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機會結構與社會運動:香港解殖後的轉變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本論文主要從「政治過程論」(political process model)的觀點,研究一九九七年解殖之後 ... 數量增加、多元化與日益政治化的現象,是今日香港社會運動的主要發展特徵。
資料載入處理中...
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
網站導覽|
首頁|
關於本站|
聯絡我們|
國圖首頁|
常見問題|
操作說明
English
|FB專頁
|Mobile
免費會員
登入|
註冊
功能切換導覽列
(178.128.221.219)您好!臺灣時間:2022/07/2102:08
字體大小:
:::
詳目顯示
recordfocus
第1筆/
共1筆
/1頁
論文基本資料
摘要
目次
參考文獻
電子全文
紙本論文
QRCode
本論文永久網址: 複製永久網址Twitter研究生:葉國豪研究生(外文):JacksonK.H.Yeh論文名稱:政治機會結構與社會運動:香港解殖後的轉變論文名稱(外文):PoliticalOpportunityStructureandtheDynamicsofSocialMovementinHongKong:After1997指導教授:吳介民指導教授(外文):Wu,Jieh-min學位類別:碩士校院名稱:國立清華大學系所名稱:社會學研究所學門:社會及行為科學學門學類:社會學類論文種類:學術論文論文出版年:2004畢業學年度:93語文別:中文論文頁數:129中文關鍵詞:政治機會結構、社會運動、香港、解殖、一九九七年外文關鍵詞:politicalopportunitystructure、socialmovement、HongKong、decolonialization、1997相關次數:
被引用:10點閱:1218評分:下載:309書目收藏:7
本論文主要從「政治過程論」(politicalprocessmodel)的觀點,研究一九九七年解殖之後香港社會運動的發展趨勢,以解釋為何解殖之後的香港社會,會產生社會運動在數量上激增以及政治意義上的轉變?從政治治理模式轉變的觀察中,作者首先指出特區政府治理失靈的困境,以及社會運動興起的背景;其次,解殖前後香港政治機會結構的變化,以及相應的市民集體意識以及市民組織的改變,影響了社會運動的興起與發展;最後,本文指出數量增加、多元化與日益政治化的現象,是今日香港社會運動的主要發展特徵。
政治過程論是當今社會科學中研究社會運動最主要也是最具說服力的理論,然而,我們若是利用政治過程論來考察香港社會運動在一九九七年之後的轉變,作者在實際的研究中則發現有所不足。
總結本論文探索香港社會運動的經驗,對於社會運動理論的開展,提供了三個主要的貢獻:第一、本研究指出香港社會運動與其政治機會結構之間動態的互動關係,在政治機會結構轉為相對封閉之下,反而激發出更多的社會運動;第二、本研究指出精英的分裂與社會運動發展之間的關係,於香港個案中並不顯著,我們必須注意九十年代以來香港政黨與政治力量的結社以及傳媒的發展對於社會運動的影響;第三、香港的社會運動個案必須要納入「中國因素」的考量,因為香港作為一個「半主權的城市邦」(semi-autonomycity-state)其公民所訴求的議題在相當大的程度中必須受到北京中央政府的回應與決定,特區政府在回歸以來的角色與地位功能已經被忽視與略過,未來中港關係的動態,將會是觀察香港社會運動發展不可或缺的視角。
摘要…………………………………………………………………………………i謝辭…………………………………………………………………………………ii第一章序論………………………………………………………………………1壹、問題意識………………………………………………………………………1貳、文獻探討………………………………………………………………………3參、分析架構………………………………………………………………………15肆、研究方法………………………………………………………………………17第二章政治治理模式的轉變……………………………………………………19壹、治理……………………………………………………………………………19貳、政治治理模式的轉變:制度因素……………………………………………22參、政治治理模式的轉變:非制度因素…………………………………………31肆、小結……………………………………………………………………………40第三章政治機會結構、市民集體意識,以及市民組織的變遷…………………43壹、精英分裂與社會運動…………………………………………………………43貳、議會路線的失望與社會運動的興起…………………………………………52參、市民意識的轉變:從「殖民地邏輯」到「港人治港邏輯」…………………60肆、市民結社與組織力量的特徵與變化…………………………………………66伍、小結……………………………………………………………………………74第四章社會運動的轉型……………………………………………………………76壹、香港社會運動的轉型:一九八九、一九九七與二OO三………………………76貳、社會抗議事件的增加、多元化與政治化………………………………………88參、香港社會運動的困境與契機:基層意識與山頭主義…………………………100肆、小結……………………………………………………………………………107第五章結論………………………………………………………………………109參考書目……………………………………………………………………………115附錄…………………………………………………………………………………128表目錄表1-1:較大規模的香港社會運動與抗議事件:列舉一九九七年之前。
…………2表1-2:關於社會運動的不同定義。
………………………………………………4表1-3:社會運動的研究範式。
……………………………………………………5表1-4:一九九七年以前香港社會運動的特徵。
……………………………………14表1-5:一九九七年以前香港社會運動產生與政治機會結構等因素的對應關係。
…………………………………………………………………………14表2-1:《公安條例》發展簡史。
