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是什麼-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生命是什麼》(英語:What Is Life?)是物理學家薛丁格的一本生物學著作,發表於1944年。

這本書是根據薛丁格於1943年2月,在都柏林三一學院的公開講座課程內容。

生命是什麼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跳至導覽 跳至搜尋 WhatIsLife?MindandMatter副標題ThePhysicalAspectoftheLivingCell作者埃爾溫·薛丁格類型大眾科學語言英文發行情況出版機構劍橋大學出版社出版時間1944出版地 英國媒介Print頁數194pp.規範控制ISBN0-521-42708-8OCLC24503223杜威分類法574/.0120LC分類法QH331.S3571992 《生命是什麼》(英語:WhatIsLife?)是物理學家薛丁格的一本生物學著作,發表於1944年。

這本書是根據薛丁格於1943年2月,在都柏林三一學院的公開講座課程內容。

在書中薛丁格介紹了含有配置遺傳信息的化學共價鍵,一種「不規律晶體」的概念。

雖然自1869年以來已知脫氧核糖核酸(DNA)的存在,但在薛丁格講述當時,DNA的螺旋形狀與其在複製過程中的角色,還不明確。

而在1950年代,這個概念刺激了其他人對於追尋遺傳分子的研究熱情。

回顧歷史,薛丁格對「不規律晶體」的理論性充分推測,可被視為提供了分子生物學家關於遺傳物質,應該搜索的方向。

共同發現DNA結構的詹姆斯·杜威·沃森和弗朗西斯·克里克,均表示他們研究最初的靈感源自本書,並且把描述遺傳信息儲存機制的前期理論,歸功於薛丁格所撰寫的此書。

目次 1背景 2內容 3薛丁格的悖論 4相關條目 5參考文獻 5.1其它參考文獻 背景[編輯] 這本書是根據1943年2月都柏林三一學院的講座課程內容,在1944年出版。

該課程雖然預先聲明了「該講座的主題和內容偏於冷門艱深,即使物理學家以最強的數學推導能力,仍難以應用於其上」,仍然吸引了約400名的聽眾。

他的演講專注於一個重要主題:「某個有機活體內所發生的事件,如何藉由物理和化學來解釋?」當時仍尚未接受DNA作為遺傳信息的載體,其後於1955年才開始了赫雪-蔡司實驗。

此時統計物理和量子力學是物理學最成功的分支,這些理論本質上也和統計學高度相關。

薛丁格是量子力學的奠基人之一。

馬克斯·德爾布呂克關於生命物理基礎的想法對薛丁格產生了重要影響。

在此書發表之前,1946年諾貝爾獎得主的遺傳學家赫爾曼·穆勒曾在1922年他的文章《VariationduetoChangeintheIndividualGene》中,陳述關於遺傳分子(當時尚未確認為DNA)的所有基本性質;而薛丁格在1944年此書的〈fromfirstprinciples〉中,衍生出相同概念(包括這種分子的不規律性)。

