終於明白,母親臨走時叮囑我的兩件事不單是希望我娶中國妻子,會中國語言,更蘊含著一種濃濃的家國夢,深深的中國情。
母親用各種教育方式,潛移默化地將中國的文化和中國的思維方式根植在我身上。
由於母親的影響,無論我身在何處,我都會關心兩岸正在發生的一切,無論我工作有多麼忙,我都會抽出時間幫助中國的青年學生——因為那裡有整個家族傳承下來的信仰和光榮,因為母親不止一次提醒我說:「別忘了你是中國人。
」 第十件禮物:愛的牽掛有人說:子女是父母最甜蜜的牽掛。
直到我有了孩子,我真的明白這句話,也因此而特別懷念那一段母親把我攬在懷裡的歲月。
其實,每個人不管年紀有多大,事業上取得了什麼樣的成就,在母親眼裡,你還是她的孩子,還是讓她魂牽夢繫的牽掛。
而這種牽掛,讓你無論遭遇多大磨難,內心都能滋長出強大的甜蜜力量。
2005年,當我跳槽換公司時,老東家決定起訴我,我知道我有麻煩了。
官司剛開始時,情況看起來非常嚴峻,謠言滿天飛。
雖然很多都是子虛烏有的指控,但很多報刊媒體,未經任何查證,就起了聳動視聽的標題,甚至污衊我的道德價值。
即便我心中坦蕩,但面對這些沒來由的攻擊,完全不煩憂是不可能的。
深夜裡,我佯裝鎮定打電話給母親。
在電話那一頭,她堅定地告訴我:「一切都會沒事的。
不管你做出什麼樣的選擇,我都是站在你這邊,你永遠都是最棒的。
」隔著太平洋,我強忍住感動的淚水,沒有在電話中失聲。
但放下電話後,我就再也忍不住了。
我無比感動並深深地自責。
感動的是母親對我的真誠支持,自責的是我還需要母親為我的工作操心。
我很慶幸有這樣一位既傳統又開明,既嚴厲又溫和,既勇敢又風趣,既有愛心又有智慧的母親。
她的教育既有中國式的高期望,也有美國式的自由放權;既有中國的以誠待人,也有美國式的積極進取。
如果說我今天取得了一些的成績,那麼這些成績都是來源於母親的教誨、犧牲、信任、和支持。
最可愛的老寶貝過去的這十多年,母親的失憶狀態一年比一年嚴重,可因為工作繁忙,我雖然每年休假都會回去陪母親,但一年也就一兩周時間。
這些年,特別感謝台灣的三個姐姐對母親的照顧和付出。
五年前我得了癌症,治療時又搬回家跟母親同住。
那段時間,母親已經無法跟我再像往昔那樣溝通,但至少我可以陪伴她,跟她一塊兒吃飯,買她喜歡吃的東西、小玩具。
和姐姐們陪母親打胡塗牌、拋接小皮球。
當時我一方面會因母親不認得我而難過,另一方面又會慶幸,這樣她便不會知道自己最疼愛的么兒正在遭受病痛折磨,也不會再因我擔驚受怕。
轉念一想,自己人生最困難的這幾個月是和母親一起度過的,還是有些欣慰:老天待我不太薄。
好強的母親,終究敵不過歲月侵蝕。
幾次送她去老年大學,我遠遠站著看她跟一群失憶老人一起,由年輕老師領著舒展筋骨、玩遊戲,我的心情竟和當年送女兒上學時是一樣的。
九十幾歲的老母親,成了我的老寶貝,我的老小孩兒!失憶的老人,不少會表達出沮喪、沉默、或憤怒。
但是母親總是笑咪咪的,跟我們玩遊戲、唱歌、踢球。
可愛的母親依然熱愛美食,做夢還會說「我要吃肉」。
陪伴失憶但仍樂觀可愛的母親時,我經常會想到:母親這一生都是在用自己的方式給予我們無微不至的愛。
也許她自己知道,這時她能表達愛的最好方式就是:成為全家最可愛的老小孩。
小女兒德亭在母親的一次壽宴前,為祖母拍了一張帶手套的照片。
因為那時候母親常覺得身上發癢,我擔心她會忍不住把自己抓傷,就為她戴上手套。
記得小時候我長水痘時,她也曾對我做過一模一樣的事。
在我為她戴上手套之後,她馬上就忘了身上的癢,用兩手蒙住眼睛,又鬆開兩手,對我調皮地說:「MUR?」在我小時候得水痘的時候,她就是這麼教我的。
親愛的母親!我就知道,她是多麼地愛我,所以在她連自己的名字都忘了時,她依然記得我們之間的小遊戲!德亭帶著相機,在一旁守候著如今像嬰兒一樣隨時需要人照顧的奶奶,她跟我說:「奶奶似乎喪失了一輩子的記憶,這讓人好心痛啊!」我跟德亭說:「生命是非常奧妙的。
我覺得奶奶不是在逐漸失去記憶,而是在清除憂慮;她的心智不是在退化,而是在淨化;她不是在走向生命的落日,而是在走向新生的黎明。
」我親愛的母親!您放下了重擔,走向了黎明。
母親,我永遠愛您,您的七個孩子永遠愛您,都希望永遠做您的孩子直到永恆。
本文經李開復授權轉載
近期未來Family週刊
未來Family週刊Vol.83》爸爸陪伴更有愛
未來Family週刊Vol.82》怎樣愛孩子才公平?