………………………………………………………27表3-1:香港統治精英團體的組成與特徵:解殖前。
………………………………44表3-2:香港統治精英團體的組成與特徵:解殖後。
………………………………45表3-3:影響政府政策的有效途徑:一九八五年。
…………………………………65表3-4:去年「七、一」遊行對香港的影響:二OO四年。
………………………66表3-5:八十年代重要市民結社組織。
……………………………………………68表3-6:九十年代至今重要的政黨與議政組織。
…………………………………69表4-1:香港的集會與遊行統計數字:一九八九年「六、四」事件前後。
………77表4-2:香港的集會與遊行統計數字:一九八四年至二OO四年十月。
…………90表4-3:香港的集會與遊行統計數字:一九九七年至二OO四年十月。
…………91表4-4:香港的社會衝突主要議題:一九七五年至一九九五年。
…………………94表4-5:解殖後香港社會運動的轉型:多元化議題。
……………………………95表4-6:香港兩次「七、一」遊行的參與者特徵。
…………………………………100圖目錄圖1-1:本研究的分析架構圖。
……………………………………………………17圖2-1:香港的集會與遊行統計數字變化趨勢圖:一九八四年至一九八九年。
…33圖2-2:香特首董建華評分變化趨勢圖:一九九六至二OO五年一月。
…………39圖3-1:香港的精英分裂與社會運動:行動者間的互動關係。
……………………51圖3-2:市民對特區第一屆立法會議員表現的滿意程度:一九九八年七月至二OO年七月。
………………………………………58圖3-3:市民對特區第二屆立法會議員表現的滿意程度:二OOO年十一月至二OO四年七月。
…………………………………59圖4-1:香港的社會衝突統計數字變化趨勢圖:一九七五年至一九九五年。
…89圖4-2:香港的集會與遊行統計數字變化趨勢圖:一九八四年至二OO四年十月。
…………………………………………91圖4-3:香港的集會與遊行統計數字變化趨勢圖:一九九七年至二OO四年十月。
…………………………………………92圖5-1:政治機會結構與社會運動的關係。
………………………………………111圖5-2:解殖前後香港政治機會結構與社會運動的關係。
………………………112
中文書目王家英,1996,〈香港九七主權轉移:情勢的發展與北京的對策〉。
台北:中華歐亞學會。
王家英,1997,《過渡期香港民意與政治》。
香港:田園書屋。
王家英、沈國祥,1995,〈未來特區行政長官人選與主要官員過渡:香港人的觀點〉,《亞洲研究》,第14期。
頁2-20。
王家英、尹寶珊,2003,〈主要官員問責制的成效及其對香港政治發展的影響〉。
香港:香港中文大學香港亞太研究所。
王甫昌,1999,〈社會運動〉,收錄於王振寰、瞿海源主編,《社會學與台灣社會》,台北:巨流圖書公司。
頁501-536。
孔令瑜,2004,〈香港回歸後的民間維權和公民社會的成長〉,《議報》(香港),171期。
立法局秘書處,1996,〈八十年代以來香港的政治發展〉。
香港:立法局。
何明修,2003,〈政治機會結構與社會運動研究〉。
發表於台灣社會學年會,2003年11月29-30日。
台北:政治大學。
余繩武、劉存寬主編,1994,《十九世紀的香港》。
北京:中華書局。
呂大樂,1996a,〈怎麼辦?香港民眾運動的回顧與前瞻〉,《敢言》。
香港:民主黨。
呂大樂,1996b,〈香港故事:「香港意識」的歷史發展〉,收錄於高承恕、陳介玄主編,《香港:文明的延續與斷裂?》。
台北:聯經出版社。
頁1-16。
呂大樂,2002a,〈思想「九七前」與「九七後」香港〉,收錄於謝均才編《我們的地方我們的時間:香港社會新編》。
香港:香港牛津大學出版社。
呂大樂,2002b,〈重建社會契約與社會〉,《信報》(香港)。
8月28日。
呂大樂,2002c,〈特區政府忙於解畫〉,《信報》(香港)。
10月02日。
呂大樂,2003,〈中產政治勢力抬頭〉,《星島日報》(香港)。
7月16日。
呂大樂,2004,《中產好痛》。
香港:進一步。
呂大樂、黃偉邦編,1998,《階級分析與香港》,香港:青文書屋。
李永達,1996,〈社會運動與政黨政治〉,《敢言》。
香港:民主黨。
六月號。
李怡,1996,《香港一九九七》。
台北:商周文化。
李後,1997,《回歸的歷程》。
香港:三聯書店。
李鵬飛,2004,《李鵬飛回憶錄-風雨三十年》。
香港:CUP。
香港人權監察,1997,《推廣三類基本自由:香港非政府組織將面對未知的有關鎮壓此自由的法律》。
香港:香港人權監察。
九月。
香港大學民意研究計劃,2004,《跨政黨香港政治發展調查》。
香港:香港大學民意研究計劃。
胡平,1992,《中國民運反思》。
香港:牛津大學出版社。
胡恩威,2004,〈香港明星級議員須演出新劇本〉,《亞洲周刊》(香港)。
10月3日。
范國威,2004,〈政黨老化的危機〉,收錄於112位年輕學人合著,《後特區啟示錄》。
香港:ROUNDTABLE。
頁124-127。
美國國務院,2002,〈中國(香港)部分〉,《二OO一年度各國人權報告》。
3月4日。
韋安仕(StephenVines)著,霍達文譯,2000,《香港新貴現行記》。
台北:時報文化。
高承恕、陳介玄主編,1997,《香港:文明的延續與斷裂?》。
台北:聯經出版社。
馬嶽,蔡子強,2003,《選舉制度的政治效果:港式比例代表治的經驗》。
香港:香港城市大學。
許家屯,1993,《許家屯香港回憶錄(上)》。
台北:聯經。
基層論壇,2004,〈從九一二總結前瞻基層運動〉,9月22日。
社會福利界張超雄議員的發言。
陸恭蕙,2004,〈政府與商界的聯盟:香港的功能界別〉。
香港:思匯政策研究所。
馮煒光,2004,〈誰來代表中產?〉,《信報》(香港)。
11月17日。
梁啟智,2004,〈領匯的啟示〉,《獨立媒體》(香港)。
12月19日。
梁寶霖,1997,〈香港民間運動與國際社會的聯繫:九七與民間團體路向〉,《思》(香港)。
11月。
黃偉豪,2001,〈陳方安生離任,香港政府內憂外患〉,《蘋果日報》(香港)。
4月30日。
陳和順,2003,〈新社會運動的開始〉,收錄於葉健民編,《以香港方式繼續愛國:解讀二十三條爭議及七一大遊行》。
香港:新力量網路。
