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篙鬼、攔路竹的傳說,跟自然現象有關嗎? - PanSci 泛科學
文章推薦指數: 80 %
嘿,你有聽過竹篙鬼的故事嗎? 當夜裡走在山間小徑,看見一株攔路的竹子,那便是竹篙鬼的把戲。
你千萬、千萬不能跨過,你得謹慎繞過,或者對它破口大罵,直到彎腰的 ...
000文字分享友善列印繁|简000專欄文明足跡植物王國透視科學竹篙鬼、攔路竹的傳說,跟自然現象有關嗎?臺北地方異聞工作室・2017/07/07・4181字・閱讀時間約8分鐘・SR值510・六年級+追蹤相關標籤:竹子竹子鬼竹篙鬼臺灣妖怪熱門標籤:大麻量子力學CT值女科學家後遺症快篩時間《科學生》科普素養閱讀一篇不到3元!!年訂輸入summer1000,現折1000元嘿,你有聽過竹篙鬼的故事嗎?當夜裡走在山間小徑,看見一株攔路的竹子,那便是竹篙鬼的把戲。
你千萬、千萬不能跨過,你得謹慎繞過,或者對它破口大罵,直到彎腰的竹子重新立起。
否則,在你跨過的那一瞬間,竹子會忽然彈起,輕者將人打得騰空飛起,落下受傷,重者則被勾去魂魄,死在竹林之間──圖/AnsonChappell@Flickr這是老一輩的人們流傳的竹篙鬼傳說:所謂「竹篙鬼」,指的並不只是攔路的竹子,而是故意把竹子彎下,好取人性命的妖怪。
有人說,竹篙鬼這麼做是為了「抓交替」──和水邊的水鬼一樣,取人性命,好去投胎;也有人說,這只是單純地作惡。
無論如何,「千萬不要跨過攔路竹」是這些故事唯一的宗旨。
不過這樣的「攔路竹」現象,真的只是單純的妖怪作祟嗎?讓我們從傳說開始看起「竹篙鬼」最早有紀錄的文獻,可追溯至明治43年5月1日的漢文版臺灣日日新報,一篇以「照身鏡」為題的報導,提到竹篙鬼「頭大身長」──不過後來目擊者發現自己看到的不過是竹竿上掛著的一只燈籠罷了。
在片岡巖的《台灣風俗誌》中,竹篙鬼的記載僅僅只有一句話:「竹篙鬼是身軀很長的一種鬼。
」在《民俗臺灣》中的介紹就詳細多了,說是臺北市的川端大橋有竹鬼出沒,會在人經過時彎下竹竿擋住路,又會在人停下來時瞬間擺直。
而在國民政府時期的《花蓮縣民間文學集》,將傳說講得最清楚:客家人傳說,以前鄉下地方都種很多竹子,許多竹竿鬼就藏身在竹林裡,黃昏時如果突然起了一陣微風,就是竹竿鬼出來活動的時刻,它專門攔夜行人的路。
竹竿鬼出現時,竹叢裡一支原本直挺挺的竹子會突然抖動起來,慢慢地彎下來倒在路中間等待有人經過,八字輕的人就會碰上這種鬼,不知情的人一腳跨過去,竹竿鬼會突然彈起將人抓住,人的魂魄就被它抓去了。
如果它不讓路就罵粗話,最後它會識相的退開讓人過。
所以在客家的風俗中,如果看到路中倒著一棵竹子,大家都不敢從上面跨過,寧可從旁邊繞過去。
在這裡我們可以發現,竹篙鬼的稱呼似乎不只一種:「竹竿鬼」、「竹鬼」、「竹子鬼」……各種「竹」和「鬼」排列組合都有,這使得有另一種妖怪和竹篙鬼撞了名。
那是澎湖望安鄉一帶的傳說,該妖怪被稱為「竹竿鬼」,身材瘦長,高約三丈,會攻擊人的腦袋。
當你看見竹竿鬼,牠會搖搖晃晃跨大步朝你走來,要破解祂作祟的方法,一是筆直蹲下不可低頭,撿起地上的草一截截折斷;另一種是不斷對祂說「我長你短、我長你短……」之後竹竿鬼便會越變越矮,然後消失。
(註一)這裡所謂的「竹竿」,似乎和竹子無關,僅僅是形容竹竿鬼身材的說法。
這樣看來,其實「竹篙鬼」和「竹竿鬼」根本是兩種完全不同的妖怪,只是因為名字相似而被混為一談。
那麼,《台灣風俗誌》記載的或許不是「竹篙鬼」,而是「竹竿鬼」也說不定。
竹篙鬼的傳說直到現在還有流傳,若讀者有興趣,不妨到PTT的Marvel板,上面有許多人分享撞鬼經驗,其中便有不少竹篙鬼的故事。
這在臺灣妖怪幾乎鮮為人知的今天實屬特殊,可以說竹篙鬼和魔神仔一樣,是仍存在人們生活中的妖怪。
也因為如此,根據林美容老師的《魔神仔的人類學想像》一書,似乎也有魔神仔才是造成「攔路竹」現象的說法。
竹篙鬼的故事沒有地域性,只要有竹子生長的地區,都流傳過類似的傳說。
連撒奇萊雅族都有與竹篙鬼相似的傳說,說是一種名為「嘎利亞」的惡魔,會把竹子做成拱型的陷阱,走過可能會受傷、死亡。
這樣的普遍性,正是讓筆者懷疑「攔路竹」現象的發生,或許不是妖怪作祟,而是某種難得一見的自然現象的主因。
推理要在認識竹子生活史後要了解竹子,不能單看地上的部分。
一片竹林看似分株獨立,實際上卻是同一個個體,在看不見的地底下,由被稱為「竹鞭」的地下莖相連。
就像生長在麵包裡的菌絲,竹鞭在地下蔓生到一定程度之後,才會長出竹筍、生成竹林。
竹鞭的節上生根,稱為「鞭根」,節上有芽點,有的發育成竹筍,有的則發育成新的竹鞭。
表面上竹子看似ㄧ根根獨立,但地面下都是連在一起的喔。
圖/AndrewChen@Flickr依照竹鞭的生長狀態,我們可以把竹子大致分成「單軸散生」、「合軸叢生」、「複軸混生」三種類型。