未來Family週刊Vol.81》教孩子學收納,成就好習慣
4
前行政院院長張善政:媽媽做的菜,有一種味道叫「幸福」封面故事
媽媽失智後,媽媽親手做的菜只能在記憶中尋找。
但這些味道停留在舌尖上、刻劃在心裡頭,張善政一輩子也忘不了。
文/羅梅英(未來Family記者)
前行政院院長張善政曾在兒童版行政院網站如此介紹自己:「影響我最深的人,是我超有愛心的媽媽。
」回想起小時候,媽媽為一家人張羅料理三餐,餐桌上四溢的飯菜香,那是張善政對「家」很深刻的情感記憶。
味覺跟愛是人類大腦裡很深刻的記憶,兩者關係密切、緊扣相連。
張善政的母親晚年失智近20年,自此之後,張善政只能在記憶中尋找媽媽的味道。
但這些味道停留在舌尖上、刻劃在心裡頭,張善政一輩子也忘不了。
媽媽天天為全家人燒飯張善政小時候家裡只有「土冰箱」(沒有插電,只擺了冰塊),所以媽媽幾乎每天上菜市場買菜,天天煮飯。
也因此,他從小到大幾乎天天回家吃飯,初中和高中時,每天帶便當到學校。
即使當了大學生,張善政還是天天回家吃飯。
念台大土木工程系時他沒有住宿舍,沒有特別的事不會逗留在學校,下課就直接回家,為的是吃媽媽燒的菜。
這當中有一段故事。
張善政媽媽和爸爸早年都在中油工作,相識結婚後,媽媽辭職、回歸家庭照顧小孩。
等張善政念初中,媽媽覺得孩子漸漸長大、不太需要人照顧,於是二度就業。
但張善政下課回家後面對空蕩蕩的家,不習慣媽媽不在家,「我就吵吵吵,把媽媽吵回家,」張善政說,媽媽不到半年就辭職,再也沒有出去工作過。
對比現代很多小孩是「鑰匙兒童」,張善政說:「我那個時候很不知足。
」也因此,他對媽媽感到內疚,「如果媽媽持續工作、腦筋有在動的話,或許就不容易失智。
」
最難忘媽媽做的清蒸魚對張善政來說,媽媽做的菜,有一種味道叫做「幸福」。
在張政善的印象中,餐桌上總有三菜一湯,多半是簡單的家常菜。
一家四口圍坐在桌邊,他和妹妹會聊些學校發生的事、說說笑笑,吃飯的氣氛輕鬆愉快。
日後他回想起記憶中媽媽做的菜,過去幸福的時光彷彿歷歷在目。
從小吃媽媽做的菜長大,影響了張善政的味蕾,習慣吃得清淡、不喜歡吃重口味。
張善政曾擔任宏碁電子化事業群副總經理、Google公司亞洲硬體營運總監,時常到國外出差,嚐遍不少美食佳餚,但最讓他懷念的是小時候家常菜的滋味。
張善政說,到大陸出差,那裡的菜普遍重油、重鹹,吃得不習慣。
張善政總會想起媽媽做的清蒸魚,加點蔥、薑調味,屬於平淡滋味中的美味。
遠赴國外念書時格外想念媽媽的味道到美國念書,是張善政首次離開家。
「在國外時格外想念媽媽的味道,」張善政說。
出國前,張善政向媽媽惡補了一點廚藝,學羅宋湯怎麼做,再加上一本海外食譜、一個大同電鍋,開始海外求生、摸索怎麼做菜。
張善政最常煮的就是羅宋湯,「把胡蘿蔔、馬鈴薯、洋蔥、牛肉統統丟下去煮就好,而且清淡。
」國外生活不比在台灣有媽媽打點,多半簡單吃,煮些麵再加上羅宋湯,就是一餐。
張善政說,越洋電話太貴了,沒辦法打電話回家問媽媽菜怎麼做,想念媽媽的味道只能靠自己摸索。
張善政用味覺記憶媽媽的菜、加了哪些材料,燒出來和媽媽的味道不一樣,就試著找出少了什麼味道或是調整鹹淡。
