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文解字- 教育百科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作者生平、書名由來及撰寫背景 跳到主要內容 ::: 說文解字-教育百科 詞條檢索 全文檢索 音讀檢索 切換漢語拼音鍵盤 切換注音小鍵盤| 關閉 小提醒: 輸入完畢後請點選 音讀檢索 進行搜尋 聲母 韻母 詞條名稱:說文解字 ㄇㄧㄥˊㄊ一ㄢmíngtiān 切換來源 ToggleDropdown 教育Wiki 教育Wiki 教育Wiki 《說文解字》,簡稱《說文》,是一部中國東漢許慎編著的文字工具書。

《說文》全書共分540個部首,收字9,353個,另有“重文”(即異體字)1,163個,說解共用133,441字,原書分為目錄一篇和正文14篇。

原書現已失落,但其中大量內容被漢朝以後的其他書籍引用,並有北宋徐鉉於雍熙三年(986年)校訂完成的版本(稱為“大徐本”)流傳至今。

宋以後的說文研究著作多以此為藍本,例如清朝的段玉裁注釋本。

目錄1作者生平、書名由來及撰寫背景2體制3內容編排4評價及貢獻5資料來源作者生平、書名由來及撰寫背景許慎,字叔重,汝南召陵(今河南郾城東北)人。

師事賈逵,受古文經學,為馬融所推重,時人譽稱「五經無雙許叔重」。

舉孝廉,歷任洨長、太尉閣祭酒。

所著有《說文解字》和《五經異義》。

《說文解字》始作於漢和帝永元十二年,前後經歷二十餘年,至漢安帝建光元年,許慎卧病在床,才由其子許沖進上。

;而《五經異義》已佚,清人陳壽祺《五經異義疏証》輯註較備。

許慎於《說文解字敘》中指出:「古者庖羲氏之王天下也,仰則觀象於天,俯則觀法於地,視鳥獸之文與地之宜……及神農氏,結繩為治,而統其事。

」由於古人沒有文字,只用結繩等方法來記事,以致「庶業其繁,飾偽萌生」。

及至倉頡造字,才使「百工以乂,萬品以察」。

然而,隨著文字的演變,而時人又「雖有尉律不課,小學不修」,加上假借字的普遍,使許多字已失去了本義,或者出現誤用的情況。

為了「解謬誤,曉學者,達神恉」,許慎遂作《說文解字》。

《說文解字》的書名,許慎這樣解釋:「倉頡之初作書也,蓋依類象形,故謂之文。

其後形聲相益,即謂之字。

文者,物象之本;字者,言孳乳而寖多也。

」體制東漢許慎撰著的《說文解字》,是中國第一部按照偏旁部首編排的字典,也是世界上最早的字書之一。

它首立部首排列法,以六書理論解釋字形、字義、字音及其互相關係的漢語字典,開創後世字典編排、查檢的先河﹔保存了上古豐富的文字資料﹔闡發了前人的六書說,並首先運用六書理論分析漢字的形體構造,因形說義,因聲求源,是人們認識、掌握上古語音、詞匯和讀通先秦兩漢古籍的重要工具書。

此外,《說文解字》釋字時往往先列出小篆,如果古文和籀文不同,則在後面列出。

然後解釋這個字的本義,再結實字形與字義或字音之間的關係。

總括而言,《說文解字》是科學文字學和文獻語言學的奠基之作,在中國語言學史上有極其重要的地位。

內容編排關於《說文解字》的編排,《說文解字敘》說﹕「此十四篇,五百四十部,九千三百五十三文,重一千一百六十三,解說凡十三萬三千四百四十一字。

」由此可見,本書分為十四篇,另加序一篇,共十五篇。

篇下開列部首,如第一篇有部首十四個。

部首統攝字,有九千三百五十三個﹔字之下加解說,包括意思,讀音等,解說時又附以古文、籀文、俗字、奇字等異體字,稱重文,合計一千一百六十三個。

在北宋時期,徐鉉等人作了校訂。

其中在校訂中對原書的編排作了一些改動和補充。

包括一,把原書十四篇各分上下﹔二,增加反切﹔三,增加注釋﹔四,增加了一些見於古代典籍的文字——新附字。

那麼如此眾多的被解釋字是怎樣有系統地組織在一起的呢?作者的編排原則是甚麼?這裏牽涉兩個編排的原則。

第一是關於部首之間的排列次序﹔第二是每部首之下統攝之字的排列方法。

這在《說文解字敘》裏也有說明﹕「分別部居,不相雜廁」又說「其建首也,立一為耑,方以類聚,物以群分,同牽條屬,共理相貫,雜而不越,據形繫聯,引而申之,以究萬原,畢終於亥。

」段玉裁說﹕「凡部首之先後,以形之相近為次﹔凡每部中字之先後,以義之相引為次……」《說文》全書十五篇,正文十四篇,共收正字九千三百五十三個,重文一千一百六十三個,許慎按照不同的表意或表聲偏旁(多數為表意偏旁),把這些篆體漢字分為五百四十部。

例如從木(以木為偏旁)的字,如楷、梫、桂、棠、杜、槢、樿等,都放在木部。

從水的字(以水為偏旁),「河、泑、涷、涪、潼、江、沱」等,都放在水部。

如此等等,這就是「分別部居」。

評價及貢獻歷代不少學者都曾研究《說文解字》,當中尤以清朝時研究最為興盛。

段玉裁的《說文解字注》、朱駿聲的《說文通訓定聲》、桂馥的《說文解字義證》、王筠(清朝)|王筠的《說文句讀》尤備推崇,四人也獲尊稱為「說文四大家」。

說文對於文字學貢獻,在於網羅當時許多的小篆、籀文、古文(文字)|古文等古代文字,著眼於本形本義,保存當時的文字說解,不僅為第一部文字學钜著,事實上兩千多年來的文字學便是說文之學。

資料來源http://zh.wikipedia.org/zh-tw/%E8%AF%B4%E6%96%87%E8%A7%A3%E5%AD%97 授權資訊: 資料採「創用CC-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詞條功能 轉寄詞條 錯誤通報 友善列印 推薦關聯詞 × 轉寄詞條 請輸入您想要寄送的對象Email,如果1人以上,請使用,分隔 取消 送出 × 錯誤通報 請輸入錯誤原因,我們會送相關人士審核,感謝您的參與 取消 送出 × 推薦關聯詞 請推薦與本項詞條之意義相同但名稱有差異的詞條 取消 送出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