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6-109年國家發展計畫(農業部分)(農委會)
文章推薦指數: 80 %
106-109年國家發展計畫(農業部分). 壹、 經貿布局. 一、 中長期發展趨勢. ( 一) 受到全球氣候變遷及新興國家對糧食需求增加等影響,各國對糧食安全高度重視。
網頁置頂
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電腦模式
:::
回首頁 | 網站導覽 | 雙語詞彙 | ENGLISH | 兒童版 | 行動模式
便民服務重大政策線上申辦關於農委會農業政策農業法令新聞與公報休閒與生活農業科技統計與出版品資料下載農委會計畫研提政府資訊公開主題網站臺灣農業故事館相關網站連結所屬機關網站
網站地圖
雙語詞彙
ENGLISH
兒童版
電腦模式
農業科技統計與出版品資料下載農委會計畫研提政府資訊公開主題網站臺灣農業故事館相關網站連結所屬機關網站
全站搜尋
版本
本單元內容搜尋
中文版
英文版
兒童版
關鍵字搜尋
查詢
:::
便民服務重大政策線上申辦關於農委會農業政策農業法令新聞與公報休閒與生活農業科技統計與出版品資料下載農委會計畫研提政府資訊公開主題網站臺灣農業故事館相關網站連結所屬機關網站
:::現在位置:首頁>農業政策>106-109年國家發展計畫(農業部分)
農業政策
農業政策
版本
本單元內容搜尋 中文版
英文版
兒童版
關鍵字搜尋
查 詢
106-109年國家發展計畫(農業部分)
壹、經貿布局
一、中長期發展趨勢
(一)受到全球氣候變遷及新興國家對糧食需求增加等影響,各國對糧食安全高度重視。
(二)WTO與區域貿易協定談判下,各國農產品市場開放已成趨勢。
(三)臺灣遠洋漁業實力雄厚,因應國際漁業資源保育趨勢及市場國要求,需加強漁船及漁業人員管理,以利資源永續利用。
(四)維護臺灣農業發展與農民權益,循序推動兩岸農業交流。
二、國家發展總檢討
(一)經貿自由化及極端氣候造成的天災頻繁,直接衝擊我國及區域內糧食安全及農業發展。
(二)我國農業結構亟待轉型升級,以因應全球區域經貿快速發展。
(三)國際漁業管理組織日益增加及國際漁業管理措施日漸嚴格,現行人力、經費及管理措施無法有效因應,亟待調整。
(四)兩岸農業發展條件各有優勢,應推動良性農業交流,以確保臺灣農業發展及維護農民利益。
三、發展目標
(一)擴大國際合作引進科技及掌握資源,提升我國糧食安全並協助APEC區域有效降低糧損,爭取在熱帶及亞熱帶農業領導地位。
(二)透過WTO、TPP、RCEP、雙邊貿易及檢疫檢驗諮商,爭取農業產業調適期並排除關稅與非關稅貿易障礙,開拓新市場。
(三)積極參與國際漁業組織及加強與遠洋漁業作業港口國雙邊關係,維護海洋資源永續利用及我國漁業發展空間。
(四)建立兩岸農業互補模式,確保我農產品內外銷市場健全發展。
四、發展策略
(一)推動以提升農業科技及維護糧食安全為核心之國際合作,打造臺灣為重要農產業全球會展中心並成為農業解決方案提供者。
(二)透過國際諮商談判爭取優惠彈性待遇,規劃農業境外產銷,降低我農產品及農業科技之貿易與投資障礙,保護智慧財產權。
(三)強化遠洋漁業管理能力,積極參與國際漁業組織並履行雙邊漁業協議,維護國際漁業資源永續發展及我漁船作業應有權益。
(四)以互惠互補為兩岸農業交流主軸,建立定期諮商與合作機制。
貳、產業發展
一、中長期發展趨勢(含國內外)
(一)TPP/RCEP等區域自由貿易協定盛行,因應自由化的產業結構調整及新市場開拓成為農業發展的新契機。
(二)人口結構改變、電子商務、綠色環保、資源效率再提升及跨領域科技整合等,為全球及我國之農業發展的重要課題。
(三)氣候變遷影響區域農業生產,造成糧食供應緊絀及價格波動,各國重視糧食安全,強化農民及產業風險管理能力成為焦點。
(四)為降低對環境的衝擊,維護農村文化地景,推動里山倡議,發展社區支持、友善環境及循環農業,已成各國農業發展新趨勢。
二、國家發展總體檢(問題檢討)
(一)進口農產品增加,加重產業競爭壓力,增加疫病蟲害風險;主力產業企業化不足,出口受限於檢疫檢驗,不利拓展新興市場。
(二)農業發展偏重一級生產,附加價值低,多功能性的綠色支付機制薄弱;農業勞動力老化、經營規模小且產銷成本偏高,農業所得低於受僱人員報酬,不易吸引年輕人投入。