頁89-97。
陳昕、郭志坤主編,1998,《香港全紀錄》,香港:中華書局。
陳素娟,2004,〈讓數字說話:新移民哀歌〉,《信報》(香港)。
5月17日。
陳敏莉,2004,〈從報道到介入抗炎行動〉,收錄於麥燕庭主編,《目擊一百天-沙士最前線》。
香港︰香港記者協會。
頁67。
陳健民,2004,〈民運溫和派建制改革派結盟〉,《明報》(香港),10月18日。
陳智遠,2004,〈重構「七一效應」:一個以選民及選舉工程為本的分析模式〉,收錄於ROUNDTABLE香港青年政策研究所策劃,《戀戰區選:二00三區議會選舉研究集》。
香港︰香港政策研究所。
頁1-46。
陳韜文,鍾庭耀,2003,〈反二十三與反董是七一遊行的共同目標〉。
香港:香港大學民意研究計劃。
7月15日。
陳韜文,鍾庭耀,李立,2004,〈更徹底的自發動員:兩次七一遊行比較〉。
香港:香港大學民意研究計劃。
7月20日。
梅碧思,李浩銓,2004,〈「烽煙」的力量〉,收錄於麥燕庭主編,《目擊一百天-沙士最前線》,香港︰香港記者協會。
頁50。
張虎,1996,《港、澳「基本法」釋論》。
台北:桂冠。
張炳良,2003a,〈加稅刺激反抗,誰為中產說話?〉,《經濟日報》(香港)。
1月14日張炳良,2003b,〈七一後香港不再一樣〉,收錄於葉健民編,《以香港方式繼續愛國:解讀二十三條爭議及七一大遊行》。
香港:新力量網路。
頁71-81。
張炳良,2004,〈泛民主派未能「變天」〉,《明報》月刊(香港)。
11月。
張炳良,2005,〈O四香港政局挫敗與無奈〉,《明報》(香港)。
1月5日。
張茂桂,1989,《社會運動與政治轉化》。
台北:國家政策研究資料中心。
張家偉,2000,《香港六七暴動內情》。
香港:太平洋世紀出版社。
張楚勇,2005,〈管治水平的結構問題〉,《明報》(香港)。
1月20日。
葉根銓,2004,〈傳媒與政府的互動〉,收錄於麥燕庭主編,《目擊一百天-沙士最前線》。
香港︰香港記者協會。
頁150。
葉健民編,2003,《以香港方式繼續愛國:解讀二十三條爭議及七一大遊行》。
香港:新力量網路。
廖光生,1996,《香港民主化的困境》。
台北:允晨。
熊美英,2004,〈香港的民主之路〉。
卡內基國際和平基金會(美國)。
蔡子強,1998,〈港式議會政治的最大缺憾〉,《蘋果日報》(香港)。
9月15日。
蔡子強,1999a,〈政壇上的學聯幫〉,《蘋果日報》(香港)。
1月12日。
蔡子強,1999b,〈殺局後的區議會選舉〉,《明報》(香港)。
10月22日。
鄧小平,1985,〈「一個國家,兩種制度」〉,收錄於《香港問題文件選輯》。
北京:人民出版社。
劉兆佳,王家英,尹寶珊編,2004,《香港社會政治的延續與變遷》。
香港:香港中文大學香港亞太研究所。
劉細良,2005,〈政治與商業決策的邏輯迥異〉,《亞洲周刊》(香港)。
1月16日。
劉曼容,2001,《港英政府政治制度論》。
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鄭宇碩,2004,〈香港基層組織對民主進程及公共政策的影響〉,《思》雙月刊,香港:香港基督徒學會。
第89期。
鄭浚南,1997,〈民主運動的“大辯論”?〉,《敢言》。
香港:民主黨。
八月號。
諾曼•J.邁因納斯,1986,《香港的政府與政治》。
上海:上海翻譯出版公司。
盧兆興等,2003,《董建華政府管制危機與出路》。
香港:明報。
鍾庭耀,陳韜文2003,〈七一啟示:網上動員引發民主新動力〉。
香港。
7月25日。
鍾庭耀,2004,〈民意匯集的政治:論兩次處理香港民意的缺失〉,發表於香港大學與香港電台合辦《2007政制研討會》論文。
1月17日。
顏美玉,2003,〈時事節目「烽煙四起」〉,《傳媒透視》(香港)。
10月17日。
謝均才編,2002,《我們的地方我們的時間:香港社會新編》。
香港:香港牛津大學出版社。
謝婉卿,梁歷清,1995,〈香港婦女運動與社區工作〉,收錄於莫泰基,郭凱儀,梁寶霖主編,《香港社區工作:反思與前瞻》。
香港:中華書局。
頁118-134。
魏樂伯等合著,2002,《當代華人城市的民間社會組織:台北、香港、廣州、廈門的比較分析》。
香港:香港中文大學香港亞太研究所。
譚天媚,2005,〈商人治港vs.公務員治港〉,《亞洲周刊》(香港)。
1月9日。
蘇鑰機,陳韜文,2002,〈香港傳媒:「不負責任主導者」vs.「客觀反映者」〉,《傳媒透視》。
8月15日。
蘇鑰機,陳韜文,2004,〈傳媒的代議功能:市民與新聞工作者的評價〉收錄於劉兆佳,王家英,尹寶珊編,2004,《香港社會政治的延續與變遷》。
香港:香港中文大學香港亞太研究所。
西文書目AmbroseY.C.King.1975,“AdministrativeAbsorptionofPoliticsinHongKong:EmphasisontheGrassRootsLevel.”AsianSurvey15(5):422-439.Brockett,CharlesD.1991,“TheStructureofPoliticalOpportunitiesandPeasantMobilizationinCentralAmerica,”ComparativePolitics23:253-274.Buechler,StevenM.1995,“NewSocialMomentTheories,”TheSociologicalQuarterly36:441-464.Burns,JohnP.2002,“CivilServiceReformintheHongKongSAR.”Pp.267-288inLauSiu-kai(ed.),TheFirstTungChee-hwaAdministration.HongKong:TheChineseUniversityPress.Chan,Johanns.2002,“CivilLiberties,RuleofLawandHumanRights:TheHongKongSpecialAdministrativeRegioninItsFirstFourYears.”Pp.99-105inLauSiu-kai(ed.),TheFirstTungChee-hwaAdministration.HongKong:TheChineseUniversityPress.Chan,Kam-