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克思主義在中國傳播”研究的五個理論問題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中國化馬克思主義在中國共產黨內形成共識、普及,轉化為國家意識形態和人民大眾信念,這是一種嶄新的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傳播,是一種特殊形態的馬克思主義傳播。

中國化 ... 中共中央黨史和文獻研究院>>經典編譯 “馬克思主義在中國傳播”研究的五個理論問題 作者:王躍 孫長斌   發布時間:2015-05-27   分享到: 一、“馬克思主義在中國傳播”不等於馬列著作的譯介、出版和發表 有一種近來流行的觀點認為,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傳播”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前提,沒有馬克思主義在中國“傳播”也就沒有馬克思主義中國化。

這個觀點常常以十月革命后到建黨時期馬列著作的譯介、出版和發表對於馬克思主義中國化開端的重要性為例[1]。

這個觀點側重強調馬列著作的譯介、出版和發表對於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重要性,有其合理性。

但是,如果隻從馬列著作譯介、出版和發表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前提”的角度理解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傳播”,並非十分准確,甚至會誤導對“馬克思主義在中國傳播”的研究。

其實,早在洋務運動之后,就有中國人開始譯介馬列著作,特別是到了戊戌變法,以維新派為代表的一批知識分子在介紹西學的過程中也譯介了馬列著作。

1905年前后,大量中國留學生去了日本。

他們迫切希望能從制度和思想文化層面上找到改造中國的武器。

日本知識界接觸西學和馬克思主義比中國早,在日本的中國留學生通過日本知識界也開始接觸馬克思主義,五四時期的“社會主義”這個詞就是借鑒了日文的翻譯。

辛亥革命后,出現了很多黨派,其中有一個黨派是無政府主義。

他們所認的“鼻祖”也是“馬克思主義”。

無政府主義者在介紹無政府主義學說的過程中也譯介了不少馬恩文本。

所以,在十月革命之前,譯介馬列著作、觀點真的不少,但是它們並不屬於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傳播”。

它們譯介馬列著作、觀點僅僅只是把它作為一個普通的西方學說、流派、思潮而已。

今天我們所談的“馬克思主義在中國傳播”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專有概念。

它特指十月革命后,以李大釗為代表的中國馬克思主義者,信奉馬克思主義,有意識地譯介、出版和發表馬列著作、觀點,把馬克思主義作為改造中國的理論武器。

建黨以后,中國共產黨以馬克思主義作為指導思想,將馬克思主義作為一種意識形態加以宣傳、推廣。

這個意義上的“傳播”才是真正傳播馬克思主義。

在此之前媒體上譯介馬列著作、觀點,並不屬於“馬克思主義在中國傳播”的范疇。

所以,李大釗才是“馬克思主義在中國傳播的第一人”。

另一方面,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傳播”如果作為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前提”,容易使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傳播研究僅僅局限於“早期傳播”,重點放在五四和建黨時期。

事實上,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傳播影響到整個馬克思主義中國化進程,在馬克思主義中國化進程中,不斷出現馬克思主義在中國傳播的新情況、新問題。

例如,馬克思主義在中國傳播過程中與黨內、黨外各種各樣思想、思潮的大量交鋒,正確和錯誤的馬克思主義觀如何影響馬克思主義在中國傳播,馬克思主義在中國傳播過程中選擇了哪些馬克思主義理論、方法“傳播”,馬克思主義在知識精英中的傳播與馬克思主義在普通黨員群眾和民眾中傳播的異同﹔革命黨時期馬克思主義傳播與執政黨時期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傳播中的不同特點,中國化馬克思主義是如何在中國傳播並成為國家主流意識形態等等。

隻有正確理解這些問題,我們才能把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傳播研究放在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歷史進程中,全面分析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傳播和馬克思主義中國化進程的辯証關系。

二、研究“馬克思主義在中國傳播”必須重視“馬克思主義大眾化” “馬克思主義在中國傳播”還有第二層含義——馬克思主義大眾化。

這個含義從某種意義上說,比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譯介性“傳播”更加重要。

馬克思主義從創立的那一天開始,就具有兩個功能:“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

馬克思主義比其它理論和方法在認識世界上有它獨特的有效性。

馬克思主義的生命力歸根結底取決於其改造世界功能。

馬克思主義從創立的那一天,就不是一個書齋裡的學問。

要改造世界,就要理論與實踐相結合。

改造世界的實踐依靠誰?馬克思主義一再強調人民群眾是歷史發展的動力,可人民群眾並非天生就能掌握馬克思主義,那就需要馬克思主義的“傳播”。

把馬克思主義“傳播”給他們,變成他們所理解、接受的馬克思主義,然后轉化為行動,才能夠真正的改造世界。

馬克思主義大眾化的真正意義就在於此。

在“馬克思主義在中國傳播”研究領域,很多學者從傳播學的角度展開研究,提出諸如“5W”、“7W”理論等[2]。

我認為從技術層面探討知識精英如何“傳播”馬克思主義,固然有一定的學術價值。

但歸根結底,離開馬克思主義大眾化,離開人民群眾理解、接受馬克思主義,離開人民群眾在馬克思主義指導下改造世界的實踐行動,離開近代以來的中國國情,來研究馬克思主義在中國“傳播”,一定會陷於僅僅從知識精英、從學理上去探討馬克思主義在中國“傳播”的研究誤區。

