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魯閣國家公園 - 臺灣世界遺產潛力點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潛力點範圍:太魯閣國家公園座落於花蓮、臺中、南投三縣,其範圍以立霧溪峽谷、東西橫貫公路沿線及其外圍山區為主,包括合歡群峰、奇萊連峰、南湖中央尖山連峰、清水斷 ...
今日瀏覽人次:344
累計瀏覽人次:3057212/
星期一2021/11/29
太魯閣國家公園
國家:,Nation:,国家:
中華民國(臺灣)
所在地:,City:,郡部:
花蓮縣、臺中市、南投縣
方位:,GPS:,位置:
北緯23.37至23.57度東經121.13至121.42度
入選時間:,Selected:,選択した時間:
2003
特殊價值:,Special:,特殊な値:
繁複的植被、生物的多樣性
太魯閣國家公園位於臺灣東部地區,位跨花蓮、臺中、南投三縣市。
方位:地圖上確切位置與地理座標位於臺北市以南140公里,由臺灣中部延伸至東部,靠近花蓮市,由太平洋向西伸向中央山脈,從北到南36公里長,由東到西42公里寬。
潛力點範圍:太魯閣國家公園座落於花蓮、臺中、南投三縣,其範圍以立霧溪峽谷、東西橫貫公路沿線及其外圍山區為主,包括合歡群峰、奇萊連峰、南湖中央尖山連峰、清水斷崖、立霧溪流域及三棧溪流域,全部面積共92,000公頃。
太魯閣的特殊地形,是受原始二疊紀的石灰岩,受後期的造山運動及伴隨造山運動的變質作用,使石灰岩轉變為大理岩。
經過多次的構造運動與變質作用,大理岩及其他岩石皆形成複雜的褶皺,由於褶皺與斷層而使此區大理岩重複出現。
由於菲律賓海板塊與歐亞大陸板塊之間持續進行的碰撞使得太魯閣峽谷不斷地隆起,加上立霧溪不斷地下切侵蝕,配合大理岩岩性緻密不易崩落,使得在立霧溪流經大理岩區形成陡峭狹窄幾近垂直的U型峽谷。
太魯閣峽谷
太魯閣國家公園在海拔高度上變化很大,自海拔50公尺不到的高度向北至南湖大山的3,742公尺。
同時由平地歷經闊葉林、針闊葉混生林、高山草原一直到近乎苔原的南湖圈谷,氣候、地形和植物分布都相當複雜。
由於生態環境的歧異甚大且人為破壞少,各地原始森林或原生植被尚能維持原有風貌,棲息在其中的動物種類以及數量都相當豐富。
區域內的高山雖基盤相連,山頭卻各自獨立聳入雲霄,就生物學的意義而言,代表許多具有生殖隔離作用的高山島嶼,各個生物小島富有不同的環境因子,操縱演化的天擇壓力,促進種化的作用,逐次篩選初期獨特的物種與生物相。
動物據調查資料顯示,太魯閣國家公園內至少有哺乳類34種(特有種占6種)、鳥類144種,包含臺灣地區所有的14種特有種鳥類、兩棲類15種(特有種占3種)、爬蟲類32種、溪流魚類18種、蝴蝶251種、貝類18種、淡水蝦13種、蟹類6種(其中臺灣絨螯蟹,俗稱青毛蟹為臺灣東部特有種類)。
從千百年前便生息於此的山椒魚屬有尾兩生類,是生存於2,000公尺以上山區的冰河時期孑遺生物,而停在石頭上作日光浴的雪山草蜥是此處最有名的特有種,也是海拔分布最高的蜥蜴。
另外,臺灣黃鼠狼、臺灣森鼠和高山白腹鼠也是臺灣特有種,其中高山白腹鼠為大型鼠類,腹部為乳白色,是一種漂亮的鼠類。
由低矮的草原進入不見天日的箭竹林,慢慢嗅到森林的氣息,臺灣特有種的臺灣獼猴常成群地跳躍於林木之間。
在森林底層,除哺乳動物之外,有3種雉雞出現的紀錄,帝雉、藍腹鷴、環頸雉,其中帝雉和藍腹鷴為臺灣特有種。
此區因為植被保存良好,森林腹地中有85%為天然林,構成野生動物絕佳的生存環境。