張善政當時和幾個留學生合組伙食團,週末一起買菜,每個人輪流煮一天晚餐。
「如果你不會煮菜,就會被其他人嫌你怎麼煮得這麼難吃?」張善政說,「剛開始菜煮得很難吃,大家互相忍耐一下,後來就做得稍微可以吃了。
」張善政最後被逼得會煮菜,「但也就那幾招,把肉切成肉絲、炒個青菜,牛肉炒青椒或芹菜,做不同的組合變化。
」
張善政說,伙食團不會燒太費工的菜,媽媽的清蒸魚、煎排骨對留學生來說,是奢侈品、不是日常的菜色,要在農曆春節這種特別日子才會出現。
張善政在美國住了5年、即將拿到博士學位前,媽媽曾到美國住了幾個月。
他請同學到家裡,媽媽做了些台灣味的料理如炒米粉招待大家,「吃到的人都很想家,」張善政說。
比起上一代,現代人生活型態截然不同。
張善政舉自己兒子為例,國、高中時晚自習留校到9點,後來又住校,回家吃飯的機會少之又少。
現今很多家庭孩子補習、父母雙薪,張善政很能理解現代職業婦女要兼顧家庭和工作的壓力很大,十分辛苦。
但他也相信,若週末時間允許,媽媽願意下廚做菜,孩子一定能感受到料理充滿「愛」的味道。
媽媽是營造家庭氣氛的靈魂人物「我媽媽燒的菜很簡單、家常,不是像電視上傅培梅教的那種大菜,」張善政細數媽媽常做的菜有:加了竹筍和薑片的清蒸魚;喜歡做竹筍料理,如涼拌竹筍、竹筍湯,以及羅宋湯、蘿蔔排骨湯、煎排骨,偶爾也會做些功夫菜,像是鍋巴蝦仁。
張善政媽媽做菜口味偏清淡、不是重口味的。
張善政喜歡吃海鮮,她常清蒸魚、清燙小卷,比較少煮紅燒的料理,「不是什麼費工的菜,只要新鮮就很美味。
」
張善政的媽媽生於日據時代,失智之後語言能力從國語、台語,漸漸退化到只講日語,認不得兒子。
張善政和母親之間斷了情感交流的機會,親子間的互動有限。
媽媽失智後,張善政請了外傭照顧她。
在那之後,家中幾乎都是外傭在燒菜,他已經快要20年沒有吃過媽媽做的菜了。
張善政說自己是個戀家的人,在美國時拚了命的讀書,巴不得趕快回台灣;到國外出差,寧可辛苦點、把所有的行程塞滿,只求在外地少睡一晚、趕快回家,「我是巨蟹座的,自己的殼最舒服。
」 張善政對家的整體記憶包括:飄著飯菜香、氣氛愉快而溫暖。
他認為,一個家的氣氛是由不同面向所組成,而媽媽則是營造家裡氣氛的靈魂人物,包括:家裡整理得有條不紊或亂七八糟、父母的EQ和脾氣、燒飯與否等,這些面向不僅影響孩子,也構築了孩子對家的印象和記憶。
張善政說起媽媽手藝對他的影響:「像我媽媽東西會擺放定位,小孩也會是這個樣子,媽媽燒菜口味清淡,我就習慣吃得清淡。
」
近期未來Family週刊
未來Family週刊Vol.83》爸爸陪伴更有愛
未來Family週刊Vol.82》怎樣愛孩子才公平?
未來Family週刊Vol.81》教孩子學收納,成就好習慣
5
學習歷程自述、多元表現綜整心得怎麼寫?10分鐘快速掌握技巧教育快報
想讓申請的大學科系看到學生的潛力,提升錄取意願,除了在校成績以外,「學習歷程自述」及「多元表現綜整心得」的內容撰寫非常重要。
這兩項書面資料也的確讓學生、家長感到很頭大,因此「臺北酷課雲」以15支影片分段介紹,本篇文章將替家長們快速抓重點,協助孩子們寫的內容精準又吸睛!