簡單來說,就是發出來的竹子,會是單株單株地散生、一叢叢地擠在一起,或者有的散生有的叢生。
在臺灣,較為人所知的散生竹有桂竹、孟宗竹(毛竹);叢生竹有刺竹、長枝竹、麻竹、綠竹;複軸混生竹則較不常見。
其實人類現今對於竹子的分類並不透徹,主要便是因為竹子的生長週期相當長。
一片竹林一生能存活40年到120年,依品種不同和環境變異而有所變化,一旦土壤產生變異或是生命到了盡頭,便會開花、結實,最後枯萎。
竹子開花後的一到兩年,不論新竹、舊竹,整片竹林都會一同枯死,因此「竹樹開花」雖是百年難得一遇的現象,卻成為不祥的徵兆。
在中國,人們說「竹樹開花,必有大災」;在印度,則有「竹樹開花,饑荒發生」的說法。
除此之外,竹子的另一個特殊之處,便是生長速度極快。
一般樹木大概要數十年才會生長1公分,竹子卻遠遠快過這個速度。
以臺灣常見的竹子來排名,最快的桂竹平均一天可以長24.5公分,其次是孟宗竹21.93公分,第三是麻竹13.3公分(註二)。
若不看平均值,依照個體和環境不同,也曾有每日生長50公分至1公尺這樣的紀錄。
雖說竹子生長如此快速,卻不會無止盡地長下去。
不同種類竹子的最高高度不同,大約介在12到25公尺之間,從發筍到生長到最高為止,只需要兩到三個月就能長到最大高度,且一旦達到最大高度後便不再生長。
為什麼竹子能夠以這麼快的速度抽高呢?原來在竹子還是竹筍時,小小的竹筍內部就藏著許多「節」,若你曾仔細觀察過竹筍內部的格狀構造,一格間隔便是後來竹子的一節。
在生長期間,竹筍的每個節都在生長、抽高,使它能夠以最快的速度到達最高點。
早在竹子還是筍子的時候,就已經預備好要長高的配備了~圖/ShihmeiBarger舒詩玫@Flickr光是用數字或許還難以體會竹子生長的快速:曾經有筍農分享採筍的經驗,說早上若看到筍子發的尖卻不挖掘,到了下午竹筍就已經拔高了、也老了。
也有人說,當你在夜晚身處竹林,能夠清楚聽到竹子生長的聲音。
甚至在春秋時期,鄭國人還發明了一種「竹刑」:將犯人綁在雨後快速生長的竹筍上,沒多久竹筍便會刺穿犯人的身體,折磨至死。
而這樣異常的生長速度,便是破解竹篙鬼是否可能是自然現象的重要關鍵。
竹筍歪曲假說在此,筆者要提出一個可能造成「攔路竹」現象的假說:發尖後的竹筍,若是受到人類壓過、動物踩過、落石壓住等等外力,使得嫩竹的頂端插進土裡。
此時,竹子內的節點開始生長,一方面受到土地的阻擋,一方面仍以極快的速度長長,竹子便會像彈簧那般,儲存越來越多的張力。
接著,一個沒聽過禁忌的人跨過攔路的竹子,土壤受到震動而鬆動,致使竹子彈起,使人受傷或死亡,完成竹篙鬼的傳說。
這樣的解釋如何呢?雖然需要相當的天時地利人合,但會讓人有欄路竹的想像似乎也不無可能。
當然,這個說法有許多值得討論之處;比如,被插進土裡的竹子難道不會因為向光性重新破土而出嗎?又是哪一種竹子有可能出現這樣的現象,叢生竹還是散生竹呢?根據傳說,竹篙鬼會在黃昏出現,夜裡以竹子攔路,這是否正代表攔路竹只可能在晚上出現?也許這便是竹子為何不受到向光性影響的原因也說不定?假說即是沒有證據和實驗的猜想,期望感興趣的人能夠對此進行更深入的研究。
是誰讓竹子長歪?竹篙鬼的傳說是老一輩人們的智慧之談,讓人們得以趨吉避凶。
可以說,這便是妖怪傳說的「作用」。
然而,我們用一整篇文章分析竹篙鬼的成因,目的並不是要否定祂的存在。
妖怪的本質是敬畏和恐懼。
即使有再多的解釋,科學始終無法填滿意義的空洞,妖怪永遠能趁隙而入,佔據人心。
我們滿足於「竹筍歪曲假說」,然而實際上要成功達成這個條件的機率有多高?比起單純的巧合,難道不是有人惡意為之更為合理?那麼又會有誰如此居心叵測,在夜晚將嫩竹插入土中,意欲害人呢?或者,那並非人類所為?也許,這便是竹篙鬼真正的樣貌吧。
註釋註一:望安傳奇──澎湖奇人陳朝虹所調查撰寫的望安島傳奇故事註二:竹子突竄高居間分生組織發威楊海彥/小波畢業於台灣大學生化科技學系,而後就讀實踐大學工業設計所,沒念完就跑出來開工作室。
目前專注於把台灣文史和民俗元素轉化為故事,設計實境遊戲、桌遊和小說。
嗜讀奇幻文學,喜愛電影,比起咖啡更喜歡茶,卻養一隻以咖啡為名的貓。
新時代的到來,就像一陣狂飆的颶風,將一切連根拔起。
臺灣妖怪們被迫帶著傳統的記憶,躲進人心的空隙。
妖怪掙扎地生存著,等待著消亡的結局。
不知從何處開始,流傳著一個名叫「說妖」的儀式。
傳說中,在儀式堅持到最後的人可以召喚出妖怪,實現願望。
臺灣妖怪桌遊《說妖》,熱烈募資中!發表意見文章難易度剛好太難所有討論
0登入與大家一起討論臺北地方異聞工作室23篇文章・
253位粉絲+追蹤妖怪就是文化!北地異工作室長期從事臺灣怪談、民俗、文史的考據和研究,並將之轉化成吸引人的故事和遊戲。
成員來自政大與臺大奇幻社,從大學時期就開始一起玩實境遊戲和寫小說,熱愛書本、電影和實地考察。