植物根據初步調查顯示,太魯閣國家公園內有1,224種分屬154科的維管束植物,其中有132種是瀕臨絕種的植物。
由於海拔分布高度自海平面到3,742公尺高山,因此造成複雜的氣候帶,許多臺灣的植被類型都可在此找到。
高山寒原生態系:分布於3,500百公尺以上之高山,區內岩石裸露,風化劇烈,岩層上無土壤堆積,加上氣溫極低,每年約有四個月之冰雪期,受風強勁,除有玉山圓柏、玉山當歸、高山杜鵑等高山常見植物外,南湖圈谷各地區更有40種稀有植物,尤以南湖柳葉菜艷冠群芳。
針葉林生態系:本系終年常見雲霧,十分濕潤,有霧林之稱。
分佈高度由2,000公尺至3,500公尺之間。
主要樹種以冷杉、臺灣鐵杉、二葉松為主,林木枝椏間有松蘿、桑寄生、地衣等植物著生,是潮濕地區的標誌。
針闊葉混生林生態區:分布於園區1,000至2,000公尺以上之高山,主要岩石為片岩及大理岩,林木種類繁多,主要針葉樹種有紅檜、扁柏、臺灣杉、巒大杉、華山松等;闊葉樹種有森氏櫟、三斗石櫟、豬腳楠、玉山灰木及冰河孑遺之昆欄樹等,是臺灣野生動物重要棲息場所之一。
闊葉林生態系:本系夏季多雨,分布在海拔1,500公尺以下。
常見種類有青剛櫟、大葉楠、稜果榕等;林下則有小葉白筆、檯木屬、灰木屬、臺灣八角金盤等;而地被植物則以臺灣鱗毛蕨、蘆山石葦、生根卷柏最為常見。
除以生態系孕育豐富植物社會及演替外,太魯閣峽谷地區更有生命力旺盛之岩生植物,如太魯閣櫟、臺灣蘆竹等。
比較太魯閣國家公園與已列名的世界遺產名錄中的美國大峽谷國家公園,大峽谷國家公園深達1,500公尺的大峽谷是被科羅拉多河切割成的,擁有從海平面到2,500公尺高度變化的雄偉壯麗景觀,此一特殊地質景觀造就了氣候與棲息地的多樣性,包括從高山到沙漠的地形,及相當豐富的動植物資源。
太魯閣國家公園則是由於受到地殼板塊擠壓運動的與抬升隆起作用,地形似乎更加豐富,除了雄偉的峽谷外,還有超過一百條的溪流瀑布,因為公園內的高度分布是由海平面到3,742公尺的高山,氣候與地形的變化,造就了豐富的動、植物資源與和諧動人心弦的高山、斷崖、溪流與瀑布等天然美景。
太魯閣峽谷與美國大峽谷最大的不同,在於其U字型大理岩峽谷受到地殼隆升與立霧溪切割及風化作用,狹窄陡峭深度超過1,000公尺、幾近垂直,只要地殼不斷上升、溪流不斷下切,此一世界最大的大理岩峽谷兩岸峭壁就會繼續增高,河谷會更加深邃。
立霧溪流域最早的考古學資料是日治時期末期因溪口砂金礦場在採砂過程中發現文化遺物與人骨的報導,1965年日籍學者國分直一利用民族學者馬淵東一於1930年代的調查資料,記錄了立霧溪流域中崇德、巴達岡、巴拉腦、山里、瓦黑爾等多處遺址,進而指出立霧溪流域使用印文陶器的人群與宜蘭、北海岸地區的人群相關。
戰後,台灣考古學界對於本區域的關注始自1980年代因環境影響評估以及國家公園設立而展開的調查工作。
1986年考古學者陳仲玉先生進行「太魯閣國家公園人文史蹟調查」,發現富世、希達岡、普洛灣、西寶等幾處新遺址,1988年之後劉益昌先生的調查指出,立霧溪流域的遺址文化內涵與宜蘭、北海岸之間十三行文化密切相關,將遺址文化內涵歸類為「十三行文化普洛灣類型」。
2007年至2009年,太魯閣國家公園委託劉益昌先生進行立霧溪流域史前時代的考古學調查,該研究彙整17世紀以來關於立霧溪流域產金的相關文獻紀錄,並進行立霧溪河口、中游與上游整體流域的遺址地表調查與考古發掘工作。
研究指出,普洛灣類型的人群自1400年迄300多年前,持續於立霧溪流域活動,然而自300年前太魯閣族人越過奇萊北峰東稜向東移居立霧溪流域後,這群淘金、進行海上貿易的普洛灣類型人群便完全退出太魯閣峽谷。