文/周品攸
108課綱推動後,12年國教的教學更著重「素養」,然而新制下首波高三生正如火如荼的進行申請入學的流程中,在確認第一階段通過後,緊接著要在5月5日後陸續上傳審查資料,讓學校看見學生的潛力,增加錄取的機會。
審查資料中「學習歷程自述」及「多元表現綜整心得」全仰賴學生的撰寫與敘述能力,不僅考驗著孩子們的文藻,父母也連帶跟著緊張。
別擔心,跟著臺北酷課雲一起學訣竅,沒時間把15支影片看完的家長也免煩惱,重點Tips都幫大家整理好囉! 準備工具:3~4種顏色便利貼、一張空白圖畫紙、3種顏色的筆 第一步:對症下藥!找到相關科系的理念及學生核心能力內容要吸睛,對症下藥很重要!所以你一定要對申請的學系有所了解,可從該學校網頁中科系選材理念、學生須具備的核心能力中,了解該科系需要的人才,才能提出自己符合的經歷對應。
Tips1:從想要就讀的科系(如:物理相關學系),找出至少「5」個學校相關科系,如:台大物理學系、成大物理系、中興光電物理等。
Tips2:從選材理念精選出「知識、能力、態度」各3~5個關鍵字。
像物理系可能會在意:實驗研究能力、物理知識、團隊合作(態度)等。
Tips3:妥善利用便利貼,將屬於「知識、能力、態度」的關鍵字分別寫在不同顏色的便利貼。
Tip4:用A4紙畫出分析圖,再把剛才寫好的關鍵字便利貼,分別貼到「知識、能力、態度」3個框框中。
邀請第三人(父母、同學)幫忙選出符合的關鍵字。
第二步:撰寫「學習歷程自述」學習歷程自述的字數限制須根據每家校系規定,可仔細閱讀簡章,以下分三大類別敘述:重點1.高中學習歷程反思.字數:500字短文,分3~4段,各給一個響亮的標題。
再寫100字以內的精采摘要放文章最前面。
.內容:可從學習歷程檔案中挑出「被認證過的資料」,像是修課紀錄、課程學習成果等,說明自己的學習歷程相當適合就讀該科系。
Tips1:可利用ORID反思歷程O(Objective客觀性):客觀的事實資訊及具體做過哪些事情。
R(Reflective反映性):感受內在經驗,說出印象深刻的地方。
I(interpretive詮釋性):試著解釋與分析事實的意義及自己的感受。
D(Decisional決定性):選擇及決策,找出下一步的解決行動。
Tips2:寫完後請依序請同學、家長或兄姊、老師協助檢查修改。
重點2.就讀動機.字數:約300字短文.內容:根據高中的學習歷程找到可以證明動機的理由及佐證事件,如:學科成績、證書、獎狀證明。
以物理系舉例:學習物理時充滿好奇心,成績表現也不錯,平均80分。
當遇到物理不懂時會查資料並主動問同學。
在做實驗課程時能解決問題、動手做實驗並有分析數據的能力,因而產生興趣。
重點3.未來學習計畫及生涯規劃.字數:300~500字短文.內容:寫出需要達成未來生涯規劃需要預做準備的課程與其他準備,根據自己的資料與學系特色寫出未來學習計畫。
以下分「A.出國攻讀博士後,回國從事研究工作」及「B.國內讀碩士後,到企業貢獻所學」兩條路示範:A計畫:做專題增加探究能力→想辦法到國外交換學生增進語言能力→就讀碩士及申請學校。
B計畫:修讀未來職場的關鍵課程→準備讀研究所取得碩士證書→爭取企業實習機會 Tips:找到做這行業的人,如:親戚,花3分鐘了解該工作的職場生態及生活狀況。
第三步:撰寫「多元表現綜整心得」.字數:500至800字,分3~4段,各給一個響亮的標題。
再寫100字以內的精采摘要放文章最前面。
.內容:從高中自主學習計畫及成果、社團、幹部、服務學習、競賽、檢定、非修課紀錄成果、特殊優良等,寫出多元成果表現資料。
並附上3張最具代表性的照片。
Tips1:有得獎的項目放最前面,很重要請筆記。
Tips2:寫完後請依序請同學、家長或兄姊、老師協助檢查修改。
圖片來源:臺北酷課雲「學習歷程自述及多元表現綜整整理」、photoAC
近期未來Family週刊
未來Family週刊Vol.83》爸爸陪伴更有愛
未來Family週刊Vol.82》怎樣愛孩子才公平?