歡迎來我們的臉書專頁追蹤我們的近況~https://www.facebook.com/TPE.LegendTRENDING熱門討論即時熱門能量飲料發展史:崛起、功效與隱憂──《藥與毒:醫療的善惡相對論》111小時前生物學的「演化樹」,前身其實是象徵通往天堂的「階梯」?探索的盡頭甚至是上帝?——《纏結的演化樹》116小時前影響臺灣石斑魚外銷日本的關鍵:「西卡毒」──《科學月刊》12天前工業的巨輪──《人類大歷史:從野獸到扮演上帝》13天前阿茲海默風暴:通訊作者的辯駁與責任65天前你低頭看得到腳趾嗎?從腳趾頭看人類祖先的生存方式——《人從哪裡來:人類六百萬年的演化史》42022/07/24未知死,焉知生?從南美館《亞洲的地獄與幽魂》爭議看信仰的存在危機32022/07/17貓的痛,AI懂?——貓臉疼痛辨識技術32022/07/21RELATED相關文章竹子的使用有助於阻止非洲的森林砍伐莫維斯線與竹子假說:東方真的比較落後嗎?「非洲豬瘟,讓一切都變了」——深訪動植物防檢疫局局長杜文珍為何苦瓜還會苦?人類「挑食」如何影響作物馴化?台大團隊破解苦瓜不為人知的歷史000文字分享友善列印000「非洲豬瘟,讓一切都變了」——深訪動植物防檢疫局局長杜文珍鄭國威Portnoy・2020/04/18・6373字・閱讀時間約13分鐘・SR值531・七年級+追蹤相關標籤:COVID-19杜文珍局長秋行軍蟲超前部署防檢局非洲豬瘟熱門標籤:大麻量子力學CT值女科學家後遺症快篩時間科學傳播不只是科普,而是公民參與科學治理的關鍵。
因此PanSci今年將主動採訪政府部門、民意代表、NPO、學研單位,了解他們如何看待科學傳播,也讓PanSci社群能與之對話。
繼第一站環保署之後,我們來到行政院農業委員會(簡稱農委會)底下的動植物防疫檢疫局(簡稱防檢局),專訪局長杜文珍。
她在中興大學獸醫研究所獲得碩士學位,後赴德國漢諾威獸醫大學進修獸醫博士,也曾任農委會家畜衛生試驗所所長,是有著獸醫魂跟談判技能的科學人。
採訪團隊提早到了防檢局會議室,帶著笑容的杜局長隨後快步進來跟我們打招呼,彼此不握手,只鞠躬。
才坐定互相寒暄,就感受到她語速飛快,但聲調起伏又像是位擅長說故事的高手,活力充沛但也透露出忙碌。
防檢局杜文珍局長接受採訪。
攝影/劉志恒以下文字整理自採訪內容,為呈現真實對話,僅為簡潔與流暢稍作調整。
COVID-19疫情當下,防檢局最近在忙什麼?大家重點放在中央疫情指揮中心,好像這病只跟人有關,但開設第一時間,我們就想可以幫忙哪些事情。
例如:要是飼主驗出陽性被隔離,那他的貓狗怎麼辦?第一次指揮中心開會時,我們提出:如果有人連回家機會都沒有,沒時間交代,家裡沒人照顧狗貓,我們就啟動救援機制,讓防治所或獸醫師幫忙到他家照顧寵物。
這是貴局的業務嗎?當然不是,是獸醫師的本能吧。
那時也有人覺得:「現在都在講人,你跟我講動物?」後來情況改變,香港那件事情發生,有人又質疑狗貓真的不會感染嗎?老實講,現在要說狗貓會傳染或感染的證據還很不足。
我們召開專家會議,結論也是這樣,就開了記者會說明註一。
我覺得溝通要讓大家聽得懂、知道怎麼做;所以在記者會上就講:「怎麼保護家人,就怎麼怎麼保護犬貓」。
我們講毛小孩跟家人一樣,飼主要勤洗手、不要親密接觸,幫牠手腳擦乾淨。
有些人習慣喜歡跟狗親親,狗不會被感染,但可能會沾到一些病毒。
疫情期間,局長建議對待毛小孩就像對待自己的親人一樣,避免親密接觸。
ImagebychiplanayfromPixabay局長怎麼看待公部門的科學傳播?對我來講,對不同群眾有不同溝通方式。
專業我們有,但怎麼把專業講得讓希望傳達的對象注意到、讓受眾的行為可以改變?科學要轉化到讓受眾可以接受,覺得一件事該做;甚至更積極思考「也許怎麼做更好」,願意feedback,就完美了。
科學人實事求是,知道什麼講什麼,但一件事情10分,因為身份,我只能講……6分吧,後面還有4分未知或不確定,要稍微收一點。
那4分,確實還不能講、還不成熟,但已經在準備。
儘管如此還是要把能講的6分好好呈現,透過媒體幫忙,讓大家知道現在的狀況。
最簡單的例子就是新冠肺炎。
關於蝙蝠被當成COVID-19的源頭,你覺得?新型冠狀病毒一開始核酸比對,跟一種蝙蝠身上的最接近,但其實各種動物都有冠狀病毒,因為中間那個核酸變化很大,中間宿主是誰還不知道。
當初新聞或科學媒體說比對起來跟蝙蝠最接近,好多學校小朋友以前好愛蝙蝠,現在有的看到蝙輻會丟石頭,或把群聚蝙蝠屋弄毀。
其實過去三十年我們面對各種動物身上的冠狀病毒,有的感染呼吸道、有的感染消化道,症狀都不同。
這次新型冠狀病毒,人畜共通的可能性不能說沒有,但其傳播機制,全世界都還沒有明確的資料。
防檢局局長杜文珍接受泛科學專訪。
攝影/劉志恒人們因陌生的疾病而備感憂心,面對太多未知而行為激烈,該怎麼辦?大家都很擔心疾病,還有秋行軍蟲、沙漠飛蝗等,我看來是正面的。
大家現在開始除了關心人的健康以外,還會關注動植物的健康。
這也是WHO(世界衛生組織)、OIE(世界動物衛生組織)、FAO(聯合國糧食及農業組織)推行的概念:一個地球,一個健康(OneEarth,OneHealth)。