這如同把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偉大歷史進程僅僅視作少數知識精英、政黨領袖的行為一樣。

即不符合歷史唯物主義,也不符合實際歷史進程。

如果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傳播”永遠只是少數知識精英的功勞,那麼馬克思主義在中國就不會有今天的生命力。

從實際的歷史進程來看,在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傳播”,以馬克思主義大眾化的形式在不同時期表現出不同的歷史特點。

五四和建黨時期,除了馬克思主義在知識精英中“傳播”,形成了早期中國馬克思主義者群體,馬克思主義在大眾層面的“傳播”的重點則是面向工人階級。

早期中國馬克思主義者通過舉辦工人刊物、組織工會、組織工人團體、興辦工人夜校,“傳播”馬克思主義。

這實際上是第一次馬克思主義的大眾化,就是馬克思主義和工人運動相結合,結果就是出現了建黨以后的第一次工人運動高潮,拉開了中國工人運動的大幕。

第一次工人運動高潮及其巨大影響,不得不說是馬克思主義大眾化的第一次成功探索和嘗試。

大革命失敗以后,在建立農村革命根據地過程中,黨提出了土地政策,打土豪、分田地,建立紅色政權。

這個過程,實際上是黨運用馬克思主義來解讀中國農村社會問題,向廣大農民傳播馬克思主義,告訴長期受封建剝削的中國農民,為什麼要跟共產黨走。

通過馬克思主義的階級教育、政治教育、經濟教育,使得廣大農民迅速地動員和組織起來,才能在很短時間內開辟了大量革命根據地。

這是馬克思主義第一次在中國農民中的成功“傳播”和大眾化。

抗日戰爭時期黨的中心工作是全民族抗戰,爭取民族獨立。

這個時期馬克思主義大眾化的主要任務就是圍繞全民族抗戰,把傳播馬克思主義與建立和鞏固統一戰線,反抗日本帝國主義侵略聯系起來,動員全民族一切可以抗戰的力量來抵抗日本帝國主義。

以中國共產黨為代表的中國馬克思主義者向全國人民,特別是敵后抗日根據地的人民群眾,宣傳黨的統一戰線政策,宣傳獨立自主原則,宣傳新民主主義政治、經濟、文化綱領等,面向全民族進行馬克思主義大眾化的教育。

中國化馬克思主義的理論成果——新民主主義革命理論、路線、綱領、政策第一次展現在全國人民面前,向全國人民昭示了中國共產黨關於中國前途與命運的主張。

解放戰爭時期向人民大眾“傳播”馬克思主義主要有三種形式:通過新式整軍運動在人民解放軍內部向廣大新參軍的官兵進行無產階級思想教育和馬克思主義理論教育﹔在新解放區結合土改,對廣大的農民小生產者進行階級教育和宣傳黨的方針、政策,組織動員新解放區民眾支持全國解放戰爭﹔在國統區宣傳中國共產黨的反內戰、民主建國政治主張,形成反對國民黨獨裁統治的第二條戰線。

解放戰爭時期的馬克思主義“傳播”運動,為新中國的建立奠定了重要的民眾思想基礎。

所以,翻譯和介紹馬克思主義著作,只是馬克思主義在中國傳播的一部分,代表了少數知識精英的信仰。

馬克思主義大眾化才真正代表了馬克思主義在中國傳播,真正體現了馬克思主義與中國實際相結合,而這恰恰是目前“馬克思主義在中國傳播”研究中有詩進一步關注的問題。

三、中國化馬克思主義的“傳播”是“馬克思主義在中國傳播”的重要研究對象 大多數學者在研究馬克思主義在中國傳播時,往往側重於馬恩列等經典作家的思想如何“傳播”並與中國實際相結合,而忽視了中國化馬克思主義在中國傳播問題。

實際上,中國化馬克思主義的傳播是馬克思主義在中國傳播的一種獨特形式。

中國化馬克思主義在中國共產黨內形成共識、普及,轉化為國家意識形態和人民大眾信念,這是一種嶄新的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傳播,是一種特殊形態的馬克思主義傳播。

中國化馬克思主義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歷史進程中形成的經驗總結和一系列正確的理論原則,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正確的理論形態。