未來Family週刊Vol.81》教孩子學收納,成就好習慣
6
出身舊金山貧民區,靠教育翻轉人生!總統科學獎得主陳長謙:父母沒受過正規教育,但總叮嚀我別忘本,要把所學帶回華人世界精采人物
台灣科學界的最高榮譽「總統科學獎」,本屆頒給了未曾在台灣求學或成長的陳長謙。
25年來,他為台灣的高等學術研究注入能量,並接軌國際,人格特質更贏得讚賞。
童年出身貧戶的他,因為教育,180度翻轉人生。
文/蔣濬浩
台灣科學界的最高榮譽「總統科學獎」,本屆頒給了未曾在台灣求學或成長的陳長謙。
25年來,他為台灣的高等學術研究注入能量,並接軌國際,人格特質更贏得讚賞。
童年出身貧戶的他,因為教育,180度翻轉人生。
已走過20個年頭的總統科學獎,是台灣科學界的最高榮譽。
該獎項,兩年頒發一次,獎勵對台灣社會具有巨大貢獻的科學家,至今共誕生28位得主。
以往,這些得主都曾有在台求學、成長的經歷,因此,要說他們都是台灣所孕育的科學家,並不為過。
然而,2021年,這項「傳統」,被甫滿85歲的中研院院士陳長謙打破。
陳長謙在台灣科學界居功厥偉。
包括建立「中研院基因體研究中心」、籌辦「中研院國際研究生學程」、在台灣研發出「全球首個分子催化劑」,為減緩全球暖化做出技術突破。
儘管為台灣科學界貢獻良多,但在60歲之前,陳長謙與台灣可謂是素昧平生。
幼貧困,大學恩師啟發開竅亞洲臉孔的陳長謙,著實是位道地的美國人。
1936年在出生於舊金山中國城,除曾短暫赴香港就學,其餘求學歷程皆在美國完成。
27歲時,陳長謙便進入有「諾貝爾獎生產地」之稱的加州理工學院擔任助教,並在51歲那年,被選為加州理工學院的主席,成為該學院歷史上第一位擁有管理職的華人面孔。
學經歷如此顯赫,又在美國擁有大好前景的美籍教授,不禁讓人納悶,陳長謙何以願意在25年前,選擇提早退休,來台灣定居?陳長謙身上有著許多漂亮頭銜:博士、院士、教授、榮譽博士。
但鮮少有人知悉,他其實是一名透過教育,而得已完成階級翻轉的貧戶華僑。
「我出身舊金山貧民區,父母都是自中國而來的移民。
他們沒受過正規教育,只能在環境惡劣的牛仔布廠房謀生,」對於孩提時期的清苦,陳長謙記憶猶新。
陳長謙自述,「自己的身體裡沒有一滴學術血液,原生家庭沒有可效法的榜樣,能成為家中第一個大學畢業的人,更多的是機緣與巧合。
」所謂的機緣巧合,是在加州大學大二時,受到恩師GeorgePimentel教授的提攜,才開啟反轉的人生。
陳長謙回憶,教授以清晰有趣的方式解說複雜的化學方程式,不填鴨、不權威、開放及平等的方式引發自己對科學的好奇,更因此激發出自己的天賦。
而不管陳長謙如何蛻變,父親總是要他別忘了自己是華人移民,在去世前還不斷提醒他:「有機會一定要將自己所學帶回祖國,讓更多華人有機會享有優良的教育。
」 兩創新,為中研院注入能量就在陳長謙60歲那年,前中研院院長李遠哲力邀他到中研院,他立馬秉承父親的遺願,一口答應:「我希望能在台灣建立一所加州理工學院,將我在美國所學帶入中研院,並建立現代化的生命科學學術體系。
」1997年來台定居後,陳長謙先後擔任了中研院化學所所長、中研院學術副院長。
其間,籌建了「中研院國際研究生學程(TIGP)」,與建立「陳長謙講座(SunneyChanLecture)」兩項指標創新,為中研院的基礎研發能量,帶來了巨大的資源與人脈。
中研院生物化學所副所長陳佩燁指出,一項研究能順利推進,除了主持教授的學術底蘊外,基礎研究人力,更是研究能否落地的關鍵。
早期的中研院,缺乏與高校的橫向連結,又受限於法規無法給予學位,導致各研究單位常在招募博士上苦無門道。
於是,陳長謙在2002年起,開始籌建TIGP。
他指出,TIGP的建立,不僅能將國內外的優秀人才帶入中研院,還能為台灣學界建立一套人才培育系統。
至於陳長謙講座,更是他將畢生所積累之人脈,回饋台灣的具體表現。
2004年起,每年中研院都會舉辦一場,以陳長謙為名的盛大講座。
主講人除了必然是國際級學者外,還多半有個共同特色:陳長謙的美國舊識。
「他真的是把自己在美國的資源,都傾囊相授給台灣。
」同為總統科學獎得主的中央研究院院士彭旭明說。