人健康,來自於環境健康;環境健康,動植物也一定要健康。
防檢局照顧動植物健康,把整個環境弄好,對人也好。
不只「病」得注意,防檢局更得處理「藥」。
很多疾病可以用抗生素或藥處理。
秋行軍蟲聽起來很可怕,傳播很快,可是其實跟一般蛾類一樣有藥、能控制。
但要如何有效控制?行為得改變。
農民該在什麼時候施藥、用在哪些作物上面,只要做到就可阻止再傳播。
去年首次在台灣發現秋行軍蟲,農糧署本來評估會影響作物收成,後來發現沒影響太多。
因為防檢局馬上反應,媒體也幫忙宣導,農民就能配合使用正確藥物。
這告訴我們什麼?第一:科學很重要!用哪些藥、什麼時候用,都是科學。
但如何把訊息傳遞出去,讓農民真的去使用,也很重要。
第二:科學不只科學家、研究人員在做。
像是在做秋行軍蟲通報,有一組公民科學家幫很大的忙,他們叫做「慕光之城」,專門觀察蛾類。
當初有人說「防檢局都說秋行軍蟲是外來的,但搞不好台灣早就很多,不然怎麼可能一下子這裡發現,那裡也發現?」因為經費有限,當下手上確實沒有很多資料。
所以很感謝公民科學家團體第一時間跳出來說:「我告訴你,這一定外來的!」「你怎麼那麼肯定?」「因為我們團隊過去在全台灣看了哪些哪些點,都沒看到這隻蟲。
」「慕光之城」公民科學家團隊累積了很多對於蛾類的觀察資料。
圖/截自臺灣飛蛾資訊分享站公民科學家進場幫助很大。
不只秋行軍蟲,其實狂犬病防疫也是。
像「路殺社」就幫很大的忙。
我覺得防檢局做事的時候,全民力量才是最大的支撐。
你覺得台灣野味問題如何?法規需要更嚴格嗎?這回到行為改變。
人會根絕吃野味的慾望嗎?需求越來越少,但要根除沒那麼容易。
相較於很多國家,還有「野生的比較好、比較補,有藥效」之類的想法,台灣已好很多。
但要怎樣修訂法規,避免只是把檯面上掃到檯面下?例如有人可能辯說自己飼養的,不是野外抓的。
為降低野味風險修法不是不行,但訂一個好的法,也需要有執行者,執行方式更要衡酌整體社會狀況。
像是,零安樂政策好不好?當然好。
但有沒有那麼大的收容量?收容的時候,有足夠能量好好照顧這些犬貓嗎?這些其實都是要思考的重點。
法規好,但要能做到才是最好。
不管非洲豬瘟、秋行軍蟲、或本次的新冠肺炎疫情,外界感覺政府反應很快速,為什麼?我常跟同仁講:「政府改變,環境改變,我們做事方式跟態度也要變。
」政府團隊整個作業情勢改變,其實是在防堵非洲豬瘟入侵那次。
台灣沒發生非洲豬瘟,行政院就要依據〈災害防救法〉開設應變小組註二。
其實一開始大家也想,非洲豬瘟有嚴重到,需要各中央部會全部啟動嗎?防疫、檢疫、農業,是農委會的事啊!怎麼會海巡、關務、所有人都進來?後來證明這件事情真的非同小可,一級開設啟動中央部會,建立非常好的跨部會合作模式。
我印象深刻的是,那時為了風險管理,連續把好幾個還沒發生疫情的國家納入手提行李百分百檢驗,臨時要調人力真的沒辦法。
航警局說:「沒關係,我們先來做,等你們人補齊再接手。
」當韓國也發生疫情,緊急被列入,移民署直接跟我們說:「我知道你們忙著要公告,韓文版文宣我們來做。
」多感動!團隊就是這樣形成。
所以我相信這次新冠肺炎,大家啟動覺得理所當然。
當災害來臨時,政府部門間相互幫忙,共同分擔工作,大幅提升應變措施的執行效率。
圖/ GIPHY我在OIE世界動物衛生組織分享的時候,每個人都問:「為什麼別的部門的人要來幫農委會?」其實這是一個行政團隊運作模式改變了,觀念改變了,大家都覺得這不只農委會,也是他們機關的事,覺得邊境守衛有責,大家一起做。
總統和行政院長更把非洲豬瘟看成國安層級的議題,沒豬肉吃影響有多大?第一線的養豬產業,後端的食品業、餐飲業、服務業,都會受到衝擊。
現在新冠肺炎當頭,很多人都羨慕台灣能集結「口罩國家隊」。
我覺得因為有過往經驗,知道原來這樣做會讓整體更好。
所以行政團隊改變、觀念改變,事情就不一樣。
有正面評價也必然有負面,你怎麼看待外界對防檢局的質疑,或是假訊息?有建議是好事,表示民眾關心,我們會先釐清是否為假訊息,再進一步說明,讓民眾接收到正確的資訊。
例如,我們最近收到一個訊息說我們實驗室隱瞞非洲豬瘟,更具體說出樣材來自哪個國家。
我說這訊息絕對不正確,我們從學校、國家實驗室(家畜衛生試驗所),都沒收到這個樣材。
如果有,也不可能隱瞞。
而且這國家早被列入手提行李百分百檢驗範圍。
釐清後,我們也我請他加入防檢局的粉專「防疫小尖兵」。
其實對於假訊息,動物傳染病防治條例,還有植物防疫檢疫法,都有罰則,查證機關是縣市政府。
中國的非洲豬瘟在前年8月3號開始傳出,接著有人在Facebook說花蓮已經有非洲豬瘟。
我們請花蓮防疫所到現場,證實是假訊息,最後對散播謠言的民眾開罰。
政府的專業、信用建立,不只一朝一夕,但毀壞信任度只要一時。
信任建立真不容易,對公務人員來講,更是兢兢業業,每一步都要走的很小心。
有時透過經驗故事,也能讓民眾對政府改觀。
