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客家人的源流@ 客家鄉土資料庫 - 隨意窩
文章推薦指數: 80 %
200612232233台灣客家人的源流 · 客家人是中原漢族中的一個支系,根據客家各姓氏族譜的記載,客家人原本的活動範圍大致在中國大陸。
· 一般客家人認為客家祖先大都是中原漢族 ...
客家鄉土資料庫本資料庫以客家鄉土相關資訊及文章為主,分享的內容若有侵犯到著作權問題,請留言通知,以便刪除。
.日誌相簿影音好友名片
200612232233台灣客家人的源流?歷史源流
客家人是中原漢族中的一個支系,根據客家各姓氏族譜的記載,客家人原本的活動範圍大致在中國大陸。
一般客家人認為客家祖先大都是中原漢族中的世家大族,或是高官顯貴,文化水準頗高。
然而近來又有另外一種截然不同的說法,認為客家人原本是北方的游牧民族,或是入關後受同化的匈奴,或是蒙古人的一支。
江運貴教授提出一種新的研究方法,用「遺傳基因」的科學角度去做研究,也許可以證明客家人不是漢人;若此研究完成且屬實,對客家人而言,將會是一個劃時代的發現。
前國立中央大學范錡先生考證,客家人來源有三︰
第一批來自秦朝;秦始皇亡六國,統一中國後,曾派遣許多軍官及士兵戍守廣東北部大庾嶺和梅嶺以防南蠻;然而秦二世亡後,那些軍官士兵仍留在粵北,沒有回到北方;廣東北江的客家人,就是最早來自中原者。
第二批來自東晉南渡;中原歷經八王之亂、五胡亂華,到五胡十六國時期,中原已動亂得殘破不堪,許多客家人便跟隨晉室南渡,移居嶺表、東南沿海,南遷至閩粵各地的客家人也為數不少。
第三批來自宋室南遷;南宋時,金人南犯,高宗從南京逃到杭州,然後又至溫州;當時有不少士大夫隨高宗南行,而後留居於廣東東江。
根據客學研究大師羅香林教授所著的《客家研究導論》中,提出客家人的南遷可分為五個時期︰
一、東晉至隋唐的五胡亂華時期,由中原遷至鄂、豫南部,到達皖、贛,沿長江南北岸一直到贛江上下游。
二、唐末黃巢事變時期,由皖、豫、鄂、贛等第一次大遷徙後的舊居,再遷至皖南、及贛之東南,閩之西南,以至粵之東北邊界。
三、宋高宗南渡時期,因金人南下,元人入主的影響,客家先民的一部分,由第二次大遷徙後的舊居,分遷至粵之東部、北部。
四、明末清初,滿族南下及入主時期,客家先民的一部分,由二、三次大遷徙後的舊居,分遷至粵之中部及濱海地帶,與川、桂、湘及台灣,且有一小部分更遷至貴州南邊及西康之會理。
五、同治年間,由於受到廣東西路事件,及太平天國事件的影響,客家一部分人民,分遷於廣東南路及海南島等地。
羅香林教授認為,客家民系的形成,便是在第三時期。
客家人的第三次大遷徙,是在宋代遼、金入侵之際,江淮一帶的居民紛紛遷往閩、粵,企圖在畬、猺等先住民居住的蠻荒之地,尋找居住之地。
當時政府為了便於管理,根據「先入為主,後來為客」的原則,把戶籍分成兩種,凡是原先居住的畬猺土著,叫做「主戶」;而北方遷來的漢人,便叫做「客戶」;而羅香林教授所建立的「客戶」,繼而「客而家焉」的說法,形成了今日我們所說的「客家人」。
因為之後羅香林教授所著的《客家源流考》和《客家研究導論》兩書,被客家人認為是經典之作,甚受尊重,以致沒有人懷疑其所解釋的「客戶」的來由,又沒有人找到新的證明,遂產生客家人被解釋為如吉普賽般的漂泊族群。