tong,LianYi-zheng,EvaLiu,ChristineLoh,andAngelinaYuen.2004,“OverviewofTheThirdSectorinHongKong.”Pp.1-39inStudyonTheThirdSectorLandscapeinHongKong.HongKong:HKSAR.Chan,MingK.2002,“RealpolitikRealignmentoftheDemocraticCampintheHongKongSAR.”Pp.67-110inMingK.ChanandAlvinY.So(eds.),CrisisandTransformationinChina’sHongKong.NewYork:M.E.Sharpe,Inc.Cheng,Joseph,2001,“TheConstitution,Political,andLegalOrderoftheHongLongSpecialAdministrativeRegion.”Pp.13-40inJosephCheng(ed.),PoliticalDevelopmentintheHKSAR,HongKong:ContemporaryChinaResearchProject,CityUniversityofHongKong.Cheung,AnthonyB.L.2002,“TransformationoftheCivilServiceSystem.”Pp.166-188inMingK.ChanandAlvinY.So(eds.),CrisisandTransformationinChina’sHongKong.NewYork:M.E.Sharpe,Inc.Cheung,AnthonyB.L.andLouieKin-shun.2000,“SocialConflicts:1975-1986.”Pp.63-114inLauSiu-kai(ed.),SocialDevelopmentandPoliticalChangeinHongKong.HongKong:TheChineseUniversityPress.Chiu,StephenWing-kaiandLuiTai-lok.2000,TheDynamicsofSocialMovementinHongKong.HongKong:HongKongUniversityPress.Chui,Wing-tak.2000,“Elite-MassRelationshipinHongKong:EvolvingPatternsandDirectionsofDevelopment.”Pp.378-408inLauSiu-kai(ed.),SocialDevelopmentandPoliticalChangeinHongKong.HongKong:TheChineseUniversityPress.CynthiaHewittdeAlcántara.1998,“usesandabusesoftheconceptofgovernance.”UNRISD.Dalton,Russell.1996,CitizenPolitics:PublicOpinionandPoliticalPartiesinAdvancedIndustrialDemocracies.Chatham,NJ:ChathamHouse.Eisinger,Peter.1973,“TheConditionofProtestBehaviorinAmericanCities.”AmericanPoliticalScienceReview67:11-28.Eyerman,RonandAndrewJamison.1991,SocialMovement:ACognitiveApproach.Pennsylvania:ThePennsylvaniaStateUniversityPress.Fox,Elizabeth.1998,“LatinAmericanBroadcastingandtheState:FriendandFoe.”Pp.21-38inPatrickHO’Neil(ed.),CommunicatingDemocracy:TheMediaandPoliticalTransitions.Boulder:LynneRienner.Gamson,William.1990,TheStrategyofSocialProtest.Belmont,Calf.:Wadsworth.Gamson,William,andDavidMeyer.1996,“TheFramingofPoliticalOpportunity.”Pp.275-290inDougMcAdam,JohnD.McCarthy,andMayerN.Zald(eds.),ComparativePerspectivesonSocialMoments:PoliticalOpportunities,MobilizingStructures,andCulturalFramings.Cambridge:CambridgeUniversityPress.Hechter,Michael.1975,Internalcolonialism:theCelticfringeinBritishnationaldevelopment,1536-1966.London:RoutledgeandKeganPaul.Hipcher,PatriciaL.1998a,“DemocraticTransitionsandSocialMovementOutcomes.”Pp.149-167inMarcoG.Giugni,DougMcAdam,andCharlesTilly(eds.),FromContentiontoDemocracy.Lanham,Md.:Rowman&Littlefield.Hipcher,PatriciaL.,1998b,“DemocraticTransitionsasProtestCycles:SocialMomentDynamicsinDemocratizingLatinAmerica.”inMeyer,David,andSidneyTarrow.