從考古學者的調查資料可知,約300年前太魯閣峽谷中的人群活動發生了劇烈的推移。
原居住於中央山脈以西、今南投縣仁愛靜觀一帶的Truku-Tarowan人越過中央山脈,沿著立霧溪下溯,尋找新的獵場與耕地,在原為十三行文化普洛灣類型人群居住的河階台地建立起長期聚居的部落。
東遷的族人,逐漸發展出異於西部祖居地的生活、語言與文化價值,他們自稱為「Truku」,被外界泛稱為「太魯閣」。
太魯閣族文化中,「紋面」是顯著而重要的文化表徵。
紋面有族群與系統識別、成年的標誌、驗證女子得貞操、避邪、繁衍、美觀、表彰個人的英勇與能力、通往靈界的祖靈識別等功能。
男女大約在15歲到20歲左右必須完成紋面禮俗;男子必須獵過人頭(出草),才可以在額頭上及下巴刺青,女子必須學會織布,才能論及婚嫁;對於未紋面的男女就很難找到理想的配偶。
後來演變成男子非親自獵取首級,只要陪同出草或用手指觸摸敵人的屍體,或帶回兄長獵取的首級就可以紋面。
族人對「祖靈」是非常重視的,認為人生的目標就是遵循祖先遺留下來的禮俗。
不論紋面是出於審美還是出於對祖靈崇拜的動機,每個太魯閣族青年男女必須遵守祖遺訓,這樣才能的到祖靈的庇祐。
長春祠
西元1875年一月,滿清政府改變禁止入山的策略,派沈葆禎來臺規劃開山撫番工作,有鑑於臺灣急切的物質交流與移民需要,沈葆禎規劃了北、中、南三條路線,其中由蘇澳到花蓮的志學北路,路段驚險,是蘇花公路的前身。
西元1886年,清廷於花蓮設置福建行政局撫墾支廳管理太魯閣以外的區域。
1895年,日人領台,開啟了立霧溪流域新的一波族群移動與權力遞嬗的悲傷歷史。
1910年,時任台灣總督的佐久間左馬太規劃第二個「五年理蕃」計畫,在明治天皇的支持下,日本國會同意編列寬裕的預算,以軍警武裝討伐為手段,強行收繳原住民視為第二生命的獵槍,將殖民勢力直接伸入台灣山區。
1913年,繼降服「北蕃」泰雅各族群,總督府展開立霧溪探險與測量工作,為全面征伐太魯閣族進行前置作業。
1914年5月,佐久間總督發動「太魯閣討伐軍事行動」,調集全島軍警部隊,採東西夾擊、多路包抄的戰術,機關槍、火砲、飛機、軍艦盡數佈置,展開歷時二個月又十三天的攻擊行動。
太魯閣族人則據守天險、埋伏突襲,然而肉身終究不敵槍砲,即便彈盡援絕,性格堅毅驍勇的太魯閣族人仍以石塊奮力還擊,戰況極為慘烈。
1914年8月10日日本軍警部隊於西拉歐卡夫尼舉行歸順儀式,戰爭終告結束。
1927年,太魯閣峽經過台灣、朝鮮、日本讀者票選,僅次於鵝鑾鼻入選為台灣八景之一。
為促進地方的開發與繁榮,民間積極推動太魯閣成為國立公園,在「東台灣勝地宣傳會」的大力鼓吹,以及花蓮港廳的積極請願下,於合歡越道路完工的同年(1935),次高太魯閣入選為國立公園候補地,1937年成立國立公園。
園區範圍涵蓋太魯閣峽、三棧溪流域與木瓜溪流域,總面積達27萬2,590公頃,為當時台灣與日本幅員最廣的國立公園。
戰後,1972年內政部民政司成立「國家公園法擬定小組」,並於同年六月公佈實施,當時即選定「太魯閣國家公園」為預定之第一座國家公園,1982年行政院頒佈的「觀光資源開發計畫」中,指示內政部營建署調查規劃太魯閣國家公園,並於1984年核定公告立霧溪大理岩峽谷、清水斷崖、清水山、南湖大山、合歡群峰、奇萊連峰等為太魯閣國家公園區域,總面積92,000公頃。
1986年成立管理處,太魯閣國家公園終於誕生。
太魯閣峽谷的大理岩岩層厚度達千餘公尺以上,分布範圍廣達10餘公里,此區石灰岩的生成與大理岩的形成過程,可見證臺灣最古老地質年代,另由於菲律賓海板塊與歐亞大陸板塊間的持續碰撞,造成地殼不斷上升,加上下切力旺盛的立霧溪經年累月地沖刷與侵蝕,形成雄偉的斷崖、河階地、開闊河口沖積扇及峽谷等地質地形,符合世界遺產登錄標準第七項。