(三)近年來平均每年度農損金額超過100億元,依賴政府預算支應災害救助已不足分擔農民生產風險;我國農業科技發展具領先地位,然產業化及智慧化運用不足,未能展現其技術優勢。
(四)消費者環保意識提高,然近幾年來農田地景與棲地日益破碎,多數農民高度依賴慣行農法,衝擊臺灣農業環境生物多樣性。
三、發展目標
(一)因應貿易自由化,發展優勢產業,強化地產地消
發展外銷優勢產業,進攻國際市場
(1)建立集團產區面積達55,800公頃,導入規模化及安全生產模式,降低生產成本,穩定供應量及品質,提升外銷競爭力。
(2)拓展農產品海外市場,農漁畜產品出口值年成長5%。
建構農企業發展環境,提高農業競爭力
(1)協助120家經營者朝向企業化經營並輔導轉型農業社會企業。
(2)扶植農企業發展新創加值型農業,提供資金需求,協助其提高生產技術、研發能力、產品品質及服務之附加價值。
推動地產地消,提升農業多元價值
(1)促進國產糧食生產及消費,提高糧食自給率至109年達40%。
(2)提高溯源農產品產量占比達50%;認驗證畜禽產品產值每年至少成長10%以上;養殖魚塭查報率達90%以上;每年增加經伐材許可之國產木竹材生產量5%以上。
發展六級化產業,拓展價值鏈提高農家所得
(1)二、三級產業產值年成長6%;提高中、大型農家占農牧戶50%以上,且農業所得倍增。
(2)每年吸引至少4,000萬人次前往農漁村及森林遊樂區旅遊,其中外國遊客數年成長值10%,生態旅遊產值達48億元。
運用前瞻科技,開創協同、便捷、人性化的智慧服務農業
(1)提高種苗供應精準度至90%以上、提升畜禽作業效率60%。
(2)打造十大領航產業,總產值逾2,500億元。
(二)因應氣候變遷,強化產業調適及農業生態系統韌性
推動產業調適,穩定農業經營
(1)擴大辦理農業天然災害保險,逐步取代現行災害救助制度,有效分擔農民經營風險。
(2)研發防(減)災技術,減少農產品價格波動30%以上;建立具避災觀點耕作規劃,減少災損及增加農作產值20%以上。
推動生態服務型農業,達成人與自然共存的新農業
(1)國內有機農業面積倍增。
(2)推動水稻田生態管理,產量較慣行農法增加5%以上。
四、發展策略
(一)因應貿易自由化,發展優勢產業,強化地產地消
發展外銷優勢產業,進攻國際市場
(1)設置農業集團產區,並推動契約種植、飼養、專業代耕及垂直整合等農商合作共同經營,供應優質農產品。
(2)推動自由經濟示範區發展加值型農業,運用農業技術及創意,拓展全球市場,建構外銷導向之農產業模式。
(3)在不擴大養殖面積下,發展重點養殖漁業;輔導我國優良種畜禽產品外銷,拓展國際市場。
建構農企業發展環境,提高農業競爭力
(1)整合大專業農、農業產銷班及集團產區,擴大生產規模並導入企業經營模式,轉型成立微型農企業,推動入股分紅。
(2)支援農企業從事產製儲銷及研發所需資源,獎勵農企業研發創新及修正稅賦法規,促進農業企業化發展。
推動地產地消,提升農業多元價值
(1)輔導在地特色農產品精品化,開發農村美食;推動食農教育,改善國人飲食結構,認識農業多元價值。
(2)推動產地證明標章,發展產地鑑識指標技術,建立國產品市場區隔;擴大推動溯源農產品及國產標章認驗證制度,提升國產品品質安全。
發展六級化產業,拓展價值鏈提高農家所得
(1)運用智慧型產銷平臺,協調原料供需與確保來源安全;研發農、林、漁、畜產品加工新技術,導入智慧管理及自動化設施,提升品質。
(2)發展智慧農遊,優化農業及森林休憩場域,促進休閒農漁業與森林旅遊商品及服務多元化,延伸農業附加價值。
運用前瞻科技,開創協同、便捷、人性化的智慧服務農業
(1)規劃推動十大領航產業,整合資通訊技術打造多元智動化農業技術,帶動產業轉型。
(2)建立及整合基礎智慧生產感知平臺,研發智能機械輔具,提升生產效率。
(二)因應氣候變遷,強化產業調適及農業生態系統韌性
推動產業調適,穩定農業經營
(1)調整農業天然災害救助制度,推動農業保險及規劃農業所得支持措施。
(2)推動溫(網)室設施栽培及適地適種,選育推廣汛期種植之耐逆境、耐熱品種,提升農作物品質與穩定供應。
推動生態服務型農業,達成人與自然共存的新農業
(1)推廣有機栽培及種植地區特產作物。
(2)發展友善環境及重視動物福利的生產模式。
肆、金融發展(農業金融)
一、中長期發展趨勢(含國內外)
(一)產業朝規模經濟發展,農業工作者對於購置相關設施(備)之資金需求日益增加。
(二)因應極端氣候,農業保險已成歐美及其他各國分散農民經營風險,提供完善之農業生產環境重要政策工具選項。