然而,近年來經過一些學者專家的研究考證,已經開始對羅香林教授的研究存疑,並提出更多不同的考證結果。
有一種說法,是由黃榮洛先生所提出的,認為「客家人」並不是由「客而家焉」一語而來。
由於蒙古人入侵,中原人大量南遷避難,其中有一部分遷徙至當時人口稀少的廣東、廣西、福建、及江西等省的山區,因為族群較大,原住民又稀少,所以未被同化,反而同化了原住民,而保存了正統的中原語音,這群人便是客家人的祖先。
南宋末年,客籍的文天祥便率領這一群客家人,舉庄盡力擁護南宋朝廷和元朝蒙古人交戰,犧牲很多;因此南宋朝廷敕許客家人死後可以私自作「諡名」,女人則可加封為「孺人」﹙可由客家人祖傳的祖牌上看到﹚的尊稱。
黃榮洛先生便推論「客家人」之名很可能也是由南宋朝廷所賜;這群中原人全力支持抗元,所以南宋朝廷封贈為「宋朝廷的座上客」﹙也就是「客卿」﹚,這也就是「客人」一語的由來。
因為北京話﹙國語﹚中所說的「客人」是指「人客」的意思,為了分別,才會出現「客家人」的客家詞彙;推查「客家人」此一詞彙出現的時期,眾說紛云。
日治時代從未聞過「客家人」或「客家話」般的帶有「客家」的詞彙;同住在台灣土地上的福佬人,也稱之為「客人」、「客話」。
所以「客家人」、「客家話」都確實為新語;且為在台灣一地產生的。
然而,在台灣客家人的源流史仍須要更深入的研究及考證,以使客家人皆能明瞭「根在何處」、「源自何地」,以正本身客家人之名。
客家人的台灣遷徙
客家人的大批移民台灣,根據早期有關的文獻及近代查記資料的記載,大約是在康熙二十年﹙西元一六八一年﹚之後的事。
在此之前的明鄭時代,雖然有少數的客家人跟隨鄭成功部隊來臺,但因為人數究竟不多,其後又大都被滿清政府遣回原鄉,不能看做是自動自發的移民。
康熙二十二年,臺灣平定以後,滿清政府本來想要放棄臺灣,後來經過靖海將軍施琅的積極諍議,才決定保留。
但滿清對臺的政治措施,一直是採取消極的態度,因為隔了一條臺灣海峽,滿清政府更有鞭長莫及的無力感,惟恐臺灣成為反清的根據地,因而有意管制人民往來。
康熙二十三年,滿清取消海禁,允許人民出海、捕魚,但對大陸與臺灣間的往來,卻有著嚴格的管制,也就是所謂的「渡臺三禁」︰一、大陸人民渡臺須領照單,經分巡臺廈兵備道稽查,再得到臺灣海防同知驗可之後,才可放行。
二、來臺謀生的移民,不准攜家帶眷。
﹙由這一點可知,滿清政府不希望移民在臺灣落葉生根。
﹚三、嚴禁粵中潮州、惠州之民不許渡臺。
由於「渡臺三禁」的第三項限制,早期來臺的客家人,大多屬於廣東省嘉應州屬的各縣人民;潮州、惠州府屬各縣的客家人極少,有來臺的大多也是以偷渡的路徑。
以總體而言,由於滿清政府對於客家人移民來台的設限,使得客家人的移民,比閩南人遲了一步。
但為何滿清政府特別對客家人處處設限?這大可追溯到明末誓死抵抗滿人南下統一中國的志士,像文天祥本身便是客家人,其所率領的軍隊中大多數也是客家人;客家人一直抵抗滿清到最後。
因此,滿清對於客家人好鬥硬頸的民族性深感不安,惟恐客家人到了台灣之後,會有對於滿清不利的集結。
所以當康熙二十二年﹙西元一六八三年﹚,清軍一攻占台灣,便立即公布「台灣編查流寓條例」﹙這也就是後來的「渡台三禁」﹚,第三條明示︰潮州、惠州之地為「海盜淵藪」,積習未脫,其民禁止來台。