其實穆勒在1922年的文章《TheGeneAsTheBasisofLife》中已經指出不規律性,而且在1930年代更加詳細地說明。

此外,穆勒在1960年寫給記者的信中提到,關於此書所謂的遺傳分子概念早在1944年以前已經出版,而薛丁格的說法只是錯誤揣測。

穆勒也提到有兩位著名的遺傳學家(包括馬克斯·德爾布呂克),熟知1944年以前相關的出版資料,也與薛丁格有連絡。

但在1944年奧斯瓦爾德·埃弗里最重要的細菌轉化實驗後,DNA作為遺傳分子才變成特定想法。

在此之前,蛋白質被認為是最有可能作為所謂遺傳分子的角色。

內容[編輯] 在第一章薛丁格解釋,大多數在大尺度上的物理定律源自於小尺度的混沌。

他稱這個原則為「來自無序的有序」(order-from-disorder)。

他提出擴散作用來舉例,擴散作用可以當成一個高度有序的過程,但它是由原子或分子的隨機運動而引起。

如果減少原子的數量,這系統的行為會變得更隨機。

他指出,生命非常依賴於秩序,因此樸實的物理學家會假設一個有機活體主要的編碼,必須由大量原子所組成。

在第二和第三章,他摘要了當時關於遺傳機制的已知結果。

最重要的,闡述了基因突變在生命演化中扮演的重要角色。

他的結論是遺傳信息的載體,必須能長時間持續不變而且尺寸要夠小,而這樣的性質與物理學家的期望是相牴觸的;這個矛盾無法以古典物理學說來解釋。

在第四章他提到了分子,即使只包含了一些原子但分子的性質確實是穩定的,可作為前兩章所述矛盾的解決方案。

儘管之前分子就已經被發現了,它們的穩定性也無法由古典物理學解釋;而需要量子力學的離散性說明。

此外,基因突變可直接和量子穿隧效應聯繫起來。

他繼續在第五章解釋,真實也永久的固態是結晶體。

分子和晶體具備的穩定性,成因都是相同的原理。

分子或可稱為「固態的胚芽」。

另一方面,沒有晶體結構的不定形狀固態,應被視為有非常高黏滯度的液體。

薛丁格認為不重複自身的遺傳物質,應該是某種分子而非晶體。

因此他稱為不規律的結晶。

它的不規律本質能以很少的原子數量,對幾乎無限量的可能性進行編碼。

最後他將以上說明與已知的事實相比較,認為兩者是一致的。

薛丁格在第六章說道: ⋯⋯生命物質,並非規避了至今所得知的「物理定律」,而可能是和迄今未知的「物理學的其它定律」有關,一旦發現了其它定律,將形成正如前者科學整體的一部分。

他知道以上敘述容易被誤解而試圖澄清,主原則「來自無序的有序」所意味的是熱力學第二定律:亦即在某個封閉系統(例如宇宙)中,熵(entropy)只會增加。

薛丁格解釋說,在一個開放系統中,生命物質會藉由原態穩定地保持負熵(今日這個量被稱為信息),來迂迴規避第二定律達成熱平衡的衰減。

在第七章他認為,「來自有序的有序」並非全新的物理學;實際上,這原則更簡單且更似合理。

大自然遵循這個原則,而有些例外的譬如天體運動和鐘錶的機械構造,然而那些例外還是會被熱和摩擦力影響的。

系統機械式或統計上作功的程度或依賴於溫度。

如果時鐘被加熱到融化,那功能就停止運行。

相反,如果溫度接近絕對零度,那麼任何系統的行為都會變得越來越機械式。

某些系統表現出機械式行為是如此迅速,在室溫下的行為就幾乎等同絕對零度下的行為。

薛丁格以哲學的思索,決定論、自由意志和人類意識的奧秘,來總結本章和本書。

他試圖「從以下兩個前提,我們是否無法得出正確不矛盾的結論,(1)人體功能完全是機械化的,完全遵循自然物理定律;(2)有不容置疑的直接體驗表明,我們自由地引控我們的身體,其結果可預測,而且最為關鍵且重要的是,承擔我們選擇行為的責任。

我認為從這兩個事實得出的唯一可能推論就是,『我』,以最廣義來說,所有曾自稱或感受『我』的有意識主體,根據自然定律控制『原子運動』的人。

」 薛丁格反對意識源頭隨著人體逐漸毀壞的想法,因為他覺得這種想法「不合口味」。

他也拒絕多重不朽的靈魂沒有身體仍然可以存在的想法,因為他認為意識依舊是高度依賴於人體的。

薛丁格寫道,要調和這兩種前提, 唯一可能的選擇是簡單地持續著對於意識的直接體驗,意識是一種奇異單元而其中有未知的多元;只有一個單元,卻似乎有多元的表現,而一系列僅僅是呈現出這一個單元的多面向⋯⋯ 他說,意識是多重複數的任何直覺,是幻想的。

薛丁格贊同婆羅門的印度教概念,其中每個人的意識只是瀰漫在宇宙中,唯一的共同意識的各種表現-相當於印度教的梵概念。

薛丁格認為,「......「我」這個人,如果有,那依照自然規律控制了'原子運動'」不過他也限定了這結論在其「哲學的影響」,「必然主觀的」。

在最後一段他指出「我」的定義並非是經歷體驗的收集,而「即在收集它們的帆布之上。

」如果催眠師能成功遮閉了所有早期記憶,他寫道,就沒有個人存在性的損失-「也將不曾有是」 薛丁格的悖論[編輯] 在熱力學第二定律支配的世界中,所有的孤立系統被預測會趨近於最大無序狀態。