(三)運用實體通路優勢,發展農業金融交易平臺,並透過集體議價及異業合作聯盟發展新種業務,已為農業金融發展新趨勢。
二、國家發展總體檢(問題檢討)
(一)專案農貸過去以支應農業初級生產、個別農漁民為主,發展有限,應配合農業政策目標,調整專案農貸支應範圍。
(二)近年來天然災害及疫病發生的強度及頻率不斷增加,平均每年度農損金額超過100億元,依賴政府預算支應的災害救助已不足以分擔農民的生產風險。
(三)信用部之資訊分屬10個作業系統,受到系統規格不一及成本限制,缺乏業務及通路整合,致影響農漁會業務之推動及發展。
三、發展目標(條列106至109年具代表性之質化及量化目標)
(一)配合農業加值政策,專案農貸轉型以農企業及農產運銷加工為推動重點,預估每年提供農漁業者300億元融資資金。
(二)辦理豬隻死亡保險,維持參加納保豬隻頭數800萬頭;擴大辦理農作物保險品項,提高品項納保覆蓋率。
(三)督導農業金庫完成建置資訊共用帳務系統,105年7月底前完成30家農漁會上線,其後以共用中心為單位,每年以整合80至100家農漁會信用部資訊系統為目標。
四、發展策略
(一)以提升新產業鏈農業價值為核心,適時檢討專案農貸相關規定,期將資金導向農業重點扶植領域。
(二)擴大辦理農作物天然災害保險商品項目及家畜保險範圍、核認項目及降低理賠門檻;規劃農民所得保險。
(三)協助信用部導入新種業務,強化農漁會通路價值,並進而建立金流、物流及資訊流之整合平臺,推動農產品電子商務業務。
伍、科技創新
一、中長期發展趨勢(含國內外)
(一)因應就業人口下降趨勢,全球主要國家均積極建構網實智能化製造、生產、銷售系統,以快速反應或預測市場需求,作為逆轉人口危機的重要手段。
(二)國際對於食品衛生安全、環保永續及全球商業化模式快速更迭,臺灣需持續強化農業生物技術的發展,並邁向智慧服務農業的新世代,提供人民幸福生活。
(三)面對經貿自由化及區域經濟整合趨勢,先進國家積極發展創新科技,布局生物經濟發展,提高國際競爭力。
二、國家發展總體檢(問題檢討)
(一)我國農業面臨氣候變遷導致生產不穩定、從業人力老化與短缺、經營規模小、產值偏低,重視食品衛生安全及生態永續等問題。
(二)農企業發展環境與農業科技商品化法規國際接軌不足,產業情資蒐集及關鍵智財權布局不易,產業轉型所需創新研發能量仍待突破。
(三)生產決策無法即時因應氣候與水資源變化而調整;生產環節資訊無法即時分析並串接/因應後段銷售資訊。
三、發展目標
(一)建構農業生產力4.0領航產業產銷參數化營運管理模式,增加農業生產力4.0領航產業人均產值35%以上,建立農產品源頭掌控機制,追溯期間縮短至少30%。
(二)規劃國際化商業模式6案以上;衍生新創新事業部門8家以上,累積投資額6億元以上;扶植資本額1億元以上跨國性企業4家。
(三)促成農企業投入農業經營,育成輔導廠商40家以上,至少10家申請上市櫃公司;增加農業生技產值由99億元至120億元,帶動整體農業年產值達6,000億元以上;增加沿近海域漁獲量,產值提高約40億。
(四)促進運用學研成果投資農業科技發展20案以上,促成業者投資3.5億元,並累積商品上市24件以上;建構產業化6大推動平臺。
四、發展策略
因應環境變遷與社會經濟結構改變,以科技串接產業與人、土、水及生物資源,提升其利用效益,在區域規劃的基礎上推動環境友善且優質安全的生產模式,並以專案推動生物經濟產業、農業生產力4.0及農業電子商務與行銷,促使傳統農業轉型為新價值鏈農業,相關發展策略包括:
(一)建立新生態永續智慧型農林漁畜生產體系:結合生態、氣候變遷、地理資訊、水文、資能源等大數據先端科技,重新規劃水、土、人融合之生態永續型集團產區,研發對環境友善整合性生產技術,並兼顧維護整體農業生產環境安全,建立生態支持、生態服務、氣候智慧型之農林漁畜生產及研發體系。
(二)發展前瞻科技,加速創新催化轉譯應用:運用我國既有領先技術,引導跨領域、跨業域合作,推動綠色基因體生物技術、大數據應用、資通訊物聯網、網實合一、生物感知、人機協同及無人載具等新世代前瞻先端科技於農業之創新應用,擴大農業加值運用領域。
(三)以科技建構完備國民食安與健康體系:戮力投入安全農產品生產、資材溯源管理、動植物健康風險管理等新世代科技研發及應用,以強化農產品安全供應體系,並跨部會合作建立產品全生命週期型之完整食安管理機制。
(四)發展跨域加值整合服務平臺:運用資通訊科技鏈結相關業者,提供農產、集貨、物流及通路一條龍整合服務,提升民眾有感智慧生活加值服務。