攤開曾參與陳長謙講座的講者: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士、美國化學學會國家獎得主、美國藝術與科學院院士、生物醫學科皮尤學者獎得主……,每一位,都是學界舉足輕重的學者。
幽默謙和,影響一代學術人除了改革,陳長謙的人格魅力,更讓中研院津津樂道。
「我這一生最大的貴人,就是陳院士,」中研院博士後研究員陳育孝回憶,12年前大三的他,恰逢陳長謙於台大開課,當時,雖未有獨立研究的經驗,卻深受陳長謙器重,「陳院士給我很大的研究自由,是他激起我對學術的興趣。
」談起陳長謙為人,與陳長謙結緣於香港中文大學、現台大化學系教授的陳振中很有感。
他分享,陳長謙訪問港中大那年,實驗室的大家想給他生日驚喜,決定寄email給他,信中寫到:「Sunney您好,我們有一個重大的發現,那就是今天是您的生日,祝您生日快樂!」沒想到,陳長謙竟也幽默地回覆:「身為美國化學會期刊的副總編,我很感謝你們把如此重大的發現,選擇發表於本刊,未來若還有其他相關的重大發現,請一定要繼續與本刊分享。
」除了幽默,陳長謙在細節中體現的體貼,更讓他贏得同事們敬重。
「龍都烤鴨、龍蝦意麵、蘑菇披薩,我這輩子吃到的美食,多是Sunney請我的,」彭旭明笑說,陳長謙總愛邊吃美食、邊以科學會友,幾乎每一年,都能被他請客,所以不論同事、學生們總喜歡跟著他。
「飯局上,他會特別依來賓的親疏遠近、學術專業安排座位,就連我不吃海鮮,Sunney都會特別幫我調整菜單。
」陳佩燁回憶,自己許多珍貴的人脈,都是在陳長謙細膩的安排下所促成。
陳振中則回憶:「他把每一個學生都很放在心上,即使我在中大碩班時的研究論文,他都會認真批改;當時我常納悶,我不是Sunney的研究生,他怎麼會有空幫我?現在想想,那才是教育者的典範。
」總統科學獎的頒獎典禮上,陳長謙感性地說到:「如果我父母還健在,我想他們會對我感到非常驕傲。
猶記得我入職中研院那天,父親在舊金山看到報紙後,立刻衝向中華公所,向同鄉僑胞喊到:『我的兒子是狀元』。
」 害臊男孩,成了華人之光陳長謙停頓一會兒,露出他那幽默俏皮的眼神,繼續說道:「現在我得到了總統科學獎,我想,父親大概會跟他的朋友說:『我的兒子成為皇帝了』。
」語畢,台下數百位正襟危坐的政界、學界大老,不禁哄堂大笑。
那個住在美國舊金山貧民區,內向害羞的小男孩,如今,舞台換成了總統府內的講台,憑藉著對知識與教育的熱情、父親的使命、慈愛幽默的個人魅力,推動台灣學術研究更上層樓,名符其實獲頒總統科學獎,不只是台灣之光,更是華人之光。
轉載自遠見雜誌原文:60歲來台的華裔科學家獲總統科學獎,陳長謙:要把畢生所學帶回華人世界
近期未來Family週刊
未來Family週刊Vol.83》爸爸陪伴更有愛
未來Family週刊Vol.82》怎樣愛孩子才公平?
未來Family週刊Vol.81》教孩子學收納,成就好習慣
7
洪蘭》天下沒有不可教的孩子,孩子做功課前,請不要罵他名家專欄
最近接到好幾個父母的詢問:「聰明是天生的嗎?如果成績不好,有方法可以使他成績變好嗎?」
文/洪蘭
做功課前,不要罵小孩不知為何,我們華人非常迷信聰明,好像只要孩子聰明,其他一切都沒問題,其實這觀念非常錯誤,我們都聽過「聰明反被聰明誤」這句老話。
成績不好,有可能是孩子尚未開竅或是對學習沒有興趣。
人的智慧是先天(基因)和後天(環境)的交互作用,其中,環境比基因更重要,因為大腦會隨著環境的改變而改變它的神經連接。
美國心理學家雷恩(AdrianRaine)曾在毛利塔利亞島上追蹤了一千八百名男生和女生的智力表現,結果發現三歲時,外向活潑有冒險精神的孩子到十一歲時,智商比一般孩子高了十二分(這是很大的差距),他們的學業表現和閱讀能力也比一般孩子好。
這是在控制了性別、父母的社經地位、教育程度後依然如此。
他認為孩子的冒險好奇是因,智商的增加是果。
外向愛冒險的孩子的經驗比較多,在遇到新情境時,比較知道如何反應。
研究發現,只要是主動搜索的訊息都會進入大腦被處理,但是實際動手做的效果比用眼睛看來的好。
西諺有一句話,「告訴我,我會忘記,讓我參與,我會記得」,動手做還是最有效的學習方式,因此要讓孩子去探索,但是人的生命有限而要學的東西太多,因此孩子必須透過閱讀來克服這個時間的障礙。