太魯閣狹窄呈U字型的石灰岩峽谷是世界最大的大理岩峽谷,深度超過1,000公尺,因立霧溪不斷下切、侵蝕、沖刷加上大理石岩層的風化作用及此處地殼持續活躍隆起的上升運動,造就太魯閣峽谷渾厚雄偉的景觀,生物多樣性與獨特性符合世界遺產登錄標準第九項。
本區在海拔高度上變化大,造成複雜的氣候帶,形成繁複的植被。
高山峻嶺的阻隔,造成生殖隔離作用,因此孕育出特有及稀有的植物。
此外,此區未受人為破壞的原生植被與森林,讓棲息其間的動物種類和數量非常豐富,並產生互相依賴的關係,符合世界遺產登錄標準第十項。
楔子
最具資格登錄世界遺產的臺灣地景,非「太魯閣國家公園」莫屬。
早在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成立「世界遺產中心」前,國際自然暨資源保育聯盟已嘗試將太魯閣峽谷納入世界「自然保護區」名錄。
年年來往於太魯閣的各國地理、地質學者與地景保育人士,更為太魯閣世界遺產地位做了最好的見證。
地形「過動兒」
600多萬年前,菲律賓海板塊斜撞上歐亞大陸板塊,臺灣於是從海中應運而生。
直至今日,臺灣地體仍以每年5到10公分的速率上升,比起同是板塊活躍區的美國西岸加州外海與日本等地,臺灣板塊的推擠動作,舉世第一,中央地質調查所礦物岩石組科長曹恕中說:「國外造山運動大部分都已進展到晚期,缺乏造山運動的前期型態可以觀察,太魯閣是一部活生生的地質初期演化史,可與晚期造山運動做比對、串連,探究地質演化前後的關連性,解開地質史的演變歷程」。
放眼國際,太魯閣擁有世界地質史上最年輕的造山運動,呈現國際世界遺產標準的規定「記載著自然生命、地形發展中重要的地質演變過程與重要地貌、地文特徵。
」
地質「人瑞」
另一方面,太魯閣是臺灣地質的人瑞,觸目盡是臺灣最滄桑的痕跡。
地質學者在太魯閣發現兩億年前的化石,太古以來歐亞太陸滔滔河川的沖刷與沈澱物堆積醞釀日後的臺灣島,在劇烈的造山運動將地底土壤翻滾攪動地底下的沈積岩層受到地殼不斷拱起、壓縮、彎曲再埋回地底經歷高溫高壓鍛造、變質,如此上下反覆,淬練成堅硬的變質岩-大理石。
兩億年前的地質滾滾長河成就今天花蓮的地方產業-石雕展,將花蓮傲人的自然資源轉化成絢爛的人文資源。
豐美的生物
黃裳鳳蝶佔地12萬公頃的太魯閣國家公園拜造山運動之賜,地質高聳,山巒起伏,近六分之一面積為3,000公尺以上高山,躋身「臺灣百岳」之列者多達廿七座。
本區更是醞釀物種多樣性的重要棲息地,逐次演化出特有物種與豐富生物相。
幾乎涵蓋全島絕大多數高山植物。
園中還佔有臺灣陸生哺乳動物種類的二分之一、鳥類144種、爬蟲類32種、溪流魚類18種、蝴蝶廿八種,琳瑯滿目的展現著多樣性與獨特性。
結語
太魯閣國家公園所具有豐沛而獨特的自然與文化遺產,深具申報世遺的潛力。
然而,在申請世界遺產的準備階段,尚有需多目標仍待努力。
其中最重要的基礎工作便是以更嚴謹的態度進行價值評估。
列名世界遺產不能一廂情願,申報國必須陳述該國遺產地的「傑出普世性價值」,提供世界遺產委員會審核。
所謂傑出普世性價值,係來自三方面的共同支撐:第一,世界遺產必須符合十項「登錄基準」中的一項或多項;第二,自然遺產必須通過「完整性的檢驗」,文化遺產必須通過「真實性的檢驗」。
完整性是指擁有適當的範圍以完整呈現代表遺產重要性的現象和作用,並且未受到人為不當的開發破壞;真真性則是指保存遺產的形式和設計、材料和物質、使用和功能、傳統和技術、區位和背景、以及精神和感覺等。