(五)健全農業科技產業國際化發展環境:強化資金導入及創投媒合平臺,整合農企業上市櫃等輔導資源,鬆綁商品化登記法規並與國際接軌,強化國際智財布局,積極境外授權,提升農業科技產業之國際發展能力。
(六)推動國際導向、高生產力、高附加價值之高競爭力農業科技產業:推動智能化生產、數位服務科技整合之新世代產銷體系,加速推動農企業邁向國際市場。
柒、生產資源
一、中長期發展趨勢(含國內外)
(一)氣候變遷下降水豐枯日漸懸殊、糧食生產及其他用水標的競用有限水資源日趨嚴重;極端氣候對農業區常造成嚴重損害,亦影響臺灣森林覆蓋與林業永續經營。
(二)國際海洋漁業資源保育規範日趨嚴格,漁撈管理措施需因應調整;因應漁業發展多元化,需加強整建漁港及養殖生產區相關設施。
(三)以水稻為主的農地利用經營已不足以支持農家生計,亟需發展精緻及六級化農業,提升農地產值;我國農地坵塊日漸零碎化,工商產業及都市發展競用農地。
(四)受氣候變遷、戰爭及都市開發等人為因素之影響,遺傳資源流失對農業生產及生物資源造成衝擊,各國均致力合作保存,並期使資源利用能公平合理分享。
二、國家發展總體檢(問題檢討)
(一)颱風豪雨季節山區土石衝擊加劇,森林需予適當管理經營,旱災及水災頻傳且水資源不易蓄存利用,加上農田水利設施不足與待更新,影響灌溉供水穩定度。
(二)漁業因長期開發利用、海域環境遭受破壞、及氣候變遷等,造成海洋漁業資源逐漸減少,需強化管理措施與能力;漁港設施老舊及養殖生產區環境欠佳,亟待建設改善。
(三)以水稻耕作為主的農地管理法規已不足因應農業發展,亟須以產業價值鏈思維調整農地利用,活化與擴大農地經營規模,以提升農地農用價值與農產業競爭力。
(四)近年來氣候變遷導致極端氣候頻生,影響我國農業生產穩定性,應積極保存遺傳資源多樣性,以輔助農業產業因應調適。
三、發展目標(條列106至109年具代表性之質化及量化目標)
(一)提升農業用水使用效率與落實灌溉水質保護方案,提供農民量足質優的灌溉用水,並提高休耕活化供水穩定度;每年節約4,000萬噸灌溉用水及灌溉設施更新改善率達1%以上。
(二)運用航攝及高解析之衛星影像,建立森林資源長期監測體系,永續森林經營,每年產製正射影像圖4,000幅,以供分析比對差異,並據以針對重點區域增加監測頻率。
(三)推動海洋漁業監測、控制及偵查措施,防杜非法、未報告及未受規範(IUU)漁業活動;改善漁港作業環境,提供約2萬艘船筏安全停泊空間;整建養殖生產區30公里進排水路及道路,改善100公頃養殖生產區海水供水問題。
(四)促進農地活化利用及經營權移轉,大佃農農地經營規模擴大至20公頃;建構適地適作之農產業發展區40萬公頃,發展具外銷潛力、進口替代及主要糧食等產業。
(五)以開創農林漁牧種原的加值應用為主軸,強化種原收集深度及廣度,每年至少建立2,500筆種原特性資料及10,000筆種原影像資料,供各界運用。
四、發展策略
( 一)善加利用多元化水源及提升農業灌溉水資源管理效能:增闢及改善農田水利取輸配水或蓄水等設施,有效利用水庫、埤塘、河川、有效降雨、回歸水及地下水等,以因應氣候變遷所造成之枯旱風險;配合豐枯水期彈性調配用水及保護水質,以維護國家糧食安全,並同時兼顧環境與生態效益。
(二)永續森林經營:建立森林資源長期監測體系,每5年複查1次,持續獲取蓄積生長資訊。
監測掌握林地現況量化評估林業生態系服務效能,提升林木與土地生產資源之利用。
(三)推動海洋漁業資源永續發展:辦理海域環境及漁業資源科學評估,制定海洋漁業管理措施,推動海洋漁業監測、控制及偵查措施,執行沿近海漁業資源增裕及漁業物種棲地維護;辦理獎勵休漁、電臺通訊服務、降低漁民購油成本;改善及管理維護漁業公共建設,發展樂活漁業環境。
(四)提升農地利用效益:
1.廢除基期年,將宜農耕之農牧用地與臺糖農地納為農業發展用地,集中投入基礎建設與輔導資源。
2.持續推動休耕地活化與小地主大佃農,獎勵農地租賃或經營權移轉,擴大專業農家經營規模。
3.調整農地利用法規,便捷產製儲銷設施之興設,促進加值型農業發展。
4.建立農地資訊雲,整全農地、產業、用水、環境等資訊,以利決策應用。
(五)強化種原保存與加值應用:促進農林水畜產等種原蒐集、保存、交換與學術研究;建立資源共享與利益分配模式;建構輔助育種者篩選種原性狀之產業服務平臺,及深化國際合作。
壹拾、人力規劃
一、中長期發展趨勢(含國內外)
(一)臺灣農村長期面臨青年人力外流、人口老化、學用落差,致農業經營出現斷層,加以未來10年推估約有11萬人離農,人力缺口將更加嚴峻。