閱讀是把別人的經驗內化成自己的知識最快最好的方式。
人不可能事必躬親,但是在閱讀別人的經驗時,書中的描述會活化我們的想像力,使我們好像自己也在做一樣,這就加深了我們的記憶,使學習效果變強。
實驗發現,想像一個動作跟實際做這個動作,在大腦中活化同樣的區塊。
神經學家發現,請鋼琴家躺在核磁共振中,想像他在彈貝多芬的奏嗚曲,所活化的神經迴路跟他實際動手彈是同一個地方。
因此,父母可以從增加孩子的生活經驗及啟發他閱讀的興趣著手,提升他的學習力。
至於孩子成績不好,這一點父母要先檢討,有沒有因責罵,使孩子對學習失去興趣?每個孩子開竅的早晚不同(這有基因上的關係,如果孩子是大雞慢啼,請父母看一下,家中是否有開竅晚的長輩),如果每次學習都挨罵,孩子會恐懼學習。
人在恐懼時,訊息不會進入大腦,即使用打罵方式,管記憶的海馬迴也不會儲存它,因為人在恐懼時大腦會停止很多神經傳導物質的分泌(人在緊張時不會肚子餓,也不會有性欲)。
所以孩子在做功課前,請先不要罵他,一邊哭,一邊學的東西大腦是不會儲存的。
天下沒有不可教的孩子,只要我們不認為他「笨,學不會」,耐心等待他大腦的成熟,他自然會以好成績來回報你。
千萬不要在孩子小的時候,因成績而剝奪他的自尊心及對學習的興趣。
摘自洪蘭《進步一點點,人生就會不ㄧ樣》/天下文化PhotoBy:遠見雜誌數位編輯:王信惠
近期未來Family週刊
未來Family週刊Vol.83》爸爸陪伴更有愛
未來Family週刊Vol.82》怎樣愛孩子才公平?
未來Family週刊Vol.81》教孩子學收納,成就好習慣
8
台大法律系學生,「決定離開這世界」;呂秋遠律師:國中時,我也曾經不知道該怎麼活下去熱門精選
有個令人難過的消息。
有個台大法律系學生,因為某些原因,決定離開這個世界。
文/呂秋遠
編按:4/20有名網友在社群中留下了這段影片台大殺死了我,以下是呂秋遠律師對這件事的看法:今天在網路上,有個令人難過的消息。
有個「我們認為的」天之驕子,也就是台大法律系學生,因為某些原因,決定離開這個世界。
這個消息是不是真的,我們不知道,但是對於我這種每天都在跟悲慘與負面情緒搏鬥的人來說,這個消息很令人難過。
因為,我自己曾經就是一個,怎麼做,在爸爸眼裡都不怎麼樣的人。
(現在可能也是啦!)而且,我在國中的時候,曾經也不知道該怎麼活下去。
最可怕的不是毆打,而是有意的排擠與忽視在33年前,如果以現在的標準來說,應該是種同學間的「冷暴力」,或是稱之為霸凌。
怎麼說呢?在國中時期,我除了國文很好以外,大概沒有太多東西值得與同學評比。
家境不好、成績一般、體育很差、身材肥胖,也就是國中女生不會喜歡的「那種」男生。
那種是哪種?我也不知道,總之當時被排擠,其實我一點也不意外。
加上我當時的行為偏差。
容我引用當年我形容跟父親之間關係時,所寫的故事片段:
「父親對我的狀況很失望。
他沒打過我,但是拿成績單回家的時候,他那股冷峻的眼神直帶殺氣,就會讓我心頭千斤重。
卡夫卡大概跟我有一樣的感覺,當他決定要當保險員而不念法律之時,他父親不發一語,只是用不屑的眼神看著他,讓他不寒而慄。
所以,我只好作弊。
我作弊的方式很特別,有智慧型犯罪的味道。
我不做小抄,也不翻書。
我總是規規矩矩的考完試,發成績單之後,把第五名的格子跟我是第十五名的格子用刀片割下來互調,拿這張新的成績單影印後回家交差。
不過,還是被老師發現。
我被狠狠的打了一頓,老師還威脅我要把我調離這個班。
」
何止要把我調離這個班級?坦白說,當年的同儕壓力,才是真正的可怕。
對同學來說,我的品行不好、成績不好、家境不好、體能不好,不欺負這個人都不好意思了。
霸凌,最可怕的不是毆打,而是有意的排擠與忽視。
同學看你就像是瘟神,避之唯恐不及。
當中印象最深刻的事情,大概就是當大家在寫畢業紀念冊時,一個自己以為最親密的朋友,在別人的卡片上寫著,「呂秋遠其實是我最討厭的人。
」無意中看到這張卡片以後,我只能沈默,這是我第一次知道臉上火辣的恥辱感是什麼。
那又如何呢?三年畢業後,考上建國中學,接著進入政治大學、台灣大學,拿到博士,當了律師。
僥倖成名以後,偶爾作夢還會想起國中時不同的老師對我的羞辱、眾多的同學對我的排擠,有時候我會問我自己,我還會在意嗎?
