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資產管理事業如何在泛國際化之資產管理趨勢中找出定位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與談人賀德禮先生(Nicholas Hadow):首先要先了解現今世界排名前10的資產管理公司多來自美國、歐洲、日本等地區,並且大多為集團(如銀行、保險公司等)旗下機構,簡而言 ... 座談議題:台灣資產管理事業如何在泛國際化之資產管理趨勢中找出定位、發揮優勢進而向區域型經營邁進 座談主持人:    貝萊德集團董事總經理暨台灣貝萊德投信董事長李豪先生(LeoSeewald) 與談人:(依姓名筆畫順序)    貝萊德集團董事總經理暨貝萊德亞太區(不含日本)個人金融業務負責人及亞太區首席行銷主管莫達文先生(DamienMooney)    鋒裕亞洲及中東地區總裁林偉傑先生(JackW.Lin)    安本亞洲區業務發展部董事賀德禮先生(NicholasHadow)   主持人李豪先生(LeoSeewald):要在全球市場上有一定角色該怎麼做?而業者在現行國際市場環境遇到甚麼樣的挑戰呢? 與談人賀德禮先生(NicholasHadow):首先要先了解現今世界排名前10的資產管理公司多來自美國、歐洲、日本等地區,並且大多為集團(如銀行、保險公司等)旗下機構,簡而言之,這些公司本身擁有充足資源。

論到亞太地區,先不談日本,主要市場大概是香港和新加坡,這兩個市場獨特之處是它們都是沒有天然資源的城市,但背後都有龐大的腹地,香港的腹地是中國大陸,新加坡則是馬來西亞、印尼、中南半島等,由於資源缺乏,這兩個地方十分仰賴創新以及周邊整體環境。

此外,新加坡政府政策相當支持,又因為其一直都是單一黨派執政,政策得以連貫延續。

我想強調的是,要先了解整個市場背景,我們才知道如何往前進。

與談人林偉傑先生(JackW.Lin):資產管理並非資本密集的產業,其最大的資產是人力資源,另外還要搭配良好的市場架構。

台灣有許多受過良好教育並且認真工作的優秀人才,但若想要發展成為區域中心,仍有幾點需要克服之處,首先是語言障礙,因為台灣是以中文為母語的國家,若是要成為區域中心,還是必須增進英語能力;但另一方面,或可考慮發展成為大中華區域中心的可能;除此之外,基金經理人的心態也很重要,你未必需要很多的資源,但如果你能看得深遠,具有世界觀,一樣能為你的客戶創造出價值。

與談人莫達文先生(DamienMooney):我有兩點建議,首先,關於人才資產方面,除了強調個人能力,我更看重其文化價值,要使公司能在不同文化背景的市場順利運作,需仰賴來自各國的人才,並且透過全球各地人才之經驗、知識交流可使公司更具國際競爭力;其二,由於現在科技發達,有時語言不是關鍵的問題,只要具備統一的作業平台。

主持人李豪先生(LeoSeewald):台灣的資產管理業者尋求拓展他們的經營領域時有何優勢?有哪些市場是適合台灣資產管理業者進入的呢?先請莫達文先生來分享他的意見。

與談人莫達文先生(DamienMooney):我生長在愛爾蘭的一個小島,以當地為例,產業會先考量自身擁有的優勢,然後做合適的發展,相較之下台灣也一樣是個小島,或可比照這樣的模式,找尋適當的市場定位。

與談人賀德禮先生(NicholasHadow):大中華區確實有許多財富管理的空間,而台灣本地有許多資產管理公司,十分了解台灣的環境,又因為母語為中文而更能明白中華文化,在大中華區域佔有優勢。

此外,更了解客戶的需求,建立更直接與客戶溝通的管道也是個重點。

與談人林偉傑先生(JackW.Lin):台灣資產管理業要多了解自身環境的特色,並且需要政府政策能夠全力支持。

在大中華地區當中,其實台灣是有成為服務中心的優勢。

簡而言之,要找出自己的特色及優勢。

主持人李豪先生(LeoSeewald):接著延續上個話題,請再更清楚說明台灣業者有什麼需要加強的地方? 與談人林偉傑先生(JackW.Lin):其實語言的不同會造成文化上的阻礙,但這樣的阻礙並非無法克服,端看用何種心態面對,公司可以幫助員工有更多海外交流學習機會,又台灣本身有很多歸國華僑,因此台灣業者是具有國際觀的,只是若能夠加速國際觀的拓展,將更具優勢。

與談人賀德禮先生(NicholasHadow):我的建議是藉著教育激發潛能。

另外,有國際觀並不一定是鼓勵員工出國,操作的業務種類也會造成影響,像台灣比較可惜並沒有像新加坡、汶萊等有主權基金,可以在這樣的基金操作中,讓公司人員與各國人士接觸。

人的潛能原本就存在,應破除因為既定模式造成心態上的障礙,使潛能發揮出來。

與談人莫達文先生(DamienMooney):這個產業的確需要國際觀,若員工能更有機動性,也就是隨時能配合海內外工作,將會有更好地發揮。

主持人李豪先生(LeoSeewald):接下來我們把重點轉移回結構面上,各位與談人在不同區域經營管理的經歷十分豐富,請分享你們是如何選擇經營模式(如:distributionarrangements,sub-advisoryarrangements,joint-ventures等)以及在處理各種經營模式上的經驗。