(二)農業人力攸關農業競爭力,各國積極推動青年農民培育,透過農業人力質與量的發展並進,提升農業競爭力的關鍵角色。
二、國家發展總體檢(問題檢討)
(一)青年農民面臨之關鍵門檻,如生產技術實作累積、農地取得不易、資金需求高、農業環境與勞動力改善不易等。
(二)小農經營初期,不易投入自動化機具設備改善作業,工時不固定、作業環境較不舒適,致農事生產人力不足。
三、發展目標(條列106至109年具代表性之質化及量化目標)
(一)累計培育18,000位青年農民,600位標竿青農年所得平均達百萬以上,受雇青農1年後平均薪資達基本工資1.5倍以上。
提升農業專業職能,推動農業經營者專業執照制度。
(二)提昇農村女性及中高齡者從事農事服務工作,每年協助召募1,500位農事人員,補充農業人力不足。
(三)累計辦理農村再生培根訓練3,000社區,累計培訓率達70%。
四、發展策略
(一)推動「新世代農業工作者培育方案」,培育具國際市場開創能力之新世代農業經營人才,培育農業生產力4.0領航產業升級之專業與管理人才,建置農業關鍵人才職能基準,發展職能課程。
另設置創新育成基地與創業示範園區,建構吸引青年從農的優質經營環境。
(二)營造友善之農業作業環境,並鼓勵農村女性、新住民、原住民及中高齡者等組成農事服務團,配合農業勞動條件改善及自動化、智慧化經營配套措施之推動,充實農業人力。
(三)加強農村再生培根訓練,引導社區自主發展,鼓勵年輕學子以新思維及技術投入農村,協助社區發展。
壹拾參、社會安全
一、中長期發展趨勢(含國內外)
(一)我國老年人口比率逐年提升,尤其農村人口老化更是快速,使得農民經濟安全更具重要。
(二)為使農民生活更有尊嚴,強化老年經濟安全為當前高齡化社會所須面對之重要課題。
二、國家發展總體檢(問題檢討)
(一)農民健康保險無老年給付項目,老年農民經濟安全保障不足。
(二)政府編列鉅額預算發放老年農民福利津貼,未能集中資源照顧長期務農者,亦排擠農業施政經費。
(三)農村社區欠缺照顧服務體系及相關設施,無障礙空間環境不足,因應高齡者日趨增加,亟需建構友善農村社區。
三、發展目標(條列106至109年具代表性之質化及量化目標)
(一)持續辦理農民健康保險,並推動年金制度改革,建立適合農民之社會保險制度,使農民老年生活獲得保障。
(二)建構友善農村社區教育及高齡者健康促進支援系統,覆蓋整體農村比率達50%。
(三)活化農村社區閒置空間,結合社區長期照顧服務體系,並建置友善無障礙環境相關照顧服務設施150區。
四、發展策略
(一)落實農民健康保險及全民健康保險第三類加保人資格審查認定,健全財務;建立完善之老年農民經濟安全制度,逐步將農民健康保險及老年農民福利津貼納入年金制度改革。
(二)透過農村再生,推展農村居民經濟安全、健康促進及社會參與措施,結合社區長期照顧服務體系,活化閒置空間並提供照顧服務設施,建構友善高齡者的農村社區。
壹拾肆、國民健康-農產品安全
一、中長期發展趨勢(含國內外)
(一)因應全球貿易自由化及氣候劇烈變遷,國外疫病蟲害入侵風險增加,亟需建構全球防疫一體(onehealth)之跨境防疫措施。
(二)消費者關注農產品食味、營養、安全、衛生及養生保健的機能性;高齡化農村發展長期照護體系均成為重要議題。
(三)為保障農產品安全,贏得消費者信任,建立生產者自主管理、第三方驗證及政府監督之三級品管制度,產銷溯源追蹤,有機及優良農業生產規範(GAP)認驗證制度已成國際主流趨勢。
二、國家發展總體檢(問題檢討)
(一)臺灣地處亞熱帶,集約式動物飼養與植物種植易滋生疫病蟲害,亟須推動生產醫學及作物健康管理體系。
(二)農民田間作業過度依賴或濫用農藥、動物用藥及飼料添加物,持續發生農漁畜產品藥物殘留不符規定;屠宰場設備老舊、作業衛生維持不當、冷鏈運銷模式不普及等,增加肉品安全風險,亟需優化屠宰衛生管理與作業環境。
(三)現行農產品生產亟需導入三級品管制度,溯源產品普及率不高及驗證制度需與國際制度接軌。
(四)機能性農產品欠缺原料端至產品端之安全與終端功效驗證,難以產業化。
三、發展目標
(一)落實特約獸醫師及推動植物醫師制度,建立優質農漁畜產品安全生產模式;監測畜牧場端畜禽用藥合格率達99%;監測上市前水產品藥物殘留合格率達97%。
強化農產品驗證制度,監測農產品藥物殘留合格率達99%以上。
(二)強化邊境檢疫,防杜疫病蟲害入侵;建立重大人畜共通傳染病即時預警監測體系,釐定風險族群及擬定因應策略;加強屠宰衛生檢查,專業輔導屠宰場設場,並加強查緝取締及處罰違法屠宰行為。