(eds.),TheSocialMovementSociety.Lanham,Md.:Rowman&Littlefield.Ho,DennyKwok-leung.2000,PolitePolitics:ASociologicalanalysisofanurbanprotestinHongKong.Aldershot:Ashgate.Huntington,Samuel.P.1991,TheThirdWave:DemocratizationinthelateTwentiethCentury.Norman:UniversityofOklahomaPress.Jenkins,J.CraigandCharlesPerrow.1977,“InsurgencyofthePowerless:FarmworkerMovements-1946-1972.”AmericanSociologicalReview42:249-268.Jenkins,J.CraigandBertKlandermans.(eds.)1995,ThePoliticsofSocialProtest:ComparativePerspectivesonStatesandSocialMovements.London:UniversityCollegeofLondon.Jessop,Bob.1998,“theriseofthegovernanceandtherisksoffailure:thecaseofeconomicdevelopment.”UNRISD.Kuan,Hsin-chiandLau,Siu-kai.1995,“ThePartialVisionofDemocracyinHongKong:ASurveyofPopularOpinion.”TheChinaJournal34:239-264.Kuan,Hsin-chiandLau,Siu-kai.2000,“PoliticalAttitudesinaChangingContext.”Pp.287-307inLauSiu-kai(ed.),SocialDevelopmentandPoliticalChangeinHongKong.HongKong:TheChineseUniversityPress.KyuHoYoum.1998,“DemocratizationandthePress:TheCaseofSouthKorea.”Pp.171-189inPatrickHO’Neil(ed.),CommunicatingDemocracy:TheMediaandPoliticalTransitions.Boulder:LynneRienner.Lau,Siu-kai.1982,SocietyandPoliticsinHongKong.HongKong:TheChineseUniversityPress.Lau,Siu-kai.1990,DecolonizationWithoutIndependenceandthePovertyofPoliticalLeadersinHongKong.HongKong:HongKongInstituteofAsia-PacificStudies,TheChineseUniversityofHongKong.Lau,Siu-kai.1992,“DeclineofGovernmentalAuthority,PoliticalCynicismandPoliticalInefficacyinHongKong.”JournalofNortheastAsianStudies11:3-20.Lau,Siu-kai(ed.)2000a,SocialDevelopmentandPoliticalChangeinHongKong.HongKong:TheChineseUniversityPress.Lau,Siu-kai.2000b,“Democratization,PovertyofPoliticalLeaders,andPoliticalInefficacyinHongKong.”Pp.355-372inLauSiu-kai(ed.),SocialDevelopmentandPoliticalChangeinHongKong.HongKong:TheChineseUniversityPress.Lau,Siu-kai(ed.)2002,TheFirstTungChee-hwaAdministration.HongKong:TheChineseUniversityPress.Lau,Siu-kai,andKuanHsin-chi.1988,TheEthosoftheHongKongChinese.HongKong:TheChineseuniversityPress.Lau,Siu-kai,andWanPo-san.2000,“SocialConflict:1987-1995.”Pp.115-170inLauSiu-kai(ed.),SocialDevelopmentandPoliticalChangeinHongKong.HongKong:TheChineseUniversityPress.Leung,BenjaminK.P.1996,PerspectivesonHongKongSociety.HongKong:OxfordUniversityPress.Liu,Eva.2004,“Survey.”Pp.416-450inStudyonTheThirdSectorLandscapeinHongKong.HongKong:HKSAR.Lo,Shiu-hing.1997,ThePoliticsofDemocratizationinHongKong.London:MacmillanPressLtd.Lui,TaiLokandStephenWingKaiChiu.2000,“Introduction-ChangingPoliticalOpportunitiesandtheShapingofCollectiveAction:SocialMovementinHongKong.”Pp.1-19inStephenWingKaiChiuandTaiLokLui(eds.),TheDynamicsofSocialMovementinHongKong.HongKong:HongKongUniversityPress.Ma,Ngok.2002,“FactionalismintheDemocraticPartyandthe2000Election.”Pp.125-159inKuanHsin-chi,LauSiu-kai,andTimothyKa-yingWong(eds.),OutoftheShadowof1997?HongKong:TheChineseUniversityPress.Maguire,Diarmuid.1995,“OppositionMovementsandOppositionParties:EqualPartnersorDependentRelationsintheStruggleforPowerandReform?”Pp.199-228inJ.CraigJenkinsandBertKlandermans(eds.),ThePoliticsofSocialProtest:ComparativePerspectivesonStatesandSocialMovements.London:UniversityCollegeofLondon.Markoff,John.1996,WavesofDemocracy:SocialMovementsandPoliticalChange.California:PineForgePress.McAdam,Doug.1982,PoliticalProcessandtheDevelopmentofBlackInsurgency1930-1970.Chicago:UniversityofChicagoUniversity.McAdam,Doug,JohnD.McCarthy,andMayerN.Zald(eds.)1996,“Introduction:Opportunities,mobilizingstructures,andframingprocess-towardasynthetic,comparativeperspectiveonsocialmovement.”Pp.1-20inDougMcAdam,JohnD.McCarthy,andMayerN.Zald(eds.),ComparativePerspectivesonSocialMovements:PoliticalOpportunities,MobilizingStructures,andCulturalFramings.Cambridge:CambridgeUniversityPress.McAdam,Doug.1996,“Conceptualorigins,CurrentProblems,futuredirection.”Pp.23-40inDougMcAdam,JohnD.McCarthy,andMayerN.Zald(eds.),ComparativePerspectivesonSocialMoments:PoliticalOpportunities,MobilizingStructures,andCulturalFramings.Cambridge:CambridgeUniversityPress.McAdam,Doug.1999,PoliticalProcessandtheDevelopmentofBlackInsurgency1930-1970.2nded.Chicago:UniversityofChicagoUniversity.McAdam,Doug,JohnD.McCarthy,andMayerN.Zald(eds.).1996,ComparativePerspectivesonSocialMoments:PoliticalOpportunities,MobilizingStructures,andCulturalFramings.Cambridge:CambridgeUniversityPress.McAdam,Doug.1998,“TheFutureofSocialMovements.”Pp.229-245inMarcoG.Giugni,DougMcAdamandCharlesTilly(eds.),FromContentiontoDemocracy.Lanham,Md.:Rowman&Littlefield.McCarthy,JohnandMayerN.Zald.1977,“ResourceMobilizationandSocialMovements:APartialTheory.”AmericanJournalofSociology82:1217-1218.Meyer,David,andSidneyTarrow.1998,TheSocialMovementSociety.Lanham,Md.:Rowman&Littlefield.MingK.ChanandAlvinY.So(eds.)2002,CrisisandTransformationinChina’sHongKong.NewYork:M.E.Sharpe,Inc.Mishal,ShaulandAvrahamSela.2000,ThePalestinianHamas:Vision,Violence,andCoexistence.NewYork:ColumbiaUniversityNorth,Douglass.1990,Institutions,InstitutionalChangeandEconomicalPerformance.Cambridge:CambridgeUniversityPress.Oberschall,Anthony.1973,SocialConflictandSocialMovement.EnglewoodCliffs,N.J.:Prentice-Hall.O’Donnell,Guillermo,Schmitter,PhilippeC.,andLaurenceWhitehead.1986,TransitionsfromAuthoritarianRule.Baltimore:TheJohnsHopkinsUniversityPress.Olson,Mancur.1965,TheLogicofCollectiveAction.Cambridge,Mass.:HarvardUniversityPress.O’Neil,PatrickH(ed.)1998,CommunicatingDemocracy:TheMediaandPoliticalTransitions.Boulder:LynneRienner.Perrow,Charles.1979,“TheSixtiesObserved.”Pp.192-211inMayerZaldandJohnMcCarthy(eds.),TheDynamicsofSocialMovement:ResourceMobilization,SocialControl,andTactics.Cambridge,MA:WinthropPublishers,Inc.Piven,FrancesFoxandRichardA.Cloward.1977.PoorPeople’sMovements:WhyTheySucceed,HowTheyFail.NewYork:Vintagebooks.Rear,John.1971,“OneBrandofPolitics.”Pp.55-140inKeithHopkins(ed.),HongKong:TheIndustrialColony.HongKong:OxfordUniversityPress.RobertA.Goldberg.1991,GrassrootsResistance:SocialMovementsinTwentiethCenturyAmerica.California:WadsworthInc.Rucht,Dieter.1996,“Theimpactofnationalcontextsonsocialmovementstructures:Across-movementandcross-nationalcomparison.”Pp.185-204inDougMcAdam,JohnD.McCarthy,andMayerN.Zald(eds.),ComparativePerspectivesonSocialMoments:PoliticalOpportunities,MobilizingStructures,andCulturalFramings.Cambridge:CambridgeUniversityPress.Scott,Ian.1989,PoliticalChangeandtheCrisisofLegitimacyinHongKong.HongKong:OxfordUniversityPress.Sen,AmartyaKumar.1999,DevelopmentasFreedom.NewYork:OxfordUniversityPress.So,AlvinY.,2002,“SocialProtests,LegitimacyCrisis,andtheImpetusTowardSoftAuthoritarianismintheHongKongSAR.”Pp.407-410inLauSiu-kai(ed.),TheFirstTungChee-hwaAdministration.HongKong:TheChineseUniversityPress.HongKong:OxfordUniversityPress.Stoker,Gerry.1998,“Governanceastheory:fivepropositions.”InternationalSocialScienceJournal155:17-28.Sung,Yun-wing.2002,“HongKongEconomyinCrisis.”Pp.123-138inLauSiu-kai(ed.),TheFirstTungChee-hwaAdministration.HongKong:TheChineseUniversityPress.Tarrow,Sidney.1989,DemocracyandDisorder:ProtestandPoliticsinItaly:1965-1975.Oxford:OxfordUniversityPress.Tarrow,Sidney.1996,“Statesandopportunities:Thepoliticalstructuringofsocialmovements.”Pp.54-56inDougMcAdam,JohnD.McCarthy,andMayerN.Zald(eds.),ComparativePerspectivesonSocialMoments:PoliticalOpportunities,MobilizingStructures,andCulturalFramings.Cambridge:CambridgeUniversityPress.Tarrow,Sidney.1998,PowerinMoment:SocialMomentandContentiousPolitics.Cambridge:CambridgeUniversityPress.Tilly,Charles.1978,FromMobilizationtoRevolution.Mass.:Addison-Wesley.Tilly,Charles,1984,“SocialMovementandNationalPolitics.”Pp.297-317inCharlesBrightandSusanHarding(eds.),StatemakingandSocialMovements:EssaysinHistoryandTheory.AnnArbor:UniversityofMichiganPress.Vatikiotis,Michael.2004“MakingChinaListen,”FarEasternEconomicReview.July8.Williamson,OliverE.2000,“TheNewInstitutionalEconomics:TakingStock,LookingAhead.”JournalofEconomicLiterature38(3):595-613.Wong,PikWan.2000,“ThePro-ChineseDemocracyMovementinHongKong.”Pp.55-90inStephenWingKaiChiuandTaiLokLui(eds.),TheDynamicsofSocialMovementinHongKong.HongKong:HongKongUniversityPress.
電子全文
國圖紙本論文
推文
網路書籤
推薦
評分
引用網址
轉寄
top
相關論文
相關期刊
熱門點閱論文
1.
反貪腐運動之探究─以天下圍攻事件為例
2.
新疆維族抗爭的政治機會:國內條件與國際勢力的互動
3.
中國大陸農民抗議與國家政治行動選擇:中央與地方差異性的探討
4.
台灣與香港社會凝聚力及幸福感之比較分析
5.
香港的民主運動與面對中國:司徒華的視野與歷程
6.