中國化馬克思主義的第一個理論成果——毛澤東思想,是30年末40年代初,中國共產黨第一代領導集體在黨內創新完成的。

但是,理論成果在黨內領導集體中形成是一回事,成為全黨共識的指導思想和人民大眾接受的國家意識形態又是一回事。

黨的七大從籌備到召開花了數年之久,這個過程就是第一個中國化馬克思主義理論成果在黨內宣傳、普及和形成共識的過程,是中國化馬克思主義在黨內傳播的過程。

黨的七大是一次“團結的大會”,其實就是全黨思想達到了高度的統一,統一在毛澤東思想這個中國化馬克思主義的理論體系基礎上,就是一個中國化馬克思主義在全黨傳播、普及和深入人心的過程。

建國后,中國共產黨由革命黨轉變為執政黨,又面臨著一個新的任務,就是如何把已經在黨內傳播、形成共識和普及的中國化馬克思主義理論成果變成國家意識形態,變成全國人民共同思想、意志。

這就需要黨通過國家政權把黨的思想意識,傳播到全體勞動人民,並且轉化為全體勞動人民的自覺行為。

在人類的思想史上,還沒有一個政黨在短短的幾年時間裡,就領導人民把一個政黨的意識形態轉化國家意識形態,並成功地轉化為幾億勞動人民共同的思想、意志。

認真研究建國初期中國化馬克思主義的傳播的客觀歷史條件、傳播過程、傳播路徑、傳播內容不正是“馬克思主義在中國傳播”研究必須回答的問題嗎? 四、馬克思主義在中國傳播為什麼是“選擇性傳播” 馬克思主義理論產生於歐洲,是一個龐大而完整的理論體系。

這個體系即包括基本原理、世界觀、方法論,也包括大量的具體論斷。

馬恩列等經典作家的思想、理論、觀點很多是從以“具體論斷”形式展現出來的。

它是與當時的時代條件和具體國情相適應得出的正確結論。

在馬克思主義中國化過程中,無論是馬克思、恩格斯從歐洲實際出發得出的具體論斷,還是列寧、斯大林從俄國、前蘇聯實際出發得出的一些具體論斷,都與中國國情和時代條件存在較大差距。

另一方面,馬克思主義的基本原理體系是由很多具體觀點構成的,很多理論觀點要解決的問題是不盡相同的。

這裡面就出現了一個在傳播馬克思主義理論體系時如何選擇其理論、觀點的問題。

馬克思曾批判過英國發動的鴉片戰爭,但主要是站在歐洲無產階級立場對英帝國主義為代表的殖民主義進行批判,並不是站在中國立場上談帝國主義殖民侵略和中國社會發展的關系。

他提出,資本主義國家的無產階級政黨要和被壓迫民族的民族解放運動結合起來,與被壓迫民族的民族解放運動的領導者建立聯合戰線,共同推翻世界資本主義體系。

俄國十月革命勝利証明馬克思主義很有效的,是放之四海都正確的真理,但其真理性是建立在與各國國情有機結合基礎上的。

從面向歐洲的馬克思主義發展到面向世界的馬克思主義就出現一個問題:各個國家(特別是殖民地半殖民地國家)的國情差異太大,產生於歐洲的馬克思主義必須於與世界各國國情相結合,才能產生改造世界的力量。

各國的馬克思主義者除了要掌握馬克思主義的世界觀、方法論,還要善於在馬克思主義的理論寶庫中選擇最適合本國國情的理論、觀點,並加以靈活運用和創造性發展。

以中國來說,中國國情和馬恩時代的馬克思主義所要回答的那些具體問題是完全不同的。

它有資本主義因素,又有封建主義因素,還具備中華民族幾千年歷史文化傳統。

馬克思主義理論寶庫中哪些理論、觀點最能夠幫助我們解決現實問題?這是馬克思主義在中國傳播開始,中國馬克思主義者不得不面臨的問題。

事實上,中國馬克思主義者最初在傳播、運用馬克思主義解決中國問題時,由於種種原因,沒有時間進行充分的理論准備,隻能首先選擇傳播馬克思主義理論中最有用、最需要、與中國實際最接近的理論、觀點。

隨著馬克思主義指導中國革命實踐進程的發展,中國共產黨人確立了馬克思主義與中國實際相結合理念,更加自覺地從馬克思主義理論寶庫中選擇能夠與中國實際相結合的理論、觀點、方法。

這就決定了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傳播是“選擇性傳播”。

  五、毛澤東思想的形成與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選擇性傳播 建黨初期,中國馬克思主義者最初選擇的改造中國的理論武器主要是列寧主義。