(三)落實三級品管制度,推動農產品QRcode及散裝雞蛋等溯源制度,提升非驗證農產品合格率達93%;制定納入輔導面及管理面之有機農業專法,建立完善第三方驗證制度,國內有機農業面積占耕地面積倍增;促進CAS及產銷履歷驗證制度接軌國際。
(四)研發產製具備功效驗證的機能性農食產品。
四、發展策略
(一)加強農漁畜產品安全生產管理,提供消費者安全安心產品
建立全球防疫一體之動植物疫病蟲害監控體系及時防疫;落實特約獸醫師及建立植物醫師制度,推動畜禽水產生產醫學及作物健康管理體系,強化正確合理農業用藥觀念,及養殖魚塭藥物殘留環境背景值監測;推動生產者擔負產品安全責任。
推動農業用藥安全標準與國際接軌,持續評估刪除高風險動物用藥,推動劇毒農藥代噴制度,確保生產者及農產品安全;推動農藥延伸使用制度,逐步解決作物缺乏防治藥劑之問題。
(二)強化動植物疫病、人畜共通疾病及飼料安全風險管理
加強重大動物及人畜共通動物傳染病預警監測及流行病學分析,強化動物疫災防治之基礎建設與檢驗量能,提升應變能力。
適時調整動植物檢疫規範,加強高風險貨物檢疫。
在主要國際海空港配置檢疫犬組執行偵測,密切與查緝機關合作。
派員赴國外執行產地查證,延伸檢疫防線。
飼料法規接軌國際,建立輸入查驗、基因改造產品查驗登記及溯源追蹤等制度,落實業者自主管理,提升飼料衛生安全品質。
加強畜禽屠宰管理,建立屠宰業者自主管理與官方監督機制。
提升屠宰衛生檢查效能,降低食媒病原風險。
(三)強化農漁畜產品驗證制度及溯源追蹤,確保農民及消費者權益
依三級品管制度強化產銷安全管理,掌握農產品生產資訊,推動農漁畜產品產銷溯源追蹤資訊化,建立責任生產制度。
制定有機農業法,轉型CAS優良農產品及TAP產銷履歷驗證與國際接軌,落實三級品管制度。
建構機能性農產品產業價值鏈,連結農產品TAP生產、生理功效驗證、優化量產製程,開發具市場競爭力的機能性產品。
(四)強化具在地特色與競爭力的機能性農食產品開發,並結合長期照顧服務體系,兼顧食品安全與提供高齡者多元優質飲食選擇。
壹拾柒、國土規劃及利用
一、中長期發展趨勢(含國內外)
(一)極端天氣發生機率增加,集水區發生土砂災害之面積及規模擴大,集水範圍之掌握益形重要。
(二)農村永續發展議題受到全球關注,環保、低碳的樂活生活型態蔚為風潮,引領農村社區多元發展及推動農村活化發展,已成為世界各國的建設主軸。
(三)因應農產業多元發展與資源永續利用,提升農地農用價值與維護農地質量為重要課題。
二、國家發展總體檢(問題檢討)
(一)氣候變遷影響下,極易發生嚴重的水土複合災害,當總累積雨量大於1,000mm且降雨強度小於100mm/hr時,易發生深層崩塌、堰塞湖及淹水,急需大規模崩塌防減災技術開發,易淹水地區水患治理,以及增升航攝能量,提升防救災資訊蒐集,強化防救災體系。
(二)臺灣農村發展落後且施政資源投入缺乏整體性規劃,社區空間及環境仍需持續協助改善。
農地生產價值低,違規使用及非農業部門競用,造成農地資源流失及品質劣化,應加強控管。
(三)山坡地土地開發利用行為應受水土保持法相關規定管制,山坡地範圍劃定與查定分類作業應適時檢討,並針對水土保持法與其他法規競合疑義進行研究。
三、發展目標(條列106至109年具代表性之質化及量化目標)
(一)每年更新土石流防災保全對象4萬人次及159個土石流警戒分區,山坡地及國有林治山防災以完成崩塌地治理面積920公頃、野溪治理總長度75公里及防砂總量達4,080萬立方公尺為目標;辦理13縣市之山坡地範圍境界線之數化調整作業,並辦理保安林檢訂及清查工作,檢討保安林面積140,000公頃。
(二)完成34處(包含山坡地30處及國有林4處)大規模崩塌滑動潛勢區之災害風險降低改善與管理,及莫拉克風災嚴重之中、南部地區共27條中央管及縣(市)管河川之集水區土砂收支盤查、環境監測與防護能力調適改善。
(三)降低120平方公里重要農業高淹水潛勢地區之水患問題、抑制土砂生產量1,260萬立方公尺、提升85平方公里水產養殖區淹水耐受力及完成5處重要蔬菜產區排水改善。
(四)因應農產業發展需要,調整農地利用與管理法規,提高農地經營規模與價值。
維護全國農地總量74-81萬公頃,限制優良農地不得任意轉為非農業使用。
(五)推動農村活化再生累計社區數從104年1,500個社區增至1,750個社區。
四、發展策略