第三,遺產地必須受到有效的保護和經營,關鍵要素包括了妥善的立法、健全的經營管理和財務計畫、有效的行政機構和人員配置、社區和其他重要權益關係人的充分支持和參與等,以確保能有效執行遺產的保護和經營。
因此,以世界遺產標準評估太魯閣峽谷,將能進一步提升太魯閣國家公園景觀資源的經營管理目標層次,同時強化峽谷中自然與文化資源保育,奠定申報世界遺產的基礎工作。
以上部份文案截錄自光華雜誌民國九十一年七月號第廿七卷第七期原作者/張靜茹照片提供/內政部營建署太魯閣國家公園管理處特此申謝
太魯閣國家公園
太魯閣族簡介
姓名:,Name:,Name:
聯絡電話:,Tel:,Tel:
電子郵件:,Email:,Email:
內容:,Content:,Content:
驗證碼:,ValidNumber:,ValidNumber:
提醒您,勘誤表單欄位皆必填,請確認資料正確再送出,謝謝。
,英文提醒
,日文提醒
卡奈馬國家公園
佔地達300萬公頃的卡奈馬國家公園,位於委內瑞拉東南,沿著巴西和圭亞那之邊界地帶分布。
公園境內65%...
塔吉克國家公園(帕米爾山脈)
塔吉克國家公園的所在位置,是歐亞大陸最高山脈群峰糾結的的帕米爾高原中部,又被稱為「帕米爾之結」(Pa...
共莫耶國家公園
共莫耶國家公園是西非最大的保護區之一,它的特色在於非常豐富和多樣化的植物種類。
由於共莫耶河流經本區,...
樂生療養院
地址:
33351桃園市龜山區萬壽路1段50巷2號〈新院區〉
24257新北市新莊區...
卑南遺址與都蘭山
方位(地圖上確切位置與地理座標):卑南遺址位於臺東市南王里,東南距臺東市中心約5、6公里,座落在卑南...
玉山國家公園
方位:地圖上確切位置與地理座標位於臺灣島中央地...
臺灣世界遺產潛力點|世界遺產|無形文化遺產|世界記憶|學習資料庫|問答集Q&A
文化部文化資產局‧AllRightsReserved©2013版權所有
電話:(04)2217-7777‧傳真:(04)2229-1993‧地址:40247臺中市南區復興路三段362號
最佳瀏覽狀態:IE8.0以上版本‧螢幕解析度1024*768
延伸文章資訊
- 1太魯閣國家公園35週年榮登Google首頁「2驚喜」曝光 - Yahoo ...
[周刊王CTWANT] 太魯閣國家公園座落於花蓮、臺中及南投三縣市,是臺灣第四座成立的國家公園,前身為日治時期成立之次高太魯閣國立公園,其範圍以立霧 ...
- 2太魯閣國家公園
太魯閣國家公園面積92,000公頃,是一座三面環山,一面緊鄰太平洋的山岳型國家公園,由立霧溪貫穿其間,連接了山海。峰壑相連、山高谷深是地形上最大的特色 ...
- 3太魯閣國家公園 - 臺灣世界遺產潛力點
潛力點範圍:太魯閣國家公園座落於花蓮、臺中、南投三縣,其範圍以立霧溪峽谷、東西橫貫公路沿線及其外圍山區為主,包括合歡群峰、奇萊連峰、南湖中央尖山連峰、清水斷 ...
- 4【高度觀察】太魯閣國家公園 - 經典雜誌
地跨台中、南投及花蓮三縣的太魯閣國家公園,範圍西起合歡山群、東至清水斷崖、南抵奇萊連峰、北接南湖大山,總面積九萬二千公頃。公園三面環山,東面與太平洋毗鄰, ...
- 5太魯閣國家公園-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1986年11月12日,太魯閣國家公園計畫正式公告實施,國家公園範圍南北長約38公里,東西寬約41公里,面積共計92,000公頃,涵蓋行政區包括花蓮縣秀林鄉74,800公頃、臺中市和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