前述早期來台的客家人,大多屬於嘉應州屬﹙嘉應五屬﹚的各縣人民;在康熙二十五、六年時,廣東省嘉應州屬的鎮平﹙今蕉嶺﹚、平遠、興寧、長樂﹙今五華﹚等縣的所謂「四縣人」,曾大批地隨一般閩南人之後來台開墾。
當時他們來台的路線,走的是當時政府規定的「官道」;大致上是從嶺東的原鄉地,沿韓江而下,到達現在汕頭附近的各港口,而後乘船到廈門等待查驗。
出海後先抵澎湖,再赴台南的鹿耳門查驗,再由安平登岸,到達台南府城居住。
不久,約在康熙三十年代以後,這些首批來台的嘉應五屬客家人,因台南府城一帶已無餘地可墾,於是南下前往下淡水河﹙今屏東高屏溪﹚東岸及東港溪流域墾居。
從此,這些客家人在原鄉的鄉親接踵而至,或走官定航道,或偷渡來台;形成客家人移民台灣最早期的路線。
到了康熙六十五年﹙西元一七二一年﹚,朱一貴作亂,滿清派藍廷珍到台灣剿亂,當時鳳山各地的客家人,組織「六堆義軍」協助清廷剿亂﹙「六堆客家人」的事蹟,之後會再加以詳述﹚,事平後滿清論功行賞,由於客家人有功於滿清,而作亂的朱一貴又屬於泉州籍,藍廷珍乃奏請解除廣東省籍客家人來台的限制,因而一改舊觀,使客家人來台不受歧視及限制;除了嘉應州屬各縣外,並包括有潮州、惠州二府屬各縣。
此後,無論官渡或偷渡的客家人均增多。
當時,想要東來台灣墾殖的各籍移民,大部分是窮苦無以為生,不得已才冒險出外謀求生計的;一來實在無錢來走法定的官道路線,二來也為了避免麻煩的渡航手續,於是只好甘願冒著干犯律令之禁,走偷渡的路線。
所以到了雍正、乾隆年間,偷渡禁令雖一再嚴申,而閩、粵移民偷渡來台的仍然絡繹不絕。
當時偷渡來台的客家人,除了粵東三州府屬者外,並包括有福建汀州府屬的客家人。
這批客家人的來台,因為台灣墾地北移的關係,他們所走的路線,也逐漸向北移。
當時他們由原籍地沿海小港口出發,經澎湖後,沿台灣南部西南岸,向中北部航行,在各小港口登陸,而後分往中北部各地區墾居。
此後,客家人移民足跡遂遍及台灣各處。
「勸君切莫過台灣,台灣恰似鬼門關...客頭說道台灣好,賺錢如水一般了...」這是黃榮洛先生所發現,流傳於清嘉慶年以後的客家移民長詩「渡頭悲歌」中的句子。
其中,有多處說到「客頭」-以帶領移民渡海來台,賺取費用的特殊行業。
當年客家移民赴台,從生死未卜的渡海航程,到抵達人地生疏的台灣土地,一切全為未知之數。
再加上擔心碰上黑心的船家謀財害命、販賣人口,不但白付一大筆渡船費,又要賠上一條性命。
因此,選擇可靠而值得信任的船家人帶路人,可以說是首要之務。
除了請熟識、可靠的「客頭」-即指從事帶頭工作者,雙方還必須將議定之條件,如渡資、交通工具...等,一併在「渡台帶路切結書」﹙這是由黃榮洛所命名的﹚上註明清楚,白紙黑字,以免日後產生紛爭。
「渡台帶路切結書」對台灣客家移民史料而言,具有高度的重要性,也為我們揭開一角當年移民渡台的真實狀況。
由十七世紀到十九世紀,漫長的兩百年間,客家人移民臺灣,其間艱苦備嘗。
他們冒犯偷渡禁令,拼死來台謀生。
抵台後,又衝冒瘴病毒,開墾土地。
至晚期平地開拓殆盡,客家人又以原鄉墾山的豐富經驗,開拓中北部等交通阻隔的山區地帶。
這些地區,都是「番害」最嚴重的地區,他們為求生存,只有募資金、僱隘丁、組鄉勇、建隘寮,加以嚴密防備,才能在山區取得小片田園。
也因此,台灣達到了全面的開發。
南台灣的客家人
在台灣客家移民中,以原籍嘉應州的人數最多,估計約佔全省客家人數的一半。