既然生命接近並保持高度有序的狀態,一些人認為,這似乎違反上述的第二定律,隱含有個悖論存在。

然而,由於生物圈並不是一個孤立系統,所以該悖論不存在。

有機體內部秩序的增加,是以散熱到體外而增加周遭環境中的亂度,通過這種付出代價的方式,既遵循了第二定律,生命也能維持高度有序狀態,而整個宇宙的亂度是只增無減的。

為了增加地球上的複雜性-如生命那樣-則需要自由能。

太陽提供了地球上生命所需的自由能。

相關條目[編輯] 吉布斯能 參考文獻[編輯] 其它參考文獻[編輯] ErwinSchrödinger(1944),"WhatIsLife? :ThePhysicalAspectoftheLivingCell".(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BasedonlecturesdeliveredundertheauspicesoftheDublinInstituteforAdvancedStudiesatTrinityCollege,Dublin,inFebruary1943. 閱論編生物學史領域和學科 自然歷史 農業史 農學史(英語:Historyofagriculturalscience) 植物學史(英語:Historyofbotany) 醫學史 解剖學史 動物學史(1859年之前)(英語:Historyofzoology(through1859)) 動物學史(1859年之後)(英語:Historyofzoology(since1859)) 植物分類學史(英語:Historyofplantsystematics) 古生物學史(英語:Historyofpaleontology) 地質學史 演化思想史 生態學史(英語:Historyofecology) 模式生物史(英語:Historyofmodelorganisms) 藻類學史(英語:Historyofphycology) 遺傳學史(英語:Historyofgenetics) 生物化學的歷史 分子生物學史 RNA生物學史(英語:HistoryofRNAbiology) 分子演化學史(英語:Historyofmolecularevolution) 免疫學史(英語:Timelineofimmunology) 生物技術史(英語:Historyofbiotechnology) 機構 洛桑實驗站(英語:RothamstedResearch) 巴斯德研究院 馬克斯·普朗克學會 冷泉港實驗室 索克研究所 安東·多恩動物園(英語:StazioneZoologica) 海洋生物學實驗室 洛克菲勒大學 伍茲霍爾海洋研究所 分子生物學實驗室 實驗 格里菲斯實驗 米勒-尤里實驗 盧瑞亞-德爾布呂克實驗 埃弗里-麥克勞德-麥卡蒂實驗 赫希-蔡斯實驗 米西爾遜-斯塔爾實驗 克里克與布倫納等人的實驗(英語:Crick,Brenneretal.experiment) 尼倫伯格-馬特伊實驗 尼倫伯格和里德的實驗(英語:NirenbergandLederexperiment) 理論和概念 自然發生說 自然階梯 拉馬克學說 達爾文學說 疾病的生源說(英語:Germtheoryofdisease) 一基因一酶假說(英語:Onegene-oneenzymehypothesis) 原初生命體 序列假說(英語:Sequencehypothesis) 分子生物學的中心法則 RNA世界學說 歷史古典時代 亞里斯多德 《論產生和毀滅》 《動物志》 泰奧弗拉斯托斯 《植物志》 迪奧科里斯 《藥物論(英語:DeMateriaMedica)》 文藝復興,近代早期 安德雷亞斯·維薩里 《人體的構造》 威廉·哈維 《心血運動論》 馬爾切洛·馬爾皮吉 羅伯特·胡克 《顯微圖譜》 列文虎克 弗朗切斯科·雷迪 18世紀,19世紀 卡爾·林奈 《自然系統》 布豐 讓-巴蒂斯特·拉馬克 《動物哲學》 喬治·居維葉 《動物界(英語:LeRègneAnimal)》 亞歷山大·馮·洪堡 查爾斯·萊爾 《地質學原理》 《創造的痕跡(英語:VestigesoftheNaturalHistoryofCreation)》 