我分享一個親身故事:口蹄疫發生的那天,我在家畜衛生試驗所實驗室,第一例的診斷工作我也參與其中。
獸醫只在教科書上看過的惡性疾病,居然被我們碰到。
但還是要面對啊!當時豬農走投無路、損失慘重,但我們也只能請他們把豬隻留在豬場,避免擴大傳染。
看著口蹄疫發生、看著血本無歸的業者,我們其實很難過,那種難過不是每個人都能體會的。
所以今年口蹄疫可以撲滅,對我而言別具意義。
過去二十三年,不管產業團體、獸醫師、地方、中央,都很想清除掉口蹄疫。
奮鬥過程有波折,需要科學依據支撐,也需要產業支持。
防範疫情,不僅是防檢局的職責,更需要各界人士的配合與支持。
圖\wikipedia去年拔針,今年二月OIE通知我們文件審查OK,如果這六十天評論期,各國都沒意見,那今年五月台灣就可以正式宣告為口蹄疫非疫區。
對政府的信任感怎麼來?我認為要想到所有的利害關係者,取得最大共識。
如果有人暫時達不到、無法符合要求,我們也要準備其他配套做法,創造共贏局面。
防檢局的FB很活潑。
除此之外,還有哪些與民眾溝通方式?我希望民眾都可以知道正確資訊,所以針對上網族群,我們會做短小輕薄又吸睛的圖卡,來獲得注意。
我非常感謝我們小編,人能講的、動物能講的、連我們可愛檢疫犬能講的,他們都想辦法利用。
老實說,也遇過有些宣導內容,我們認為很好,丟出去效果卻普通,也只好繼續TryandError。
除了網路社群外,我們也有比較傳統形態的宣傳管道。
以農藥宣傳來講,很多農民不會、不習慣使用網路,我們就會請產銷班協助宣導。
水果外銷近來成為政治人物宣揚政績重點。
為了讓農產品「貨出得去」,防檢疫局做了哪些事?防檢局是SPS(sanitaryandphytosanitary,食品衛生檢驗及動植物檢疫措施)窗口,所以會先知道其他國家在制定哪些技術性的規範。
關於外銷,不只有條件談得好不好,也攸關農委會內部能否通力合作?產業是否跟著升級?例如科技處出資做研究,把進出口條件設定好;防檢局依照條件跟對方談判;農糧署則確保貨品品質優良。
供果、產銷、包裝、冷鏈都要顧好,才能維持台灣品牌的名聲。
國際談判人才怎麼來?國家有OTN經貿談判辦公室,會從國家觀點幫各部會,而SPS是在防檢局裡。
我從承辦人做起,在談判桌上從後面坐到前面,可以看到談判人在不同場合如何應對困難、尖銳、需要外交手腕的問題。
談判壓力大嗎?壓力很大。
幸運的是,我們的團隊分工很不錯,各個同仁都能發會自己的專業和特色,讓談判順利進行,爭取到好結果。
例如:有個同仁很沉穩,能耐心逐字看法規,如果最後要簽署文件,我一定會請她重複確認。
也有同仁超會交際,可以幫忙爭取時間,她既不能洩漏底線,也要讓對方覺得我們很認真。
還有同仁與對方關係很好,好到可以先瞭解對方的想法,讓我們在談判過程中,比較有把握。
其實每一個貿易國都覺得台灣是個好市場,也是值得重視、信賴的貿易夥伴。
關於進出口談判,我分享一個例子。
外國想進口豬肉到台灣,對國內產業會有衝擊;有衝擊,代表競爭不只在國內,代表我們的產業可以更精進、更上層樓。
我認為,這也是加入WTO的承諾和期許。
我們希望更好的產品到國內來,也希望藉著WTO機制把好產品送到國外去。
接下來,防檢局有哪些新的措施?防檢局業務很龐大,舉凡動植物藥品、檢疫、防疫、肉品等,都是我們的守備範圍,所以整合防疫前端跟後端的資料,非常重要。
我們目前只以點的方式來呈現。
舉例來說,禽流感資料有一套趨勢圖,現在只能做比較,但我一直想能不能有預測圖?應用在動物飼養這塊,如何跟疾病防疫結合?例如:寒流來,但禽流感一定會增加嗎?我們希望能從大數據來看,有沒有特定點、熱區的養殖業,是可以集中火力處理的,讓大家及早準備。
就像農業生產端現在就可以預測,賣多少種苗,預估三個月後會有多少高麗菜,便能發預警告訴農夫別搶種。
最後,局長覺得近期還有哪些動植物防疫議題也值得注意?要注意的太多了,同事常常覺得我焦慮,總跟他們說「這個要小心、那個要準備」。
後來每個都準備,沒發生也很好。
但有時候還好他們事先準備了,例如3月16日我們就有新措施。
因為肺炎,很多人臨時回國,若要帶犬貓回來,照規定得20天前申請,現在為了因應肺炎疫情,我們緊急宣布:不再要求20天前申請。
防檢局同仁也非常謹慎在應對,才能在半天內就把事情搞定,包括公告、網路宣傳,還有跟邊境的分局談好,遇到申請該怎麼處理等。
很多事情還沒到台灣,但我們也會超前佈署,以沙漠飛蝗為例,雖然到台灣的機率不高,但是沒人敢講一定不會來。
所以,我們必須做到滿分的準備。
例如:先找氣象局要資料,判斷會不會有特別狀況;也得先盤點藥品,不能等真的來襲了,才問怎麼辦。
面對防疫議題,防檢局局長杜文珍帶領同仁們,始終抱持著未雨綢繆、隨時警覺的心態,預先規畫應變措施,將能做的做到最好。
攝影/劉志恒聊了一個多小時,雖然坐在會議室另一端的幕僚頻頻提醒局長還有下一個行程,局長還是有問必答,維持著本就很快的語速。