這些以講「四縣腔」客語的客家移民的後裔,今天主要分布在南部的高屏地區,和北部的苗栗、桃園一帶。
因為當時正厲行著「移民三禁」,且官方規定的航路只有廈門-鹿耳門﹙台南﹚間的一條,所以正式申請來台的嘉應州客家人最先當然落腳於台南;但當時的台南已由福佬人開發得差不多了,所以客家移民只好在台南東門外種菜維生。
不久大約在康熙三十年﹙西元一六九一年﹚,發現南部﹙屏東﹚從下淡水溪﹙今高屏溪﹚東岸至大武山脈西麓,廣袤八九十里未經開墾的肥沃平原,才一同相率遷移該地協力開墾。
南部的客家移民來台較早,而高屏地區則是南台灣的客家大本營,是客家人在台灣建立的最早聚落。
移民們在南台灣高屏地區建立的第一個據點是屏東縣萬丹鄉的「濫濫庄」。
這裡的地勢相當低窪,下雨天容易氾濫淹水,所以地名叫做「濫濫庄」﹙現在名為「濫庄」,在萬丹鄉四維村﹚。
要在這樣的環境下開墾,非得要有與天搏鬥的堅韌耐力不可。
因此,從康熙四十年左右起,人數激增的客家先民便逐漸遷離濫濫庄,並向右越過隘寮溪進入了「竹田」。
然而今日的濫庄僅存的十餘戶務農人家中,大多數都是客家人離去後移入續墾的閩南人,已成了一個福佬庄。
差不多三百年前,客家先民在竹田鄉建立了第一個聚落,叫作「糶糴庄」。
「糶」字讀ㄊㄧㄠˋ,是賣出穀物的意思,「糴」字音ㄉㄧˊ,是買入穀類的意思。
顯然這裡曾經是客家米穀集散的重鎮。
接下來的「竹南村」,原名叫「頓物庄」﹙客家話的頓物,是屯積穀物的意思﹚,當年從糶糴輸出的稻米及繳給官府的租糧,都是先收藏在頓物庄的倉庫中,因此成為交通貿易的中心。
竹田開庄的同時,另一群客家人也從濫濫庄出發,來到大武山腳下的萬巒﹙起名就是層巒疊嶂的意思﹚。
萬巒除了著名的「萬巒豬腳」,還有萬和村李氏宗祠旁的「仙人井」。
水源在墾田開發史上是相當重要的,客家人為了爭奪水源也和其它族群發生了不少械鬥事件。
關於「仙人井」,有一個客家傳說︰某年冬日午後,大家一覺起來發現耕田的牛隻失蹤,眾人急急尋找,最後發現牛群正在萬和村的一口活泉旁追逐嬉戲。
眾人欣喜之餘,為感謝上天恩賜,便把這口泉水命名為「仙人井」,並在此地定居,進行客家庄的墾殖。
從萬巒街市中心往東北走約三公里,便可抵達五溝村。
五溝村夾道檳榔樹林聳立,高屏地區是台灣供應檳榔的大宗,檳榔業發達。
五溝村還有規模為全台首屈一指的劉氏宗祠。
劉氏宗祠是二進三合院式的磚瓦建築,保有傳統客家宅院的古樸風貌,兩側廂房住有劉家子孫。
祠堂上題有客家傳統注重的堂號,劉氏是為「彭城堂」。
祠堂外牆兩側還寫著「一等人忠臣孝子」,「二件事耕讀傳家」,足可見劉氏宗祠可作為客家人敬祖、耕讀傳家的象徵。
另有一批客家先民當年從萬巒出發,跨越東港溪來到「內埔鄉」。
現在的內埔鄉樓房林立、人口稠密、市況最為繁榮,但在兩百多年前客家先民初到之時卻是一片蠻荒。
「埔」在客語中表「旱田」之意,位於叢生密林中,故叫做「內埔」。
全台灣唯一主祀唐代古文大家韓愈的祠廟昌黎祠,便位於內埔鄉的客家庄內,對於提倡客家人地方的文風起了很大的作用。
圍龍屋是客家人典型的傳統住屋。
目前在客家鄉猶保存許多建築精美的圍龍屋;台灣客家地區的圍龍屋不多,然而全台唯一仿原鄉形式,保存十分完整的圍龍屋,便是位在內埔鄉和興村曾宅。
佳冬鄉是高屏地區客家聚落唯一靠海的地方經過新埤鄉便可抵達佳冬。