查爾斯·達爾文 《物種起源》 《人類的由來》 阿爾弗雷德·拉塞爾·華萊士 約瑟夫·潘契奇 亨利·沃爾特·貝茲 孟德爾 植物雜交試驗(英語:ExperimentsonPlantHybridization) 路易·巴斯德 羅伯特·科赫 恩斯特·海克爾 巴甫洛夫 謝爾蓋·維諾格拉茨基 雅克·洛布 許霍·德弗里斯 埃德蒙·比徹·威爾遜 20世紀 托馬斯·亨特·摩爾根 亞歷山大·伊萬諾維奇·奧巴林 亞歷山大·弗萊明 羅伯特·里奇韋 J·B·S·霍爾丹 賴特 羅納德·費雪 《孟德爾遺傳假定下的親戚之間的相關性(英語:TheCorrelationbetweenRelativesontheSuppositionofMendelianInheritance)》 《生命是什麼?》 康拉德·洛倫茲 巴巴拉·麥克林托克 費奧多西·多布然斯基 《遺傳學與物種起源(英語:GeneticsandtheOriginofSpecies)》 恩斯特·瓦爾特·邁爾 喬治·韋爾斯·比德爾 西摩·本澤 羅莎琳·富蘭克林 詹姆斯·沃森,和克里克 "核酸分子結構" 《鐮刀型紅血球疾病,一種分子疾病(英語:SickleCellAnemia,aMolecularDisease)》 弗雷德·桑格 馬克斯·佩魯茨 約翰·肯德魯 西德尼·布倫納 喬舒亞·萊德伯格 沃特·吉爾伯特 凱利·穆利斯 史蒂芬·傑伊·古爾德 林恩·馬古利斯 卡爾·烏斯 珍·古道爾 埃瑪紐埃勒·沙爾龐捷 珍妮弗·道德納 相關主題 科學史 醫學史 傳染病歷史 生物學哲學 生物學和有機化學的時間軸(英語:Timelineofbiologyandorganicchemistry) 自然哲學 自然神學 洪堡科學(英語:Humboldtianscience) 宗教與科學的關係 優生學 人類基因組計劃 神創論史(英語:Historyofcreationism) 神創論與演化論的爭議史(英語:Historyofthecreation–evolutioncontroversy) 分類 閱論編第一推動叢書湖南科學技術出版社初版第一輯 時間簡史 史蒂芬·霍金 細胞生命的禮讚 劉易斯·托馬斯 可怕的對稱 徐一鴻 上帝與新物理學 保羅·戴維斯 原子中的幽靈 保羅·戴維斯 朱利安·R·布朗 時間簡史續編 史蒂芬·霍金 霍金講演錄 史蒂芬·霍金 皇帝新腦 羅傑·潘洛斯 時間之箭 彼得·柯文尼 羅傑·海菲爾德 第二輯 時空本性 史蒂芬·霍金 羅傑·潘洛斯 黑洞與時間彎曲 基普·索恩 千億個太陽 魯道夫·基彭哈恩 莎士比亞、牛頓和貝多芬 蘇布拉馬尼揚·錢德拉塞卡 數學:確定性的喪失 莫里斯·克萊因 夸克與美洲豹 默里·蓋爾曼 驚人的假說 弗朗西斯·克里克 我們為什麼生病 蘭道夫·內塞 水母與蝸牛(英語:TheMedusaandtheSnail) 劉易斯·托馬斯 第三輯 宇宙的琴弦 布萊恩·葛林 時間、空間與萬物 布萊恩·里德利 生命是什麼 埃爾溫·薛丁格 終極理論之夢 史蒂文·溫伯格 從反粒子到最終定律 理察·費曼 史蒂文·溫伯格 宇宙為家 斯圖亞特·考夫曼 未來50年 約翰·布羅克曼 科學新領域的探案 斯圖亞特·考夫曼 智慧的動力 約翰·利恩哈德 第四輯 果殼裡的60年 史蒂芬·霍金 時空的未來 史蒂芬·霍金 物理天文學前沿 弗雷德·霍伊爾 賈揚特·納利卡 四維旅行 羅賓·勒·波伊德溫 邏輯的引擎 馬丁·戴維·戴維斯 亞原子粒子的發現 史蒂文·溫伯格 插圖本 新量子世界 安東尼·黑 派屈克·沃爾特斯 宇宙新視野 卡羅琳·柯林斯·彼得森 約翰·C·布蘭特 無中生有 杜欣欣 吳忠超 神聖幾何 史蒂芬·斯金納 行星的奇蹟 萊曼·普林嘉 圖解天文學史 希瑟·庫柏 奈傑爾·享貝斯特 從大爆炸到大終結 本·吉利蘭 時間是什麼 亞當·哈特-戴維斯 我們如何到現在 麥可·J·莫斯利 約翰·林奇 恆星與行星的誕生 約翰·巴利 波·瑞普斯 無限遠的邊緣 弗爾維奧·梅利亞 圖說宇宙 萊曼·普林嘉 再版宇宙系列 時間簡史 史蒂芬·霍金 時間簡史續編 史蒂芬·霍金 黑洞與時間彎曲 基普·索恩 霍金講演錄 史蒂芬·霍金 時空本性 史蒂芬·霍金 羅傑·潘洛斯 果殼裡的60年 史蒂芬·霍金 