具體來說,最先受到中國馬克思主義者關注的是:(1)無產階級政黨學說。

列寧把馬克思的無產階級政黨學說加以創造性發展,強調在一個民族國家范圍內的無產階級政黨即是先鋒隊,更是一個有高度組織性、紀律性的戰斗部隊﹔要以無產階級政黨為中心,傳播理論,發動群眾,組建軍隊,建立政權。

中國共產黨從國共合作到國民革命,從創建紅軍到建立紅色政權,從領導八路軍、新四軍到建立新中國政權,實際上充分體現了列寧的這一思想。

(2)包含統一戰線觀點的階級斗爭學說。

階級斗爭學說是馬克思主義重要基本原理。

建黨后第一個黨綱的階級斗爭觀點是推翻資產階級統治,建立無產階級專政。

但從黨的二大、三大開始,轉而接受了列寧改造的和統一戰線觀點結合起來的階級斗爭學說。

這個學說強調無產階級政黨要領導和團結一切進步階級,形成統一戰線,反抗本國封建主義、專制主義、帝國主義統治。

中國共產黨首先選擇列寧主義、選擇列寧主義學說中與時代條件及中國國情最適應的理論、觀點,就是一種對馬克思主義的選擇性傳播。

毛澤東思想的形成過程,集中體現了選擇性地傳播馬克思主義基本理論、方法。

具體來說,毛澤東思想形成過程中重點從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方法中選擇了以下理論、觀點: (1)“理論聯系實際”、“一切從實際出發”的實踐觀點。

這是今天中國革命到建設實踐中,中國馬克思主義者從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裡最成功、最重要的選擇之一。

毛澤東在與王明為代表的教條主義思想交鋒中,深切感受到要加強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研究,在掌握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的基礎上,要善於從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中選擇與中國的具體實際可以有機結合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所以毛澤東認真研讀馬克思主義理論,把馬克思主義與中國革命實際聯系最緊密的東西,用中國語言、中國文字表達出來,寫出了《實踐論》。

(2)唯物辯証法中關於對立統一規律的觀點。

《矛盾論》是毛澤東學習、研究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后作出的第二個重要選擇。

唯物辯証法是馬克思主義的根本方法,是個完整的方法論體系。

在《矛盾論》中,毛澤東重點闡述了共性和個性的統一,強調了矛盾的特殊性和“具體問題具體分析”這一馬克思主義的活的靈魂,以及主要矛盾在復雜事物發展過程中的決定性作用。

建立最廣泛的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打敗日本帝國主義,就抓住了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

這也是該時期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主要任務。

《論反對日本帝國主義的策略》、《中國革命戰爭的戰略問題》就充分體現了毛澤東運用對立統一規律。

從實際出發抓住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推動中國革命發展的思想。

(3)列寧的無產階級建黨學說。

毛澤東結合中國共產黨的實際從列寧的建黨學說中選擇了民主集中制原則、通過黨內斗爭促進黨內團結、保持無產階級政黨先鋒隊性質等理論觀點,將列寧的建黨學說有機地運用到黨內來,用斗爭促團結,創造性解決了在農民小生產者佔主體的東方大國如何保持黨的無產階級先鋒隊性質問題。

延安整風就是毛澤東將列寧主義建黨學說運用於中國具體實際,創造性地形成了中國化馬克思主義的建黨學說的范例。

(4)無產階級專政的國家理論。

無產階級專政理論是馬克思主義的重要基本原理。

這個理論主要解決無產階級佔主體的資本主義國家經過無產階級革命后建立的國家制度問題,但與中國國情有較大差距。

毛澤東發現中國革命勝利后必須要有一個符合中國國情的馬克思主義國家制度理論,所以選擇把馬克思主義的無產階級專政理論,發展為人民民主專政理論,形成了中國化馬克思主義的國家學說。

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傳播貫穿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始終﹔馬克思主義大眾化是馬克思主義在中國傳播的重要形態﹔中國化馬克思主義的傳播是馬克思主義在中國傳播的重要內容﹔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傳播是一種選擇性傳播﹔正確地選擇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世界觀和方法論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必要前提。

凡是正確選擇、傳播馬克思主義並與中國具體國情相結合,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發展就比較順利。

中國革命、建設、改革的歷史進程就是如此! 注釋: [1]王磊:《深化馬克思主義在中國早期傳播研究的再思考》,《徐州工程學院學報》2013年第4期﹔王磊、王躍:《馬克思主義在中國傳播研究的觀念史視角》,[南京]《江蘇社會科學》2013年第6期。

[2]李軍林:《從“五W”模式看馬克思主義在中國早期傳播的特點》,[長沙]《湖南師范大學社會科學學報》2007年第1期﹔王剛:《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起源語境研究》,[北京]人民出版社2011年版,第15-17頁。

(作者單位:王躍,南京師范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孫長斌,南京師范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