新埤鄉有一座防禦性的柵門﹙也就是隘門﹚,佳冬鄉的客家人為禦敵建造石隘,褒忠石隘門至今仍保存完好。
由這些防衛性質的建築遺跡,可以想見當年漢番、閩客之間械鬥事件的激烈。
佳冬鄉和枋寮鄉交界處,有一座「石頭營,聖蹟亭」,是當年清廷為了防範番人侵擾,派兵駐軍在石頭營焚燒軍用文書的地方,也為漢番折衝的歷史留下了見證。
佳冬鄉還有佳冬客家文物的瑰寶蕭家古宅;這是仿客家原鄉老宅形式,歷時祖孫三代才完成的,台灣罕見的五落大宅邸,頗具名氣。
蕭家古宅後面還有「步月樓」及「忠英祠」的客家遺跡。
光緒二十一年侵台的日本人攻打佳冬,六堆義軍在蕭家步月樓和日本人展開激戰,戰死的六堆義軍和日本兵,一起葬到忠英祠;裡面祭祀著客家義軍牌位。
美濃,舊稱「瀰濃」,僻居於高屏地區的北端,開發又最晚,使得這個擁有五萬人口的小鎮,到今天還住有百分之九十以上的客家人,是為客家傳統文化的重鎮。
據說當年鄭成功曾在美濃設立類似「戰略研究中心」的「清風院」、「明月樓」,清廷為避免勾起客家人反清復明意識,而將之列為禁地,所以美濃的開發比屏東客家聚落來得晚。
油紙傘是美濃最具傳統風味的手工藝品。
在客家社會裡,油紙傘深具意義,它是吉祥、圓滿的象徵。
新娘出嫁下轎門時,客家人用油紙傘避邪。
客家原鄉本來便以種菸葉聞名
,這項傳統也傳到了美濃,燒烤菸葉的「菸樓」也是美濃特有的景觀。
六堆客家人
前已述及南台灣高屏地區客家庄的地理位置、開發的過程、客家傳統文化遺跡及風土民情。
然而,高屏地區的客家人對於今天的高屏客家聚落有一個更為親切、熟悉及具有濃厚客家文化的地理代名詞稱呼-「六堆」。
如果以屏東縣竹田鄉為中心,面向高屏溪站立,則最右側的美濃、高樹、武洛為「右堆」;左邊的佳冬、新埤是「左堆」;前面的長治、麟洛是「前堆」;後方的內埔是為「後堆」;居中的竹田則叫「中堆」;而萬巒的名稱比較特殊,是為「先鋒堆」﹙萬巒在內埔的後面,理應叫「後後堆」,為何叫「先鋒堆」?因為萬巒有內埔為屏障,萬巒子弟留在萬巒無作用,就直接前進到屏東來防守,所以便叫做「先鋒堆」了﹚。
其實原先「堆」並不是地理代名詞,而是「隊」-一種永久性軍事組織的意思。
它是高屏地區客家先民,為了保鄉衛土而按照地理區進行編組的自衛性軍事團練。
這股強大的地方軍事力量延續了一百七十年,直到日據時代才解除了實際軍力組織;但為了減少軍事氣息,及和官府軍隊有所分別,才改「隊」為「堆」;然而今日地方上的耆老仍是習慣以「六堆」稱之,於是「六堆」成了純粹的地域代號。
六堆的源起要往前追溯到清康熙六十年﹙西元一七二一﹚三月,由於清廷鳳山縣令稅斂苛刻,客家人杜君英在內埔鄉檳榔林起義抗清,襲擊清兵營,反清戰爭先爆發於客家庄。
四月十九日,祖籍漳州,自稱朱明後裔的閩南人朱一貴攻打岡山失敗後,便和杜君英會合,於是兩軍所向披靡,攻陷了台南府城,在五月一日光復了台灣。
然而在建國時,客家人和閩南人因爭王位而分裂內戰,反清復明的壯舉成了客、閩間的強烈衝突。
內戰消息傳到了高屏地區的客家庄,客家人就向附近的福佬庄報復,在台南的朱一貴也派兵南下支援福佬庄打客家庄。
五月中旬,高屏地區的客家先民,為了保衛家園而團結奮鬥,在內埔天后宮媽祖廟前的廣場正式誓師,組成「七營軍隊」﹙包括「六堆」及「巡查營」﹚。
六月十九日,客、閩在下淡水溪﹙今高屏溪﹚附近決戰,客家人大獲全勝,朱一貴兵敗後在經過清兵追剿下瓦解。