時空的未來 史蒂芬·霍金 千億個太陽 魯道夫·基彭哈恩 物理天文學前沿 弗雷德·霍伊爾 賈揚特·納利卡 黑洞戰爭(英語:TheBlackHoleWar) 李奧納特·蘇士侃 宇宙傳記 約翰·格里賓 看不見的世界 史蒂芬·韋伯 偉大的超越 保羅·H·哈爾彭 大宇之形 丘成桐 史蒂夫·納迪斯 宇宙的輪迴(英語:CyclesofTime) 羅傑·潘洛斯 死亡黑洞(英語:DeathbyBlackHole) 奈爾·德葛拉司·泰森 愛因斯坦的未完成交響曲 瑪西亞·芭楚莎 大爆炸簡史(英語:BigBang(book)) 西蒙·辛格 瘋狂的宇宙 羅伯特·科什納 從永恆到此刻(英語:FromEternitytoHere) 肖恩·M·卡羅爾 物理系列 宇宙的琴弦 布萊恩·葛林 宇宙的結構 布萊恩·葛林 上帝與新物理學 保羅·戴維斯 時間之箭 彼得·柯文尼 羅傑·海菲爾德 終極理論之夢 史蒂文·溫伯格 時間、空間與萬物 布萊恩·里德利 亞原子粒子的發現 史蒂文·溫伯格 存在之輕 弗朗克·韋爾切克 不同的宇宙(英語:ADifferentUniverse) 羅伯特·勞夫林 物理學的困惑(英語:TheTroublewithPhysics) 李·斯莫林 量子世代 赫爾奇·克勞 量子夸克 安德魯·華生 量子之謎 布魯斯·羅森布羅姆 弗雷德·庫特納 尋找希格斯粒子(英語:TheParticleattheEndoftheUniverse) 肖恩·M·卡羅爾 完美理論 佩德羅·G·費雷拉 原子中的幽靈 保羅·戴維斯 朱利安·R·布朗 愛因斯坦的骰子和薛丁格的貓 保羅·H·哈爾彭 新物理狂想曲 羅傑·潘洛斯 生命系列 驚人的假說 弗朗西斯·克里克 生命是什麼 埃爾溫·薛丁格 解碼生命 克萊格·凡特 第二自然 傑拉爾德·埃德爾曼 比天空更寬廣(英語:WiderthantheSky) 傑拉爾德·埃德爾曼 生命的語言 法蘭西斯·柯林斯 基因組(英語:Genome(book)) 馬特·里德利 我們為什麼生病 蘭道夫·內塞 腦中魅影(英語:PhantomsintheBrain) 維萊亞努爾·拉馬錢德蘭 桑德拉·布萊克斯利 狂熱的追求(英語:WhatMadPursuit) 弗朗西斯·克里克 生命的邏輯(法語:LaLogiqueduvivant,unehistoiredel’hérédité) 方斯華·賈克柏 人鳥與共 彼得·杜赫提 綜合系列 皇帝新腦 羅傑·潘洛斯 四維旅行 羅賓·勒·波伊德溫 邏輯的引擎 馬丁·戴維·戴維斯 真理與美 蘇布拉馬尼揚·錢德拉塞卡 未來50年 約翰·布羅克曼 伽利略的手指 彼得·阿特金斯 宇宙極問 約翰·D·巴羅 保羅·戴維斯 小查爾斯·哈勃 下一步是什麼 麥克斯·布羅克曼 複雜 梅拉妮·米歇爾 數學:確定性的喪失 莫里斯·克萊因 莎士比亞、牛頓和貝多芬 蘇布拉馬尼揚·錢德拉塞卡 數學的意義 約翰·波金霍爾 複雜的引擎 約翰·E.梅菲爾德 物理之外的世界 斯圖亞特·考夫曼 取自「https://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生命是什么&oldid=69708552」 分類:​生物學書籍量子生物學第一推動叢書劍橋大學出版社書籍隱藏分類:​含有英語的條目 導覽選單 個人工具 沒有登入討論貢獻建立帳號登入 命名空間 條目討論 臺灣正體 不转换简体繁體大陆简体香港繁體澳門繁體大马简体新加坡简体臺灣正體 查看 閱讀編輯檢視歷史 更多 搜尋 導航 首頁分類索引特色內容新聞動態近期變更隨機條目資助維基百科 說明 說明維基社群方針與指引互助客棧知識問答字詞轉換IRC即時聊天聯絡我們關於維基百科 工具 連結至此的頁面相關變更上傳檔案特殊頁面靜態連結頁面資訊引用此頁面維基數據項目 列印/匯出 下載為PDF可列印版 其他語言 العربيةБългарскиবাংলাEnglishEspañolفارسیFrançaisItaliano日本語PolskiРусскийTürkçeУкраїнська 編輯連結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