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法律语言中助词“的”、“地”、“得”的使用区别
文章推薦指數: 80 %
“的”、“地”、“得”三字念“de”(轻声)时,都可以作为结构助词,用在实词、短语或句子中表示附加成分和中心语之间的结构关系。
它们之间的使用区别本是 ...
无障碍阅读
配色方案
字体大小AAA
旧版回顾
投稿中心
调查研究
当前位置:首页>>南漳县检察院>>调查研究
浅析法律语言中助词“的”、“地”、“得”的使用区别
时间:2017-04-19
来源:南漳县人民检察院
访问量:
“的”、“地”、“得”三字念“de”(轻声)时,都可以作为结构助词,用在实词、短语或句子中表示附加成分和中心语之间的结构关系。
它们之间的使用区别本是语言常识,但是当前在公文写作和各类媒体中使用错误的频率却很高。
本文主要以《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为例证,分析三者在法律语言中存在的表述和使用差别。
一、法律文件中“的”、“地”、“得”的使用
就单个汉字而言,在新华字典里,“地”字有2个读音,分别是“di”(去声)、“de”(轻声),轻声“de”仅有结构助词一个义项。
“得”字有3个读音,分别为“de”(阳平)、“de”(轻声)、“dei”(上声),轻声“de”也仅有结构助词一个义项。
“的”字有3个读音,分别为“di”(阳平)、“di”(去声)、“de”(轻声),而轻声“de”有两个义项,除作为结构助词之外,还有常见的用法即作为代词使用,如在阐释一罪或无罪的多种情形时,多用“的”字的代词表达形式,如刑诉法第十五条的规定: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不追究刑事责任,已经追究的,应当撤销案件,或者不起诉,或者终止审理,或者宣告无罪:
(一)情节显著轻微、危害不大,不认为是犯罪的;
(二)犯罪已过追诉时效期限的;
(三)经特赦令免除刑罚的;
(四)依照刑法告诉才处理的犯罪,没有告诉或者撤回告诉的;
(五)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死亡的;
(六)其他法律规定免予追究刑事责任的。
”
同为结构助词,在规范性法律文件中“的”字出现次数最多,但要注意的是并不是每一个轻声“de”都是作为结构助词,以2012年新修订的《刑事诉讼法》为例,“的”字共出现了1168 次,作为结构助词有889次,“地”字出现了38次,作为结构助词有6次,“得”字出现65次,作为结构助词有0次。
(下文中如未说明,出现的“的”、“地”、“得”都是指结构助词)
二、“的”、“地”、“得”的常见错误使用
在公文写作和各类媒体中经常出现 “的”、“地”、“得”三字之间使用混淆不清的问题,甚至出现以“的”字贯穿全文,从不区分“的”、“地”、“得”的现象,这里将几种常见的错误列举如下,希望引起注意,并有效避免错误的出现。
(一)该用“地”的地方使用了“的”
如:“要切实运用法律保证证人有客观的充分的提供证据的条件,使证人的人身和财产安全得到有效保护。
”
这里“客观”、“充分”都是修饰限制后面的动词“提供”的,说明“提供”的状态,而不是修饰名词,说明事物的性质,因此应该用“地”字。
(二)该用“得”的地方使用了“的”
如:“这个案子办的很好,实现了法律效果和社会效果的有机统一。
”
这里“很好”一词是补充说明案件办理的效果、程度,是修饰“办”的程度副词,不是“办”的属性或性质,因此应该用“得”字。
(三)该用“的”的地方使用了“地”
如:“合议庭对被告审判前供述收集地合法性有疑问的,应当由公诉人对取证的合法性进行举证。
”
这个例子中“de”前面虽然是一个动词“收集”,但“合法性”并不是修饰限制前面的“收集”一词,而是说明其从属性,即解释“谁的”合法性,证据收集的合法性,固这里应该用“的”字。
三、“的”、“地”、“得”的历史渊源与使用区别
(一)三者之间的历史渊源
在汉语里,“的”字使用的频率最高,是最常见的一个结构助词,现在“的”、“地”、“得”三字所承担的工作最开始都是由“的”字独立完成。
“五四”运动前后,才有学者提出应该利用古代白话文里常用的“地”、“得”、“底”等字表示不同的功能,以减轻“的”字的负担,这时候“的”字的功能才出现了分化。