之後客家人為了持續保鄉衛土,七營軍隊並未解散,除了巡查營外,其它六隊便成立了永久性的軍事組織-六堆。
六堆是組織相當嚴密的民間軍事團練,所以能夠隨時出動,為自衛而作戰。
當時的移民在開墾過程中,常因土地或經濟利益上的衝突,發生閩客間的械鬥;再加上清廷腐敗,官逼民反產生大規模民變,因此,六堆如此的兵勇組織,對當時的社會安定有很大的助益。
因此,六堆組織從雍正年間至抗日年間,有案可稽的「出堆」分別是在雍正十年﹙一七三二﹚鳳山縣人吳福山反清、乾隆二十五年﹙一七七﹚台南善化粵人黃教反清、乾隆五十一年﹙一七八六﹚林爽文反清,嘉慶十年﹙一八五﹚海盜蔡牽、朱濆及吳淮泗作亂,道光十二年﹙一八三二﹚嘉義張丙反清、同治元年﹙一八六二﹚彰化戴潮春反清等。
光緒二十一年﹙一八九五﹚,台灣割讓日本,六堆組織被迫解散。
當時日軍由緊連佳冬的枋寮進入六堆地區,和六堆義軍產生激戰。
六堆義軍不敵潰敗,在長治鄉的客家庄被日軍焚毀殆盡後﹙長治原名火燒庄﹚,六堆軍事正式告以瓦解,然而今日在高屏地區仍可找到許多六堆遺蹟。
除了蕭家古宅步月樓﹙六堆義軍及日軍首度奕戰之地﹚外,內埔豐田村的懷忠里柵門、佳冬鄉的褒忠柵門與西門,以及美濃的東門,內埔中林村「逆杜君英庄界」碑﹙杜國公碑﹚,竹田鄉西勢村的忠義祠﹙本名忠義亭,六堆軍平朱一貴事件後所築,民國後重建,改名忠義祠,當年每一堆的客家人都希望忠義亭蓋在自己那一堆的土地上,後來把各堆的泥土予以測量,竹田的最重,便蓋在竹田了﹚等,皆可供後代客家子弟憑弔及予以追懷;經過一百七十年的歲月,六堆義軍雖然在日軍烽火下瓦解殆盡,但其所代表的團結保鄉,硬頸不屈的忠義精神,卻永存於六堆客家子弟心中。
至今,在高屏地區,「六堆」一詞仍很活躍。
每年各堆聯合舉辦「六堆運動會」,有「六堆文教基金會」、「六堆旅北同鄉會」及「六堆大專青年聯誼會」等組織進行各種活動。
北台灣的客家人
從惠州府-包括海豐、陸豐等地移民來台的客家人,佔移民總數的第二位。
惠州府客家移民在台灣的主要分布,以新竹一帶人口最多,其次為桃園、苗栗,他們的語言以海陸話為主。
新竹縣是台灣最重要的聚落之一。
民國四十五年所做的戶口普查顯示,新竹縣祖籍廣東的客家人佔比例達百分之六十五以上。
從新竹縣的人口聚落的分布來看,客家人居住的鄉鎮,沿著新竹縣周邊的丘陵和山區分布,完全包圍了閩南人聚居的新竹市。
這個現象和新竹的地形和開發有關。
許多惠州府客家人於雍正初年來到新竹,此時較易開發的新竹中央平原地帶多數已被閩南人佔據,客家人只得在平原周邊近山地區立足,例如沿海的新豐、竹北一帶。
此時由於新土地上移民不多,客、閩間的衝突不大,可說是客閩併肩共同開發的時期。
到了乾隆、嘉慶年間,大量移民湧進,使得土地紛爭疊起,客、閩間也常發生武力鬥爭。
此時,平原及周邊地區開發已達飽和,客家移民只得沿鳳山溪谷向內陸山區前進,開拓了今日的關西、芎林、橫山、竹東一帶。
然而此時客家人必須面臨山區的平埔族及原住民,免不了產生激烈的衝突。
當地的平埔族人曾協助官軍平定林爽文之亂,得到了清廷的屯番制,移民不得開墾番界內土地。
所以晚到的客家移民只得和平埔族合作墾荒,才可生存。
關西范家便是客家人和平埔人合作的好例子,他們一同開發了新埔、關西等多地,范家也建立了一座三合院式的范氏祖祠。
(資料來源:建中青年106期)