與談人賀德禮先生(NicholasHadow):併購是一個方式,但組織文化的整合是需要注意的地方,否則也許無法達成良好運作;合資到最後常變成是投資,並無法實際參與操作經營;另外還有區域代理方式,但大多是與大公司合作。

其中較不推薦合資的方式。

我們本身是用區域代理的形式,我認為使用何種方式並無標準答案,但我會建議台灣使用併購的方式。

與談人莫達文先生(DamienMooney):零售商在各地都要找到進入當地市場的適當合作方式,我自己在日本的經驗是以設立子公司的方式來拓展業務。

目前在亞洲看到一個趨勢,全球性的銀行或保險公司建立一個開放式架構,其中有來自不同資產管理公司的好幾千檔基金商品,這個模式會有較高的長尾風險,無法適當地管理或認識客戶,是不是值得往這個模式發展其實還可多加考慮。

另外還有一種客製化方式,針對特定目標找尋合作對象來開發、販售特定商品。

與談人林偉傑先生(JackW.Lin):剛才賀德禮先生提到合資,我本身在這方面也有許多經驗,合資會有很大的挑戰,特別是當兩個組織的企業文化和目標不一致時,最終就會產生很多衝突。

目前我們選擇的方式是藉由在台灣的合作伙伴提供服務(sub-advisory),而我們對台灣的合作伙伴會有知識及技術上的移轉。

主持人李豪先生(LeoSeewald):請與談人分享對於主管機關把重點放在市場的本地化的看法並且談談亞太地區目前的趨勢。

與談人賀德禮先生(NicholasHadow):主管機關的做法是一種保護本國企業的方式,這是可以理解的,而且因為語言隔閡,我們確實也會需要當地的人員,但若因此而要求把所有基金經理人都遷到實際操作業務的國家,會使得我們的營運模式產生問題,我個人對於當前主管機關的做法是持保留的態度。

與談人林偉傑先生(JackW.Lin):我同意賀德禮先生的說法,並且想要提醒大家,我們其實不能違反市場的趨勢洪流,況且目前台灣有非常良好的境外基金市場,建議台灣不妨把開放當成一種優勢,或許可成為大中華區的境外基金中心。

與談人莫達文先生(DamienMooney):這是個棘手的問題,一方面業者希望能順利在各個國家發展業務,另一方面各個國家會希望這些業者能對地方有些回饋,像是雇用當地員工等等,這是需要雙方面商談的課題,但目前看來主管機關和業者間並沒有良好的溝通與討論。

來自現場的提問 1.台灣政府該怎麼做可吸引全球業者投資台灣更多? 與談人賀德禮先生(NicholasHadow):我想您想要問的是如何讓境外業者能夠在台灣投入更多,我本身不是債券專家,但我覺得台灣應該擴大債券市場的規模,目前台灣以新台幣計價的債券市場非常封閉,不知道是否和政治或其他不明因素有關,或許提高債券市場的開放程度,可使境外業者投入更多。

2.Distribution這部分turnover很高,他們是否應該有自己的銷售團隊在台灣? 與談人賀德禮先生(NicholasHadow):目前可利用現今高科技方法與客戶聯繫,再加上各國法令嚴謹,我們雖然想直接與客戶接觸,但在實際執行上有其困難度,所以設立團隊在當地與客戶直接接觸之必要性有待考慮。

與談人莫達文先生(DamienMooney):我反而和賀德禮先生持相反意見,現今市場已經越來越民主化,並且各國政府要求更高的透明度,而法令也有鬆綁的趨勢,雖然可以仰賴高科技或是承銷商與客戶聯繫,但也應該尋求能夠直接和客戶互動、接洽的方式,才能使得公司隨市場趨勢成長。

主持人李豪先生(LeoSeewald):我想大家都擔心被邊緣化,全球一直以來都是經由仲介或承銷商來經營,目前應更積極密切與仲介或承銷商接觸,讓他們更了解所投資的產品。

3.基金公司通常會希望把資產集中在某一地區,但如果遇到fundpassporting的情況,會如何改變你的現況和經營方式呢?對於台灣希望自己發展自己的境內基金,有何意見分享? 與談人林偉傑先生(JackW.Lin):談到基金護照,我們必須要先能掌握市場情況,才能了解接下來的發展是甚麼。

台灣其實有很廣大且令人覬覦的境外基金市場,若礙於政治考量而不和中國市場往來其實非常可惜,台灣應該更加了解這片廣大的市場。

與談人賀德禮先生(NicholasHadow):我十分同意林偉傑先生剛剛所說,相較於中國和香港,台灣境外基金規模是更龐大的,若不善用這個優勢是相當可惜的事。

以宏觀的眼光來看,現在是進入市場的好時機。

綜觀整個亞洲區,台灣應該與各國政府機關進行更密切的討論。

而資產管理公司如何乘勢而起,其實東南亞地區一些基金經理人已蓄勢待發,另外一些名聲規模大的公司,則主要以其品牌優勢在市場發生影響。

主持人李豪先生(LeoSeewald):以目前市場來說,想要到海外發展的基金經理人非常有機會發揮其長才。

若以管理層面來看,則是要問問究竟想要拓展到何等規模?想要多麼地國際化?現今的確是一個市場空間充足的時刻,若想長期發展,國際化是必要的趨勢。

    回首頁>>回上一頁>> Copyright(C)2013SITCA,AllRightsReserved.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