以整個政府來看,防檢局不是特別大的單位,平常一般人也不會注意,但卻在非洲豬瘟、秋行軍蟲、農產外銷、以及這次COVID-19疫情中扛起了關鍵角色,在接連不斷的事件中用自己的方式實踐科學傳播,局長分享的第一手經驗也令我印象深刻。
接下來我還會繼續拜訪其他單位,了解他們怎麼傳播科學,也歡迎你建議採訪的對象喔!註解註一:近期出現新聞報導比利時的寵物貓與香港的寵物狗疑似受感染的案例,但相關的科學證據目前仍未經過完整檢視與發表。
註二:災害防救法第13條重大災害發生或有發生之虞時,中央災害防救業務主管機關首長應視災害之規模、性質、災情、影響層面及緊急應變措施等狀況,決定中央災害應變中心開設時機及其分級,應於成立後,立即報告中央災害防救會報召集人,並由召集人指定指揮官。
中央災害應變中心成立後,得視災情研判情況或聯繫需要,通知直轄市、縣(市)政府立即成立地方災害應變中心。
發表意見文章難易度剛好太難所有討論
0登入與大家一起討論鄭國威Portnoy247篇文章・
607位粉絲+追蹤是那種小時候很喜歡看科學讀物,以為自己會成為科學家,但是長大之後因為數理太爛,所以早早放棄科學夢的無數人其中之一。
怎知長大後竟然因為諸般因由而重拾科學,與夥伴共同創立泛科學。
現為泛科知識公司的知識長。
TRENDING熱門討論即時熱門能量飲料發展史:崛起、功效與隱憂──《藥與毒:醫療的善惡相對論》111小時前生物學的「演化樹」,前身其實是象徵通往天堂的「階梯」?探索的盡頭甚至是上帝?——《纏結的演化樹》116小時前影響臺灣石斑魚外銷日本的關鍵:「西卡毒」──《科學月刊》12天前工業的巨輪──《人類大歷史:從野獸到扮演上帝》13天前阿茲海默風暴:通訊作者的辯駁與責任65天前你低頭看得到腳趾嗎?從腳趾頭看人類祖先的生存方式——《人從哪裡來:人類六百萬年的演化史》42022/07/24未知死,焉知生?從南美館《亞洲的地獄與幽魂》爭議看信仰的存在危機32022/07/17貓的痛,AI懂?——貓臉疼痛辨識技術32022/07/21RELATED相關文章你的世界我來扛!拯救世界的無名英雄:認識「植物健康年」病毒不是源於武漢的海鮮市場?從分子演化學角度看2019新型冠狀病毒(武漢肺炎)的起源與傳播防疫不得不之惡:隔離檢疫造成的心理陰影面積有多大?花粉揭秘:黑死病災情,歐洲各地很不一樣000文字分享友善列印000竹子的使用有助於阻止非洲的森林砍伐SciDev・2011/12/21・863字・閱讀時間約1分鐘・SR值522・七年級+追蹤相關標籤:森林砍伐竹子非洲熱門標籤:大麻量子力學CT值女科學家後遺症快篩時間[德班]人們正在非洲推廣竹炭和薪柴作為替代能源,希望這有助於防止非洲大陸不斷增長的森林砍伐。
國際竹籐組織(INBAR)上星期(12月2日)在南非德班舉行的聯合國氣候變化會議(COP17)的場外公佈了它關於開發新的竹炭技術的工作。
這個項目是首個讓中國向撒哈拉以南非洲地區轉讓竹炭技術從而使用當地竹子生產「綠色」生物燃料的項目,非洲大陸的許多地方原產竹子。
它是由歐洲聯盟和商品共同基金資助的,它致力於鼓勵使用竹炭和薪柴而非森林木材。
撒哈拉以南非洲大約80%的農村人口依賴森林作為燃料。
INBAR的主任CoosjeHoogendoorn告訴本網站說,該計劃在4年時間(2009-2013)裡已經投資了200萬美元,最初的項目於2009年在衣索比亞和迦納啟動。
這些項目幫助培訓種植竹子的人員、最佳竹薪柴實踐以及竹炭生產,它還著眼於在這兩個國家建立三個竹炭技術中心。
她說目前的挑戰在於擴大這些技術並把它們傳播到非洲其他地方。
「我們有1700位農民如今正在管理它們的竹子,並用於能源生產,」她說。
「我們在衣索比亞和迦納有3個協會組織起來的42家非常小的企業(就像生產竹炭的家庭),而且還發現了350戶使用竹子生物燃料做飯的家庭。
」竹子的生長迅速,而且砍伐竹子不會對森林砍伐有貢獻。
根據INBAR去年12月在墨西哥坎昆舉行的聯合國氣候變化會議(COP16)上公佈的報告,它還能作為二氧化碳碳匯,因此對氣候變化的緩解有貢獻。
中國是竹炭生產和使用的全球領導者。
來自中國的合作夥伴正在幫助非洲人採用磚窯、磨和煤餅機等設備,並且製造竹炭和煤餅生產的手工工具。
Hoogendoorn說:「這是一個良好的南南合作。
」她還指出,這個項目一直在「主要尋找非洲的[竹子]品種」。
「考慮到非洲有很多竹子而且它是當地原產的,我們可以依靠這個基礎把竹子變成[目前使用的]完全不可持續的薪柴木炭的一個可行的替代品。
」本文原發表於Scidev[2011-12-06]發表意見文章難易度剛好太難所有討論
0登入與大家一起討論SciDev41篇文章・
1位粉絲+追蹤科學與發展網絡(SciDev.net),提供有關科學、技術以及發展中國家的新聞、觀點和信息。