liouduai/Xuite日誌/回應(3)/引用(1)一頁滄桑史----客家人在台四...|日誌首頁|六堆地區客家人的『還神』祭.....上一篇一頁滄桑史----客家人在台四百年...下一篇六堆地區客家人的『還神』祭...回應
加我為好友日誌相簿影音
我的相簿
liouduai's新文章【萬巒鐵漢樓】.用【美濃博士米】裹【劉家狀元粽】萬巒月桃葉粽客語廣播劇&舞台戲白話文:贏的係礱糠,輸的係米客家廣播劇&舞台戲白話文:浪子回頭客家廣播劇&舞台戲白話文:乞食仔經營行銷客家廣播劇&舞台戲白話文:臨時起乩giˊ落lok童問事客家廣播劇&舞台戲白話文:阿啼taiˇ妹賣檳榔客家廣播劇&舞台戲白話文:做得講唔得客家廣播劇&舞台戲(白話文):一擺就食唔燥奈還有下遇擺客家廣播劇&舞台戲(白話文):媒人鴨(麻)嘴
全部展開|全部收合
客語教學網站
。
薇笑講客話
公家機構網站
。
行政院客家委員會
。
屏東縣客家事務局
。
高雄市客家委員會
。
台北市客家委員會
學術機構網站
。
中央大學客家研究中心
。
交大國際客家研究中心
。
聯
大全球客家研究中心
。
成大客家研究中心
。
高師大客家研究所
。
屏東教育大客家研究所
。
大仁科技大客家研究中心
。
屏東科技大客家產業研究中心
。
美和技術學院客家研究中心
。
開南管理學院客家研究中心
。
明新科技大客家文化研究中心
其他客家網站
。
六堆客家鄉土資訊
。
客委會學術研究館
。
客家文史館
。
哈客網路學院
。
客家電視台
。
哈客廣播網
。
客家新聞雜誌
。
村村客家文化網
。
客家世界網
。
客家臺灣
。
台大客家社
。
北縣客家文化園區
。
客家文化全球資訊
。
北埔客家文化
。
客家文化研究
。
客家風情
工具箱
。
萬年曆
。
KingNet國家網路醫院
。
電台電視線上播放
。
台灣旅遊地圖查詢
liouduai's新回應沒有新回應!
關鍵字
延伸文章資訊
- 1客家開拓史 - 高雄市政府客家事務委員會
台灣地區約有四百五十多萬客家人,約佔總人口13.2%,客家人遷居台灣,大約在康熙、雍正、乾隆三個時代,現在的台灣客家人,也絕大多數是此時代移居者的子孫,目前的 ...
- 2客家裔臺灣人 - 维基百科
一般而言,在提及「臺灣客家人」這類詞語時,所指的通常是在1949年以前移民來台的客家人及其後裔;相對地,1949年以後的客家移民,通常歸類在台灣戰後移民的行列中,如: ...
- 3台灣客家人的源流@ 客家鄉土資料庫 - 隨意窩
200612232233台灣客家人的源流 · 客家人是中原漢族中的一個支系,根據客家各姓氏族譜的記載,客家人原本的活動範圍大致在中國大陸。 · 一般客家人認為客家祖先大都是中原漢族 ...
- 4楊秉儒》「客家人」的由來- 生活 - 中時新聞網
【愛傳媒楊秉儒專欄】客家,是一個具有顯著特徵的漢族民系,也是漢族在世界上分布範圍最廣闊、影響最深遠的民系之一。聚居在廣東梅州、河源、惠陽等 ...
- 5客家裔台湾人 - 维基百科
1920年代闽粤(闽南与客家)两祖籍分布图;红色部分代表粤族,可见当时客家人多集中于今桃竹苗和台中东势一带,其次为南台湾六堆地区。其他地区以客语方言岛的型态零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