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學術網路簡史 - 輔仁大學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1987年臺灣連上BINET · 1990年07月,台灣學術網路(TANet)成立,建立國內第一個網際網路,提供全國教育、學術及教學研究之用途,並帶動國內網路發展。

· 1991年12月,申請 ... 臺灣學術網路簡史 毛慶禎輔仁大學圖書資訊學系副教授 http://www.lins.fju.edu.tw/mao/internet/tanethistory.htm, 2004/3/1 台灣學術網路(TANet)重要大事紀 台灣學術網路簡介 台灣學術網路(TANet)重要大事紀 1987年臺灣連上BINET 1990年07月,台灣學術網路(TANet)成立,建立國內第一個網際網路,提供全國教育、學術及教學研究之用途,並帶動國內網路發展。

1991年12月,申請64Kbps數據專線,連接美國普林斯頓大學JvNCnet,國內第一條國際電路。

1994年交通部電信局成立HiNet供民眾連上Internet 1994年6月,進行「國家資訊通訊基本建設」,行政院成立推動小組,極推動各項相關工作。

1994年01月,HiNet於年初成立時以T1於台北和TANet互連,國內第一條peering。

同年六月SEEDNet以 Ethernet (10Mbps)與TANet互連,HiNet同時期提升為2條T1與TANet互連。

1994年10月,對國外專線頻寬提升至512Kbps。

隔年十月國際電路頻寬提升至T1(1.544Mbps)。

1995年7月SEEDNet從開始營運 1996年05月,國際電路頻寬提昇至2條T1,並將進入美國之連接點由東岸JvNCnet移至西岸之GLOBAL-ONE。

1996年6月提出「三年三百萬人上網」目標,當時,台灣的網路使用人口是44萬1千人。

1998年11月,國際電路頻寬提升至T3(45Mbps)。

1999年12月,配合執行擴大內需方案,加速資訊教育基礎建設,全國三千多所中小學使用ADSL連線至TANet,帶動國內ADSL之發 展。

2000年02月,國內骨幹之區域網路中心對外頻寬為120Mbps(ATM),縣市教育網路中心對外頻寬為45 Mbps。

同年七月修訂「台灣學術網路之連線原則」,規範與TANet互連之ISP需多點連線,12家ISP與TANet全省不同區域有7個點以上之連 線。

2001年10月,因國際海纜頻寬開放,使用原T3*2之電路經費提升頻寬至STM1*2(310Mbps)。

2001年12月,協調固網業者提供電路並採購GigabitEthernet設備,規劃並建立台灣第一個Gigabit Ethernet Backbone,讓台灣全島成為一都會網路(MAN),邁向真正超頻寬之網路環境。

同時訂定相關管理原則及規範,以善加運用此超頻寬骨幹網路。

台灣學術網路(TANet)簡介 台灣學術網路(TaiwanAcademic Network;以下簡稱TANet)係由各主要國立大學及教育部,於民國79年7月起,所共同建立的一個全國性教學研究用之電腦網路。

它的主要目的是為 了支援全國各級學校及研究機構間之教學研究活動,以相互分享資源並提供合作機會。

TANet具有骨幹(Back bone)和區域(Regional)的網路架構與研究相關資訊應用之基台(InformationInfrastructure)。

88年7月起,配合執行擴大內需方案,推動中小學使用ADSL連線至TANet,讓資訊教育向下扎根,並提供全國學校網路及資訊教育所需之平台。

現行TANet的管理規劃為三個階層式組織,包括「台灣學術網路管理委員會」、「區域網路中心推動小組」以及「縣市教育網路中心推動小組」,「台灣學術網 路管理委員會」係由教育部電算中心邀集教育部各司處、區域網路中心之主管、部份縣(市)網路中心之主管及相關學者專家共同組成,負責網路長期規劃推動等工 作。

其下設有「TANet技術小組」及「TANet調解評議小組」,由連線單位之專業人員組成。

教育部電算中心負責TANet骨幹及國際網路運作,各區域 性之連接與管理由各區域網路中心或縣市教育網路中心負責。

TANet管理委員會及技術小組定期召開會議針對管理及技術上之相關問題共同研商處理。

現行TANet骨幹之網路通信協定係以ATM為底層,上架以Internet TCP/IP系列之協定為主,區域網路中心或校園內依其需要支援其它多重協定之運作。

現 階段凡是以ATM或TCP/IP協定為基礎之各項應用皆可於TANet網路上提供服務,其中主要例如遠距教學、電子郵件(E-Mail)、檔案傳送 (FTP)、遠地登錄(Telnet)、電子新聞(Netnews)、電子佈告欄系統(BBS)、及其它經常使用之IRC(Internet RelayChat)、Gopher、WAIS(WideAreaInformationSystem)、全球資訊網路服務系統(World WideWeb;WWW)、Archie....等網路服務功能。

TANet網路架構分為三個階層: (1)國家骨幹網路 由教育部及區域網路中心負責,包括國內骨幹及國際電路,連接各區域網路中心,及國外網際網路,並與國內其他網路互相連接,如國內ISP、政府網路及各網路 交換中心等等。

(2)地區性網路 透過區域網路中心與國家網路骨幹相連接,並視需要建立地區性之骨幹線路,透過縣市教育網路中心來連接縣市教育網路,基本上每個縣市建立一縣市教育網路中心 來對該縣市提供教育與研究之相關資訊網路。

此由區域網路中心及縣市教育網路中心負責。

(3)校園網路 單一之研究單位、學校單位等、學校校園之區域網路,由各單位視規模之大小、需求應用情況使用網路之經驗及經費之多寡,建立具有骨幹之校園網路或簡易之網 路,再逐步擴充之。

由學校電算中心或類似之單位負責 。

1992年元月訂定,1997年元第一次修定「臺灣學術網路使用規範」 1995年三月訂定,1997年4月第一次修定「臺灣學術網路BBS站管理使用公約」 1996年6月訂定,1997年4月第一次修定、1999年9月第二次修定、2000年3月第三次修定、2000年7月第四次修定研定「臺灣學術網路之連線原則」 1996年2月訂定、1999年9月第一次修訂「臺灣學術網路管理原則」 2001年12月頒佈「教育部校園網 路使用規範」 2002年3月研擬各級學校「TANet新世代骨幹網路」 連接規範 2001年6月15日,交通部公佈「電 信普及服務管理辦法」 參考資源 台灣學術網路環 境介紹/教育部,2004/2/5 自我檢測 TANet的網路架構分為幾層? TANet提供那些服務? 全國中小學何時全部連線? 臺灣學術網路對外的頻寬有多少?什麼時間上網最悠閒?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