而且分化伊始,到底是分成“的”、“地”、“得”、“底”四种,还是“的”、“地”、“得”三种,亦或是“的”、“得”两种,大家的意见也并未统一。
到了50年代,多数学者的看法日趋一致,即将“的”字的作用分成“的”、“地”、“得”三种,于是就有了现在的划分格局。
(二)三者之间的使用区别
1、“的”字的用法
“的”一般是定语的标志,用在主语和宾语的前面,用于修饰或限制名词,即主语或宾语指向的人或事物。
在句子当中放在修饰与被修饰或限制与被限制的词语之间。
“的”字前面的词语(一般是形容词、名词、代词等)来修饰、限制后面的词语(一般是名词),说明后面所指向的事物是什么样的。
结构形式为:形容词、名词、代词(表修饰、限制)+的+名词。
如:重大的犯罪案件。
(刑诉法第十八条)(形容词+的+名词)
审判人员、检察人员、侦查人员的回避。
(刑诉法第三十条)(名词+的+名词)
本人或者他的近亲属。
(刑诉法第二十八条)(代词+的+代词)
2、“地”字的用法
“地”字一般是状语的标志,用在谓语的前面,用于描绘或限制某种动作、性状。
在句子中放在描绘与被描绘或限制与被限制的词语之间。
“地”前面的词语(一般是形容词、副词)用来描绘或限制后面的词语(一般是谓词),说明后面的动作或性状怎样。
结构形式为:形容词、副词(表描述、限制)+地+动词、形容词。
如:准确、及时地查明犯罪事实。
(刑诉法第二条)(形容词+的+动词)
如实地提供证据、证言。
(刑诉法第一百二十三条)(副词+的+动词)
3、“得”字的用法
“得”字一般是补语的标志,用在谓语的后面,用于说明动作的情况和结果,或补充说明事物性质的程度和变化。
在句中放在动词或形容词后面,是补语的虚词,补充说明的部分一般放在被补充说明的词语后面。
结构形式为:动词、形容词+得+副词。
如:犯罪嫌疑人离开时走得很快。
(动词+得+副词)
这个药的效果好得很。
(形容词+得+副词)
四、如何规范“的”、“地”、“得”的使用
河南许昌有一位小学教师丁建荣在教学生如何区分“的”、“地”、“得”的时候,使用的教学方法很实用,在这里简要作一介绍和推广。
定语往往表示事物的性质或领属关系,回答“谁的”、“什么的”、“什么样的”问题时,用“的”,例如:谁的证明文件,人民检察院或者公安机关的证明文件(刑诉法第一百二十二条),什么样的人,具有专门知识的人(刑诉法第一百二十六条)。
状语表示动作如何进行,回答“怎样”的问题时,用“地”,例如:怎样执行法律,准确有效地执行法律(刑诉法第七条),怎样提供证言,如实地提供证言(刑诉法第一百八十九条)。
补语往往表示动作达到何种程度或事物性质达到何种程度,回答“怎么样”问题时,用“得”。
例如:做得怎么样,做得很好,打扫得怎么样,打扫得很干净。
作者:
上一篇新闻:刑事冤假错案防范中检察机关监督职能遭遇的困境
下一篇新闻:浅议信息化条件下检察机关法律文书公开工作
权威发布>>
工作报告>>
法律法规>>
检务指南>>财务信息>>
公示公告>>
专题
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
学习习总书记系列讲话
检察工作会议
检察机关群众工作
专项法律监督工作
新闻发布
全省检察院网站链接
分享到腾讯微博
分享到微信
网站群
博客
微博群
微信群
头条群
鄂检网阵
延伸文章資訊
- 1浅谈结构助词“的、地、得”的语法意义及用法
结构助词“的、地、得”这三个字在现代汉语中都读“de”,所以在现代汉语口语中它们的读音是没有区别的。可是,当将口语转化为书面语时,就容易把它们搞错。
- 2好技巧助詞「的、地、得」的用法,你分得清楚嗎 - 壹讀
「得」前面跟的多數是表示動作的詞或詞語,後面跟的都是形容事物狀態的詞或詞語,表示怎麼怎麼樣的,如:走得很快、踩得稀爛、疼得直叫喚、瘦得皮包骨 ...
- 3結構助詞「的、地、得」和動態助詞「著、了、過」 - 每日頭條
它們在語句中功能相似,但使用時也存在細微差別。本文試圖就其間的異同加以辨析。 關鍵詞:助詞;的地得;著了過;功能差異.
- 4的、地、得,用作助詞時一定要分清嗎?用錯了會產生歧義嗎?
這裡有一組“的”、“地”、“得”用法欠妥的句子,請大家來當“醫生”,給這些句子治治病,以強化已有認識。
- 5"的、地、得" 區別@ ㄚ湯的家 - 隨意窩
音「ㄉㄧˋ」;這是它的本音和本義。 而本文所要談的,是它轉音為輕聲「˙ㄉㄧ」,作為助詞和副詞語尾之用的若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