TRENDING熱門討論即時熱門能量飲料發展史:崛起、功效與隱憂──《藥與毒:醫療的善惡相對論》111小時前生物學的「演化樹」,前身其實是象徵通往天堂的「階梯」?探索的盡頭甚至是上帝?——《纏結的演化樹》116小時前影響臺灣石斑魚外銷日本的關鍵:「西卡毒」──《科學月刊》12天前工業的巨輪──《人類大歷史:從野獸到扮演上帝》13天前阿茲海默風暴:通訊作者的辯駁與責任65天前你低頭看得到腳趾嗎?從腳趾頭看人類祖先的生存方式——《人從哪裡來:人類六百萬年的演化史》42022/07/24未知死,焉知生?從南美館《亞洲的地獄與幽魂》爭議看信仰的存在危機32022/07/17貓的痛,AI懂?——貓臉疼痛辨識技術32022/07/21RELATED相關文章如何在不破壞地球的前提下養活整個世界「安靜的滅絕」——全球長頸鹿面臨生存危機?大熊貓由葷轉素的心路歷程只靠粒線體,絕對無法找到人類起源:《Nature》上引發群起批評的人類起源研究1132文字分享友善列印1132為何苦瓜還會苦?人類「挑食」如何影響作物馴化?台大團隊破解苦瓜不為人知的歷史李承叡・2020/05/29・2547字・閱讀時間約5分鐘・SR值522・七年級+追蹤相關標籤:國中生物孟德爾遺傳科學生科普閱讀力大賽苦瓜遺傳架構(geneticarchitecture)非典型馴化熱門標籤:大麻量子力學CT值女科學家後遺症快篩時間文\李承叡│台灣大學生態學與演化生物學研究所&植物科學研究所好奇過餐桌上的苦瓜是哪來的嗎?你知道除了苦瓜排骨湯常用的白玉苦瓜和常拿來炒鹹蛋的綠苦瓜,還有各式不同大小、顏色、及形狀的苦瓜嗎?要破解這些問題,許多珍貴的遺傳資源平時就儲藏在農作物種原中心,等著我們去挖掘!台灣大學的李承叡老師團隊近期和日本研究者以及亞蔬–世界蔬菜中心合作,一同破解了苦瓜的基因體序列,並利用種原中心的收藏,揭開苦瓜不為人知的歷史!從基因體序列分析發現,苦瓜野生祖先與栽培品系大約在六千年前分家,表示栽培用苦瓜大概在那個時候開始被馴化。
栽培品系又可分為南亞(印度、孟加拉)與東南亞(包含東亞苦瓜)兩大群,前者含有較多的遺傳多樣性,顯示印度次大陸是苦瓜的馴化起源中心。
大約在八百年前,東南亞族群又從南亞分化出來。
栽培苦瓜的果實顏色、形狀差異甚大。
圖\Deyetal(2006)苦瓜的馴化:一個非典型的故事野生植物很難被人類直接利用(=不好吃)。
廣義來說,馴化指的是人類主動從野生物種的多樣性中挑選出人們喜好的性狀,進而將這些品系形塑成便於人類利用的樣子。
經過農夫們數千年的篩選,農作物最後常會擁有與野生祖先型完全不同的樣貌。
最有名的例子是玉米與它的祖先大芻草(teosinte):相較於玉米,大芻草植株的分枝多、每一果穗上的果粒少、果粒堅硬,與今日皮薄多汁的玉米差異非常大。
圖中左側為大芻草(Teosinte),右側則為現代人們常吃的玉米(ModernCorn),不管口感及顆粒數量都差異甚大。
圖\Credit: NicolleRagerFuller,NationalScienceFoundation相較於野生苦瓜(果實頂多五公分長、重十多公克),大家熟悉的白玉苦瓜(屬於東南亞族群)果實可以超過二十公分、重達數百公克。
這之間的差異當然是由長年強烈又具有單一方向性(增加果實大小)的人為選擇造成的。
但苦瓜的故事其實頗為複雜!除了白玉苦瓜,世上有許多不同的栽培苦瓜品系:果實從小到大、顏色從深綠到白、果皮從光滑到充滿稜脊。
再加上遺傳資訊細究下來,有些品系的遺傳背景屬於栽培族群,但果實外貌像野生的。
甚至有些人會把野生苦瓜直接拿來栽培,因為喜歡它的強烈苦味。
所以當我們把視野放寬,看到各種連續性的變異之後,所謂野生vs.栽培品系的概念在苦瓜身上似乎就變得比較模糊了。
栽培苦瓜的各種變異差距頗大,除了反映遺傳架構,也與不同區域人們有不同喜好有關。
圖/Mccreightetal,2012苦瓜這樣多變化的差異很可能跟人們的不同喜好有關:相較於東南亞,南亞的人偏好較小(雖然還是比野生品系大)、苦味較強的苦瓜。
在農作物馴化的過程中,人擇引導作物改變的方向。
當人們對作物的偏好不一致、沒有強烈又單一方向的選擇的時候,各式栽培品系就會被人們的不同喜好形塑地更多樣了。
以後當你想問「為什麼不把苦瓜育種成完全不苦」的時候,別忘記了,其實有不少人是因為它的苦味才去吃它的喔!為什麼性狀可以這麼多變?「遺傳架構」的排列組合大家一定都對國中學過的孟德爾遺傳定律很熟悉:單一基因控制單一性狀的類別性差異。
類別性就是非A即B的基因表現,比如,一個基因的突變就能把髮色從黑變褐。
孟德爾的遺傳定律中,提及控制部分植物性狀的原因主要在於特定基因的單一突變。
圖\wikipedia但其實這在自然界中只是特例,自然界絕大部分的性狀都是數量性、連續性,比如我們的身高和體重;而不是類別性的。
許多數量性狀是由多個基因一起控制:有的基因影響較大,有的影響較小。
一個性狀到底由多少基因控制,每個基因又有多大的影響?這就是每個性狀不同的遺傳架構 (geneticarchitecture)。