(一)透過水、土、林環境變遷資料之蒐集、監測與分析,即時提供土石流防災警戒資訊;配合嚴格審核山坡地開發水土保持計畫,促進山坡地合理利用,建全法制及適時檢討保安林功能,促進山坡地及國有林永續經營管理;並以集水區治理單元,針對水庫集水區及土砂災害潛勢區,辦理集水區保育治理工作。
(二)透過強化大規模崩塌危機應變能力,精進坡地水土資源保育,坡地防減災決策資訊及推廣交流等策略,建構智慧防災的坡地環境;利用航遙測多元影像之蒐集應用,加以整合災害判釋成果、建置災害敏感區域資料庫,提供即時防救災資訊。
(三)持續辦理流域綜合治理計畫前期相關治水工作,亦進行重要農糧作物保全及產區調整、推動治山防災分級制度及改善魚塭淹水情形等創新作為。
(四)調整農地法規,便利農產業及其價值鏈之容許使用,除重大建設無可避免外,禁止作非農業使用;持續調查農地質量狀況,並對接國土管制體系,有效維護農地總量及品質。
(五)透過農村社區土地重劃或以農村再生發展區計畫,配合農村再生計畫,以改善農村社區生活環境,引導農村循序發展。
(六)賡續推動農村再生社區發展與建設,強化農村跨域資源整合,營造農村社區優質生活、生產與生態的發展契機,吸引青年人返鄉或留鄉,打造幸福、永續且宜居的臺灣新農村。
壹拾捌、綠能低碳
一、中長期發展趨勢(含國內外)
(一)因應氣候變遷,開發高效及友善環境之農業資材、落實農業資源永續利用、推動綠色能源及減少溫室氣體排放,已成趨勢。
(二)鑑於森林面積損失加劇,人工林合理永續經營日益重要。
二、國家發展總體檢(問題檢討)
(一)化學肥料普遍超量施用,致污染地下水及增加碳排放;農產品生產運銷過程產生廢棄物及殘材之處理亦耗能增加碳排放。
(二)國內禁伐天然林,需透過疏伐更新林地,以利永續經營。
(三)靠泊漁船多用副機發電及魚貨運搬車使用柴油能源,影響環境;養殖漁業生產區日照及風力充足,農業灌排水渠道綿密,水力資源豐富,值得開發利用。
(四)水污費自106年開徵,畜牧業源頭減廢及資源再利用需擴大。
三、發展目標
(一)獎勵使用國產有機質肥料及種植綠肥作物,推廣面積成長1.5倍,每年增加農田土壤有機質達100萬公噸,促進資源永續利用。
(二)撫育人工經濟林,疏伐更新2,200公頃,增加碳匯1.6萬公噸。
(三)生物性農業廢棄物再利用率維持86%(禽畜糞為98%)以上,農、漁、牧業合計每年減少溫室氣體排放約6.6千公噸CO2當量。
(四)畜牧業者水污費每年減少約1,250萬元、沼氣發電量達50萬瓩。
(五)開發具環境友善之農業灌排水力發電裝置。
四、發展策略
(一)獎勵農民施用國內產製有機質肥料,促進農業廢棄物回收利用;推動友善環境農業,鼓勵農民冬季休閒田種植綠肥。
(二)發展符合臺灣環境友善的人工造林地及疏伐作業技術體系,增加森林資源多樣性,建構健康之森林環境。
(三)盤點修正相關法規,強化推動農業資源循環利用;協助結合企業推動農漁牧產製業採用綠能設施(備),永續產業環境。
(四)輔導改善及提升畜牧場節能及沼氣利用效能,協助設立禽畜糞共同堆肥處理場,並推廣畜牧廢水回歸農地再利用。
壹拾玖、環保生態
一、中長期發展趨勢
(一)全球經濟快速發展,自然資源加速耗竭,生態、環境遭受嚴重破壞;極端氣候強降雨頻仍,森林已成國土保安的第一道防線。
(二)TPP參與國關切海洋環境,協議採行永續的漁業管理、制止非法、不報告或未受管制漁業(IUU)、及打擊非法捕魚。
二、國家發展總體檢
(一)臺灣地狹人稠,經濟活動造成生物多樣性變化、棲地呈現破碎化、資源過度利用、外來入侵種及國有林地遭違法濫墾占用。
(二)政府資源相對有限,面對氣候變遷,森林及海洋之自然與資源保育在環境永續議題上所扮演的角色日益吃重。
三、發展目標
(一)強化85處自然保護區域能力建構及生態資料建置,維護生物多樣性;串連生態教育館系統及自然教育中心、森林遊樂區、國家步道等環境教育場域,提供每年20萬人次保育及環境教育。
(二)辦理國有林劣化地等造林計4,200公頃,撫育154,000公頃;收回國有林租地造林1,400公頃及違法濫墾占用計2,000公頃。
(三)建立與原民部落夥伴關係,推動社區林業執行100案計畫;建立人與野生動物衝突通報機制,評估監控外來生物入侵風險。
(四)對於海洋經濟魚種進行長期持續性資源評估及推估總許可捕獲量,訂定管理措施;設置海洋保護區,維護海洋生物多樣性。
四、發展策略
(一)維護中央山脈保育廊道與濱海綠色廊道,辦理森林及生物多樣性資源調查與監測,加強防除入侵種,推展生態教育。
(二)加強國有林地保護及管理,推動國有劣化地加強造林,強化人工林有效經營,推動獎勵輔導造林措施增加森林覆蓋率。