我當然在意啊!那是我最悲慘的少年時光,沒人愛我,成就感低落。
如果往後的日子裡一不小心失足,我可能就會墜入萬丈深淵,永不見天日。
我之所以還能在這裡笑著寫文章,是因為現在我是社會中的所謂「優勢者」。
但是,如果我不是,我還能夠在這裡談笑風生的論過去嗎?說不定我會找三百個理由,辯解我自己,為什麼我在國中被霸凌以後,就一蹶不振。
那麼,我現在是怎麼想的?我在意,但是,我不想再浪費時間在「在意」這件事上面了。
這不代表我忘記了,我永遠都不會忘記這些事情,當然,更談不上原諒。
那麼,那是什麼?
這世界就是這樣,並沒有善有善報、惡有惡報這件事,甚至沒有因果循環、報應不爽。
你唯一能期待的不是壞人受懲罰,而是好人往前走。
況且,最令人生氣的,其實是當年對不起你的壞人,他們可能早就忘記你,只有你一直停留在原地不肯走,因為你要不到那份不會出現的公道,你的人生就停頓在那個時間點。
所以,等到我稍微懂事一點以後,我學著記住「不要放棄往前走」的感受。
當我們可以舉步維艱的,每天往前走一步,其實就已經代表我們的人生就好了一點。
終有一天,或許是二年、五年、十年、二十年,或許永遠就是這樣了,但我們可以清楚的感受到內在一點點的轉化,然後逐漸的不再關心那些曾經傷害你的人,最後只在乎自己身邊愛你的人、你愛的人。
當然,最需要在乎自己。
還沒想放下,就不要放下,然後持續讓自己更好,而且往前走,當一步一腳印的改變自己一點點,我們就越來越好,或許有一天,我們會真的忘記他們。
最後,我想跟曾經被欺負過、霸凌過的人說,撐不住的時候,即使只是那麼一秒,也可以想想你身邊的好朋友與親人。
當然,我也在。
本文經授權轉載自呂秋遠律師粉專
Photo:shutterstock/達志
數位編輯:黃晨宇
近期未來Family週刊
未來Family週刊Vol.83》爸爸陪伴更有愛
未來Family週刊Vol.82》怎樣愛孩子才公平?
未來Family週刊Vol.81》教孩子學收納,成就好習慣
9
【大來賓開講】養兒育女大不同♀♂影音
立即訂閱未來親子學習平台YouTube頻道
【大來賓開講】養兒育女大不同♀♂洪蘭老師:『男孩女孩「腦」不同』研究發現,男生大腦發展要到25歲才全部發展成熟;而女生則是23歲。
因此:女生的語言腦比男生活躍,4歲小女生就可以機哩瓜拉告狀去;女生聽覺較敏銳;男孩需要透過視覺來學習掌握男女發展的差異,別用刻板印象或單一觀點來教養孩子,支持孩子的不同,讓教養、教育的成效事半功倍!訂閱未來親子TV:https://bit.ly/30e9vBS
近期未來Family週刊
未來Family週刊Vol.83》爸爸陪伴更有愛
未來Family週刊Vol.82》怎樣愛孩子才公平?
未來Family週刊Vol.81》教孩子學收納,成就好習慣
看更多未來Family週刊
未來Family週刊Vol.83
爸爸陪伴更有愛
發表日期2022-08-03
未來Family週刊Vol.82
怎樣愛孩子才公平?
發表日期2022-07-27
未來Family週刊Vol.81
教孩子學收納,成就好習慣
發表日期2022-07-20
訂閱未來Family週刊
送出
本期目錄
延伸文章資訊
- 1陳長文:我的母親 - 民间历史
- 2【專訪】天上的媽媽地上的文文大河人生陳長文的愛奔流成長河
這種鏡頭,是家中沒有這種孩子的父母所無法體會的,可是廿七年來,陳家天天上演。 文文因為早產,出生時只有一千五百公克,腦神經嚴重受損。陳長文和太太 ...
- 3【專訪】陳長文和兒子有透明電梯的約會– 愛與正義
「我們不想改變文文的習慣。」為了與兒子每個星期天晚上的約會,陳長文和太太張克蕙幾乎推掉所有周日的活動,即使是朋友的喜宴,也很少參加。
- 4陳長文 - 求真百科
陳長文和太太張克蕙找到一位知名的腦神經外科醫生,醫師毫不遮掩地驚嘆:「這種孩子我只在東京帝大醫學院時看過!」那種「哇!這是恐怖鏡頭」的不經意,深烙這對焦急夫婦的 ...
- 5陳長文誰的人生沒有遺憾? - 天下雜誌
陳長文辦公室裡最顯眼的不是《六法全書》,而是二十多張與家人合照的大大小小照片。除了妻子、女兒小倩和兒子文文,這幾年又多了兩個小外孫,一個四歲、一個兩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