中國城市房屋拆遷問題研究-釘子戶的個案分析
7.
香港政治運動與網路動員策略-以2010五區公投為例
8.
七十年代以來香港認同政治的變遷:一個台灣的觀點
9.
社會運動與公民社會發展:台灣南韓之比較
10.
公共利益的看守者:從1410大禹治水聯盟檢視非營利組織政策監督
11.
九七前後香港新聞自由之比較--以報紙為例
12.
我國廢除死刑運動之研究
13.
維權律師與當代中國民權運動(2003-2014)
1.
王家英、沈國祥,1995,〈未來特區行政長官人選與主要官員過渡:香港人的觀點〉,《亞洲研究》,第14期。
頁2-20。
2.
小川環樹〈中國魏晉以後(三世紀以降)的仙鄉故事〉《幼獅月刊》第十四卷第五期幼獅月刊出版社,1975
3.
朱明勛〈論魏晉六朝時期的《孝經》研究〉《孔孟月刊》第四十卷第七期孔孟月刊社,2002
4.
李豐楙〈六朝仙境傳說與道教之關係〉《中外文學》第八卷第八期中外文學月刊社,1980
5.
李燕惠〈試論六朝鬼神故事蘊含的時代意義〉《輔大中研所學刊》創刊號臺北:輔仁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研所,1991
6.
張素卿〈六朝志怪的靈異「形象」-關於「原始思維」的考察之一〉《中國文學研究》第七期國立台灣大學,1993
7.
傅錫壬〈夢的解析〉《淡江學報》第十五期淡江學院出版部,1977
8.
葉慶炳〈六朝至唐代的他界結構故事〉《臺大中文學報》第三期臺北:國立臺灣大學,1989
9.
葉慶炳〈魏晉南北朝的鬼小說與小說鬼〉《中外文學》第三卷第十二期中外文學月刊社,1975
10.
劉苑如〈《異苑》中的怪異書寫與諧謔精神研究-以陳郡謝氏家族的相關記載為主要線索〉《中國文哲研究集刊》第十四期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1999
11.
賴芳伶〈試論六朝志怪的幾個主題〉幼獅學誌編輯委員會:《幼獅學誌》第十七卷第一期幼獅文化事業公司,1982
12.
賴芳伶〈閱微草堂筆記和六朝志怪的關係及比較〉《中外文學》第五卷第一期(總第四十九期)中外文學月刊社,1976
1.
從社會運動理論看香港民主化發展之研究-以雨傘運動為例
2.
台灣的反核四運動與政治轉型--政治機會結構的觀點
3.
台灣、香港本土論的發展與比較研究
4.
一國兩制下香港政治的變遷
5.
香港的社會運動空間與抗爭身份之社會生產(2009-2014)
6.
香港回歸前後的身份認同觀察
7.
香港政治運動與網路動員策略-以2010五區公投為例
8.
中共與香港政治關係之探討(1997-2003)
9.
國際規範、自決與政治人權:香港案例研究
10.
探討一九九七後香港政治與經濟的改變
11.
香港區議會與基層政治
12.
中國因素在香港回歸後的政經影響-以港媒「明報」為例
13.
社會運動的媒體呈現
14.
「一國兩制」與兩岸政治談判-以「香港模式」經驗分析
15.
香港的民主運動與面對中國:司徒華的視野與歷程
簡易查詢 |
進階查詢 |
熱門排行 |
我的研究室
延伸文章資訊
- 1香港獨立媒體| 「政治化」像魔咒一樣籠罩著- 中国数字时代
生長香港的人,一聽到「政治化」這辭,重則,讓人想起「髒的手段」、「卑鄙的行為」;輕者,也難免進入「在搞事」的聯想。「政治化」,為什麼那麼可怕?
- 2香港政治社會的形成
從上述移民社會和殖民政權的特. 質看來,香港社會對政權無所求,香. 港政府對社會大眾無所為,那麼社會. 當然就不會政治化,政治社會也沒有. 機緣產生。 二十一世紀雙月刊 ...
- 3離棄「人心」的「回歸」 (許寶強) - Criticism
在香港的當代語境中, 「政治化」一般都帶負面的含意,經常與「搞亂香港」、「雞犬不寧」、「居心叵測」、「立心不良」、「不務正業」、「只求出位」等詞語連用,甚至有 ...
- 4何謂「政治化」
何謂「政治化」? 李芝蘭. 日前,行政會議成員梁振英表示香港社會太過政治化,所以有能之士對財政司司長一職望而卻步。在這裏,給人的感覺是「政治化」與「爭 ...
- 5民主化與香港的後殖民政治之路
這些事件包. 括中央在香港民主化上的主導角色、人大釋法中反映的中港法制差異問題、香. 港的公民自由觸及內地政治底線的問題(例如有關法輪功、台灣問題、中國異見. 人士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