(三)建構社區部落從森林獲得經濟及社會利益之制度,調和人與野生動物衝突並維繫保育文化發展生態經濟。
(四)辦理海洋環境及漁業資源調查評估科學研究,建立資源科學數據;設置及維護海洋保護區,加強執法,落實有效管理。
發布單位:農委會(企劃處)
105-04-12:43,753
:::首長信箱
農業財團法人彙總表
廉政資訊專區
常見問答集
交流園地
會內資訊
首長信箱農業財團法人彙總表廉政資訊專區常見問答集交流園地會內資訊
關閉
便民服務
交流園地
首長信箱
常見問答集(FAQ)
農民福利制度
訴願程序說明
重大政策
產銷履歷—安全、永續、資訊公開之可追溯農產品
農村再生創造臺灣農村的新價值
雞蛋可溯源衛生安全有保障
健全畜產品衛生安全管理
因應高病原性禽流感疫情家禽產業重建措施
關於農委會
概述與沿革
主任委員簡歷
副主任委員簡歷
專訪園地
職掌與組織
農業政策
業務報告與施政報告
每月重要措施
主要國家農業政策法規與經濟動態
精緻農業健康卓越方案(98年1月-101年12月)
農業施政方針-健康、效率、永續經營之全民農業
農業法令
農業主管法規查詢系統
農地及農舍法規檢索系統
全國法規資料庫
解釋令
新聞與公報
RSS新聞台
農業新聞
農委會所屬機關新聞
農業E報
消費者新聞
休閒與生活
消費者資訊專區
食
育
樂
識
農業科技
農業國家核心科技項目
行政院農業委員會貴重儀器供學研單位服務清單
「智慧農業4.0業界參與補助計畫-畜牧」第二次補助申請
各機關(構)執行本會科技計畫之研發成果授權金上繳原則及須提報本會核准案件
農業科研成果應用可能涉及國內食、藥等領域之管理法規與例示
統計與出版品
農業統計
經營管理合理化在農業之應用
農業出版品
農委會及所屬機關年報
網路圖書館
資料下載
1.行政院農業委員會logo及banner
2.農業天然災害救助作業
3.人事業務相關資料
4.研考業務相關資料
5.會計業務相關資料
農委會計畫研提
本會農業計畫管理系統
農業科技計畫
農業管理計畫
農業發展計畫
111年農業發展及農業管理計畫研提與管理手冊
政府資訊公開
農業法規與解釋性規定及裁量基準
法律草案公開
執掌與組織
支付或接受之補助
行政指導文書
相關網站連結
行政院暨各部會署
農委會所屬機關
農產品出口業務資訊
農民團體(農會、漁會、合作社、產銷班)
其他農業相關網站
e專區
農業虛擬博物館
農業電子報
農委會Apps下載
行政院農業委員會資料開放平台
交流園地
線上申辦
主題網站
臺灣農業故事館
隱私權及資訊安全政策/網站資料開放宣告/本會位置圖/各縣市動物保護申訴電話/緊急災害聯絡
農產品走私檢舉專線:0800-054300‧動物保護及畜禽產品走私檢舉專線:0800-231532‧農業諮詢專線:4499595(手機請加02)
100212臺北市中正區南海路37號‧電話:+886-2-2381--2991‧傳真:+886-2-2331--0341
Copyright©行政院農業委員會版權所有
關閉
延伸文章資訊
- 1國家發展計畫(110至113年) - 博客來
書名:國家發展計畫(110至113年),語言:繁體中文,ISBN:9789865467180,頁數:105,出版社:國家發展委員會,作者:國家發展委員會,出版日期:2021/05/01, ...
- 2行政院會通過「國家發展計畫(110至113年)」
國發會指出,未來4年的國家發展策略,在「啟動經濟發展新模式2.0」、「營造全齡照顧的幸福社會」、「塑造均衡發展的樂活家園」及「創造世代安居的對外關係」四大政策主軸下 ...
- 3國家發展計畫:106至109年四年計畫暨106年計畫 - 博客來
書名:國家發展計畫:106至109年四年計畫暨106年計畫,語言:繁體中文,ISBN:9789860518948,頁數:232,出版社:國家發展委員會,作者:國家發展委員會, ...
- 4年度國家發展計畫 - 政府資料開放平臺
年度國家發展計畫為中程國家發展計畫實施期間之各個年度具體實施計畫(自109年停止編輯)。
- 5106-109年國家發展計畫(農業部分)(農委會)
106-109年國家發展計畫(農業部分). 壹、 經貿布局. 一、 中長期發展趨勢. ( 一) 受到全球氣候變遷及新興國家對糧食需求增加等影響,各國對糧食安全高度重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