甚麼是:知識論- EP01 - 香港01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作為哲學三大範疇的知識論,顧名思義是以人類知識為主要研究對象的哲學課題。

知識論(Epistemology, 拉丁文為Epistemologia)這個詞則是由兩個希臘 ... 港聞娛樂生活科技國際經濟觀點體育女生熱話中國好食玩飛社區藝文格物影像更多服務登入港聞娛樂生活科技國際經濟觀點體育女生熱話中國好食玩飛社區藝文格物影像港聞社會新聞突發偵查政情深度香港經濟天氣娛樂即時娛樂電影眾樂迷生活健康教煮親子寵物職場好生活網購攻略科技實用教學數碼生活遊戲動漫國際即時國際環球趣聞國際分析世界專題經濟財經快訊宏觀解讀地產樓市專題人訪觀點社論01觀點周報體育即時體育跑步Jumper武備志女生知性女生穿搭筆記談情說性美容手帳熱話熱爆話題開罐研數所中國即時中國大國小事藝文中國中國觀察台灣新聞好食玩飛食玩買旅遊社區社區專題18區新聞隱形香港社區伙伴藝文格物一物形而藝文哲學第二身扭耳仔影像紀實動感影像熱話攝影界請先登入享受更多會員獨家優惠及功能!登入新聞總覽港聞娛樂生活科技國際經濟觀點體育女生熱話中國好食玩飛社區藝文格物影像其他服務訂閱《香港01》周報哲學甚麼是:知識論-EP011甚麼是:知識論-EP01藝文格物哲學哲學甚麼是:知識論-EP01撰文:01哲學團隊出版:2016-08-3100:00更新:2017-02-1416:391作為哲學三大範疇的知識論,顧名思義是以人類知識為主要研究對象的哲學課題。

知識論(Epistemology,拉丁文為Epistemologia)這個詞則是由兩個希臘單詞:Episteme及logos所組成;前著指學問或知識,後者指理性或道理。

合而言之,是指知識的道理。

所以知識論是研究人類知識的真確性、可能性及其範圍的一種哲學,其主要涉及兩個問題:一、人類能夠獲得知識嗎?如果能夠獲得,那麼就衍生了第二個問題,知識的來源及範圍在哪裡?以這兩個問題出發,知識論的討論將會延展至一切有關「知識」的哲學思考,比如知識本身的作用是什麼?他是否與實際事物相對應?檢驗知識的標準及真理是什麼?哲學上的知識論,就是一個不斷解答問題,繼而再次提出問題的循環發展過程。

知識問題的起源西方知識論的起源可追溯到蘇格拉底的名言:「認識你自己」。

蘇格拉底在街頭與人談話,他總是先提出一個抽象的概念,要對方回答,經由反覆的問答一步一步使對方承認自己的「無知」,而無知就是知識的開始。

承認自己的無知,也就是認識了自己。

柏拉圖則從「觀念」或「理型」(Idea)建立了知識思考的體系,他認為自然世界只是完美理想世界的影子,人類所渴望永恆、不變、完美的「真」(真確的知識)不是經由感官經驗所理解,而需要心靈(Soul)的附和,才可使感官經驗有客觀存在的價值。

他的學生亞里士多德(Aristotle)則提倡了不一樣的學說,亞氏認為我們對外的一切知識都是先由感官供給資料,而我們的心靈中是什麼知識都沒有的,有的只有認識的能力,所以一切知識都淵源於認知能力。

知識來源之爭,理性與經驗主義到了啟蒙運動的時代,知識論逐漸演變成了「知識真確來源」的課題,並且成為了當時哲學思考的主流。

面對這個哲學問題,主要有兩大派別爭持不下,分別是理性主義學派和經驗主義學派。

理性主義學派(Rationalism)主要在歐洲大陸冒起,他們強調理性和思考為知識的核心,並且主張心靈有能力獨自發現真理,知識從人內在的心靈和觀念中獲得。

其中最具影響力的是法國的笛卡兒(RenéDescartes),他提出:「我思,我在。

」(Cogito,ergosum)這句名言,他假定思考的自我是獨立於身體或者事物之外。

因為,雖然一個身體或者事物俱有空間上的延伸性,但是卻不能夠思考,心靈不具有延伸性,但是卻可以思考。

因此,知識只可被心靈獲得,而非感官。

經驗主義(Empiricism)則認定知識的來源是感官,該學派強調人類的知覺、觀察能力,以及其他感官從環境中得到的東西,所以知識的獲得是根據觀察到的事實形成概念,因此我們的知識就是感官所發現並傳遞的經驗。

其中代表人物就是英國的洛克(JohnLocke),在洛克的觀點中,人類天生的只有感官帶來的認知能力,至於通過認知而得的知識,全部都是後天求得的。

他設想人的心靈如同白板(TabulaRasa),沒有一切文字、不帶任何觀念我們的一切知識都在經驗裏扎根,知識則由這些經驗轉化而來。

康德的知識統攝直至十八世紀啟蒙運動的尾聲,德國哲學家康德(ImmanuelKant)才將這兩派的爭議平息了下來,他將「理性」與「經驗」整合了起來,並且提出了有關「認知能力」的研究,哲學史上稱「哥白尼式的哲學革命」。

康德認為理性和經驗主義都對「理性」和「經驗」本身欠缺足夠深入的研究,因此前者成為獨斷論,理性的運用脫離了感性(sensation)的範圍,產生了自圓其說的形而上學和世界觀;後者由於把「經驗」理解為無序的片段和雜多,否定規律的存在,而成為懷疑論,消滅了知識的可靠性。

康德同時反對以上兩種看法。

在知識論的層面上,理性的運用必然是限制在感性的範圍之內;而經驗也并非如經驗主義者言的無序並有確定的形式。

例如,當我們看到一只紅色的杯時,我們不是經驗到一堆混亂的感官資料,我們經驗到「這只杯是紅色的」,即某個實體(substance)擁有某個屬性(predicate),「實體與屬性」就是此經驗確定的形式,如沒有形式,此經驗本身就不可能發生。

而由於這些形式就是經驗的可能條件,形式本身不可能來自經驗。

知識與概念並行康德認為,這些確定的經驗形式,就是我們的先驗概念(transcendentalconcepts)或範疇(categories),在此康德和理性主義者同一陣線,認為人有先天的概念,但反對這些概念能獨立於經驗運作。

另一方面,康德和經驗主義者一樣,康德認為知識必須由經驗開始,但他反對經驗的存在能夠獨立於概念,經驗脫離了概念只是無意義的片段和雜多。

因此,康德說:「沒有內容的思想是空虛的,沒有概念的直覺是盲目的。

」康德把由人的感官和概念運作而建立的經驗和知識稱為表象(appearance),而獨立此運作外的則是物自身(thing-in-themselves)。

人不可能對物自身產生知識,而知識的合法範圍就限制在表象的範圍內。

理性和經驗主義之爭,於康德在「表象」和「物自身」的區分上,暫時畫上句號。

認識論康德亞里士多德柏拉圖無睡意哲學理性主義經驗主義約翰洛克笛卡兒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