那麼玉米與大芻草的例子,是因為科學家們只看到了連續性差異的兩個極端嗎?許多經典的馴化性狀都是類別性的,比如從大芻草的植株多側芽到玉米的單一主莖;或是野生水稻成熟後會落粒,而栽培水稻品系不會。
這些類別性的外表差異通常是典型的孟德爾性狀,而且科學家們也已經找出控制這些性狀的單一突變。
所以這些農作物馴化的典型例子,並不是因為科學家們只關注連續性差異的兩個極端,而是因為這些性狀本身的遺傳架構就偏向孟德爾遺傳。
實際的研究討論中,性狀本身是屬於哪種遺傳架構,是屬於數量性、連續性的變化,亦或是類別性的差異,以及人們實際上的偏好是否明確,都對作物馴化最後的表現有很大的影響。
你說的苦瓜,是怎麼樣的苦瓜?因此在苦瓜這個非典型的馴化的例子中,事情並沒有我們想像的那麼簡單!如前所述,不同地區的人們可能會有不同的食用偏好,這也造成不同基因型會在不同的地區被選拔下來。
從果實型態來說,東南亞的栽培族群型態比起野生或南亞栽培族群更加極端(果實更大、顏色更淺、表面更光滑)。
透過基因體資訊,我們也發現東南亞栽培族群在與南亞族群分開後,近一千年內受到強大的人為選擇壓力。
南亞栽培族群雖然早在數千年前就與野生祖先型分家,我們卻無法從基因體資訊偵測到針對性狀的強烈人擇,這可能也跟當地人們並不特別偏好又大又白的苦瓜有關,而苦瓜果實大小是個多基因遺傳的性狀。
有趣的是,我們發現在東南亞族群受到強烈人擇篩選的幾乎都是對性狀影響較小的基因。
換言之,在未來有可能透過進一步的育種,篩選出對性狀影響較大的這些基因!演化基因體學+農作物種原多樣性,蹦出育種新滋味筆者之前的研究為演化基因體學,利用基因體資訊重建族群過去的歷史,並找出影響物種演化的重要基因。
目前與各國農作物種原中心合作,希望探究亞洲農作物的馴化歷史以及對獨特環境的適應性。
最後更希望能從研究農作物種原多樣性的過程中,找到育種改良的契機。
筆者最後要感謝科技部年輕學者養成計劃(哥倫布計畫)的大力支援,讓筆者團隊得以利用跨領域的知識展開新的研究方向。
論文原文請見:Long-readbittergourd(Momordicacharantia)genomeandthegenomicarchitectureofdomestication發表意見文章難易度剛好太難所有討論
1登入與大家一起討論#1狐禪2021/03/30回覆自從CRISPR/CAS9問世之後,一切都改變了。
李承叡3篇文章・
8位粉絲+追蹤TRENDING熱門討論即時熱門能量飲料發展史:崛起、功效與隱憂──《藥與毒:醫療的善惡相對論》111小時前生物學的「演化樹」,前身其實是象徵通往天堂的「階梯」?探索的盡頭甚至是上帝?——《纏結的演化樹》116小時前影響臺灣石斑魚外銷日本的關鍵:「西卡毒」──《科學月刊》12天前工業的巨輪──《人類大歷史:從野獸到扮演上帝》13天前阿茲海默風暴:通訊作者的辯駁與責任65天前你低頭看得到腳趾嗎?從腳趾頭看人類祖先的生存方式——《人從哪裡來:人類六百萬年的演化史》42022/07/24未知死,焉知生?從南美館《亞洲的地獄與幽魂》爭議看信仰的存在危機32022/07/17貓的痛,AI懂?——貓臉疼痛辨識技術32022/07/21RELATED相關文章科學怎麼搞:楔子之科學方法與態度的老生不常談肺不只是呼吸器官,也是製造血小板和支援造血功能的要塞!顯微鏡下,細胞現身!|科學史上的今天:11/3卵子中的染色體為何會分配不均?都是自私的基因在作弊!繁简
延伸文章資訊
- 1竹-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竹,又称竹子,是竹亞科(學名:Bambusoideae)植物的通称,属于禾本目禾本科,可分為3族、约123属,是禾本科中唯一具有乔木形态的类群,如热带型的簕竹族与温带型的青 ...
- 2萬能竹和筍好處一籮筐 - 食農教育教學資源平臺
竹子非草非木,許多習性與一般林木差異甚大。竹子大多都喜歡溫暖濕潤的氣候,對水分要求較高。主要分佈在南回歸線與北回歸線之間的熱帶、亞熱帶和 ...
- 3竹篙鬼、攔路竹的傳說,跟自然現象有關嗎? - PanSci 泛科學
嘿,你有聽過竹篙鬼的故事嗎? 當夜裡走在山間小徑,看見一株攔路的竹子,那便是竹篙鬼的把戲。你千萬、千萬不能跨過,你得謹慎繞過,或者對它破口大罵,直到彎腰的 ...
- 4竹子- Minecraft Wiki,最詳細的Minecraft百科
竹子(Bamboo)是一种能在丛林和竹林里找到的植物。 竹子可以用任何工具开采,但使用剑是最快的。竹子可以用剑瞬间破坏。而在基岩版中,用剑破坏速度比用斧更快。
- 5居有竹- 臺灣六大經濟竹子 - Google Sites
簡述:刺竹為叢生竹的一種,因其細枝發育不全呈刺狀,適應力相當強大,在貧瘠的石灰岩上仍可生長,其質地堅韌桿粗略小於麻竹,竹材可製作籬笆房屋等,因全體都有刺故也被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